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民族地区体育旅游现状及发展模式探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川民族地区体育旅游现状及发展模式探析
聂涛
【摘要】伴随着全民健身活动在我国如火如荼的进程中,体育旅游扮演着丰富广大人民群众休闲娱乐健身方式的重要角色,且在体育产业加快推进体育其他产业相融合的背景下,体育旅游发展迅速,并作为推动区域经济增长的重要杠杆日渐发挥出不可忽视的作用.目前,体育旅游资源已成为现代旅游的一个重要发展支撑点,民族体育旅游则是体育旅游的一大特色,因此,如何克服民族体育旅游的发展劣势和局限,发挥出民族体育旅游的经济价值、文化价值,已经成为业界亟待解决的新课题.四川民族地区的体育旅游资源主要集中在甘孜藏族自治州、阿坝藏族自治州、凉山彝族自治州等少数民族聚居区,对四川民族地区的民族体育旅游现状进行实地调研和分析,找出当前的发展特点、存在问题及发展模式,以促进四川地区民族体育旅游资源更有效的开发和利用,最终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特色体育旅游的需要.
【期刊名称】《广州体育学院学报》
【年(卷),期】2019(039)005
【总页数】4页(P80-83)
【关键词】民族地区;体育文化旅游;现状;发展模式
【作者】聂涛
【作者单位】成都工业学院,四川成都610047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80
四川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是我国民族种类最多的省份之一,素有“民族走廊”之称。

自有史记载以来,有数十个民族先后在这里活动、生息、繁衍和相互融合。

四川民族地区旅游资源丰富,分布广,品位高,特色突出;而民族地区的民族体育活动更具有特色,这些年体育旅游逐渐成为旅游业快速增长的旅游项目。

四川民族地区优越的自然旅游资源、丰富的人文旅游资源以及特色突出的民族体育活动如何同现代体育旅游项目有机结合,深入开发,使之尽快转化成为质优价廉的旅游产品,产生
效益。

同时,市场是旅游发展的生命线,四川阿坝州民族体育旅游的发展必须以市场
需求为前提,加强市场调查,细分客源需求,选准目标市场,开发适应旅游市场客观需要的丰富多样的体育旅游产品,建立符合市场需求的体育旅游项目和四川民族地区体
育旅游发展模式。

1 四川民族地区体育旅游现状分析
1.1 四川民族地区民族旅游资源总体分析
四川省民族聚居地相对集中,主要集中在甘孜、阿坝、凉山三州。

作为民族大省,四川民族成分齐全,涵盖了56个民族,其中世居的少数民族有藏族、彝族、羌族、苗族、回族、蒙古族、傈僳族等14个民族。

众多民族齐聚四川,为四川省的民族特色增添了几多风采。

其中最有特色、人数最多的当属藏族、彝族和羌族,作为中国第二大藏区的藏族聚居地主要分布在四川甘孜州和阿坝州;四川彝族是中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也是四川境内人数最多的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大小凉山与安宁河流域;此外,四川羌族聚居地是我国唯一的羌族聚居区,主要分布与岷江上游的茂县、汶川、黑水、松潘、北川等地。

三大州地处川西高原和南部山地,拥有一流的自然资源,配合以民族风情浓郁的体育项目,户外运动资源众多,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历史悠久,精彩纷呈。

从民族特色、自然资源、人文资源、可开发性等方面都具有广袤的前景。

在自然文化遗产和“人
与生物圈”保护网络等方面拥有九寨沟、黄龙、海螺沟等;在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等方面拥有贡嘎山、四姑娘山等;在少数民族文化方面拥有康巴文化、毕摩文化和古朴的摩梭文化等。

四川民族地区的旅游资源拥有一流的自然景观,同时将特有的民族风情注入到当地的传统文化当中,形成了以自然景观为依托,人文景观渲染浓郁的民族资源综合体,实现了人文与自然的有机结合、和谐统一。

作为旅游资源四川民族地区的旅游资源具备独特性、丰富性和多样性,并且有些地区还具有垄断性,这些旅游资源可以满足人民追求新意和独特的体验性的需求,具有很强的文化渗透性和吸引力,市场竞争力逐渐凸显。

