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气体吸收
第四章气体吸收练习
• ⑵各组分的平衡常数;
看看答案?
计算题
• ⑶吸收因子、吸收率; • ⑷尾气的组成。 • 操作条件下各组分的平衡常数如下: • 乙烷: K = 0.13333t + 5.46667 • 丙烷: K = 0.06667t + 1.3333 • 正丁烷:K = 0.02857t + 0.08571(t的单位为
• 试计算:
• ⑴最小液气比;
• ⑵操作液气比为最小液气比的1.5倍时所需的理论 级数
• ⑶各组分的吸收率和塔顶尾气的数量和组成;
• ⑷塔顶应加入的吸收剂量。
看看答案?
计算题
• 3、某原料气组成如下:
组分 C01
C02
C03
iC04 nC04 iC05 nC05 nC06 ∑
Vn+1 0.765 0.045 0.035 0.025 0.045 0.015 0.025 0.045 1.00
• 13、在板式塔的吸收中,原料中的平衡常数小的 组分主要在( )被吸收
• a. 塔上部少数几块板;b. 塔下部少数几块板;c. 塔中部少数几块板;d. 全塔所有板。
看看答案?
选择题
• 14、在板式塔的吸收中,原料中关键组分组分主 要在( )被吸收
• a. 塔上部少数几块板;b. 塔下部少数几块板;c. 塔中部少数几块板;d. 全塔所有板。
C10
C20
C30
nC40
nC50
nC80
∑
0.03 0.22 1.82 4.47 8.59 84.87 100.0
进料为1000kmol/h,温度为121℃。蒸出用气体 为149 ℃和345kPa的过热水蒸气,其量为 100kmol/h。用平均蒸出因子法计算液体和富气
气体吸收课件
工艺流程图
返回
仿真DCS图
返回
仿真现场图
返回
仿真流体分析画面
返回
仿真联锁报警画面
返回
返回
• • •
•
气体吸收的原理
气体吸收是 混合气体中某 些组分在气液 相界面上溶解、 在气相和液相 内由浓度差推 动的传质过程。
吸收剂 y x yi 气相扩散 气相主体 相界面 xi 界面 液相主体
气体
液相扩散
返回
吸收分类:
物理吸收(physical absorption):吸收过程溶质与溶剂不 发生显著的化学反应,可视为单纯的气体溶解于液 相的过程。如用水吸收二氧化碳、用水吸收乙醇或 丙醇蒸汽、用洗油吸收芳烃等。 化学吸收(chemical absorption):溶质与溶剂有显著的 化学反应发生。如用氢氧化钠或碳酸钠溶液吸收二 氧化碳、用稀硫酸吸收氨等过程。化学反应能大大 提高单位体积液体所能吸收的气体量并加快吸收速 率。但溶液解吸再生较难。 单组分吸收:混合气体中只有单一组分被液相吸收, 其余组分因溶解度甚小其吸收量可忽略不计。 多组分吸收: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组分被吸收。
吸收塔的主要结构形式
一.鼓泡塔
返回
二.筛板塔
返回
三.填料塔
返回
板式塔形式
泡罩塔板
浮阀塔板 筛孔塔板
返回
填料塔结构
一.填料
规整填料 塑料丝网 波纹填料 散装填料 塑料鲍尔 环填料
二.气体分布器
气升管式气体分布器
槽盘式气液分布器
返回
三.液体分布器
四.填料支撑栅
返回
吸收塔单元仿真工艺说明
湿天然气经分离器后进入吸收塔底部,与塔顶注入的 贫TEG溶液逆流接触,通过各级塔盘气体与三甘醇的 充分接触,气流里的水蒸气被吸收到贫三甘醇溶液中。 最后,富三甘醇从塔底流回再生(浓缩)系统。
第4章气体吸收
25
单相中物质的分子扩散
什么是分子扩散?在一相内部有浓度差存在时, 由于分子无规则的热运动引起的物质传递,简 称扩散。扩散的快慢用扩散通量表示
扩散通量—在单位时间内单位截面积上扩散传 递的物质量;kmol/m2 s ,用 J表示。
33
4.2.3 填料吸收塔的计算
4.2.3.1 吸收塔的物料衡算 4.2.3.2 吸收剂用量 4.2.3.3 填料层高度的计算 4.2.3.4 吸收塔的操作调节
4.3 吸收塔理论板层数的计算
34
4.2.3 填料吸收塔的计算 4.2.3.1 吸收塔的物料衡算
全塔物料衡算(逆流吸收)
Gy 1 +Lx 2 =Gy 2+ Lx 1
13
五、解吸(脱吸)
解吸:将溶质从溶剂中释放出来的操作 常用的解吸方法:升温、减压、吹气,升温和吹气通
常同时进行。 与吸收的比较
1)设备通用 2)传质理论相同。但因为传质方向不同,推动力的表 现形式改变 3)当用吹气解吸时,与吸收中最小液气比对应,存在 最小气体用量问题。
14
六、吸收剂的选择
成氨生产的氮氢混合气中的CO2和CO的净化;在接触法生 产硫酸中二氧化硫的干燥等。 ②分离气体混合物 用以得到目的产物或回收其中一些组分, 如石油裂解气的油吸收,将C2以上的组分与甲烷、氢分开; 用N-甲基吡咯烷酮作溶剂,将天然气部分氧化所得裂解 气中的乙炔分离出来;焦炉气的油吸收以回收苯等。
12
工业生产中的吸收过程
