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三章-物态变化-教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物态及其变化
第一节物态变化温度(一)
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能列举自然界和生活中不同状态的物质。

理解气态、液态和固态是物质存在的三种状态.
②知道在一定条件下,物质存在的状态可以发生变化.
③能举例说明三种物态的基本特征.
1.重点:固、液、气三种物态的基本特征及其区别.
2.难点:用微观模型解释三种物态的特征.
创设情境揭示目标

观察图片回答:冰去哪儿了?水又去哪儿了?气从哪儿来?
自主学习基础达标
(一)自学提纲
1.自然界中物体常见的三种状态是、、 .
2.固体具有一定的和,液体没有却有一定的,气体既没有,也没有 .
3.将下列所有物质进行分类,并指出分类的依据:
①矿泉水②光盘③酒精④铅球⑤气球中的氢气⑥牛奶⑦肥皂⑧可口可乐⑨薯条⑩瓶中的空气
第一类是依据
第二类是依据
第三类是依据
4.物质由一种状态变为另一种状态的过程称为 .
5.物质由组成,分子间存在,分子间有一定的,分子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
问题导引交流展示
1学生做课本图1—2化冰实验.(提示:认真观察,注意安全,正确使用酒精灯.)并根据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回答下面的问题:实验的现象是 .
条件是 .
得到的结论是 .
问题:化冰实验说明了什么?
2.提出问题:为什么同种物质会有不同的状态呢?
请同学们带着下面问题观看动画模拟,建立微观模型的概念:
①当物质处于固态、液态、气态时,分子间的距离及分子的运动情况如何?
②当物体的温度升高时,分子运动的剧烈程度及分子间的距离会发生如何变化?
总结规律:
1.在一定条件下,物质可由一种状态变为另一种状态的过程,称为物态变化.
2.固体,具有一定的形状和体积,分子排列紧密、在小范围内振动;液体,没有固定的形状,但有一定的体积,分子位置不固定、活动范围较大;气体,没有固定的形状和体积,分子自由运动.
课堂检测反馈小结
1.我们将自然界中常见的物质分为三种状态,即、
、。

此外,还有一种状态叫.
2.下列物质具有一定形状的是,具有一定体积的是
,既没有一定体积又没有一定形状的是。

①木头、②石油、③氧气、④冰块、⑤矿泉水、⑥二氧化碳气体、⑦水银.
3.有关物质存在的三种状态,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固体分子不运动,液体分子是运动的
B.固体、液体的分子不运动,只有气体分子在运动
C.在一定条件下,物质的三态可以相互转化
D.液体分子活动范围比气体分子大
4.关于固体、液体、气体,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具有一定体积的物质一定是固体
B.具有一定形状的物质一定是液体
C.具有流动性的物质一定是液体
D.不能保持一定形状和一定体积的物质一定是气体
5.请将下列有关联的内容连接起来:
固体易压缩、有流动性分子位置不固定液体有一定的形状和体积分子极度散乱气体有一定的流动性和体积分子排列紧密
6.下列说法属于物态变化的是:( )
A.水温升高
B.铁块烧红
C.冰变成水
D.木柴烧成灰
物态变化温度(二)
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理解温度的概念.
②了解生活环境中常见的温度值.
③知道常用温度计的制作原理以及温度计的构造和刻度方法.
④知道摄氏温度和热力学温度,了解它们间换算关系.
⑤会正确使用温度计测量温度.
教学重、难点
1.正确使用温度计测温度.2.零下温度的读数.
创设情境揭示目标
今天的天气这么热,“热”指的是什么?

