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2017学年 粤教版必修1 归园田居 学案3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6-2017学年粤教版必修1 归园田居学案3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识记相关文学常识,积累文言知识。

2、反复诵读,在诵读中强化理解,并能准确默写全诗。

3、理解、体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反复诵读,梳理作者在诗中流露的情感。

2、通过分析景物描写,体会作者的情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领悟诗人的田园情怀,体味田园生活的情趣。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课前播放羽泉的歌曲《归园田居》并展示歌词)
一座青山,一条河流,一缕炊烟,一抹斜阳,一捧黄菊……简单的几个意象瞬间就可以将古今对接,一股清新的田园之风会迎面扑来。

在一千六百多年后的今天,为什么陶渊明先生的快乐会让现代都市人产生共鸣?今天我们共同学习《归园田居》(其一)。

二、读文:
1、听范读:纠正读音,标清句数。

2、齐声读:初步理解内容,标出表达方式。

3、自由读:结合注释疏通文意。

三、探究文本:(检测学案第五题)
1、题目就好像一个人的眉毛和眼睛,俗话说:眉目传情。

文章的标题往往也能传达或暗示许多有效信息。

提问:“归园田居”这个标题能告诉我们哪些信息呢?题眼是哪个字?
2、既然“归”字是题眼,标题只是明确告诉我们要回到园田生活,那么本诗围绕“归”又写了哪些内容呢?(以“归”字为核心来解读诗歌)
1、从何而归?
2、为何而归?
3、归向何处?
4、归去如何?
四、吟咏品味——反复诵读诗歌,深入理解诗歌内容。

1、从何而归?(樊笼、尘网——比喻官场)
2、为何而归?
A、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本性)
B、守拙归园田
小结:所以“归园田”是为了保持自己精神上的自由和独立,为了保持高洁的节操。

3、归向何处?
①有人认为本诗题目和第一部分已经告知我们要回归“田园”,所以8—16句的内容显得重复多余,应删去,你同意他的看法吗?请说明理由。

②赏景悟情。

景物特点:幽静、恬美、祥和、清新、富有生机与情趣
作者情感:轻松愉快、怡然自得、闲适宁静
4、归去如何?
结合本诗及以往学过的陶渊明的作品,说说你心目中的陶渊明是怎样一个人?对于他的归隐你有何看法?
5、小结
(1)、反复吟咏,体悟情感。

(2)、巧解标题,巧抓题眼,理解内容。

(3)、迁移所学,由景悟情。

六、作业布置
板书:
《归园田居》
——陶渊明
(厌恶)官场归田园(热爱)
因何归?归之后?
归何处?
(情景交融)
《归园田居》(其一)学案
学习目标:
1、识记相关文学常识。

2、积累、梳理文言字词。

3、反复诵读,在诵读中强化理解,并能准确默写全诗。

4、能够通过分析景物描写把握作者情感,掌握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

5、借助诵读、分析,总结作者所抒发的情感。

6、感悟陶渊明这一抒情主人公的形象。

学习内容:
一、文学常识
1、作者简介
陶渊明(365—427),东晋诗人。

名潜,字渊明,世称靖节先生。

自称五柳先生,
我国第一位田园诗人。

有关他的作品,我们曾学过散文《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
和诗歌《归园田居》(其三)、《饮酒》等。

2、写作背景
公元405 年(东晋安帝义熙元年),陶渊明在江西彭泽做县令,不过八十天,便声称不愿“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挂印回家,从此结束了时隐时仕、身不由己的生活,与仕途彻底决裂,终老田园。

