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语文上学期第五次月考试题word版本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虎林市高级中学高二学年第五次考试
语文试题
本试卷分第I卷(阅读题)和第II卷(表达题)两部分。
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第Ⅰ卷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我们所说的姓氏,包含了“姓”和“氏”两个概念。
姓,代表了氏族血统,最早来源于氏族的图腾。
氏族在交往中通过展示氏族图腾的徽记来表明其身份,区别不同的氏族和方位,氏族徽记就是姓的最早雏形。
氏,是古代贵族标志宗族系统的称号。
从夏朝中期开始,氏成为姓的支系,是私有制社会的特种产物,表示功勋和地位。
一般认为中国人是先有姓,后有氏。
事实上,姓和氏一直混合使用,其关系也在互相转变。
在夏朝之前,氏为大氏族、部落、国家、氏族联盟的称呼,这时姓是氏的分支。
比如:中国最早的姓就产生在伏羲氏时期,伏羲氏的后代姓风,是中国第一个姓。
夏朝时,氏的本意发生了变化,氏可以代表姓族中重要的分支。
周武王灭商后,重新确立了姓、氏的关系:姓明婚姻,世代不变;氏辨贵贱,随时更移。
由于分封制分出的诸侯都有自己的氏,而姓不变,导致先秦时保留下来的姓仅仅在三十个左右,而保留下来的氏却有近千个。
到秦并六国,建立了中国第一个中央集权政权,姓、氏也混而为一,汉朝以后姓和氏也就不再进行严格区分了。
考察一个地区姓氏数量的多少以及分布的集中程度如何,可以用同姓率这个量来表示。
一个地区的同姓率就是在这个地区随机抽取两个人,他们具有相同姓氏的概率,这个值的大小能大致反映一个地区姓氏多样性的状况。
如果一个地区姓氏数量多,且分布不集中,则同姓率低,说明姓氏的多样性好。
分析结果显示,长江中下游地区是同姓率最低的地区。
这是因为在南北宋时期,特别是在南宋,由于蒙古人入侵,人们向南迁移,以躲避战争,逃至长江受到阻隔,而长江流域又很适合人类生活,便定居下来,与原有的居民混居在一起;同时,长江以南的人也经常会往北方迁移,最终导致这些地区的人口比较混杂,姓氏的多样性比较好。
相反,在某些少数民族聚居地区,
由于少数民族的姓氏比较单一,又和外界比较隔绝,导致这些地区的同姓率很大。
少数民族聚集地区并不总是有较高的同姓率。
甘肃的嘉峪关等就是例外。
嘉峪关作为丝绸之路上的一个城市,历史上周边民族不断进入,外来人口很多,姓氏也很多。
因此,一个地区的同姓率能反映出这个地区的文化和历史。
不同地区之间也可以定义同姓率。
两个地区的同姓率就是两个地区各取一个人,他们具有相同姓氏的概率。
显然,两个地区姓氏分布越接近,同姓率就越大。
因此,地区间的同姓率能衡量这两个地区姓氏分布的相似性。
对同姓率做简单变换就能得到衡量两个地区姓氏分布差异的姓氏距离,也可以叫遗传距离。
一般来说,两个地区之间的距离越远,遗传距离越大。
这是因为空间的隔离使得人们不能充分混杂,姓氏分布的差异就越大。
通过计算两个地区的遗传距离,我们再次印证了近现代中国历史上著名的闯关东现象。
东北三省和山东虽然隔着北京、天津、河北等地区,但是他们的遗传距离却是最小的。
事实上,清朝中晚期以后,大约有两千万人从山东、河南等地迁移到了东北地区。
所以,研究不同地区间的同姓率能发现历史上的大规模人口迁移事件。
(选自《百科知识》)
1.下列对“姓氏”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周朝建立后,重新明确了姓氏关系:姓明婚姻,氏辨贵贱。
由此可知在当时,氏同姓不同者,
可通婚;姓同氏不同者,不可通婚。
B.姓和氏一直混合使用,其关系也在相互转变。
在夏朝之前,姓是氏的分支,夏朝时,氏就成
了姓的分支。
C.姓氏中包含了“姓”和“氏”两个概念。
姓,代表民族血统,来源于氏族徽记。
氏,始终是
贵族标志宗族系统的称号。
D.到秦汉以后,由于中央集权取代了分封制,这时用来区分不同封地诸侯的“氏”,也就失去