自主学习基础达标
1.用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
2.仔细观察图1—8实验室常用的温度计(左图),描述它的构造,它能测量的最高温度是和最低温度是,即它的量程是,它的分度值是 .(右图)温度计上的字母0C表示,K表示,它上面的数字表示什么意思?
3.摄氏温度规定:标准大气压下把规定为零度,把规定为100度,把0度和100度之间等分为份,每一份是,摄氏温度用符号表示.
4.摄氏温度与热力学温度的换算关系是 .
5.实验室常用温度计是利用的性质制成的.
6.体温计的量程是,分度值是,里面的液体是 .
7.体温计与实验室温度计在构造上有什么区别?使用方法上有什么不同?
问题导引交流展示
1学生做课本图1—4实验
实验结束后,让学生谈谈两只手在温水中感受,说明凭我们的感觉判
断可靠吗?
3.做一做:用温度计测冷水、温水和热水的温度
(2)你的估计准确吗?
4.温度计的使用方法:
三要:要充分接触,要竖直放置,要保持足够长时间
二不:不要接触容器底和壁,不能离开被测物体.
三看清:看清测量范围,看清分度值,看清测量结果. 5.测体温:每人发一根体温计,观察构造、测量范围和分度值,测量自己的体温,各小组统计组员体温,并交流如何使用.
课堂检测 反馈小结
1.实验室温度计是利用 原理制成的,测量范围一般在
,分度值为 。

2.体温计使用上不同于普通温度计:①使用前应 ,②体温计 离开人体读数(选填“能”或“不能”)。

3.如下图甲所示,体温计的示数为 ℃.
图乙温度计的示数为 ℃

4.某温度计的示数为“一5.6℃”,正确的读法是 .
5.以下温度中接近23℃的是 ( )
A.让人感觉温暖而舒适的房间温度
B.长春市冬季最冷的气温
C.健康成年人的体温
D.冰水混合物的温度
7.去年全球流行甲型H 1N 1流感,患上这一流感后第一症状就是发热,因此要用到体温计测量体温. 如下图所示是体温计和实验室常用温度计,

请简要说出它们在构造或使用上的两个不同点.
(1) ;
(2) 。

8.下图有甲、乙、丙、丁四种测量水温的操作。

请你评价这四种操作方法的正误,如果是错误的指出错在哪里.
甲: ; 乙: ; 丙: ; 丁: 。



丙 丁
9.有一只温度计刻度不准,将温度计放在冰水混合物中,示数为4℃,放在一标准大气压条件下的沸水中,示数是104℃,若放在室内空气中示数是20℃,那么室内空气的实际温度是( )
A.20℃
B. 16℃
C.24℃
D.19.2℃
堂清反馈:
第二节熔化和凝固
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通过比较海波与蜂蜡的熔化和凝固过程,知道晶体和非晶体熔化和凝固过程的区别.
②会用图线描述熔化和凝固的过程.
③会查物质熔点表.
重难点1.理解晶体(非晶体)熔化和凝固的特征.
2.会应用“熔化与凝固”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相关问题.
第三节熔化和凝固(第一课时)
创设情境揭示目标
1.将蜡烛点燃后倾斜放置在空火柴盒的上方,学生观察并回答观察的现象.
2.将冰棒放在空烧杯中,学生观察并回答观察到的现象.
3.冰在熔化时需要什么条件呢?那么蜡烛呢?
(二)展示目标(见教学目标)
自主学习基础达标
1.物质由变为的过程叫做熔化;物质由变为的过程叫做凝固.
2.仔细体验“实验探究海波的熔化”和“实验探究蜂蜡的熔化”的过程。

思考:
(1)该实验中都需要哪些器材或用品;
(2)请简要说明该实验的操作流程;
(3)注意实验中对海波和蜂蜡的加热方式,这样比起“直接对它们加热”有什么好处呢?
(4)实验中对温度计的操作需要注意的事项都有哪些呢?
问题导引交流展示
(1)提出问题
①固体在熔化过程中是一下变成液体还是有一个过程?
②固体在熔化过程中温度是如何变化的呢?
③熔化是在什么条件下发生的?熔化过程有什么特点?不同物质的熔化过程是否相同呢?
(2)猜想与假设
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提出自己的猜想,并与同学交流一下.(引导学生根据亲身体验和生活经验对探究问题进行猜想,然后大胆的说出你的猜想和你这样猜想的依据,在黑板上列出学生的猜想.)
(3)进行实验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做“实验一:探究海波的熔化”.“实验二:探究蜂蜡的熔化”实验.
作出海波与蜂蜡的熔化图像,思考如下问题:
①图像中,纵横坐标分别表示什么物理量?
②海波经过缓慢加热温度如何变化?当温度达到多少时海波开始熔化?
③在海波熔化过程中,其温度如何变化?熔化所需要的时间是多少?在熔化的过程中,海波是以什么状态存在?
④蜂蜡与海波的熔化过程一样吗?哪些地方不一样?
组织学生描述和解释:
蜂蜡在熔化时,需要不断地吸热,温度不断上升,它逐渐变得越来越软,直至完全变为液态.固体和液体之间无明显的界限.而海波完全是固态时吸热温度不断上升,一旦开始熔化,虽继续加热但温度却保持不变,直到它完全变成液态,温度才继续上升.
播放熔化与凝固的动画,给学生以直接的视觉感受.
教师总结规律:同样是固体,为什么蜂蜡与海波却这样不同呢?原来,固体分为两种:晶体和非晶体.晶体有固定的熔化温度,而非晶体没有.固晶体:有固定的熔化温度.例如海波、冰、水晶、金属
体非晶体:没有固定的熔化温度.例如蜂蜡、松香、沥青、玻璃(5)评估:思考:你的猜想与探究结果一致吗?探究过程中,发现新问题了吗?此实验装置有什么缺陷吗?你有更好的实验方案吗?
课堂检测反馈小结
下表为研究“海波熔化过程”实验时记录的数据
(1)根据数据做出海波的熔化曲线。

