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 模块综合检测试题 新人教版必修4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创新方案】高一语文模块综合检测试题新人教版必修4
(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
一、基础知识(21分)
1.选出加点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2分)( )
A.涔涔(cén)包庇.(bì)
苌.弘化碧(cháng) 引吭.高歌(háng)
B.埋.怨(mái) 罪愆.(qiān)
装模.作样(mó) 未雨绸缪.(móu)
C.行.伍(xíng) 列观.(guàn)
樯桅毗.连(pí) 毋.庸置疑(wù)
D.勾.当(gòu) 韶.光(sháo)
左右皆靡.(mí) 广袤.无垠(mào)
解析:B项,“埋”应读“mán”,“模”应读“mú”;C项,“行”应读“háng”;D 项,“靡”应读“mǐ”。
答案:A
2.下列词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2分)( )
A.淹没无闻风帘翠幕
残羹冷灸嬉笑怒骂
B.良辰好景白璧微瑕
礼上往来膏粱子弟
C.揭杆而起刎颈之交
修养生息委曲求全
D.栩栩如生负荆请罪
冥思苦想遐思迩想
解析:A项,淹—湮,灸—炙;B项,上—尚;C项,杆—竿,修—休。
答案:D
3.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2分)( )
(1)“最美女教师”张丽莉8日成功接受了植皮手术。
目前,张丽莉生命体征平稳,________清楚,已撤去呼吸机自主呼吸。
(2)他们这种学术不端、人品不正的行为,都将为人所________,并在道德法庭上,受到谴责。
(3)动物的游戏行为,被认为是动物行为研究中最复杂、最难以________的行为。
A.神智不齿琢磨
B.神智不耻捉摸
C.神志不齿捉摸
D.神志不耻琢磨
解析:神志:指人的精神和感觉,知觉和理智。
神智:指人的精神智慧。
不齿:不屑提起,表示轻视。
不耻:不以为耻。
捉摸:猜测,预料,多用于否定。
琢磨:雕刻和打磨玉石或加工使文章等精美。
答案:C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组是(2分)( )
A.郭敬明和长江文艺出版社都收到了来自河北一家图书批发市场的举报信,信中称发
现冒名《爵迹3》《爵迹4》的两本伪书赫然在市场上招摇撞骗
....。
B.我家近旁新开设了一家连锁店,货架上各种日用品济济一堂
....,品类齐全,物美价廉,很受顾客欢迎。
C.毒胶囊事件耸人听闻
....,它再次给有关部门敲响了警钟:药品安全大如天,万万不可掉以轻心。
D.对于少不更事的中学生来说,他们需要的不是声色俱厉
....的威严,而是平等的对话和足够的理解与信任。
解析:A项,“招摇撞骗”意为“假借名义,到处炫耀,进行诈骗”,主语应当是人,而此处主语是“两本伪书”。
B项,济济一堂,形容很多有才能的人聚集在一起,不能形容商品。
C项,耸人听闻:故意说夸大或惊奇的话,使人震惊。
D项,声色俱厉:说话时声音和脸色都很严厉。
答案:D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2分)( )
A.《红楼梦》内容丰厚,思想深邃,艺术精妙,不仅堪称世界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而且还达到了中国古代小说的最顶峰。
B.新版舞剧《孔子》以杏坛施教为核心,增加了“祭孔乐舞”表演。
上演一个多月来,共计演出40多个场次,观众约13 000人左右。
C.“神九”顺利升空并实现与“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载人交会对接,又一次大大拓展了中国发展太空项目的惊人步伐。
D.金乡大蒜闻名遐迩,其种植面积、产量、品级、品质、出口量均居全国之首,先后荣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中国驰名商标”等称号。
解析:A项,语序不当,应为“不仅达到了中国古代小说的最顶峰,而且堪称世界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B项,“约”与“左右”重复;C项,“拓展……步伐”搭配不当。
答案:D
6.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
A .引.
