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化养老实验基地规划建设基本要求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智能化养老实验基地规划建设
第1部分:基本要求
Intelligent Buildings for Senior Living
Part 1:Basic requirements
目录
前言V
1范围
----------------------------------------------------------------------------------------------------------------------
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
3 术语
--------------------------------------------------------------------------------------------------------------------1
4总则
----------------------------------------------------------------------------------------------------------------------
-2
4.1 适老为老
------------------------------------------------------------------------------------------------------------2
4.2 因地制宜
------------------------------------------------------------------------------------------------------------2
4.3 智能高效
-------------------------------------------------------------------------------------------------------------2
4.4 低碳环保
------------------------------------------------------------------------------------------------------------2
5 养老实验基地用地和选址
-------------------------------------------------------------------------------------------3
5.1 用地规模
-------------------------------------------------------------------------------------------------------------2
5.2 用地分类
-----------------------------------------------------------------------------------------------------------2
5.3 选址
-------------------------------------------------------------------------------------------------------------------2
6 养老实验基地规划要求
----------------------------------------------------------------------------------------------3
6.1 实验基地布局
--------------------------------------------------------------------------------------------------------2
6.2 智能老龄居住建筑
--------------------------------------------------------------------------------------------------4
6.3 公共服务设施
--------------------------------------------------------------------------------------------------------5
6.4 道路交通
-----------------------------------------------------------------------------------------------------------12
6.5 基础设施
-----------------------------------------------------------------------------------------------------------13
6.6 绿化景观
-----------------------------------------------------------------------------------------------------------14
6.7 康复景观设计
-------------------------------------------------------------------------------------------------------14
6.8 无障碍设计
----------------------------------------------------------------------------------------------------------19
6.9 防灾减灾及紧急情况处理
-----------------------------------------------------------------------------------------20
6.10 实验基地纵向规划
------------------------------------------------------------------------------------------------20
参考文献
------------------------------------------------------------------------------------------------------------------22
前言
本标准采用自主起草法,按照GB/T1.1—2009 《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归口。

本标准主要起草单位:中国标准化研究院、华龄涉老智能科技产业发展中心……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
引言
本标准制定的目的是为了加强和规范“全国智能化养老实验基地”的建设,发挥智能化养老实验基地(以下简称实验基地)的示范作用,提高养老服务智能化水平,加快养老服务方式的现代化进程。

本标准根据国家及有关部门制定的法律、法规及相关行业标准,为即将建设和已验收合格的老年社区、老年公寓等养老机构和老年服务设施提供指导意见。

智能化养老实验基地规划建设第1部分:基本要求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智能化养老实验基地的规划建设的术语、总则、用地和选址、规划等方面的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城镇新建的供老年人使用的智能化养老实验基地的规划建设。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 50340—2003 老年人居住建筑设计标准
GB 3095—1996 环境空气质量标准
GB 3096—1993 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
GB/T 10001.1—2000 标志用公共信息图形符号
GB50014-2011 室外排水设计规范
GB 50015-2009建筑给水排水设计规范
GB 5749-2006 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
GB50336-2002建筑中水设计规范
GB050400-2006建筑与小区雨水利用工程技术规范
JGJ 122—1999 老年人建筑设计规范
JGJ50-2001城市道路和建筑物无障碍设计规范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3.1
智能化养老实验基地
以智能化科技集成系统为基础,具有科技集成、绿色环保、优质高效、资源整合等优势,使老年人享受到更加人性化、有尊严的服务的老龄居住服务示范项目。

3.2
智能老龄居住建筑
具有便捷的信息流和先进的科技、智能化的管理,专为老年人设计,供其起居生活使用,为其提供生活、教育、娱乐等服务,并符合老年人生理、心理要求的居住建筑。

4 总则
4.1适老为老
养老实验基地规划建设应充分考虑老年人的生理、心理和行为特征,为老年人住养、生活护理、医疗康复等提供方便的设施和服务。

4.2 因地制宜
养老实验基地规划建设应结合当地自然条件、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正确处理近期建设和长远发展的关系,切合实际地部署实验基地的各项建设。