(2)由数据和图像可知前3分钟,海波是态存在,4-6分钟是以态存在,7-9分钟是以态存在.
(3)熔化过程用了分钟.
(4)熔化的特点是 .
介绍图像法:利用图像这种特殊且形象的数学语言工具,来表达各种现象的过程和规律,这种方法称为图像法。

建立图像的步骤:实验、收集数据、描点、连续线。

五、堂清检测(1—4题必做,5题选做,6题思考)
1.物质由固态变成液态是过程,要热;物质由液态变成固态是过程,要热.
2.固体分为_____和________两类。

_____有一定的熔化温度,叫做它的______; ______没有______.
3.下列现象中,不属于熔化的是: ( )
A.-40℃的水银变成0℃的水银
B.冰变成水
C.食盐放入水中化成盐水
D.玻璃在高温下变成液态玻璃
4.关于海波的熔化过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温度升高,同时吸热
B.温度不变,同时吸热
C.温度降低,同时放热
D.温度不变,不吸热也不放热
5.一杯冰水混合物,放在10℃的房间里,过一段时间后仍有少量的冰,则说明:( )
A.冰的温度不变,水的温度升高
B.水的温度不变,冰的温度升高
C.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一起升高
D.在冰未全部熔化以前温度不变
6.利用等质量的0℃的冰冷却食品通常比0℃的水效果好.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节熔化和凝固(第二课时)
创设情境揭示目标
(复习回顾)海波(蜂蜡)的熔化条件是什么?海波(蜂蜡)熔化时有什么特征呢?
自主学习基础达标
(一)自学提纲
1.什么叫做熔点、凝固点?同一种晶体的熔点和凝固点是的.
2.什么叫做晶体、非晶体?结合课本12页表格识记生活中一些常见晶体和典型的非晶体以及晶体的熔点:
常见的晶体有:;冰的熔点是℃.萘的熔点是℃.海波的熔点是℃.金铝银锡铜的熔点高低顺序为 .常见的非晶体有: .
3.结合上一节课“实验探究海波的熔化”,想一想同一种晶体的凝固过程应具备怎样的条件.凝固时有怎样的特征呢?非晶体呢?尝试着画出晶体.非晶体凝固时温度——时间的曲线.
问题导引交流展示
2.能否用铝制的容器熔化铜或锡?在南极考察站能使用水银温度计测气温吗?
课堂检测反馈小结
1.填出下列变化所属于的现象:
①春天,冰雪消融②把加热熔化后的石蜡倒入玩具模子,冷却后做出各种各样的固体玩具③冬天,凉在屋外的衣服结冰④夏天,拿出冰柜后未吃的冰糕化了
2.在①海波②玻璃③冰④石蜡四种物质中,(填序号)有一定的熔点,这类物质叫做,在熔化时要热,但温度。

