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口语交际:走进他们的童年岁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部编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口语交际:走进他们的童年岁月
一、交际话题
1.这次口语交际的内容是走进大人们的____________,了解他们__________的故事。
2.这次口语交际了解的对象可以是()(多选)
A.祖父母B.同学
C.父母D.邻居的叔叔、阿姨
3.根据本次口语交际话题,下列问题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你小时候家里发生过哪些难忘的事?
B.你小时候在学校里发生过哪些有趣的事?
C.你将来打算做什么?
D.你小时候做过什么勇敢的事?
二、交际方法。
判断。
对的打“√”,错的打“×”。
1.提问的时候,注意使用礼貌用语。
() 2.面对提问对象,你想问什么就可以问什么,以前和将来的事情都可以随便问。
()
3.要认真、耐心地听别人讲话,一边听一边做简单的记录。
()
4.在倾听的过程中,可以随意打断别人。
() 5.要针对不同的对象,提出恰当的问题。
()三、交际活动。
1.按要求填写表格,把提问对象和问题写下来。
2.人不知不觉就长大了,童年的记忆伴随着人的一生,每个人的童年都是一本故事书。
请尝试着把兰兰和妈妈的对话补充完整。
兰兰:妈妈,你小时候最喜欢做的事情是什么?
妈妈:我小时候最喜欢自己做风筝,做好风筝和小伙伴一起到村头去放。
兰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妈妈:我们小时候的玩具基本上都是自己动手制作的。
兰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听读短文《童年趣事(节选)》,完成练习。
1.在夏季,每天晚饭后,都有哪几种人穿街绕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穿街绕巷的人中,作者最喜欢的是哪种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从短文中可以看出作者的童年生活很()。
(多选)
A.快乐B.寂寞
C.幸福D.热闹
口语交际:我们与环境
一、1.童年岁月小时候
2.ACD
3.C
二、1.√ 2.× 3.√ 4.× 5.√
三、1.示例:
妈妈小时候真是太厉害了!妈妈你也教教我吧!
四、1.唱话匣子的、卖晚香玉的、换电灯泡的。
2.唱话匣子的。
3.ACD
附听读短文:
童年趣事(节选)
在我七八岁的时候,北平有一种穿街绕巷的“唱话匣子的”,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也是在夏季,每天晚饭后,我抹抹嘴,急忙跑到大门外去张望。
先是卖晚香玉的来了。
用晚香玉串成美丽的大花篮,一根长竹竿上挂着五六只,妇女们喜欢买来挂在卧室里,晚上满室生香。
再过一会儿,“换电灯泡的”又过来了。
他背着一个匣子,里面是新新旧旧的电灯泡。
拿家里断了丝的旧灯泡,贴几个钱,跟他换新的。
我一直不明白,他拿了旧灯泡去做什么用。
然后,我最盼望的“唱话匣子的”来了。
他背着“话匣子”,提着大喇叭。
我看见了,就飞跑进家,一定要求母亲叫他进来。
母亲拗不过我,总会依了我。
只要母亲一答应,我又拔脚飞跑出去,还没跑出大门就喊:“唱话匣子的!别走!别走!”
我所记忆的童年生活,都是热闹而幸福的,是真正的快乐,无忧无虑、不折不扣的快乐。
二、五年级语文阅读理解训练
2.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天堂里的老师
他是我分管的病人当中比较坚强的一位。
他不像有的癌症患者,以绝望、恐惧的态度对待疾病。
他一直坚持自学大学课程。
他叫阿明,某师范大学二年级学生。
在阿明的隔壁病房,住着一个7岁的小男孩冬冬。
不做治疗时,阿明常去给冬冬讲故事,辅导作业,有时还教几个外语单词。
阿明成了冬冬的编外老师。
一天上午,推开病房的门,阿明正在教冬冬写毛笔字,一笔一画,一撇一捺,那么认真,那么从容。
阳光从窗外照进来,仿佛一道光环笼罩着他们。
生命被抛至如此绝境,他们却用自己的方式顽强地抗拒着,不向命运低头。
没过多久,冬冬死了,弥留时,冬冬拉着阿明的手说:“我要上学。
”
一连几天,阿明没再走出病房,只是闷着看书。
有一天,他请求我10点以后为他亮一小时的灯。
他说:“我要用剩下的时间学完全部课程,即使到了天堂,我也要当一名教师,去教像冬冬那样不幸夭折的没有机会上学的孩子。
”我被他深深地打动了,含着泪花破例答应了他的请求。
每晚到了10点,病房统一熄灯后,只有阿明的房间灯还亮着。
那闪烁的灯光像一面旗帜在向人们昭示:生命也许很脆弱,但生命又真的很顽强。
三个月后,阿明死了,死得很安详。
每当夜深人静,仰望天空,穿过薄雾般的月光,我仿佛听到了琅琅的读书声。
那儿有阿明,有冬冬,还有一群天使般的孩子……
(1)给划线字注音。
________________
弥留夭折
(2)“生命也许很脆弱,但生命又真的很顽强。
”怎样理解这句话?
