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归园田居》(其三)教学反思(合集)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八年级语文《归园田居》(其三)教学反思(合集)
第一篇:八年级语文《归园田居》(其三)教学反思
八年级语文《归园田居》(其三)教学反思
作为一位刚到岗的教师,我们要有很强的课堂教学能力,教学的心得体会可以总结在教学反思中,快来参考教学反思是怎么写的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八年级语文《归园田居》(其三)教学反思,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结合学生的学习实际,选择并制定合理的教学方案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保障。

为此,我根据我校的教学硬件设施简陋,学生知识底子薄弱等实际情况,设计了这样一节适合于少数民族农村初中生的古诗教学课。

从我执教的过程与效果来看,这是一节比较质朴有效的语文课,因为它没有借助于现代化信息技术等先进的教育媒体手段来辅助教学,也没有沸沸扬扬的课堂学习场面,却使学生轻松自然地完成了学习的任务。

当然,这一节课也不能算是完美无缺,它仍然有许多值得改进的地方。

对于这一节课的得与失,我将之归纳为六个方面。

一、学习目标简要明确。

学生学习古诗,往往不知从何入手,更不知用什么方法去学习。

为了解决这一难题,我根据新课标对学生学习古诗的要求并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将这一节课的教学设定为“目标导学”课。

我认真研究文本后,把本节课的学习目标设定为“五个会”,即会朗读、会理解、会欣赏、会背诵、会默写。

这样的目标即全面又简要。

更值得欣喜的是,这样的目标,学生更易于执行与记忆,它为整节课的学习定下了科学的基调。

二、语文基础知识的教学落实到位。

整节课,我都十分注意了语文基础知识的教学与落实。

在“会朗读、会理解”的层面上,我指导学生学习了古今字词的读音差异,如“荷花”与“荷锄”中“荷”等字的读音,也指导学生理解了古诗字词的意思,如“荒秽”等字词句的意思。

在“会背诵、会默写”层面
上,我注重了学生对知识的积累训练。

这些教学环节的成功进行,使学生的古诗知识得到了进一步的丰富。

三、学生能力得到了切实的训练与确实的提高。

我在引导学生进行目标式学习的过程中,注重了考察学生的记忆能力、自学能力、朗读能力、理解能力、赏析能力、表达能力等多种能力进行了针对性的训练,学生在完成这些任务的过程中,从他们的课堂表现来看,他们的这些能力确实得到了提高。

四、学生有了情感的体验。

教学中,我把诗歌中的语言美、意境美等的'欣赏作为教学中的重要环节,在这一环节的学习中,学生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其中,他们在品析中得到了情感的体验。

五、学生掌握了学习古诗的方法。

在整节课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带着学习的目标,有层次、有步骤、有主见地完成了既定的学习任务,他们在这一过程中学会了这种明了的学习古诗的方法。

这不正是我们教学的宗旨吗?
六、由于缺少了多媒体等的辅助教学,教学缺失明显。

这一节课,虽然有效地完成了教学任务,学生的学习也比较积极主动,但课堂容量少了一些,比如拓展阅读虽然有了安排,但远远做得不到位;诗歌的相关习题也没进行专门的训练;对于诗人当时的田园生活场景想象的训练时间也过少等。

这些缺失值得我认真思考与改进。

这一节课虽然已成为过去,但是,我会从这一节课中汲取经验与教训,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不断反思,不断改进,不断进步。

第二篇:八年级语文《归园田居》(其三)教案
八年级语文
《归园田居》(其三)
《归园田居》(其三)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了解陶渊明的生平情况及诗歌的写作背景;
2、理解作者反抗黑暗,辞官归田,不与当时黑暗的上层社会同流
合污,热爱田园生活的精神;
3、学生能够准确流畅地朗读并当堂背诵诗歌。

