大桥水库主要工程地质问题分析评价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桥水库主要工程地质问题分析评价
辜明清
四川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研究院勘察分院
四川郫县 611731
摘要:大桥水库工程地质条件复杂。

本文根据勘察、施工及运行资料,对大桥水库主要工程地质问题分析评价(区域稳定评价,水库诱发地震,副坝昔格达岩组建坝条件,“三洞”进口边坡稳定分析评价和引水隧洞围岩分类及稳定评价)为在高烈度地震区和复杂地质条件环境修建水利水电工程提供借鉴和有益的启迪无疑具有现实意义。

关键词:区域稳定、水库诱发地震、昔格达岩组、边坡稳定、围岩分类
1、工程概况
大桥水库工程位于四川省凉山州冕宁县境内,是安宁河流域水资源总体规划确定的第一期开发的骨干工程和龙头水库。

主要水工建筑物有:主坝、副坝、溢洪道、导流、放空隧洞、发电引水隧洞、调压井、压力管道和发电厂房。

水库正常蓄水位2020m,总库容6.58×108m3,主坝最大坝高93m,副坝最大坝高29.4m,电站装机4×2.25MW。

大桥水库于1993年11月15日开工兴建,1999年6月19日水库下闸蓄水,2000年6月28日通水发电。

2、工程区地质概况
工程区内出露的岩石以印支期中酸性混染岩为主,少量华力西期辉长岩和下更新统昔格达组(Q1x)的半胶结的砂岩、泥岩。

工程区处于川滇经向构造带之安宁河断裂带北段,主、副坝、发电引水隧洞及厂房均位于安宁河断裂带之东、西支两条断裂之间。

两条断裂相距8-10km,主坝距东、西两条断裂垂直最近距离分别为1.6km和0.5km。

西支断裂被水库库水淹浸长度为5.0km,东支断裂在苗冲河支库尾段淹浸长度约2.2km(见图1)。

地震地质研究表明:第四纪以来,东、西两条断裂活动强度表现出明显的差异,西支断裂活动微弱,很少有地震活动;东支断裂在活动时空,强度上具有明显的分段性。

西昌——冕宁段为活动强烈地段;冕宁——紫马垮段(工程区所处地段)为中、强活动段;紫马垮——田湾段全新世以来活动强度较南段弱。

本工程地震基本烈度经四川省地震局复核,国家地震局审定为8度,工程设防烈度经水规总院审查批准为8.5度。

3、主要工程地质问题分析评价
3.1 区域稳定评价
3.1.1 断裂构造格架及安宁河断裂带的活动特征
3.1.1.1 断裂构造格架特征
本区处于川滇经向构造带之安宁河断裂带的北段,西部以锦屏山断裂为界,与金河弧形构造带相邻,东部与凉山坳褶断带相接。

自前震旦纪晋宁运动以来,本区经历了多次构造运动,成生和发展了以南北向构造为主体,并兼有北西向,北东向构造。

它们互相穿插交切,共同组成了以断裂构造及其所分割的断块构造为基本牲的构造格架(见图2)。

3.1.1.2 安宁河断裂带的活动特征
安宁河断裂带主要由东、西支两条断裂组成。

第四纪以来,东西两支断裂活动强度表现出明显的差异,西支断裂活动微弱,很少有地震活动。

东支断裂活动具明显的分段性。

①西昌——冕宁段为活动强烈地段。

该段南起西昌西宁,北至冕宁马尿河附近,全长65Km。

段内断错地貌及晚更新世晚期以来的沉积物中断层发育。

历史地震记载,1536年段内新华曾发生一次7.5级地震,之后450余年间先后发生过6次4.7级以上地震,其中最大的一次是1952年石龙6.7级地震,说明强震活动与断裂在全新世以来的强烈活动是一致的。

1967~1984年6期地形变形观测资料表明,年平均上升速率约为2mm,其中礼州——松林间为最大上升区,年平均速率为+2(±0.39)mm,而冕宁——泸沽一带为1.64(±0.48)mm,西昌——会理一段无明显变化。