陶渊明在辞去彭泽令后的次年,写下了《归园田居》五首著名诗篇。

3、《归园田居》组诗
本组诗歌共五首,是诗人辞旧我的别词,迎新我的颂歌。

五首诗分别从辞官场、聚亲朋、乐农事、欢夜饮几个侧面描绘了诗人丰富而充实的隐居生活。

本诗是第一首,从内容看,有开篇和总括的性质。

二、文言知识积累
1、字音
韵()羁()渊()拙()荫()暧暧()墟()吠()巷()颠()杂()樊()2、词语知识:解释加点词的意思
少无适俗韵
..爱丘山守拙.归园田
...性本
方.宅十余亩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
....烟复得
..返自然
..暖人村依依墟里
3、词类活用—判断加点词活用类型:榆柳荫.后檐:
4、古今异义词:①依依
..
..墟里烟②复得返自然
5、能结合注释独立疏通文意。

三、检测知识储备——温故知新
1、复习《荷塘月色》中分析景物特点的方法。

2、复习描写景物的手法:
描写方式:
描写顺序(角度):
描写手法:
修辞手法:
四、思考问题
阅读本诗,标出句数,思考以下问题。

1、解释本诗题目的意思,()是题眼?
2、作者从何而归(在文中找到相关词语)?
回答3——5题,请在文中找到相关语句。

3、作者为何而归?
4、作者归往何处?
5、作者归后如何?
6、将本诗的(8)—(16)句删去好吗?你最喜欢其中的哪一句,为什么?
7、本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五、探究
结合本诗及以往学过的陶渊明的作品,说说你心目中的陶渊明是怎样一个人?对于他的归隐你有何看法?
六、检测:
1、默写全诗——要求:书写工整,不勾画、不涂抹。

2、总结所学过的作品中优美的景物描写:
1、《桃花源记》
①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

②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

阡陌交通,。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

2、《饮酒》采菊东篱下,。

山气日夕佳,。

3、选作(2009天津)阅读下面的诗,按要求作答。

严郑公宅同咏竹(唐—杜甫)
绿竹半含箨,新梢才出墙。

色侵书帙晚,阴过酒樽凉。

雨洗娟娟净,风吹细细香。

但令无剪伐,会见拂云长。

注:严郑公,即严武,受封郑国公。

箨(tuò),笋壳。

帙,包书的布套。

问题:本诗前三联描写出竹子怎样的形象?(2分)
【参考答案】
2、讨论鉴赏
①、从何而归?
明确:官场。

诗人将官场说成“尘网”、“樊笼”,这些词反映了诗人对官场的什么态度?
明确:对官场生活的厌恶。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②、为何而归?
(1)本性爱田园。

(2)由于官场的黑暗,无自由,无法实现抱负,作者归隐田园为独善其身。

思考:如何理解“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
明确:“羁鸟”是笼中的鸟;“池鱼”是池塘中的鱼。

这二者的特点是失去自由,失去最适合它们生活的环境,只会觉得痛苦。

也暗示作者在官场就如同“羁鸟”、“池鱼”一般,失去自由。

说明作者身在宦海,而心系田园的心情,以唤起人们对自由的向往。

③、归向何处?
明确:园田。

找出描写田园生活情景的句子?用自己的话描述。

明确:“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可自由发挥)
(参考:屋后榆柳树影婆娑,浓阴覆地,习习清风平息心中焦虑。

眼前桃李芬芳,弄姿堂前,唤起心中欢欣。

极目远眺,炊烟融入暮霭,侧耳谛听,依稀听得犬吠鸡鸣。


④、归去如何?
明确:“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有“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之感。

作者是在写自己宁静、闲适的生活状态,和那种轻松、平和、喜悦之情。

3、拓展训练
⑴在本诗中,诗人表达了乡村生活的幽静和自己心境的恬静。

⑵先是从正面写“静”。

乡村的偏僻,极少应酬,虚掩的柴门,幽静的居室,把尘世的喧嚣俗念都远远地隔绝了。

与纯朴的乡邻们披草来往,共话桑麻,不是世俗的“人事”;这是以外在的“动”写出内在的“静”。

“桑麻日已长,我土日已广”,令人喜悦;同时又“常恐霜霰至,零落同草莽”。

然而这一喜一惧,并非“尘想”杂念。

相反,这单纯的喜惧表示着乡居劳作使诗人的心灵明净了,感情淳朴了。

这是以心之“动”来进一步展示心之“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