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心同德群策群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同心同德群策群力
坚定不移走强教之路
——茂名市信宜市申报广东省教育强市自评报告
信宜市人民政府
二O一四年十二月
第一部分经济社会及教育概况
信宜市位于广东省西南部,茂名市北部,是“八山一水一分田”的典型山区,属广东省50个山区县(市)之一。
全市总面积3080.5平方公里,下辖18个镇和1个街道办事处,400个村(居)委会,总人口139万人。
有旅居海外华侨、港澳台同胞50多万人。
2013年全市完成生产总值328.9亿元,公共财政预算收入7.55亿元。
信宜地灵人杰,英才辈出。
在这片3000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百万信宜人民薪火相传、生生不息,用聪明睿智在云开大地的脊梁上镌刻着文明与进步。
这里,明末清初杰出文人、“山中宰相”李麟祥,兄弟两人同中清乾隆甲戌科进士的李宜相、李宜昌,被乾隆御赐“兄弟进士第”牌匾,名震神州;原国家计委常务副主任甘子玉、教育家林砺儒、物理学家甘子钊、作家杨干华等,光耀史册;还有,甘尚武博士、李孝式爵士等,享誉四海。
改革开放以来,信宜历届市委、市政府大力发扬重教兴学的优良传统,大力实施“普九”、“普高”、“创强”等重大教育工程,创造了
一个又一个教育奇迹。
上世纪90年代,信宜创造了“一年之内501栋教学大楼拔地而起”的动人奇迹,《羊城晚报》头版头条予以大幅褒扬;新世纪以来,又以非凡的气魄,迁址新建信宜中学,打造了闻名省内外的两大教育城,高水平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特别是近年来,信宜市委、市政府大手笔、高标准、高质量推进“广东省教育强市”建设,全市教育事业再次实现了跨越式大发展。
在2009—2010年县(市)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基础教育工作实绩考核中,我市被省评为“优秀”等次。
2012年,信宜市人民政府先后被评为省、茂名市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先进单位,被国务院授予“全国‘两基’工作先进单位”称号。
目前,全市有中小学436所,其中独立普通高中6所,完全中学6所,职业高中3所,普通初中19所,一贯制学校21所,小学381所。
全市有国家级示范性普通高中1所,省一级(省重点)学校15所。
全市中小学在校学生23.8万多人,其中小学在校生10.1万多人,初中在校生6.2万多人,高中阶段在校生7.5万多人。
全市有幼儿园507所,学前三年教育在园入幼儿达5.2万多人。
全市在职在编教职工1.3万多人。
第二部分主要做法和成效
一、坚持教育“三个优先”,推进教育科学发展
一直以来,信宜市委、市政府坚持用科学发展观指导教育工作,以战略眼光把办好教育作为地方图强振兴的根本出路,以“砸锅卖铁”的决心和行动办好教育,大力实行“教育发展优先规划、教育问题优先解决,教育经费优先落实”的三个优先原则,促进了全
市教育稳定、和谐、快速发展。
(一)教育发展优先规划
我市坚持把教育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中,在《信宜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中,把创建广东省教育强市列为全市教育工作的重要奋斗目标;在每年的政府重点项目建设中,都把教育工作作为民生工程之首纳入政府工作计划,并制订政策性文件强力推进。
