竖起脊梁担事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竖起脊梁担事
作者:刘须锦
来源:《江苏教育》2014年第18期
在江苏省淮阴中学北院东侧,有一座灰砖青瓦、一宅三院、颇具典型江淮建筑风格的院落。

它的主人就是苏皖近代教育事业的早期开拓者和实践家李更生。

李更生(1883—1927),名荃,出生于淮安的一个书香世家,被陆定一誉为“勇于革新的、实干的爱国教育家”。

其毁家办学的行为,被毛泽东盛赞为“革命爱国行为”,其杰出的教育业绩,被载入《民国人物大辞典》《中华文化人物辞海·文化人物》等重要文献。

一、担国事,小节彰显大义
爱国是人的灵性中最崇高的行为,李更生的爱国思想来自其灵魂深处。

勒石记国耻。

1915年5月9日,北洋政府对外宣布接受“二十一条”的部分条款。

为了教育学生毋忘这一奇耻大辱,李更生在办公室走廊的墙壁上嵌上一块醒目石碑,上刻“汝忘五月九日下午六时乎”十一个大字,用以激发师生的爱国热忱。

后来学校迁移新址,他又将这块石碑移到办公楼前的旗杆旁,以便学生朝夕皆可见到。

捐身家报国。

1911年秋冬,当辛亥革命的烽火在淮阴点燃时,李更生无比兴奋,他和当地的进步士绅一起创办保安公所以维护治安;推举蒋雁行为江北都督,使革命的旗帜迅速插遍淮阴周围各地。

有些胆小者认为起义方始,胜败未卜,质疑一旦失败,“如身家何”?他坚定地回答:“吾侪捐一身以保家,捐一家以保全境,不亦可乎!”。

坚决抵日货。

一次李更生在南京上学的女儿回家,给妹妹买了顶精致的羊毛帽子,以为爸爸看了一定会高兴。

不料李更生看到帽子上有“日本制造”的字样后,脸色立刻沉了下来,心情沉重地给女儿讲起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经济侵略,叮嘱女儿随时随地不忘爱国。

雨中诉衷情。

一次,学校正开国耻纪念大会,突然大雨如注,学生蜂拥跑到走廊躲雨,李更生则在大雨中屹立不动,慷慨陈词,痛斥帝国主义的侵略暴行。

师生目睹校长的身影,听着他那激昂的讲演,纷纷自动回到原地。

二、担校事,殚精竭虑办学
自1906年走出校门,走向社会,至1927年不幸离世,是李更生教育人生最艰苦也是最辉煌的21年,是其应教育之需而殚精竭虑的21年。

《李更生主要年表》记载,李更生1906年应安徽当局之聘,先后担任繁昌、宣城、太和高等小学主事(校长);1909年冬,任江北师范附属小学主事;1912年任淮阴县教育科长;
1913年当选为江苏省第一届议会会员,任教育审查员,兼任第六师范学监;1917年秋,任江苏省第八中学校长;1922年担任六师附小主事,兼任六师四年级导师;1923年兼任私立成志中学校长,不领津贴;1926年任江苏省立第九中学校长;1927年4月5日,不幸遇难。