体中一个或几个组分便溶解于液体中 形成溶液,而不溶解的组分则留在气 相中,从而实现其分离。
尾气V1 吸收剂 L0
吸收依据是混合气体中各组分在同一 溶剂中溶解度的不同。
第四章 净化气态污染物的方法
第四章 净化气态污染物的方法我们都知道,大气污染物分类为气态污染物和颗粒状污染物,本章是针对于气态污染物的处理方法进行学习。
工程上净化气态污染物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利用溶液的溶解作用所组成的气体吸收净化;利用固体表面吸附作用的吸附净化;利用某些催化剂的催化转化;有机物的高温焚烧等方法。
§1 吸收法净化气态污染物吸收法净化气态污染物是利用气体混合物中各种成分在吸收剂中的溶解度不同,或者与吸收剂中的组分发生选择性化学反应,从而将有害组分从气流中分离出来的操作过程。
吸收分为物理吸收和化学吸收两大类。
吸收过程无明显的化学反应时为物理吸收,如用水吸收氯化氢。
用水吸收二氧化碳的感。
吸收过程中伴有明显化学反应时为化学吸收,如用碱液吸收难以达到排放标准,因此大多数采用化学吸收。
吸收法不但能消除气态污染物对大气的污染,而且开可以使其还可以使其转化为有用的产品。
并且还有捕集效率高、设备简单、一次性投资低等优点,因此,广泛用于气态污染物的处理。
如处理含有SO 2、H 2S 、HF 和NO x 等废气的污染物。
一、吸收平衡理论物理吸收时,常用亨利定律来描述气液两相间的平衡,即i i i x E p =* 式中*i p ——i 组分在气相中的平衡分压,Pa ;i x ——i 组分在液相中的浓度,mol%;i E ——i 组分的亨利系数,Pa 。
若溶液中的吸收质(被吸收组分)的含量i c 以千摩尔/米3表示,亨利定律可表示为: i i i H c p =*或i i i p H c =i H ——i 气体在溶液中的溶解度,kmol/m 3·Pa 。
亨利定律适用于常压或低压下的溶液中,且溶质在气相及液相中的分子状态相同。
如被溶解的气体在溶液中发生某种变化(化学反应、离解、聚合等),此定律只适用于溶液中未发生化学变化的那部分溶质的分子浓度,而该项浓度决定于液相化学反应条件。
二、双膜理论吸收是气相组分向液向转移的过程,由于涉及气液两相间的传质,因此这种转移过程十分复杂,现已提出了一些简化模型及理论描述,其中最常用的是双膜理论,它不仅用于物理吸收,也适用于气液相反应。
大气污染控制工程第四章气态污染物处理技术基础
加大MA,可有以下几种途径: 1)加大传质推动力△P=PA-PA* 2)增加气相传质系数KG 3)增加气液两相的有效传质面积A
气体吸附
吸附理论 几种常见的吸附剂 固定床吸附系统 流化床吸附器
吸附理论
吸附机理 物理吸附:气体分子和固体间形成弱键,
X
液相中溶质的摩尔数 液相中溶剂的摩尔数
x 1 x
Y
气相中溶质的摩尔数 气相中惰性组分摩尔数
y 1 y
操作线和平衡线图(见下图)
吸收塔的物料衡算和操作线方程
Gm,1 y1 Lm,2 x2 Gm,2 y2 Lm,1x1
因为总的气体流量 (或液体流量)在塔 顶和塔底是不同的, 上面的方程式一般不 能进一步简化。这个
不同反应类型的增强因子表达式
(1)不可逆瞬时反应
A(溶质) bB(反应物) C(反应产物)
=1+rS
扩散系数比 r ≡ DB/D 计量浓度比 S ≡CBL/bCi
对增强因子的补充说明
扩散系数比r通常接近于1,且难于人为
地改变它;计量浓度比S那可以在很大的
范围内改变,而为影响的主要因素。
当其他条件不变而增大CBL时,则变大, 其极限条件是:当CBL达某一临界浓度 CBLc ,液相对溶质无传质阻力
吸附过程示意图
通常气相吸附质浓度高,过程受固相控 制;气相吸附质浓度低,过程受气膜控 制
吸附平衡
气固两相长时间接触,吸附与脱附达到 动态平衡
吸附等温线 在一定温度下,吸附量与吸附质平衡分 压之间的关系曲线被称为吸附等温线
吸附等温线有五种基本类型(见下图)
基本吸附等温线
(1)型:Langmuir等温吸附 (2)、(3)型:多分子层吸附 (4)、(5)型:多分子层吸附,并且吸附质在吸附
第四章 吸收及吸附.
•
Ldx B ' GdYA rA adH b
' —宏观反应速度 A
15
• 其中 r
• b—B的反应系数与A的反应系数之比。
Ldx B ' GdYA rA adH b
16
当处理稀溶液时,Pt≈Pu CT≈CU 可得到微分物料平
衡方程
G L dpA — dcA B pt bCT
相,汽→液;液相中的轻组分汽化进入汽相,液→汽; 成立恒摩尔流的假设,使计算过程简化。 而吸收只是气相中的某些组分溶解到不挥发的吸收剂中 去的单相传质过程。一般沿塔从上往下,气体量、液 体量增加。∴除了贫气吸收(吸收质量很小)外不能
传质过程往两个方向进行。如果各组分的ΔHv 相近时,
视为恒摩尔流。
28
塔顶:
塔底:
气相传质控制
21
塔顶: 塔底:
液膜传质控制
22
塔顶: 塔底:
23
化学吸收 • 结论:
• 1.
