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高中语文14长亭送别(第二课时)精品教案大纲人教版第四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2020年高中语文14长亭送别(第二课时)精品教案大纲人教版第
[教学要点]
体味剧作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鉴赏剧作富于文采的语言。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屏幕显示:范仲淹的〈〈苏幕遮》
苏帛遮
范仲淹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
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
明月楼高休独倚。
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这首词上阕写景,下阕抒情,这本是词中常见的结构和情景结合方式。
它的特殊性在于
丽景和柔情的统一。
是阔远之境、秋丽之景与深挚之情的统一。
写乡思离愁的词,往往借萧
瑟的秋景来表达,这首词所描绘的景色却阔远而秋丽。
本文也多处采用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
情同景生,景由情显,恰切地在“长亭”这个令人伤感的地方演绎了一曲“秋”的悲歌。
(解说:利用范仲淹的词,引出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
而且让学生明白这一手法在我国
古典诗词、散文中经常运用,应很好地体会和总结。
)
二、体会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1.本折的标题为〈〈长亭送别》,点明了送别的地点。
一说起长亭,不由使人想起了别离,
因为古代驿路上总是十里一长亭,五里一短亭,古人的送别也总是在这里设宴饯别,故而“长亭”本身也就带上了别离的色彩。
自习时我们阅读了祝肇年先生的文章〈〈情境交辉》,了解
了“情由景生,境由情现”的说法。
他告诉我们:“没有了境也就没有了景,情也就难有所
依托。
”并且结合曲词分析了四幅画面的异中之同和同中之异。
请问,同学们对此有何看法
呢?
明确:这篇评论,从情、景、境的关系入手,细致地分析了情与景、情与境的相依相生的内在关系。
这种关系,简言之,即是“情由景生,境由情现”。
作者重点论述的是情境相
生的艺术原则。
文章的前两段,以两例曲词来说明情中见景和景中见情,这也是从总体上来说情景交融,
说明这样的景不仅能传情,还能象征人物的品格、气质。
中间六段是文章的主体一一谈情境交辉。
先写整体的情景交融,重在异中之同,把全部人物形象都包容在秋山落日的秋境之中。
不论是途中之境、离筵之境,还是席残相别之境,
总是先以凄然的秋景入手,这个完整的秋
境与莺莺的离情是一致的。
再写局部的情景交融,重在写同中之异,把完整统一的秋境图分成四幅小画:长亭途中、长亭离筵、曲终人散、张生远去。
把莺莺的离愁别情放在这四幅画中,作境异情殊的描写,自然情境各异的四幅画,又是统一在全篇总的色调之中。
最后两段,说锤炼语言是达到情境交融必不可少的条件。
同时,再次强调〈〈长亭送别》中情境交辉的艺
术价值和意义。
这篇评论的不凡之处,就是对“景”字作了深度的开掘,指出“景是属于境的,人可以离景,却不可离境,只有从写境的意义上去写景,才能正确处理景与情的关系”。
也就是说,
景从属于境,没有境也就没有了景,情也就难有所依托,可见境在艺术描写中的重要位置。
2.祝肇年先生说:“〈〈长亭送别》是一首真挚的抒情诗,是一幅淡雅的水墨画,是一支撩人心弦的离歌,它给人以深沉的美感享受。
”同学们,你在这“美妙的感受”中,最爱哪支曲子,能把你那“美妙的感受”用语言描述出来吗?