4.3低碳环保
养老实验基地规划建设应坚持“环保优先,生态优先”的理念,注重生态保护,发挥生态优势,发展循环经济、低碳经济,促进实验基地走向生态良好的发展道路。

4.4 智能高效
养老实验基地规划建设应具有科技集成、绿色环保、优质高效、整合资源等优势,使老年人真正享受到更加人性化、有尊严的服务,提高养老服务的效率。

5 养老实验基地用地和选址
5.1 用地规模
智能化养老实验基地的用地应具有一定的规模,以保障居住和服务功能的实现。

5.2 用地分类
实验基地的用地一般分为居住用地、公共用地、道路用地、公共绿地四大类。

5.3选址
5.3.1应充分考虑环境保护和环境卫生的因素,不存在空气污染和水质污染,周围环境空气质量应符合GB 3095-1996要求;周围不应有强噪音源,应符合GB 3096-1993的要求。

地理位置、通风、日照、环境都应符合卫生学要求;
5.3.2交通比较便利,位于城市近郊;
5.3.3 实验基地的规划要纳入并服从所在地的综合规划,从总体上也用符合城市建设规划的总体设计要求;
5.3.4水、电、通信及一级医疗体系等基础公用设施比较健全,纳入城市管理体系;
5.3.5选址时应充分掌握地质、地貌、水文资料、气候、资源等基础条件;地质应良好,地下水位要低,排水不受影响;
5.3.6宜设在具有可利用某种自然养生因子的地形地貌,例如海滨、山地、湖滨、森林等风景优美、依山傍水、气候宜人的地区;
6 养老实验基地规划要求
6.1 实验基地布局
6.1.1布局要求
6.1.1.1 实验基地布局分区合理,功能明确。

6.1.1.2 交通组织合理、便利。

6.1.1.3 无障碍设计,方便老年人的使用。

6.1.1.4 安排基地各项功能用地,控制合理的容积率。

6.1.1.5 充分利用自然条件,注意基地原有地貌、地物、园林、绿化、水面等的利用,充分挖掘地方文化内涵。

6.1.1.6 结合老年人的生活方式,合理布局公共设施,方便老年人的生活。

6.1.1.7实验基地由智能老年居住建筑、建筑设备智能化中心、健康管理中心、老年照护中心、文化服务中心、生活服务中心、物业管理中心及附属用房等组成。

6.1.1.8老年人居住生活用房主要朝向的间距,除应符合当地日照要求外,最小间距不应小于14米。

6.1.1.9实验基地应为建筑中的功能分区、主要出入口和供应出入口的设置,以及庭园绿化、活动场地等的合理安排提供可能性。

6.1.1.10 绿化设计应结合当地条件和使用功能的要求并选择能美化环境,净化空气的树种花草。

6.1.1.11 应根据需要和地形条件,设置室外体育活动场地。

6.1.1.12 后勤职工生活用房不应建在养老公寓内,若建在同一基地,则应与养老公寓分隔,并另设出入口。

设计应充分
6.1.2布局规划重点
6.1.2.1 空间形态
充分结合地形地貌、山体水系等自然环境条件,引导实验基地形成与自然环境相融合的自由空间形态。

6.1.2.2 建筑群体组织
结合地形地貌、道路网络、养老公寓和配套设施的布置原则,通过不同方式组织建筑群体,形成有序的空间脉络。

6.1.2.3 实验基地出入口
在主要出行方向选择合适位置形成实验基地出入口,以体现地方特色和恰当的标志性。

6.1.2.4 滨水空间利用
实验基地的布局应该处理好水与道路、水与建筑、水与绿化、水与水、水与人的活动之间的关系,充分发挥滨水环境和景观的优势。

6.1.2.5 地质安全
充分考虑地形地貌的影响,顺应地形走势布局,同时必须避开洪涝、滑坡、泥石流、地震断裂带等自然灾害影响地段。

6.2 智能老年居住建筑
6.2.1 智能老年居住建筑建设原则
6.2.1.1 遵循适用、经济、安全、美观和节能节材、节水的原则建设智能老年居住建筑。

6.2.1.2 智能老年人居住建筑的设计应适应我国养老模式要求,在保证老年人使用方便的原则下,体现对老年人健康状况和自理能力的适应性,并具有逐步提高老年人居住质量及护理水平的前瞻性。