了它的历史价值而与代表血缘关系的姓渐渐混为一谈了。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研究两个地区的同姓率,如果这两个地区的同姓率比较接近,就说明这两个地区姓氏分布
差异小,也可以说他们之间的遗传距离小。
B.不同地区的同姓率有高有低,比如甘肃嘉峪关地区的同姓率较低、有些少数民族聚居区同
姓率较高,这和这些地区的文化历史有着密切关系。
C.如果一个地区姓氏数量多,且分布不集中,则同姓率低,比如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这说明该地区姓氏分布的多样性好。
D.同姓率可以反映一个地区姓氏数量的多寡,它是一个地区随机抽取两个人,他们具有相同姓氏的概率。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秦并六国之前,帝王分封诸侯,姓是他们的血统,并且他们都有自己的氏。
由此可见,先秦
时的姓与氏,既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又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B.一个地区的同姓率能反映该地区的文化和历史,而两个地区之间的同姓率是研究人口迁
移的手段之一,不能反映他们的历史文化。
C.遗传距离是两个地区姓氏分布差异,两个地区间的同姓率是反映不同地区的姓氏分布相
似性的主要参数,一般来说,空间距离越大,遗传距离越大。
D.中国最早的姓就产生在伏羲氏时代,伏羲氏的后代姓风,是中国第一个姓,这说明在夏朝
之前,姓是氏的分支。
二、古代诗文阅读(38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高允,字伯恭,勃海人也。
司徒崔浩以《国史》之被收也,敕允为诏,自浩已下百二十八人皆夷五族。
允持疑不为,频诏催切。
允乞更一见,然后为诏。
诏引前,允曰:“浩之所坐,若更有余衅,非臣敢知。
直以犯触,罪不至死。
”世祖曰:“无此人忿朕,当有数千口死矣。
”浩竟族灭,余皆身死。
高宗践祚,司徒等皆受重赏,允既不蒙褒异,又终身不言。
其忠而不伐,皆此类也。
言,不自愧乎?”遂拜允中书令。
有司
..曰:“允虽蒙宠待,而家贫布衣,妻子不立。
”高宗
怒曰:“盍先言?今见用,方言其贫。
”是日幸.允第,惟草屋数间,布被缊袍,厨中盐菜而已。
高宗重允,常不名之,恒呼为“令公”。
“令公”之号,播于四远矣。
高宗崩,显祖居谅暗①,乙浑专擅朝命,谋危社稷。
太后诛之,引允禁中,参决大政。
允曰:“臣闻经纶大
业,必以教养为先。
请制郡国庠序
..。
立博士取博关经典、世履忠清、堪为人师者,学生取郡中清望、人行修谨、堪循名教者。
”显祖从之。
郡国立学,自此始也。
允秋月巡境,问民
(选自《魏书•高允传》,有删改)【注】“谅暗”,指帝王居丧时所住的房子。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而允谏言帝/从容听之/或有触迕/帝所不忍/闻者命左右扶出/事有不便允/辄求见帝/知允意/遂屏左右以待之
B.而允谏言帝/从容听之/或有触迕/帝所不忍闻者/命左右扶/出事有不便允/辄求见帝/知允意遂/屏左右以待之
C.而允谏言/帝从容听之/或有触迕/帝所不忍闻者/命左右扶出/事有不便/允辄求见/帝知允意/遂屏左右以待之
D.而允谏言/帝从容听之/或有触迕/帝所不忍/闻者命左右扶/出事有不便/允辄求见帝/知允意遂/屏左右以待之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古代设官分职,各有专司,故称“有司”。
本文中的“有司”与《出师表》“宜付有司论其刑赏”及《廉颇蔺相如列传》“召有司案图”中的“有司”一样,均指专职官吏。
B.封建时代皇帝亲临某处,叫“幸”;受皇帝宠爱,也叫“幸”。
本文“是日幸允第”的“幸”与《阿房宫赋》中“缦立远视,而望幸焉”的“幸”都含有这两个意思。
C.“庠序”,指古代乡学,与帝王的“辟雍”、诸侯的“泮宫”等大学相对。
后泛指学校,如《寡人之于国也》“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中的“庠序”就是指学校。
D.封建社会大臣年老了请求辞职,称为“乞骸骨”,意思是请求赐还自己的身体,回家乡去。
