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魏源(2)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清·魏源(2)
魏源律诗联
江声兼汉壮,(首联上)
山色渡湘春。

(首联下)
两岸争云树,(颔联上)
孤帆入杳冥。

(颔联下)
繁华天寂寞,(颈联上)
卑湿月晶荧。

(颈联下)
中夜闲鸥梦,
随风落洞庭。

——《五律·江行杂诗·汉口》诗联
诗的首联便展现了长江的宏伟气势。

接着写长江两岸重峦叠嶂、云蒸霞蔚、绿树摇曳、满目苍翠的近观景色。

诗的颔联进而描写长江尽头,烟波浩渺,孤帆在天际慢慢消失的远望景象。

诗的颈联和尾联,抒写夜晚所见所感。

这如画的大自然,不禁使诗人豪情满怀,如痴如梦,似乎自己也如鸥鸟一样自由自在,飘落到了洞庭湖。

此诗融情于景,画面动静结合,达到了一种美妙的艺术境界。

一片青天雪,
惟余黄鹤楼。

更无江上客,(颔联上)
来泛木兰舟。

(颔联下)
余亦从兹逝,(颈联上)
仙人不可求。

(颈联下)
征鸿去何所,
菰叶满汀洲。

——《五律·江行杂诗·黄鹤楼》诗联
此诗抒写雪后登黄鹤楼的所见所感。

银妆素裹,皑皑白雪覆盖了天地万物,只剩下黄鹤楼巍然耸立。

江上寥阔,游人少见,诗人由不知飞向何方的鸿雁联想自己难以预测的前途,不禁顿生疏寂落寞之感。

全诗触景生情,情与境会,从而产生情景交融的艺术效果。

舟山城陵口,
天围楚蜀濆。

诸帆千里会,(颔联上)
三国一江分。

(颔联下)
风色荆门树,(颈联上)
涛声梦泽云。

(颈联下)
如闻江夏口,(尾联上)
尚起水犀军。

(尾联下)
——《五律·江行杂诗·岳州》诗联
此诗写岳州之景,将远眺所见的荆门、梦泽的自然风云,与历史上三国风云相结合。

结尾一联,更在雄浑开阔的自然景象中寄寓了时代的变幻风云,笔力不凡。

魏源的诗写出了山川的精神与气象,从深层含蕴上揭示了长江大自然的美。

到此便筹归,
应知与愿远。

狼烟横岛崤,(颔联上)
鬼大接旌旗。

(颔联下)
猾虏云翻覆,(颈联上)
骄兵气指挥。

(颈联下)
战和谁定算,
回首钓鱼矶。

——《五律·归途舟中》诗联
清·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魏源应代伊里布为钦差大臣的裕谦邀请,到浙江镇海入其幕府,帮助筹办浙江防务。

在那里只呆了几个月,便辞归扬州。

在归途舟中写了这首诗。

到定海不久便匆匆辞归,原因虽不详,但从这首诗中也可透露出一点消息。

魏源亲身经历了抵抗英国侵战事的线,对敌我形势、清政府政治、军事的腐败,有更深的感受。

众山白云归一山,
人在众山山峡环。

江晓受烟兼受雨,(颔联上)
云低生树上生峦。

(颔联下)
欲知瑟瑟萧萧意,(颈联上)
只在青青黯黯间。

(颈联下)
可惜舟中无画笔,
天然粉本百荆关。

——《七律·湘江舟行》诗联
此诗作者起篇如用泼墨作山水,浓笔涂抹,则江山烟雨之态,云树高低之状,活灵活现;而尾联进一步突出湘江舟行所见之景,美不胜收,无一处不是天然粉本,即使有上百名荆浩、关同之流的大画家,也难以描绘出这湘江的自然山水来。