过程与方法目标:
1、整体感知诗意,通过对景物描写的分析,体味文中情景交融的意境美,诗人从中体现出来的情趣美;
2、通过朗读与背诵感受诗歌的韵律与节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正确评价陶渊明放弃官场、归隐田园的生活道路选择,培养学生的修身意识;
2、感受作者的隐士情怀,领悟作者返朴归真的人生志趣与人生境界,学习其高尚的理想和坚定的人生追求。

【教学重点】
1、整体感知诗意,通过对景物描写的分析,体味文中情景交融的意境美,诗人从中体现出来的情趣美;
2、理解作者反抗黑暗,辞官归田,不与当时黑暗的上层社会同流合污,热爱田园生活的精神。

【教学难点】
对文中“但使愿无为”的“愿”的理解,以及感受作者的隐士情怀,领悟作者返朴归真的人生志趣与人生境界,学习其高尚的理想和坚定的人生追求。

【教学方法】
朗读法、讨论法、点拨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在进入课程的学习之前,我想请同学们先来做一道选择题。

(出示幻灯片)此时在你面前有两条路:
1、官服加身,名利双收;
2、朝九晚五,平淡恬静。

你们会怎样选择呢?请一二位同学说说自己的看法。

(教师不予点评)
大家的选择都有各自的理由,但其实我们都在做同一件事:舍与得(出示幻灯片)。

舍与得之间充满人的一生,东晋著名文学家陶渊明也曾经做过这样的选择。

他选择的是做一个日出而作,日暮而息的农夫。

《归园田居》组诗写于他归隐田园的第二年,其中包含了他对自己舍官归家的感想和思索。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其中的一首,学习陶渊明的舍与得。

(出示幻灯片、板书)
二、走近作者
陶渊明我们并不陌生,之前我们已经学习了他的散文——《桃花源记》,现在我们来回顾一下他的个人资料。

(出示幻灯片)(全班回答)
三、背景简介
此诗写于陶渊明归隐的第二年。

归隐之前,还有一个典故,那就是“不为五斗米折腰”。

(出示幻灯片)这个故事讲的是:公元405年,陶渊明担任彭泽县令时,郡督邮来县巡察,县吏告诉他,应该穿戴得整整齐齐地去恭迎郡督邮。

陶渊明叹息说:“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即日授印去职。

离开官场回到家园,从事耕读,这首诗描写的就是农家生活。

强调:陶渊明的这次辞官回家是最后一次,从此再也没有出仕。

四、解读题目
文章和诗歌的题目就好像是一个人的眉毛和眼睛,俗话说:眉目传情。

文章的标题往往能够向我们传达或暗示许多的有效信息。

提问:“归园田居”这个标题的题眼是哪个字?大家从这个字想到了什么?(出示幻灯片)明确:“归”
从何而归?官场
为何而归?不愿与统治者同流合污归向何处?田园归去如何?
那么,诗人归隐之后的生活是怎么样的呢?
五、听录音范读,整体感知。

1、易错读音:秽huì 荷hè 长zhǎng
2、韵脚:ī
3、学生朗读
4、划分节奏
六、解读诗歌
1、诗中有一处引用了典故,请把它找出来。

《汉书·杨恽传》:“田彼南山,芜秽不治。

种一倾豆,落而为箕。

人生行乐耳,须富贵2 何时。

”(出示幻灯片)
明确: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语言特点:平实亲切
2、从这一句诗我们能够获得哪些信息?(出示幻灯片)明确:① 地点:南山
② 去豆田的目的:锄草
③ 锄草的原因:草盛豆稀(板书)
④ 季节:春末夏初
3、因为“草盛豆苗稀”,非锄草不可呀。

于是说干就干——“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诗人一大早就来到田里清楚杂草了,那什么时候才回去呢?(“带月荷锄归”)等到月亮出来了才扛着锄头回家。

从这一句诗可以看出作者锄草干了多久?(一整天)“带月荷锄归” 一句常为后世诗评家称道,请说出这一句的妙处。

(出示幻灯片)(结合图片)明确:这一句将劳动生活的感受和山村静谧的夜景融合在白描般的图画中,表达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满足。