6.2.1.3 智能老年居住建筑用地选址宜位于交通方便、基础设施完善、邻近医疗设施的地段,大型智能老年居住建筑区可独立建设并配套相应的设施。

6.2.1.4 智能老年居住建筑用地应选在地址稳定、场地干燥、排水通畅、日照充足、远离声和污染源的地段。

6.2.2 智能老年居住建筑建设要求
6.2.2.1 智能老年居住建筑用地的建筑密度不宜过大。

6.2.2.2丙级智能老年居住建筑用地应具有远期发展余地,适当控制容积率,方便以后的发展。

6.2.2.3智能老年居住建筑用房应布置在采光通风好的地段,应保证主要居室有良好的朝向,冬至日满窗日照不宜小于2小时。

6.2.3 智能老年居住建筑设计的基本原则
6.2.3.1 居住建筑平面设计原则:分区明确,实现寝居分离、食寝分离和净污分离;厨房、卫生间应直接采光,自然通风。

6.2.3.2 居住建筑风貌设计原则:优先采用地方材料,结合辅助用房及院墙形成错落有致的建筑整体。

6.2.3.3 居住建筑层高要求:层高2.8到3.3米,净高不宜低于2.5米。

6.2.4 智能老年居住建筑设计技术性要求
6.2.4.1 加强屋面、墙体保温节能措施,有效利用朝向及合理安排窗墙比,推广应用节水型设备,节能型灯具。

合理利用资源,节约能源,保护环境和不浪费资源,达到建筑的相关节能标准。

6.2.4.2 积极利用可再生能源,和清洁能源,能源利用的相关设施应结合住宅设计统一考虑。

6.2.4.3 智能化系统工程的建设将直接体现实验基地的智能性、便捷性和安全性,大大提高实验基地的自动化运行水平,为在实验基地的居住的老年人建立安全、舒适、便利的生活环境。

6.2.4.4 从建筑设计的多方面细节体现对老年人安全性的考虑。

6.3 公共服务设施
6.3.1 公共服务设施分类与分级
6.3.1.1 公共服务设施,是指为保障城市功能和满足居民基本生活需要所建设的设施,包括建筑智能化设备中心、健康管理中心、老年照护中心、文体服务中心、生活服务中心、物业管理中心等公共设施。

6.3.1.2 公共服务设施根据规模大小可分为三级进行配置:
用地等级甲级乙级丙级
公共服务设施等级甲级乙级丙级
6.3.2 公共服务设施布置原则
6.3.2.1 公共服务设施的配置应根据实验基地人口规模来确定,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

完善基本配置,优化配置。

6.3.2.2公共服务设施的设施应方便居民活动与使用。

6.3.2.3 当规划用地内的居住人口规模界于甲级和乙级之间或乙级和丙级之间时,应按较高标准配置、以适应扩建发展。

6.3.3 公共服务设施要求
6.3.3.1 建筑智能化设备中心
综合利用物联网技术,将智能型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控制技术、多媒体技术和现代建筑艺术有机结合,通过对设备的自动监控,对信息资源的管理,对使用者的信息服务及其建筑环境的优化组合,使居住环境更加人性化,获得投资合理,适合老人需要并且具有安全、高效、舒适、便利和灵活特点的现代化建筑物。

1)应遵循统筹规划、合理布局、适当超前、优化配置、资源共享以及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2)应依据城市总体规划,并与城市综合防灾及用地、供电、给水、排水、燃气、热力等相关工程规划相协调;
3)选址与建设应满足城市生命线工程、通信设施建筑场地与结构防灾等方面的通信安全保障要求;
4)选择地形平坦、地质良好适宜建设用地的地段,避开因地质、防灾、环保及地下矿藏或古迹遗址保护等因素,不可建设用地的地段;
5)距离磁场干扰源(包括高压电站、高压输电线铁塔、交流电气化铁道、广播电视雷达、无线电发射台及磁悬浮列车输变电系统等)的安全距离应符合国家相关规范要求;
6)应远离产生粉尘、油烟、有害气体以及生产或贮存具有腐蚀性、易燃、易爆物品的场所;
7)应远离水灾和火灾隐患区域,应远离强振源和强噪声源;
8)应考虑发展需要,预留可发展用地,预留的用地规模应结合实际情况比较分析选择确定。