②冕宁——紫马垮段。

该段南起冕宁,北至紫马垮以北,全长40Km。

根据断层的几何形态、组合形式及活动性差异将本段分成小盐井、野鸡洞、紫马垮三个活动亚段。

段与段之
间地面活动断层有明显的间距,紫马垮与野鸡洞段相隔10Km,野鸡洞与小盐井段相隔5Km。

各段内断层崖都呈规律性的组合排列,紫马垮和小盐井呈右阶羽列,野鸡洞呈左阶羽列。


3.1.3 地震危险区的划分
四川省地震局根据地震危险区划分原则和方法,结合未来百年内区内地震危险性统计和预测结果,对工程区外围沿主要活动断裂圈定了四个地震危险区(见表2)。

3.1.4 地震危险性分析及区域构造稳定性评价
工程区位于上述四个地震危险区的长轴方向上,按西南地区地震衰减规律,未来100年内对工程区最大影响烈度为Ⅷ度,经国家地震局审定[震发防(1990)548号文]大桥水库工程区地震基本烈度为Ⅷ度。

四川省地震局按已划出的潜在震源区及其震级上限,经计算给出了50年超越概率63%、10%、3%三种概率水平下的地震烈度和基岩水平峰值加速度(见表3)
表3 坝址给定超越概率的地震烈度和基岩水平峰值加速度表
石棉一冕宁次稳定区内。

坝址区内岩性单一,主要为印支期中酸性混染岩,发育不同方向的断层规模小,最长不超过2.8km,且断层活动主要是中更新世到晚更新世中。

早期,晚更新世以来已停止活动,故工程区内断裂不具备发生中、强地震的条件,在该区内修建100m左右抗震性能高的当地材料坝是可行的。

3.2 水库诱发地震评价
3.2.1 大桥水库诱发地震的地质条件
水库区处于大桥断陷盆地中,库水迳流来源于安宁河上游支流北径河和主流苗冲河,坝址以上控制流域面积796Km2。

根据库容和回水长度的不同,特将北径河库段划为主库段,把苗冲河库段划为支库段。

当正常蓄水位为2020m高程时,水库回水面积23.50km2,回水长度北径河主库10.5km,苗冲河支库6.05km,总库容6.58×108m3,死库容0.59×108m3。

大桥桥头至两河汇口约540m的北径河段为主库的库首段,两岸谷坡陡峻,基岩大部裸露,由辉长岩和中酸性混染岩组成,河谷呈“V”型,为峡谷地貌景观。

水库区内安宁河西支断裂(F3)呈南北向纵贯主库区,淹没长度5.0km,东支断裂(F6)在苗冲河支库尾段通过,淹没长度约2.2km。

北径河主库地形上为山间盆地,河谷开阔,最宽达3km。

库盆基岩主要为燕山期钾长花岗岩,北山关一带水库周边及库底为厚25~150m的冰水、冰三层覆盖,大桥桥头至黄坡山一带库岸为昔格达组地层。

苗冲河支库呈北东向展布,呈条带状,正常蓄水位处水面宽度,索桥至脚底段为1.0~1.3km,脚底以上至库尾段为100~300m。

右岸主要由澄江期花岗岩组成,左岸由白果湾群
地层组成,索桥至马尔堡子段两岸库岸均由昔格达组地层组成。

东支断裂(F6)由野海子经苗冲河左岸向南延伸,其西侧的F8断层以北20°~30°东方向的马尔堡子和小盐井间与F6-斜接。

上述条件表明:组成库盆、库底岩石为坚硬的花岗岩类,东支断裂在库区段第四系以
Ⅰ0=
0.698
.00.598.0==--M 因此,大桥水库诱发地震震级为5级,震中烈度为6度。

3.2.2.2.2 模式识别方法
用享明方法分析该水库蓄水后诱发震级Ms <5.0;用k-近邻法对大桥水库的识别结果,为可能诱发3.0≤Ms <5.0级的水库地震,用费歇线性分类器识别结果为大桥水库蓄水后诱发地震最大震级Ms <5.0级。

3.2.2.2.3 灰色局势决策法对大桥水库进行决策评价表明:水库蓄水后可能诱发O ≤Ms <5.0级的水库地震。

综上所述:库坝区构造应力场的光弹模拟试验及有限元计算得出,在北西西向构造应力作用下,安宁河断裂呈出现与该断裂现今构造运动一致的特征,即以左旋走滑为主兼具倾滑的错动特征,给出了在该应力场作用下最大剪应力分布。

有限元计算还给出了考虑水的软化作用(岩石弹性模量降低20%)情况下,库区及邻区的应力场分布,由此推断,从大桥到安宁河西支断裂与野鸡洞断裂交汇处,是可能发生水库地震的地段。

