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治疗的理论和模式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种投射性认同:
1、依赖的投射性认同: 显著性特征是表达持续的无助感。元信息是 “我无法靠自己生存”。 “不然的话”的本质是失去控制,表现为:① 乱发脾气,歇斯底里地哭泣和情感爆发;②抑 郁和自杀意念;③恐惧症 被投射者被迫承担起照顾个案的重任,有被 “榨干”的感觉。 这种模式根植于早期客体关系中,母亲或养育 者不断让儿童知道:没有我你无法生存。
1、心理动力模型 2、人本主义的经验模型 3、系统的模型 (包括代际、结构、策略和系统模型) 4、认知行为模型 5、后现代思潮的模型
一、心理动力模型
(一)弗洛伊德的内驱力心理学 弗洛伊德的内驱力心理学
人的本性是“性”驱力和攻击性;这些冲 动的表达受到挫折时便产生心理冲突,并 体验焦虑的情绪。减轻焦虑的方法:防御 机制的运用。提出性心理发展的几个阶段, 及 注意到了家庭对儿童早期经验的重要影响, 但其治疗重点是个体内心冲突的解决而不 是重建家庭内部的人际关系或交互作用。
4、迎合的投射性认同
在基于此建立的关系中,主要的情绪成分是自我 牺牲。投射者自我牺牲的一切目的是为了诱导 他人感激自己所做的事情以及所作的牺牲。元 信息是“你欠我的”。 使用迎合的投射性认同的儿童在早期接受到母亲 的信息是,他们需要为照顾他们的人做一些事 情,否则他们将不会被爱。这样的儿童被教导: 他们的真正价值体现于他们对别人有用的能力 上。他们只有通过功利性的活动才可以确定自 己是“好的”。
第三阶段:自体分裂 当儿童越来越依赖说出来的语言来处理他的事情的 时候,他也就开始使用语言来处理内在的事情, 即儿童可以通过与母亲表象的对话来与母亲互动。 当然,自言自语最终会被限制,于是儿童的内在表 象经历了最后一次的转变,即转变为被称为“自 体”的东西。 自体出现的显著标志就是儿童词汇中出现了“我” 这个字。有了这个字,他们便即将成为一个自主 的人。过马路“妈妈说可以过”转变成“我要到 马路对面去”。同时,自我也变成了“好的”和 “坏的”。 从早期母亲的分裂到内在母亲的分裂再到自体的分 裂,结果是人们依赖早年伴随着分裂的体验来界 定自己是相对好的还是相对坏的,这种自我价值 构成了影响我们整个存在的人际关系遗产。
3、情欲的投射性认同
情欲的投射性认同是一种人际的动力,意味着通 过性的方式来建立和维持关系。投射者用它来 诱导投射目标的情欲反应,并在这个基础上维 持彼此之间的关系。元信息是:“我能让你飘 飘欲仙”。 这种模式根植于早期客体关系中母亲对孩子生殖 器的玩弄。她传递给孩子的信息是:“只要你 让我兴奋,你就是令人愉悦的”。
(一)威特克的符号—经验家庭治疗 威特克(Whitaker)认为一个家庭成员出问题反 映了该家庭人际关系(甚至是多代的)的失调, 主张通过真实的经验及有关的符号(即经验的 意义)的探寻,去帮助家庭成员们了解和接受 他们的无意识冲动和幻想,并将其与整个家庭 进行整合协调,从而到达去病理化的治疗目的。
(二)凯普勒的格式塔家庭治疗
2、权力的投射性认同
通过在他人身上诱导出软弱和无能感,是权力的 投射性认同在人际关系领域中发挥作用的方式。 元信息是“你无法离开我而生存”。 这种模式根植于这样的早期客体关系:抚养者不 断传递他们无法照顾孩子的信息;而且他们可 能还传递出他们自己还需要被照顾的细心。这 种模式产生了所谓“父母化的儿童”。通常见 于酗酒家庭。
第二阶段:想象分裂 在婴儿与分裂的早期效应做斗争时,他仍然高度 依赖母亲,因为没有母亲就等于没有我。所以 在生命最初的几个月里,母子互动的起伏涨落 都是以一系列的消失行为为显著特征的。躲猫 猫的游戏有助于帮助儿童克服母亲可能消失的 恐惧。 当然,儿童最终学会了通过想象母亲来让母亲处 于永恒性。儿童使用内在的映像替代失去的客 体,以此来保存失去客体的能力,是儿童认知 生涯发展上的一个里程碑。一旦儿童可以在目 前不在的情况下产生母亲的映像,他就能很好 的开始走上他们成为独立个体的道路。 这种过程中,有的儿童使用了“过渡客体”(布 娃娃、玩具等)。
客体关系病理学