赵使者蔺相如 引:延请 B .方欲发.
使送武等 发:打发 C .咸怪其无征.
征:应验 D .其牙机巧制.
制:规模 解析:D 项,制:形制,构造。
答案:D
7.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2分)( )
A.⎩⎪⎨⎪⎧
①宁许以.负秦曲②验之以.事 B.⎩⎪⎨⎪⎧ ①伺者因.此觉知②因.
宾客至相如门谢罪 C.⎩⎪⎨⎪⎧ ①而君幸于.赵王②为降虏于.蛮夷
D.⎩⎪⎨⎪⎧ ①顺帝初,再转复为.太史令②兄弟并为.郎
解析:D 项均为动词,做。
A 项,连词,表目的,来/介词,用;B 项,介词,凭借/介词,通过、经由;C 项,介词,被/介词,在。
答案:D
8.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活用类型分类正确的一项是(2分)( )
①臣请完.璧归赵 ②而相如廷.叱之 ③时.天下承平日久 ④杖.汉节牧羊 ⑤夜.
见汉使 ⑥欲因此时降.武 ⑦舍.相如广成传 ⑧宁许以负.
秦曲 A .②③⑤/④⑦/①⑥⑧
B .①/②③⑤/④⑦/⑥⑧
C .②③⑦/④⑤/①⑥⑧
D .①/②/④⑦/③⑤/⑥⑧
解析:①形容词的使动用法;②③⑤均为名词作状语;④⑦为名词用作动词;⑥⑧为动词的使动用法。
答案:B
9.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任选其中5句作答)(5分)
(1)乱石穿空,________________,卷起千堆雪。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2)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________________。
(苏轼《定风波》)
(3)想当年,________________,气吞万里如虎。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4)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________________。
(李清照《醉花阴》)
(5)吾所以为此者,________________。
(《廉颇蔺相如列传》)
(6)楚天千里清秋,________________。
(辛弃疾《登建康赏心亭》)
(7)________________,到黄昏,点点滴滴。
(李清照《声声慢》) 答案:(1)惊涛拍岸(2)一蓑烟雨任平生(3)金戈铁马(4)人比黄花瘦(5)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6)水随天去秋无际(7)梧桐更兼细雨
二、阅读鉴赏(57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2题。
(9分)
苏轼对儒、道、佛的融合
苏轼在政治上奋发有为、希望实现他经世济民的政治思想时,曾经批判过佛、道思想;但在他处于逆境时,即经世济民的政治理想难以实现而个人又遭受到排斥打击时,则又更多地接受清静无为、超然物外的思想,在佛、道思想中找到精神的寄托。
在《醉白堂记》一文中,他借称颂韩琦来表现自己的处世态度:“齐得丧,忘祸福,混贵贱,等贤愚,同乎万物而与造物游,非独自比于乐天而已。
”这完全是用庄子“万物齐一”的思想来求得精神上的解脱。
而在《超然台记》一文中,他通过推究人们“乐少悲多”的原因来阐发和推崇那种超然物外的思想时说:“美恶之辨战乎中,而去取之择交乎前,则可乐者常少,而可悲者常多。
……彼游于物之内,而不游于物之外。