本文的“乞骸骨”和《张衡传》“上书乞骸骨”中的“乞骸骨”意思一样。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高允为人正直,敢于直谏。
司徒崔浩因《国史》案被判灭族,高允进谏,认为崔浩对朝廷虽有触犯,但判罪过重,宜轻判。
世祖最终听从了高允的建议。
B.高允尽职忠君,受帝礼敬。
高允忠诚而不自我夸耀,很多情形都如此,并且得到皇帝高级别礼遇和尊敬,有时早晨进宫晚上出来,有时几日居住在宫中。
C.高允一心为公,清贫廉洁。
高允身为高官,可家里贫穷得如同百姓一样,妻儿都无以为生,家中只有几间草屋、粗布被子和破旧棉袍,厨房中只有咸菜。
D.高允重视教育,劝民学业。
高允认为治国大业必须以教育和培养为先导,建议在郡府设立学校;他巡视邵县时鼓励百姓学习问业,使风俗教化盛行起来。
7.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朕有是非,允常正言面论,至朕所不乐闻者,皆侃侃言说,无所避就。
(5分)译:
(2)乃曰:“邵公之德,阙而不礼,为善者何望。
”乃表闻修葺之。
(5分)译: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8-9题(11分)
登原州城①呈张贲从事
魏野
异乡何处最牵愁?独上边城城上楼。
日暮北来惟有雁,地寒西去更无州。
数声塞角高还咽,一派泾河冻不流。
君作贫官我为客,此中离恨共难收。
【注】①原州城,即今宁夏固原,属当时的边疆地区。
8.这首诗的颈联颇具艺术感染力,请简要赏析。
(5分)
9.千古登楼,几多情思。
李煜在《相见欢》中写道“无言独上西楼”,而魏野在本诗中也有独自登楼的行为,请简要分析两人借登楼所表达的情感有何异同。
(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8分)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8分)
(1)杜牧的《阿房宫赋》中用“, ?”两句对秦国贪婪掠夺又肆意挥霍的的行为提出了批评。
(2)崔护《题都城南庄》中“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两句写出了桃花依旧,但人面不见,人去楼空的物是人非的情景。
李煜的《虞美人》中,“,
”两句也写出了物是人非之感。
(3)李贺《雁门太守行》中,描写将士们出其不意袭击敌人,于苦寒中不惮危难的诗句是:“,”。
(4)范仲淹在《渔家傲·秋思》中,表达自己和征人想家却又不甘心无功而返的矛盾心理的句子是:“,”。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25分)
老娘土
江岸
钟海强舰长像钉子一样牢牢钉在甲板上,目不转睛地嘹望着一望无际的海域。
近处,白色的浪花在蓝色的海面上翻滚,仿佛蓝色的布匹上点缀着细碎的白花;远处,海天一色,分不清楚哪是天哪是海,海的蓝把天的蓝彻底消融了。
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
再过一个月,他就要告别心爱的舰艇,告别祖国的南海疆域,解甲归田。
也许,这一次出航,就是他的最后一次。
作为一名守卫南海二十多年的老兵,他当然忘不了他在海军的第一个岗位:某礁盘的守卫战士。
今天,他带领他的舰艇出航,恰好路过那个礁盘,他计划在那里停泊一下,故地重游。
近了,近了,礁盘就在眼前。
他的眼眶不由自主地湿润了……其实,钟海强是土生土长的
大别山人,参军之前是个旱鸭子,见过的最大的水域就是他家门前的那条洗脂河——淮河上游的一条支流。
他做梦也没有想到,他们那批兵来到了南海。
经过三个月的新兵训练,他们下连队了。
他进驻了一个岛屿。
后来才知道,他驻扎的地方根本算不了岛屿,只是一个礁盘——358号。
礁盘只有篮球场大小,四周比海平面高不了多少,稍有风浪,礁盘就被海水淹没。
他们班其实是驻扎在礁盘中央高高的钢筋架上。
这种凌空高阁上的生活,让他头晕目眩,呕吐不已。
班里只有三个人:班长、副班长和副班长口中的“新兵蛋子”钟海强。
钟海强水土不服,没完没了的呕吐几乎使他虚脱了。
班长急得直搓手,一边连声地问:“怎么办?怎么办?”