近10年来,市委、市政府出台了《信宜市中小学布局调整实施意见》、《信宜市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危房改造工程实施方案》、《信宜市推进义务教育规范化学校建设总体实施方案》、《信宜市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实施方案》、《信宜市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实施方案》、《信宜市2010—2020年市区教育发展新增建设用地规划布点方案》、《信宜市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2011-2013年)》等政策性文件,对全市教育快速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2012年,信宜市委市政府根据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审时度势,决定进一步加快教育发展,制定出台了《关于加快创建广东省教育强市的决定》、《信宜市创建广东省教育强市工作实施方案》,印发了《信宜市创建广东省教育强市工作领导小组的通知》,明确提出了要在2014年建成广东省教育强市。
2012年7月,市委、市政府召开了信宜市创建广东省教育强市动员大会。
会后,全市掀起了“创强”的热潮,各镇街、各学校积极制定创强方案,注重科学性、合理性和可持续性,按照先规划、后实施,先易后难、因地制宜的原则,在充分调研、论证的基础上,科学编制辖区教育创强工作规划和年度计划,全市做到了“一镇一案、一校一策”,为全面推进教育创强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教育问题优先解决
我市市委、市政府在各项工作决策和部署中,坚持优先解决教育发展问题,做到“责任落实,制度保障,督查推进”。
1、落实职责,主动解决。
历届市四套班子均有领导挂钩分管或联系教育工作,近年来更是强化了组织领导,市政府分管教育的领导由副市长转到由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担任。
2012年创强工作伊始,市政府即成立了由市长任组长、分管领导任副组长、相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教育创强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专门的办公室,切实加强对教育创强工作的领导,形成了“市—镇(街)—村(学校)”上下一体的创强工作机构和“党委统筹、政府负责、教育牵头、镇(街)主创、部门配合、社会参与”的创强工作机制。
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分别召开了镇委书记、镇长会议,以及由市创强领导小组成员单位主要领导参加的工作协调会议;市政府与各镇(街)签订了责任书,将教育创强工作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考核范畴,以考核推动教育创强工作的落实;市人大、市政协大力支持教育事业发展,为教育献计献策;各创强单位和涉及部门各司其职,协调联动,严格执行“五项基本制度”(即:领导挂钩项目负责制度、项目进展专门调研制度、项目进度通报反馈制度、项目审批签名送达制度、项目进度督查问责制度),在“创强”项目立项、审批、用地和用人等方面进行全力支持,大开“绿色通道”,为项目审批提供“一站式”服务。
2、依靠制度,及时解决。
为了优先解决教育问题,市委、市政府坚持两个制度:一是坚持教育工作专题会议制度。
全市每年召开全市性教育工作会议。
建立市委常委会议、市政府常务会议、党政领导班子会议制度,定期和不定期地研究和解决教育在改革
和发展中的问题。
二是坚持市镇领导挂钩联系制度。
我市坚持四套班子领导和各镇党政领导挂钩联系学校的制度。
每学期市四套班子领导、镇主要领导多次深入到挂钩学校,现场办公,帮助学校解决困难和问题,鼓励师生团结拼博,勇创佳绩。
黄玉华书记到信宜工作以来,经常深入教育部门和学校了解教育发展的新情况,研究教育发展的新问题,并召开座谈会,广泛听取意见和建议,为学校解决实际问题,并作出指示,提出要求。
2013年5月,邓惠林市长到任后,即到信宜教育城调研,听取发展信宜教育的意见和建议,并表示:财政再困难也不能难教育,教育问题要优先解决,教师待遇要优先落实。
每年教师节期间,市四套班子领导深入到挂钩学校慰问教师,市委、市政府举行全市教育教学总结大会或先进教师代表座谈会,表彰和奖励先进,这项工作也已成为一个制度。
3、强化督查,协调解决。
一是市领导带头督查。
我市主要领导、分管教育领导和挂钩镇的市领导经常深入学校调查研究,及时协调解决“创强”难题。
二是对“创强”工作实行重点督办。
