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数方法讲义

合集下载

六年级下册奥数讲义-奥数方法:假设法(练习无答案)全国通用

六年级下册奥数讲义-奥数方法:假设法(练习无答案)全国通用

六年级下册奥数讲义-奥数⽅法:假设法(练习⽆答案)全国通⽤对于某些数学问题,可以根据题⽬中的已知条件或结论作出某种假设,然后依据假设进⾏分析推理,这种解题⽅法叫做假设法。

假设思维是⼀种常⽤的推测性的辩证思维,它要求⼈们在错综复杂的数量关系中,找出能起主导作⽤的某⼀数量或某⼀等量关系,以显现可求解的对应关系,从⽽确定解题思路。

常⽤的假设有条件假设、问题假_设、单位假设及情境假设等。

⽤假设法解题的思维过程分为三步:第⼀步对题⽬中的部分条件进⾏假设,第⼆步由假设导出⽭盾,第三步分析产⽣⽭盾的原因,原因找到后,问题也就解决了。

【例1]有五堆苹果,较⼩的三堆平均有18个苹果,较⼤的两堆,苹果数之差为5个,⼜,较⼤三堆平均有26个苹果,较⼩的两堆苹果数之差为7个。

最⼤堆与最⼩堆平均有22个苹果。

则每堆各有个苹果。

分析与解答根据题意按从⼤到⼩⽤字母表⽰如下:abcde,因为a,b,c的平均数是26,所以b应接近26,则a=26+5=31,e=22×2-31=13,d=13+7= 20。

c=18×3-13-20=21,符合题意,故每堆有(从⼤到⼩)31、26、21、20、13。

[例2] 绕湖的⼀周是22千⽶,甲、⼄⼆⼈从湖边某⼀地点同时出发反向⽽⾏,甲以4千⽶/⼩时的速度每⾛1⼩时后休息5分钟,⼄以6千⽶/⼩时的速度每⾛50分钟后休息10分钟,则两⼈从出发到第⼀次相遇⽤分析与解答如图1所⽰,包括休息时间,甲65分钟⾛4千⽶,⼄60分钟⾛5千⽶(⼄以60千⽶/⼩时的速度⾛50分钟只能⾛5千⽶)。

剩下的路程两⼈共同⾛完需:(22-19)÷(4+6)=0.3(⼩时)=18(分钟)故两⼈从出发到第⼀次相遇⽤时:65×2+18=148(分钟)。

[例3】⼩⽞和⼩斌⼀起跳绳,⼩⽞先跳了2分钟,然后两⼈各跳了3分钟,⼀共跳了780下,已知⼩⽞⽐⼩斌每分钟多跳12下,问⼩⽞⽐⼩斌多跳了多少下?周『-路剖析因为本题中有些数量关系⽐较隐蔽,如果对已知条件作出假设,就能顺利找到解此题的途径和答案了。

小学奥数讲义 第一讲--加减法巧算之凑整与组合思想强化篇

小学奥数讲义 第一讲--加减法巧算之凑整与组合思想强化篇

加减法巧算之凑整与组合思想在小学奥数计算中,凑整是一种方法,更是一种解题思想。

凑整只是手段,简算才是目的,同学们在熟练运用下面的简算方法后,课后要多加练习做到能举一反三。

凑整法:凑整法就是将算式中的数分成若干组,使每组的运算结果都是整十、整百、整千……的数,再将各组的结果相加。

常用的凑整方法有两种:①移位分组凑整法:先把加在一起为整十、整百、整千……的数相加,然后再与其它的数相加。

②加补分组凑整法:把几个互为“补数”的减数先加起来,再从被减数中减去,或先减去那些与被减数有相同尾数的减数。

注:“补数”就是两个数相加,如果恰好凑成整十、整百、整千……,就把其中的一个数叫做另一个数的“补数”。

【例1】计算:⑴117+229+333+471+528+622⑵(1350+249+468)+(251+332+1650)⑶756-248-352⑷894-89-111-95-105-94【拓展】计算:⑴(1350+249+467)+(251+333+1650)⑵298+396+495+691+799+21⑶567+232-267【例2】仔细考虑,相信你可以找到巧妙算法的。

1989+1988+1987-1986-1985-1984+1983+1982+1981-1980-1979-1978+…+9+8+7-6-5-4+3+2+1【拓展】计算:199-198+197-196+195-194+…+5-4+3-2+1【例3】加法金字塔,计算下面数的和:例3图【拓展】计算下面数的和:拓展图【例4】计算:83+86+95-85+86-94+95+94+86+92+87+80+93+100-89+83+96+98【拓展】计算:100-101+102-103+104-105+106-107+108【例5】计算:19+199+1999+…+142431999个919999L【拓展】计算:9+99+999+…+142439个99999L〖答案〗【例1】 ⑴ 2300,⑵ 4300,⑶ 156,⑷ 400【拓展】 ⑴ 4300,⑵ 2700,⑶ 532【例2】 2985【拓展】 100【例3】 1234567890【拓展】 1234567890【例4】 1086【拓展】 104【例5】 142431996个22220221L【拓展】 1111111101。

数学讲义(五年级奥数)

数学讲义(五年级奥数)

