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五单元19《谈创造性思维》教案设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版9年级下册第19课教学设计
谈创造性思维
宜昌市二十二中学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积累掌握根深蒂固、孜孜不倦、汲取、不言而喻、锲而
不舍、持之以恒等词汇;2、了解掌握议论文由具体事例引
入观点的写法,及其议论文的文体知识,学会阅读议论文。
【过程与方法】1、理解写议论文要围绕中心论题讲道理,摆事实。
以设问
的形式逐层深入论述论题。
2、通过给课文体检,理清其论证结构,体会其论述方面的
思维局限,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不对课文顶礼膜拜。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创新小活动,培养注意力和创造性思维。
教学重点:通过给课文体检,理清其论证结构,体会其论述方面的思维局限,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
教学难点:理清思路结构,学习运用论证方法。
课时安排:一课时
学生自读和预习要求:
1、认真朗读课文,找出表明作者观点的语句。
2、围绕这个观点,作者阐述了哪几个问题,在文中划出概括性的语句。
3 、课文体检后质疑,培养学生的创造和批判性思维。
通过对文章的自
主学习,了解作者观点,学习做一个富有创造力的人,放飞想象,积
极创新。
教学步骤:
一、导入:
1、请同学们先来看看这三个名字: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
这三位是古希腊最著名的哲学家,他们是三代师徒,他们的思想
对世界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下面我讲一讲他们的故事:先说苏格
拉底,有一天,苏格拉底在课堂上拿出一个苹果对学生说:“请大
家闻闻空气中的味道。
”苏格拉底走下讲台,举着苹果慢慢地从每
位学生身旁走过,并且要求大家仔细闻闻,空气中是否有苹果的
气味。
这时已有半数的学生举起了手。
苏格拉底文那位没有举手
的学生说:“难道你真的什么气味也没有闻到吗?”那位学生肯定
地说:“我真的什么气味也没有闻到!”苏格拉底对大家宣布:“他
是对的,因为这是一只蜡苹果。
”这位学生就是大名鼎鼎的哲学家
柏拉图。
柏拉图是亚里士多德的老师,他曾经这样定义“人”:“人
是没有羽毛的两脚直立的动物。
”于是,亚里士多德便想出了办法
来推翻老师的谬论,他将一只公鸡的毛全部拔光置于众人面前,
和他的老师开了一个玩笑:“这就是老师的‘人’!”有人说亚里士
多德对老师不尊重,而他说:“吾爱吾师,但吾更爱真理。
”我们
的古书中也有提及:尽信书不如无书。
听了以上故事你有什么启
示?
2、板书课题,现在请大家谈谈对本课的初读印象。
(学生发言交流,并分析说明)同学们的答案可谓精彩纷呈)
看来,我们只要调整一下思维方式,换一个思考角度,跳出习惯的思维模式,就会“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得到异乎寻常的答案。
(板书:答案纷呈多元思维)
二、课文学习研讨:
1、掌握下列词语
根深蒂固(dì) 孜孜不倦(zī)汲取(jí) 渊博(yuān)
锲而不舍(qiè) 持之以恒不言而喻轻而易举
2、请同学们自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圈画出相关的语句。
(学生分小组讨论、交流、质疑、争辩!)
①、文章开头设置了一个有趣的问题,作者由此得出什么结论?
②、创造性思维有哪些必需的要素?
﹛投影}:渊博的知识;运用知识;有探求新事物并为此而活用知识的态度和意识,并且持之以恒地进行各种尝试。
【此环节的设计:让学生充分寻找,培养他们在文中搜集筛选处理信息的能力,并获得一些技巧。
】
③、区分一个人是否有创造力的主要依据是什么?
研讨交流(注意让学生读与思密切结合投影}
富有创造力的人:认为自己具有创造力,关注极其普通,甚至一闪念的想法,并对它反复推敲,逐渐充实。
由此看来:拥有创造力的人留意自己细小的想法。
归纳:在同学们的共同努力下,我们已解决了这三个问题,从而对文章的内容有了整体的感知。
在这里要强调的是,大家要掌握阅读方法,善于抓住关键段落、句子、词语来解读文章。
比如:解答第一个问题要抓住第三段的最后一句,这是中心句在段尾的例子;解答第二个问题要抓住第六段的首尾两句;解答第三个问题要抓住第十二段的第一句,这是中心句在段首的例子,注意文中总结性语句出现的标志性词语,如“由此可见”“总而言之”“这样”
“所以”-
④总结:纵观上述两个部分的内容(4--12),请你来说说如何才能成为一个
富有创造力的人?