我市市委、市政府督查部门把“创强”工作列入年度督查工作重点;市纪检监察部门建立了“每周一汇报,每周一通报”的督查机制;市“创强办”坚持“每周汇总,进度上墙”,“晒进度、晾排行”的做法。
三是专门成立了以市纪委副书记为组长,市府办、教育、住建等部门的领导为副组长的“创强新建项目督查组”,狠抓基建项目的程序、质量和进度。
督查组每周召开一次碰头会,每月三次对“创强”项目进行督促检查,对项目建设采取倒逼机制——目标倒逼进度、时间倒逼程序、督查倒逼落实,及时协调解决项目建设中的困难,全力推进项目建设进度。
(三)教育经费优先落实
1、落实教育经费,确保“三个增长”。
我市认真落实“以县为主”的教育管理体制,优先安排教育经费,逐年加大教育投入。
近三年,我市做到教育经费“三个增长”。
一是教育经费财政拨款增长比例均高于当年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比例。
2011年、2012年、2013年教育财政拨款分别为66179万元、103351万元、137628万元,分别比上年增3.97%、56.1%、33.16% ;2011年、2012年、2013年财政经常性收入分别为75895万元、92734万元、96646万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62%、22.18%、4.22%。
2011-2013年教育财政拨款增长比例分别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 2.35%、33.92%、28.94%。
实现了三年教育经费财政拨款增长比例均高于当年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比例。
我市每年财政预算内教育经费支出占财政支出达32.9 %以上。
2011年、2012年和2013年财政总支出为200952万元、261856万元、334374 万元;2011年、2012年和2013年财政预算内教育经费支出为66179万元、103351万元、137628万元,财政预算内教育经费支出占财政总支出的32.9%、39.47 %、41.16%。
二是生均预算内教育经费逐年增长。
2011年小学、初中、高中、中职在校学生人均预算内教育经费分别为1973 元、2197元、1744元、1692.79元;2012年分别为3216元、3537元、2929.43元、2099元;2013年分别为3572元、4377.54元、3537元、2273元。
三是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逐年增长。
2011年小学、初中、高中、中职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分别为641元、937元、314元、810元;2012年分别为942元、1042元、600元、899元;2013年分别为1144元、1435元、633元、936元。
2、多元筹集资金,强力推进创强。
为解决资金筹措难题,我
市积极开拓筹资渠道,千方百计保障“创强”投入。
一是市委、市政府加大资金倾斜力度。
我市始终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将“创强”资金列入财政预算,在地方财政较为吃紧的情况下,优先安排专项资金及时拨付,并大力争取有关银行贷款给予支持。
二是切实加强“创强”资金管理。
采取“规划定项目,项目定资金,以政府文件保资金落实,以财政专户保资金运行”的办法,加强对“创强”资金管理使用的审计和检查,确保每一分“创强”资金都用在“刀刃”上。
三是创新思路,灵活筹资。
“创强”镇主动摒弃“等、靠、要”思想,掀起了“比、赶、超”的筹资热潮。
各镇制订细致的筹资计划,创新使用“七个一点”(即争取上级扶助一点、市里投入一点、帮扶单位支持一点、镇村筹措一点、社会捐助一点、融资借贷一点、建设方垫付一点)的筹资办法。
四是减免规费,市委、市政府出台了有关建设规费减免政策,所有教育基建项目,财政性收费全免,服务性收费减半。
五是实施“阳光工程”降低造价,减少投入成本。
据统计,2012年以来,我市累计投入“创强”资金达9亿多元。
二、实施教育“四大工程”,推进教育均衡发展
(一)实施布局调整工程,全面整合教育资源
