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干预对肺心病患者负性情绪及生活质量的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临床医药文献杂志
Journal of Clinical Medical
2018 年第 5 卷第 20 期2018 Vol.5 No.20
111
心理干预对肺心病患者负性情绪及生活质量的影响
李晓青
(内蒙古包钢医院,内蒙古 包头 014010)
【摘要】目的 探究肺心病患者在使用心理干预后对负性情绪及生活质量的影响。
方法 选取我院2016年8月~2017年8月收治的肺心病患者106例随机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各53例,观察组采用心理干预,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
结果 在汉密顿评分(HAMA )、焦虑自评量表(SAS )评分上,观察组显著比对照组少(P <0.05);且在生活质量评分(QOL )评分上,显著比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
结论 将心理干预应用于肺心病患者时,不仅能提升生活质量,还能改善负性情绪,此方法值得应用与推广。
【关键词】肺心病患者;心理干预;负性情绪;生活质量
【中图分类号】R54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ISSN.2095-8242.2018.20.111.02
通常肺心病在临床治疗时具有治疗周期长、并发症多等特点,病情反复发作,给患者身心带来极大痛苦,且至今尚无特效根治方法,导致患者容易出现负性情绪,对治疗及护理产生抵触心理,严重耽误患者治疗进度,因此,心理护理显得尤为重要[1]。
现我院展开研究,将我院收治的106例肺心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探讨心理干预对肺心病患者护理中的应用价值,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6年8月~2017年8月收治的肺心病患者106例,将其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各53例),观察组男27例,女26例;年龄27~76岁,平均(47.28±4.33)岁;对照组男26例,女27例;年龄28~77岁,平均(47.17±4.37)岁。
组间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
1.2 方法
观察组:(1)健康宣教:带患者入院后对其展开健康宣教,告知患者疾病相关知识与日常治疗、护理相关内容,消除患者内心对疾病的恐惧,增加依从性。
(2)改善患者通气功能:定时协助患者翻身、拍背,若痰液过于黏稠,可指导其适量饮水,给予雾化吸入等方式促进痰液排出,嘱患者取半坐卧位行体位引流,鼓励患者积极咳出痰液,保持呼吸道通常。
(3)心理护理采取“一对一”的模式,加强护患交流,主动了解患者,评估患者目前心理状态,结合其性格特点、兴趣爱好等制定个体化心理干预计划,耐心倾听他们主诉,适时沉默、提供针对性心理疏导,稳定情绪。
将病情及化验结果反馈,缓解其焦虑情绪,适当列举治疗成功案例,鼓励其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对照组:患者入院给予常规健康宣教,密切观察生命体征,遵医嘱给药,发现异常后及时通知医生。
1.3 观察指标
采用SAS 及HAMA 评分评估患者焦虑、抑郁心理。
其中,HAMA 评分满分100分,≥14分表示患者存在焦虑,分数越低代表症状越轻;而SAS 评分总分为80分,分数越低越好。
采用QOL 评估生活质量:60分为满分,生活质量好为51~60分,较好为41~50分,一般为31~40分,差为21~30分,极差为<20分[2]。
1.4 统计学方法
对实验结果用统计软件SPSS 19.0展开分析,用t 检验计量资料,表示方法为(均数±标准差),用x 2检验计数资料,表示方法为百分比,当P <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护理前组间数据无显著差异,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护理后观察组在HAMA 、SAS 评分上显著比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而在QOL 评分上,观察组显著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
见表1。
3 讨 论
肺心病是一组由于肺动脉病变引起的心脏动能改变的慢性疾病,其临床表现为慢性咳嗽咳痰、活动后心悸,乏力和呼吸困难等,体征表现为明显的肺气肿征,下肢不同程度的水肿,患者的生活质量遭到严重影响。
由于临床目前尚无一种快速根治肺心病的疗法,患者会因并发症、治疗时间长等原因容易产生负性心理,导致耽误治疗进度,影响治疗效果。
梁海英
112
2018 年第 5 卷第 20 期2018 Vol.5 No.20
临床医药文献杂志
Journal of Clinical Medical
研究表示[3],对肺心病患者可采用心理干预护理,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焦虑、抑郁心理,提升生活质量。
为证实此研究真实性,我院特展开研究,现研究表明,在HAMA 、SAS 评分上,两组相比,观察组降低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而在QOL 评分上,观察组显著比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临床在对其护理时,除健康宣教外,还需给予针对性心理护理,多与患者进行沟通,疏导其负性心理,提升生活质量。
结合本次研究结果,当肺心病患者采取心理干预措施时,能有效缓解心理状态,提升生活质量,证实此护理的优越性及有 效性。
表1 对比两组HAMA 、SAS 、QOL 评分(x ±s )
组别HAMA
SAS
QOL
护理前护理后护理前
护理后护理前护理后观察组27.38±2.6212.41±1.3567.81±6.6953.75±5.4218.48±2.6351.25±5.41对照组27.37±2.6418.42±1.6367.78±6.5759.31±5.3618.45±2.5833.51±3.56t 0.01818.6210.021 4.7830.05317.962P
0.493
0.000
0.492
0.000
0.479
0.000
综上所述,对肺心病患者进行心理干预措施时,能有效改善负性情绪,提升生活质量,此护理方法在临床上值得进一步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 张 悦,于晓江.舒适护理改善ICU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并
肺心病患者肺部感染作用的分析[J].实用临床医药杂
志,2017,(8):30-33.
[2] 关艳霞,等.微信平台健康教育在肺心病患者延续护理中
的应用[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5,(36):7162.
[3] 梁海英,朱 颖.肺心病的护理研究进展[J].中国医师杂
志,2015,(z2):257-258.
本文编辑:赵小龙
3 讨 论
哀伤是由于人在失去其特别在乎的人或物或遭受不好的事情所不自主的产生相应的悲观情感体验,是一种痛苦的经历,哀伤的情绪一般会经历心理、生理、感知及行为四个阶段[3]。
sIUFD 产妇的哀伤情感是比较复杂的,既对未来抱有无限希望,又对未来充满各样的担心,传统的各样护理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减轻产妇的哀伤情绪,但是并不能有效激发产妇的主观能动性。
聚焦解决模式其主要是有效依托于较为成熟的心理学技术,与产妇建立积极有效的互动,最大可能的挖掘产妇自身的潜力,整个过程对于妊娠出现的问题不去纠结原因,而是主动的去寻找解决办法,有效利用产妇所拥有的各样资源,逐渐增加产妇的信心,积极应对哀伤情绪,从自责及纠结死胎的原因中出来,继而集中精力努力将重心移到如何保证安全、顺利的继续进行妊娠直到成功分娩[4]。
综上可
见,产妇双胎妊娠其中一胎胎死宫内的哀伤护理中使用聚焦解决模式不仅可以有效缓解产妇的焦虑情绪,还可显著降低哀伤程度,减少分娩出血量,总体来说临床效果较为显著,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 吴 娜.死胎不良影响及照护的研究现状[J].现代临床护
理,2016,15(5):68-72.
[2] 范建萍,吴沛霞.因胎儿畸形终止妊娠产妇悲伤
反应与应对方式的相关性分析[J ].解放军护理杂志,2012,29(13):23-26.
[3] 李雅岑,方 鹏.双胎妊娠一胎宫内死亡患者期待治疗期
间的护理[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4,30(36):40-41.[4] 刘 芬.邓爱辉.聚焦解决模式在产前焦虑孕妇心理护理
中的运用[J].护理研究.2014,28(5A):1572.
本文编辑:赵小龙
(上接11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