4、现实生活如此清贫的陶渊明,居然没有丝毫抱怨,也没有对官场的留恋,反而在诗歌中隐去了现实生活的艰难和困顿,将归隐后的田园生活写的如此美好,这是为什么呢?种种原因归结为一句话,写在诗歌中,你们找到了吗?(出示幻灯片)明确:“但使愿无违”(板书)
5、“但使愿无违”的“愿”具体指什么?
明确:这里的“愿”具体指要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不想在那污浊的现实世界中失去自我,即使做一个农夫也比在官场上“为五斗米折腰”强。

6、再读诗歌,体味其中表达的诗人的思想感情。

(出示幻灯片)
明确:这首诗表现了田园劳作之乐,从中流流露出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归隐田园的自豪、愉悦之情。

七、在音乐中感受陶渊明的归隐生活。

八、讨论:陶渊明被后世称为“百世田园之主,千古隐逸之宗”。

对于他的隐逸思想,你如何评价?
教师总结:陶渊明的归隐是出于自己的意愿。

田园生活让他疲惫、烦躁的心得到放松和平静,正如学者叶嘉莹所言——在古今诗人之中,能够直接面对人生的苦难悲哀,而且真正找到了一个解决办法的,只有陶渊明。

当然,他也不得不为自己所选择的这条道路付出了劳苦饥寒的代价。

九、课堂小结
人的一生就是一舍一得的过程,人的区别也就在于有的人知道舍什么,得什么,什么时候该舍,什么时候该得,有的人却不能,由此,人生的境界也就不同。

有一段话是这么说的:
其实天很蓝,阴云终要散。

其实海不宽,此岸连彼岸。

其实梦很浅,万物皆自然。

其实泪也甜,当你心如愿。

其实,舍与得,都在于你们自己心中。

同学们,生活中的你会如何面对“舍”呢?你想得到的又是什么呢?我们可以做到陶渊明的境界吗?
最后,让我们带着崇敬的心情,再来背诵陶渊明的诗歌,体验诗人超脱的境界吧。

十、布置作业
1、用散文的手法改写《归园田居》(其三),注重景物描写和心理描写。

2、结合《归园田居》组诗体会诗人对田园生活的热爱与怡然自得的归隐生活。

第三篇:归园田居(其三)
归园田居(其三)
教学目标:
1.了解诗的背景、作者及其归隐思想,能流畅、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2.学会抓住重点词语感知理解诗歌内容。

3.想象画面读懂意境,且在多层次诵读、想象中品味诗歌平淡质朴的语言风格,领会诗境诗情之美,能独立归纳主旨。

4.在感受宁静恬淡、返璞归真的隐士情怀及醇美的田园意境之基础上,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的情感;既受到宁静淡泊的高雅志趣的熏陶,亦能认识到其思想局限性。

教学重难点:
1.分析诗中的景物描写,体味情景交融的意境。

2.感悟诗人情感,读懂诗歌意境,品味诗歌的语言美和意境美。

3.透过语言的表象,感悟诗人的隐逸情感。

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
一、导入
生活在不同时代,每个人的生活和人生追求都不一样,有人穷其一生为了功名利禄,无数次地参加科举考试,无数次参加公务员考试,觉得当官才能实现人生的价值。

也有人厌恶这种官场生活,平平淡淡,或做农民或成为一名普通工人,如果摆在你们面前有两条路:做官,名利双收或者做农民,平平淡淡。

你们会怎样选择?找一二位同学说说自己的看法,教师不作点评。

东晋著名文学家陶渊明也曾经做过这样的选择,但不同的是,他选择的是做农民。

而且,他这一选择使他成为中国文学史上最出名的农民之一。

《归园田居》写于做农民后的第一年。

其中,包含了他对自己弃官归家的感想和思索。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文章,学习陶渊明的舍与得。