3.水的“自白”:我是水,我现在的体温如右图所示,
并且我还在放热。

请你告诉我,我现在的体温是℃,
我正在(填“熔化”或“凝固”).
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物体吸热时,温度一定升高
B.物体放出热量,温度一定下降
C.晶体在熔化的过程中,要吸热,但它的温度保持不变
D.物体在熔化的过程中,无论吸收的热量多少都保持温度不变
5.小丽去河北奶奶家过寒假,她发现奶奶家菜窖里放了几桶水,爱动脑筋的她思考了一下,就想到了这样做的原因:这是利用使窖里温度不致太低,以免冻坏菜.
四个图像中,表示球内材料的熔化图像的是()
6.国外研制出一种衣料,其纤维中增加了胶囊,这种胶囊中所含有的物质在常温下呈液态,在温度降低时会凝固.人们穿上这种衣料做成的衣服,在气温降低时倍感温暖,其中的原因是 .
第四节汽化和液化
学习目标
①通过列举生活实例知道汽化和液化的概念。


②通过列举生活实例知道汽化有蒸发和沸腾两种方式
③通过列举生活实例知道蒸发快慢与表面积、温度、气流有关,蒸
④知道通过探究理解沸点的概念,知道沸腾过程中吸热和沸腾的特
征。

⑤会查沸点表。

⑥通过观察实验知道液化过程放热。

重点难点
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设计实验,观察水的沸腾现象
画图像、归纳总结沸腾的特点;使气体液化的方法。

第四节汽化和液化(第一课时)
创设情境揭示目标
1.在黑板上用酒精棉球写下“液体”两个大字,过一会儿“液体”不见了。

启发思考:“液体”到哪里去了?
2.一壶水长时间放在火炉上加热,壶中的水逐渐减少,壶中的水到哪里去了?
自主学习基础达标
(一)自学提纲
1.物质由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叫做________,它有两种方式分别为________和________,此过程需要。

物质由气态直接变为液态叫做,这个过程要热。

2.蒸发是在液体_____上进行的现象,它在_______温度下都能发生。

3.加快蒸发的措施有:提高液体的________,增大液体的________,加快液体表面附近的_____________。

4.蒸发过程中要热。

问题导引交流展示
1.天气晴朗时,洗过的衣服很快就干了,阴雨天洗过的衣服就不容易干了,说明蒸发是有快慢的,那么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有哪些呢?
2.小组合作:
猜想与假设:
液体蒸发的快慢可能与温度、液体的多少、液体表面积的大小、液体表面空气流动快慢……有关
①探究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学会比较的研究方法。

②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液体温度高低,液体表面积大小,液体表面空气流动快慢。

③从蒸发的条件、发生的位置、剧烈程度等方面分析蒸发的特点。

课堂检测反馈小结
1.向手心吹气,感觉手凉,这是因为();狗没有汗腺,只得大口大口喘气,靠加快(),从而加快()来散热的。

2.关于蒸发,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蒸发只能在0℃以上才能进行
B.蒸发是液体表面和内部同时发生的汽化现象
C.只有对液体加热液体才会蒸发
D.蒸发会使液体自身的温度降低
3.夏天扇扇子,身子感觉到凉快是因为()
A.扇来的风温度较低
B.扇来的风吹掉了身上的热
C.扇扇子时,能使用周围空气的温度降低
D.扇来的风使汗液蒸发加快,而蒸发要吸热
4.降低室内平均温度的做法是()
A.打开电风扇
B.关闭房门
C.向地上洒些水
D.打开房间内正在工作的电冰箱门
5.下列现象是描述一定质量的酒精在不同条件下蒸发快慢的情况,其中最能说明酒精蒸发快慢跟它的表面积有关的是()
A.温度不等的酒精分别装入相同的容器中,放在同处,蒸发快慢不同
B.温度相同的酒精分别装入相同的容器中,放在不同处,蒸发快慢不同
C.温度相同的酒精分别装入口径不同的容器中,放在同处,蒸发快慢不同
D.温度相同的酒精分别装入口径不同的容器中,放在不同处,蒸发快慢不同
6.夏天,人们吹电风扇感到凉快,这是因为汗液在加快时从人身上热;若把温度计放在开动的电风扇前,则温度计的示数将;若将一支实验用的温度计从酒精中抽出后,则温度计的示数将,温度计上没有酒精后,它的的示数将。