2 因数和倍数(2) 【题型概述】 今天, 我们学习因数的运用, 解决这种问题主要是根据问题的要求, 寻找因数的个数。 【典型例题】 29÷( )=( )· · · · · ·5,在括号内填上适当的数,使等式成立,共有多少种 不同的填法? 思路点拨 根据有余数除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可以知道除数与商的积是 29-5=24. 两个自然数相乘的积是 24 的有四种情况:1×24,2×12,3×8,4×6,再根据“除 数比余数大”可以知道除数只能是 24,12,8,6. 所以,共有 4 种不同的填法。 【举一反三】 1.37÷( )=( ) · · · · · ·5,在括号内填上适当的数,使等式成立,共有多少 种不同的填法?
6. 有 50 张卡片,分别写着 1~50 这 50 个数,正反两面写的数字相同,卡片一面是 红,一面是蓝,某班有 50 名学生,老师把 50 张卡片中蓝色的一面都朝上摆在桌 子上,对同学说: “请你们按学号顺序逐个到前面来翻卡片,规则是:凡是卡片上 的数是自己学号的倍数,就把它翻过来,蓝翻成红,红翻成蓝。 ”那么当每个学生 都翻完以后,红色朝上的卡片有几张?
4. 五个连续奇数的和是 35,这 5 个奇数中最大的一个是多少?
5. 有三个不同的自然数组成一个等式: ■+△+○=■×△-○ 这三个数中最多有多少个奇数?
4,奇数和偶数(2) 【题型概述】 奇数和偶数有一些有趣而常用的性质: 1. 奇数≠偶数,连续自然数中的奇数和偶数时相间排列的。 2. 偶数个奇数相加的和是偶数,奇数个奇数相加的和是奇数,任意个偶数相加的 和是偶数。 3. 奇数±奇数=偶数,奇数±偶数=奇数,偶数±偶数=偶数 偶数±奇数=奇数 4. 奇数×偶数=偶数,奇数×奇数=奇数,偶数×偶数=偶数 运用这些性质可以解决很多问题。 【典型例题】

小学三年级奥数教程讲义

小学三年级奥数教程讲义

导语:一、集合与运算1.集合的概念:集合是由一些确定的事物组成的整体,用大括号{}表示。

2.交集和并集:交集是两个集合中共有的元素组成的集合,用符号∩表示;并集是两个集合中所有元素组成的集合,用符号∪表示。

3.集合的运算规则:交换律、结合律、分配律。

二、逻辑推理1.逻辑运算:与、或、非。

与运算表示两个条件同时满足,用符号∧表示;或运算表示两个条件中至少一个满足,用符号∨表示;非运算表示否定一个条件,用符号¬表示。

2.推理方法:包括归纳法和演绎法。

归纳法是通过观察现象归纳出一般规律;演绎法是通过已知条件推导出结论。

三、数形关系1.数形结合:通过图形找规律、通过规律解题。

2.填数表:根据规律填写表格。

四、排列组合1.排列:从一组元素中取出若干个不同的元素进行排列,共有多少种可能性。

2.组合:从一组元素中取出若干个不同的元素进行组合,共有多少种可能性。

3.排列组合应用:根据具体情况应用排列组合的原理进行解题。

五、数论与整数运算1.质数与合数:质数是只能被1和自身整除的自然数,例如2、3、5等;合数是除了1和自身还能被其他数整除的自然数,例如4、6、8等。

2.最大公约数与最小公倍数:最大公约数是两个数都能整除的最大自然数;最小公倍数是两个数都能被整除的最小自然数。

3.因数与倍数:一个数能被整除的因数称为因数;一个数能被另一个数整除的称为倍数。

4.逢完数:一个数的所有因数相加等于这个数本身。

5.奇数与偶数:一个数能被2整除的称为偶数,不能被2整除的称为奇数。

六、巧用计算1.分数和小数的运算:分数与小数互相转换及运算。

2.百分数:将小数转换为百分数,百分数之间的运算。

3.运算顺序:根据运算法则确定计算的顺序。

尾声:通过学习本教程,相信大家对小学三年级奥数的基本概念和解题方法已有初步了解。

在学习过程中,勤动手、多实践、灵活思维是很重要的。

希望同学们能够善于总结经验,多积累解题思路,为进一步学习和应用奥数打下坚实的基础。

小学四年级奥数讲义

小学四年级奥数讲义

小学四年级奥数讲义需要牢背的基本概念1、加法中的巧算:加法交换律: a+b =b+a 加法结合律:a+b+c=a+(b+c)减法和加、减混合运算中的巧算:(1)一个数连续减去几个数,等于减去这几个数的和.相反,一个数减去几个数的和,等于连续减去这几个数.即a-b—c=a-(b+c) a—(b+c) =a-b-c(2)在加、减混合运算中,如果算式中没有括号,那么计算时可以带着运算符号“搬家”。

如:a—b+c=a+c—b(3)加、减混合运算中去括号(或添括号)时,如果括号前面是“-”号,那么括号里“—”变“+”,“+”变“-”;如果括号前面是“+"号,那么括号里的符号不变。

如a-(b-c)=a-b+c,a+(b—c)=a+b-c如果两个数的和恰好可以凑成整十、整百、整千……的数,那么其中一个数叫做另一个数的“互补数”。

2、乘法中的巧算:乘法交换律:a×b=b×a乘法结合律:(a×b)×c=a×(b×c)乘法分配律:(a+b)×c=a×c+b×c、(a-b)×c=a×c—b×c3、除法中的巧算:(1)除法交换律:a÷b÷c=a÷c÷b(2)根据“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商不变”的规律,进行巧算。

公式:如果a÷b=c 则 (a×n)÷(b×n)=c (a÷n)÷(b÷n)=cn≠0(3)根据“一个数除以两个因数的积等于一个数连续除以这两个因数”的规律,进行巧算.公式:a÷(b×c)= a÷b÷c(4)根据“一个数除以两个因数的商等于一个数除以第一个因数乘以第二个因数"公式:a÷(b÷c)= a÷b×c(5)除法分配律:(a + b)÷c = a÷c + b÷c a÷c + b÷c=(a + b)÷c4、你知道巧算中有几对好朋友吗?请写出来: 2×5=10 4×25=100 8×125=100016×625=10000 3×37=111 7×11×13=1001 37037×3=10101 5、“头同尾合十”:头×(头+1)×100+尾×尾“尾同头合十":(头×头+尾)×100+尾×尾6、平方差公式: a2-b2=(a+b)×(a—b)7、配对求和,也就是等差数列求和。