副班长斜睨着钟海强,轻蔑地说:“新兵蛋子,熊样儿!”
钟海强从床上挣扎起半个身子,对班长说:“用老娘土,煎水,给我喝。
”
班长根本没听清楚钟海强说的是什么,只听见一个“土”字。
“土?这里哪儿有土?要土干什么?”他狐疑地问。
“土,老娘土,在我包里。
”钟海强说。
班长打开钟海强的包,仔细翻了翻,没找到老娘土。
班长看看钟海强,钟海强看看班长,稍顷,他们不约而同地抬起头来,看看副班长。
副班长恼火地说:“你说的是那一包黑不溜秋的泥巴块儿吧?昨天整理内务,我给扔了。
”
钟海强突然像中了邪一样,凶狠地瞪一眼副班长,翻身下床。
班长想拦他,没拦住。
转眼间,他跌跌撞撞地冲出房门,石磙一样滚下了高高的台阶。
幸亏大海还没有涨潮,他的那包老娘土还在礁盘上,安然无恙。
身体恢复以后,钟海强对班长说:“在我们老家,父母都会为远行的孩子准备一包这样的土。
它是从土灶里敲下的经过天长日久烘烤的锅心土,因为大都由老母亲亲手敲下,包好,送给儿女,所以我们当地人把它叫作‘老娘土’。
人在他乡,水土不服,用老娘土煎水喝了,很快就会好起来的。
”
班长“哦”了一声。
副班长不以为然地撇了撇嘴。
不久,副班长病了。
钟海强拿出他的老娘土,准备给副班长煎水喝。
班长不同意,他说:“副班长是新疆人,你是河南人,你的老娘土对他有用吗?再说,你刚来,水土不服,副
班长来这里一年多了,又不是水土不服,怎么能用老娘土?”
钟海强说:“班长,不管是新疆还是河南,我们都来自陆地,对于海洋来说,陆地上所有的土,都是我们的老娘土。
试一试,不行吗?”
谁知道,一碗浑浊的老娘土汤喝下去,副班长病情减轻;喝了第二次,明显见好;喝了第三次,已经生龙活虎了。
从此,副班长改变了对钟海强的看法,更改变了对老娘土的偏见。
他寄信到新疆老家,让父母寄一包同样的老娘土来。
后来,钟海强当了班长,他要求每一个战士探亲返回时,都要带包老娘土……
“报告舰长,358号礁盘已到,是否停泊?”值班员走过来,“啪”地举手敬了一个礼。
钟海强从回忆中清醒过来,声音低沉地说:“停靠十分钟,我下去看看。
”
358号礁盘上,仍然是三个兵:班长、副班长、一个新战士。
他们正列队向钟海强敬礼!钟海强走上礁盘,环顾四周,礁盘已经今非昔比。
水泥围墙内,芳草如茵,鲜花盛开;水泥围墙上,有用彩色珊瑚垒成的五个大字:老娘土哨所。
钟海强的眼眶再次湿润了。
他明白,他脚下踩着的,滋养着花草的,正是来自全国四面八方的老娘土。
(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最恰当的两项是()( ) (5分)
A.文中先后两次写到钟海强“眼眶湿润”,这两次“湿润”的内涵相同,都是表现钟海强再次踏上曾经驻守过的礁盘时的激动之情。
B.小说使用了插叙的手法,通过钟海强的回忆表达了守卫358号礁盘的困难,同时也体现了广大海军守卫国家、巩固国防的奉献精神,这种写法使文章情节紧凑、叙事简洁。
C.20多年过去了,守卫358号礁盘的仍然是三个兵——班长、副班长、新战士,但礁盘的基础设施和生活条件已经大为改善,战士们的精神面貌也焕然一新。
D.钟海强本是个旱鸭子,刚到部队时水土不服,经过多年的历练,他已经成长为人民海军的指挥员,巡航中能够“像钉子一样牢牢钉在甲板上”。
E.小说塑造了海军官兵的英雄群像,他们坚守海防前哨,经受住了艰苦的自然环境的考验,忠实地履行保卫祖国海疆的神圣职责。
(2)小说第一段环境描写的具体作用是什么?请结合小说简要分析。
(6分)