k AG apA k B1aCB
气相反应速率较慢,由较慢的控制。
• 2.
k AG apA k B1aC B
反应在液相内进行,为液相控制。 化学吸收可以大大降低塔的高度,
而物理吸收塔过高,不能够实现。
4
分类
吸收剂与溶质之间相互作用不同,可分为
物理吸收:吸收过程纯属气体的溶解过程。
a 单组分吸收:
b 多组分吸收:
吸收过程有无热效应,可分为
等温吸收:贫气吸收(吸收微量气体)
非等温吸收:吸收量大时,一般放热,产生吸收热,T↗;
5
吸收过程的气液相平衡关系
气体在液体中的溶解度
气体吸收涉及到相际传质过程。
化工原理气体吸收共39页文档
化工原理气体吸收
1、合法而稳定的权力在使用得当时很 少遇到 抵抗。 ——塞 ·约翰 逊 2、权力会使人渐渐失去温厚善良的美 德。— —伯克
3、最大限度地行使权力总是令人反感 ;权力 不易确 定之处 始终存 在着危 险。— —塞·约翰逊 4、权力会奴化一切。——塔西佗
5、虽然权力是一头固执的熊,可是金 子可以 拉着它 的鼻子 走。— —莎士 比
41、学问是异常珍贵的东西,从任何源泉吸 收都不可耻。——阿卜·日·法拉兹
42、只有在人群中间,才能认识自 己。——德国
43、重复别人所说的话,只需要教育; 而要挑战别人所说的话,则需要头脑。—— 玛丽·佩蒂博恩·普尔
44、卓越的人一大优点是:在不利与艰 难的遭遇里百折不饶。——贝多芬
分离工程 第四章 气体吸收
ln
V
f2 x2
ln
H2
V
V m,2 ( p RT
p10 )
对于理想溶液,V
V m,2
0
V
则 f 2 H2 x2
V
在低压下,用平衡分压p2代替 f 2 ,变成亨
利定律的表达形式
p2
H
' 2
x2
若以浓度c2代替x2,则有 p2 H 2c2
• 亨利定律仅适用于理想溶液;
• 对于难溶气体,亨利定律有足够的正确性;
吸 收
• 1、吸收、解吸作用发生的条件
和
解 吸
吸收:溶质由气相溶于液相
过
程 简 捷
pi pi*
yi
y
* i
计 算
解吸:溶质由液相转入气相
pi
p
* i
yi
y
* i
2、吸收过程的限度
(Limitation of Absorption process)
4.3 多 组 分
• 塔釜: yi,N 1 Ki xi,N
分 • 每个级上由于组成改变而引起的温度变化,
析
可用泡露点方程定出
• 吸收要采用热量衡算来确定温度的分布
吸收和精馏的比较
4.1 多 组
• 吸收是根据各组分溶解度不同进行分 离的
分
吸 • 精馏利用组分间相对挥发度不同使组
收 和
分分离
解
吸
过 程
• 精馏有简单塔和复杂塔
分 析
• 最简单的吸收为复杂塔
4.1 多
⑷按吸收量的多少
组 分
①贫气吸收
吸 收
• 吸收量不大
和 解
• 恒摩尔流
化工分离过程
第四章气体吸收4.3 多组分吸收和解吸的简捷算法要点(1)概念吸收因子;有效吸收因子;解吸因子;有效解吸因子。
(2)简捷算法Horton—Franklin方程普适性;平均吸收因子法;平均有效吸收因子法;平均解吸因子法;平均有效解吸因子法;4.3 多组分吸收和解吸的简捷算法简捷算法常用于过程设计的初始阶段,对吸收操作作粗略分析,其结果亦可作为严格算法的初值。
4.3.1 吸收因子法模型塔介绍:ijij v V V ∑==Ln-1VnLnVn+1nn 板上的总气相摩尔流率Kmol/hn 板上的总液相摩尔流率Kmol/hijij l L L ∑==4.3.1 吸收因子法对n 板i 组分作物料衡算:Ln-1VnLnVn+1n11n n n nl l v v −+−=−(4-15)n 板上组分i的气相摩尔流率n 板上组分i的液相摩尔流率平衡关系为:ni n i x k y ,,)(⋅=即:v l K V L=(/)l L KV v A v=⋅=⋅(4-16)ijij v V V ∑==ijij l L L ∑==移项:定义吸收因子:VK LA ⋅=A 为综合考虑了塔内气液两相流率和平衡关系的一个无因次数。
L/V 大,K 小,A 大,有利于吸收。
4.3.1 吸收因子法注意: A ij 为组分i 在j 板上的吸收因子,简记为A j 。
11n n n nl l v v −+−=−(4-15)可改写为:111n n n n n n A v v A v v −−++=+移项:(4-17)n=1时,(4-18)即:(4-19)n=2时,(4-20)(4-15)把气相流率与吸收因子关联1111n n n n n v A v v A +−−+=+逐板向下直到N 板,得:(4-21)为了消去v N ,做全塔物料衡算:011n n l l v v +−=−011N n n A v l v v +−=−(4-22)(4-23)由于式(4-21)等于式(4-22),联立得:(4-23)式关联了吸收率,吸收因子和理论板数,称为Horton-Franklin 方程,即:()ij f A N φ=⋅式(4-23)在推导中未作任何假设,是普遍适用的。