最新小学五年级奥数全册讲义(1-30讲)(含详解)【值得拥有】

最新小学五年级奥数全册讲义(1-30讲)(含详解)【值得拥有】

小学五年级奥数全册讲义第1讲数字迷(一)第2讲数字谜(二)第3讲定义新运算(一)第4讲定义新运算(二)第5讲数的整除性(一)第6讲数的整除性(二)第7讲奇偶性(一)第8讲奇偶性(二)第9讲奇偶性(三)第10讲质数与合数第11讲分解质因数第12讲最大公约数与最小公倍数(一)第13讲最大公约数与最小公倍数(二)第14讲余数问题第15讲孙子问题与逐步约束法第16讲巧算24第17讲位置原则第18讲最大最小第19讲图形的分割与拼接第20讲多边形的面积第21讲用等量代换求面积第22 用割补法求面积第23讲列方程解应用题第24讲行程问题(一)第25讲行程问题(二)第26讲行程问题(三)第27讲逻辑问题(一)第28讲逻辑问题(二)第29讲抽屉原理(一)第30讲抽屉原理(二)第1讲数字谜(一)数字谜的内容在三年级和四年级都讲过,同学们已经掌握了不少方法。

例如用猜想、拼凑、排除、枚举等方法解题。

数字谜涉及的知识多,思考性强,所以很能锻炼我们的思维。

这两讲除了复习巩固学过的知识外,还要讲述数字谜的代数解法及小数的除法竖式问题。

例1 把+,-,×,÷四个运算符号,分别填入下面等式的○内,使等式成立(每个运算符号只准使用一次):(5○13○7)○(17○9)=12。

分析与解:因为运算结果是整数,在四则运算中只有除法运算可能出现分数,所以应首先确定“÷”的位置。

当“÷”在第一个○内时,因为除数是13,要想得到整数,只有第二个括号内是13的倍数,此时只有下面一种填法,不合题意。

(5÷13-7)×(17+9)。

当“÷”在第二或第四个○内时,运算结果不可能是整数。

当“÷”在第三个○内时,可得下面的填法:(5+13×7)÷(17-9)=12。

例2 将1~9这九个数字分别填入下式中的□中,使等式成立:□□□×□□=□□×□□=5568。

小学数学奥数方法讲义之-图解法_通用版

小学数学奥数方法讲义之-图解法_通用版

小学数学奥数方法讲义之-图解法_通用版第十八讲图解法图形是数学研究的对象,也是数学思维和表达的工具。

在解答应用题时,如果用图形把题意表达出来,题中的数量关系就会具体而形象。

图形可起到启发思维、支持思维、唤起记忆的作用,有利于尽快找到解题思路。

有时,作出了图形,答案便在图形中。

(一)示意图示意图是为了说明事物的原理或具体轮廓而绘成的略图。

小学数学中的示意图简单、直观、形象,使人容易理解图中的数量关系。

例1 妈妈给兄弟二人每人10个苹果,哥哥吃了8个,弟弟吃了5个。

谁剩下的苹果多?多几个?(适于四年级程度)解:作图18-1。

哥哥吃了8个后,剩下苹果:10-8=2(个)弟弟吃了5个后,剩下苹果:10-5=5(个)弟弟剩下的苹果比哥哥的多:5-2=3(个)答:弟弟剩下的苹果多,比哥哥的多3个。

例2 一桶煤油,倒出40%,还剩18升。

这桶煤油原来是多少升?(适于六年级程度)解:作图18-2。

从图中可看出,倒出40%后,还剩:1-40%=60%这60%是18升所对应的百分率,所以这桶油原来的升数是:18÷60%=30(升)例2 托尔斯泰是俄罗斯伟大作家,享年82岁。

他在19世纪中度过的时间比在20世纪中度过的时间多62年。

问托尔斯泰生于哪一年?去世于哪一年?(适于四年级程度)解:作图18-5。

从图18-5可看出,他在20世纪度过的时间是:(82-62)÷2=20÷2=10(年)由此看出,他死于1910年。

他出生的时间是:1910-82=1828(年)答略。

解:作图18-6。

综合算式:答略。

(三)思路图小学数学中的许多应用题,需要用综合法或分析法分析解答。

如果把思维的过程用文字图形表示出来,就有助于正确选择已知数量,提出中间问题,理清数量关系,从而顺利解题。

这种表示思维过程的图形就是思路图。

例题参见前面的分析法和综合法。

(四)正方形图借助正方形图解应用题,就是以正方形的边长、面积表示应用题中的数量,使应用题数量之间的关系具体而明显地呈现出来,从而达到便于解题的目的。

小学三年级奥数讲义

小学三年级奥数讲义

第一讲乘除法数字谜(一)专题简析:解决算式谜题,关键是找准突破口,推理时应注意以下几点:1.认真分析算式中所包含的数量关系,找出隐蔽条件,选择有特征的部分作出局部判断;2.利用列举和筛选相结合的方法,逐步排除不合理的数字;3.试验时,应借助估值的方法,以缩小所求数字的取值范围,达到快速而准确的目的;4.算式谜解出后,要验算一遍。

例1.在下面的方框中填上合适的数字。

分析:由积的末尾是0,可推出第二个因数的个位是5;由第二个因数的个位是5,并结合第一个因数与5相乘的积的情况考虑,可推出第一人个因数的百位是3;由第一个因数为376与积为31□□0,可推出第二个因数的十数上是8。

题中别的数字就容易填了。

练习一第二讲乘除法数字谜(二)例1.下面算式中的a、b、c、d这四个字母各代表什么数字?分析:因为四位数abcd乘9的积是四位数,可知a是1;d和9相乘的积的个位是1,可知d只能是9;因为第二个因数9与第一个因数百位上的数b相乘的积不能进位,所以b只能是0(1已经用过);再由b=0,可推知c=8。

练习二第三讲图形的个数例1.下面图形中有多少个正方形?分析:图中的正方形的个数可以分类数,如由一个小正方形组成的有6×3=18个,2×2的正方形有5×2=10个,3×3的正方形有4×1=4个。

因此图中共有18+10+4=32个正方形。

例2.下图中共有多少个三角形?分析:为了保证不漏数又不重复,我们可以分类来数三角形,然后再把数出的各类三角形的个数相加。

(1)图中共有6个小三角形;(2)由两个小三角形组合的三角形有3个;(3)由三个小三角形组合的三角形有4个;(4)由六个小三角形组合的三角形有1个。

所以共有6+3+4+1=14个三角形。

练习三1.下图中共有多少个正方形?2.下图中共有多少个正方形?3.下图中共有多少个正方形,多少个三角形?4.下面图中共有多少个三角形?第四讲找出数字的排列规律(一)找规律是我们在生活、学习、工作中经常使用的一种思想方法,在解数学题时人们也常常使用它,下面我们利用找规律的方法来解一些简单的数列问题。