(3)“那闪烁的灯光像一面旗帜在向人们昭示……”这句话中比喻起到的表达作用是什么?(4)读“生命被抛至如此绝境,他们却用自己的方式顽强地抗拒着,不向命运低头”,我会想起一个类似的故事《________》,它的主人公是________。
【答案】(1)mí;yāo
(2)生命很脆弱,是指肌体被病魔侵袭;生命又真的很顽强,则指阿明顽强的拼搏精神,
不屈的昂扬斗志,阿明对生命的珍爱。
(3)将阿明对生命的态度、对理想的追求等诸多精神因素,向人们展示出来了,形象而动人。
(4)鲁滨孙漂流记;鲁滨孙
【解析】【分析】(1)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本课生字的掌握情况,正确读准字音,注意区别形近字、多音字的读音,还要注意声调、韵母的区别,平时要多读,多练。
(2)理解文章语句的含义,一要结合具体的语境,二要结合文中人物的情感。
根据词句原本意义,结合具体语境,理解、分析、推断词句的不同含义,去深入理解词句的真正含义。
(3)这是一句极妙的比喻句。
把那闪烁的灯光比作一面旗帜。
这一句话表达了阿明在短暂的生命旅程中,不向病魔低头,勇敢地与病魔作斗争,那种顽强的生存意识,对生命的追求,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理想的的执着的态度的坚强的精神,令人敬仰。
这种精神向人们昭示,生动形象。
(4)考查对句子的理解及知识的积累。
故答案为:(1)mí、yāo (2)生命很脆弱,是指肌体被病魔侵袭;生命又真的很顽强,则指阿明顽强的拼搏精神,不屈的昂扬斗志,阿明对生命的珍爱。
(3)将阿明对生命的态度、对理想的追求等诸多精神因素,向人们展示出来了,形象而动人。
(4)鲁滨孙漂流记、鲁滨孙
【点评】(1)准确识记字音,要掌握常用多音多义字的正确读音,注意纠正方言中跟普通话读音不一致的字音,关键在于把词语的形音义结合起来,音随形或义变。
不同的读音表义不同,用法不同,词性往往也不同,可以根据意思来记住不同的音节。
(2)体会重要语句的含意,品味语言表达艺术。
(3)此题主要考查比喻及其作用。
(4)本题考查学生对语文知识的积累。
3.阅读下面短文,完成练习。
对视
有一天,萌萌望着我,突然说:“妈妈,你的眼睛里有我。
”
接着,他又问:“妈妈,我的眼里有你吗?”
于是,我望着他说:“在我看你的时候,你的眼睛里也有我。
”
“你知道我在你的眼里是什么样子吗?”他又问。
“知道。
”我说,“你聪明,顽皮,又听话,又不听话,有时又做鬼脸儿……”
“那你知道你在我眼里是什么样子吗?”他又问我。
我一下子回答不上来,但我却由此想到:在生活中,我们每个人的眼中都有别人,都注视别人。
但是,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时时处处注意到自己在别人的眼中究竟是什么样子。
如果每个人都能注意到这一点,那该多好。
(1)短文中不少句子里用了“眼中”“眼里”“眼睛里”。
这些词语有两种意思:A.就是视觉的眼
睛里;B.有“心目中”的意思。
请你联系上下文,给下面句子中的加点词语选择合适的解释。
①妈妈,你的眼睛里有我。
________
②妈妈,我的眼里有你吗?________
③在我看你的时候,你的眼睛里也有我。
________
④你知道我在你的眼里是什么样子吗?________
⑤那你知道你在我眼里是什么样子吗?________
⑥在生活中,我们每个人的眼中都有别人,都注视别人。
________
(2)短文可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写母子对话;第二部分写由对话引起的联想,点明中心;第三部分表达作者真诚的希望。
请根据提示,用“//”在原文中划分出来。
(3)作者说:“如果每个人都能注意到这一点,那该多好。
”句中的“这一点”是指________。
(4)读了这篇含义深刻的小散文,我明白了什么的道理。
【答案】(1)A;A;A;B;B;B
(2)第一部分:有一天.……他又问我;第二部分:我一下子回答不上来……什么样子;第三部分:最后一段。