学生思考后自由发言。
学生甲:【端正好】作者只捕捉几样形象,略加点染,便绘就了一幅动人的长亭送别
图。
碧云密布,黄花遍地,西风渐紧,北雁南归,由上到下,耳闻目睹,好一幅空间广阔、色彩斑斓的图画。
这四句,一句一景,衬托出了莺莺为离别而烦恼的痛苦压抑心情。
后两句自问自答,经霜的树林,在充满别离愁绪的莺莺眼中,
尽是离人的斑斑血泪。
一个“染”
字,沟通了景与情的联系,使得大自然的景物融入凝重的离愁,蒙上一层沉郁忧伤的感情色彩。
萧瑟的秋景与悲惨的心境化而为一,无法分开,创造了委婉深沉、令人感伤的悲凉意境。
学生乙:【一煞】一曲,以青山疏林、淡烟暮霭、夕阳古道、禾黍秋风,构成一幅深
秋郊外黄昏的画面。
和【端正好】中的清晨景象相比,氛围更加萧瑟、凄冷。
“青山隔送行,疏林不做美,淡烟暮霭相遮蔽”,是写莺莺怅然痴立,极目远送,流露出欲见不能的
惆怅和不忍离去的眷恋。
“夕阳古道无人语,禾黍秋风听马嘶”,是写耳闻,进一层表现她
的惆怅和眷恋;“无人语”不仅是写在寂寞的夕阳古道上听不到一点人说话的声音,更是写莺莺感叹张生离去,欲语无人,夕阳古道,原来还有窃窃私语,现在却归于一片寂静。
这情景本来就够冷清凄凉了,偏偏这时候传来马的嘶鸣,它打破了夕阳古道上的沉寂,也撕裂了莺莺本来就破碎的心。
马鸣之处,正是张生所在之地。
听到了马的叫声而见不到骑马远去的亲人,莺莺的心情可想而知。
“无声”和“有声”,两相映衬,更加烘托出当时环
境的凄凉和莺莺痛不欲生的悲哀。
这支曲子以景衬情,化情入景,情景交融,生动地展现莺莺“离愁渐远渐无穷”的心境。
教师补充:【一煞】和【端正好】两相映照,并与【滚绣球】曲中“恨不倩疏林挂住斜晖”互相照应;【收尾】以“四围山色中,一鞭残照里”再次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境;此外,本折中还有其他几处的景物点染。
这就自始至终。
相当完美地描写了送别的场景和环境,使全折具有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三、欣赏剧本的曲词美
王实甫被誉为“文采派” 的代表人物,他写的曲词语言优美,同学们在鉴赏的时候已经
领略到了那种诗歌一般的风格。
现在,让我们再一次进入那优雅迷人的世界,以剧中人的口
吻来诵读课文。
(可选读)
(1)分小组阅读并推荐优秀者。
(2)进行比赛,看一看谁的角色把握得好,谁的感情表演得最丰富。
(解说:“美读”训练,能够激发学生的朗读激情,也利于对人物性格的把握,还能检
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并利于对课文重点词句的表达方法的理解。
)
(3)结合前边的分析,总结本折的语言特点。
①运用多种多样的修辞方法,生动形象地表现人物的心理。
如:【叨叨令】一曲中,叠音、排比兼用,又加以反复,真可谓声情并茂、一唱三叹,生动地展现了莺莺动身前已经产生的和未来将要产生的愁绪。
“听得道一声’去也’,松了金钏;遥望见十里长亭,减了玉肌。
”夸张、对偶兼用,很形象地体现了莺莺所受的心理折磨。
“泪添九曲黄河溢,恨压三峰华岳低”,夸张、比喻、对偶同时使用,真是把离别之情
写到愁极、恨极,无以复加的地步。
“将来的酒共食,尝着似土和泥。
假若便是土和泥,也有些土气息,泥滋味。
”夸张兼
比喻,恰切地表现了离别之愁使之食之无味的情形,传达出了两人的心曲。
“淋漓襟袖啼红泪,比司马青衫更湿。
”是用典兼夸张,形容伤心之至,悲苦无穷。
“暖溶溶的玉醋,白泠泠的似水。
”夸张、比喻、对比三者同用,以厌酒表示愁苦。
“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设问和拟人兼用,更是创设了悲凄婉曲、令人哀恸
的悲凉意境。
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增添了曲词的艺术魅力,恰切地表达了人物的思想感情,尤其是
夸张描写,大都将人物感情寄附于客观事物,借助鲜明生动的形象来展示人物的内心世界,感染力很强,真不愧“花间美人”之称。
②融古代诗词与民间口语为一体。
作者善于把典雅凝练的古代诗词和流畅通俗的民间口语融为一体,从而形成清丽华美、生动活泼的语言风格。
作者融入了不少古代诗词的语句,其特有的语意、情味和表达效果与剧中语境相契合,增添了语言的文采和表现力。
作品不仅大量运用民间口语,吸收了不少方言词语、成语,而且善于将民间口语加工成
富有文采的文学语言,通俗自然、生动活泼。
(解说:由于前面的课堂活动已有分析,此处只做一个概括性的总结,利于学生梳理知
识。
也可用多媒体或投影显示,给学生以更直观的了解。
)
四、比较阅读
1.比较〈〈长亭送别》和〈〈窦娥冤》,回答如下问题。
(1)崔莺莺、窦娥这两个艺术典型形象的性格有什么共性和个性?