小学数学奥数方法讲义之-分解质因数法_通用版

小学数学奥数方法讲义之-分解质因数法_通用版

第三十一讲分解质因数法通过把一个合数分解为两个或两个以上质因数,来解容许用题的解题方法叫做分解质因数法。

分解质因数的方法在求最大公约数和最小公倍数时有用,在学习有理数的运算、因式分解、解方程等方面也有广泛的应用。

分解质因数的方法还可为一些数学问题提供新颖的解法,有益于开拓解题思路,启迪创造性思维。

例1 一块正方体木块,体积是1331立方厘米。

这块正方体木块的棱长是多少厘米?〔适于六年级程度〕解:把1331分解质因数:1331=11×11×11答:这块正方体木块的棱长是11厘米。

例2 一个数的平方等于324,求这个数。

〔适于六年级程度〕解:把324分解质因数:324= 2×2×3×3×3×3=〔2×3×3〕×〔2×3×3〕=18×18答:这个数是18。

例3 相邻两个自然数的最小公倍数是462,求这两个数。

〔适于六年级程度〕解:把462分解质因数:462=2×3×7×11=〔3×7〕×〔2×11〕=21×22答:这两个数是21和22。

*例4 ABC×D=1673,在这个乘法算式中,A、B、C、D代表不同的数字,ABC 是一个三位数。

求ABC代表什么数?〔适于六年级程度〕解:因为ABC×D=1673,ABC是一个三位数,所以可把1673分解质因数,然后把质因数组合成一个三位数与另一个数相乘的形式,这个三位数就是ABC所代表的数。

1673=239×7答:ABC代表239。

例5 一块正方形田地,面积是2304平方米,这块田地的周长是多少米?〔适于六年级程度〕解:先把2304分解质因数,并把分解后所得的质因数分成积一样的两组质因数,每组质因数的积就是正方形的边长。

2304=2×2×2×2×2×2×2×2×3×3=〔2×2×2×2×3〕×〔2×2×2×2×3〕=48×48正方形的边长是48米。

小学数学奥数方法讲义之-列表法_通用版

小学数学奥数方法讲义之-列表法_通用版

小学数学奥数方法讲义之-列表法_通用版第十五讲列表法把应用题中的条件简要地摘录下来,列表分类整理、排列,并借助这个表格分析、解答应用题的方法叫做列表法。

在用列表法解题时,要仔细判断题中哪些数量是同一件事中直接相关联的,哪些数量是同一类的。

排列数量时,要尽量做到“同事横对”,“同名竖对”。

这就是说,要使同一件事中直接相关联的数量横向排列,使同一类的、单位名称相同的数量竖着排列,还要使它们的数位上、下对齐。

这样就可以在读题、列表的过程中正确识别数量,选择数量,理解数量之间的联系、区别,理清思路,为下一步的分析、推理作好准备。

(一)通过列表突出题目的解法特点有些应用题的解法具有一定的特点,如果把题中的条件按一定的格式排列,整理成表,则表格会起到突出题目解法特点的作用。

例1 桌子上放着黄、红、绿三种颜色的塑料碗。

3只黄碗里放着51个玻璃球,5只红碗里放着75个玻璃球,2只绿碗里放着24个玻璃球。

要使每只碗里玻璃球的个数相同,每只碗里应放多少个玻璃球?(适于四年级程度)解:摘录题中条件,排列成表15-1。

表15-1求每只碗里应放多少个球,要先求出一共有多少个碗,和在这些碗中一共放了多少个球。

由于表15-1中把碗的只数排列在前一竖行,把球的个数排列在另一竖行,所以只要看着表15-1中竖着排列的碗的只数和球的个数,便可算出碗的总数和玻璃球的总数,从而使问题得以解决。

(51+75+24)÷(3+5+2)=150÷10=15(只)答:平均每只碗里应放15个玻璃球。

例2 荒地村砂场用3辆汽车往火车站运送砂子,5天运了180吨。

照这样计算,用4辆同样的汽车15天可以运送多少吨砂子?(适于四年级程度)解:摘录题中条件,排列成表15-2。

表15-2要使卖主与买主都不吃亏,就要使红辣椒损失的钱数与青辣椒多收入的钱数一样多。

由表15-4可看出,当红辣椒损失18分,青辣椒多收入18分时,恰好达到要求。

因为每500克红辣椒与青辣椒混合时,红辣椒要少卖9分钱,当损失18分时,则有500×2克红辣椒;同理,青辣椒与红辣椒混合时,每500克青辣椒要多卖6分钱,要多卖18分时,就要有3个500克才行,即500×3克青辣椒。

