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牙(春秋战国名人,著名的琴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伯牙(春秋战国名人,著名的琴师)
伯牙(春秋战国名人,著名的琴师)?伯牙,春秋战国时期晋国上大夫,春秋时著名的琴师,擅弹古琴,技艺高超,既是弹琴能手,又是作曲家,被人尊为“
琴仙”。
世人皆知“伯牙摔琴谢知音”的故事,最早见于《列子·汤问》记载: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
,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思,钟子期必得之。
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
不复鼓。
《吕氏春秋·本味》也有所记载:“伯牙鼓琴,钟子期听之。
”东汉高诱对之注解时明确指出:“伯姓牙名,或作雅;钟氏期名,子皆通称。
悉楚人也。
”《荀子·劝学篇》说:“昔者瓠[hù]巴鼓瑟,而流鱼出听;伯牙鼓琴,而六马仰秣。
”伯牙是当时的古琴名师,技艺高妙,马为听琴忘了吃草料。
《琴操》、《乐府题解》则记有伯牙向连成先生学琴的故事。
以上文献所述,皆直指伯牙。
现代的《词源》也注曰“伯姓牙名。
”明朝冯梦龙在《警世通言》中写为“俞伯牙”。
本名伯牙别称伯雅所处时代东周(春秋时期晋国)民族族群
华夏族出生地楚国郢[yǐng]都主要作品《高山流水》《水仙操》主要成就高山流水所属道家出世思想人物生平伯牙
鼓琴图伯牙,又作伯雅。
战国时的音乐家,曾担任晋国的外交官。
生卒年已不可考。
春秋时期晋国的上大夫,原籍是楚国郢都(今湖北荆州人)。
经
过考证,伯牙原本就姓伯,说他“姓俞名瑞,字伯牙”是明末小说家冯梦龙在小说中的杜撰,而在此之前的《列子》与《荀子》、《史书》、《琴操
》等书中均为“伯牙”。
东汉高诱注曰:“伯姓,牙名,或作雅”,现代的《辞源》也注曰:“伯姓牙名”。
伯牙是当时著名的琴
师,善弹七弦琴,
技艺高超。
既是弹琴能手,又是作曲家,被人尊为“琴仙”。
《荀子·劝学篇》中曾讲“伯牙鼓琴而六马仰斜”,可见他弹琴技术之高超。
《吕氏春
秋·本味篇》记载伯牙鼓琴遇知音钟子期,后来钟子期意外去世,伯牙失去知音,破琴绝弦终生不再鼓琴的故事。
《琴操》记载:伯牙学琴三年不成
,他的老师成连把他带到东海蓬莱山去听海水澎湃、群鸟悲鸣之音,于是他有感而作《水仙操》。
琴曲《高山》《流水》和《水仙操》都是传说中伯
牙的作品。
后人以伯牙摔琴谢知音的故事为题材还创作了琴歌《伯牙吊子期》。
历代文献关于伯牙的记载颇多,最早见于《列子·汤问》记载:伯牙
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思,
钟子期必得之。
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在《列子》、《吕氏春秋》中,记载有伯牙与钟子期的故事,一直为后世所
传诵。
据《列子·汤问》记载: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
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思,钟子期必得之。
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吕氏春秋.本味篇》记载:伯牙鼓琴
,钟子期听之,方鼓琴而志在泰山,钟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泰山”。
少时而志在流水。
钟子期曰:“善哉鼓琴,洋洋乎若流水”钟子期