在客体关系理论中,精神病理被看成是自体构成 的困扰,也就是人际关系的困扰。 个案疾病的本质可以追溯到自体发展的停滞以及 分裂中的异常。 解释的关键词:“投射性认同”。 “投射性认同”是指一个人诱导他人以一种限定 的方式来行动或做出反应的人际行为模式。这 种投射性认同实际上涉及了对他人行为和情感 的操纵。 投射性认同几乎总是导致关系的破裂。
(三)萨提亚(Virginia Satir)的 萨提亚( 的
人性验证过程模型
强调充分利用家庭成员的潜能,来促见其 自我价值和自尊的水平的提高,达到治疗 的效果。其家庭治疗的工具世界闻名。 重点介绍) (重点介绍)
(四)格林伯格等的夫妻情绪聚焦治疗
该模式运用系统的观点,以来访者中心疗法和 格式塔疗法原理为基础,指导夫妻改变消极的 互动模式,同时建立安全的情感纽带。其具体 治疗步骤清晰,主要包括五个步骤: ①引入意识聚焦,经验自我的感知,如“我看 到并接受自己的脆弱”; ②通过目睹伴侣的情 感表达,配偶以新的方式感知对方,如“我看 到你需要关心和接触而不是敌意”; ③个体的 人格重组导致与配偶互动的不同行为,如“我 现在感到脆弱因而向你寻求保证”; ④配偶对 伴侣的新感觉导致不同反应,如“我会安慰你 而不会逃避你”; ⑤个体能开始以一种新的方 式看待自己,如“既然我能满足你的需要,因 而我把自己看成对你有价值和必要的”。
客体关系治疗
主要有几个环节: 1、建立治疗关系:许诺参与、情感联结 2、发现及认清当事人对咨询师的投射性认 同 3、面质,包括强化、责备和次级投射性认 同 4、结束:反馈、解释、解放和分离
(四)科胡特的自我心理学
Kohut认为,个体内心出现的冲突(包括人际之 间的冲突)主要是源于生活早期自我感的缺乏而 不是本能冲突。而自我感的获得来自于父母:如 果年幼时被父母热切肯定赞扬,则自尊、自信、 主动、独立、快乐、安全、充满爱;否则反之。 科胡特还认为,婴儿最初并不把他的父母看作是 分离的客体,而是以一种自恋的方式将父母看作 是“自我客体”,即婴儿的自我延伸。随着年龄 的增长,才将理想化的父母客体和核心自我分离。 如果在成长中未能充分被欣赏和关注,个体会以 一种夸大的自恋渴望寻求提供这种接纳的人,并 以他人为自我客体。
客体关系的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母性分裂 根据当代客体关系理论,分裂在生命的最 初几天甚至几小时就发生了。这个过程 开始于婴儿的原始分裂,即将世界分成 令人满意的和令人不满意的感觉:充足 是好的,空乏是坏的;温暖是好的,冷 淡是环的;被抱着是好的,不被碰触是 坏的。这是一种原始的感官智能。
由于婴儿大部分清醒时间都用于吃,因此最早且 最强有力的部分客体之一便是乳房。当乳液通 畅时,乳房就是好的;不通畅时,乳房就是坏 的。 将部分客体分成好与坏的这种区分是与整体客体 (人)的关系的前身物。 随着儿童的成长,重要客体就变成了母亲,她是 先前出现的所有事物(和的和坏的)的有血有 肉的化身。于是,与部分客体的关系被与整体 客体的关系所取代。 儿童很快清醒地认识到:母亲并不是完美的,于 是儿童发现天堂也有烦恼,这就是分裂。母亲 形象被分裂为好母亲和坏母亲,并产生相应的 情绪感受。这种感受是前语言的。
(二)阿克曼的家庭动力学 阿克曼的家庭动力学
阿克曼(Nathan Akerman)有时被认为是家 庭治疗的祖师爷。 他提出了生物驱动(精神分 析的概念)的人和为社会环境驱动(系统概念) 的人不断交互作用的观念,试图运用精神分析 的词汇来解释他所看到的家庭和更大的社会。 他认为: 在个体水平上,症状可以理解为内心 的成员间角色补充的失败及 长期未解决冲突和受到不公平对待的替罪羊产 物。治疗的目的是要摆脱家庭的这种病理性连 锁。
投射性认同与客体关系病理
1、投射性认同是起源于病态的客体关系的投射 性幻想的行为衍生物。 2、投射者的最终命运决定于接受者的反应。如 果使用投射性认同的个体瞄准的目标的独特需 要正好符合这种投射性认同,则不会有什么问 题。如果对方出现抗拒,那么投射者就会出现 焦虑、抑郁、愤怒以及其他症状。 3、投射性认同对婚姻的影响是深远的。婚姻咨 询重点要处理这种投射性认同的污染。
