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术——精选推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阿术
元朝初期⼤将元朝
⼈物简介:
兀良哈·阿术(1227年—1281年),元朝初期⼤将,蒙古族,⼤蒙古国开国功⾂速不台之孙,都元帅兀良合台之⼦。

蒙哥汗时,从⽗征西南夷,平⼤理,克诸部,降交趾。

中统三年,征伐李璮有功,以宿卫将军升为征南都元帅。

略地两准,围襄阳,破樊城。

⾄元⼗⼀年,与伯颜、阿⾥海⽛等同伐宋,任⾏省平章政事。

⼆⼗三年,受命北伐叛王昔剌⽊,继⼜西征,⾄哈剌霍州,以疾卒,年五⼗四,追封河南王。

⼈物⽣平
阿术(蒙语Aju )。

蒙古兀良合部⼈,祖速不台、⽗兀良合台均为⼀代名⾂宿将。

元宪宗年间,阿术(zhu)就随⽗从军,参与了蒙古军平⼤理,从西⾯迂回包抄南宋的万⾥远征,“率精兵作候骑”,担任开路先锋,屡建奇功。

在攻打押⾚城(今昆明)时,阿术“潜师跃⼊”;在乾德哥城(今澄江)“兀良合台病,委军事于阿术”。

阿术不负所望,率部“搏战城上”,破其城;攻不花合因、阿合阿因(在今曲靖境),阿术先登,取其三城;攻⾚秃哥⼭寨(在今昭通境),拔之,乘胜进击鲁鲁厮国(即罗罗斯,今西昌地区)、阿伯国,皆⼤惧请降(《元史·兀良合台传》)。