明确:共性:善良的心理,反抗精神。
个性:崔莺莺出身名门,是一个大家闺秀,期待真正的爱情,反对封建礼教,鄙弃功名利禄。
窦娥先为童养媳,后为寡妇,恪守封建伦理纲常,不怕官府,不怕严刑。
(2)〈〈西厢记》和〈〈窦娥冤》均为元杂剧,从节选内容来看,两文在结构和表现手法上既有相同之处,又有各自的特色,请作一下比较。
明确:相同:故事情节由一幅幅画面构成,宫调一样,曲牌也大同小异,皆由一人主唱。
不同:〈〈长亭送别》四个部分情景交融,以景物描写设置戏剧环境,渲染气氛,与主人公的离愁别恨天然浑成。
〈〈窦娥冤》三个场面悲壮之中藏细腻,丰富的想象和大胆的夸张汇聚为充满奇异的浪漫色彩。
(3)关汉卿是“本色派”的代表作家,王实甫以“文采见长”为“文采派”的领袖。
试就节选的两篇课文来说明两者的语言特色。
明确:〈〈西厢记》语言华美典雅,以富于文采为特色。
作者善于以景物描写设置戏剧环境、渲染气氛、情景交融,使剧情合一,富于意境美。
语言委婉隽永,较多地借用或化用古代诗词中典雅凝练的语句与生动活泼的民间口语,语言具有诗化的特点。
且善用修辞,丰富
多彩的修辞手法使语言独具魅力。
〈〈窦娥冤》语言朴实无华,以“本色”见长。
曲中语言直白,感情强烈,直抒胸臆,多用白话,多用方言词语,通俗自然,口语化的特点更明显,修辞手法较少,更具自然洗练的民间气息。
2.播放〈〈天仙配》录音,屏幕显示歌词:
树上的鸟儿成双对,绿水青山带笑颜。
随手摘下花一朵,我与娘子带发髻。
从今不再受那奴役苦,夫妻双双把家还。
你耕田来我织布,我挑水来你浇园。
寒窑虽破能避风雨,夫妻恩爱苦也甜。
你我好比鸳鸯鸟,比翼双飞在人间。
这一曲〈〈天仙配》,同学们一定很熟悉,曲调轻快愉悦,宛转流畅,歌唱者七仙女和董
永也是民间广为流传的追求自由、追求爱情的一对爱侣。
莺莺和张生是别离,七仙女和董永
是相偕还家,他们的心情不同,眼中的景物也自是不同,请同学们从这两个反差强烈的曲词中去寻找它们的共同点。
明确:虽然由于境的不同,所抒的情也不同。
但他们对爱情的炽热追求,对幸福美满生
活的渴望是一致的,莺莺是“但得一个并头莲,煞强如状元及第”,七仙女是“夫妻恩爱苦
也甜”。
莺莺认为“蜗角虚名,蝇头微利,拆鸳鸯在两下里”。
七仙女愿男耕女织,永守家园。
由此可见,只要能夫妻相偕,举案齐眉,什么功名利禄、神仙生活皆可抛之脑后,真切地体现了他们对自由爱情的大胆追求,对传统礼
教观、婚姻观的否定。
虽然一个是凄惨景象,抒离愁别恨;一个是景色美艳,写欢聚团圆,但他们所表露的情
感却是一致的,那就是不愿分离,效鸳鸯比翼双飞,天长地久;学并蒂,共结连理。
(解说:〈〈窦娥冤》刚刚学过,通过比较,可以复习旧知,联系新知,还可以在比较中明确“本色”与“文采”的不同,以及元杂剧的共性。
〈〈天仙配》一曲,也是人人皆知的名
曲,和本折进行比较,可以使学生明白相同的情感在不同情境中的不同表达,更进一步体悟
本曲矛盾冲突的激烈,以及反封建的主题。
)
五、链接赏析
下面一诗一词都是描写离别的名篇,所使用的手法同中有异。
阅读时要弄清抒情层次,看各自使用了什么手法,达到了怎样的艺术效果。
