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生物第一轮复习资料第七章生物的进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七章生物的进化
考点要求:
自然选择学说的主要内容(过度繁殖,生存斗争,遗传变异,适者生存)、不足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简介:研究对象(种群)、进化原材料、进化方向、进化的实质、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一、自然选择学说
1、创立:达尔文1859年《物种起源》
2、主要内容:过度繁殖、生存斗争、遗传变异、适者生存
3、对进化的解释:生物具有很强的繁殖能力(过度繁殖)
产生
有利变异及不利变异个体(遗传和变异)
环境条件有限(例如空间、食物、种间斗争。
即生存斗争)
有利变异个体生存(适者生存)
长期自然选择和遗传的不断积累
微小的有利变异积累成为显著的有利变异
产生
适应特定环境的生物类型
4、主要观点
(1)自然选择的内因:遗传和变异
(2)变异是不定向的,自然选择是定向的,定向的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3)过度繁殖为自然选择提供更多的选择材料,加剧了生存斗争
(4)生物进化的动力:生存斗争
(5)自然选择的结果:适应
(6)自然选择是一个长期的、缓慢的、连续的过程
5、意义:
(1)科学的解释了生物进化的原因
(2)科学的解释了生物进化的多样性和适应性
6、局限性:
(1)不能科学地解释遗传和变异的本质及自然选择的作用机理,即不能科学地解释自然选择如何对遗传变异起作用
(2)对生物进化的解释局限于个体水平
(3)认为物种的形成是微小有利变异积累的结果,没有认识到隔离的作用
7、自然选择的特点:是定向的(定向选择有利变异,而变异是不定向的)
自然选择的含义:生物之间相互选择例如:兔的保护色;鹰的锐利的目光;虫媒花与某
些能传粉的昆虫表现了惊人的相互适应
环境选择生物(生物适应环境)
例题分析:图表示物种形成的过程,图中小圆圈表示物种,箭头表示物种产生变异,带有两条短线的箭头表示被淘汰的变异个体。
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此图解说明了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
的哪些观点?
变异是不定向的,自然选择则是定向的
(2)图中表示被淘汰的变异个体的原因是
在生存斗争中,不利于生存的变异个体在斗争中失败而被淘汰。
(3)图中画出的未被淘汰的箭头说明了在生存斗争中,适于生存的变异个体被保留,并逐代通过遗传而不断积累和加强,也说明了自然选择是定向的。
二、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简介
(一)核心:自然选择学说
(二)基本观点:
1、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在于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
(1)种群:指生活在同一地点的同种生物的一群个体,个体之间有性别和年龄的差别,彼此可以交配,也是生物繁殖的基本单位
理解:①X围:较小X围的同种生物的个体(不存在地理隔离)
②判断标准:是同一地点(一定空间和时间内)的同种生物,它通过个体间的交配保
持着一个共同的基因库
例如:1、一个池塘中全部鲤鱼;一片森林里全部的蛇;一座山上所有的树;一片农田中所有的虫;一块稻田中所有的水稻;一片草地上的全部蒲公英;一块棉花田中的全部幼蚜,有翅和无翅的成蚜;一块朽木上的全部的真菌
2、种群是指生活在同一地点的同种生物的一群个体;种群中的个体通过繁殖将各自的基因传递给后代.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ABD)
A.基因重组能改变种群的基因频率
B.种群通过地理隔离一定达到生殖隔离
C.自然选择使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
D.种群基因型频率的变化可导致生物进化
(2)基因库
①定义:一个种群的全部个体所含有的全部基因,包括核基因和质基因
例如:
果蝇约有104对基因,现有一黑腹果蝇的野生种群约有107个个体,则基因库中的基因为?
