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向求新 异趣作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逆向求新异趣作文
我们大多数人平时都有一个思维定势,就是按照惯常的生活现象、事理逻辑、办事规律去做事情,想问题,这当然是没有什么不可以的,但永远如此,有时就难免人云亦云,千人一面。
作文如果走入人云亦云,千人一面的死胡同,那将是一种什么现象呢?我们可想而知。
为了作文不人云亦云,千人一面,我们就得想办法出新求异,逆向思维,或者说反向求新。
反向求新,即对某些固有的观念、惯常的看法,取其相反的视角进行思考,求异探索。
如提到乌江,人们不能不想到项羽。
我们了解的项羽,是力能拔山、气可盖世的西楚霸王。
人们欣赏他“无面目再见江东父老”一语所表现的宁折不弯的气节。
宋代女词人李清照曾怀着对项羽的崇敬心情在《夏日绝句》中写道:“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这一绝唱,引发了千百年来人们对项羽英雄气概的共鸣。
然而,唐代诗人杜牧,却反向思考,在《题乌江亭》中写道:“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项羽遇到挫折,便灰心丧气,含羞自刎,非真正“男儿”;如果能面对现实,包羞忍耻,采纳忠言,重返江东,再整旗鼓,则胜负之数,或未易量。
诗人在惋惜、批评中表明了“败不馁”的道理。
这首诗从事情发展的反方向思考,从而获得了新颖、独特的见解。
同中求异,即突破常规,变换传统的、逻辑的或群体对事物思考的习惯性角度,从而得出与众不同的立意。
如1999年的高考作文《假如记忆可以移植》,许多考生都从正面立意,写通过记忆移植实现了自己的愿望和理想,而江苏一考生就以《我拒绝移植记忆》为题,反向思维而立意。
“我拒绝,因为我虽渴望成功,但却不屑于不劳而获,我拒绝,因为记忆是我的一笔财富。
快乐的,我将与朋友共享;痛苦的,却不能要求别人承担。
我拒绝,不是拒绝‘取人之长,补己之短’,不是拒绝‘知识共享’,而是拒绝我在依赖和懒惰中蜕变,拒绝自我的不独立存在。
”“我拒绝,是为了整个民族的创造力。
”此作以其独特的思维角度,出奇制胜,发人深省,从而获得了评卷老师的肯定和赞赏。
由此可见,运用逆向求新,反向求异,或曰同中求异,常常能够趣味横溢,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
逆向求新能够激发我们的想象力、创造力,从而形成独特的思维个性,但逆向求新不等于随意地反向立意,要运用得法,施之有度,不然,写出来的文章就会误入歧途或弄巧成拙。
逆向求新的首要要求是,准确揭示事物或现象的内涵。
如有的学生对“愚公移山”提出的看法是“愚公这样代代挖山不止,实在不值得学习,是与现代社会提倡‘效率’的精神相悖的。
讲效率就是要走捷径,愚公与其移山,不如搬家”。
这位学生的立论偏离了“寓言”的本来特性。
所谓“寓言”是托其事而寓其理的一种特殊文体,它的目的是说理。
为了使“理”说得生动、有趣,故意托附于一些荒诞的故事中,“事”的虚假性是显而易见的,用不着反说,值得研究的恰恰是所“寓”
之“理”。
该学生作文说“愚公与其移山,不如搬家”,实际上是就“事”论“事”,即是说愚公做的这件“事”不对,而把其中蕴含的深刻道理弃掷一旁了,这样的逻辑思维是不恰当的,说理也没有力量。
其次,逆向求新要持之有据,言之成理,无论是对传统习惯的异议,还是对事物思考角度、方向的变换,都应合乎客观规律,合乎情理。
如有的同学在论《滥竽充数》的故事时,认为南郭先生很聪明,善于把握机遇,有竞争才能。
表面上看,这种观点似乎很能站得住脚,若深入分析一下,便会发现这种观点实质上是鼓励一种投机取巧、耍小聪明的做法。
这无论是对我们个人未来的发展,还是对国家的发展建设都是不可取的,这种立意很难有说服力。
最后,逆向求新是在保证立意正确的前提下,摈弃常规做法和想法的一种立意方法,因此,那种为了故意地强调而标新立异,或从主观意念出发,怀疑一切,否定一切的做法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创新。
那么,什么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创新呢?还是让我们来看篇例文吧。
我长大了
劳丽妮
面对岁月的流逝,不知不觉中,我发现爸爸和妈妈都变小了。
和爸爸说话时,头只须稍稍向上仰一点,而和妈妈说话时,头却须向下俯一点。
还有,门框也低了许多,常常在我不经意地举起手时教训我一下。
从冰箱的冷冻室拿冰棍,再也不必偷偷摸摸费尽周折地叠凳子了。
人也在改变。
五、六年级的“大哥哥”、“大姐姐”们看起来比我读小学时个头小多了。
就是中学的木桌椅,也在慢慢地变小,我坐进去之后想从抽屉里找本书都很困难。
另外,我发现学校与家似乎在作相对靠拢的运动。
照样乘11路车,时间却比读小学时缩短了一半,尽管小学就在我现在读的中学的对面;也许是路好走些了,只觉得走在路上好轻松好轻松。
大人们握手的对象也似乎扩大了,以至于有一天,一只大人的手郑重其事地伸在了我的面前,那一刻我竟茫然不知所措。
令我更茫然的是,有天我在街上走,前面有个小女孩问路喊了声“阿姨”,我回头看并没有人,原来她叫的居然是我!