化工传质分离工程课后习题答案
目录第一章绪论 (1)第二章单级平衡过程 (6)第三章多组分精馏和特殊精馏 (19)第四章气体吸收 (24)第五章液液萃取 (27)第六章多组分多级分离的严格计算 (28)第七章吸附 (34)第八章结晶 (35)第九章膜分离 (36)第十章分离过程与设备的选择与放大 (37)第一章绪论1.列出5种使用ESA和5种使用MSA的分离操作。
答:属于ESA分离操作的有精馏、萃取精馏、吸收蒸出、再沸蒸出、共沸精馏。
属于MSA分离操作的有萃取精馏、液-液萃取、液-液萃取(双溶剂)、吸收、吸附。
2.比较使用ESA与MSA分离方法的优缺点。
答:当被分离组分间相对挥发度很小,必须采用具有大量塔板数的精馏塔才能分离时,就要考虑采用萃取精馏(MSA),但萃取精馏需要加入大量萃取剂,萃取剂的分离比较困难,需要消耗较多能量,因此,分离混合物优先选择能量媒介(ESA)方法。
3.气体分离与渗透蒸发这两种膜分离过程有何区别?答:气体分离与渗透蒸发式两种正在开发应用中的膜技术。
气体分离更成熟些,渗透蒸发是有相变的膜分离过程,利用混合液体中不同组分在膜中溶解与扩散性能的差别而实现分离。
4. 海水的渗透压由下式近似计算:π=RTC/M ,式中C 为溶解盐的浓度,g/cm 3;M 为离子状态的各种溶剂的平均分子量。
若从含盐0.035 g/cm 3的海水中制取纯水,M=31.5,操作温度为298K 。
问反渗透膜两侧的最小压差应为多少kPa? 答:渗透压π=RTC/M =8.314×298×0.035/31.5=2.753kPa 。
所以反渗透膜两侧的最小压差应为2.753kPa 。
5. 假定有一绝热平衡闪蒸过程,所有变量表示在所附简图中。
求: (1) 总变更量数Nv;(2) 有关变更量的独立方程数Nc ; (3) 设计变量数Ni;(4) 固定和可调设计变量数Nx ,Na ;(5) 对典型的绝热闪蒸过程,你将推荐规定哪些变量?思路1:3股物流均视为单相物流, 总变量数Nv=3(C+2)=3c+6 独立方程数Nc 物料衡算式 C 个热量衡算式1个 相平衡组成关系式C 个 1个平衡温度等式1个平衡压力等式 共2C+3个 故设计变量Ni=Nv-Ni=3C+6-(2C+3)=C+3固定设计变量Nx =C+2,加上节流后的压力,共C+3个 可调设计变量Na =0 解:(1) Nv = 3 ( c+2 )(2) Nc 物 c 能 1 相 cF ziT F P FV , yi ,T v , P vL , x i , T L , P L习题5附图内在(P ,T) 2 Nc = 2c+3 (3) Ni = Nv – Nc = c+3 (4) Nxu = ( c+2 )+1 = c+3 (5) Nau = c+3 – ( c+3 ) = 0 思路2:输出的两股物流看成是相平衡物流,所以总变量数Nv=2(C+2) 独立方程数Nc :物料衡算式 C 个 ,热量衡算式1个 ,共 C+1个 设计变量数 Ni=Nv-Ni=2C+4-(C+1)=C+3固定设计变量Nx:有 C+2个加上节流后的压力共C+3个 可调设计变量Na :有06. 满足下列要求而设计再沸汽提塔见附图,求: (1) 设计变更量数是多少? (2) 如果有,请指出哪些附加变量需要规定?解: N x u 进料 c+2压力 9 c+11=7+11=18N a u 串级单元 1 传热 1 合计 2 N V U = N x u +N a u = 20 附加变量:总理论板数。
化工原理课件 气体吸收
> 0时,z=0(相界面处): cA = cAi :气液平
衡 τ延长,A通过非定态扩散方式不断地向流体单元 中渗透,时间越长,渗透越深,但τ有限 0时,旧的流体单元被新的所置换回到液相主 体中:(流体单元深处):cA = cA0; 流体单元不断被更换,每批流体单元在界面更新 的时间都一样 界面无阻力,气液两相达平衡
NA=ky(y-yi), NA=kx(x-xi) 定态过程:相界面无物质积累 则进出相界面的传质速率相等,浓度梯度 自动调整 且界面上无传质阻力:气液两相呈相平衡
N
A
y yi 1 ky
xi x 1 kx
当稀溶液遵循亨利定律:yi = mx
N
A
y y i ( xi x)m 1 ky m kx
2、对流传质:
(1)定义: 指壁面(或相界面)与运动流体之间,或 两个有限互溶的运动流体之间的传质
包括: 湍流主体与相界面之间的涡流扩散 分子扩散
(2)对流传质的类型:
a、根据流体的流动发生原因: 强制对流传质: 工业传质单元操作:蒸馏、吸收、萃取 又分强制层流、强制湍流
假定(要点):
流动状态气液两相相互接触时,气液两相间存在 着稳定的相界面,两侧各有一个很薄的静止膜。 A分子通过两层膜的传质方式:定态的分子扩散 相界面处流体湍动消失,气液两相处于相平衡状 态,界面无阻力; 膜外的气液两相主体中,由于流体的强烈湍动, 各处浓度均匀一致; 重点:在于传质阻力集中在两个静止膜层内,可 用分子扩散理论进行数学描述,对是否存在主体 流动都微分方程,费克第二定律 平均对流传质系数:
04- 气体 吸收PPT精品文档97页
吸收塔
Nx:
吸收剂 C‵+ 2
原料气
C+2
压力等级数 N
和 C+C‵+4+N
Na:
串级单元数 1
蒸出塔
Nx:
蒸出剂 C‵+ 2 吸收液 C+2 压力等级数 N
和 C+C‵+4+N
Na:
串级单元数 1
Na的指定: 操作型计算:指定 N 设计型计算:指定 一个关键组分分离要求
4.2.2.2 单向传质过程 精馏过程:双相传质过程
(1)基本方程
①物料平衡
Vn yi,n Ln-1 xi,n-1
V n 1 y i,n 1 L n 1 x i,n 1 V n y i,n L n x i,n
每板温度Tn 由于溶解热大,Tn与溶解吸收量有 关,难预测,不能用泡、露点方法计算Tn,要用 热量衡算求Tn。
吸收释放Q在液体和气体的分配与LMCP,L和 GMCP,V有很大关系。
(1)若LMCP,L>>GMCP,V,Q传给L,塔顶尾 气温度与进塔吸收剂温度相近,Q用于提高L 的温度;在塔底,高温吸收液加热进塔气体, 使部分Q返回塔内,气体T分布出现极大值。
pi pi yi yi 吸收
pi pi yi yi 解吸
尾气 V1 y1
吸收剂
L0 x0 1
4.3.1.2 吸收过程的限度
塔顶 塔底
yi,1 Kixi,0
xi,N
yi,N 1 Ki
原料 VN+1 yN+1
N吸收液LN xN4. Nhomakorabea.1.3吸收过程的平衡级
若离开某级的气体混合物和吸收液达到平 衡,则此吸收塔级称为一个平衡级。
第4章气体吸收
(1)物理吸收的气液相平衡关系
1) 低压下(low pressure) 气体在液体中的溶解度用Henry定律表示:
x2 p2 / H 或 p2 Hx 2 x2 ——溶质在液相中的溶解度(摩尔分数) p2 ——溶质在气相中的分压 H ——Henry系数,由溶质和溶剂的性质及温度决定。
LM c p,L --- 液相物流的热容量 GM c p,V --- 气相物流的热容量
1.如果在塔顶LMCp,L明显 大于GMCp,V 上升气体热量传 给吸收剂,吸收放出 热量全部由LM带走, 尾气出口温度与进塔 吸收剂温度相近,在 塔釜温度分布出现极 大值。
LM c p,L / GM c p,V 2.5
p1s )
令:
ln H ln H p1sV2L RT
整理可得:
ln fˆ2G ln H pV2L
x2
RT
(T一定)
H —— p=0,即低压下的Henry系数。
Henry系数随温度的变化可通过半经验关系式求:
lg H a b lgT c / T lg H a b lgT c / T
eg. 合成氨原料气脱CO2,脱CO,脱H2S。
尾气:脱除有毒有害物质,减小/消除污染。 eg. 燃煤锅炉烟气脱除SO2;硝酸尾气中脱NOx。
吸收与精馏操比较
相同点: 平衡分离过程 热、质同传过程,由MESH方程求解
不同点: 原理不同 塔式不同 传质形式不同 组分分布不同
4.1 汽液相平衡
2.GMCp,V明显大于LMCp,L 吸收剂沿塔下流时,
被气体冷却,塔釜处吸收 液在接近于原料气温度的 条件下出塔。 吸收所释放的全部热量 以尾气显热的形式带出。
气体吸收讲稿
6.7换热器换热器是化工、石油、食品及其他许多工业部门的通用设备,在生产中占有重要地位。
化工生产中,换热器可作为加热器、冷却器、冷凝器、蒸发器和再沸器等,应用甚为广泛。
由于生产规模、物料的性质、传热的要求等各不相同,故换热器的类型也是多种多样。
根据冷、热流体热量交换的原理和方式基本上可分为三大类:混合式、蓄热式、间壁式。
6.7.1直接接触式(混合式)在这类换热器中,冷热两种流体通过直接混合进行热量交换。
在工艺上允许两种流体相互混合的情况下,这是比较方便和有效的,且其结构比较简单。
直接接触式换热器常用于气体的冷却或水蒸汽的冷凝。
6.7.2蓄热式蓄热式换热器又称为蓄热器,它主要由热容量较大的蓄热室构成,室中可填耐火砖或金属带等作为填料。
当冷、热两种流体交替地通过同一蓄热室时,即可通过填料将得自热流体的热量,传递给冷流体,达到换热的目的。
这类换热器的结构简单,且可耐高温,常用于气体的余热及其冷量的利用。
其缺点是设备体积较大,而且两种流体交替时难免有一定程度的混合。
6.7.3间壁式这一类换热器的特点是在冷热两种流体之间用一金属壁(或石墨等导热性好的非金属)隔开,以使两种流体在不相混合的情况下进行热量交换。
由于在三类换热器中,间壁式换热器应用最多,因此下面重点讨论间壁式换热器。
(1)夹套式换热器结构:夹套装在容器外部,在夹套和容器壁之间形成密闭空间,成为一种流体的通道。
优点:结构简单,加工方便。
缺点:传热面积A小,传热效率低。
用途:广泛用于反应器的加热和冷却。
为了提高传热效果,可在釜内加搅拌器或蛇管和外循环。