9)建筑设备智能化中心除应满足本导则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规范的规定。

6.3.3.2 健康管理中心
对实验基地内老年居民的健康信息资料的收集与整理,综合利用物联网技术,采用先进的医疗信息统计和综合分析,通过对人的智能化医疗和对物的智能化管理,实现人的健康状况预测并及时提醒或介入干预,以达到智能化健康管理的目的。

1)应选择工程地质条件和水文地质条件较好的地段,并宜远离洪水、山体滑坡等自然灾害易发生的地段;
2)应远离易燃、易爆场所和污染源;
3)应选择交通方便、公用设施较完备的地段;
4)应选择地势较高、场地干燥、排水通畅、空气流通和环境安静的地段;
5)布置宜根据近远期建设计划的要求,进行一次规划、建设,或一次规划、分期建设;
6)人员集散场地、道路、停车场和绿化用地等室外用地应统筹安排。

6.3.3.3 老年照护中心
包括健康照护中心、护理中心、医疗康体中心三大部分功能,综合利用物联网技术,配备智能化设施设备,建立老年人信息数据库,采用先进的信息采集和统计技术,及时发现、接受并处理老年人的照护需求,建立照护智能响应机制,为老年人提供符合标准的照护服务,同时让失能和半失能的老人实现一定的自助服务的现代化建筑物。

a) 健康照护中心:为全能老人提供医疗服务,由疗养、理疗、医技用房,以及文体活动场所,行政办公,附属用房等组成的健康照护中心建筑。

1)应为总平面布置中的功能分区、主要出入口和供应入口的设置,以及庭园绿化、活动场地等的合理安排提供可能性;
2)应充分注意基地原有地貌,地物、园林、绿化、水面等的利用;
3)建筑设计单体建筑的体量、风格应与基地环境相融合,在尊重自然地形地势的基础上以较低密度建设,建议应避免大体量、大规模的开发建设破坏整体氛围;
4)应结合当地条件和使用功能的要求并选择能美化环境,净化空气的树种花草;
5)可根据需要和地形条件,设置室外体育活动场地;
6)应为老年人使用提供方便设施和服务,具备方便老年人使用的无障碍设施;
7)综合利用物联网技术,配备智能化设施设备。

b) 护理中心:为半失能老人提供住养、生活护理等综合性服务的机构。

1)道路设计应简洁流畅,方便救护车、消防车及轮椅通行;
2)主要道路应有足够的夜间照明设施,并有明显的交通标志;
3)主要建筑(居室、主要公共活动场所)应有良好的朝向和景向,处于公用服务用房的上风方向。

同时老年人用房的建筑朝向和间距应充分考虑日照要求。

每两幢主要建筑之间宜强调全天候顺畅联系;
4)规划结构完整,功能分区明确,建筑与室外环境有良好的结合。

辅助建筑应与主要建筑联系方便,避免噪声及废气对主要建筑的影响;
5)应为老年人使用提供方便设施和服务,具备方便老年人使用的无障碍设施;
6)综合利用物联网技术,配备智能化设施设备。

c)医疗康体中心:以诊治疾病、照护为主要目的的医疗建筑,主要为全失能老人服务。

1)位置应设置在交通便利,机动车便捷到达的地方;
2)建筑布局紧凑,交通便捷,管理方便,减少能耗,最大可能保持可持续发展的空间;
3)功能分区合理,各种流线组织清晰;洁污、医患、人车等路线清楚,避免交叉感染;
4)病房楼应获得良好朝向或景观;
5)应留有发展或改、扩建余地,并作出拟发展或扩建规划;
6)对废弃物的处理,应作出妥善的安排,并应符合我有关环境保护法令、法规的规定。

提倡城市或地区集中处理,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7)应为老年人使用提供方便设施和服务,具备方便老年人使用的无障碍设施;
8)综合利用物联网技术,配备智能化设施设备。