从地质类比出发,讨论了大桥水库地震的可能性,划出了三个可能发生水库地震的地段,即安宁河东、西支断裂与库水直接接触段及其邻区和拟建坝址至大桥段。

采用模式模式识别法,灰色局势决策法和用水库要素综合参数估计了大桥水库水库诱发地震的震级,并根据我国浅源地震震级和震中烈度的转换关系得到相应的震中烈度,结果是震级M ≤5,震中烈度和对坝址影响的烈度均为Ⅵ度,低于坝区的地震基本烈度。

3.2.3 水库诱发地震的地震监测资料分析评价
根据四川省地震局水库地震研究所1999年4月20日提交的《大桥水利水电枢纽水库诱发地震监测研究报告》大桥水库遥测地震监测预测台网于1993年4月~6月开展勘选测试,7月提交了六个子台和三个中断站的定址报告,1996年4月1日正式投入测试。

大桥地震监测台网四年的本底地震观测资料分析研究认为:安宁河东支段裂的淹没段(马尔堡子——大干河地段)为可能诱发上限震级为5.5级诱震区,安宁河西支断裂的淹没段(甘家坟山——大桥地段)为可能诱发地震上限震级为4.5级的诱震区。

按震级(M )与震中烈度(Ⅰ0度)关系式M=0.66Ⅰ0+0.98计算;4级地震的震中烈度可达4.6度,4.7级地震的震中烈度可达5.6度,5级地震的震中烈度可达6度,5.5级地震的震中烈度可达7度,6级地震的震中烈度可达7.6度。

因此,大桥水库地区未来发生的水库诱发地震最高烈度为Ⅶ度。

综上所述,大桥水库诱发地震从地质类比预测分析结果与地震监测资料综合分析评价认为:水库区区域断裂发育,具有产生水库诱发地震的地质背景,根据水库要求及计算表明,坝址—大桥—甘家坟山段和苗冲河马尔堡子段有产生水库诱发地震的可能,诱发地震震级小于4.5~5.5级,震中烈度最高为7度,小于坝区地震基本烈度(Ⅷ度)。

3.3 副坝昔格达岩组建坝条件
3.3.1 冕宁大桥水库可行性研究阶段推荐Ⅱ坝址方案相应在副坝沟修筑一副坝挡水,并拟定上、下两个坝址进行比较。

通过初步设计阶段地勘工作选定上副坝方案,拟建碎石土心墙坝,最大坝高29.4m 。

上副坝地基岩石为第四系下更新统昔格达组(Q 1x )的砂、泥岩、岩性软弱。

因此,在昔格达组砂、泥岩上能否筑坝,必须全面认识其工程物理力学特征,并论证在昔格达岩组上建坝条件。

3.3.2 昔格达组岩石工程物理力学特征研究 3.2.2.1 研究方法
①钻孔取样,为了保持天然含水量和岩样原有结构,岩心采取后立即用高分子树脂胶液涂刷两遍,再加塑料薄膜包装封,然后装箱,专车运送。

②对试样分别以土工,岩石两种方法对砂、泥岩进行试验对比。

③在Ⅵ号滑坡的竖井中,取滑带土进行试验对比。

④用室内化学分析试验与用扫描电镜分析、红外分析、X射线分析及TG-DTA分析进行检测确定昔格达组岩石的粘土矿物成份。

⑤通过膨胀、收缩、崩解等试验,根据干燥——饱和吸水率、胶结系数、胶结程度等论证岩石的胀缩性和软弱特征。

通过直剪试验(饱和快剪、饱和固块、饱和固结慢剪)和三轴试验,用峰值强度、稳定值强度、残余强度等综合论证岩石的剪切强度特征。

⑥用室内渗透变形试验与野外试坑注水试验对比,确定岩石的透水性特征。

⑦对褐黄色、灰黑色两种岩体进行原位载荷试验。

为达到上述目的,进行了大量的勘探试验工作,其主要工作量有:机动岩心钻探1088.6m/26孔,岩石室内试验62组(其中岩石试验41组,土工方法试验21组),岩石渗透试验室内4组,现场3组,滑动带土抗剪试验2组,泥岩粘土矿物分析3组,岩石化学分析7组,胀缩特性、胶结程度试验15组,原位载荷试验4组。