区别于单倍体基因组:
雌雄同体生物:其单倍体细胞中所有染色体上DNA分子的全部碱基组成
雌雄异体生物:一组非同源常染色体+2条性染色体上DNA的全部碱基组成
②特点:
A、每一个种群都有其基因库,种群中每一个个体的基因都是种群基因库的一个组成成分
B、种群个体有生有死,但基因库却不因个体死亡而消失,而在前后代遗传过程中保存和发
展
(3)基因频率及基因型频率
①、基因频率
A、定义:某个基因在某个种群基因库中出现的比例
B、特点:不断变动
原因:a、突变和基因重组;
b、存在选择作用(包括自然选择及人工选择);
c、欲使种群基因频率不改变,所有雌雄个体间均能自由交配并产生后代且无配子
致死、胚胎致死等现象发生,否则也将导致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
d、种群内个体的迁移
e、种群越小,遗传漂变越显著
例题分析: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其中影响种群基因频率的因素有很多,如自然选择、基因突变、基因重组、遗传漂变、生物个体的迁入和迁出等。
某中学生物研究小组为探究人工选择对种群基因频率是否有影响时,选用了纯种长翅果蝇和残翅果蝇进行实验。
已知果蝇的长翅(B)对残翅(b)为显性,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
他们的实验过程如下:㈠选择一只纯种雄性长翅果蝇与一只雌性果蝇进行杂交,获得子一代雌雄果蝇;㈡让子一代果蝇连续自由交配5次,同时在每一代中都要除去残翅果蝇;㈢当子六代所有长翅果蝇自由交配后,统计子七代中长翅果蝇和残翅果蝇在种群的百分比;㈣根据残翅果蝇的百分比计算出B、b基因在种群中的基因频率,得出结论。
请分析回答:⑴该实验过程的设计是否科学?请说出你的理由。
不科学,没有对照实验⑵若让你对此实验过程进行改进,请设计出改进后的步骤:①选择一只纯种雄性长翅果蝇与一只雌性残翅果蝇进行杂交,获得子一代雌雄果蝇;②将子一代分成性状完全相同的甲、乙两组,让甲、乙两组的果蝇分别连续自由交配5次,同时乙组在每一代中都要除去残翅果蝇③当子六代所有长翅果蝇自由交
配后,分别统计甲、乙两组子七代中长翅果蝇和残翅果蝇在种群中的百分比④根据甲、乙两组中残翅果蝇的百分比,分别计算出甲、乙两组中的B 、b 基因在种群中的基因频率,比较得出结论⑶ 请预期这种人工选择对种群基因频率的影响:
这种人工选择将导致B 基因频率增大,b 基因频率减小
②基因型频率:某种特定基因型的个体占群体内全部个体的比例
③有关计算
A 、通过不同基因型个体数计算基因频率:
则基因频率=
%100⨯总数该基因及其等位基因的某基因的数目 例题分析:
类型Ⅰ 只在常染色体上,基因频率=%1002
⨯⨯种群个体数某基因数 类型Ⅱ 只在X 染色体上,基因频率=
%1002⨯+⨯男性个体数女性个体数某基因总数 1、中心血站调查了1788个MN 血型血,其中397人是M 型(L M L M ),861人是MN 性(L M L N ),530人是N 型(L N L N ),请分别计算L M 和L N 的基因频率。
据题意可知,M 型者含有两个L M 基因,MN 型者含有一个L M 基因和一个L N 基因,N 型者含有两个L N 基因,故本题应如此计算:
L M %=[(2×397+816)/(1788×2)]×100%=46.3%,
L N %=[(816+2×530)/(1788×2)]×100%=53.7%。
2、某工厂有男女职工各200人,对他们进行调查时发现,女性色盲基因携带者为15人,患者为5人,男性患者为11人,那么这个群体中色盲基因的频率为多少?6%
B 、通过基因型频率计算基因频率
一个等位基因的频率=其纯合体频率与1/2杂合体频率之和
例:1、在一个种群中随机抽出一定数量的个体,其中基因型为AA的个体占18%,基因型为Aa的个体占78%,aa的个体占4%。