6.3.3.4 文体服务中心
包括老年大学和老年文体中心两部分功能。

根据老年人自身情况和喜好、需求,智能调整文化服务内容,让老年人享受到丰富多彩的精神文化生活。

a) 老年大学: 为解决老年人老有所学而创办的一种特殊的大学,通过学习达到增长知识、丰富生活、陶冶情操、促进健康、服务社会的目的。

1)对邻里造成的噪声干扰不应超过国家标准对邻里单位的噪声质量所规定的限值;
2)宜选择设在方便学生入学的地段;
3)在遭受意外突发灾害时,学校的建筑及设施应使学校具有抵御灾害的能力;
4)应为老年人使用提供方便设施和服务,具备方便老年人使用的无障碍设施;
5)综合利用物联网技术,配备智能化设施设备。

b)老年文体中心:为老年人提供多种文体活动的综合性公共场所。

1)建设场地应远离易受污染、发生危险和灾害的地段。

2)应避免与交通繁杂的地段和要求环境噪声小的建筑毗邻。

3)应选择交通方便,利于安全疏散的地段;
4)应明确功能分区,喧闹与安静的区域或用地应进行隔离;
5)应考虑救灾避难的需要;
6)应利于改建和分期建设。

7)建设场地宜设置无障碍道路、停车位、标志等,应为老年人使用提供方便设施和服务,具备方便老年人使用的无障碍设施;
8)综合利用物联网技术,配备智能化设施设备。

6.3.3.5 生活服务中心
包括营养服务中心、商业配套中心、接待中心三大部分功能。

智能分析老年人需求并安排老人日常饮食、出行、起居及其他生活需求。

a) 营养服务中心:由营养师制定食谱、统一采购、加工、制作,为基地居民提供配餐、送餐服务的综合性公共场所。

1)饮食建筑的修建应符合当地城市规划与食品卫生监督机构的要求,选择群众使用方便,通风良好,并具有给水排水条件和电源供应的地段;
2)严禁建于产生有害、有毒物质的工业企业防护地段内;与有碍公共卫生的污染源应保持一定距离,并须符合当地食品卫生监督机构的规定;
3)基地出入口应按人流、货流分别设置,妥善处理易燃、易爆物品及废弃物等的运存路线与堆场;
4)在总平面布置上,应防止厨房(或饮食制作间)的油烟、气味、噪声及废弃物等对邻近建筑物的影响;
5)应为老年人使用提供方便设施和服务,具备方便老年人使用的无障碍设施;
6)综合利用物联网技术,配备智能化设施设备。

b)商业配套中心:为实验基地内老人对多种多样的商品需求直接进行买卖和服务供给的商业活动提供场所的建筑。

1)建筑基地宜根据整体商业布局及不同零售业态选择在适宜位置,并应满足当地城市规划的控制要求;
2)商店建筑不宜设在有甲、乙类火灾危险性厂房、仓库和易燃、可燃材料堆场附近;如因用地条件所限,其安全距离应符合防火规范的有关规定;
3)大型、特大型商业建筑的主要出入口前,应按当地规划部门的要求留有适当的集散场地,且集散场地应直接邻接城市道路,避免对城市正常交通的影响;
4)应为老年人使用提供方便设施和服务,具备方便老年人使用的无障碍设施;
5)综合利用物联网技术,配备智能化设施设备。

c)接待中心:是为老人和家属提供信息、咨询、讲解、休息等旅游设施和服务功能的专门场所。

1)基地的选择应具备相应的水、电、能源、环保、抗灾等基础工程条件,靠近交通便捷、环境良好的地段;
2)应避开有自然灾害和不利建设的地段,同时还要分析所选位置的生态环境,应因地制宜,充分顺应和利用原有地形,尽量减少原有地物与环境的损伤或改造;
3)应至少一面临接城镇道路,其长度应满足基地内组织各功能区的出入口、客货运输、防火疏散及环境卫生等要求;
4)总平面布局应结合当地气候特征、具体环境,妥善处理与市政设施的关系;
5)主要出入口必须明显,并能引导游客直接达到门厅;
6)不论采用何种建筑形式,均应合理划分建筑的功能分区,组织各种出入口,使人流、货流、车流无不交叉;
7)应为老年人使用提供方便设施和服务,具备方便老年人使用的无障碍设施;
8)综合利用物联网技术,配备智能化设施设备。