1.2 四川民族地区体育旅游项目开展情况分析
依托四川省优秀的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四川地区可开展的体育旅游项目丰富,资源众多。

从总量来看,四川民族地区可开展的体育旅游项目涵盖了各个民族,几乎每个民族都有自身独具特色的体育旅游项目,民族色彩纷呈,总量庞大,形成了四川地区特有的体育旅游资源库;从类型来看,形式多样,融合了歌舞、观赏、参与、休闲、探险等种类,极大程度上满足了游客的体育旅游的需求;从可开发性来看,一些体育旅游项目在市场成熟度上还不是很成熟,还具有广阔的可塑性和可开发性;从持续性来看,四川民族地区的体育旅游项目具备一流的自然风光和
独具特色的民俗风情作为支撑,在持续发展上具有得天独厚的开发优势。

四川民族
地区依托丰富的自然资源,融合自身的民族特色,针对这些体育旅游项目的分类可以看出(见表1,表2),在体育旅游项目的开展上多姿多彩,精彩纷呈,极大地丰
富了四川体育旅游的形式和内容,四川民族地区的体育旅游项目将最为一个重要发展面,为四川旅游做出应有的贡献。

表1 四川民族地区主要体育旅游项目一览民族项目主要活动时间彝族赛马、摔跤、斗牛、斗鸡、射箭、射弩、磨秋、跳火绳、蹲斗、陀螺、爬油杆等彝族年、火把节、婚嫁、节日庆典回族扳手腕、踢毽子、斗牛、赶羊跑、武术、扭手指头集会、婚嫁
及其他节日藏族跳歌庄、射箭、摔跤、格吞、赛马、登山、赛耗牛、大象拔河、射击、跳绳藏历新年、其他节日苗族赛马、武术、磨秋、打弩、游泳、打手毽、爬坡杆春节秋收后、节日庆典、闲时羌族杠子、舞麻龙、扭棍子、摔跤、拔河、射箭节日、庆典、闲时壮族抛绣球、打手毽、打扁担、秋千、武术、舞狮等节日、庆典、闲时布依族摔跤、射箭、秋千、武术、丢沙包等节日、庆典、闲时满族摔跤、跳马、举重、荡秋千、骑射等节日、庆典、闲时土家族角力、举重、踢毽子、武术、打飞棒等节日、庆典、闲时傣族游泳、射弩、秋千、踢毽、丢包、鸭子赛跑、跳水、武术、赛马等节日、庆典、闲时傈族射弩、秋千、游泳、上刀杆、射击、四方拔河、陀螺、踢腿、扭扁担节日、庆典、闲时纳西族东巴跳、赛马、摔跤、秋千、射箭、磨秋宗教活动、节日、庆典、闲时蒙古族赛马、游泳、斗鸡、掷子、击石球等宗教活动、节日、庆典、闲时
按照常见的体育旅游分类方案,本文从体育旅游者的参与程度出发将体育旅游分为参与型和观赏型两类:
表2 民族体育旅游主要项目分类分类项目观赏型赛马、摔跤、斗牛、斗羊、射箭、射弩、跳火绳、蹲斗、对脚跳、披毡舞、磨秋、荡千秋、武术、扯手、爬杆、火咧、过溜索、舞铃挡、扳手劲、跳歌庄、东巴跳、格吞游客参与型荡千秋、射箭、射弩、蹲斗、对脚跳、扯手、披毡舞、骑马、划猪槽船、过溜索、狩猎、扳手腕、拔萝卜、磨秋、游泳、扳手指、抽陀螺、力搏、拔河、跳歌庄、泼水、踢毽子日常健身型对脚跳、民族武术、跳歌庄、披毡舞、踢毽子休闲型射箭、射弩、扳手劲、扳手指、抽陀螺、荡千秋、爬杆探险型爬树、划船、骑马、狩猎、捕鱼、过溜索
1.3 四川民族地区特色民族体育旅游项目与现代体育旅游项目的相互融合
伴随着四川省旅游业的发展,新的发展理念正在逐步形成,如全域旅游、生态旅游、旅游+等重要理念的贯穿,使得四川民族地区的特色体育旅游项目与现代体育旅游项目的相互融合也在加速发展。