”他认为如果认识到美恶齐一,无所谓“去取之择”。
就可以“游于物之外”了,而他之所以能“无往而不乐”,“盖游于物之外也”,可见他的乐天派的性格和生活态度,确实跟庄子齐生死、齐得丧、等富贵的思想是分不开的。
他极力调和儒学和佛、老思想之间的差别和矛盾。
他认为佛、老思想同儒家思想并不是完全对立的,而有其相通之处。
在《上清储祥宫碑》一文中,他说:“道家者流,其道以清静无为为宗,以虚明应物为用,以慈俭不争为行。
合于《周易》‘何思何虑’、《论语》‘仁者静寿’之说。
”他批评《史记》中所说庄子诋訾孔子之徒是并不真正了解庄子,实际上“庄子盖助孔子者”。
在《南华长老题名记》一文中,他甚至认为“儒佛不谋而同”,“相反而相为用”,并且肯定南华长老所认为的佛家虽是出世的,但与入世的儒家实际相通不悖的思想——“宰官行世间法,沙门行出世间法,世间即出世间,等无有二”。
本来是很不相同的。
他却极力调和,可见他在自己的思想中是要努力使儒、佛、道三家熔于一炉。
对韩愈他是十分尊崇的,却批评他固守孔孟而不能吸收佛、老之学。
他说:“韩愈之于圣人之道,盖亦知好其名矣,而未能乐其实。
何者?其待孔、孟甚尊,而拒佛、老甚严。
”
苏轼尽管怀抱着“致君免舜”的理想,但现实却难尽如人意。
那么,如何解决理想与现实的种种矛盾?苏轼的回答是:淡化功名意识;守着“用舍由时,行藏在我”的随机应变的人生哲学;抱定“乐天知命”的处世态度。
苏轼的人生思考超出凡俗,儒家的入世和有为。
引导他热爱生活和人生;道家的无为特别是庄子的齐物论,又使他在逆境中淡泊名利,显得从容自如;佛家的静达圆通,则启迪他走向圆融和通达。
其实不仅仅是苏轼,从历代文学家的身上,从他们刚正不阿清廉正直的人格上,我们可以悟出做人的道理,处事的妙章:“以儒治世,以佛治心,以道治身。
”
(选自《论苏轼对儒佛道三家思想的吸收与融合》,有删节) 10.关于苏轼“超然物外”思想的理解,下列表述错误的一项是(3分)( )
A.苏轼的“齐得丧,忘祸福,混贵贱,等贤愚”思想,来源于庄子“万物齐一”的思想。
B.苏轼认为如果有了美恶齐一,无所谓“去取之择”的认识,就可以“游于物之外”了。
C.这种思想主要表现在苏轼人生态度、处世哲学和治乱兴亡上,体现在身处逆境遭受打击时。
D.这种思想在苏轼的《醉自堂记》《超然台记》等作品中都有解释和阐发。
解析:C项,“治乱兴亡”属经世济民之举,此时苏轼是批判佛道的。
答案:C
11.对于苏轼“调和儒学和佛、老思想之间的差别和矛盾”的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
A.苏轼认为“儒佛不谋而同”,儒学和佛、老思想不但不是对立的,而且还有相通之处。
B.苏轼认为,道家的“清静无为”之道与《周易》“何思何虑”、《论语》“仁者静寿”之说是吻合的。
C.苏轼对庄子诋訾孔子之徒的做法是持批评态度的,他认为庄子的做法实际上帮助了孔子。
D.苏轼批评韩愈待孔孟甚尊而不能吸收佛、老之学。
表明他对韩愈的为人颇有微词。
解析:A项,原文是“他认为佛、老思想同儒家思想并不是完全对立的”;C项,苏轼批评的是《史记》中的说法,而非庄子;D项,原文说苏轼“对韩愈他是十分尊崇的”,他对韩愈的批评不涉及“为人”。
答案:B
12.下列表述,不符合文章内容的一项是(3分)( )
A.苏轼在逆境中从佛、道思想中找到了精神寄托,表现出了“无往而不乐”的乐天派性格和生活态度。
B.“相反而相为用”“世间即出世间”表明了苏轼是极力想对本不相同的道佛思想进行调和的。
C.儒、道、佛的融合,使得苏轼既热爱现实人生而又能做到在逆境中淡泊名利,从容自如。
D.在如何解决理想与现实的种种矛盾方面,苏轼的人生哲学和处世态度给了我们很好的启迪。