(3)钟海强当兵时的副班长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请简要分析。
(6分)
(4)小说为什么以“老娘土”为题?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8分)
第II卷表达题
四、语言文字运用(18分)
13.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部正确的一项是(3分)()
①“13岁中国布兰妮”“7岁美女模特”等消息满天飞,使“出名要趁早,出道要趁
早”的心态蔓延,孩子们不知不觉地沦为急功近利
....的牺牲品。
②性格决定命运,任何一个人的命运悲剧实际上就是其个人的性格悲剧,王灿性格孤
傲,卓尔不群
....,因而难以与周围人相处。
③幼儿园入园需摇号,看似做到了概率面前人人平等,但却是一种假公平,这种方式
作为缓兵之计
....不妨一用,但绝不能成为长期施行的政策。
④有人多次为芦山灾区慷慨解囊,倾尽全部积蓄;也有人声明自己将细大不捐
....,以抗议某些慈善机构运作缺乏透明度。
⑤在一次大型电视诗歌朗诵会上,殷之光先生声情并茂
....的朗诵,深深地打动了在场的所有观众,赢得了全场经久不息的掌声。
⑥老王一心想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加之对这些文物非常熟悉,给考察团汇报时,他
洋洋洒洒
....地说了一个多小时。
A.①③⑤ B.②④⑤ C.①⑤⑥ D.②③⑥
1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项是(3分)()A.这种新研制的牙膏香气浓郁,清新爽口,去污洁齿力强,而且不损伤牙釉质,能保持牙齿洁白光亮,深受消费者喜爱。
17.右图为中国农业银行的标志,请分点指出该标志的寓意。
要求语言简明,逻辑清楚。
(4
分)
五、写作(60分)
1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60分)对于登山,尼采曾说,不要爬上山顶去,也不要站在山脚,从半高处去看这个世界真美好。
但杜甫认为,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而梁漱溟认为,人生当如在山脚,寻常人过寻常人生,有无成就,亦可不管。
同样是登山,三者却有着不一样的看法,你更认可何种观点?请综合考虑三类人“登山”的判断,体现你的思考、权衡、选择。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虎林市高级中学高二学年第七次考试
语文试题答案
1、答案:C 解析:C项,“始终”的说法不正确。
见原文第1段。
2、答案:A 解析: A项,不是两个地区的同姓率而是两个地区间的同姓率。
另外,根据原文第7段信息可得出结论“两个地区同姓率越大,那么这两个地区的姓氏分布差异就越小,也可以说他们之间的遗传距离小”。
因为原文中的“同姓率越大”与选项表述的“同姓率比较接近”不能完全等同。
3、答案:B 解析:B项,“不能反映他们的历史文化”错,根据文意,不同地区之间的同姓率能够反映他们的历史文化。
4.【答案】C
【解析】正确标点为:而允谏言,帝从容听之。
或有触迕,帝所不忍闻者,命左右扶出。
事有不便,允辄求见,帝知允意,遂屏左右以待之。
【易错点】“帝从容听之/或有触迕/”两分句之间容易断开,所以要准确理解文意。
5.【答案】B