学生总结:齐声朗读最后一个小节:提示:要读得有力、自信【这一环节的设计,意在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习惯;培养他们认真阅读文章的习惯。
】三、问题探究质疑,给课文体检(学生分小组探究交流)
探究:这篇文章的中心论题是什么?说出你的理由!(勾画批注)为了展开论述,作者从哪几个分论点进行了阐述,我们从依次哪些段落里寻找?
质疑:
1、静静地读7、8段,请思考:追问:找出本文所运用的两种典型的论证
方法,并说说他们的作用。
{投影} 学法指导三:概括事例的方法--谁做了什么事?
明确:Ⅰ、约翰古登贝尔克发明了印刷机和排版术
Ⅱ、罗兰布歇内尔发明了对战型的乒乓球游戏
其作用在于:有力地证明了发挥创造力的关键在于如何运用知识。
这两个实例能够证明第6个自然段中的分论点吗?(质疑后明确:论据的表述侧重性不够,不能为学生做出示范:例如这两个实例只证明了“活用知识的态度和意识的重要性,而对第6段最后一句“持之以恒地进行各种尝试”只字不提。
)
2、第三个分论点讲的是“发展小灵感”的问题,那么,第9、10、11段
在讲什么呢?是否偏离了中心论题?
讨论结论:不要对教材顶礼膜拜!
①、详略安排失当。
“引子”部分过长,喧宾夺主。
②、突然插入的“这种创造性思维是否任何人都具备”的9、10、11段属
于旁逸斜出,思维杂乱,主题有偏离!
③论据的表述侧重性不够,没有示范性。
④、语言表述有些随意,“坚信自己有创造力”,前文在9段论述,但是第
12段却做了总括句。
四、根据板书,请一位优等学生总结本课内容及课文的议论结构。
五、延伸、拓展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认为自己富有创造力的同学举手。
(环视课堂)下面,通过几个创新小活动,测试同学们是否具有创造性思维?
【多媒体课件出示以下3个“思维体操”题目】
1、巩固拓展:收集与创造性思维有关的名言和故事。
①全民族创造性思维的自由发挥将决定着国家未来的繁荣昌盛
—爱因斯坦
②人类若能发挥一半的大脑功能,他就能轻而易举地学会40种语言,
背诵整本百科全书,拿21个博士学位—叶夫里莫夫
③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江泽民
④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
——陶行知
2、有人说过:“想像是人的一种重要的创造力”。
同学们,你们的想像力如何呢?
让我们来完成几个思维训练题。
教师赞叹归结。
板书:放飞想像勇于创新
(延伸训练,融思维能力训练和语言表达训练于一体,学生的思维十分活跃。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
六、反思:同学们,上完这节课后,你们有何收获?
学生回答交流后教师归结: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
同学们,一位哲人说得好:“人的天职在于探索。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在学习上和生活中可以作多种引申。
例如,课文的多种解读,问题的多种解法,完成一个任务的多种途径,等等。
从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出发,引申得越多越好,越广越好。
让我们放飞创造性思维的风筝,大胆探索,积极投身于创新的洪流中吧!
学、
教学设想:
1、本文为一篇难度较大的议论文,而学生对议论文的学习比较生疏,因此,本
课设计将先从本文的议论话题及内容切入,引导学生逐步理解各个层次之
间的关系,从而理解本文的论述结构和论述要点。
2、此文原来是美国人写的,日本人把它译为了日文,最后再由中国人从日文译
为了中文,是否在翻译中出现了混乱呢,在阅读中发现,其不是典范的议论文,我们将其视为经典,实在是有失偏颇。
通过给课文体检,培养学生在议论文写作和阅读思维的严谨性,培养学生批判思维做了一些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