小学四年级奥数讲义

小学四年级奥数讲义

小学四年级奥数讲义第一部分:数学基础知识1.1 自然数和整数- 自然数是指从1开始的正整数,用符号$N$表示。

- 整数是自然数和其相反数的集合,用符号$Z$表示。

1.2 加法和减法- 加法是将两个数合并在一起,得到它们的总数。

- 例如:$2 + 3 = 5$。

- 减法是从一个数中减去另一个数,得到它们的差。

- 例如:$5 - 2 = 3$。

1.3 乘法和除法- 乘法是将两个数相乘,得到它们的积。

- 例如:$2 × 3 = 6$。

- 除法是将一个数分割成若干等份,得到它们的商。

- 例如:$6 ÷ 3 = 2$。

第二部分:奥数技巧和练2.1 快速计算- 利用9的乘法法则,可以快速计算一个数乘以9的结果。

- 例如:$4 × 9 = 36$。

- 利用倍数关系,可以快速计算一个数的倍数。

- 例如:$3 × 4 = 12$。

2.2 算式变换- 利用算式的性质,可以将复杂的算式转化为简单的算式。

- 例如:$(3 + 4) × 5 = 7 × 5 = 35$。

- 利用分配律,可以将一个数拆分成两个数的和或差。

- 例如:$8 × 7 = (5 + 3) × 7 = 5 × 7 + 3 × 7 = 35 + 21 = 56$。

2.3 枚举法和猜想法- 枚举法是一种通过列举所有可能情况来解决问题的方法。

- 例如:求两个数的最大公约数,可以列举出所有可能的公约数,然后找出其中最大的一个。

- 猜想法是一种根据已有规律猜测答案的方法,然后通过严谨的推理来证明猜想是否正确。

- 例如:猜测一个数是偶数时,它一定能被2整除,然后通过证明偶数定义来证明猜想的正确性。

第三部分:练题1. 计算:$2 + 3 × 4 - 5 = ?$2. 计算:$7 - (4 × 2 + 1) = ?$3. 快速计算:$6 × 9 = ?$4. 快速计算:$5 × 7 = ?$5. 利用枚举法找出10以内的所有偶数。

小学数学奥数解题方法讲义40讲(二)之欧阳家百创编

小学数学奥数解题方法讲义40讲(二)之欧阳家百创编

(一)(二)第十一讲份数法————————————————姚老师数学乐园广安岳池姚文国把应用题中的数量关系转化为份数关系,并确定某一个已知数或未知数为1份数,然后先求出这个1份数,再以1份数为基础,求出所要求的未知数的解题方法,叫做份数法。

(一)以份数法解和倍应用题已知两个数的和及两个数的倍数关系,求这两个数的应用题叫做和倍应用题。

例1某林厂有杨树和槐树共320棵,其中杨树的棵数是槐树棵数的3倍。

求杨树、槐树各有多少棵?(适于四年级程度)解:把槐树的棵数看作1份数,则杨树的棵数就是3份数,320棵树就是(3+1)份数。

因此,得:320÷(3+1)=80(棵)…………………槐树80×3=240(棵)…………………杨树答略。

例2 甲、乙两个煤场共存煤490吨,已知甲煤场存煤数量比乙煤场存煤数量的4倍少10吨。

甲、乙两个煤场各存煤多少吨?(适于四年级程度)解:题中已经给出两个未知数之间的倍数关系:甲煤场存煤数量比乙煤场存煤数量的4倍少10吨。

因此可将乙煤场的存煤数量看作1份数,甲煤场的存煤数量就相当于乙煤场存煤数量的4倍(份)数少10吨,两个煤场所存的煤490吨就是(1+4)份数少10吨,(490+10)吨就正好是(1+4)份数。

所以乙场存煤:(490+10)÷(1+4)=500÷5=100(吨)甲场存煤:490-100=390(吨)答略。

例3 妈妈给了李平10.80元钱,正好可买4瓶啤酒,3瓶香槟酒。

李平错买成3瓶啤酒,4瓶香槟酒,剩下0.60元。

求每瓶啤酒、香槟酒各是多少钱?(适于五年级程度)解:因为李平用买一瓶啤酒的钱买了一瓶香槟酒,结果剩下0.60元,这说明每瓶啤酒比每瓶香槟酒贵0.60元。

把每瓶香槟酒的价钱看作1份数,则4瓶啤酒、3瓶香槟酒的10.80元钱就是(4+3)份数多(0.60×4)元,(10.80-0.60×4)元就正好是(4+3)份数。