3.3.2.2 昔格达组岩石的工程地质特性评价
3.3.2.2.1 岩石物理力学特性指标见表4、表5、表6、表7、表8、表9、表10
表4 昔格达组泥岩粘土矿物分析成果表
表5 昔格达组岩石化学分析成果表
表6 昔格达岩组胀缩特性胶结程度评价表
3.3.2.2.2 昔格达组岩石的工程地质特征及评价
根据上述试验成果,从物理力学指标较全面反映了副坝区昔格达组岩石的工程地质特征。

(1)组成岩石的矿物成分和化学成分
昔格达组岩石以水云母为主,矿物中的Si常被FeAl置换,剩余电荷较多,而吸引较多的正电荷(主要是K+)加强晶胞间联结作用。

因此,它们的晶格活动性较弱。

这一特征决定岩石的胀、缩性较弱。

昔格达组岩石不属膨胀岩类,与试验成果相符;其岩石中裂隙不发育(除两组构造裂隙)与地质测绘资料相同。

化学分析成果表明:SiO2含量达52.5%~56.24 %.PH值为7.3 ,表明岩石沉积在弱碱生的环境中成岩。

(2)岩石的抗压强度特征
试验成果表明,岩石天然状态下含水量为17~24.6%,饱和度为85%~100%,其抗压强度为 1.07~1.73MPa,烘干状态下抗压强度13.2~13.4MPa,饱和状态下的抗压强度为0.79~0.89MPa,反映了不同含水量状态下岩石的抗压强度差值较大。

在饱和状态下强度低。

这和岩石的胶结程度为弱~中等胶结和遇水崩解快的特征相吻合。

从室内试验试件加工均由车床中工而言,昔格达组岩石具有一定的强度。

岩石试件尺寸为Φ5×5cm,对于这种胶结弱的软弱岩石,这种试件与天然岩体有较大的区别。

对天然岩体来讲,尺寸和围压与其力学指标影响很大。

三轴抗剪试验指标高于其它方法试验指标就是证明。

因此,天然昔格达组岩体是具有一定的强度和承载力的。

(3)岩石的抗剪强度
○1土工试验成果表明:同类岩石不同剪切方法对抗剪强度影响不明显,这与土的抗剪强度曲线有明显的区别。

因此,昔格达组岩石具有一定的成岩条件,为半成岩的岩石,有一定的抗剪强度。

○2表6中的成果表明:除三轴试验的峰值强度较高外,其它方法测定的抗剪强度无明显差异,其tgΦ=0.60~0.80,残余抗剪强度与滑带土的抗剪强度接近,相当于峰值强度的0.6~0.7倍,表现了抗剪强度相对(相对于软岩)较高的特点。

(4)岩石的透水性
室内渗透试验和现场试坑注水试验成果表明,昔格达组砂岩渗透系数k=1.04~5.01×10-4 cm/s,泥岩的渗透系数为k=1.7~5.29×10-5 cm/s。

昔格达组砂、泥岩均属极微透水岩石。

岩石的初裂坡降大于21.1,破坏坡降大于50.3,大大高于一般土的临界坡降,表现了昔格组砂、泥岩具有较高的抗渗性能。

(5)岩体载荷试验成果表明:褐黄色砂、沉岩比例极限确定的地基承载力为0.5MPa,灰黑色砂、泥岩比例极限确定的地基承载力为0.7~0.85MPa.
3.3.3副坝昔格达岩组建坝条件评价
副坝区昔格达组砂、沉岩,其粘土矿物以水方田为主,含少量蒙脱石,高岭石及多水高岭石,总量小于5%;岩石具有密度小,弱膨胀,低压缩,抗渗强度高,有一定的强度和较高的抗剪强度,其地基承载力、变形等均可满足30m左右高的当地材料坝的要求。

抗剪试验反映了褐黄色砂、泥岩、抗剪指标低于灰黑色砂、泥岩。

因此,心墙及心墙齿槽嵌入灰黑色砂、沉岩中一定深度可满足坝基抗滑稳定要求。

因此,副坝昔格岩组具备修建30m左右高的当地材料坝的建坝条件。

3.4“三洞”进口边坡稳定性分析评价
3.4.1 评价“三洞”进口边坡稳定的必要性
大桥水库的导流隧洞,放空隧洞,引水发电隧洞(简称“三洞”)进口均布置在坝前200m 处的北茎河右岸坡,“三洞”进口在平面上相距10.0m和55m,在垂直方向上、高差分别为3.5m、20.3m和23.8m。