无题
李商隐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境
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雨霖铃
柳永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
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学生分组讨论,写出50字左右的鉴赏片断。
明确:〈〈无题》:诗人以双关和比喻的手法,写出思念之绵长和痛苦。
用相见之难来衬托分别之难,想象“晓镜”和“夜吟”的情形,扩大了抒情空间,抒尽离别的愁苦。
〈〈雨霖铃》:上阕以清秋之景衬托离别的心境,情景交融,并直接描写了不忍分别的动作神态。
尤其以空廓的楚天来形容愁绪漫无边际。
下阕从眼前的分别设想别后寂寞之情和经
年孤寂之感,反过来增强了眼前的离愁别绪。
“杨柳岸晓风残月”为千古名句,借景抒情,
使人产生依依惜别之情,未来的痛苦增强了眼前离别的不易。
将这两首诗词与〈〈长亭送别》对比阅读,理解不正确的是()
A.“相见时难别亦难”可以说明崔莺莺“恨相见得迟,怨归去得疾”的心境。
而“东风无力百花残”则是她离别前身心的准确描述。
B.莺莺临别嘱咐张生的内容,可用“青鸟殷勤为探看” 一言以蔽之。
C.把眼前的离别在更广阔的时空上展开,想到异地,想到以后,这一手法,这三首诗词
曲全用到了。
D.〈〈长亭送别》与这一诗一词的区别是,它不仅仅抒发一种离愁别恨,还把这种感情放
在反抗封建礼教和鄙视功名利禄的背景下,因而更有深刻的意义。
1.实词
'每一令出,平伐其功(
①其后秦欲伐齐②季氏 伐』口诛笔伐(动词,声讨 伐
薪烧炭南山中(动词 上兵伐谋,其次伐交,
匕五霸之伐也(名词, 分析:B (崔莺莺临别祝福的内容更丰富复杂,还有惜别担忧之情。
)
六、 课堂小结
作者运用古典诗词的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
吸取古典诗词的语言精华,
加重了文章的斑
斓色彩,运用多种修辞手法,综合表现,情同景生,境由情显,恰切地在“长亭”这个令人 伤感的地方演绎了一曲“秋”的悲歌,使我们深深感受到了曲词的艺术魅力,希望同学们多 选几首曲子来背诵。
七、 布置作业
1. 选背曲词,争取多选。
2.
用散文的笔法改写【端正好】一曲。
这首诗的感情奔涌跌宕,大起大落,感情的发展极快,试对诗人的感情发展脉络加以分析。
参考答案 全诗以愤激为感情基调,开头悲叹人生短暂,接着因悲而生寻欢之意,准备痛饮 一场,然后转入正题,借酒抒发其愤世嫉俗之情,到结尾更将这一复杂的心绪统一为“万 古愁”,使抒情达到了高峰。
试将“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与“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作一比较,说说二者在内容和表现手法上有什么不同?