解析:B项,苏轼竭力调和的是“儒和佛、老思想”而非“道佛”。
答案:B
(二)古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3~14题。
(8分)
思远人
晏几道
红叶黄花秋意晚,千里念行客。
飞云过尽,归鸿无信,何处寄书得。
泪弹不尽临窗滴,就砚旋研墨。
渐写到别来,此情深处,红笺为无色。
13.这首词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红叶黄花秋意晚”一句对表达这种感情有什么作用?(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联系词作的题目和“千里念行客”等词句即可归纳出作者流露出的情感。
抒情词中的景物描写的作用主要是渲染气氛、烘托情感。
在这首词中该句是首句,有起兴作用。
综合以上分析即可作答。
答案:这首词表达了对远方行人的深切思念。
首句起兴,以红叶黄花染绘出深秋的特殊色调,渲染离别的悲凉气氛,增添对远方行人绵绵不尽的思念情怀。
14.“就砚旋研墨”与“临窗滴”有什么关系?“红笺为无色”的原因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这两句实际都是考查理解前后词句的关系。
“就砚旋研墨”的意思是就用它来研磨香墨,书写别情。
而用来研墨的是前句“临窗滴”下的“泪”。
同样,正是前有“泪”的“滴”下,才有了后文的“红笺为无色”,虽有夸张,却情真意切。
答案:关系:“就砚旋研墨”暗指以临窗滴下的泪水研墨,和泪作书。
原因:红笺被泪水浸湿。
由于情到深处,词中主人公在作书时不停流泪,泪水落到纸上,红笺因而褪去了颜色。
(三)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19题。
(22分)
马绍,字子卿,济州金乡人,从上党张播学。
丞相安童入侍世祖,奏言宜得儒士讲论经史,以资见闻。
平章政事张启元以绍应诏,授左右司都事。
出知单州,民刻石颂德。
至元十年,佥山东东西道提刑按察司事。
益都宁海饥,绍发粟赈之。
十九年,诏割隆兴为东宫分地,皇太子选署总管,召至京师,为刑部尚书。
万亿库吏盗绒四两,时相欲置之重典,绍言:“物情俱轻,宜从贷.减。
”乃决杖释之。
河间李移住妄言惑众,谋为不轨,绍被檄按问,所全活几百人。
二十四年,分立尚书省,擢拜参知政事,赐中统钞五千缗。
时更印至元钞,前信州三务提举杜璠言至元钞公私非便。
平章政事桑哥怒曰:“杜璠何人,敢沮(jǔ,阻止)吾钞法耶!”欲当以重罪。
绍从容言曰:“国家导人使言,言可采,用之;不可采,亦不之罪。
今重罪之,岂不与诏书违戾.乎?”璠得免。
拜尚书左丞。
亲王戍边,其士卒有过支廪米者,有司以.闻,帝欲究问加罪。
绍言:“方边庭用兵,罪之,惧失将士心。
所支逾数者,当嗣年之数可也。
”制可。
宗亲海都作乱,其民来归者七十余万,散居云、朔间。
桑哥议徙之内地就食,绍持不可。
桑哥怒曰:“马左丞爱惜汉人,欲令馁死此辈耶?”绍徐曰:“南土地燠(yù,燥热),北人居之,虑生疾疫。
若恐馁死,曷若计口给羊马之资,俾还本土,则未归者孰不欣慕。
言有异同,丞相何以怒为.?宜取圣裁。
”乃.如绍言以闻,帝曰:“马秀才所言是也。
”桑哥集诸路总管三十人,导之入见,欲以趣办财赋之多寡为殿最。
帝曰:“财赋办集,非民力困竭必不能。
然朕之府军,岂少此哉!”绍退至省,追录圣训,付太史书之。
议增盐课,绍独力争山东课不可增。
议增赋,绍曰:“苟不节浮费,虽重敛数倍,亦不足也。
”事遂寝。
都城种苜蓿地,分给居民,权势因.取为己有,以一区授绍,绍独不取。
桑哥欲奏请赐绍,绍辞曰:“绍以非才居政府,恒忧不能塞责,讵敢徼非分之福,以速罪戾!”桑哥败,迹.其所尝行赂者,索其籍阅之,独无绍名。