死,伯牙摔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琴操》、《乐府解题》记载有伯牙学琴的故事:著名琴家成连先生
是伯牙的老师,伯
牙跟成连学了三年琴却没有太大的长进。
成连说自已只能教弹琴技艺,而其师万子春善移情,便带伯牙去东海找万子春请教移情之法。
可伯牙到了东
海,并未见到万子春,只看见汹涌的波涛,杳深的山林和悲啼的群鸟,伯牙心中豁然一亮,感慨地说:“先生移我情矣!”于是创作水仙操。
伯牙是
春秋战国时代楚国郢都(今湖北荆州)人。
他虽为楚人,却任职晋国上大夫,且精通琴艺。
知音典故伯牙从小就酷热爱音乐,他的老师成连曾带着他
到东海的蓬莱山,师傅说是找仙师,便走了许久。
伯牙见老师还不回来,就沿着一条小路找师傅。
发现了一个美丽的地方,便弹出一首好曲。
这时师
傅突然出现,说:“好啊!仙师被你找到了!”师傅带他领略大自然的壮美神奇,使他从中悟出了音乐的真谛。
他弹起琴来,琴声优美动听,犹如高
山流水一般。
虽然,有许多人赞美他的琴艺,但他却认为一直没有遇到真正能听懂他琴声的人。
他一直在寻觅自己的知音。
伯牙抚琴“高山流水遇知
音”的故事流传千古,“知音”一词因此传诵。
据载有一年,伯牙奉晋王之命出使楚国。
八月十五那天,他乘船来到了汉阳江口。
遇风浪,停泊在一
座小山下。
晚上,风浪渐渐平息了下来,云开月出,景色十分迷人。
望着空中的一轮明月,伯牙琴兴大发,拿出随身带来的琴,专心致志地弹了起来。
他弹了一曲又一曲,正当他完全沉醉在优美的琴声之中的时候,猛然看到一个人在岸边一动不动地站着。
伯牙吃了一惊,手下用力,“啪”的一声
,琴弦被拨断了一根。
伯牙正在猜测岸边的人为何而来,就听到那个人大声地对他说:“先生,您不要疑心,我是个打柴的,回家晚
了,走到这里听
到您在弹琴,觉得琴声绝妙,不由得站在这里听了起来。
”伯牙借着月光仔细一看,那个人身旁放着一担干柴,果然是个打柴的人。
伯牙心想:一个
打柴的樵夫,怎么会听懂我的琴呢?于是他就问:“你既然懂得琴声,那就请你说说看,我弹的是一首什么曲子?”听了伯牙的问话,那打柴的人笑
着回答:“先生,您刚才弹的是孔子赞叹弟子颜回的曲谱,只可惜,您弹到第四句的时候,琴弦断了。
”打柴人的回答一点不错,伯牙不禁大喜,忙
邀请他上船来细谈。
那打柴人看到伯牙弹的琴,便说:“这是瑶琴!相传是伏羲氏造的。
”接着他又把这瑶琴的来历说了出来。
听了打柴人的这番讲
述,伯牙心中不由得暗暗佩服。
接着伯牙又为打柴人弹了几曲,请他辨识其中之意。
当他弹奏的琴声雄壮高亢的时候,打柴人说:“这琴声,表达了
高山的雄伟气势。
”当琴声变得清新流畅时,打柴人说:“这后弹的琴声,表达的是无尽的流水。
”伯牙听了不禁惊喜万分,自己用琴声表达的心意
,过去没人能听得懂,而眼前的这个樵夫,竟然听得明明白白。
没想到,在这野岭之下,竟遇到自己久久寻觅不到的知音,于是他问明打柴人名叫钟
子期,和他喝起酒来。
伯牙大笑。
道:“你真是我知音啊!”于是两人便结为兄弟。
一起约定来年的中秋再到这里相会。
和钟子期洒泪而别后第二年
中秋,伯牙如约来到了汉阳江口,可是他等啊等啊,怎么也不见钟子期来赴约,于是他便弹起琴来召唤这位知音,可是又过了好久,还是不见人来。
第二天,伯牙向一位老人打听钟子期的下落,老人告诉他,钟子期已不幸染病去世了。
临终前,他留下遗言,要把坟墓修在江边,到
八月十五相会时
,好听伯牙的琴声。
听了老人的话,伯牙万分悲痛,他来到钟子期的坟前,凄楚地弹起了古曲《高山流水》。
弹罢,他挑断了琴弦,长叹了一声,把
心爱的瑶琴在青石上摔了个粉碎。
他悲伤地说:我唯一的知音已不在人世了,这琴还弹给谁听呢?”两位“知音”的友谊感动了后人,人们在他们相
遇的地方,筑起了一座古琴台。
直至今天,人们还常用“知音”来形容朋友之间的情谊。
两人千古传诵的诗篇:摔碎瑶琴凤尾寒,子期不在对谁弹!