两诗充分表现了湘江景致的画意诗情。

细雨濛濛江汉宽,
楚天无际倚阑干。

水为万古无情绿,(颔联上)
酒是千龄不老丹。

(颔联下)
故国鱼兼莼菜美,(颈联上)
新霜人共菊花寒。

(颈联下)
楼船楼阁俱雄壮,
黄鹤黄龙醉里看。

——《七律·花前劝酒吟》诗联
谁奏中宵秘密章,
不成荣虢不汪黄?
已闻狐鼠神丛讬,(颔联上)
那望鲸鲵澥渤攘。

(颔联下)
功罪三朝云变幻,(颈联上)
战和两议镬冰汤。

(颈联下)
安邦只是诸刘事,
绛灌何能赞塞防。

——《七律·寰海十首其四》诗联
清·道光二十年(1840年)九月,鸦片战争中的主战派林则徐、邓廷桢被革职,清廷改派直隶总督琦善为钦差大臣,到广东“议抚”。

琦善至粤,力反前任林则徐所为,遣散水勇,拆除海防,并擅自议订《穿鼻条约》,允许割地赔款。

魏源此诗即针对朝廷这种昏暗状况而作。

首联上“谁奏中宵秘密章”,半夜密奏,极写投降派外慑强敌,内惭清议,形同鬼蜮,惶遽万状。

首联下“不成荣虢不汪黄”,不成了荣夷公、虢石父,不成了汪伯彦、黄潜善吗?荣夷公见《国语·周语》:“厉王说悦荣夷公。

芮良夫曰:‘王室其将卑乎?夫荣公好专利而不知大难……荣公若用,周必败。

’”虢石父见《史记·周本纪》:“幽王以虢石父为卿,用事,国人皆怨。

”汪伯彦、黄潜善列《宋史·奸臣传》。

魏源此句是说,这样半夜密奏以排斥林则徐、邓廷桢,你们穆彰阿、琦善等不成了荣夷公、虢石父、汪伯彦、黄潜善一类误国的奸臣吗?颔联“已闻狐鼠神丛讬,那望鲸鲵澥渤攘。

”“神丛”典出《战国策·秦三》。

魏源以“神丛”比喻朝廷,狐鼠比喻琦善等奸臣。

奸臣弄权,清室必亡。

“鲸鲵”出自《左传》宣公十二年“古者明王伐不敬,取其鲸鲵而封之,以为大戮。

”此指英国侵略军。

澥渤,即渤海,此借指南海。

以上二句说,已经听说投降派假借皇上的命令和英国侵略军议和,哪里还能希望把强敌从海上击退呢?颈联“功罪三朝云变幻,战和两议镬冰汤。

”道光开始重用林则徐、邓廷桢,后来迫于英国政府的威胁,又撤职查办他们。

变化有如白云苍狗杜甫:“天上浮云如白衣,斯须改变如苍狗”;开始主战,后又主和,后来又下诏宣战。

如同一个锅里,又放冰块,又放开水。

喻举棋不定,自相矛盾。

尾联“安邦自是诸刘事,绛灌何能赞塞防”《史记·高祖本纪》:高祖病甚,吕后问死后谁可为相国,高祖答之,因言“周勃重厚少文,然安刘氏者必勃也。

”勃封绛侯。

灌,颍阴侯灌婴。

吕后崩,吕禄等欲为乱,灌婴与周勃、陈平等共诛诸吕,立文帝。

魏源此二句以反讽语气说,安定清王朝当然是满洲亲贵穆彰阿、琦善他们的责任,林则徐、邓廷桢他们怎能平定灾难呢?通过魏源此诗,可以看出“宋诗”风格的特点。

正如严羽所说,它是“以议论为诗”,全诗八句,
纯为议论。

然而这种议论,不是白话直说,而是句句用典,字字有来历。

这叫“以学问为诗”。

大量运用典故来发议论,十分切合,十分疏畅,充分显示了作者的才力,这是“以才气为诗”。

同仇敌忾士心齐,
呼市俄闻十万师。

几获雄狐来庆郑,(颔联上)
谁开柙兕祸周遗?(颔联下)
前时但说民通寇,(颈联上)
此日翻看吏纵夷。

(颈联下)
早用秦风修甲戟,
条支海上哭鲸鲕。

——《七律·寰海十首其十》诗联
此首为《寰海十首》组诗的第十首,就是歌颂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三元里民众抗英斗争,斥责投降派官僚纵敌的。