以峨嵋、青城为代表具有汉文化遗迹,实行以武术
为依托的民族体育旅游,吸引了海内外武术爱好者的关注。

比赛期间各代表队运动员教练将进行数十个比赛项目,以及各地主流媒体达数百近千人的参会参赛。

2016年,首届国际山地旅游节在甘孜州海螺沟景区举办,活动规模巨大,吸引了业界精英、主流媒体前来参会和报道,并有数千名观众到现场参与,这样的赛事活动提升了甘孜州的旅游影响力,也较大程度上带动其他旅游项目的发展。

邛海属于螺髻山国家风景名胜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依托自身独特的自然环境优势和区域优势在水上项目的开发得到了较好的发展。

如帆船、摩托艇、冲浪、赛艇、龙舟、钓鱼、帆板、皮划艇、滑水等水上体育项目吸引广大游客前往凉山地区也为其他民族体育旅游项目的开展提供了充足的客源保证。

此外,四川民族地区的登山、自驾、康养、漂流等项目的发展也越发成熟,这些越来越多的现代体育项目的发展成熟为当地的民族体育旅游项目的开发和融合发展起到了助推和加速的作用,在两者的相互融合中共同促进了四川民族地区体育旅游的发展。

2 当前四川民族地区体育旅游存在的问题
2.1 对于四川民族体育旅游的发展缺乏战略性开发与规划
虽然四川旅游业收益逐年攀升,然而作为四川旅游重要组成部分的民族体育旅游却并没有得到有效的开发,在开发上还没有一个具体的和详实的规划,而且民族体育旅游资源存在地域的局限狭隘性,在规划上没能够打破地域界限,缺乏统一与协调。

四川地区的民族体育旅游还只是处在夹缝中的天山雪莲,其光彩并没有得到完全绽放。

从四川旅游的十三五规划中可以看出“民族体育旅游”并没有被明确提出,而是简单的提到体育娱乐中的体育旅游的开展,而“民族”一词更多的是和文化联系在一起,大力发展民族文化特色的旅游形式,在民族体育类的旅游项目却从未提及。

由此看出,政府对于民族体育旅游项目的扶持和关注度还不够,缺乏战略性的开发与规划。

在旅游业发展增速保持在每年15%以上的四川旅游必须重视新的经济增
长点才能做到发展有后劲和走上可持续发展道路,不得不说民族体育旅游是亮点,
是新的经济增长点,是四川特色旅游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政府应对其产业政策与发展规划进行协调统筹,以解决该产业的发展目标与发展战略,空间布局与开发时序、市场建设与产品定位及政策保障措施等一系列重大问题[3]。

2.2 对民族地区体育旅游定位还不够清晰,相关专业体育人才匮乏
现代旅游活动由三大要素构成:旅游活动的主体一旅游者;旅游活动的客体一旅游资源;旅游活动的媒介一旅游业。

[11]从现实情况来看,四川民族地区体育旅游市场的培育极不成熟,没有明确的定位,是否走民族体育旅游还是走民族文化旅游,都缺乏统一的规划,这对旅游者本身也是一种困惑,从旅游资源的选择上也大打了折扣。

而且在旅游资源上也没有体现出区域民族体育旅游项目资源的整体优势和综合功能,特别是区域整体民族体育旅游项目经营协作、促销与综合服务网络尚未形成,独立的市场体系也无从谈起。

并且在专业性的旅游活动的媒介也极为欠缺,表现为民族体育旅游产品缺乏统一的促销氛围,难以形成整体的形象和持续的效应;民族体育旅游人才极为缺乏,同时具备专业旅游知识和技能、体育知识和技能、民族意识、民族文化、民族体育知识和技能和民族语言的人才匮乏。

这些因素大大降低了当地民族体育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程度。

2.3 民族体育文化开发不足,缺乏具有特色的民族体育旅游精品项目
民族体育旅游的发展战略要根据各地区实际情况的发展而变化,要以本地区的民族体育文化特色为重点,着重开发和挖掘、提炼民族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体育旅游资源,并将其打造成具有特色的、民族文化内涵丰富的体育旅游精品项目。