春风满面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
文章摘录篇首浪说曾分鲍叔金,谁人辨得伯牙琴!于今交道奸如鬼,湖海空悬一片心。
文段忆昔去年春,江边曾
会君。
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
但见一抔土,惨然伤我心!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
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
子期子期兮,你我千金义。
历尽天涯无足语,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摔碎瑶琴凤尾寒,子期不在对谁弹!春风满面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
势利交怀势利心,斯
文谁复念知音!伯牙不作钟期逝,千古令人说破琴。
伯牙:伯姓(并非俞姓),名牙。
又作伯雅,春秋战国时期楚国郢都(今湖北荆州)人,最擅
长弹琴。
伯牙是春秋战国时期晋国的上大夫,春秋时著名的琴师,擅弹古琴(是琴不是筝),技艺高超,既是弹琴能手,又是作曲家,被人尊为“
琴仙”。
历代文献关于伯牙的记载颇多,最早见于荀况的《劝学》篇:“昔者瓠(hù)巴鼓瑟,而沉鱼出听;伯牙鼓琴,而六马仰秣”。
用夸
张的手法极言其音乐演奏的生动美妙。
伯牙从小非常聪明,天赋极高,又很喜欢音乐,他的老师是当时很有名气的琴师成群。
琴台遗
址伯牙抚琴遇知
音遗址现存争议的有两处:一处是武汉市汉阳区月湖湖畔的伯牙琴台(又称古琴台),一处是石首市调关镇境内的调弦口。
汉阳古琴台始建于清嘉庆
年间,抗日战争时期毁于炮火,解放后又重修。
调关古调弦亭建于宋朝,由于年久失修毁于民国,后一直未予修复。
汉阳龟山琴台又名伯牙台,位
于汉阳龟山西麓,月湖东畔,是为纪念伯牙弹琴遇知音钟子期而修建的纪念性建筑。
相传,古时有位名叫伯牙的琴师曾在此弹琴,抒发情怀,樵夫钟
子期听懂其志在高山、志在流水,二人遂结为知己。
后来,钟子期病故,伯牙悲痛不已,在友人墓前将琴摔碎,从此不再弹琴。
“知音”典故由此而
来。
古琴台是后人为纪念这一对挚友而建。
古琴台始建于北宋,后屡毁屡建。
清嘉庆初年,湖广总督毕沅主持重建古琴台,请汪中代笔撰《琴台之
铭并序》和《伯牙事考》,此文颇为时人称道。
光绪十年(1884年)黄彭年撰《重修汉阳琴台记》。
光绪十六年(1890年),杨守敬主持并
亲自书丹,将《琴台之铭并序》、《伯牙事考》、《重修汉阳琴台记》重镌立于琴台碑廊之中,并书“古琴台”三字刻于大门门楣。
古琴台建筑群
占地15亩,规模不大,布局精巧,主要建筑协以庭院、林园、花坛、茶室、层次分明。
院内回廊依势而折,虚实开闭,移步换景,互相映衬。
修建
者充分利用地势地形,还充分运用了中国园林设计中巧于“借景”的手法,把龟山月湖山水巧妙借了过来,构成一个广阔深远的艺术境界。
到古琴
台游览,进大门,过小院,出茶院右门,迎门是置于黄瓦红柱内的清道光皇帝御书“印心石屋”照壁。
照壁东侧有一小门,门额“琴
台”二字,据传
出自北宋著名书法家米芾之手。
进门后为曲廊、廊壁立有历代石刻和重修琴台碑记。
再往前便是琴堂,又名友谊堂,堂前庭院中汉白玉筑成的方形石
台,便是象征伯牙弹琴的琴台。
单县琴台琴台:位于单县南护城堤内侧,相传是春秋时宓子贱政暇鸣琴处,故名琴台。
琴台为唐代县尉陶沔所筑,前
方后圆,呈半月形,又名半月台或单父台。
唐代大诗人高适、李白、杜甫曾联袂来游,题咏颇多。
1945年10月,借琴台故址修建了“湖西区抗
战烈士纪念塔”。
故事源起战国·郑·列御寇《列子问》:伯牙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巍巍兮若泰山。
”志
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译文:伯牙弹琴
的时候,钟子期在一旁欣赏。
伯牙弹奏时意在高山,钟子期说:“弹得太好了!琴声就像巍峨的高山。
”伯牙意在流水,钟子期赞叹道:弹得真好!