宪宗九年(1259),兀良合台奉命率兵⾃西南⽅突⼊宋境,以期北上与忽必烈所率的主⼒会师于湖南长沙。

宋军在其境内邕州附近的横⼭寨、⽼苍关⼀线,陈兵数万,试图拦截蒙古军的前进。

阿术在其⽗指挥下,“潜⾃间道”绕出其后,“冲其中坚”,⼤破宋军,成功地突破了宋军的阻拦。

此役战罢,兀良合台⼀军进展顺利,沿途“蹴贵州(今⼴西贵县),蹂象州,⼊静江府,连破⾠、沅⼆州,直抵潭州(长沙)城下”。

不久随⽗撤军北还,仍充先锋。

在南宋境内,阿术随⽗“转⽃千⾥”,“⼤⼩⼗三战未尝败北”(《元史·兀良合台传》)。

在近⼗年的军旅⽣活中极⼤地锤炼和提⾼了⾃⼰的军事谋略和指挥才⼲。

元世祖即位后,阿术⼊宿卫。

中统三年(1262),从诸王拜出、帖哥平定李璮之乱有功。

同年九⽉由宿卫将调任征南都元帅,驻扎开封。

到任以后,阿术恢复了淮北宿州建置,并以此为基地“经略两淮,攻取战获,军声⼤振”。

⾄元四年(1267),元廷鉴于以前的经验教训,开始把攻宋的主要⽬标转向汉⽔中游的军事重镇襄阳。

宋元双⽅投⼊⼤量兵⼒在此展开了长达五六年的争夺战。

阿术作为襄阳之战的元军总指挥主持了对该城进攻的全过程。

当年⼋⽉。

阿术“观兵襄阳”,驻马虎头⼭侦察其周围地形及宋军的布防情况。

他带领⼀⽀精骑“⼊南郡,取仙⼈、铁城等栅”,退兵时避开宋军的拦截,在中⼼岭“⽴虚寨,设疑⽕”,布下埋伏,⼀次歼敌万余。

元军知襄阳城坚池深,⾮强攻可下,决定取长期围困之策,“俟其⾃毙”。

从⾄元五年起,在阿术要求下,世祖不断增兵襄阳,尤其是增添长于攻⼭寨、⽔栅的汉军。

为适应⽔战,阿术奏请造舰数千艘,练⽔军数万⼈。

这不但加强了元军对汉江的控制,⽽且为后来南下渡长江灭宋创造了有利条件。

与此同时,阿术指挥元军环绕襄阳修筑长围,陆续建造了⽩河⼝、⿅门、新城、楚⼭、百丈、漫河滩等城堡。

甚⾄“筑台汉⽔中,与夹江堡相应”,有效地切断了宋军的⽔陆援道,完成了对襄阳的战略包围。

其后⼏年,元军主要采取了围点打援的战略战术,屡挫来援的宋军。

其中较⼤的战⽃有⾄元六年的新堡、虎尾洲之战,七年的万⼭堡、灌⼦滩之战,⼋年的⿅门、百丈⼭、湍滩之战和九年的柜门关之战。

这些战⽃,阿术⼤都亲⾃指挥,重创了南宋的援军,达到了孤⽴襄阳,置之于死地的⽬的。

这期间阿术还多次组织元军袭击襄阳外围州郡,掠地⾄复州、德安、荆⼭等处,“俘万⼈⽽还”①。

⾄元九年,元军攻破与襄阳夹江⽽峙的樊城外郛,增筑重围逼之。

但樊城仍可通过汉⽔中的浮桥与对岸的襄阳互通声⽓,彼此⽀援。

阿术听取了部属的意见,派兵破坏了宋军植⼊江中保护浮桥的本栅、铁索,⽕烧浮梁,⼀举断绝了襄、樊之间的联系,为最后攻克两城铺平了道路。

是年⼗⼆⽉樊城陷落,未⼏襄阳守将吕⽂焕举城出降。

⼗年,世祖任命阿术与史天泽等⾏荆湖等路枢密院事于襄阳。

次年正⽉,阿术⼊觐,与阿⾥海⽛共同奏请趁势灭宋,议久不决。

阿术以⾃⾝的经历更进⼀步证实道:“⾂久在⾏间,备见宋兵弱于往昔,失今不取,时不再来。

”终于使世祖下灭宋决⼼,毅然增兵⼗万,并晋升阿术为平章政事,与丞相伯颜、参政阿⾥海⽛等⾏中书省于荆湖,组成征宋的指挥中⼼。

九⽉,元军⽔陆两路浮汉⽽下,⾸先抵达设防坚固的郢州。