点评:
此文写自己面对岁月的流逝,强烈地感受到“我”长大了。
围绕这个主旨,小作者依次叙写长大了的发现、长大了的特征、长大了的表现、长大了的感慨。
小作者通过一系列的细节描写——写身高、写块头、写走路、写他人的感受,从多
角度表现了自己确确实实长大了。
这些细节都来自生活,具有典型性。
而小作者在表述这些细节时,巧妙地采用了“逆向表述”的方法:你看,她写长高了,偏不说自己长高了,而是说爸爸妈妈变小了,和妈妈说话时,“头却须向下俯一点”;写块头大了,也不直说,而是写学校的课桌变小了……小作者笔下的这些感受对象,是不是真的变了呢?没有。
这只是小作者的一种感觉,而这种感觉一旦被摄入笔下,便化成一种妙不可言的文学境界。
由于小作者把读者平时容易忽略的生活现象拎了出来,从反面落笔,从而给读者以耳目一新的审美享受,乃至于令人露出会心地微笑。
这才是真正的逆向求新。
逆向表达,的确可以出奇制胜。
当然,前提是要善于感受生活。
再请看一文:
只有尽其用方可显其能
——兼给“驴”正名
张莉
近读柳宗元的《黔之驴》,我忽然感悟:千百年来,人们加在“驴”身上的骂名——“黔驴技穷”,实乃诬蔑不实之调。
现在,大有为“驴”正名之必要。
为什么这样说呢?
请读《黔之驴》:“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
”后来,驴被虎“断其喉,尽其肉”,“驴”可谓死得悲,死得惨!死后仍留下“黔驴技穷”的骂名,又可谓死得屈,死得冤!“驴”本来是拉车推磨的,无车可拉,无磨可推,当然也就无可用,无可用当然也就无法显其能。
“驴”倘若不到黔——这无用武之地,那么就不会出现“无可用”的局面,没有“无可用”的局面,当然也就不会有被虎吃的厄运。
驴到黔是其自觉自愿的吗?非也!柳老先生说得明白:“有好事者船载以入。
”显然,“驴”的悲剧是“好事者”制造的,“好事者”是罪魁祸首。
但人们不追究“好事者”的罪责,却把罪责加在“驴”的身上,这实在是千古奇冤,万年错案。
“黔驴技穷”责任不在“驴”,而在“好事者”。
由此,我又联想到现实生活中对人才的使用。
何谓人才?在自己的岗位上能显其能,并能为社会做出一定贡献的人,这就是人才。
那么,人才怎样才能显其能呢?办法只有一条,那就是人才要有用武之地。
大家知道,人人都有其长,也有其短,人无完人,金无足赤。
叫世界文豪莎士比亚到居里夫人的实验室,恐怕莎翁一辈子也提炼不出镭;反之,让居里夫人坐在楼阁去构思四大悲剧和四大喜剧,到头来,恐怕也只能是一无所得。
我国著名数学家陈景润,如果不到数学研究所,而在北京某中学的数学讲坛上度过自己的一生,恐怕他也难逃类似“黔之驴”的厄运!