则A%=(18%×2+78%)×1/2=18%+78%×1/2=57%,
a%=(4%×2+78%)×1/2=4%+78%×1/2=43%。
2、某植物种群中基因型AA的个体占20%,基因型aa的个体占50%
(1)这个种群中基因A的频率是a的基因频率是
(2) 这个种群自交一代后,基因型AA的个体占基因型aa的个体占。
(3)这一种群如果连续自交多代,它的进化趋势是从基因频率上看是而从基因型上看
在自交多代的情况下的进化趋势,可通过计算基因频率在各代的情况判断。
通过计算,知道自交一代后基因频率没有发生变化。
由此可推至杂交二代乃至杂交三代基因频率仍然没有变化。
所以,这一种群没有发生进化。
而从基因型上看,该种群中杂合体的比例愈来愈小,纯合体所占的比例则愈来愈大。
3、高秆小麦(DD)与矮秆小麦(dd)杂交后,再经过多次自交,其后代种群中基因型为DD的个体占72%,基因型为Dd的个体占8%,基因型为dd的个体占20%,那么基因D 的频率是()A. 72% B. 80% C. 76% D. 60%
C、通过遗传平衡定律计算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
(1)遗传平衡定律的内容:若A%=p,a%=q,p+q=1 ,则AA%=p2,aa%=q2,Aa%=2pq。
(2)遗传平衡定律的适用X围:在随机交配的无限大的群体中,没有突变、自然选择、迁移、遗传漂变等干扰。
虽然此定律是在较为理想的条件下适用的,但在自然界中群体都是很大的,个体间的交配一般也接近于随机,所以遗传平衡定律基本上普遍适用。
例题1、在非洲人群中,每10000人中有1人患囊性纤维原瘤,该病属常染色体遗传。
一对健康夫妇生有一患病的孩子,此后,该妇女与另一健康男性再婚,他们若生孩子,患此病
的概率是
2、某种子公司进了一批小麦种子,经实验发现了隐性纯合子稳定在0.01%,按规定砸合资在2%以下才适合播种,请问此种子是否符合播种要求?
3、某人血型为AB 型,因车祸急需输入4000ml 血,而血库暂时确AB 型血,已知某厂现有400名健康工人,经调查发现180人为A 型,144人为O 型,推测该工厂有AB 型工人多少人,如果每人均符合献血条件,每人献血200ml ,请预计能否通过献血挽救此人? 解:O 型:ii=144人 则i=144/400=6/10
设p=6/10,I A =q 则A 型:I A I A +I A i=q 2+2pq=188/400 则q=3/10
则I B 的频率为1/10,则AB 型人为人24040010
11032=⨯⨯⨯ 3、某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在人群中的发病率为1%,色盲在男性中的发病率为7%。
现有一对表现正常的夫妇,妻子为该常染色体遗传病致病基因和色盲致病基因携带者。
那么他们所生小孩同时患上述两种遗传病的概率是
A . 1/88
B . 1/22
C . 7/2200
D . 3/800
2、物种形成的三个基本环节
(1)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进化的原材料
①突变: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
②过程:
突变→(产生)等位基因→(经有性生殖的基因重组产生)多种基因型→(导致)种群出现大量不定向的可遗传变异(但无法定向改变基因频率,也就不能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
③原因:
A 、突变率虽低,但种群基因库中的基因数多、个体数多,故能产生大量突变
例如:果蝇约有104对基因,现有一黑腹果蝇的野生种群约有107个个体,基因突变率为10-5,则每一代出现的突变个体为2×103.