以诗笔议时政,是魏源诗的特点。

这首诗据林昌彝《射鹰楼诗话》录出,与《魏源集》文字上不尽同。

颔联上“几获雄狐来庆郑”句,据《左传·僖公十五年》记载,秦穆公欲伐晋,令卜官占卜,卦词有“获其雄狐”四字,卜官判为“必获晋君”的征兆。

后来秦晋两国在韩原交战,晋国兵马陷入泥泞中,晋惠公向大夫庆郑求救,庆郑因对晋惠公有意见而不发救兵,却派大夫韩简子去救。

当时韩简子正截住秦穆公,但为救晋惠公而失去了擒获秦穆公的机会。

诗用此典,意在说明三元里人民包围了英国侵略者,就要活捉其首领义律,但奕山却派广州知府余保纯为敌人解围,把他们放跑了。

这里以雄狐喻义律,庆郑喻投降派官员。

颔联下“谁开柙兕祸周遗”句,是谁把敌人放跑祸害人民呢?矛头直指投降派奕山之流。

柙兕寺(Xí á sì),据《论语·季氏》:“虎兕出于柙……是谁之过欤?”柙,关猛兽的木笼。

兕,古代指雄的犀牛,此指野兽。

周遗,周朝的遗民。

据《诗经·大雅·云汉》:“周馀黎民,靡有孑遗。

”此指中国人民。

颈联上“前时但说民通寇”句,指投降派奕山、琦善等人诬蔑广东军民,说“粤民皆汉奸,粤兵皆贼党”(见范文澜《中国近代史》)。

颈联下“吏纵夷”,指奕山派广
州知府解散包围英国侵略者的民众,把敌人放掉。

尾联二句说,倘早日加强战备共同对敌的话,那战败的英国侵略军只有逃到海上哭泣了。

《秦风》修甲戟,《诗经·秦风·无衣》中云:“修我戈矛,与子同仇”;“修我矛戟,与子偕作”;“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诗用此意。

“戟”,兵器,形似戈,有横直两锋。

条支海,指波斯湾。

“条支”,古西域国名,《魏书·西域传》称波斯为古条支国。

鲸鲕(鲕ér 音而,鱼名),指英国侵略者。

曾闻兵革话承平,
几见承平话战争?
鹤尽羽书风尽檄,(颔联上)
儿谈海国婢谈兵。

(颔联下)
梦中疏草苍生泪,(颈联上)
诗里莺花稗史情。

(颈联下)
官匪拾遗休学社,
徒惊绛灌汉公卿。

——《七律·寰海后十章其八》诗联
此诗作于清·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前后,其重心主要是对战争的总结和反思。

诗的前四句描绘了社会上对战争的普遍惊惧心理。

人们在战争中总是渴望安宁,谁又见过“承平”之际大肆谈论战争的呢?首联敏锐捕捉了“兵革”之际“话承平”和“承平”之中“话战争”这正常和反常的两种现象,并用“曾闻”、“几见”的怪讶语气,着力突出了后者的异常。

颌联“鹤尽羽书风尽檄,儿谈海国婢谈兵”将“几见承平话战争”的现象作了进一步的展开。

作者巧妙地用了东晋淝水之战“风声鹤唳”的典故,一方面描绘出“话战争”的内容——人们普遍地惊惧,以为军情紧急,大祸将至;另一方面,又暗示出朝廷的惊慌失措,草木皆兵,稍有风吹草动,就发军书征兵,以致人心惶惶,甚至连儿童、使女都纷纷谈论着同敌国用兵打仗的话题。

这四句虽只写了现象,但深刻的意蕴却不言而喻;所谓的“承平”是朝廷用丧权辱国的“条约”换取的暂时缓解,并不能换来真正的和平,反而使侵略者更加变本加厉,虎视眈眈。

之所以有“话战争”的异象,乃
是“承平”原不存在。

诗的后四句转向自身。

作者在睡梦里都在起草奏章,反映人民的痛苦;他的诗作,纵然写到花草莺燕,也不是为了吟弄风月,而是欲起野史之作用,记载民间的风俗人情,表现黎民百姓的遭际和愿望。

这两句写得极诚挚沉痛,恳切动人。

尾联“官匪拾遗休学杜,徒惊绛灌汉公卿”,作者发出了愤激之辞;自己既然连杜甫左拾遗那样的官职都没有,又何必去学杜甫的忧国忧民,为朝廷补缺纠失呢?那反而会徒自惊动像汉代周勃、灌婴那样的朝中大臣,使自己遭到贾谊一样的疑忌和打击。