7.酒精一般装在小口瓶中,并用盖子盖紧,这是为了( )
A.防止变质
B.防止凝固
C.防止酒精溢出
D.减少蒸发
8要使湿衣服干得快些,应采用哪些可行的措施?为什么?
9.夏天,为了让教室里变得凉快一些,你有哪些可行的方法?(至少写出两种方法,空调除外)。

第三节汽化和液化(第二课时)
创设情境揭示目标
1.物质由液态变为气态叫做 ,它有两种方式和。

2.蒸发是只发生在的一种的汽化方式。

蒸发要。

汽化的另一种方式是什么呢?
问题导入
提出问题:在研究水的沸腾时,我们看到冒出的“白气”是什么?它是水蒸气吗?它是怎样产生的?是什么现象?——导入新课
自主学习基础达标
1.液体沸腾时的特征是有哪些:。

2.液体沸腾时的叫液体的沸点。

3.液体的沸点与气压有关.液体表面上的气压越小,沸点;气压越大,沸点。

4.使气体液化的方法有和。

5 自学讨论:(自学课本P2讨论完成1—3题)
问题导引交流展示
实验探究——水的沸腾
1.提出问题:
⑪水沸腾的现象大家都见过,但是否观察过水沸腾的全过程?水沸腾过程中有什么规律呢?
⑫水沸腾有什么特征?水沸腾需要什么条件?水沸腾后如果继续加热温度会不会变?
进行实验,根据下列问题,学生注意观察并完成课本P21页表格和图像:
①点燃酒精灯后,温度计的示数如何变化?
②当温度升高时,水中是否出现气泡?这些气泡是怎样变化的(注意观察沸腾前和沸腾后)?
③水沸腾过程中继续对它加热,温度计的示数是否变化?
④沸腾的水停止加热,水还会继续沸腾吗?
①能否用酒精温度计观察水的沸腾?若不能,应该用什么温度计?
②油炸食品为什么会发黄变焦?
课堂检测反馈小结
1.物质由态变为态的现象叫做汽化。

汽化现象需要。

(吸热、放热)汽化的两种方式有和。

2.沸腾是在液体和同时发生的剧烈汽化现象。

液体在沸腾的过程中,需要______热,温度______。

液体沸腾时的温度叫,不同物质的沸点是______的(选填“相同”、“不同”)。

在下,水的沸点是100℃。

水沸腾前的现象是:气泡少,气泡越往上升越(大、小);声音响度(大、小);温度一直(升高、降低、不变)。

水沸腾时的现象是:气泡多,气泡越往上升越(大、小);声音响度(大、小);温度一直(升高、降低、不变)。

3.液体沸腾的条件是:(1)达到。

(2)继续。

4.液化是物质由态变成态的现象,液化现象是的(吸热、放热)。

5.液化的两种方法是:⑪⑫。

我们日常生活中看到的“白气”不是水蒸气,而是水蒸气遇冷形成的小水滴悬在空气中形成的。

6.在烹炸食物时常会见到:滚开的油锅中,溅入一滴水后,会有剧烈的响声,并溅起油来。

其主要原因是。

7.医生为病人检查牙齿时,拿一个“带把的小镜子”在酒精灯上烧一烧,然后放入病人口腔内。

这样做的目的是。

第四节升华和凝华
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通过对生活中升华和凝华现象的分析以及实验的观察知道升华和凝华的概念.
②通过对生活中升华和凝华现象的观察与分析知道升华过程要吸热,凝华过程要放热。

③通过教学活动能在物态变化中识别升华和凝华现象.
重、难点
1.认识升华、凝华现象,2. 生活中的升华和凝华现象。

创设情境揭示目标
在自然界中,固态和液态物质,液态和气态物质可以相互转化,那么固态和气态物质是否可以相互转化?
自主学习基础达标
1.物质由固态直接变为气态叫做,这个过程要热。