高中数学奥数解题技巧讲义

高中数学奥数解题技巧讲义

高中数学奥数解题技巧讲义
一、应试技巧
1. 读清题目
在做题之前,首先要认真仔细地读题。

数学解题重在分析和推理。

通读题目,了解问题整体,理解各个部分之间的联系,确定问题求解思路和方法,有利于节约时间,提高解题效率。

2. 弄清楚考点
弄清楚考点是解题的关键。

不同的数学考试重点不同。

例如,高考热点非常明显,每年数学试题中都出现一些易错题型。

备考过程中对这些易错题型进行重点攻克,效果非常好。

3. 知识点掌握
理解数学知识点是解题的基础。

每个学生都应该掌握最基本的数学概念和定理,同时也要理解它们的应用方法和注意事项。

二、解题技巧
1. 图形转化
图形转化是指将一些抽象的数学概念或者特殊的几何形状转化为熟悉的图形或者几何图形问题,便于进行分析和计算。

例如,将一些三角函数转化为相应的正弦函数或余弦函数,方便计算。

2. 合理逆推
逆推是通过逆向思考,以返推的方式寻找问题的答案。

即,将答案看作已知,通过“已知->推断->假设”的推理模式,找出合理的方法来考虑问题。

有时候,逆推比正推更加简单和直观。

3. 多种方法
在解决数学问题时,不同的方法可能会导致不同的结果,因此善于尝试和探索多种解决方案是非常必要的。

对于难题,可能需要从不同的角度入手,采用不同的方法来解决。

总之,数学解题的关键在于认真仔细的思考和分析,掌握基本知识点和理论,同时结合具体问题进行综合考虑,多角度、多方法进行解题,才能使得解题更加轻松和高效。

奥数讲义-数论--综合-第1讲

奥数讲义-数论--综合-第1讲

第1讲数论的方法技巧(上)数论是研究整数性质的一个数学分支,它历史悠久,而且有着强大的生命力。

数论问题叙述简明,“很多数论问题可以从经验中归纳出来,并且仅用三言两语就能向一个行外人解释清楚,但要证明它却远非易事”。

因而有人说:“用以发现天才,在初等数学中再也没有比数论更好的课程了。

任何学生,如能把当今任何一本数论教材中的习题做出,就应当受到鼓励,并劝他将来从事数学方面的工作。

”所以在国内外各级各类的数学竞赛中,数论问题总是占有相当大的比重。

小学数学竞赛中的数论问题,常常涉及整数的整除性、带余除法、奇数与偶数、质数与合数、约数与倍数、整数的分解与分拆。

主要的结论有:1.带余除法:若a,b是两个整数,b>0,则存在两个整数q,r,使得a=bq+r(0≤r<b),且q,r是唯一的。

特别地,如果r=0,那么a=bq。

这时,a被b整除,记作b|a,也称b是a的约数,a是b的倍数。

2.若a|c,b|c,且a,b互质,则ab|c。

3.唯一分解定理:每一个大于1的自然数n都可以写成质数的连乘积,即其中p1<p2<…<p k为质数,a1,a2,…,a k为自然数,并且这种表示是唯一的。

(1)式称为n的质因数分解或标准分解。

4.约数个数定理:设n的标准分解式为(1),则它的正约数个数为:d(n)=(a1+1)(a2+1)…(a k+1)。

5.整数集的离散性:n与n+1之间不再有其他整数。

因此,不等式x <y与x≤y-1是等价的。

下面,我们将按解数论题的方法技巧来分类讲解。

一、利用整数的各种表示法对于某些研究整数本身的特性的问题,若能合理地选择整数的表示形式,则常常有助于问题的解决。

这些常用的形式有:1.十进制表示形式:n=a n10n+a n-110n-1+…+a0;2.带余形式:a=bq+r;4.2的乘方与奇数之积式:n=2mt,其中t为奇数。

例1 红、黄、白和蓝色卡片各1张,每张上写有1个数字,小明将这4张卡片如下图放置,使它们构成1个四位数,并计算这个四位数与它的各位数字之和的10倍的差。

小学奥数系统讲义完整版

小学奥数系统讲义完整版

小学奥数系统复习讲义(完整版)小学奥数大约80个知识点,可分成5大类,数论和行程是重点也是难点第一部分计算能力万丈高楼平地起,计算能力任何时候都是学好数学的根基,必须高度重视! 基本公式1 .运算顺序第一级:括号:()T T{ }第二级:X+:同一级别可以交换运算次序第三级:+ —: 同一级别可以交换运算次序2. 去括号①a+(b+ c)=a + b + c a+ (b —c)=a + b— c②a—(b+ c)=a — b — c a— (b —c)=a—b+ c③a>(b疋)=a花比a>(b -c)=a以弋④a—b >0)=a —a—b 弋)=a —xc3 .分配律/结合律乘法:a (b + c) = a b+ a>ca>b+ a>c = a (b + c)除法:(a+ b) —= a —+ b—ca—:+ b—c = (a + b)—4 .两个必须掌握的性质两个数的和一定,则两数越相近,积越大5 .几个计算公式__ 2 2 2完全平方和(差)公式:( a±b) = a ±ab+b2 2平方差公式: a -b = (a+b)(a-b)求和公式一:1+2+3+ ....... +n =两个数的积一定,则两数越分散,和越大求和公式二:1 +1 22 +3 2+……n =3 3 3 3求和公式三:1 +2 +3 +……n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 速算巧算基本方法凑整法、改变运算次序法、连续数求和、基准法、分组法、拆分法7. 等差数列,等比数列,【拆分与裂项】,【换元法】,【错位相消法】,【构造法】等较难的计算方法。

拆分裂项公式:等差数列公式:简单等比公式:例题分析1. 393+404+397+398+405+401+400+399+391+4022. 比较下面A,B 两数的大小:A=2009X 2009,B=2008X 20103. 99讣9创x 99 —99 4 199—99结果末尾有多少个零?訐胆,.p “站-1 ?4. 100 + 99+ 98 —97 —96 —95+ ……+ 10+ 9 + 8—7 —6—5+ 4 + 3+ 2 —1巩固练习5. 376 + 385 + 391 + 380 + 377 + 389 + 383 + 374 + 366 + 3786. 1 —50+2 —50+3 —50+50 - 50 2010二二呦10第二部分基础知识基础知识点列表7. 9999999 >2009 7777 >333 出1118. 99*.**.+ 9 乂gg.*・*.*9 + -99*—..* 9 =99Ti9. 比较下面A,B两数的大小:归一问题A =987654321 >23456789;B =987654322 >2345678810. 1996 + 1994 —1992 —1990 + 1988 + 1986 —1984 —1982 + 1980 + 1978—1976 —1974 + 1972 + 1970…… + 4 + 2【含义】在解题时,先求岀一份是多少(即单一量),然后以单一量为标准,求岀所要求的数量。

小学奥数学习资料[完整讲义]

小学奥数学习资料[完整讲义]

第一讲观察法————————————————姚老师数学乐园广安岳池姚文国在解答数学题时,第一步是观察。

观察是基础,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首要步骤。

小学数学教材,特别重视培养观察力,把培养观察力作为开发与培养学生智力的第一步。

观察法,是通过观察题目中数字的变化规律及位置特点,条件与结论之间的关系,题目的结构特点及图形的特征,从而发现题目中的数量关系,把题目解答出来的一种解题方法。

观察要有次序,要看得仔细、看得真切,在观察中要动脑,要想出道理、找出规律。

*例1(适于一年级程度)此题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教科书数学第二册,第11页中的一道思考题。

书中除图1-1的图形外没有文字说明。

这道题旨在引导儿童观察、思考,初步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

这时儿童已经学过20以内的加减法,基于他们已有的知识,能够判断本题的意思是:在右边大正方形内的小方格中填入数字后,使大正方形中的每一横行,每一竖列,以及两条对角线上三个数字的和,都等于左边小正方形中的数字18。