进口边坡坡顶高程2140m,最大坡高180m,高程1966-2020m坡角为600-680,2020m以上为480-510。

边坡岩体断层,裂隙发育,岩体中分布19条断层,规模较在的有f105、f136(断层破碎厚分别为5.0-8.0m和0.5-0.7m,延伸长度分别为2500m和400-600m)。

边坡岩体风化、卸荷作用强烈,强风化带厚21-35m,卸荷带垂直厚度为17.5-27.45m。

边坡地质条件复杂,一旦边坡失稳,将直接影响,导流,放空,引水洞运行。

因此,研究三洞进口段高陡边坡在发生地震为控制工况的稳定分析,采用可靠的治理措施,以保证边坡长期稳定和安全运行是十分必要的。

3.4.2 “三洞”进口边坡稳定分析评价
3.4.2.1 稳定分析的边界条件
3.4.2.1.1 边坡稳定分析分区
根据三洞进口边坡测绘资料,按地形坡度,岩体风化程度,结构面组合情况,从上到下将边坡岩体分为三个区:
A区:高程2090m以上,岸坡及坡顶地形平缓,由全、强风化岩体组成,呈散体结构,以强风化岩体的抗剪强度控制边坡稳定。

B区:高程2020-2090m,卸荷带底界坡度较陡,下部为f105断层横切边坡,边坡稳定受卸荷带底界与f105断层控制;
C区:高程2020m以下,边坡坡角600-800,卸荷带在坡脚1966m大部被挖穿,该段卸荷岩体呈倒三角形,卸荷岩体临空,其边坡稳定受卸荷带底界面控制。

3.4.2.1.2 潜在危险滑移面分析
根据“三洞”进口边坡岩体中分布的断层,裂隙组合赤平投影分析,边坡岩体中不存在形成控制边坡整体稳定的不利组结构面,其不利组合主要是形成局部的不稳定楔形块体。

边坡岩体卸荷界面带的变形摸量值根据85段(每段5m)钻孔声波测试成果和多类岩石的变形摸量分析统计建立的回归方程:
Eo=-0.03132e0.0013V P(Eo—变形模量,V P—岩石纵波速度m/s,相关系数为0.902)计算,其卸荷界面带变形摸量低值小于200MPa,力学强度低,而卸荷界面带以较陡倾角(420-460)倾向坡外,因此,卸荷界面带是控制边坡稳定的潜在危险滑移面。

3.4.2.1.3 边坡岩体及控制结构面抗剪强度指标全风化岩体及强风化上部岩体。

f=0.58(Φ=300) c=0.10MPa,
强风化下部岩体,f=0.9(Φ420) c=0.15MPa
卸荷带界面结构面,f=0.6(Φ310) c=0.1MPa
卸荷带界面综合抗剪强度,按卸荷带界面贯通率50%加权平均,即考虑50%强风化下部
岩体强度,50%为界面结构面指标的平均值即:f=
75
.0
)
6.0
9.0
(
2
1
=
+
,
C=M Pa 125.0)10.015.0(2
1
=+,f 105断层破碎带,Φ=280 C=0.005Mpa
3.4.3 边坡稳定性分析
3.4.3.1 边坡稳定分析方法
“三洞”进口边坡稳定分析采用刚体极限平衡法,计算公式选用推力系数传递法,计算时采用分段条分法。

3.4.3.2 分析计算工况
分析计算按两种工况考虑:即8.5度地震作用和库水骤降。

3.4.3.3 边坡稳定分析成果见表11
3.4.4 “三洞”进口边坡稳定性评价
稳定计算成果表明,边坡在水库库水骤降时安全系数除在局部地段为1.092~1.104外,其余地段均大于1.15 ,因此,边坡是稳定的。