B 、突变的有利或有害并不是绝对的,取决于生物的生存环境
例如:
变异
果蝇突变体在21℃下生存能力低,在25℃下生存能力大大提高
例题分析:某海岛上生活着一种昆虫,经调查其翅的长度与个体数的关系如下图的甲(横坐标为个体数量,纵坐标为翅的长度)。
该岛上经常刮大风,若干年后再进行调查,你认为此时可能性最大的是( B )
注释:翅长的能抵抗大风,翅短的能避开大风,翅中等的则被淘汰
(2)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定向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①自然选择的定义:是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的过程
例题分析:(1)19世纪中叶以来,随着英国重工业的发展,尺蛾中黑化蛾的比例越来越高。
为了研究环境改变对尺蛾种群变化的影响,1950年科学工作者在英国的两个地区利用标志重捕法进行了调查,获得如下结果:
项目
地区
白色蛾 黑化蛾 释放数 回收数 回收率 释放数 回收数 回收率 污染区
64 16 25.0% 154 82 53.2% 非污染区
393 54 13.7% 406 19 4.7% 请回答下列问题:
①自然选择是__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_的有翅昆虫
残翅、无翅:一般情况下有害,但在经常刮大风的海岛上,则有利 相对值
树干上地衣数量
甲
过程。
②表中两组数据_53.2%大于_25.0%、13.7%大于_4.7%共同支持“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方向”这一论点。
(2)20世纪50年代后,英国开始实行控制计划,大气环境污染得到了治理。
请根据下图说出三者的变化关系并解释原因。
①由于煤烟排放量减少,SO 2浓度逐年降低。
②由于SO 2浓度降低,树干上地衣数量逐渐增多。
原因是地衣对SO 2敏感,因此SO 2浓度降低,有利于地衣生长。
③由于地衣数量增多,黑化蛾频率逐年降低。
原因是地衣颜色浅,黑化蛾易被鸟类捕食。
③相关问题: A 、选择的对象: 表面上看:是对不同生物个体的选择,实质是对个体所含有的变异进行选择
分子水平看:是对变异所对应的基因的选择,从而改变种群中不同基因的频率
B 、选择的因素:自然环境(环境因素有很多,但只有一种或几种因素起主导的选择作用) 例如:用农药喷洒农业害虫,害虫大量死亡(不抗药性),少数害虫生存且繁殖后代(抗药性),农药是这一变异中主导的选择因素
右图是对某农田生态系统中的一个害虫种群先后施用
两种杀虫剂后,某种群密度的变化图像,请分析回答下
列问题:
(1)从A 点到B 点,C 点到D 点表明,在施用杀虫剂
的初期,害虫种群密度都急剧下降,但仍有极少数个体表现出抗药性而得以生存。
害虫种群中这种抗药性变异的出现,现代遗传学认为,这是由于 基因突变
生物朝适应环境的方向进化
A B C D
E
的结果。
(2)从B点到C点,D点到E点表明害虫抗药性逐渐增强,这种抗药性增强是针对种群(个体还是种群)而言的,这种抗药性的变化实质上是种群基因库中基因频变化的结果。
(3)在C点害虫对杀虫剂甲具有较强的抗药性,但对于杀虫剂乙则没有抗药性。
这说明变异的有利或有害是由生存环境决定的。
(4)现代生物进化论认为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
(5)⑷请根据所学过的生物学知识,在不造成对环境污染的前提下,拟出一种有效控制害虫的方法:利用利用害虫的天敌防治害虫(或将抗虫基因引入植株或用黑光灯诱杀害虫。
C、选择的手段:生存斗争
D、选择的结果:适者生存,不适应者被淘汰
④其他因素:遗传漂变;迁移
例题分析:某研究小组在农业实验站研究奶牛时发现,牛厩中的苍蝇群体已大到足以影响牛群健康,于是工人用DDT喷洒在牲口圈内和牛身上,DDT是一种杀虫剂,能杀死几乎所有的苍蝇。
但一周以后,苍蝇的数目再次扩大,工人再次喷洒DDT,得到了类似于第一次喷洒的结果——多数苍蝇都死了。
但不久后,苍蝇的群体再扩大,工人再次喷洒DDT。
经过4—5次重复喷洒之后,DDT能杀死的苍蝇愈来愈少,直到最后全无杀蝇效果。
根据材料回答如下问题:
(1)阅读了以上材料,有的同学提出了这样的假说:遗传上对DDT最敏感的苍蝇在选择中被杀死了;请你根据上述资料再提出一个假说:_DDT的成分可能随着使用期限而变化;DDT可能仅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才起作用,而这些条件(例如:温度和湿度)在作用的过程中会发生变化(或其他合理的假说,一种即可)_____。
(2)DDT不溶于水,与脂肪酸、甘油一样通过自由扩散进入细胞,故DDT进入人体后主是储存于___B ____。
A.上皮组织
B.脂肪组织
C.神经组织
D.肌肉组织
(3)在过去,施用农药DDT的地区,虽然占陆地面积的一小部分,可是在远离施药地区的南极,运动体内也发现了DDT,下表是南极海洋生态系统中,海水和几种生物体内的DDT含量,请据表回答问题:
名称海水生物A 生物B 生物C 生物D 生物E DDT含量( g/mL)0.00005 0.5 0.005 2 0.04 75.5 该生态系统的食物链结构是___B→D→A→C→___。
(4)甲是一种能生活在多种土壤中的小型昆虫,常被昆虫
乙大量捕食;DDT是用于控制这些生物的杀虫剂。
已知DDT对
乙的毒性比对甲要强得多,现用DDT单独处理田块,请在右图中
用曲线表示DDT对昆虫甲、乙数量的影响。
(5)DDT等化学杀虫剂的危害之一是打破了一些营养结构
简单的生态系统的平衡。
例如在华北地区,化学杀虫剂通过食物
链到达食虫鸟体内,使松毛虫的天敌数量减少,于是纯油松林中
松毛虫泛滥成灾。
若将纯林改造为混交林,由于增加了生物的多
样性,就建立起食物网的生物控制机制,既控制了虫害,又维持了生态平衡。
右图为混交林中食物网结构的一部分,请你将下列生物的代码填入相应框中。
A.绿色植物
B.昆虫
C.食虫
鸟 D.鼠 E.鹰 F.
蛇G.兔
(6)请根据下面提供的材料用具
设计一个实验方案,探究在果蝇种
群抗药性的产生中,DDT的选择是主要作用,还是自身基因突变是主要作用。
(提示:果蝇抗药性可以用其死亡率代表,抗药性强死亡率低,抗药性弱死亡率高)
材料用具:果蝇若干、一定浓度的DDT、相同培养瓶若干
提示:果蝇抗药性可用其死亡率代表,抗药性强死亡率低,抗药性弱死亡率高
方法步骤:
(1)将若干果蝇随机平分成甲、乙两组,甲组雌雄果蝇混合培养,自由交配,繁殖10代,作为对照组。
(2)乙组雌雄果蝇混合培养,自由交配,繁殖出第一代,用一定浓度的DDT处理,保留存活的雌雄个体,再把它们混合培养,自由交配,繁殖出第二代,再用一定浓度的DDT处理;保留存活的雌雄个体,如此重复至第10代
(3)分别用相同浓度的DDT处理甲组第10代果蝇和乙组第10代果蝇,统计、比较两者的死亡率
预测结果并得出结论:
如果乙组第10代果蝇的死亡率远远低于甲组第10代果蝇的死亡率,说明乙组第10代果蝇的抗药性远远高于甲组第10代果蝇的抗药性,那么在果蝇种群抗药性的产生中,DDT 起了主要的选择作用
如果乙组第10代果蝇的死亡率远远高于甲组第10代果蝇的死亡率,说明乙组第10代果蝇的抗药性远远低于甲组第10代果蝇的抗药性,那么在果蝇种群抗药性的产生中,自身基因突变起了主要作用
如果乙组第10代果蝇的死亡率等于甲组第10代果蝇的死亡率,说明乙组第10代果蝇的抗药性等于甲组第10代果蝇的抗药性,那么在果蝇种群抗药性的产生中,两者的作用都不明显
(3)隔离导致物种的形成 ①物种
A 、概念:分布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具有一定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而且在自然状态下能相互交配和繁殖,并能够产生出可育后代的一群个体 理解:
X 围:分布在不同区域内的同种生物的许多种群组成(可存在地理隔离,但不存在生
殖隔离)
判断标准:形态特征和能否自由交配并产生可育后代 B 、与种群的关系
a 、一个物种可以包括许多种群,例如同种鲤鱼可以生活在不同的池塘、湖泊等地,形成一个彼此被陆地隔离的种群。
b 、同一个物种的多个种群之间存在着地理隔离,长期发展下去,可以成为不同的亚种,进而可能形成多个新物种 图示: ②隔离:
A 、定义:将一个种群分离成许多小种群,使彼此不能交配,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B 、常见类型: Ⅰ、地理隔离:
a 、定义:分布在不同区域的种群由于地理上的障碍(如高山、河流)使彼此间无法相遇而不能交配。
即地理空间上的隔离
b 、过程:
形成
各小种群间的个
地质变迁
一个种群
几个小种群
基因交流停止