实质上,这是一种幻方,或者说是一种方阵。

解:现在通过观察、思考,看小方格中应填入什么数字。

从横中行10+6+□=18会想到,18-10-6=2,在横中行右面的小方格中应填入2(图1-2)。

从竖右列7+2+□=18(图1-2)会想到,18-7-2=9,在竖右列下面的小方格中应填入9(图1-3)。

从正方形对角线上的9+6+□=18(图1-3)会想到,18-9-6=3,在大正方形左上角的小方格中应填入3(图1-4)。

从正方形对角线上的7+6+□=18(图1-3)会想到,18-7-6=5,在大正方形左下角的小方格中应填入5(图1-4)。

从横上行3+□+7=18(图1-4)会想到,18-3-7=8,在横上行中间的小方格中应填入8(图1-5)。

又从横下行5+□+9=18(图1-4)会想到,18-5-9=4,在横下行中间的小方格中应填入4(图1-5)。

图1-5是填完数字后的幻方。

六年级下册奥数讲义-奥数方法:排列组合法1

六年级下册奥数讲义-奥数方法:排列组合法1

排列与组合是数学的一个重要内容,主要研究完成某项工作的方法 数量,如从l ~9中选出两个不同的数组成一个两位数的个数,等等。

排列与组合虽然都是从某些事物中选出一部分,但是,排列和组合又 有着本质的区别,排列是有序的,而组合却是无序的,比方说北京、上海和 广州三地之间的飞机票。

如果问这三地间的飞机票价种数,那么它就是 一个组合问题,因为从北京到上海和从上海到北京的票价是一样的,也就 是说与飞机的起飞地点和降落地点没有关系,但是如果问三地间的飞机 票的票样,那就是排列问题,因为它与出发地和目的地有关,从北京到上 海和从上海到北京是不同的票样。

排列组合所用的基础原理是乘法原理和加法原理。

所谓乘法原理是 指:完成一项工作需要两步,已知完成第一步有m 种方法,完成第二步有 n 种方法,那么完成这项工作一共有m*n 种不同的方法;所谓加法原理 是指:完成一项工作有两类不同的方法,其中第一类中有a 种方法,第二 类中有b 种方法,那么完成这项工作的方法一共有a+b 种。

乘法原理 和加法原理最大的区别就是:一个是分步,一个是分类。

另外,解决此类问题还需要理解和掌握组合数和排列数的公式。

经典例题[例l 】 从甲地到乙地有3条路可走,从乙地到丙地有2条路可走, 从甲地经乙地到丙地共有多少种不同的走法? 思路剖析从甲地到丙地,需要先经过乙地,那么从甲地到丙地要分两步:从甲 地到乙地,从乙地到丙地。

从甲地到乙地有3种走法,从乙地到丙地有2 种走法。

于是可根据乘法原理得出从甲地到乙地不同的走法数量,如图1可以验证上面得出的结果,从甲地到丙地的不同走法分别有:1—4、 l 一5、2—4、2—5、3—4、3—5,其中1—4中的数字1表示从甲地到乙地走 第l 条线路,第二个数字4表示从乙地到丙地走第4条线路,一共有6种 不同走法。

解答由乘法原理得,从甲地到丙地共有走法为3×2=6(种) 答:从甲地到丙地有6种不同走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讲观察法在解答数学题时,第一步是观察。

观察是基础,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首要步骤。

小学数学教材,特别重视培养观察力,把培养观察力作为开发与培养学生智力的第一步。

观察法,是通过观察题目中数字的变化规律及位置特点,条件与结论之间的关系,题目的结构特点及图形的特征,从而发现题目中的数量关系,把题目解答出来的一种解题方法。

观察要有次序,要看得仔细、看得真切,在观察中要动脑,要想出道理、找出规律。

*例1(适于一年级程度)此题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教科书数学书中除图1-1的图形外没有文字说明。

这道题旨在引导儿童观察、思考,初步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

这时儿童已经学过20以内的加减法,基于他们已有的知识,能够判断本题的意思是:在右边大正方形内的小方格中填入数字后,使大正方形中的每一横行,每一竖列,以及两条对角线上三个数字的和,都等于左边小正方形中的数字18。

实质上,这是一种幻方,或者说是一种方阵。

解:现在通过观察、思考,看小方格中应填入什么数字。

从横中行10+6+□=18会想到,18-10-6=2,在横中行右面的小方格中应填入2(图1-2)。

从竖右列7+2+□=18(图1-2)会想到,18-7-2=9,在竖右列下面的小方格中应填入9(图1-3)。

从正方形对角线上的9+6+□=18(图1-3)会想到,18-9-6=3,在大正方形左上角的小方格中应填入3(图1-4)。

从正方形对角线上的7+6+□=18(图1-3)会想到,18-7-6=5,在大正方形左下角的小方格中应填入5(图1-4)。

从横上行3+□+7=18(图1-4)会想到,18-3-7=8,在横上行中间的小方格中应填入8(图1-5)。

又从横下行5+□+9=18(图1-4)会想到,18-5-9=4,在横下行中间的小方格中应填入4(图1-5)。

图1-5是填完数字后的幻方。

例2看每一行的前三个数,想一想接下去应该填什么数。

(适于二年级程度)6、16、26、____、____、____、____。

9、18、27、____、____、____、____。

80、73、66、____、____、____、____。

解:观察6、16、26这三个数可发现,6、16、26的排列规律是:16比6大10,26比16大10,即后面的每一个数都比它前面的那个数大10。

观察9、18、27这三个数可发现,9、18、27的排列规律是:18比9大9,27比18大9,即后面的每一个数都比它前面的那个数大9。

观察80、73、66这三个数可发现,80、73、66的排列规律是:73比80小7,66比73小7,即后面的每一个数都比它前面的那个数小7。

这样可得到本题的答案是:6、16、26、36、46、56、66。

9、18、27、36、45、54、63。

80、73、66、59、52、45、38。

例3将1~9这九个数字填入图1-6的方框中,使图中所有的不等号均成立。

(适于三年级程度)解:仔细观察图中不等号及方框的排列规律可发现:只有中心的那个方框中的数小于周围的四个数,看来在中心的方框中应填入最小的数1。

再看它周围的方框和不等号,只有左下角的那个方框中的数大于相邻的两个方框中的数,其它方框中的数都是一个比一个大,而且方框中的数是按顺时针方向排列越来越小。

所以,在左下角的那个方框中应填9,在它右邻的方框中应填2,在2右面的方框中填3,在3上面的方框中填4,以后依次填5、6、7、8。

图1-7是填完数字的图形。

例4从一个长方形上剪去一个角后,它还剩下几个角?(适于三年级程度)解:此题不少学生不加思考就回答:“一个长方形有四个角,剪去一个角剩下三个角。

”我们认真观察一下,从一个长方形的纸上剪去一个角,都怎么剪?都是什么情况?(1)从一个角的顶点向对角的顶点剪去一个角,剩下三个角(图1-8)。

(2)从一个角的顶点向对边上任意一点剪去一个角,剩下四个角(图1-9)。

(3)从一个边上任意一点向邻边上任意一点剪去一个角,剩下五个角(图1-10)。

例5甲、乙两个人面对面地坐着,两个人中间放着一个三位数。

这个三位数的每个数字都相同,并且两人中一个人看到的这个数比另一个人看到的这个数大一半,这个数是多少?(适于三年级程度)解:首先要确定这个三位数一定是用阿拉伯数字表示的,不然就没法考虑了。