阿术从⼀俘民⼝中得知前有间道可绕过郢州,便“与丞相伯颜议,决意前进,遂拖⾈达(汉)江,舍郢⽽去”②。

⼗⽉,阿术带数⼗从骑作为殿后。

⾏⾄⼤泽中,突遇郢州的宋骑兵千⼈追袭⽽来,阿术挺⾝迎战,⼀举歼敌数百,击退了宋军的追赶。

⼗⼆⽉,元军⾏抵⼤江北岸。

是时,宋军在江中和两岸防守严密,渡⼝及要害之处均在掌握之中。

元军虽⽤阿术军将马福的建策,将战船迂回沦河中⼊江,但连攻三⽇仍未能克服战略要点阳逻堡。

阿术建议伯颜暂停攻城,⽽由他引“军船之半,循岸西上,对青⼭矶⽌泊,⾃隙捣虚,可以得志”。

伯颜正好也有此意,欣然同意他的建策。

次⽇雪夜,阿术率四翼精兵驾⾈飞渡长江,与巡江的宋军⽔师“⾎战中流”;登上靠近南岸的沙洲时,⼜遇到宋军顽强抵抗。

阿术与⼿下数⼗⼈“攀岸步⽃,(敌阵)开⽽复合者数四”,终于占领了⼀块滩头阵地,为⼤队⼈马渡江开辟了道路。

渡江后,元军策划下⼀步进军⽅向。

有⼈主张顺流东下,直取下游的蕲、黄⼆州,阿术却认为,“若赴下流,退⽆所据。

上取鄂、汉,虽迟旬⽇,师有所依,可以万全”。

事实确如他所料,天险失去之后,汉阳、鄂州的南宋守将已闻风丧胆。

元军西指,兵临城下,两城便拱⼿投降。

这就保证了元军渡江后得以站稳脚跟,尔后相机向下游扩⼤战果。

⽽蕲、黄、江、池、安庆等州府也都慑服于元军的威势,先后降附。

⼗⼆年正⽉,元军前锋直逼芜湖。

宋丞相贾似道拥重兵前来拒战。

交战前先遣使⾄元军营中请和。

适伯颜也接到诏令要他们驻守待命,因⽽问计于阿术。

阿术深感于以往元军得⽽复失,劳师⽆功的教训,⼒主拒和进兵。

他提醒伯颜:“若释似道⽽不击,恐已降州郡今夏难守。

”并慨然表⽰,“今⽇惟当进兵,事若有失,罪归于我。


⼆⽉,宋元双⽅数⼗万⽔陆⼤军决战于丁家洲。

激战之中,阿术⾝先⼠卒、勇冠三军。

“诸战舰居后者,阿术促骑召之”。

他索性“挺⾝登⾈,⼿舵冲敌船,舢舻相荡,乍分乍合”。

在此同时,他挥舞⼩旗指挥元军⽔师将校,“并⾈深⼊”,“突⼊敌阵”,⼤败宋军。

丁家洲⼤战使南宋元⽓⼤伤,但在江北两淮地区宋军尚有⼀定的实⼒。

尤其是驻扬州的淮东制置使李庭芝所部更是宋廷赖以⽀撑危局的主要⼒量。

同年四⽉,阿术奉命分兵北上围攻扬州。

以掩护东进元军主⼒的侧翼,阻⽌两淮宋军增援临安。

当⽉,阿术军⾄真州(今仪真),在珠⾦砂(⽼鹳⼝)歼敌两千,派兵树栅留守原地,以确保元军粮道。

进⽽,⼜占扬州西南四⼗五⾥江边的⽠洲,督造楼橹战具以防备宋军⽔师来袭。

他的第三步棋是在扬州之南⼗五⾥的交通要冲扬⼦桥筑⽊垒据守,既“断淮东粮道,且为⽠洲藩蔽。

”六⽉,宋军两万⼈来争夺扬⼦桥,为阿术所却,损失甚重①。

七⽉,宋将张世杰、孙虎⾂出动⼤批战船进据焦⼭,直接威胁元军占领的镇江、⽠洲。

宋⾈师“舳舻连接,旌旗蔽江”,每⼗船为⼀舫,联以铁锁,以⽰必死战。

阿术见宋军势盛,决定与镇江⾏院的阿塔海等联兵合作,⽕攻宋军,共同破敌。

交战前,阿术与阿塔海登上长江南岸的⽯公⼭,⾸先命⽔军万户刘琛率⼀军循江南岸,绕出敌后,尔后以刘国杰、忽刺出、董⽂炳分左中右三路齐头并进冲击敌阵,并以张弘范作为后续部队随后跟进。