(3)我们每个人的眼中都有别人,都注视别人。
但是,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时时处处注意到自己在别人的眼中究竟是什么样子
(4)提示:写出自己的真实体会即可。
【解析】【分析】(1)这是一道“一词多义”的练习题。
同一个词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可以表达不同的意思,要把字放在语境中去理解。
(2)划分文章的意义段,即在意义上可以构成一个完整单位的部分归为一段。
(3)这是考查指代性词语指代的内容。
感知文本内容,从文章中提炼和概括信息,结合语言环境,联系上下文,找出称代性词语指代的内容。
一般指的就是代词前面的那句话,找最近的一句话。
有时要注意可能不是整句话,而是其中的一部分。
(4)本题考查概括文章给人的启示和道理。
学生通过感知文本内容,继而理解文本的中心主题以及作者所要抒发的感情。
故答案为:⑴①A;②A;③A;④B;⑤B;⑥B;⑵第一部分:有一天.……他又问我;第二部分:我一下子回答不上来……什么样子;第三部分:最后一段。
⑶我们每个人的眼中都有别人,都注视别人。
但是,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时时处处注意到自己在别人的眼中究竟是什么样子;⑷提示:写出自己的真实体会即可。
【点评】(1)主要考查学生对多义词的理解,正确理解词语的语境意义需要在积累的基础上仔细揣摩,然后根据字的意思再一一对号座。
(2)此题考查给文章分段的能力。
(3)此题考查对指代性词语指代的内容的把握。
(4)只要观点正确,表述合理,文通句顺即可。
4.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第二次冒险
退休教授安道特是一个言语不多的人,然而谈到他1944年春的那回遭遇,就会激动得滔滔不绝,我们也会听得入迷。
那是在大规模反攻的前夜。
盟军向德军控制的法国诺曼底地区空投了伞兵,安道特就是其中之一,不幸,他在远离预定地点好几英里的地方着陆。
那时候差不多天亮了,那些记熟了的标志,他一个也没有找到,也见不到自己的伙伴。
他懂得,必须马上找地方隐蔽起来。
在熹微晨光里,他看见不远处有一栋小小的、红色屋顶的农家住宅。
他不知道住在里边的人是亲盟国的呢,还是亲德国的,但是总得碰碰运气。
他朝那住宅奔去,一边温习着出发前刚学会的几句法语。
听到敲门声,一个年约三十岁的法国人——她长得并不漂亮,但是眼光善良而镇定——开了门。
她的丈夫和三个幼小的孩子坐在饭桌旁边,惊异地盯着他。
“我是一个美国兵。
”伞兵说,“你愿意把我藏起来吗?”
“赶快,你得赶快!”做丈夫的说着,把这个美国人推进壁炉边的一个大碗橱里,“砰”的一声关上了橱门。
几分钟后,六个德军冲锋队员闯了进来。
他们已经看到了这个伞兵的降落。
这是附近惟一的房子。
他们搜查得很彻底。
转眼之间就把这个伞兵从碗橱里拖了出来。
无须履行手续,德国人依照惯例,把女主人的丈夫当场枪毙了。
女主人和孩子放声大哭起来。
如何处置俘虏安道特,德国兵却有一场争议。
由于谁也说服不了谁,只得暂时把他推进一间棚屋里,把门插上了。
这间棚屋里,有个小小的窗口,窗外是田野,越过田野就是树林。
安道特蜷身挤出窗口,奔向树林。
从当时的情况来看,逃跑几乎是没有希望的。
他刚跑进树林,就听到周围追兵的嚷声。
他们有条不紊地搜索着。
抓住他只不过是时间问题。
但伞兵没有失望。
他一回头又奔进田野,穿过院子。
院子里还躺着被害者的尸体。
这个美国兵再次敲响了他们家的门。
女主人很快出来了,她脸色苍白,泪流满面,惊奇地注视着这个美国青年的眼睛。
他刚才的到来,使她失去了丈夫,使孩子们失去了父亲。
“快!”她毫不迟疑地送他回壁炉边的碗橱里。
德国冲锋队员没有来这个农家搜查。
(1)填空。
①安道特的“那回遭遇”发生的时间是________,地点在________。
②第2自然段中的“那时候”是指________。
(2)“言语不多”的安道特谈及1944年春的“那回遭遇”为什么会滔滔不绝?