代表人物Walter Kempler。该模式强调 家庭治疗中的焦点是让家庭成员始终关 注此时此刻的感觉、体验,而不是去关 注过去或将来。主张通过自我暴露、开 放、诚实的交流,来促进整体的完整知 觉。即格式塔家庭治疗师将个体置于其 功能背景的家庭中,试图帮助每个家庭 成员获得最大程度的个性化,与此同时 也促进其各成员间更有活力的关系。
四、认知-行为模型
20世纪70年代行为治疗进入家庭,把学习理论 用于行为塑造,指导夫妻沟通的技巧;对具体 行为问题和有高动机的个体有效。 行为家庭疗法的三个主要方面父母训练、行为 夫妻治疗、性治疗。 最近十年,行为家庭疗法增加了家庭动力学和 认知原理。
五、后现代思潮的模型
1、聚焦问题解决的短期治疗 代表人物:S.戴沙泽(Steve deShazer)和 茵 素.柏格(Insoo Bberg)。该模型一开始就关注改 变,而对评估家庭形成问题的过程毫无兴趣。 后面将重点讲) (后面将重点讲) 2、问题解决取向的短期家庭治疗 代表人物:O’Hanlon 和Weiner-Davis.该模型 是焦点解决模型的分支,区别点在于后者对来 访者情绪的认可。
3、策略模型:强调沟通范式的重要性,主 张治疗师是一个策略家,设计指令和表演 技术去引导家庭关系的改变。代表人物
Milton Erickson(艾里克森)和Jay Haley(哈 利)。(将重点讲) (将重点讲)
4、米兰系统模型:最初强调悖论的治疗方 法,之后又引入假设、循环提问和治疗师 的中立立场作为会谈的指导原则,帮助每 个家庭成员了解其他成员的观点,并阻断 破坏性的家庭交互模式。正向关怀和仪式 处方的使用是米兰治疗的又一标志。代表 人物塞文尼—帕拉佐莉。
三、系统的模型
1、代际模型:特别关注家族跨越几十年的关系模 式,为当前的家庭生活提供一个具有时间敏感性 的历史视角。其家庭系统理论成为许多家庭治疗 的理论基础。主要人物鲍恩(Murray Bowen) 后面将重点讲) (后面将重点讲) 2、结构模型:强调家庭结构、子系统及家庭整体 性对家庭成员的重要影响。代表人物米纽钦 ( Salvador Minuchin) 后面将重点讲) (后面将重点讲)
(三)客体关系理论(重点讲) 客体关系理论(重点讲)
代表人物包括梅兰妮.克莱因、费尔贝恩、玛格丽 特.马勒和弗洛默(James Framo)和斯卡夫夫妇 (David Scharff)等。他们认为,与儿童用来控制 情欲冲动的能量相比,儿童使用了更多的能量来 构建他们的人际关系世界。其中,与母亲关系的 经验成为他日后人格形成的最初决定因素。 母亲作为婴儿的重要客体(原始的),当然在儿 童生命的第一年里就把母亲的形象内化为一个好 客体或坏客体(内在的),从而形成了与不同客 体的不同的内部关系:前者变成了一个理想化的 客体并让儿童感受到爱;后者是一个拒绝的客体, 会导致气氛、不被爱。这种分裂不仅构成了人类 功能上强有力的动力,而且分裂的成熟过程显示 了儿童从极端依赖到心理上的自主转变。
第四阶段:认同分裂 因为自体是建立于个体与他人的关系上的,因此 自体包括了社会规范和习俗的内化,所有它开 可以被看成是个体内部的一个微型社会。于是, 对自我的认同,就包括了家庭认同、性认同、 职业认同等。 每一个认同都以它本身特殊的方式深刻地受到好 坏议题的影响。起源于母子关系中好的与坏的 体验,并发展成为自体的好坏感受的事物,逐 步被表达为一个好(或坏)丈夫妻子的感受, 一个好(或坏)父母亲的感受,以及一个好 (或坏)教师或律师的感受。 于是,开始时作为母子关系中的核心议题的议题, 已经变成了所有关系中的议题。
主要人物及具体模型一威特克的符号经验家庭治疗威特克whitaker认为一个家庭成员出问题反映了该家庭人际关系甚至是多代的的失调主张通过真实的经验及有关的符号即经验的意义的探寻去帮助家庭成员们了解和接受他们的无意识冲动和幻想并将其与整个家庭进行整合协调从而到达去病理化的治疗目的
家庭治疗的理论和模式
家庭治疗模式的概括
二、经验模型
家庭经验治疗模型是现象学技术(格式塔 疗法、心理剧、来访者中心疗法及交友小 组运动)的产物。 经验模型的家庭治疗师将关注的重点放在 当前的(此时此刻)问题和情绪上,而不 是揭示过去。 他们强调经验胜过理性思考,治疗的目的 就是要鼓励个体对自我此时此刻不断变化 的生活体验的敏感性。
主要人物及具体模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