战⽃开始,元军选强健善射者千⼈,乘风以⽕箭分两翼夹射敌船的篷帆、樯桅。

刹时,“烟焰涨天”。

宋军⽔师因⾈船锁在⼀起,欲战不得,欲⾛不能,完全陷⼊被动,元军乘胜追⾄团⼭,获敌船数百艘,⽽“宋⼈⾃是不复能军矣”。

阿术的战绩有效地策应配合了主⼒的正⾯攻势,史称“伯颜所以兵不⾎刃⽽平宋者,阿术控制之⼒为多”。

⼗三年⼆⽉,淮西宋将夏贵举诸城降元,唯有坚守扬、泰的李庭芝、姜才等誓死不降。

阿术为防李、姜“东⾛通、泰,逃命江海”,更多⽅布控,进⼀步收紧了对扬州等地的分割包围。

他在扬州西北之丁村设障,以扼⾼邮、宝应粮道。

⼜在扬州和泰州之间湾头、新城两地驻屯精兵,以断宋军东⾛之路。

五⽉,元军先拔新城,扬州宋军出击湾头堡,激战竟⽇,仍被逼回。

六⽉,扬州宋军再次出动进攻丁村栅,接应⾼邮⽶道,⼜被阿术部下的精兵拦了回去,七⽉,扬州、泰州守城宋将开门投降,李庭芝、姜才被执就义,元军占领两淮全部。

灭宋之后,阿术与其他军将⼀样被调⾄北⽅镇压叛乱的诸王。

⼆⼗三年,阿术奉命讨伐叛王昔剌⽊等,凯旋⽽归。

次年,⼜受命西征,病卒于哈剌⽕州(今新疆吐鲁番)。

史籍记载
阿术 ,兀良⽒,都帅兀良合台⼦也。

沉⼏有智略,临阵勇决,⽓盖万⼈。

元宪宗时,从
其⽗征西南夷,率精兵为候骑,所向摧陷,莫敢当其锋。

⾄平⼤理,克诸部,降交趾,⽆不在⾏。

事见《兀良合台传》。

宪宗尝劳之⽈:“阿术未有名位,挺⾝奉国,特赐黄⾦三百两,以勉将来。

”世祖即位,留典宿卫。

中统三年,从诸王拜出、帖哥征李璮有功。

九⽉,⾃宿卫将军拜征南都元帅,治兵于汴,复⽴宿州。

⾄元元年⼋⽉,略地两淮,攻取战获,军声⼤振。

四年⼋⽉,观兵襄阳,遂⼊南郡,取仙⼈、铁城等栅,俘⽣⼝五万。

军还,宋兵邀襄、樊间。

阿术乃⾃安阳滩济江,留精骑五千阵⽜⼼岭,复⽴虚寨,设疑⽕。

夜半,敌果⾄,斩⾸万余级。

初,阿术过襄阳,驻马虎头⼭,指汉东⽩河⼝⽈:“若筑垒于此,襄阳粮道可断也。

”五年,遂筑⿅门、新城等堡,继⼜筑台汉⽔中,与夹江堡相应,⾃是宋兵援襄者不能进。

六年七⽉,⼤霖⾬,汉⽔溢,宋将夏贵、范⽂虎相继率兵来援,复分兵出⼊东岸林⾕间。

阿术谓诸将⽈:“此张虚形,不可与战,宜整⾈师备新堡。

”诸将从之。

明⽇,宋兵果趋新堡,⼤破之,杀溺⽣擒五千余⼈,获战船百余艘。

于是治战船,教⽔军,筑圆城,以逼襄阳。

⽂虎复率⾈师来救,来兴国⼜以兵百艘侵百丈⼭,前后邀击于湍滩,俱败⾛之。

九年三⽉,破樊城外郛,增筑重围以逼之。

宋裨将张顺、张贵装军⾐百船,⾃上流⼊襄阳,阿术攻之,顺死,贵仅得⼊城。

俄乘轮船顺流东⾛,阿术与元帅刘整分泊战船以待,燃薪照江,两岸如昼,阿术追战⾄柜门关,擒贵,余众尽死。

是年九⽉,加同平章事。

先是,襄、樊两城,汉⽔出其间,宋兵植⽊江中,联以铁锁,中造浮梁,以通援兵,樊恃此为固。

⾄是,阿术以机锯断⽊,以斧断锁,焚其桥,襄兵不能援。

⼗⼆⽉,遂拔樊城。

襄阳守将吕⽂焕惧⽽出降。

⼗年七⽉,奉命略淮东。

抵扬州城下,宋以千骑出战,阿术伏兵道左,佯北,宋兵逐之,伏发,擒其骑将王都统。

⼗⼀年正⽉,⼊觐,与参政阿⾥海⽛奏请伐宋。

帝命相⾂议,久不决。

阿术进⽈:“⾂久在⾏间,备见宋兵弱于往昔,失今不取,时不再来。

”帝即可其奏,诏益兵⼗万,与丞相伯颜、参政阿⾥海⽛等同伐宋。

三⽉,进平章政事。

秋九⽉,师次郢之盐⼭,得俘民⾔:“宋沿江九郡精锐,尽聚郢江东、西两城,今⾈师出其间,骑兵不得护岸,此危道也。

不若取黄家湾堡,东有河⼝,可由其中拖船⼊湖,转以下江为便。

”从之,遂舍攻郢⽽去。

⾏⼤泽中,忽宋骑兵千⼈突⾄。

时从骑才数⼗⼈,阿术即奋槊驰击。

所向畏避,追斩五百余级,⽣擒其将赵、范⼆统制。

进攻沙洋、新城,拔之。

前次复州,守将翟贵迎降。

时夏贵锁⼤舰扼江、汉⼝,两岸备御坚严。