这激愤的反语,道出了有识之士的普遍悲哀,因而具有深广的内涵。

比起魏源典故澜翻的其他作品来,这首诗可谓明白如话。

前四句以现象写本质,以具体写抽象,耐人寻味;后四句引向自身的抒情,沉挚与愤切相交织,乃是一代爱国志士心音的剖白。

全诗充盈著崇高正义之内美的人格力量,格外动人心魄。

城上战旗城下盟,
怒潮已作落潮声。

阴疑阳战玄黄血,(颔联上)
电挟雷攻水火并。

(颔联下)
鼓角岂真天上降?(颈联上)
琛珠合向海王倾。

(颈联下)
全凭宝气销兵气,
此夕蛟宫万丈明。

——《七律·寰海后十章其九》诗联
试登大别观荆鄂,
何似君山俯洞庭。

如束估帆三楚至,(颔联上)
无穷征雁六朝听。

(颔联下)
大江东去风月白,(颈联上)
春色南来天地青。

(颈联下)
何事悲歌更怀古,
乾坤元气是吾形。

——《七律·江行杂诗》诗联
附录一:【魏源绝句诗】
少闻鸡声眠,老听鸡声起。

千古万代人,消磨数声里。

——《七绝·晓窗》诗
峰奇石奇松更奇,云飞水飞山亦飞。

半生放浪山水里,日逐烟霞穷不已。

华山忽向江南峙,十丈花开一万围。

世人狂我弃利名,我亦怪世遗云水。

——《七绝·黄山绝顶题文殊院》诗——《七绝·游山后吟》诗
人海缁尘无处浣,聊凭歌舞恣消遣。

始笑西湖风月游,不及东华软红善。

——《七绝·都中吟》诗①
附注:
① 清·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魏源终于通过礼部会试,但竟因试卷文稿草率,被罚停殿试一科,次年才补中三甲进士。

此时当鸦片战争失败不久,可北京城内依旧纸醉金迷,魏源痛心疾首,就仿照白居易讽谏的乐府诗写成这首新乐府《都中吟》。

其后魏源先后赴东台和兴化县任知县,道光三十年(1850年)出任北海州分司运判,协助两江总督陆建瀛改革盐政。

咸丰元年(1851年)太平天国起义席卷华南,魏源时补授高邮州知州。

咸丰三年(1853年)太平军定都南京,二月又攻克扬州,距高邮仅40里。

由于魏源镇压起义不积极,三月被督办江北防剿的杨以增以迟误文报而奏劾革职,不久魏源辞归。

从此举家避兵兴化,不问政事,唯手订生平著述,又潜心佛学。

咸丰七年(1857年)三月初一卒于杭州东园僧舍,去逝后兴化人民将其与北宋名臣范仲淹同祀,香火不绝。

附录二:【贺赠魏源绝句诗】
蕙抱兰怀只自怜,美人遥在碧云边。

东风不救红颜老,恐误青春又一年。

——清·何绍基作《七绝·柬魏默深》诗①
附注:
① 何绍基是一位贵公子,但并非是纨绔子弟,所走的是一条异常艰难的科举入仕的荆棘路。

18岁初进闱场,37岁中解元(乡试第1名),翌年联捷中进士(殿试二甲第11名),蹭蹬了整整19年,其间有过四度落第的痛苦经历。

道光二年(1822年)第2次落榜后作诗《柬魏默深》诗,抒发了内心的怅惘之情。

魏默深即是大思想家魏源之字,在科举的泥泞路上滑跌的时间更长,直到52岁才考中进士。

何绍基入了仕途,却并不是一块作官的料,远不如其父何凌汉那样练达稳重。

何绍基在四川学政任上,很想有所作为,勇于任事,不避权贵,得罪了不少地方官员,直言无隐,上书痛陈时务12事,劝谏咸丰皇帝改弦更张,力图振作。

可那位听不进逆耳忠告的昏君却认为何绍基是“肆意妄言”,57岁的何绍基被革了(美其名为“私罪降调”)终于看清了官场难以刷新的腐败和黑暗,决意赎回自由身,从此泛舟五湖,载酒遨游。