(3)女主人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用3~4个词语来概括。
(4)安道特的“第一次冒险”是指什么?
(5)从安道特和女主人两方面写出“第二次冒险”的含义。
【答案】(1)1944年春
;法国诺曼底地区
;在大规模反攻的前夜
(2)法国人民的大无畏牺牲精神使他深深感动。
(3)善良、镇定、勇敢、坚强
(4)安道特不知道要去躲藏的农家里住的是敌人还是朋友,他要去碰碰运气。
(5)安道特方面:女主人的丈夫为救他已被德军杀害,不知道女主人是否再愿意救他。
女主人方面:如果德军再次发现安道特藏在家中,她和孩子也会被德军杀害。
【解析】【分析】(1)①考查筛选相关信息。
解答时细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从中找出答案即可。
②这是考查指代性词语指代的内容。
感知文本内容,从文章中提炼和概括信息,结合语言环境,联系上下文,找出称代性词语指代的内容。
一般指的就是代词前面的那句话,找最近的一句话。
(2)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联系课文内容可知,“言语不多”的安道特谈及1944年春的“那回遭遇”会滔滔不绝,那是法国人民的大无畏牺牲精神使他深深感动。
(3)评价人物形象要根据文中故事情节以及人物的言行举止具体分析。
(4)考查筛选相关信息并加以概括。
解答时要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即可。
(5)考查“第二次冒险”的含义:撇开表面意思;找到在文章中的深层的意思。
依据课文内容可知,安道特方面:女主人的丈夫为救他已被德军杀害,不知道女主人是否再愿意救他。
女主人方面:如果德军再次发现安道特藏在家中,她和孩子也会被德军杀害。
【点评】(1)①此题考查筛选相关信息的能力。
②此题考查对指代性词语指代的内容的把握。
(2)此题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3)本题考查评价人物形象。
(4)考查筛选相关信息并加以概括。
(5)此题考查“第二次冒险”的含义。
5.
_____________
①南怀瑾,1918年出生于浙江温州的农村,自幼年起就学习中国传统文化。
他是中国文化的积极传播者,是著名的学者和诗人。
②南怀瑾先生年轻时曾拜一位姓商的先生为师,学习古文。
一天,他写了一篇文章,自觉字字珠玉,很是得意,就拿去给先生看。
商先生看了后满口称赞。
南怀瑾就问:“老师,()我在从前参加科举考试,()能考上吗?”“没问题,没问题,”商先生说,“凭你的水平,考个举人、进士不在话下。
”南怀瑾听得心花怒放
....。
③后来,南怀瑾又拜大名鼎鼎
....的袁焕仙先生为师。
一天,他拿了一篇得意之作兴冲冲地请教袁先生。
先生接过,略扫一眼,就搁在一旁,全然不理。
南怀瑾纳闷:老师怎么这种态度啊?过了几天,他又拿了一篇文章去请教。
先生接过,仍旧往旁边一放。
南怀瑾恭恭敬敬请教,袁先生这才冷冷地说:“就你这水平,还配写文章?”南怀瑾不服气:“老师,别的老师还夸我的文章写得好呢!”袁焕仙把胡子一抹,瞪了他一眼,说:“这事我听说了,你还真拿他的客套当真?我问你,《史记》里的《伯夷叔齐列传》你读过没有?”南怀瑾回答:“读过不止一次,我还能背呢!”袁焕仙说:“你以为能背就真正懂了吗?”南怀瑾低下头:“不敢,还请老师指教。
”袁焕仙发话:“回去,给我读100遍,读完了来见我,再告诉你!”
④南怀瑾从没有遇过这样粗暴的老师,()心里非常不痛快,()师道尊严,他只能忍了。
回家拿起《伯夷叔齐列传》,读了三五遍,突然发现有好多新问题,以前都没有注意过。
越读,觉得理解越深,感受越多。
他按先生的要求,认真地读了100遍,觉得理解
得差不多了,就高高兴兴地再去见袁焕仙:“老师,我读出道理来了,想讲给你听。
”袁焕仙笑着说:“不需要再讲了,我相信你懂了。
只有像这样读书,你才能掌握文章的精髓,写出的文章才会独具慧眼。
”
1.联系上下文解释下列词语。
(1)心花怒放:
(2)大名鼎鼎:
2.“扫一眼”表示大致快速地看,照样子再写两个表示“看”的词。
________一眼_________一眼
3.读第①自然段,完成下面的人物档案。
人物:_________ 出生年份:_________ 出生地:_________
身份及主要贡献:
4.短文写了南怀瑾先后拜________和________两人为师。
这两位老师对待南怀瑾的得意之作态度截然不同,第一位老师读后________;第二位老师读后________,他对南怀瑾的指教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你以为能背就真正懂了吗?”这句话的意思是()
A.能背就真正懂了。
B.能背还不是真正懂了。
6.选择合适的关联词填到文中括号内。
不但……而且……虽然……但是……
假如……就……因为……所以……
7.“只有像这样读书,你才能掌握文章的精髓,写出的文章才会独具慧眼。
”这句话中“像这样读书”是指怎样读书?