李更生的教育人生,最为闪耀的是其主事四所学校的经历。

1.锐意改革,建设省立八中
践行平民教育思想,争取多出人才。

在五四以后的大众教育影响下,李更生把单轨制改为双轨制,使招生规模扩大了一倍;实行分科制,学生从二年级起,分为甲乙两组,甲组重文,乙组重理。

中学实行分科制,当时在全省属于首创,在全国也少有先例。

开放办学,满足学习需要。

李更生十分重视图书室和实验室建设。

把图书室作为甲组建设的重点;对于乙组,则把实验室作为建设的中心环节。

当时国内没有实验教材,他就采用英美原版教材。

那时无线电收音机刚刚问世,他不惜重金从法国购进一部。

这种实验条件在当时的中学是少有的,就是一些大学也望尘莫及。

李更生非常重视外语学习,对于理论课程,他规定一律采用外文原版材料,教师上课也尽量用外语讲授。

重视人才,礼遇名师。

理化教员董伯度,蜚声大江南北,李更生想方设法聘请他到校任教。

后因家中老母需要照顾,董决心回乡任教。

李更生亲赴董家,长跪于董母面前,恳求她促令儿子重返八中。

在李更生的努力下,八中一时名流荟萃。

如朱自清这样的著名学者,在他的热情聘请下,也欣然前往八中任国文教员兼教务主任。

2.无私无畏,发展成志中学
受命于危难,入校先约法。

1923年,李更生欣然挑起了已濒临倒闭的私立成志中学的校长重担。

他首先约法三章:一是任校长不受任何津贴;二是教员津贴于学期末视学校结余多寡而定;三是增租一校董的空地作为操场。

移赠私产,助成志中学政府立案。

成志中学是私立性质,必须有两万元基金才能在政府立案。

为了成志中学的发展和学生的前途,李更生拿出自家的部分财产移赠学校,为学校承领洪湖滩地三十顷,作为校产。

校舍筹款,忍辱负重。

为了改变学校“暮下榻于禅房,日横经于闹市”的状况,成志中学决定新建校舍。

在学校经费紧张,自己又身无余财的情况下,李更生找到当时淮阴城里的“太上皇”、盐匪出身的淮扬镇守使马玉仁,软硬兼施“逼迫”马玉仁“乐捐大洋一千元”。

同时,李更生还利用自己结婚的机会,大发请帖,写明“欲有以贺之者,请悉移助成志”。

3.拨乱反正,重振省立九中
江苏省立九中,一向以“难治”闻名全省,省教育厅顺应民声,任命李更生为九中校长。

李更生首先将全校教职员工一律解聘,学生一律甄别。

面对求情、推荐、威吓的重重包围,他横眉冷对,沉着以应。

他拿出自己平时记载人才的笔记本,从中挑出德才兼备者前来任教。

他对学生一一口试,以决定取舍。

这样,九中重新开学,就走上了正轨。

接着,他对校风严加整肃。

在深入调查的基础上,他制定了一系列严格的规章制度。

如学生每晚必须在自修室自修两小时,走读生也不例外;每周一上午召开全体师生大会。

另外,设立银行理财系。

他认为:“当前的财政银行界,淮安人颇有地位,从学生毕业后的出路着想,这着棋是可以走的。

何况治国大事,必须首先理财,这是社会的需要。

”这在全省可谓首创。

4.树起旗帜,主事六师附小
1922年,李更生出任六师附小主事。

他把红色定为校色,表达锐意革新的精神;他把六角星定为校徽,寄寓发展的希望。

他时刻注意把最新的教育理论运用到实践中去。

反对束缚儿童个性的教育方法,根据儿童身心特点,进行“动的教育”,强调“从事上磨”。

在教育方法上,按儿童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聪颖孩子允许跳级,顽劣儿童予以特殊教导。

他捐书数千册,创办了儿童图书馆和博物馆。

为了帮助学生从小打好外文基础,学校开设小学英语课。

当时地方贤达赞誉李更生:“先生生平事业不限于小学教育,即以小学教育论之为小学教育家亦不为过。


三、担社会事,声誉贯江淮
一个人的良好声誉,不仅仅因其为社会做出了突出贡献,还在于其本身就是一本优秀的教材。

1.育人者,格外自育
践行《八不箴》。

《八不箴》是李更生先生严于律己精神的集中体现:“祭祖宗不费纸锞;教子女不分厚薄;遗产不必由子女继承;终身不吸烟赌博;私居不饮茶吃酒;终身不买日货;有权利无责任之事不做;往来在十里以内非紧要事或疾病时不乘车。

”有次他和公教人员打麻将消遣,后来一想,这样对学生会产生不良影响,立即在黑板上大书“李荃之恶德”五个大字,对自己的错误痛加剖析。

在当选为江苏省第一届议会会员后,李更生耻于把省议员的金字招牌作为谋取私利的工具,而把它视为反映民意的职责,努力坚守他的“有权利无责任之事不做”的箴言。

做个“老学生”。

学校游行,规定学生必须身穿学生制服,手拿国旗。

他自己每次游行也总是穿着学生制服,手拿国旗行走在队伍的最后面,看热闹的百姓还以为他是个老学生。

“日三省吾身”。

李更生有一本小册子,署名《更生思潮》。

“早作而夜思”,记载每天所考虑的事情和想法。

2.育人者,无所不育
组织淮阴高小联合会。

李更生除了戮力学校事业外,还注重学校经验推广,曾组织淮阴高小联合会,也称江苏六师附小联合会(类似现在的学校共同体)。

寄语女校生光彩。

民国十年(1921年)四月一日,淮阴县立第一女子高等小学校开学,李更生因有事不能参加盛典,请人代读演说词,还送了校旗和校牌。

并寄语:“希望这个校旗、校牌上将来生出许多光彩,做一个淮阴女子教育开山的始祖。


创建“卫生城”。

李更生热心公益事业,他任红十字会理事时,成立卫生股,倡导大灭蚊蝇。

1926年,曾由红十字会收买死蝇烧毁,因家家户户拍灭苍蝇,一时盛传淮阴为无蝇之城。

(作者单位:江苏省淮安市实验小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