二、走进作者
陶渊明(365--427),东晋著名诗人。

一名潜,字元亮,称靖节先生,又自号五柳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

著名的隐士,不满于官场的黑暗,“不为五斗米折腰”,隐居农村。

从彭泽令职位上隐退,这一年他41岁,以后终老农村,死后世人称他为“靖节先生”.“不为五斗米折腰”说的是公元405年,陶渊明担任彭泽县令时,
郡督邮来县巡察,县吏告诉他,应该穿戴得整整齐齐地去恭迎郡督邮。

陶渊明叹息说:“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即日授印去职。

离开官场回到家园,从事耕读,这首诗描写的就是农家生活,陶渊明的这次辞官回家是最后一次,从此再也没有出仕。

陶渊明开创了田园诗一体,为古典诗歌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

三、背景资料
晋义熙二年(406),亦即陶渊明辞去彭泽令后的次年,诗人写下了《归园田居》五首著名诗篇。

这是诗人辞旧我的别词,迎新我的颂歌。

它所反映的深刻思想变化,它所表现的精湛圆熟的艺术技巧,不仅为历来研究陶渊明的学者所重视,也使广大陶诗爱好者为之倾倒。

四、整体感知 1.释题
题目中的“归”字隐含了哪些信息?(提问,学生畅所欲言)(1)从何而归?官场
(2)为何而归?厌倦官场生活,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

(3)归向何处?田园
(4)归去如何?实现了自我,得到了心灵的宁静。

2.学生自读诗文,了解这首诗的大意。

(1)朗读要求: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是古诗学习背诵的重要途径,可以先放音频,学生静静地听一遍,然后跟读,最后可找几个声音洪亮的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读出节奏,读出重音。

(2)问题:诗中写了哪些景物?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画?侧重写诗人对什么的体验?(学生自主发言)
明确:全诗写了南山下的豆田杂草众生,豆苗稀少,诗人不得不早早起来劳初作,直到很晚才能伴月而归。

回家的路上,杂草茂盛,露水沾湿了衣裳,诗人也不在意。

诗人觉得能够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心里就很满足了。

他对农耕之事抱着客观而且坦然的态度,不管豆苗繁茂与否,他都尽心尽力地除草整治,而他整治荒秽的目的,也不是为了求得怎样的丰收,他以平和的心态面对种植豆苗,别是一种顺任物之自然,顺任人之自然的态度。

他在种豆除草这样极平常的事情中,发现了乐趣,实现了自我,得到了心灵的宁静,看似平淡的语句因此
饱含醇厚的诗意。

3.分层。

(1)前四句为第一层,写了种豆,豆苗状态和锄草的劳动情形。

第一句交代种豆的地点,“南山”当指庐山,诗人家在柴桑,在庐山之北,故以庐山为“南山”。

第二句说锄草的原因是草长得茂盛,豆苗却很稀少,把地里的营养都吸收了去,豆苗长不起来,自然非锄不可。

第三句说一大早就去锄草,“兴”,原来的意思就是“起”,“晨兴”就是“早早地起来”;“理”,清理,这里可引申为清除;“荒”,杂草;“秽”,指田中杂草(“秽”的这个意义现已消失,只作肮脏、丑恶解)。