6.3.3.6 物业管理中心
综合利用物联网技术,采用自动化装备和陷阱的信息通信与处理设备,能够全面获取物业的环境、人流、业务、财务及设备运行状况等信息,使用更加高效便捷的服务手段,为老年人提供及时、方便、高质量的服务,在管理上达到智能、高效的要求。

a)物业管理中心:从事建筑物、附属设备、各项设施及相关场地和周边环境的专业化管理的,为业主和非业主使用人提供良好的生活或工作环境的建筑载体。

1)基地应选在交通和通讯方便的地段,并应避开产生粉尘、煤烟、散发有害物质的场所和贮存有易爆、易燃品等地段;
2)应符合总体规划布局的要求,并应选在市政设施比较完善的地段;
3)选址应靠近养老公寓用房,避开与居民生活相冲突、干扰的地方;
4)可在实验基地内选择联系方便,污染影响最小的地段建造,并应符合安全、卫生和环境保护等法规的有关规定;
5)物业管理用房面积必须满足国家法律法规的要求;
6)除仓库、资料室之外,其他物业管理用房应有良好的自然采光和通风。

7)应为老年人使用提供方便设施和服务,具备方便老年人使用的无障碍设施;
8)综合利用物联网技术,配备智能化设施设备。

b)后勤配套中心:为实验基地的职工提供住宿、生活、娱乐的场所。

1)不应建在易发生地质灾害的地区;
2)用地宜选择有日照条件,且采光、通风良好,便于排水的地段;
3)选址应防止噪声和各种污染源的影响,并应符合有关卫生防护标准的规定;
4)宿舍宜接近工作和学习地点,并宜靠近公用食堂、商业网点、公共浴室等方便生活的服务配套设施;
5)应有活动场地、集中绿地、自行车存放处,宿舍区内宜设机动车停车位;
6)建筑间距应满足国家标准有关防火及日照的要求,且应符合各地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的相关规定。

6.4 道路交通规划
6.4.1 道路交通规划应根据功能组织和空间环境以及通行需要来设计、兼顾工程技术的可行性并有利于建筑布置和管线敷设。

6.4.2 根据地形、气候、用地规模、用地四周的环境条件以及居民的出行方式,应选择经济、便捷的道路系统和道路断面形式
6.4.3 道路分级按照规模和与之功能相匹配的流量设定,路面应考虑老年人交通的细节。

实验基地道路可分为:主干道、干道、支路三级。

其道路宽度及设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主干道:双向四车道,配套人行道、照明系统、道路指示牌、交通标志标线、交通信号灯、语音提示、防撞桶、警示柱、反光道钉、道路广角镜等道路设施。

干道:双向两车道,配套人行道、照明系统、道路指示牌、交通标志标线、交通信号灯、语音提示、道路广角镜等道路设施。

支路:路面宽度3-5米,实验基地内的步行体系,配套照明系统、标识牌等道路设施。

6.4.4实验基地内主要道路至少应有两个出入口,至少应有两个方向与外围道路相连。

机动车对外出入口间距不应小于150米。

6.4.5 停车场地的设置主要考虑停车的安全、经济和方便。

6.5 基础设施规划
6.5.1 给水工程规划
6.5.1.1 根据建筑分布特点、生活水平和区域水资源等条件,合理确定用水量指标、供水水源和水压要求,生活饮用水水质应符合有关标准的规定。

6.5.1.2 给水管网的供水压力,宜满足建筑室内末端供水龙头不低于1.5米的水压。

6.5.1.3 结合道路规划,合理布置输配水管网。

6.5.2 排水工程规划
6.5.2.1 实验基地应因地制宜结合当地特点选择排水体制。

宜采用污水排水系统的不完全分流制。

6.5.2.2 实验基地污水收集与处理遵循就近集中的原则,靠近城区、镇区的实验基地污水宜优先纳入城区、镇区污水收集处理系统,其他实验基地可根据实验基地分布与地理条件,集中或相对集中收集处理污水;不便集中的应就地处理。

6.5.2.3 根据当地经济发展和生产生活特点,科学预测污水量;根据排水系统出水收纳水域的功能要求,确定污水排放标准,因地制宜地选择污水处理工艺,并结合实验基地地形地势、生态资源等,合理安排污水处理系统。

6.5.2.4 优化排水管渠。

布置排水管渠时,雨水应充分利用地表径流和沟渠就近排放;污水应通过管道或暗渠排放,雨污水管渠宜尽量采用重力流。

6.5.3 供电工程规划
6.5.3.1 参考不同地区的用地现状水平,合理确定用地指标,预测用电负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