2.物质由气态直接变为固态叫做,这个过程要热。

3.仔细观察26页图25所示的三种情景,分别发生了哪些物态变化?
4.仔细观察27页图27所示的三种情景,分别发生了哪些物态变化?问题导引交流展示
探讨图25、27所示的现象,形成原因
1雾凇的形成?
2玻璃窗上的“冰凌花”?
3 灯泡变黑原因?
做一做课本26页图1-25升华实验讲讲实验现象?碘升华的条件?烧杯变黑的原因?
课堂检测反馈小结
1.物质由直接变为的过程,称为升华,升华过程需要热.2.物质由直接变为的过程,称为凝华,凝华过程需要热.
3.下列现象中,属于升华的有;属于凝华的有.
①放在衣柜里的樟脑球变小了.
②冬天,冰冻的衣服变干了.
③冬天,室内的窗户上出现的冰花.
④严寒的冬天,树上常有树挂(雾凇).
⑤电冰箱冷冻室内常常附着一层白花花的“粉.”
⑥白炽灯的灯丝变细了.
⑦灯泡内壁变黑了.
⑧冬天,霜的形成.
4.如上图所示,在烧瓶里放少量的碘,并且对烧瓶微微加热,可观察到 生成,这种现象叫 .停止加热,又观察到烧瓶内壁上有 ,这种现象叫 .
5.下列物态变化的过程中,都放热的是( )
A .熔化、液化 B.凝固、液化
C .汽化、升华 D.凝华、汽化
6.下列物态变化过程中,提供错误条件的是( )
A .铁
铁水 B.水蒸气 水
C .液氮 氮气 D.碘 碘蒸气
7.在下表中填上物态变化的名称和吸、放热情况
放热 放热
吸热 吸热
第一章物态及其变化复习课
一、目标
(一)课标要求
1.能说出生活环境中常见的温度值,了解液体温度计的原理,会测量温度.
2.能区别固、液、气三种状态,能描述这三种物态的基本特征.
3.通过探究物态变化的过程,尝试将生活和自然界中的一些现象与物态变化联系起来.
4.用水的三态变化解释自然界中一些水循环现象,有节约用水的意识.
(二)考点、热点
1.辨别生产生活中的各种物态变化现象.
2.熔化、凝固和沸腾图像的认识分析.
3.物态变化在生活技术中的应用.
二、自主复习
1.学生通过复习本章内容,完成下列知识结构图:(此环节也可以让学生通过复习,自己构建知识结构,教师巡回检查,发现好的个案进行展示)
自然界中物质存在的三种基本状态是、、 .其中既
.
物体的冷热程度叫,测量温度的仪器
,它是利用性质制成的.
标准大气压下,把的温度规定为0度,
100度,把0度和100度之间
1摄氏度,记作:1℃
1.使用前应:观察它的认清它
的正确方法是:的 .
2.用时要做到: .
体温计用的液体是,其分度值是 .使用前
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叫(它热),
从液态变为固态叫(它热).
固体分为和,它们的主要区别是晶
体有一定的而非晶体没有.
常见的晶体有:;
常见的非晶体有: .
晶体的熔化条件是:、 .
晶体熔化过程的特点是: .
液体的,液体的和液体表面
的,可以影响液体蒸发快慢.
2.汽化和液化液体沸腾时的温度叫 .液体沸点与气压
有关:气压沸点高气压小沸点.
物质从气态变为液态叫 (它热).液
化的例子:雨、雾、露的形成;夏天自来水
管“冒汗”;冬天在室外说话时呵“白
气”;冬天教室的玻璃窗上“流泪”.
使气体液化有两种方法: 一是;
二是 .常用液化气是利用的方法
使气体变成液体的.
物质从固态直接变为气态叫 (它热)
升华的例子:卫生球的消失,冰冻衣服变干
用久的灯泡,灯丝变细.
3.升华和凝华物质从气态直接变为固态叫 (它热).
凝华的例子:雪霜雾淞的形成,冬天窗玻璃
“冰花”.
2.有针对性记忆,同桌互查,教师抽查.
三、课堂检测
例1.使用温度计时,首先要观察它的和认清它的.小明用温度计测量烧杯中液体的温度,分别进行了三次操作,如图甲所示,其中正确的操作是 .常用的温度计是利用的性质制成的;下图乙中所示的是用温度计分别测得的冰和水的温度,那么冰的温度是℃,水的温度是℃.
●解决该类问题的方法:
通过让学生练习操作,熟练掌握温度计的使用和读数方法。

尤其是零下温度的读法.
例2 .如下图是某种物质凝固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由图可知:此种物质为 (填“晶体”或“非晶体”),判断的依据是该物质的凝固点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