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幼儿语言发育的误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婴幼儿语言发育的误区
说到婴幼儿语言发育啊,真的是个大话题,每个爸妈都特别关注,但其实有时候咱们容易犯一些误区,弄得自己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白忙一场。
想想看,一开始,宝宝咿咿呀呀地说个不停,咱们就满心欢喜,认为孩子要开口说话了,结果等了半天,发现啥都没有,心里那股子焦虑就上来了,觉得是不是自己做得不对,是不是少了点什么?其实啊,很多时候,咱们是把一些常识弄错了,今天就来给大家捋一捋这些语言发育的小误区,说不定你也能从中找到一些启发呢!
很多爸妈都觉得,孩子会不会说话,完全得看他是不是按时开始说单词。
咱们小时候可能都有那种印象,孩子三岁前不会说话,家里就得立马紧张了,好像是人生的“分
水岭”。
这真是大错特错的一个观念。
每个孩子发育的节奏都不一样,有的孩子三岁还
没说几个清楚的单词,可人家看图说话、指指点点,指示性动作一流,完全不见得是问题。
反倒有的孩子一开始说得很早,父母就松了口气,结果到两三岁,才发现孩子语法错误多、词汇量少。
说到底,语言发展是个综合的过程,跟孩子的理解能力、注意力、社交能力都有关系,并不是简单的“说话早就聪明,晚说话就落后”。
再来说说另一个常见的误区——总想让孩子早点学会“标准普通话”。
有些家长特别焦虑,一看到孩子一开始发音不清楚,就心急火燎地开始纠正,什么“宝宝,你要发‘妈妈’,不是‘麻麻’哦”,结果把孩子吓得一愣一愣的,有些孩子甚至开始害怕开口了。
其实呢,宝宝学说话有个过程,一开始他们会模仿大人,但声音会受到口腔发育、听力的限制,发音不准确是正常的。
换句话说,不必太焦虑,给孩子多点时间,他会慢慢学会的。
说真的,这时候你越纠正,孩子反而可能会越来越不敢说话,结果就越发得不说了。
你看,真的是“欲速则不达”啊。
很多爸妈总是认为,孩子在一岁左右应该就能说一些简单的词汇了,但事实上,一岁前,孩子更多的是通过咿呀、发声来尝试表达自己,这种阶段叫“前语言阶段”。
他们有时候是通过眼神、表情、肢体动作来传达需求,反而不太可能一口气把词说出来。
所以呀,咱们不要逼得太紧,也不要把自己逼得像个救火队员一样。
孩子要慢慢来,不是所有的发育都能按照我们想要的速度来。
你看,万物生长都有一个周期,哪有那么快就急着要见成果的?
父母还会对宝宝的“傻笑”很纠结。
就是那种你说一句话,孩子笑个不停,明明啥也没听懂,笑得像个小傻子一样。
其实这种笑,是孩子学习社交的方式之一,说明孩子正在适应和理解大人的表情和语气,这是语言发育的一部分,不必太过焦虑。
就像是“笑
一笑十年少”,宝宝笑得开心,说明他正在逐渐适应这个世界,也在建立和周围环境的
联系,能够从你的声音里感知情感了。
你看,这种“傻笑”背后,可能藏着更多的智慧呢。
还有一种特别容易忽视的误区,就是有些家长会刻意避免孩子听到任何带方言或者口音的言语,认为孩子只能学标准的普通话,才不至于“落后”。
这也没必要过于担心。
研究显示,孩子接触多种方言或口音,反而能提高他们的语言敏感度,帮助他们更好地学习和辨识不同的语音。
你看,现在好多大城市的孩子,家里一个说普通话,一个说方言,最后他们能够灵活切换,反而更加聪明。
其实呀,最重要的不是语言的标准与否,而是父母和孩子之间的互动和交流,语言本身是为了表达感情、建立联系,而不是为了考核谁说得更标准。
再来一个小插曲——孩子喜欢乱叫,或者总爱发出一些“无意义”的声音。
父母往往觉得这很困扰,想着赶紧纠正过来,让孩子学会有意义的语言。
孩子这种“无意义”声音,也是在为学习语言做铺垫,他们正处于语言的“预热期”。
孩子会通过这些声音来模仿、
练习口腔的发音方式。
你看,这就像咱们学钢琴,一开始弹个“哒哒哒”也是在练习指法一样。
所以,不必太焦虑,给孩子点时间,看看他怎么一步步从“哒哒”变成“妈妈”。
孩子语言发育的过程中,咱们不要太急功近利,别总想着啥时候开口说话,孩子会按他的节奏来的。
最重要的是多陪伴、多交流,给他们提供足够的语言环境,让他们在自然的状态下成长。
别看他们现在只会笑嘻嘻地看你,你就会发现,等到他们真正开口的时候,所有的等待都是值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