8.根据短文内容判断,对的打“√”,错的打“×”。
(1)南怀瑾的文章很差,姓商的先生对他的评价不正确。
()
(2)南怀瑾的文章很好,袁焕仙先生是鸡蛋里挑骨头,有意刁难。
()
(3)南怀瑾的文章不错,但袁焕仙先生要求很严格,想让他明白真正的读书方法和写作方法。
()
9.下列适合作短文题目的是()
A.读书破万卷
B.书读百遍
10.短文写了两件事,一略一详,第一件事能去掉吗?为什么?
1.(1)心里高兴得像花儿盛开一样,形容极其高兴。
(2)形容名气很大。
2.瞥瞅
3.南怀瑾 1918年浙江温州学者,诗人;积极传播中国文化
4.商先生袁焕仙满口称赞全然不理读100遍《伯夷叔齐列传》
5.B
6.假如……就……虽然……但是……
7.读书要认认真真地多读几遍,在阅读中发现问题,掌握文章的精髓。
8.(1)×(2)×(3)√
9.B
10.不能,第一件事描写较简略,是为了与第二件事作比较而存在的,是为了突出袁焕仙先生的要求严格,所以不能去掉。
6.
天外财富
雨,从天外飘来。
我打着一把伞,走在一条寂静的小街上。
走着走着,发现路边站着个小姑娘,正淋着雨。
“快进来!”我扬了一下伞,向她喊道。
女孩飞快地跑到我的伞下。
她大概有十一二岁,胖胖的,眼睛好像一大一小,但是很美丽。
她用小手拉住我的胳膊,缓缓地与我同行。
“你是往前走吗?”我问她。
“嗯,哪儿都行。
”她随口而答。
“去做什么?”“找一个人。
不,不找了,已经我到了。
”女孩的声音含着快慰。
“人在哪儿?”“人在哪儿,就是你。
”她扬头告诉我。
“我得了一笔财富。
”她说:“可我不想要,我要把这钱送给下雨天给我打伞的人。
”
“看来,这个人就是我喽?”我试探地问。
“是的,所以我要把这笔财富送给你。
”她把手伸进了口袋。
我不觉得欣喜,只觉得有意思,于是便信口问道:“真是天外飞来的财富。
你要给我多少?一块钱还是两块钱?”“不,是十万。
”
“十万?你带在身上?”
“对,带在身上。
”女孩不慌不忙,从口袋里摸出一张花花绿绿的大钱,递到我手里。
这是一张画满水彩的硬纸片,上面写着“十万元”。
这是小姑娘自己做的“钞票”。
我大笑起来,“哈哈,真是天外财富。
谢谢你,我收下了。
”我把“大钱”装进了口袋。
“你失望了吧?——可你没让我失望。
”女孩的声音很清晰,也很兴奋。
“我读到一篇小说——
一个女孩得到一笔财富,她要找一个在雨天让她共伞的人,把钱送给他。
第二天,她就去了。
”
“找到了吗?”“第二天没下雨。
”
“后来呢?”“后来下雨了,但没人理她。
她在树下站了一天,只有那棵树为她遮雨。
后来,她哭着把钱塞进了树洞里。
”
“这真悲惨。
”“可是我不信,我觉得不会这么坏。
我非要自己试一试。
”
“所以,你就试了?”我问。
“对,而且我没失望。
”我看了她一下,那是一双渴求而感动的眼睛,但愿下个世纪的孩子都有这样的眼睛。
雨还在下,从雨丝里透出清香的空气。
“你没想过会失望吗?”我问。
“想过,可我还是没失望。
”她的手更紧地挽住我的胳膊。
“只是我没有财富。
”女孩抱歉地说。
“不,我们都得到了财富。
”来到一个车站,我把女孩送上了车、她透过缓缓移动的车窗,大声说道:“我懂,不是钱,是财富,对吗?”从她的语气中,我真切地感受到她内心的感动。
我整整雨伞,继续向前。
细雨从天外飘落至我的伞顶,如同一阵悄无声息的暖流浸润着我的心;丝丝细雨用无限的温柔抚摸着我,让我觉得一切都是那么珍贵……
我真希望,在这日益被柴米油盐所羁绊的日子里,在这日趋被钢筋水泥所包裹的城市中,能有更多这样的“财富”!