桑哥既败,乃曰:“使吾早信马左丞之言,必不至今日之祸。
”帝曰:“马左丞忠洁可尚.,其复旧职。
(《元史·卷一百七十三》,原文有删节) 1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物情俱轻,宜从贷.减贷:饶恕,宽恕
B.岂不与诏书违戾.乎戾:违背,违反
C.迹.其所尝行赂者迹:捉拿,擒获
D.马左丞忠洁可尚.尚:尊敬,仰慕
解析:C项,迹:追查,追寻查找。
答案:C
1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
A.⎩⎪⎨⎪⎧ 有司以.闻,帝欲究问加罪余与四人拥火以.入
B.⎩⎪⎨⎪⎧ 言有异同,丞相何以怒为.?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
听 C.⎩⎪⎨⎪⎧ 乃.如绍言以闻今君乃.亡赵走燕
D.⎩⎪⎨⎪⎧ 权势因.取为己有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
解析:A 项,前一个“以”,介词,把;后一个“以”,连词,表修饰关系。
B 项,前一个“为”,表反诘语气的助词;后一个“为”,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C 项,前一个“乃”,副词,于是,就;后一个“乃”,副词,却,竟然。
D 项,两个“因”都是介词,趁机,趁着。
答案:D
17.下列句子编为四组,全部属于表现马绍宽厚爱人的一项是(3分)( )
①益都宁海饥,绍发粟赈之 ②物情俱轻,宜从贷减 ③追录圣训,付太史书之 ④绍独力争山东课不可增 ⑤以一区授绍,绍独不取
A .①③④
B .①②④
C .②③⑤
D .②④⑤ 解析:③表明马绍秉公勤政,⑤表明马绍廉洁奉公,严以自律,排除A 、C 、D 三项。
答案:B
1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
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元世祖时的丞相安童建议,朝廷应选用儒士讲解经史,以便增加见闻。
在这样的时机下,马绍被张启元举荐,开始了他的政治生涯。
B .马绍任参知政事期间,原信州三务提举杜璠因谈论改印至元钞的弊端而惹怒了平章政事桑哥,马绍从容地为杜璠辩解,使他免于重罚。
C .海都叛乱时,桑哥建议将那些逃回的汉人安置到内地;马绍则认为不如按人口资助他们一些购买牲畜的钱,使他们回归故土。
皇帝赞同马绍的意见。
D .马绍面对权重势大的桑哥也敢于据理力争,表现出刚正不阿的性格。
桑哥倒台后的一番忏悔之言,更是从另一角度对马绍忠正廉明品格的褒扬。
解析:C 项,海都叛乱时,逃出来的是蒙古人,而不是汉人。
答案:C
19.把文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河间李移住妄言惑众,谋为不轨,绍被檄按问,所全活几百人。
(3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国家导人使言,言可采,用之;不可采,亦不之罪。
(4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苟不节浮费,虽重敛数倍,亦不足也。
(3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河间人李移住造谣惑众,图谋不轨,马绍奉命调查审问,被保全救活的有几百人。