提示这首诗作于“安史之乱”的前夜,其时唐玄宗沉溺女色,宠信奸佞,朝纲废弛,官场 黑暗,社会极度腐败,豪门贵族寻欢作乐,不念国事。
诗人对此极为愤慨,
“钟鼓馔玉不足
贵”表达的正是对权贵们的鄙弃不屑和强烈的否定;但他又无力改变这一切,只能消极反 抗,于是“但愿长醉不复醒”。
“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与“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都表 现了诗人对权贵的愤慨和否定、鄙弃和蔑视;所不同的是,前者所谓“但愿长醉不复醒” 消极逃避,显得愤激而消沉,而后者所谓“开心颜”则包含着对个性自由的追求,显得愤 激而决绝。
在表达形式上,前者婉曲,以“钟鼓馔玉”借代权贵,后者直白,锋芒直指权贵,情绪急 切。
动词,耀,自夸)
将伐颛臾(动词,讨伐,进攻)
)
,砍伐)
其次伐兵(动词,战胜,打败) 功业)
在怒而疏屈平(动词,
其于计疏矣(动词,疏 '
以疏为美,密则无态( '
以金笼进上,细疏其能
疏远)忽)
形容词,稀疏)
(动词,陈述,旧读shO)
2.虚词
戏不曾缘客扫(副词,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副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是高、曾时为一户者,亲属)曾经)
词,竟然,连……都,表示出乎意料)鸟(通“层”)
至曾、元时不分至十户不止(zwg,
与自己隔两代的
肖益其所不能(zmg,增加)
不识有诸(之乎,合间言举斯心加诸彼而已(诸』矫命以责诸民(介词,
王如改诸,则心反予(
工之诸臣皆足以供之(
是乃仁术也(是)
夫我乃行之(这样,如乃』尔其
无忘乃父N志(第乃不知有汉(副词,竟凡三
往,乃见(副词,乃记之而
去(连词,于词)
之于,合音词)
相当于“于”)
第三人称代词,相当于“之”)众,各)
此,指示代词)
二人称代词,你的)
,却)
才,方)
是,就)
同步阅读
1为下列加点的词语注音。
叶进酒()
莫使金樽空对月()
烹羊宰牛且为乐()
岑夫子()
钟鼓馔玉不足贵()
斗酒十千恣欢谑()
呼儿将出换美酒()
千斤散尽还复来()
答案qi ① g z m p 5 g c cn zhu cn xu e ji ① g s on 2解释下列诗句中加点的词语。
(1)高堂明镜悲白发(
)
(2)会须一饮三百杯(
)
(3)钟鼓馔玉不足贵(
)
(4)斗酒十千恣欢谑(
)
(5)径须沽取对君酌( )
(6)与尔同销万古愁( )
(7)但愿长醉不复醒( )
(8)主人何为言少钱( )
答案(1)高大的厅堂(2)应当(3)值得
(4)放纵(5)即、就(6)代词“尔” (7)只
(8)为什么
3下列句子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B.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C.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D.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答案A
4对第一段诗句的解说,错误的一项是( )
A.“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诗人以河水一去不返喻人生易老,以黄河
的伟大永恒衬托生命的渺小脆弱。
B.“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将人生由青春至衰老的全过程说成“朝”
“暮”之间的事,把本来短暂的人生说得更短暂。
C.“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表现了作者消极的思想:人生得意时,要尽情地
寻欢作乐,别让金杯玉露,空对天上明月。
因为人生寿命如黄河之水耗入海,一去不复返,因此,应及时行乐,莫负光阴。
D.“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是诗人乐观自信地肯定自我价值的宣言,流露出
怀才不遇和渴望用世的积极思想感情。
答案C
5对全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将进酒》是一首劝酒歌,诗人借题发挥,尽吐郁积在胸中的不平之气,也表达了施展抱负的愿望。
“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 两句,是诗的主旨,有统摄全诗的作用。
B.全篇诗情忽张忽翕,大起大落,由悲转乐、转狂放、转愤激、再转狂放,最后结于“万古愁”,回应篇首,奔放跌宕。
C.诗中起兴夸张的手法运用得颇具特色。
如诗篇开头的两组夸张的长句,就有抓风海雨而
来之势,具有惊心动魄的艺术力量。
诗中屡用巨额数字“十千”“千金裘” “万古愁”表现
了豪迈诗情,略给人空浮之感。
D.诗句以七言为主,间以三、五、十言“破”之,长短不一,参差错综,使得快慢多变,一泻千里。
答案C
6起兴与夸张手法的运用是本诗颇具特色之处,请各举一例予以解说。
答案(1)起兴手法
诗句: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特色:开篇用长句起兴,借天上而来不再复回的黄河之水、明镜中转眼雪白的头发,来感慨人生之短暂,尽吐心中之郁闷,引出“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的主旨。
(2)夸张手法
诗句: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特色:一方面表现了诗人浪漫、狂放的气质和性格,同时很好地照应了下文“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的主旨,也为文末“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的开阔而旷达的胸襟作了很好的铺垫。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7〜10题。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大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
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侧耳听: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
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
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
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
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和意义不相同的一组是()
A.