1.请从小女孩的角度梳理文章内容,填写下表。
细雨从天外飘落至我的伞顶,如同一阵悄无声息的暖流浸润着我的心;丝丝细雨用无限的温柔抚摸着我,让我觉得一切都是那么珍贵厖
3.“你失望了吧?——可你没让我失望。
”小姑娘没失望的原因是()
A.“我”收下了钱
B.真的有人给她在雨天打伞
C.有人在雨天和她同行
D.她把自己画的钱送出去了
4.文章最后一段中的“财富”比喻什么?你认为你的身边需要“财富”吗?联系生活实际谈谈。
1.(1)欣慰(2)给“我”财富(3)一个车站(4)感动
2.运用了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把细雨比作暖流,将细雨拟人化,生动形象地展现细雨的柔和、温暖,表现了小女孩带给“我”的感动,以及“我”对小女孩的喜爱。
3.B
4.“财富”比喻小女孩的善良,人与人之间的关爱、信任。
我的身边需要这种财富,现在社会中,人们日趋冷漠,我们人与人之间需要更多的关爱和信任,让世界更加美好。
7.
1.一愕坚持
2.运用了环境描写,写出了天气的恶劣,推动情节的发展,为下文母亲发电报的情节作铺垫。
3.“稍微”一词写出了老妇人虽然生活拮据,但是对儿子的思念和爱盖过了其他所有,所以只是稍微犹豫了一下便还是坚持要加“妈妈想你”四个字。
“稍微”一词用得十分精辟传神。
4.本文写的是老妇人发电报的事,但作者却通过这件事感悟到了父母对于我们的爱一直都是无声、沉默的,这份爱他们不会言说,但却汹涌而规热,他们的爱就像一朵无声的花一样,沉默而惊艳,所以作者以此为题,用比喻手法,赞扬了父母之爱的平凡与伟大。
8.
屋顶上的月光
①有一位少年,童年时期就失去了双亲,家境十分贫寒,生活非常艰苦。
然而这一切都阻挡不了他对音乐的热爱和渴望,他准备去距家400公里外的汉堡拜师学艺。
②他一路风尘仆仆,饿了啃干粮,渴了喝泉水,累了在农场的草垛旁或是马厩里歇一晚,历尽千辛万苦,终于走到了汉堡。
虽然来到了汉堡,音乐老师的收费却很昂贵,使囊中羞涩的他无力支付,剩下的钱居然不够一星期的学费。
他不愿就此放弃,跑遍了几乎所有的音乐课堂,忍受着嘲笑与讥讽,终于得到一位老师的认可,做了他的学生。
③老师发现了他的天分,建议他去撒勒求学,那里才能给他真正系统的音乐训练。
于是他再次踏上旅途,忍饥挨(ái)饿地走到撒勒。
经过苦苦(请求哀求),一位校长终于允许少年在音乐学校旁听。
他欣喜若狂,以加倍的热情投入学习,天赋与勤劳使他很快_______。
④少年渐渐不满足于手头简单的几套练习曲,他知道哥哥保存着很多著名作曲家的曲谱,回乡后便向哥哥提出了请求。
为生活四处奔波的哥哥对弟弟的音乐功底并不了解,他_______地说:“这些曲子我演奏了十几年还觉得吃力,你不要以为出去学了几天就了不起了,还是好好弹你的练习曲吧!何况,那么珍贵的曲谱,你弄坏了怎么办?”哥哥板着脸离开了,他却没有因此(灰心死心)。
⑤哥哥每到晚上都要出去演奏补贴家用,这时他就偷出哥哥珍藏的曲谱,用白纸一个音符一个音符地抄下来。
因为家里很穷,点灯都是奢侈的事情,月(琅朗)星稀的晚上,他就爬上屋顶,在明亮(柔和温柔)的月光下抄写曲谱。
曲谱的美妙使他沉醉其中,被困窘折磨的灵魂此时似乎插上了翅膀,在月光下任意翱翔。
⑥一个夜晚,哥哥疲倦地归来。
临近家门,他听到一段优美而哀(蜿婉)的旋律,那是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