边坡在8.5度地震作用下大部分地段安全系数小于1.05;边坡稳定性差。

应进行工程处理。

建议根据各剖面计算剩余下滑力进行预应力锚索加固处理。

3.5 引水隧洞围岩分类及围岩稳定评价 3.5.1 引水隧洞围岩分类
大桥水库引水隧洞总体上沿四川西南部安宁河东、西两支断裂带之间的条形山脊布置,近南北走向。

洞身围岩主要为印支期中酸性混染岩。

斜长花岗岩和第四系(Q 1X )昔格达组的砂、泥岩。

地质条件十分复杂,断层裂隙发育,岩石破碎。

引水隧洞设计洞径 5.0m 的园形有压隧洞,承担向水压力60-90m 水头。

隧洞总长6574.34m 。

根据施工地质开挖揭露的情况:(1)昔格达组地层洞段增长140m ;(1)洞室围岩中有霏细岩、凝灰岩、熔凝灰岩捕虏体分布;(3)辉绿岩捕虏体洞段增长11.5%.(4)揭露断层共722条,裂隙统计优势方向主要为近SW 、NE 、NW 和近EW ;(5)洞室穿过古风化壳(斜长花岗岩与昔格达组地层的接触带)。

变形监测资料:断层破碎带及影响带组成的洞段,在支护系统强度不足,永久结构衬砌又没有跟上情况下,在开挖20天后出现边墙大面积变形最大变形达246mm/d ;昔格达组围岩地段,变形速率达24.60~199.22mm/d 最大变形达555mm , 造成初期支护破坏。

将引水隧洞围岩分为三大类,五个亚类(见表12)
表12 引水隧洞围岩分类及岩体力学参数建议值表
3.5.2 隧洞围岩稳定性评价
3.5.2.1 影响洞宽围岩稳定的主要因素
影响隧洞围岩稳定的首要因素是岩性,组成隧洞的围岩主要为中酸性混染岩,斜长花岗岩,岩石强度大于60MPa,属坚硬岩石,而昔格达组砂、泥岩,强度低,湿抗压强度为0.79-0.89MPa,为极软岩,具有弱膨胀,易崩解特点。

由昔格达组砂、沉岩组成的洞室围岩在开挖过程中,具有较大的塑性变形,在地下水渗入过程中存在流变,由于塑变形面使岩层层面松驰,成为地下水渗入通道,使岩石软化崩解,直接影响围岩稳定;其次是断层,裂隙的影响,引水隧洞位于安宁河断裂带之东、西两支断裂之间,断层、裂隙十分发育:施工开挖揭露断层722条,规模较大的断层100条,断层破碎带最大宽度达60m,断层倾角45-650,其走向与洞轴线斜交直接影响围岩稳定;第三,地下水是降低围岩类别,影响围岩围岩稳定的重要因素。

3.5.2.2 围岩稳定评价。

组成引水隧洞围岩以IV,V类为主,III类围岩仅占8.1%,因此,引水隧洞围岩总体上稳定性差。

在施工开挖中注意对围岩的保护,及时支护,超前探测和预报,进行现场监测,控制围岩变形,掌握分析围岩变形规律,及时预报险情防止大的塌方事故是十分必要的。

4、几点认识
4.1 在高地震烈度修建大型水利水电工程,区域构造稳定性评价是必需的,大桥水库处于安宁河断裂北段,过去一直是禁区、通过大量地震地质调查,将安宁河东支断裂的活动性在时空、强度上加以区分,论证了大桥水库工程区地震基本烈度,提出了设计动参数指标,为顺利建成大桥水库工程铺平了道路。

打破了禁区、开创了先例。

4.2 水库诱发地震评价以地质类比法为基础,用多种方法评判诱震级别,用地震监测资料分析验证是评价水库诱地震的基本方法和程序。

4.3昔格达组岩石其湿抗压强度0.79~0.89MPa,为半胶结第四系沉积物,分类属于硬
土/软岩(岩土间新类型),采用岩、土相结合的试验方法进行比较、分析、论证该类岩土的工程地质特性是可行的。

4.4通过对大桥水库“三洞”近口边坡稳定分析评价认为,在高边坡稳定计算中,边界条件确定是基础、力学参数选择是关键,计算公式选择是保证。

只有尽好地做到上述三方面的工作,才能使稳定计算成果更接近实际情况。

4.5地下洞室围岩分类种类较多,但无论采用那一种分类,在勘测与施工过程中对比,均存在差异,尤其在地质条件较为复杂的长隧洞勘测工作中,勘探工作量较少的情况下,这种差异也就相差较大。

因此,在施工开挖中,采用声波测试,超前预测预报,进行现场监测,地质反演分析,及时修正围岩类别,并做到控制围岩变形,掌握分析围岩变形规律,及时支护、防止大的塌方事故是十分必要的。

作者简介:(1947.11~)男四川乐山市人,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四川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研究院勘察分院总工程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