但从实际看来,四川省民族地区的体育旅游精品项目欠缺,民族体育文化开发不足,具有特色的民族体育旅游项目营销更显乏力,无从做到拉动区域旅游经济的规模效应。

民族体育旅游应当以体育项目为核心,民族文化为根本,民族体育旅游不能脱离了运动项目,更不能少了文化这个根本。

诸如有些区域,明显只停留在原始的项目本身上,没有过多的民族文化开发和民俗民生等挖掘,致使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利用,简
单而重复发展的民族体育旅游并不能完全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和运动体验的需求,而可以引领区域性的体育旅游精品项目也无从谈起。

如简单的节庆旅游,在运动项目上的打造既缺乏项目本身的魅力吸引又缺乏独具特色的民族民俗文化内涵,从单一向度的发展走向重复而过度开发和消费的旅游形式是不能走上持续发展的道路的。

2.4 投入不足,整体发展失衡,基础设施建设滞后
总体来看,这样的经济投入四川省旅游业显然不能充分发展,在基础设施的建设上,道路还不能完全通畅和实现高速,游客可进入性差,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四川民族地区旅游业的发展。

此外,村寨步行道、停车场、供水供电、垃圾污水处理、应急救援、信息网络、标志标识系统等设施的建设还处于待建设状态,这在一定程度上也降低了旅客的可进入性。

表3 各经济区到位资金在全省的占比序号经济区旅游项目到位资金在全省占比(%)总体项目到位资金在全省占比(%)1成都经济区50.9263.572川东北经济区
26.1915.293川南经济区14.3815.554攀西经济区6.665.055川西北经济区
1.850.54
数据来源:2017年《四川旅游年鉴》
3 四川民族地区民族体育旅游的发展模式分析
3.1 以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为基础,以现代体育项目为提升的传统和现代体育旅游项目相互融合的发展模式。

在政府统一规划、社会企业积极参与当地居民共同合作下,以地区特色民族体育旅游项目为重点,融入现代体育旅游项目共同开发的模式。

结合民族地区特有的自然和人文环境以及该民族的传统体育项目,因地制宜开发出适合本地区和现代体育旅游项目接轨的特色旅游项目。

比如西昌邛海景区就可以开发传统和现代相结合的水上项目帆船、摩托艇、冲浪、赛艇、龙舟、钓鱼、帆板、
皮划艇、滑水以及沿邛海周边优越自然环境和优质的空气质量已经开发比较成功的国际马拉松比赛。

康定地区的赛马、跳锅庄等传统民族体育项目可以结合现代马术、现代体育舞蹈等进行现代体育旅项目的整合发展。

3.2 建立四川民族体育旅游资源的组合开发模式
3.2.1 民族体育活动要有机地融入到民族文化活动中
在已建立的民俗村寨中举行民族体育的表演活动,可与民族歌舞、民族服饰、民族
饮食、民族建筑、民族礼仪等一起进行集中的展示,让游客在参与娱乐中领悟到四
川各民族的传统体育文化内涵。

3.2.2 以民族特点为依托设立民族体育旅游专线
在观赏自然风光的同时,探索民族体育文化。

根据研究, 四川地区可以建立下列 6
条民族体育旅游文化线路: ①阿坝、康定为主体的藏族风情体育旅游文化;②西昌、攀枝花为主体的摩梭风情体育旅游; ③阿坝、西昌的彝族风情体育旅游;④松潘、平武为主的羌族风情体育旅游;⑤绵阳、平武、白马藏族风情体育旅游; ⑥黔江、涪陵的土家族、苗族风情体育旅游。

探索藏族、摩梭、彝族、羌族、土家族、苗族和白马藏族等民族体育产生的历史渊源、文化背景、文化价值、健身效果、环境与民族的关系以及包括四川地区少数民族的生计、服饰、饮食、居住、行旅、婚姻、丧葬、年节、宗教、文学、艺术文化等。

3.3 体育旅游资源开发与民族体育文化保护相结合,建立体育旅游生态环境保护发展模式
旅游资源是有限的,承载能力是有度的,民族体育文化保护与体育旅游开发必须协调发展。