(2)朝廷引导人让人提意见,意见可以采纳,就采用;不可采纳,也不责罚提意见的人。
(3)如果不节制不必要的开支,即使把赋税加重几倍,也不够用。
参考译文:
马绍,字子卿,济州金乡人,跟随上党张播求学。
丞相安童进宫侍候世祖,上奏说应选儒士讲谈经史,来帮助扩大见闻。
平章政事张启元以马绍来响应诏命,授予马绍左右司都事职务。
马绍出任单州知州,百姓刻石碑歌颂他的政德。
至元十年,升任山东东西道提刑按察司佥事。
益都宁海闹饥荒,马绍发放粮食赈济饥民。
至元十九年,皇上诏命划隆兴为太子封地,皇太子选拔总管,马绍受召到京城,任刑部尚书。
万亿库官员偷了四两绒,当时丞相想处以重法,马绍说:“偷的东西和案情都轻,应当从宽处罚。
”于是判杖刑释放了犯人。
河间人李移住造谣惑众,图谋不轨,马绍奉命调查审问,被保全救活的有几百人。
二十四年,分设尚书省,提升参知政事,赐给中统钞五千。
当时改印至元钞,前任信州三务提举杜璠说:“至元钞对公家私人不方便。
”平章政事桑哥发怒说:“杜璠是什么人,竟敢诋毁我的钞法呀!”想判处他重罪。
马绍不慌不忙地劝道:“朝廷引导人让人提意见,意见可以采纳,就采用;不可采纳,也不责罚提意见的人。
假如重罚提意见的人,难道不和诏书违背么?”杜璠得以免罪。
拜任尚书左丞。
亲王戍守边疆,他的士兵有透支国库粮食的,主管部门报告皇上,皇上要追究问罪。
马绍说:“正是边疆用兵的时候,责罚他们,怕失去将士的心。
所透支的粮食数量,算来年的粮数就行了。
”皇上应允了。
宗亲海都作乱,他辖下百姓前来归附的七十多万人,散居云、朔之间。
桑哥建议迁难民到内地生活,马绍认为不行。
桑哥发怒说:“马左丞爱惜汉人,要使这些人饿死么?”马绍温和地说:“南方土地燥热,北方人住在那儿,怕要生病。
如果怕他们饿死,何不按人数供给羊马等生活物资,使他们回故乡,那么,不归附的人谁不羡慕!观点有不同之处,丞相凭
什么发怒?可听皇上裁决。
”于是照马绍的提议把这件事报告给皇上,皇上说:“马秀才提的建议对。
”桑哥召集各路总管三十人,引他们上朝见皇上,想以催收赋税的多少来考定政绩高下。
皇上说:“赋税收齐了不把百姓财力榨尽一定不能做到。
但朕的仓库军队,难道少这些么!”马绍退朝到尚书省,追记皇上的训示,交太史写下来。
有人建议增加盐税,只有马绍一个人力争山东盐税不可增加。
又有人建议增加赋税,马绍说:“如果不节制不必要的开支,即使把赋税加重几倍,也不够用。
”事情最后搁下了。
京城种苜蓿的地,他给居民,有权势的人乘机据为己有,把一块给马绍,马绍独独不接受。
桑哥想上奏请求把这块地赐给马绍,马绍推辞说:“我没有才能在官府做事,常担心不能尽职尽责,怎敢希求分外的福分,而招致罪过!”桑哥垮台,追查他曾行贿赂的人,找到他的账本看,独独没有马绍的名字。
桑哥垮台后才说:“假如我早听马左丞的话,一定不会有今天的祸。
”皇上说:“马左丞忠诚廉洁令人尊重,让他官复原职。
”
(四)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戏剧,完成20~23题。
(18分)
知心话
(秋夜,月圆。
农家小院,气爽风柔。
菊花丛里,虫叫唧唧。
吴县长与父亲酒足饭饱后在聊天儿。
)
吴县长爸,我已经四五年没回家了,您老人家身体好吗?
吴父 (朗声地)嗨,硬朗着呢!
吴县长嗯,这我就放心了。
爸,这几年田里庄稼长得好吗?村里有啥变化啊?
吴父 (声音提高八度)庄稼呀,好!玉米、麦子,好香!(沉醉)村里啊,建了文化广场……(兴奋至此,扯开喉咙唱起戏曲)
吴县长 (急忙止住父亲)爸,好啦好啦,您老人家唱得好,唱得妙!爸——
吴父 (打住,一愣)啊?啥事呀?……
吴县长爸,我好不容易才回来一趟,很快又要走了。
今晚,天色很好,(抬头)月亮很亮,月亮很圆。
吴父 (疑惑)那又怎样?
