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二元结构高边坡防护设计方案探讨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某二元结构高边坡防护设计方案探讨
二元结构高边坡设计中应依据高边坡“固脚强腰,分级加固,兼顾整体与局部”的理念进行。

不但要确保下部岩质边坡的稳定,也要确保上部土质边坡的稳定;不但要作为一个完整体系确保边坡的整体稳定性,也要确保组成整个体系的各子系统级边坡局部稳定性;不但要确保下部岩质的稳定,也要确保上部土质边坡的稳定;不但要考虑堆积体中结构面,也要考虑岩体中的结构对坡体稳定性影响,更要考虑土岩接触面对坡体的稳定性控制因素。

下面以一个案例进行分析说明。

一、基本情况某坡体为二元结构边坡,上部为厚约2~9m的残坡积碎石土,下伏厚约5m左右的强风化砂质板岩,其下为中风化、岩芯多呈短柱状的砂质板岩。

岩层产状146°∠12°。

岩体中发育产状230°∠67°和229°∠35°的优势结构面,贯通度长为5~8m左右。

拟开挖边坡的坡向233°,与线路大角度相交。

路堑边坡采用1:0.5~1:1的坡率设置后,技术人员全坡面采用长度18~25m长的锚索进行加固,且边坡越高,锚索越长。

边坡最大的高度43m。

图1 技术人员采用的高边坡加固工程地质断面图
二、原设计方案的合理性分析
1、由于地质模型不合理,没有准确分析二元结构边坡的坡体结构,单纯的采用在土质或类土质坡体应用的、由最大剪应力控制的圆弧形滑面,在岩体中应用是不合理的;没有分析土岩界面、岩体中的结构面、风化界面对坡体稳定性的影响,即没有合理确定坡体计算模型的
边界条件。

2、由于计算模型不合理,造成计算结论失真,导致采用全坡面锚索,且每级边坡采用4排锚索的强大工程进行加固,工程的经济性失控。

3、加固工程没有贯彻高边坡“固脚强腰、分级加固、兼顾整体与局部”的理念,造成坡体锚固工程的设置不合理。

尤其是导致锚索长度随边坡高度而不断增加,工程经济性不合理。

因此,原设计工程品质偏差。

三、优化方案1、依据岩体结构面,采用追踪法进行潜在滑面勾绘。

2、依据二元结构边坡面的土岩界面,采取工程确保上部堆积体的稳定。

3、结合地形、岩性,合理设置坡形坡率。

4、采用高边坡“固脚强腰、分级加固、兼顾整体与局部”的理念,合理设置加固工程。

基于此,优化方案如下:1、结合地形地貌,采用与岩土体性质相适应的坡形坡率,即中风化砂质板岩采用1:0.5的坡率,强风化砂质板岩采用1:0.75的坡率,上部堆积体采用1:1的坡率。

这样设置的坡率,也可使开挖边坡的坡形有效利用开挖坡顶部位的较缓自然地形,从而通过有效利用适应岩土体性质上的坡率提高各级边坡的稳定性,达到减小加固防护工程规模的目的。

经此坡形坡率设置后的边坡高度为44m,仅较原方案边坡高1m,但坡体自身稳定性大幅提高。

2、利用结构面追踪法勾绘的滑面、风化界面和土岩界面,分别对采用上述坡形坡率的边坡,采用不同结构面的参数进行稳定性计算,继而采用相应的锚固工程进行加固,确保边坡的整体与局部稳定性。

3、工程布置1)一级边坡设置9m长锚杆固脚,这是因为较短的锚杆即可穿着过潜在滑面而对其实现有效锚固,故不必采用长大的锚索进行固脚。

2)在第二、三级边坡设置长20~22m长的锚索对高边坡进行“强腰”,且与一级边坡的锚杆一起,共同对整个边坡的稳定性进行加固。

3)四级边坡采用12m长的锚杆对四级边坡以上,由风化界面结构面和土岩界面结构面控制的边坡稳定性进行加固,且该级边坡不参与高边坡的整体稳定性加固。

这是因为通过下部边坡的工程锚固确保了高边坡的整体稳定性,从而避免了边坡越高,而需设置越长的锚固工程穿过深层潜在滑面进行加固的被的局面。

即加固力度越强大的工程,宜往潜在滑面较浅的边坡下部布置,使工程以较小的代价实现对高边坡的整体加固;加固力度越小的工程,宜往边坡上部布置,使工程仅参与局部边坡的稳定性加固。

图2 优化后的高边坡加固工程地质断面图经以上优化的高边坡加固工程,工程规模明显较原方案小,且坡形坡率设置、工程布置、坡体的整体稳定性与局部稳定性、经济性等均有了明显提高,是一个符合高边坡加固理念的工程设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