附录三:【魏源故乡诗】
〖金潭风光〗
清末著名思想家魏源的故乡魏家塅,位于湖南省隆回县城北50余公里的司门前镇,镇所在地有一为丘陵与山区结合地的带,四周环山形似葫芦的盆地,海拔390米。

沿公路乘车而上或经由六都寨水库漾舟直达,一路山光水色,均是一派江南农村的典型景色,十分使人迷醉。

魏家塅南北长约7公里,东西宽约3公里,有五个村,群居10000多魏氏后裔;是我国清代思想家、文学家魏源故居和曾任清代陕甘、云贵、两江、闽浙总督兼充南洋大臣、盐政大臣兼总理各国事务大臣魏光焘故居所在地。

魏家塅的地底下,蕴藏着丰富的黄金。

传说在石龙山的嶙峋石岩中,曾飞出过一只金鸭子,落入山脚下的深潭水中与一只浮在水面的金盆嬉戏,人一走近就潜入水中不见了。

由此,魏家塅又被取地名为“金潭”。

这块钟灵毓秀的风水宝地,自古以来,竟有二十四景。

它们的名字是:石壁山、金滩、笔架山、田螺山、文昌阁、东山印、象嘴山、龙溪冲、金枧、银槽、荷叶塘、桃都观、樟树店、花坞冲、沙洲上、韩家寨、潭湾里、石龙庙、麻绩桥、道士冲、
观音阁、朱泥坝、青叶树、碧峰(以下魏源联语多有题咏):
1、石壁山:象形山靠公路边有一堵百多平方米的石壁,日近西山,斜阳反射,石壁金光闪闪。