保护、传承少数民族体育文化是开发民族和现代体育旅游的前提。

不科学的、冒进性的过度开发或不根据民族地区特性、民族习俗强制性的引入现代体育旅游项目会给旅游地的民族体育文化带来消极影响甚至破坏,如民族体育文化被完全同化、庸俗化等。

从可持续发展的观点来看,保护好民族体育文化是为了更好地利
用好民族体育文化;只有利用好民族体育文化,才能更好引入更多的现代体育旅游项目,二者有机结合起到1+1大于2的效果。

另外少数民族体育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发展也需要体育旅游业的发展来推动。

在实践中,旅游开发与民族体育文化保护确实存在着一定的冲突。

一旦过度开发或者不合理开发,就会使民族体育文化受到威胁,造成民族体育文化的同化和萎缩。

根据民族地区自然条件和传统文化因素,划定区域性的体育文化生态环境保护区是实现现代体育文化资源开发与民族体育文化保护相结合的一种有效发展机制。

3.4 推动体育旅游和民族地区自然景观相互结合的民族地区体育旅游发展模式
我省的民族地区是我国拥有世界自然文化遗产、“人与生物圈”保护网络(如九寨沟、黄龙、卧龙等)和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如贡嘎山、四姑娘山、大风顶等)最多的少数民族地区;同时又是唯一的羌族聚居区,最大的彝族聚
居区,蕴藏着非常丰厚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沃土,诸如博大精深的康巴体育文化、毕摩体育文化等。

而民族体育文化旅游、民族风情活动同自然风景名胜的相互结合能够进一步体现体育人文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因此,将一些民间体育文化、民俗风情放到风景名胜区去展示,让自然风光作为体育文化旅游的铺垫,是文化与自然地天然融合。

文化是自然风光的灵魂。

四川民族地民族体育文化、民族风情融入在优美的自然风光和良好的生态环境中而产生了灵动。

而民族体育文化又在优美的自然环境中找到一个广阔的展示舞台,山水与人文如同水乳交融。

因此,如何在这些良好的生态环境和独具特色的自然景观地区更好地融入民族体育文化和现代体育气息,是今后推动民族地区体育旅游发展模式的一个重要抓手。

在四川民族地区,自然景观往往是融为一体的,难以分解。

4 结束语
四川民族众多,分布广,民族体育项目种类多,而四川民族地区自然旅游资源丰富,
体育人文特色鲜明,四川作为西部地区优先发展的区域,这些年经济发展迅速,尤其是旅游业的快速增长,带动了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和产业的快速提升。

而体育旅游业作为四川民族地区旅游业的一个特色鲜明的旅游产业,如何结合民族地区特点、传统体育项目和现代体育旅游项目的有机结合,让民族体育文化更具时代特征,又要更好地传承和保护好这些独具特色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是当前四川民族地区体育旅游业发展的一个矛盾统一体。

针对目前四川民族地区体育旅游业发展趋势、存在的问题与不足,打造出既具有传统特色,又符合现代体育旅游发展趋势的科学发展模式。

参考文献:
【相关文献】
[1]李秋良,毛晓峰四川地震灾区民族体育旅游开发研究——以阿坝州为例[J].成都纺织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5(1):84-88,91
[2]云学容. 四川体育旅游资源开发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08(7):86-87
[3]罗颖.四川民族传统体育旅游开发的现状与对策研究[J].商场现代化,2007(10):267-268
[4]文革西.四川地区民族传统体育旅游开发研究[J].四川体育科学,2009(4):13-14
[5]韩勇,等.四川凉山民族体育旅游资源的开发研究[J].西昌学院学报,2006(3):119-122
[6]刘海东.四川藏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旅游开发及利用[J].文体用品与科技,2018.(8):56-58
[7]黄咏.四川藏羌彝走廊民族节庆体育文化与旅游产业的融合研究[J].商界论坛,2016(23):298
[8]刘少英,等.简析四川省少数民族地区民族传统体育旅游资源的特点及开发对策[J].运
动,2017(23):134-135
[9]陆元兆.旅游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以四川九寨沟为例[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37 (6):202-205
[10]陆元兆,朱小丽.四川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旅游的开发现状及对策研究[J].体育文化遗产论文
集,2014(12):1
[11]柳伯力,陶宇平.体育旅游导论[M].北京: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3.1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