甲看到的数与乙看到的数不同,这就是说,这个三位数正看、倒看都表示数。

在阿拉伯数字中,只有0、1、6、8、9这五个数字正看、倒看都表示数。

这个三位数在正看、倒看时,表示的数值不同,显然这个三位数不能是000,也不能是111和888,只可能是666或999。

如果这个数是666,当其中一个人看到的是666时,另一个人看到的一定是999,999-666=333,333正好是666的一半。

所以这个数是666,也可以是999。

*例6 1966、1976、1986、1996、2006这五个数的总和是多少?(适于三年级程度)解:这道题可以有多种解法,把五个数直接相加,虽然可以求出正确答案,但因数字大,计算起来容易出错。

如果仔细观察这五个数可发现,第一个数是1966,第二个数比它大10,第三个数比它大20,第四个数比它大30,第五个数比它大40。

因此,这道题可以用下面的方法计算:1966+1976+1986+1996+2006=1966×5+10×(1+2+3+4)=9830+100=9930这五个数还有另一个特点:中间的数是1986,第一个数1966比中间的数1986小20,最后一个数2006比中间的数1986大20,1966和2006这两个数的平均数是1986。

1976和1996的平均数也是1986。

这样,中间的数1986是这五个数的平均数。

所以,这道题还可以用下面的方法计算:1966+1976+1986+1996+2006=1986×5=9930例7你能从400÷25=(400×4)÷(25×4)=400×4÷100=16中得到启发,很快算出(1)600÷25(2)900÷25(3)1400÷25(4)1800÷25(5)7250÷25的得数吗?(适于四年级程度)解:我们仔细观察一下算式:400÷25=(400×4)÷(25×4)=400×4÷100=16不难看出,原来的被除数和除数都乘以4,目的是将除数变成1后面带有0的整百数。

这样做的根据是“被除数和除数都乘以一个相同的数(零除外),商不变”。

进行这种变化的好处就是当除数变成了1后面带有0的整百数以后,就可以很快求出商。

按照这个规律,可迅速算出下列除法的商。

(1)600÷25(2)900÷25=(600×4)÷(25×4) =(900×4)÷(25×4)=600×4÷100 =900×4÷100=24 =36(3)1400÷25(4)1800÷25=(1400×4)÷(25×4) =(1800×4)÷(25×4)=1400×4÷100 =1800×4÷100=56 =72(5)7250÷25=(7250×4)÷(25×4)=29000÷100=290*例8把1~1000的数字如图1-11那样排列,再如图中那样用一个长方形框框出六个数,这六个数的和是87。

如果用同样的方法(横着三个数,竖着两个数)框出的六个数的和是837,这六个数都是多少?(适于五年级程度)解:(1)观察框内的六个数可知:第二个数比第一个数大1,第三个数比第一个数大2,第四个数比第一个数大7,第五个数比第一个数大8,第六个数比第一个数大9。

假定不知道这几个数,而知道上面观察的结果,以及框内六个数的和是87,要求出这几个数,就要先求出六个数中的第一个数:(87-1-2-7-8-9)÷6=60÷6=10求出第一个数是10,往下的各数也就不难求了。

因为用同样的方法框出的六个数之和是837,这六个数之中后面的五个数也一定分别比第一个数大1、2、7、8、9,所以,这六个数中的第一个数是:(837-1-2-7-8-9)÷6=810÷6=135第二个数是:135+1=136第三个数是:135+2=137第四个数是:135+7=142第五个数是:135+8=143第六个数是:135+9=144答略。

(2)观察框内的六个数可知:①上、下两数之差都是7;②方框中间坚行的11和18,分别是上横行与下横行三个数的中间数。

11=(10+11+12)÷3 18=(17+18+19)÷3所以上横行与下横行两个中间数的和是:87÷3=29由此可得,和是837的六个数中,横向排列的上、下两行两个中间数的和是:837÷3=279因为上、下两个数之差是7,所以假定上面的数是x,则下面的数是x+7。

x+(x+7)=2792x+7=279 2x=279-7 =272 x=272÷2 =136 x+7=136+7=143因为上一横行中间的数是136,所以,第一个数是:136-1=135 第三个数是:135+2=137因为下一横行中间的数是143,所以,第四个数是:143-1=142第六个数是:142+2=144答略。

*例9有一个长方体木块,锯去一个顶点后还有几个顶点?(适于五年级程度)解:(1)锯去一个顶点(图1-12),因为正方体原来有8个顶点,锯去一个顶点后,增加了三个顶点,所以,8-1+3=10即锯去一个顶点后还有10个顶点。

(2)如果锯开的截面通过长方体的一个顶点,则剩下的顶点是8-1+2=9(个)(图1-13)。

(3)如果锯开的截面通过长方体的两个顶点,则剩下的顶点是8-1+1=8(个)(图1-14)。

(4)如果锯开的截面通过长方体的三个顶点,则剩下的顶点是8-1=7(个)(图1-15)。

例10将高都是1米,底面半径分别是1.5米、1米和0.5米的三个圆柱组成一个物体(图1-16),求这个物体的表面积S。

(适于六年级程度)解:我们知道,底面半径为γ,高为h的圆柱体的表面积是2πγ2+2πγh。

本题的物体由三个圆柱组成。

如果分别求出三个圆柱的表面积,再把三个圆柱的表面积加在一起,然后减去重叠部分的面积,才能得到这个物体的表面积,这种计算方法很麻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