我市根据农村生源逐步减少、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的形势发展,创新学校布局调整的工作思路,依托城区和圩镇优势,因地制宜,积极稳妥地开展中小学布局调整,大力改造薄弱学校,逐步撤并规模小、效益低的农村学校,新建、扩建城区、墟镇的中学和中心小学,逐步将面上小学高年级学生并入中心小学就读(面上小学只办低年级和学前教育),同时整合师资、设备等教育资源,使城区学校、乡镇中学和中心小学逐步向均衡化、规模化、优质化方向发展。
目前,全市初中、小学布局调整已经全面完成,在
全市扩建初中42所,新建初中2所,扩大学校用地1500多亩,新建初中校舍42多万平方米,建成初中优质学位6万多个;扩建、新建中心小学53所(其中九年一贯制学校小学21所,扩建原中心小学20所,扩建墟镇村小6所,利用初中校舍改建中心小学5所,新建中心小学1所),扩大学校用地1000多亩,建设校舍32万平方米,建成中心小学优质学位5万多个。
(二)实施标准化建设工程,全力建设优质标准化学校
从2010年起,我市大力实施义务教育标准化(规范化)学校建设。
市政府出台《信宜市推进义务教育规范化学校建设总体实施方案》、《信宜市义务教育布局调整和规范化学校建设规划》,分年度、分批持续全面推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
义务教育标准化(规范化)学校建设以镇(街)为单位,根据条件成熟先上的原则,先完成初中和布局调整中心小学规范化建设,然后再完善面上农村小学,最终达到全市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
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建设与中小学新装备建设相结合,通盘考虑,整体规划,全力建设现代化学校,2012年以来,全市累计投入功能场室建设和信息化建设资金2.5亿多元,新增办公电脑3570多台、多媒体教学平台1400多套、常规教学仪器8.5万多件(台、套)、图书230多万册;建成计算机教室537间,理、化、生实验室、科学实验室、技术教室、音乐室、美术室、心里咨询室和体育器材室等各种功能场室1274间,全市中小学校全部通过光纤或宽带接入茂名市教育城域网,实现了“校校通”。
目前,全市义务教育学校,已全部通过标准化学校验收,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覆盖率达100%。
(三)实施强师工程,强化师资队伍建设
一是制定“强师”方案。
我市制定了《信宜市“强师工程”实施方案》,对我市教师队伍建设工作的改革思路、目标要求、重点任务进行了整体规划和全面部署,为我市“十二五”期间教师队伍建设指明了方向。
二是多方引进优秀人才。
我市加大对重点院校优秀师范毕业生招聘力度,组织各校前往华南师范大学、湖南师范大学等全国著名高等师范院校进行特招,大力引进应届优秀毕业生到我市任教。
三是加强教师职业道德教育。
我市坚持把师德建设放在队伍建设的首位,着力加强教师的职业道德教育。
一方面将师德锤炼纳入教师培训计划,作为新教师岗前培训和教师在职培训的重要内容。
另一方面积极开展“优秀校长”、“优秀班主任”、“优秀教师”评选活动。
每年评选一批优秀校长、优秀班主任、优秀教师,引导广大教师以人格和专业魅力、专业素养,教育、感染学生,成为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
四是持续提高教师的工资福利待遇。
我市全面落实农村教师岗位津贴,制定了《信宜市山区和农村边远地区义务教育学校教师岗位津贴实施办法》,2012年以来,教师工资人均增加了1000多元,目前我市教职工月平均工资4216元,略高于本市公务员工资水平,实现了工资水平“两相当”。
五是全面推进中小学人事制度改革。
我市制定了《信宜市教育事业单位专业技术岗位任职条件指导意见》和《信宜市教育局关于实施人员聘用合同管理的办法》,并于2011年4月完成了中小学教职工的首期聘用工作,聘用期3年,通过这项人事制度改革,破除了干部、教师职位终身制,全面调动了教职员工的工作积极性。
六是加强校长教师队伍培训。
2012年以来,参加省级以上校长培训班22人,参加地市级幼儿园园长培训班10人,参加信宜市小学校长跟岗学习活动430多人;参加国家级教师培训