(2)沉浸式蛇管换热器结构:蛇管一般由金属管子弯绕而制成,适应容器所需要的形状,沉浸在容器内,冷热流体在管内外进行换热。
优点:结构简单,便于防腐,能承受高压。
缺点:传热面积不大,蛇管外对流传热系数小,为了强化传热,容器内加搅拌。
(3)喷淋式换热器结构:冷却水从最上面的管子的喷淋装置中淋下来,沿管表面流下来,被冷却的流体从最上面的管子流入,从最下面的管子流出,与外面的冷却水进行换热。
气体吸收概述
当yA>yA*(或 xA*>xA)时,即气相溶质浓度 大于与液相溶质浓度相平衡的气相溶质浓度时, 溶质从气相被液相吸收,为吸收过程。
相反为解吸过程。 b) 吸收过程的极限:达到气液相平衡,即yA=yA* (或 xA*=xA)
例题:
1. 温度和压力对Henry系数的影响 20℃浓度为0.02(摩尔分率)的稀氨水平衡分压为1.666 kPa,氨水上方的总压强为2.026×105Pa(绝对)。试求: ⑴ 氨的Henry系数E、H和m各为多少? ⑵ 若氨水浓度、上方总压与上例相同,而氨水温度升至
H称为溶解度系数,kmol/(m3· Pa) b)y-x关系
y A m xA
m为相平衡常数,无量纲 c)Y-X关系 随着吸收过程的进行,气相的总摩尔量下降,液相 总摩尔量增加;气相惰性组分和吸收剂的量可以认 为不变,因此在吸收计算中一般采用摩尔比。
YA XA yA xA 1 YA 1 X A YA XA 1 1 X A m 1 1 YA 1 X A YA m X A
cA * f p A
2.气液相平衡关系
a. 溶解度曲线
1)同样温度、压力下, 不同物质的溶解度不同;
2)一定温度下,气体溶 解度随气相分压增加而 增大; 3)稀溶液的溶解度曲线为直线。 加压对吸收过程有利。
随温度的升高,气相浓度增加,液相浓度降低。
b. 亨利定律 稀溶液的溶解度关系可以用Henry定律表示:
2. CO2在水中极限浓度及剩余气体压强
在常压(101.3kPa)和25℃下,1m3CO2 -空气混合气体(CO2体 积分率为20%)与1m3清水在2m3的密闭容器中接触传质。 假设空气不溶于水中,试求CO2在水中的极限浓度(摩尔分 率)及剩余气体的总压。
气体的吸收
2013-8-8
20
2、液相用摩尔浓度表示的表达式(p~C关系)
C p H
*
p* :同前。 C :溶液中吸收质的体积摩尔浓度 [kmol(A)/m3(溶液)],简写:[kmol/m3]。 H :溶解度系数,其单位视压力单位而定, : [kmol/(m3.kPa)]或 [kmol/(kN.m)]
2013-8-8
15
2、指明过程进行的极限
根据上面的分析,不管是吸收过程(pp*) 还是 解吸过程(p p*) ,过程之所以进行下去,是因为系 统还没有达到相平衡,即还未达到p=p*,一旦达到p= p*,吸收过程即停止,所以相平衡是吸收或解吸过程 进行的极限。
p A p* A 吸收极限 C A C * A
2013-8-8
17
二、亨利(Henry)定律
1、基本表达式( p~x关系 ) (1) 表达式: p*=Ex
*******
p* :吸收质在气相中的平衡分压,kPa,或atm
x:吸收质在液相中的摩尔分率;
kmol吸收质/kmol溶液 E :亨利系数,单位同压强单位。 (2)物理意义:在一定温度下,稀溶液上方气相中吸 收质的平衡分压与该吸收质在液相中的摩尔分率成正 比。
2013-8-8
35
2、菲克(Fick)定律
扩散进行的快慢可用扩散通量来度量。单位时间 内在单位面积上扩散传递的物质量称为扩散通量,用 JA表示,单位为:kmol/m2.s。
设物质A在介质B中稳态扩散,在扩散方向上,任 一点物质A的扩散通量JA与该位臵上A的浓度梯度成正 比,即:
dC A J A DAB dZ
Y,y:气相中吸收质的摩尔比及摩尔分率,
X,x:液相中吸收质的摩尔比及摩尔分率。 对气相,设总量为N kmol,据定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章气体吸收Chapter4 Gas Absorption§4-1多组分吸收和解吸过程分析Analysis of Multicomponent Absorbing and Desorbing Process吸收是化工生产中分离气体混合物的重要方法之一,在化工生产中,无论是原料的精制或产品的分离,常常需要从气体混合物中分出一种或若干种组分,因而吸收的应用十分广泛。
吸收在化工原理中曾接触这个概念,现在不是旧曲重弹,而是赋予新的内容,在原来的基础上更进一步的研究,由原来的单组分吸收,扩展到现在的多组分吸收。
1、吸收和解吸吸收是利用液体处理气体混合物,根据气体混合物中各组分在液体中溶解度的不同,而达到分离目的传质过程。
吸收是一个分离过程,且分离的是气体混合物,分离的介质是某一种液体溶剂称之为吸收剂,被吸收的气体混合物称为溶质。