【解析】B中“幸”,在本文“是日幸允第”的“幸”只有第一个意思。
【易错点】考生对“有司”制度积累不够,容易误解。
6.【答案】A
【解析】A项错在“世祖最终听从了高允的建议”。
世祖只是听从了高允的部分建议,赦免了胁从者的连坐之罪,从原文“无此人忿朕,当有数千口死矣”“浩竟族灭,余皆身死”可以看出。
【易错点】D项信息量大,整合内容比较多,容易误导考生。
7.【答案】(1)我有过失,高允经常以正直之言当面辩论,说到我不乐意听的,都理直气壮地说,不加回避。
(2)于是说:“邵公的贤德,使之受损毁又(不修复)对它不尊敬,行善的人还敬仰什么呢。
”于是上表使皇帝知晓并(请求)修复邵公庙。
【解析】(1)偏义复词“是非”1分,“面”1分,“侃侃”1分,偏义复词“避就”1分,大意1分。
(2)“阙”1分,“礼”1分,“何望”1分,“闻”1分,大意1分。
【易错点】“何望”“避就”要准确翻译。
【参考译文】
高允,字伯恭,渤海郡人。
司徒崔浩因《国史》案被拘捕,世祖下诏令高允撰写诏书,自崔浩以下共一百二十八人全部夷灭五族。
高允怀有疑问而没有拟写诏书,世祖频频下令急切地催促办理。
高允请求再次拜见皇上,然后再撰写诏书。
世祖叫他前去,高允说:“崔浩所犯的罪,如果还有除著述《国史》之外的别的什么罪行,那不是臣胆敢知道的。
(崔浩)凭秉笔直书对朝廷有所触犯,罪还不至于处死。
”世祖说:“如果没有这人对我不满,就该有数千人死了。
”崔浩最终被判处灭族,其余人仅身遭杀戮。
高宗即位以后,司徒等人都受到皇帝重赏,高允既没有受到特殊的褒扬嘉奖,又始终不发一言。
他忠诚而不自我夸耀,都像此类情形。
而高允的进谏之言,高宗从容静听,有时有冲撞冒犯之处,皇帝不忍再听下去时,就让身边的人将他扶出去。
遇有不便当朝劝谏的话,高允就请求私下进见,高宗知道高允的心意,就把左右摒退后等待他。
高允得到很高的礼遇和尊敬,有时早晨进宫晚上出来,有时几日居住在宫中。
有人上书陈述治政得失,高宗察看奏章后对群臣说:“我有过失,高允经常以正直之言当面辩论,说到我不乐意听的,都理直气壮地说,不加回避。
我认识到自己的过失而天下人不知他在规劝,这难道不是忠心吗!你们在朕左右,不曾听到一句正直的话,你们就不愧疚吗?”于是高宗任命高允为中书令。
有官吏说:“高允虽然蒙受圣上恩宠,但家里贫穷得像百姓,妻儿都无以为生。
”高宗怒道:“怎么不早说,现在被朕重用,才说出他家境贫困。
”当天,高宗来到高允家中,只有几间草屋,粗布做的被子和粗麻做的袍子,厨房中只有咸菜而已。
高宗敬重高允,通常不呼他的名字,习惯称之为“令公”。
于是“令公”之号传遍四方。
高宗去世,显祖居住在守丧的地方,乙浑专权独揽朝政,图谋危及国家。
太后杀了他,召请高允到朝廷参与谋断大事。
高允说:“我听说筹划治国大业,必须以教育和培养为先导。
请在郡府兴建学校。
录用博士应是博通涉猎儒家经典、世代忠贞清白、能为人师表的人,学生挑选郡府中家世清白、品行美好谨慎、能遵循礼教的人。
”显祖听从了他的意见。
郡府成立学校,就是从此开始的。
高允秋季巡视疆界,询问百姓疾苦。
到了邵县,发现邵公庙塌毁而未重新修建,于是说:“邵公的贤德,使之受损毁又(不修复)对它不尊敬,行善的人还敬仰什么呢。
”于是上表使皇帝知晓并(请求)修复邵公庙。
之后,鼓励百姓学习问业,风俗教化很是盛行。
后来高允因年老多病,屡次上书请求告老还乡,皇帝不许可。
高允去世,年98岁,谥号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