班46人,参加广东省普通高中教师职务培训3000人,参加地市级农村中小学教师置换培训145人、幼儿园老师培训74人,参加小课题研究项目1843人,参加地市级以上骨干教师培训120多人,参加信宜市中小学骨干教师培训5770人次,参加信宜市中小学新教师培训班640人。
(四)实施教育强镇工程,促进教育均衡发展
2012年创建教育强市以来,我市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创建广东省教育强市(县)”工作目标,将创建教育强镇作为创建教育强市和促进教育均衡发展、实现教育公平、推进信宜教育跨越发展的重点工程来抓。
把“创强”工作纳入市委、市政府对各镇、各部门主要政绩考核内容及重点督办项目。
我市创建教育强市(县)实施三步走的战略,第一步,2012年先行先试,条件较好的水口、池洞、朱砂3个镇率先并完成创强工作;第二步,2013年大面积铺开,镇隆、贵子、怀乡、洪冠、大成、茶山、合水、新宝、金垌、丁堡、北界、思贺12个镇同时开展并完成创强工作;第三步,2014年收官之作,东镇、白石、钱排、平塘4个镇和市直学校开展并完成创强工作,信宜创建成广东省教育强市(县)。
截止日前,累计投入创强资金9亿多元,完成了计划总投资的92.7%。
至目前,我市教育强镇建设的第一步、第二步战略已完成,全市已有15个镇已通过省验收,广东省教育强镇覆盖率达78.9%,成为茂名教育创强的排头兵。
三、统筹打造“五张名片”,促进教育协调发展
(一)名片一:打造两大教育城
1、建设了规模宏大的信宜教育城。
信宜教育城是信宜市委、市政府实施“科教兴市”战略的亮点工程。
教育城占地1500多亩,
兴建于2002年5月,2003年秋季全面招生开学,建有信宜中学、教育城初中、教育城小学、教育城幼儿园、青少年宫,总建筑面积30多万平方米,现有在校师生2.2万多人。
信宜教育城充分体现了规模化、园林化、现代化和优质化的办学特点。
从2003年办学至今,各学校都获得了长足发展。
信宜中学是“国家级示范性普通高中”,教育城初中是“省一级”学校,教育城小学是全国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教育城幼儿园是“省一级”幼儿园。
2、打造了信宜第二教育城。
信宜第二教育城是我市实施“普高”工程的亮点工程,由新建的信宜市职业技术学校、扩建的信宜市第三中学和信宜市第六中学三所学校组成。
第二教育城占地1200多亩,三所学校各具特色,呈“品”字形科学布局:信宜六中是一所普通初中,学校占地180多亩,现有在校学生3600多人。
信宜三中为省一级独立普通高中,学校占地550多亩,现有在校学生7000多人。
信宜市职业技术学校(市职教中心)占地500多亩,是省级重点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是全市职教龙头学校,学校现有195个教学班,学生1.2万人。
信宜两大教育城已成为我市教育的优质品牌。
它的成功打造,不但进一步满足了我市群众对优质教育的需求,推动了信宜教育的跨越式发展,而且名声远播,对省内外特别是经济欠发达地区的教育发展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
建成以来,全国各地超过1000个教育考察团、累计百万人次前来到参观。
中央、省、市等各级部门有关领导曾亲临教育城视察并给予高度评价。
教育部领导称赞信宜教育城创造了中国教育的奇迹,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前广东省委书记张德江称赞“信宜教育城是一大亮点、一大创举、一大奇迹、一大德政”。
(二)名片二:打造学前教育发展模式省级试点县
近年来,我市认真贯彻国家、省和茂名市关于加快发展学前教育的工作部署,认真落实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不断加大投入,努力扩大教育资源,提升保教质量,学前三年教育普及率逐年提高。
1、打造了3所示范性幼儿园。
2002年,我市投入资金2500多万元,兴建了占地70亩,建筑面积2万多平方米的教育城幼儿园,学校现有在园幼儿园1500多人,该园于2009年被评为省一级幼儿园。
2007年,我市通过提质创级,把市幼儿园打造成为广东省一级幼儿园。
2012年,我市投入资金3000多万元,兴建了占地20亩、建筑面积1.2万多平方米的实验幼儿园,现有在园幼儿800多人。