当吸收过程用于中间产物分离时,离开吸收塔的吸收液需进行解吸操作,其作用是将溶质从吸收液中驱赶出来,并使吸收剂获得再生,所以解吸是吸收的逆过程。
2、工业生产中的吸收过程①净化或精制气体为除去原料气中所含的杂质,吸收是最常用的方法。
如用乙醇胺液脱出石油裂解气或天然气中的硫化氢,乙烯直接氧化制环氧乙烷生产中原料气的脱硫、脱卤化,二氯乙烷生产过程中用水去除氯化氢等。
物,合成甲烷工业中的脱硫、脱CO2②分离气体混合物以上的用以得到目的产物或回收其中一些组分,如石油裂解气的油吸收,将C2组分与甲烷、氢分开;用N-甲基吡咯烷酮作溶剂,将天然气部分氧化所得裂解气中的乙炔分离出来;焦炉气的油吸收以回收苯以及乙烯直接氧化制环氧乙烷生产中用吸收法分离反应气体中的环氧乙烷等。
③将最终气态产品制成溶液或中间产品将气体中需用的组分以指定的溶剂吸收出来,成为液态的产品或半成品,如用水吸收氯化氢气体制成盐酸;在甲醇蒸汽氧化后用水吸收甲醛蒸汽制甲醛溶液;用水吸收丙烯腈作为中间产物等。
④废气治理很多工业废气中含2SO 、x NO (主要是NO 及2NO ),汞蒸汽等有害成分,虽然浓度一般很低,但对人体和环境的危害甚大,而必须进行治理,这类环境保护问题在我国已愈来愈受重视。
选择适当的工艺和溶剂进行吸收,是废气处理中应用较广的方法。
3、吸收过程的分类由于处理的气体混合物的性质不同,所采用的设备不同,吸收可分为许多类,根据讨论问题的方法和着眼点不同,吸收过程可以有许多分类方法:①按组分的相对溶解度的大小⑴单组分吸收气体吸收过程中只有一个组分在吸收剂中具有显著的溶解度,其它组分的溶解度均小到可以忽略不计,如制氢工业中,将空气进行深冷分离前,用碱液脱出其中的二氧化碳以净化空气,这时仅2CO 在碱液中具有显著的溶解度,而空气中的氮、氧、氩等气体的溶解度均可忽略。
⑵多组分吸收气体混合物中具有显著溶解度的组分不止一个,如用油吸收法分离石油裂解气,除氩以外,其它组分都程度不同的从气相溶到吸收剂中。
②吸收过程有无化学反应⑴物理吸收所溶组分与吸收剂不起化学反应,如VCM 生产中的水洗塔。
⑵化学吸收所溶组分与吸收剂起化学反应,如VCM 生产中的碱洗塔。
③吸收过程温度变化是否显著⑴等温吸收气体吸收相当于由气态变液态,所以会产生近于冷凝热的溶解热,在吸收过程中,有溶解热+反应热,其量往往较大,故温度总有上升,所以没有绝对的等温,只有当溶剂用量相对大,温升不明显。
⑵非等温吸收吸收过程温度变化明显。
④按吸收量的多少⑴贫气吸收吸收量不大,对吸收塔内的吸收剂和气体量影响不大。
⑵富气吸收吸收量大的情况。
⑤按汽液两相接触方式和采用的设备形式⑴喷淋吸收填料塔或空塔:气、液两相都连续。
淋降板塔:气相连续,液相分散。
⑵鼓泡吸收鼓泡塔或泡罩塔:使气相分离在液相中,即液相保持为连续相,气相分离为小气泡通过液层。
⑶降膜吸收降膜式吸收器,使气、液两相均连续,用于吸收热效应大的情况,吸收剂顺着管壁形成一层液膜,由于重力作用而往下流动,原料气以一定的流率逆流向上,两相在管壁中进行传质过程,产生的吸收热通过管壁传给冷凝剂,不断被冷凝剂带走。
每一具体的吸收过程以采用哪一种分类方法为宜,完全视何种分类方法能较准确的反映出该具体过程的特点来衡量,如采用油吸收法分离石油气,在进行吸收计算时,应突出说明它是多组分吸收,在计算进行过程中,应考虑到它是一个非等温吸收,在比较采用何种设备时,应考虑到使用鼓泡吸收还是喷淋吸收或其它等。
4、吸收过程的特点①原理不同。
吸收是根据各组分溶解度不同进行分离的。
精馏利用组分间相对挥发度不同使组分分离。
②塔式不同。
精馏有简单塔和复杂塔。
最简单的吸收为精馏中的复杂精馏,即两股进料,两股出料。
被分离的气体混合物均是从吸收塔的下部进入,在塔内自下而上的运动过程中与从塔顶喷淋下来的液体吸收剂中去,溶解度较低的气体(亦称为惰性气体)不被吸收而从吸收塔顶部排出,吸收剂从塔顶喷入后,在与气体混合物的接触过程中不断吸收易溶解的组分,最后吸收剂与被吸收的易溶组分一起从吸收塔底排出。
③传质形式不同。
吸收是单向传质,精馏是双向传质。
在精馏操作中,汽液两相接触,汽相中的较重组分向液相中传质(冷凝),液相中的较轻组分向汽相中传质(汽化),所以传质过程是在两相中交替进行。
当轻、重组分的分子汽化潜热相近时,塔内可以近似看作恒摩尔流,而不至于引起太大的误差。
而对于吸收系统,一般吸收剂是不易挥发的液体,气相中的某些组分不断溶解到不易挥发的吸收剂中,属于单向传质。
在吸收过程中,气相的量是不断减少,而液相的量在不断的增加,除非是贫气吸收,气液相流量在塔内不能视为常数,不能用恒摩尔流的假设,从而就增加了吸收计算的复杂性。
④温度范围、变化不同。
在精馏过程中沸点范围相对窄,而多组分吸收中,各溶质组分的沸点范围很宽,有的在操作条件下已接近或超过其临界状态(不能冷凝),所以多组分吸收不能视为理想系统来处理。
在精馏过程中,由于气化潜热与冷凝潜热相互利用,在整个塔内的温度变化范围不是很大,而且从塔顶向下,温度逐渐升高。