第四句说回家已是晚上了,披着月光,扛着锄头回家,很有一番情趣。

(2)后四句为第二层,借夕露沾衣来抒发对田园生活的热爱。

五、深入研读
1.这首诗写的是哪个季节的劳动生活情形?
明确:从“种豆”“草盛”“夕露”可以判定,时间当是农历三四月间,即春末夏初。

2.诗人到田间去干什么?锄了多长时间?明确:锄草。

从“晨兴”到“带月荷锄归”,可以看出他干了一整天。

3.第五句中“道”指什么?
明确:诗人的归途,紧承上句中的“归”字。

4.即是归途,大概也就是来时的路,为什么开头不提,到这里才说它狭而多草木?明确:为了引出夕露沾衣一句,表明诗人在草木中穿行,致使衣为夕露所湿。

5.为什么要着意写夕露沾衣?
明确:借夕露沾衣作烘托,抒写诗人归田的愿望。

诗人写劳动生活,也是为了表明他终生归隐的意愿,尽管劳动了一整天,却不以此为苦;及至在归途中夕露沾衣,就巧妙地利用这个细节表述了他的意愿。

这生动地表现了诗人自然朴实的风格。

6.“但使愿无违”的“愿”具体指什么?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愿”强调诗人愿意躬耕南亩,付出身体上的辛劳,以保全自己高洁的人格,不在污浊的现实世界中失去自我。

六、赏析与拓展
(1)品出意味。

找出并有感情地读出你喜欢的诗句,说说自己喜欢的理由。

或者谈谈诗人为什么这样写。

引导学生赏析交流感触较深、值得玩味的诗句,提醒学生注意归纳、升华和积累。

(2)想出余地。

说说你心中的田园生活和你怎样看待陶渊明的弃官归隐引,导学生想象、联想,创造性地阅读诗歌,进一步把握作品的意境、形象和主旨。

(3)你认为这首诗歌的语言有什么特点?(平淡、朴实、自然的风格。


七、小结
在读中我们感受到了诗人那颗纯净逸世的诗心。

种豆也罢,早出晚归也罢,夕露沾衣也罢。

这一切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但使愿无违”。

我们未来的路不会一帆风顺,当我们在梦想之路艰难跋涉时,我们可以用陶渊明的诗来勉励自己——“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当我们的付出得不到丰厚的收获时,我们也可用陶渊明的诗来慰藉自己:“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最后送同学一句话:“选择自己所爱的,爱自己所选择的”!
八、作业
1.背诵《归园田居》。

2.赏析《归园田居》其他三首,你认为身处都市的你如何才能常常保持与田园的约会?板书设计
归园田居(其三)陶渊明
从何而归、为何而归、归向何处、归去如何
前四句:种豆锄草的劳动情形。

后四句:抒发对田园生活的热爱。

第四篇:《归园田居(其三)》教学设计
《归园田居(其三)》教学设计
张家川县大阳中学张桢
一、知识与技能:
能够有感情地朗读并熟练地背诵《归园田居(其三)》这首田园
诗;通过对诗歌语言的探究,细品诗中所表达的诗人的情感;在反复的吟咏之中感受诗歌语言的音乐美;还要学会充分调动自己的情感、想象去感悟诗人所描绘的诗话的田园。

二、过程与方法:
(一)课前指导:通过图书、网络等多种渠道搜集有关陶渊明的相关资料,帮助学生理解诗意;搜集有关田园诗的有关资料,让学生能够用一种宽阔的视野来欣赏田园诗作。

对于那些能力强的同学还可以让他们写一写对田园生活的理解。

(二)课堂应该充分体现学生对田园诗以及对田园生活的理解,老师则应做提炼与升华的工作。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反复的朗读吟咏,通过对田园诗歌的比较欣赏,真正体会到田园诗给我们带来的巨大美感,感受田园生活宁静以致远的恬淡旷达。

课程重点与难点:
穿过语言的表象领悟陶渊明诗意田园的内涵。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对诗歌的认知和感受能力也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所以,在讲解本首诗歌时,应该以诗歌本身所具有的魅力牵引着学生“披文入情”,再辅以优扬的音乐、美丽的图片,让他们能够身临其境般地重返诗意的田园。

课前指导:
1、熟读《归园田居(其三)》这首诗,并搜集诗人的相关资料。

2、有能力的同学写出对田园生活的理解的文章。

3、给陶渊明画肖像。

4、找到适合的背景音乐。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前奏:
播放歌曲《走在乡间的小路上》同学们听听这首歌唱出了乡间的什么样的景色和心情?渲染气氛,为学生理解本诗打下基础。