吴县长爸,咱父子俩说说知心话吧,咋想就咋说,不搞虚假!假话,我一听就腻!
吴父 (激动带生气)你说什么?你连你老爸也不相信了?我多会儿和你说过假话?我这一辈子和谁说过假话?别耍心眼儿,说假话那是你们的事!
吴县长爸,你看你,一说话就上火——我这不是回来看你嘛,官还不打送礼的呢!
吴父 (笑)我就是这倔脾气,你别和爸一样儿,有什么尽管说,啊!
吴县长爸,你什么时候心里最舒坦最惬意?
吴父 (搔头)“舒坦”当怎么讲我知道,但这……“惬意”是咋回事儿?
吴县长惬意……惬意就是满意、称心、得意……
(吴父抬头看天,侧耳听菊丛中的虫叫,用力嗅香气,沉醉其中,半天不吭声。
)
吴县长爸,没有吗?
吴父 (猛地一惊,神游回来)有,想起来了!那就是,听着庄稼拔节的声音,我心里舒坦极了!
吴县长 (皱眉头)爸,你这是官话、套话,是迎接上级检查的话!哪个农民不喜欢庄稼拔节?你这话没个性!
吴父 (诧异。
愣了一愣。
叹息。
)这就奇怪了,我整天跟泥土打交道,连个村民小组长都不是,哪来的官话?那我问问你,你什么时候最舒坦最惬意?
吴县长 (笑)爸,我不和你打官腔,说心里话,下属给我汇报工作时,我最舒坦惬意!
吴父 (困惑地看着儿子)那有什么听头儿?一群人这个说了那个又说,想听也得听,不想听也得听,乱糟糟的,麻烦死了,你还舒服惬意?
吴县长 (大笑)爸,这你就不懂了。
他们啊,给我汇报工作时,从不说我不想听的话,都是顺耳的;若是有人不识趣,我就会……(作皱眉状,咳嗽,抬腕子看表等)这时,他们就会立刻把话打住了……
吴父你办法倒挺多的!灵验吗?
吴县长 (洋洋自得)特别灵验!我稍有不满的举动,他们就改变话题,那时最舒坦最惬意!爸,你是没有体验的,那才叫……嗯,打个比方吧,那才叫我是太阳,他们都是向日葵!
(秋夜凉风袭过,吴父一激灵,晃了下身子,打了个沉闷的喷嚏。
吴母提着热茶从屋里走出来,续上热茶,替吴父穿上厚褂子)。
吴县长爸,妈对你真好——咱俩再谈另一个话题,你什么时候心里最慌张最着急?
吴父 (不假思索,脱口而出)这还用问?老天爷刮风下暴雨的时候!
吴县长 (皱眉)你这又是官话、套话,是迎接上级检查的话!暴风雨这样的自然灾害,哪个农民不慌张不着急?哭爹喊娘的都有!爸,你老人家也会逢场作戏了,说官话,没个性!
吴父 (暴躁,声音变硬)你说!那你什么时候心里最慌张最着急?啊?
吴县长爸,我和你说的还是知心话。
说心里话,给领导汇报工作时,我心里最慌张最着急!
吴父啥?
吴县长我不知领导想听什么,不想听什么;喜欢听什么,不喜欢听什么。
我费尽心思察言观色,琢磨领导的言谈举止!稍有不慎,后悔莫及……
(吴父不做声,用力磕他的鞋底,声音啪,啪啪,啪啪啪……)
吴县长爸,你怎么了?你发脾气啦?
吴父 (闷声)不怎么。
这回我明白了!说知心话,我最慌张最着急的是——
吴县长 (急切)是什么?
吴父 (狠狠地)有你在我跟前的时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