琴声就像不息的江水。
”不论伯牙(弹奏时)想什么,钟子期总是能准确地说出他的心意。
钟子期死后,伯牙觉得再也找不到比钟子期更了解他的知
音了,于是把琴摔碎,终生不再弹琴。
琴台碑古琴台园中有联云:志在高山,志在流水;一客荷樵,一客抚琴。
上联出自《列子.汤问》:“伯牙
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伯牙鼓琴,志在高山。
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下联出自《诗品.实
景》:“晴涧之曲,碧松之音,一客荷樵,一客抚琴。
”此联明白如话,虽是集句,然信手拈来,天衣无缝,情景交融,妙趣横生。
《荀子.劝学
篇》有伯牙鼓琴,而六马仰秣的记载,并认为其高超的琴艺乃“积学”而成。
然据《乐俯解题》:伯牙学琴于成连先生,三年不成。
后随成连至东海
蓬莱山,闻海水澎湃,群岛悲号之声,心有所感,乃援琴而歌,从此琴艺大进。
相传《高山流水》琴曲是他的作品,另古琴曲《水仙操》也伯牙所作。
今“高山流水”为得遇知音或知己之典故。
《大宋宣和遗事》前集:“说破兴亡多少事,高山流水有知音”。
元金仁杰《追韩信》第一折:“叹
良金美玉何人晓,恨高山流水知音少。
”“高山流水”也可用来比喻乐曲高妙。
清袁于令《西厢记.病晤》:“清商绕画梁,一声一字,万种悠扬,
高山流水相倾赏。
”有吟咏古琴台的诗云:凤沼余灰此处埋,空留雅韵筑琴台。
胸无锦绣何当死,世有知交不用媒。
白发无端输寂寞,清音散
失拾悲哀。
竹篱风榭年年事,偶尔鸬鹚绕几回。
伯牙墓伯牙墓于2011年修建于安徽省固镇县湖沟镇十里村香山庙村北,从县城出发至杨庙,然后
向西到黄庄大桥,过桥后沿新修水泥路3公里可达。
墓园留存古谷堆两座,高出地面约二米,北面的为伯牙墓,南面的香山庙遗址。
为县文保单位。
伯牙墓遗址伯牙墓相关文章走进伯牙墓聆听两千多年前的那首高山流水记忆中的高山流水故事是在楚地,那么绝世音乐高手伯牙怎会葬
在位于皖地的安徽固镇县湖沟镇境内呢?带着这个疑问,经固镇县委宣传部安排,在县委宣传部孟涛先生、固镇县老年书画协会会长李辉先生、湖沟
回乡创业大学生张斌等人的陪同下,车从固镇县城出发,前往该县西南部的湖沟镇香山庙村拜谒伯牙墓。
坐在车里,我没有欣赏秋收
完毕的田园风光
,脑海里不时地隐隐地闪现着两千多年前的那段情景。
席地而坐,两手随意一划,青山拥着抚琴人躲开红尘,躲开哗杂,开始吟唱。
一座山,一江水
,一叶舟,一张琴。
宁静淡泊,儒雅至极。
飘逸的弹者在水中温柔着灵巧的十指,七根心弦有节奏地和着绿水歌唱。
唱出一种幽娴神韵,一种恬淡的
灵性。
高山流水遇知音,是对“高山流水”的另一种阐述。
两千多年前伯牙与钟子期借鼓琴而相知相惜。
伯牙一代琴师,而钟子期乃一介樵夫,是音
乐让这两个本无交点的人相遇,相互地欣赏。
“瑶琴摔碎凤尾寒,子期不在对谁弹。
春风满面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
”子期已死琴声绝,泛泛之
交何其多,伯牙之琴声因子期而焕发生命力,唯有子期才会读懂其中深意。
人生得一知己足矣,然而,生我者父母,知我者谁人?千百年来,谁人不
叹知音难觅!有些东西,因为稀少而愈显珍贵,令人神往。
时空,像风华绝代的女子,由远而近,姗姗飘鱼需要水,鸟需要巢,人需要知音。
知音犹
如鹰之两翼,折断一翅,鹰将永远不能击射长空。
知音已死。
心事赋琴,弦断有谁听?琴碎,音绝。
姗姗飘满腔热泪,仰天一喷,鲜血吮吸着残琴断
弦。
千万颗心在颤抖。
乐为知已者奏。
知音已亡,留琴何用?青山依旧,绿水依旧。
千古名曲还会响起。
可是,谁能诠释“知音”二字呢?落尘轻烟墨似画,高山流水追梦人高山流水,刚柔并济。
我想,以高山流水喻现代的女性再恰当不过。
高山,透着男性阳刚之气;流水,又不失女性的温柔。
柔情似水,乃本性所致,而高山,是生活所迫。
女人是水做的,柔情似水,那是天性。
但在纷繁复杂的世界,外表的柔弱,需要内心的坚韧来支撑。
现代的女性,应做一棵独立的木棉,以树的形象傲立,而不是缠绕的绿藤。
高山流水,我在用心品
味……车至香山庙村,此时,田野的风轻轻的,一条寂寞的水泥路通向伯牙墓。
静谧的夕阳悄悄的隐退着,这是一首黄昏的小诗,这是属于一个人的秋天。
长眠了两千多年的伯牙,默默地看着面前土地的每一场丰收。
他,已不再操琴。
他只是每天都把这夕阳写进日记里,把对钟子期的思念叠起。
一个人的香山,一个夕阳照射的村庄,毎天都是这样,一片宁静,因为,已没有了钟子期。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