干金散尽还复来
B.』……
但愿长醉不复醒
L
请君为我侧耳听
C.』
主人何为言少钱
L
"W进酒,杯莫停
D.J °
呼儿将出换美酒
L 。
解析D.请/拿;A.应当;B.再;C.介词,为。
答案D
8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烹羊宰牛且.为乐且:暂且。
B.与君歌一曲歌:唱歌。
C.径须沽取.对君酌取:拿取。
D.与尔同销万古愁销:消除。
解析C.语助词。
答案C
9选出下面的诗句翻译正确的一项。
(1)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A.可悲的是从高大厅堂的明镜里看到自己的头发已变白,早晨还像青丝一般黑,傍晚已成了雪白。
B.可叹那明镜里父母的头发已经变白,早晨还像青丝一般黑,傍晚已成了雪白。
C.可叹那明镜里父母的头发已经变白,早晨还是一根根的青丝,傍晚已成了白雪。
D.可悲的是从高大厅堂的明镜里看到自己的头发已变白,早晨还像一根根的青丝,傍晚已变成了白雪。
解析注意“高堂”的准确翻译,以及后一句中比喻的体现。
答案A
(2)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
A.陈王曹植从前设宴时非常地平和与欢乐,喝一斗酒赏十千钱,纵情地欢乐。
B.陈王曹植从前设宴时非常地平和与欢乐,喝着千钱一斗的名贵酒,纵情地欢乐。
C.陈王曹植从前在平乐观设宴,喝着千钱一斗的名贵酒,纵情地欢乐。
D.陈王曹植从前在平乐观设宴,喝一斗酒赏一千钱,纵情地欢乐。
解析注意“平乐” “斗酒十千”的翻译。
答案C
10诗中运用陈王曹植的典故的作用是什么?
答案三国时期的陈王曹植是个才华横溢的人物,因为被其兄曹丕所忌恨而郁郁不得志,只能借酒浇愁、以泪度日,最后年纪轻轻的就死去了。
诗人由曹植想到了自己同样怀才不遇,因权贵当道,使自己为国效力的志向无法实现,英雄无用武之地。
作者是借曹植的典故尽吐心中的不平。
延伸阅读
1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I可题。
秋词
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这首唐诗借秋景抒情,诗中的秋景有什么特点?作者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本诗描写的景物是秋日晴空,一鹤排云,矫健凌厉。
本诗借这些物象,抒发了奋发有为的凌云壮志。
2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I可题。
放言(其三)
白居易
赠君一法决狐疑,不用钻龟与祝蓍注。
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
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
向使当初身便死,一生真伪复谁知。
注:钻龟与祝蓍都是古代占卜的方法。
颔联作者自注“真玉烧三日不热,豫章木生七年而后知”。
前人在评论这首诗时曾说,这首诗蕴涵着深刻的哲理。
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
解析本诗先用辨玉的品质和树的成材与否需要一定时间来正面说,然后又用周公和王莽两人的史例说明如果不通过长时间的观察和考验,而只看表面现象,就会将真相蒙蔽,以伪为真。
列举正反事例,深入浅出地说明了道理。
答案同意。
这首诗主要说明了解人的品德和为人需要长期的观察和考验,不能在短时间内凭表面现象评定一个人的本质。
3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I可题。
题张十一旅舍
韩愈
五月榴花照眼明,枝间时见子初成。
可怜此地无车马,颠倒苍苔落绛英。
前人在评论这首诗时认为,本诗托榴花的形象抒发诗人的思想感情。
你同意这一说法吗?为什么?
答案(示例)同意。
本诗描绘了榴花的鲜艳美丽,表达了作者对美丽的榴花无人观赏的慨叹,进而抒发了自己怀才不遇的无限感叹。
4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 ? ,
(〈〈论语•学而》) (2), 。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李白〈〈将进酒》) (3)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 。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王维〈〈山居秋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