每块板上由于组成改变而引起的温度变化,可用泡露点方程定出。
而吸收过程由于气相中易溶组分溶解到溶剂中,会放出溶解热,这一热效应会使液相和气相的温度都升高,而温度升高又将影响到溶解的量,而溶解量又与溶质的溶解量有关系,因而气相中各组分沿塔高的溶解量分布不均衡,这就导致了溶解热的大小以至吸收温度变化是不均匀的,所以不能用精馏中常用的泡露点方程来确定吸收塔中温度沿塔高的分布,通常要采用热量衡算来确定温度的分布。
⑤物料的预分布不同。
精馏可按清晰分割和不清晰分割进行物料的预分布。
由于吸收每端既有进料,又有出料。
所以吸收塔的端点条件,即吸收液和尾气的组成温度,比常规的多组分精馏更难分配。
⑥精馏有两个关键组分,吸收只有一个关键组分。
在精馏中,有轻、重两个关键组分,这两个关键组分由分离要求来确定。
这主要是精馏是在两相传质。
而对吸收而言,因为各个组分在同一塔内进行吸收,所有L,但是它们各自的溶解度不组分面临的客观条件都一样,pT,、塔板数、塔高、V同,所以吸收量不同,吸收量的多少由各自的平衡常数决定,而且相互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所以不能对所有的组分规定分离要求,而只能指定某一个组分的分离要求,根据对此组分的分离要求计算出所需的理论板数,然后再根据此理论板数计算出其它组分的分离程度。
这个首先被指定的组分通常是选取在吸收操作中起关键作用的组分,也就是必须控制其分离要求的组分,称之为关键组分。
吸收只有一个关键组分,是因为吸收是单向传质的缘故。
⑦组分分布不同精馏过程,关键组分的浓度分布有极大值,非关键组分在进料板上下形成几乎恒浓的区域。
吸收过程,不同组分和不同塔段的吸收程度是不同的,轻组分(即难溶组分)一般只在靠近塔顶的几级被吸收,而在其余级上变化很小。
重组分(易溶组分)主要在塔底附近的若干级上被吸收,而关键组分才在全塔范围内被吸收。
§4-2吸收和解吸过程流程(Absorbing and Desorbing Process)吸收剂与被吸收的易溶组分一起从吸收塔底排出后一般要把吸收剂与易溶组分分离开,即解吸过程,解吸过程一般可采用的方法有:加热升温;减压闪蒸;精馏解吸。
分离后易溶组分单独作为一种气体产品送出,而吸收剂则再送回吸收塔内循环使用。
一、单纯吸收工艺流程。
二、吸收—解吸法该法用于气体混合物通过吸收方法将其分离为惰性气体和易溶气体两部分的情况。
解吸的常用方法是使溶液升温,以减小气体溶质的溶解度,所以在解吸塔底部没有加热器,可用直接蒸汽和再沸器的形式,通过加热器提供热量使易溶组分蒸出并从解吸塔顶排出,解吸塔底的吸收剂经冷却再送往吸收塔循环使用。
解吸塔也可采用精馏塔,可起到提高蒸出溶质的纯度和回收吸收剂的作用。
三、吸收蒸出塔当吸收尾气中某些组分在吸收剂中有一定的溶解度,为保证关键组分的纯度采用吸收蒸出塔,即将吸收塔与精馏塔的提馏段组合在一起,原料气从塔中部进入,进料口上面为吸收段,下部为蒸出段,当吸收液(含有关键组分和其它组分的溶质)与塔釜再沸器蒸发上来的温度较高的蒸汽相接触,使其它组分从吸收液中蒸出,塔釜的吸收液部分从再沸器中加热蒸发以提供蒸出段必须的热量,大部分则进入蒸出塔内部使易溶组分与吸收剂分离开,吸收剂经冷却后再送入吸收塔循环使用。
一般只适用关键组分为重组分的场合。
§4-3多组分吸收和解吸过程简捷计算4.3 Short-cut Calculation method about multicomponent absorbing and desorbing process一、吸收过程工艺计算的基本概念1、吸收、解吸作用发生的条件根据相平衡的概念,可判断气液接触时吸收和解吸的条件。
吸收:溶质由气相溶于液相 *i i p p >,*i i y y >解吸:溶质由液相转入气相 *i i p p <,*i i y y <2、吸收过程的限度进料气体混合物中易溶组分i 的组成为i F y ,,出塔吸收液中i 组分含量为i N x ,,显然:i i N K y ,1+≥i N x ,。
从塔顶加入的吸收剂中i 组分含量为i x ,0,离开塔顶气相中i 组分的含量为i y ,1,显然:i y ,1≥i i x K ,0。
由此规定了设计吸收塔的限度,i x ,0是解吸过程分离后吸收剂中i 组分的含量,它与i y ,1由密切的关系,在设计时要将吸收和解吸一起考虑。
一般按照规定的分离要求先确定吸收塔的气体组成,根据已知选定的出塔气体组成再考虑气液相平衡数据来确定吸收剂在解吸后易溶组分的含量。
3、吸收过程的理论板吸收过程吸收液沿塔逐板下流时,易溶组分的含量不断升高,气体混合物在沿塔高上升过程中易溶组分的含量不断降低。
在吸收过程中为了计算方便起见,像精馏过程一样引入了理论板的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