一、导语:
引导学生思考并讨论以下问题:你喜欢田园生活吗?为什么?
大家的选择都有各自的理由,但其实我们都在做同一件事:舍与得。

舍和得之间充满的人的一生,东晋著名文学家陶渊明也曾经做过
这样的选择,但不同的是,他选择的是做农民。

而且,他这一选择使他成为中国文学史上最出名的农民之一。

《归园田居(其三)》是陶渊明辞官归隐后一年后写的。

其中,包含了他对自己弃官归家的感想和思索。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文章,学习陶渊明的舍与得。

二、走进作者:
陶渊明:(365—427),又名潜,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又自号五柳先生。

晋浔阳紫桑(现在江西省九江市)人,东晋著名诗人。

陶渊明少年时代大有“大济苍生”之壮志,但是由于当时社会**不安,官场黑暗,他有志不得展。

陶渊明到29岁时才出仕,不久又归隐。

后又时隐时仕。

陶渊明在39岁时,为彭泽县令。

在官八十余日,逢郡里督邮来县,属吏告诉他应束带接见,他叹道:“我不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

”即日,便解印挂职而归。

从此他结束了自己仕途的努力和曾经的彷徨,义无反顾地走上了归田之路,也给后人留下了“不为五斗米折腰”的佳话。

指出重点:陶渊明的田园诗抒发了诗人对黑暗官场的极端憎恶和彻底决裂,对淳朴的田园生活的热爱。

表现了作者淡泊旷达、安贫乐道的品格以及鄙夷功名利禄的高远志趣和守志不阿的高尚节操。

陶渊明不满于官场的黑暗,隐居田园,躬耕自资。

这首诗写于隐居后第二年,《归园田居》共五首,这是其中的第三首。

三、划分诗歌节奏及了解注释: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1、归园田居:回到田园家乡。

《归园田居》共五首,这是第三首。

2、晨兴:早起;理:治理;荒秽(huì):指野草之类。

3、带:作“戴”、披;荷(hè)锄:扛着锄头。

4、狭(xiá):窄;长(zhǎng):丛生
5、沾(zhān):沾湿
6、但使:只要让;愿无违(wéi):不违反自己的意愿。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 诗人在南山下种豆,因为不善劳作,豆田里长满了草。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一大早就去锄草,到了月儿初升之时才扛着锄头回家。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归途中,道狭而多草木,以至露水沾湿了我的衣裳。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沾湿衣又有什么关系呢?只要不违背自己的意愿就行了。

四、明确诗歌内容:
1、提问:“带月荷锄归”一句常为后世诗评家称道,请说出这一句的妙处。

明确:这一句将劳动生活的感受和山村静谧的夜景融合在白描般的图画中,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满足。

小结:前四句为第一层,写劳动情形。

2、提问:为什么要着意写夕露沾衣? 明确:借夕露衣沾作烘托,抒写诗人归田的愿望。

3、提问:诗中最能体现作者写作意图的是哪一句?
明确: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4、提问:诗的末句“但使愿无违”的“愿”具体指什么?
明确:这里的“愿”具体指要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不想在那污浊的现实世界中失去自我,即使做一个农夫也比在官场“为五斗米折腰”强。

小结:后四句为第二层,以抒情为主。

诗人尽管劳动了一整天,却不以此为苦,及至在归途中夕露沾衣,就巧妙地利用这个细节表达了他归隐田园的意愿。

这生动地表现了诗人自然朴实的风格。

总结:这首诗是诗人辞旧我的别词,迎新我的颂歌。

它反映出作者深刻的思想变化。

五、讨论并归纳:处于现代社会农村和城市当中的人们,对于田园生活又分别有着怎样的理解与看法?
明确:在现代社会,生活在农村中的人们,由于长期在田园中耕作劳动,身心疲惫。

再加之长期处于田园生活的氛围当中,久而久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