阿术⽤军将马福计,回⾈沦河⼝,穿湖中,从阳罗堡西沙芜⼝⼊⼤江。

⼗⼆⽉,军⾄阳罗堡,攻之不克。

阿术谓伯颜⽈:“攻城,下策也。

若分军船之半,循岸西上,对青⼭矶⽌泊,伺隙捣虚,可以得志。

”从之。

明⽇,阿术遥见南岸沙洲,即率众趋之,载马后随。

宋将程鹏飞来拒,⼤战中流,鹏飞败⾛。

诸军抵沙洲,急击,攀岸步⽃,开⽽复合者数四,敌⼩却,出马于岸,遂⼒战破之,追击⾄鄂东门⽽还。

夏贵闻阿术飞渡,⼤惊,引麾下兵三百艘先遁,余皆溃⾛,遂拔阳罗堡,尽得其军实。

伯颜议师所向,或欲先取蕲、黄,阿术⽈:“若赴下流,退⽆所据,上取鄂、汉,虽迟旬⽇,师有所依,可以万全。

”⼰未,⽔陆并趋鄂、汉,焚其船三千艘,烟焰涨天,汉阳、鄂州⼤恐,相继皆降。

⼗⼆年正⽉,黄、蕲、江州降。

阿术率⾈师趋安庆,范⽂虎迎降。

继下池州。

宋丞相贾似道拥重兵拒芜湖,遣宋京来请和。

伯颜谓阿术⽈:“有诏令我军驻守,何如?”阿术⽈:“若释似道⽽不击,恐已降州郡今夏难守,且宋⽆信,⽅遣使请和,⽽⼜射我军船,执我逻骑。

今⽇惟当进兵,事若有失,罪归于我。

”⼆⽉⾟⾣,师次丁家洲,遂与宋前锋孙虎⾂对阵。

夏贵以战舰⼆千五百艘横亘江中,似道将兵殿其后。

时已遣骑兵夹岸⽽进,两岸树炮,击其中坚,宋军阵动,阿术挺⾝登⾈,⼿⾃持柂,突⼊敌阵,诸军继进,宋兵遂⼤溃。

以上详见《伯颜传》。

世祖以宋重兵皆驻扬州,临安倚之为重,四⽉,命阿术分兵围守扬州。

庚申,次真州,败宋兵于珠⾦砂,斩⾸⼆千余级。

既抵扬州,乃造楼橹战具于⽠洲,漕粟于真州,树栅以断其粮道。

宋都统姜才领步骑⼆万来攻栅,敌军夹河为阵,阿术麾骑⼠渡河击之,战数合,坚不能却。

众军佯北,才逐之,遂奋⽽回击,万⽮⾬集,才军不能⽀,擒其副将张林,斩⾸万⼋千级。

七⽉庚午,宋两淮镇将张世杰、孙虎⾂以⾈师万艘驻焦⼭东,每⼗船为⼀舫,联以铁锁,以⽰必死。

阿术登⽯公⼭,望之,舳舻连接,旌旗蔽江,⽈:“可烧⽽⾛也。

”遂选强健善射者千⼈,载以巨舰,分两翼夹射,阿术居中,合势进击,继以⽕⽮烧其蓬樯,烟焰涨天。

宋兵既碇⾈死战,⾄是欲⾛不能,前军争赴⽔死,后军散⾛。

追⾄圌⼭,获黄鹄⽩鹞船七百余艘,⾃是宋⼈不复能军矣。

⼗⽉,诏拜中书左丞相,仍谕之⽈:“淮南重地,李庭芝狡诈,须卿守之。

”时诸军进取临安,阿术驻兵⽠洲,以绝扬州之援。

伯颜所以兵不⾎刃⽽平宋者,阿术控制之⼒为多。

⼗三年⼆⽉,夏贵举淮西诸城来附。

阿术谓诸将⽈:“今宋已亡,独庭芝未下,以外助犹多故也。

若绝其声援,塞彼粮道,尚恐东⾛通、泰,逃命江海。

”乃栅扬之西北丁村,以扼其⾼邮、宝应之馈运;贮粟湾头堡,以备捍御;留屯新城,以逼泰州。

⼜遣千户伯颜察⼉率甲骑三
百助湾头兵势,且戒之⽈:“庭芝⽔路既绝,必从陆出,宜谨备之。

如丁村烽起,当⾸尾相应,断其归路。

”六⽉甲戌,姜才知⾼邮⽶运将⾄,果夜出步骑五千犯丁村栅。

⾄晓,伯颜察⼉来援,所将皆阿术⽛下精兵,旗帜画双⾚⽉。

众军望其尘,连呼⽈:“丞相来矣!”宋军识其旗,皆遁,才脱⾝⾛,追杀骑兵四百,步卒免者不满百⼈。

壬⾠,李庭芝以朱焕守扬州,挟姜才东⾛。

阿术率兵追袭,杀步卒千⼈,庭芝仅⼊泰州,遂筑垒以守之。

七⽉⼄巳,朱焕以扬州降。

⼄卯,泰州守将孙良⾂开北门纳降,执李庭芝、姜才,奉命戮扬州市。

扬、泰既下,阿术申严⼠卒,禁暴掠。

有武卫军校掠民⼆马,即斩以徇。

两淮悉平,得府⼆、州⼆⼗⼆、军四、县六⼗七。

九⽉⾟⾣,⼊见世祖于⼤明殿,陈宋俘。

第功⾏赏,实封泰兴县⼆千户。

⼆⼗三年,受命北伐叛王昔剌⽊等。

继⼜西征,⾄哈剌霍州,以疾卒,年五⼗四,追封河南王。

历史评价
阿术⼀⽣“南征北讨四⼗年间,⼤⼩百五⼗战,未尝败衄”,不失为⼀位难得的将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