各自环境的选择
各小种群朝不各自基因库和基
几个亚种
c、实例:东北虎和华南虎
Ⅱ、生殖隔离
a、定义:种群间的个体不能自由交配或交配后不能产生可育后代的现象
b、特点:不同种间一旦产生生殖隔离,就不会有基因交流
生殖隔离不一定在地理上隔开
c、过程:
d、种类
动物因繁殖期不同而不能交配
受精前生殖隔离动物因求偶方式不同而不能交配
植物因开花季节、花的形态不同而不能交配
动物胚胎早期死亡
受精后生殖隔离
产生杂种后代无生殖能力——杂交不育
Ⅲ、地理隔离和生殖隔离的关系
a、地理隔离是物种形成的量变阶段,生殖隔离是物种形成的质变阶段,只有地理隔离而不形成生殖隔离,能产生亚种,但绝不可能产生新物种
b、生殖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关键,使最后阶段,是物种间的真正界限
C、作用:
阻断种群间的基因交流,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在自然选择中向不同方向发展,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③物种的形成
A、过程:
标志着
形成
进一步地理隔离
亚种各自基因库和基因频率
形成
更大的差异
生殖隔离新物种
a 、常见方式:先地理隔离再形成生殖隔离,也叫异地物种的形成
b 、特殊方式:
往往只需几代甚至一代就完成,而且不需要经过地理隔离,但一定要经过生殖隔离 例如:多倍体植物的形成 B 、实例:
C 、与生物进化的关系 a 、区别:
生物进化:实质上是种群基因频率改变的过程(而不是基因型频率的改变),所以生物发生
进化的标志为基因频率改变,不论大小,都属于进化的X 围
物种形成:种群基因频率改变至突破种的界限,形成生殖隔离,标志着新物种形成,隔离是
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b 、联系:生物发生进化,并不一定形成新物种,但新物种的形成一定要经生物进化过程 (三)与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比较 1、共同点
(1)都能解释生物进化的原因和生物的多样性、适应性 (2)都认为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2、进步性:
(1)从分子水平上阐明了自然选择对遗传和变异的作用机理(即基因频率定向改变)
自然选择不同 海洋隔离
(且不同岛上突变和原
始
地雀
不同的突基因频率定
种群中的基
形成
生殖隔离
新物种
形成
(2)强调群体进化,认为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
(3)认识到隔离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练习:
1、在北极的一个山脉中,原始的狼已经形成在体格和生活习性上不同的变种,其中一种狼的体重较轻,四肢发达而灵活,以猎鹿为主;另一种狼体重较重,足短而力强,常常攻击羊群。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狼的性状分歧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B.在生存斗争中,捕食者和被捕食者之间进行着相互选择
C.上述现象说明自然选择在一定程度下是不定向的
D.原始狼群由于食物来源不同,通过自然选择进化成不同的类型
2、下列关于基因库的叙述,错误的是
A、一个种群所含的全部基因叫做这个种群的基因库
B、生物个体总是要死亡的,但基因库却因种群个体的繁殖而代代相传
C、种群中每个个体含有种群基因库的全部基因
D、基因突变可改变基因库的组成
3、某生物科技活动小组对家鸡自然孵化进行了观察和温度测定,结果如下:
①母鸡体温:42℃。
②母鸡在抱窝(孵卵)时鸡蛋温度:不足40℃。
③母鸡不抱窝时鸡蛋温度:低于30℃。
④母鸡在抱窝时,每隔一定时间用爪和喙翻一次。
⑤母鸡两天下抱(即离开需孵化的卵)一次。
⑥小鸡出壳时间:21天。
下面是该科技活动小组所进行的两组实验:
第一组实验:取一立方米容积的大纸箱,箱内以60 W灯泡加热,用手动调压器来调节温度,模拟自然状态(②③④⑤)孵化一批鸡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