由此,我又联想到现实生活中的某些人,他们在某单位某部门可能是个“多余人”,但只要调换一下单位或部门,他们就可大显身手,成为能人。
古语“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道理恐怕就在于此。
反之,如果某人在某单位某部门,工
作很出色,但变换了工作对象或环境,他们却显得别扭、无能。
现实生活中也不乏这样的实例。
人尽其用,方可显其能。
正因为如此,百年前的龚自珍就向人们疾呼:“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黔之驴的悲剧,在现实生活中,难道不能给我们一点启示或启发吗?
点评:
运用逆向求新,“于人寡言处多言”。
小作者从古代寓言故事《黔之驴》说起,发出感慨:“黔驴技穷”并非技穷,而是不能尽其用,所以不能显其能,英雄无用武之地。
小作者寓庄于谐,为驴翻案,立意新颖。
然其醉翁之意不在酒,名为给驴正名,实际上在于说明今天社会人才的使用,只有人尽其用,才能尽展其才,提出知人善任的观点。
行文中用了类比推理、举例论证、对比论证,环环相扣,结构严谨,论证颇具说服力。
能力训练:
一、同一事物往往具有多种属性,请你写出下列事物的两面性:
1.雪2.春蚕3.圆规4.天平5.月亮
提示:1.对雪甲:洁白无瑕,一尘不染;温暖大地,滋润万物。
乙:以洁白的外衣掩饰世间,虚伪懦弱;所到之处,雪压冰封,千山枯寂,万木萧条,冷酷无情。
2.对春蚕甲:吐尽了丝,才悄然离去。
乙:作茧自缚。
3.对圆规甲:一举一动都符合标准,因为它始终围绕一个坚定不移的目标。
乙:不管它的脚步跨得多大,到头来还是回到原来的起点。
4.对天平甲:公正无私的楷模。
乙:谁给得多一点,就倾向于谁。
5.对月亮甲:历尽千山万水,给黑暗的世界带来光明。
乙:不过是借助太阳的光辉来炫耀自己。
二、警句成语都有一定的哲理性,旷日持久,人们习以为常,往往形成一种思维定势。
但是不少警句成语往往是就某一个角度而言的,随着时代的进步,人们的观念也在不断更新。
请就下列警句成语提出新的观点。
1.艺高人胆大2.人言可畏3.欲速则不达4.出头的椽子先烂5.班门弄斧6.异想天开7.知足常乐8.开卷有益9.识时务者为俊杰
提示:1.“艺高人胆大”,但是也要看到“大意失荆州”,因此艺高也须谨慎。
2.如果别人的话是指出我们的缺点、毛病,不仅不可畏,反而有利于我们的进步、提高。
3.高科技社会需要高速度、高效率,只有追求快捷,才能赶上时代的步伐。
4.要勇于争先,敢于竞争,做时代的弄潮儿。
5.弄斧就要到班门,以此发现自己的不足,以利于改进、提高。
6.异想才有创新,才有发展。
7.不知足才能进取,才能不断提高。
8.“卷”未必都是有益的、健康的,应学会辨别。
9.敢于打破陈规陋习,敢于向社会弊病挑战。
三、清代画家郑板桥,为一李姓男寿星写贺诗时,恰逢大雨滂沱,寿典难以
进行,众人都叹奈何。
郑板桥提笔便写:“奈何奈何可奈何,奈何今日雨滂沱。
”这两句写下,旁观者讥笑声四起。
可是郑板桥不急不气,巧用逆向,写了后两句,众人看罢,掌声一片。
你想想郑板桥是从哪个角度写的?
提示:后两句诗是“滂沱雨祝李公寿,李公寿比雨点多”。
这首诗显示了逆向求新的高度智慧性。
四、俗话说:“三个臭皮匠,抵个诸葛亮。
”试着运用逆向求新法,写一篇“俗语新解”。
提示:可先对此俗语大胆质疑,由此引出人口素质是关键的问题。
“臭皮匠”——指不具备专业知识的人;“诸葛亮”——指高层次科技人才。
当今世界,是高科技急速发展的世界,面对这种形势,我们应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竞争的时代,需要高层次的知识和技术,因此,让我们多一点“诸葛亮”的智慧和谋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