2、金潭:金潭是狮子山麓金水河中的一个清沏见底、深二、三丈的水潭。

传说潭内有一金盆常于月朗星稀的夜晚与从狮子山的嶙峋石缝中飞下水潭的一只金鸭嬉戏,人一走近就潜入水底。

再加上魏家塅地下遍地黄金而取名金潭。

3、笔架山:田螺山南面青峦中,有三座山峰并立,形同笔架。

4、田螺山:魏家塅南面山峦中有一座形似蜗牛的小山包,金水河从山包脚下出口入魏源湖。

5、文昌阁:狮子山高翘的狮尾上,有三层的文昌阁,砖石结构,有楼梯到第三层,内祀有木雕文昌菩萨神像。

民谣说:“雷打文昌阁,一定有官作”,据说,真被雷击过几次,雷击后魏姓有人升了官,就会自动出资整修。

6、东山印:田螺山东面,横天高耸出一座似飘动旌旗的山,名东山印,也即“金板铲龙门”的金板。

7、象嘴山:此山位于金潭东面,与狮子山相对,位于葫芦形盆地的劲部,形同蹲伏大象伸鼻入河汲水。

传说每逢天旱年成象嘴里流出一些“锈水”,人们说那是大象干渴时流出的涎水。

8、龙溪冲:位于金潭村西山脚下,冲深一华里多,冲内梯田层层,一小溪蜿然曲折,似龙游行,两岸依地势建有数十座民房。

传说魏源的祖父孝立公曾在此建有一座“万谷仓”。

9、金枧:位于魏家塅东北面,属学堂湾村的一片小丘陵,形似一赤身仰卧的男人。

头部边有一黄土山包的红色是巨人脱下的头盔。

故雅名“金枧”。

10、银槽:仰卧在男巨人左侧的女巨人,女性体征十分明显,她的下身处葬有一坟,坟前竖有一对石桅子。

雅名“银槽”。

传说,金枧银槽是供魏姓人财两照的风水宝地。

11、荷叶塘:位于金潭村,在二十世纪“全国联坛十老”之一的魏寅先生的屋前。

以花岗石为坎的圆形大塘中,栽有莲藕。

花开季节,
荷香四溢,令人留连。

12、桃都观:(今已不存)……
13、樟树店:樟树店在合理村长田里村民组的小巷深处。

店为茅草土屋,位有一无儿无女的阳姓夫妇,以卖酒为生,以价廉酒好著名。

屋后小山岗上劲松林立,夏秋季节林中棲息的几百只“鹅花波”鸟,每到傍晚,众鸟归巢,盘旋山顶嬉戏鸣叫,人鸟其乐融融。

14、花坞冲:位于金潭村西山麓。

入口处仅一小路可通,入则豁然开朗,小凹地中有一大院落,据说院中一大户人家栽有很多名花供人欣赏,故名。

15、沙洲上:沙洲上为魏源故居的所在地,位于金潭中央、金水河东岸,这里地势开阔,风景秀丽。

抗日战争时,这里曾建造临时军用机场。

房屋是典型旧式四合院位于金水河畔。

16、韩家寨:韩家寨高耸于魏家塅西南端,形似一面迎着东风飘扬的大旗。

与东山印横天并立。

传说明代曾有一位韩元帅在此安营结寨。

山顶有一座用石头砌成的简陋“寨主公公”小庙。

至今还依稀可见当时安营扎寨的痕迹。

20世纪90年代末期传说有人在山顶挖出过几只大土瓷碗。

17、潭湾里:潭湾里位于金水河上游西岸,这里河中有一深水潭。

传说月里嫦娥曾下凡来此潭沐浴。

离潭不远处曾有过一所小学,校址现已荡然无存。

18、石龙庙:(今已不存)……
19、麻绩桥:位于金水河上的麻绩桥原系木质桥。

相传是由一位魏姓祖婆婆日夜绩麻出卖长期积蓄出资兴建的。

此桥多次被洪水冲毁。

现已由群众集资修建了一条水泥结构大桥。

20、道士冲:位于今学堂湾金枧银槽前。

21、观音阁:位于学堂湾庙坳上下、万一公祠往北约百米处,实为一茶亭。

22、朱泥坝:位于合理村中心,传说此地原是金水河流经这里。

人们建房时挖出的大木桩和河沙可贵证明。

大有“三十年河东,四十年河西”的沧桑变迁之感。

现在这里是合理村经济文化中心。

23、青叶树下:位于合理村北边的田垅中,为茔葬的风水宝地,是魏家塅田垅中“九龟入海”的九块小凸地中的一“龟”。

凸地有一座用几十块六边形花岗石砌成龟背样的坟堆。

农田基本建设中,曾在未多深的地下挖出完美如初的一具棺材,棺里的那具尸体也没腐烂,装殓物为新。

24、武举峰:田螺山与东山印之间的山顶有一座砖石结构的七层宝塔。

阴雨天,云雾缭绕塔顶,运望朦胧可见,宛为电视画面中的天堂宫阙。

据说是清代重臣魏午庄出资修建。

魏源房嗣魏澧南律诗联
魏源房嗣魏澧南,乃前清硕儒,撰有《金潭风光》诗七律四首,当地家喻户晓。

四首诗竟将二十四景,一一描入笔端,巧嵌诗中,通篇洁丽逼真,清新无比,且神韵潇洒,浑然天成:
酒余花洒倚花栏,
醉眼频开仔细看。

五色祥云横石壁,(颔联上)
三更朗月照金潭。

(颔联下)
形排笔架呈青障,(颈联上)
髻旋田螺拥翠峦。

(颈联下)
尤爱文昌高阁建,
千秋胜迹壮奇观。

——清·魏澧南作《七律·金潭风光四首其一》诗联
东山远望豁双瞳,
翘首登临兴倍雄。

象嘴龙溪看秀丽,(颔联上)
银槽金枧认玲珑。

(颔联下)
塘栽荷叶摇风绿,(颈联上)
观峙桃都带雨红。

(颈联下)
遥指酒帘樟树店,
沽来一醉夕阳中。

——清·魏澧南作《七律·金潭风光四首其二》诗联
山川拱秀似呈图,
对景闲吟任捻须。

花坞香飘频醉蝶,(颔联上)
沙洲夜静乱栖凫。

(颔联下)
云封韩寨千重帐,(颈联上)
月照潭湾一颗珠。

(颈联下)
更上石龙凭眺望,
好携佳客笑提壶。

——清·魏澧南作《七律·金潭风光四首其三》诗联麻绩桥边听水淙,
偶然扶杖寄游踪。

冲闻道士千声磬,(颔联上)
阁送观音半夜钟。

(颔联下)
雨润朱泥歌滑滑,(颈联上)
树标青叶色重重。

(颈联下)
归来得意情怀远,
笑倚层楼望碧峰。

——清·魏澧南作《七律·金潭风光四首其四》诗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