2、新办了23所镇(街)中心幼儿园。
2012年,我市编委批准设立23所镇(街)中心幼儿园。
三年来,通过新建、改建、扩建等办法,我市23所中心幼儿园全部建成并通过茂名市规范化幼儿园评估验收。
23所镇中心幼儿园的办学规模从200多人到600多人,为全市学前教育提供了1.5万个优质学位。
至此,镇中心幼儿园已成为我市学前教育的主阵地,带动和辐射镇内学前教育加快发展。
3、大力发展农村小学附设幼儿园。
我市充分利用小学布局调整后的富余校舍,大力发展农村小学附设幼儿园,通过持续投入、分期分批建设的办法,全市建起了390所村小学附设幼儿园(班),其中有61所村级幼儿园达到规范化幼儿园办园标准。
4、鼓励部门举办集体幼儿园,积极扶持民办园发展。
我市大力鼓励部门、企业举办集体幼儿园,市区先后办起了妇联、职工
两所幼儿园,这些幼儿园依托部门资源举办,办园比较规范。
我市大力扶持民办幼儿园建设,在资金扶持、师资培训等与公办园一视同仁,涌现了池洞育苗幼儿园等一批比较规范的民办园。
目前,全市总共有各类各级幼儿园(含小学附设幼儿园)507所,其中独立设置的幼儿园188所(含93所民办幼儿园),在园总人数5.2万多人。
我市学前三年教育入园率从2010年的72.5%提升到2014年的91.68%。
2009年,我市被省定为学前教育发展模式试点县,2012年,我市被茂名定为“3—6周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市级试验区。
2012年,茂名市政府在我市举办了实施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推进会现场会,我市学前教育发展模式、普及率、发展速度、规范化管理工作均走在茂名市前列,得到了省市教育部门的高度评价。
2014年11月,我市发展农村学前教育的做法在《南方日报》上刊登推介。
(三)名片三:打造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省级试点县
我市从2002年起,根据省和茂名市的要求,按照“先易后难,循序渐进,分步实施”的原则,稳步实施中小学校布局调整,全面推进中小学优质学位建设,促使全市中小学教育向规模化、现代化、优质化发展。
1、在资金安排上,做到均衡投入。
穷山区要办好教育,管好用好资金是关键。
我市在资金管理使用上做到:第一,坚持把上级划拨的教育资金倾斜农村。
省和茂名划拨的专项资金,例如转移支付教育资金、学校危房改造资金、校安工程资金、全面改薄资金、教育创强专项资金等主要用于农村学校建设。
市区教育的资金投入,侧重依靠生源充足的优势主动发展。
第二,按照“整体
规划、分步实施、持续推进”的原则,使乡镇之间的资金投放力求均衡。
十多年来,根据均衡发展的需要,结合布局调整、增加学位、危房改造、全面改薄、教育创强等工程的实施,我市坚持按照各镇人口状况和学校实际,切实做到资金投放均衡。
2、在城乡统筹上,做到均衡推进。
一方面,办好市区教育。
通过扩建、新建等办法,在城区新建义务教育学校校舍20多万平方米,实现新增优质学位3.5万多个。
近年来,我市新建了教育城小学、市五小、市六小,扩建了市一小、市二小、市三小、市七小、市八小,市九小、市十小,新建了教育城初中、扩建了实验学校、市四中、市五中、市六中,实现新增小学学位2万个,初中学位1.5万个。
我市城区教育不但满足了城区群众子女入学的需求,而且在粤西地区率先实现六周岁适龄儿童可全部入读一年级。
农民工子女可100%安排入读城区公办中小学。
另一方面,办好乡镇和农村教育。
在墟镇所在地扩建、新建初中和中心小学,新建校舍70多万平方米,增加农村义务教育优质学位11万个。
在此基础上,我市通过实施教育强镇建设,全面推进农村完小、非完小和分教点的标准化建设。
通过抓好学校围墙、运动场、设备设施等建设,全市农村小学全部达到广东省标准化学校标准,奠定了县域内义务教育基本均衡的坚实基础。
3、在资源整合上,做到均衡配置。
第一,均衡师资。
每年新招录的教师均由教学质量较差的镇(校)优先招聘教师,并将新老教师均衡搭配形成班组,实行每个班组从初一到初三循环教学。
第二,均衡生源。
初中原则上在辖区内免试就近入学,同一个镇如有2所初中,按平均分组公开抽签或地域分片招生。
严格实行均衡编班,做到班级生源平衡。
同时强化教育装备,狠抓师资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