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届天津市天津大学附属中学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卷及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届天津市天津大学附属中学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卷及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现代文阅读I(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鲁迅历时十余年完成的《中国小说史略》(以下简称《史略》),是中国学术史上较早的古代小说专门史之一。
除了继承中国传统学术的校勘考证方法之外,《史略》还对西方近现代学术方法进行了有效借鉴。
首先,鲁迅重视文学与社会的关系,尝试运用社会学的理论分析中国古代小说的某些现象。
对于《世说新语》,鲁迅认为“汉末士流,已重品目,声名成毁,决于片言”,正因为这样的社会环境,《世说新语》才会“成为一部名士的教科书”。
关于宋传奇与唐传奇的不同,鲁迅认为前者“大抵托之古事,不敢及近”,因为“宋好劝惩,摭实而泥,飞动之致,眇不可期,传奇命脉,至斯以绝”。
正是由于宋朝较唐朝重理念,尚说教,好教训,所以宋传奇必然立论“高尚”,强求劝诫,缺少世俗气和人情味,缺少唐传奇的生气和活力。
其次,鲁迅重视核心概念的阐释。
在中国古代小说史研究中,他在考证的基础上率先阐明了小说概念的内涵。
他认为中国古代小说的概念到了唐传奇时才真正孕育成熟,“小说亦如诗,至唐代而一变,虽尚不离于搜奇记逸,然叙述宛转,文辞华艳,与六朝之粗陈梗概者较,演进之迹甚明,而尤显者乃在是时则始有意为小说"。
鲁迅认为唐传奇真正具备了小说“有意识地讲故事”的特征,而且为了讲好故事,开始注重语言和修辞的“文辞华艳”“叙述宛转”等“主体性”元素,并成为一种独立的文学文体。
再次,鲁迅运用西方近代科学研究的归纳方法,对中国古代小说进行较为科学的分类并总结其特点。
对于魏晋六朝小说,鲁迅用“志怪小说”和“志人小说”进行分类;对宋代的短篇白话小说,用“话本”和“拟话本”予以命名;对明清小说,则用“人情小说”“神魔小说”“讽刺小说”“狭邪小说”和“谴责小说”分类。
这样的归纳,不但对浩繁的中国古代小说进行了区分,而且较为准确地概括了中国古代小说内容或形式上的特点。
鲁迅对中国古代小说的研究,阐明了小说与社会的关系,厘清了古代小说概念内涵,归纳分析了其类型和特点,从而使中国古代小说史的书写核心概念明确,研究体系规范,学科意识突出。
鲁迅在《史略》中所形成的方法论,对其后的中国文学史撰写和研究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为现代学术意义上的中国文学史学科的建立做出了贡献,可谓泽被后世。
游国恩的《中国文学史讲义》就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史略》方法论的影响,也注重社会环境对文学现象和文学风格的影响,游国恩认为,谈玄之风的流行导致了魏晋文学重辞藻、尚韵律的诗赋风格。
今天,鲁迅当年所期盼的“大家动手,研究戏剧的写戏剧史,研究诗的写诗史,研究汉的写汉,研究唐的写唐”之局面早已实现,在中国文学史的撰写、出版和研究已经呈现出雨后春笋般的繁盛局面时,在当下中国文学史研究面临着“文学史研究立足中国本位”的命题时,我们不应忘记《史略》在中国文学史发韌期所
做出的贡献。
(摘编自刘东方《<中国小说史略>的传世价值》)
1.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史略》不仅继承了中国传统学术的校勘考证方法,还融合了西方各种有效的研究方法,对此后中国文学史的研究产生了重要影响。
B.鲁迅运用社会学的理论分析《世说新语》成为“名士教科书”的原因,认为是当时“读书人非常重视品评声名的好坏,全在于只言片语”的社会环境使然。
C.鲁迅厘清了中国古代小说的概念内涵,较为准确地概括了中国古代小说内容及形式上的特点,明确了古代小说史书写的核心概念。
D.游国恩在《中国文学史讲义》中对魏晋文学诗赋风格形成原因的分析,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史略》方法论的影响。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采用总分总的结构,主体部分分论点层层递进,从三个方面阐述了《史略》对西方近现代学术方法的有效借鉴。
B.文章第二段采用对比论证和引用论证的手法,列举了宋传奇的一些缺点,进而阐述了唐传奇比宋传奇更富有生气和活力。
C.文章第四段通过引述鲁迅对古代小说分类或命名的具体做法,论证了鲁迅运用西方归纳方法研究中国古代小说是具有价值的。
D.文章结尾着重分析了《史略》的研究方法对后世中国文学史撰写和研究的重要影响,凸显了作者的写作目的。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史略》是中国学术史上最早的论述中国古代小说发展史的专著,为中国文学史学科的建立做出了贡献。
B.古代小说从六朝的粗陈梗概演进到唐传奇的“文辞华艳”“叙述宛转”,标志着古代小说从萌芽走向成熟。
C.鲁迅历时十余年完成的《史略》对中国古代小说进行了系统的研究,从此中国古代小说史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D.当下中国文学史研究面临着“立足中国本位”的命题,需要我们从《史略》中获取启示,思考其重要的方法论意义。
(二)现代文阅读II(12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母亲的心愿
北方
“麻警官,您母亲又闹着要出小区,倒是没在小区里翻垃圾箱捡垃圾。
这都第四次了,我们劝不住,疫情的严重性您是知道的,怎么说她就是不听。
知道您忙,可我们实在没办法,只能找您了。
”
“我早晨过去又说了说,怎么还闹呢?吃喝都给她准备得很充足,口罩也买了。
”麻利锋刚上卡点,母亲居住的社区张主任就打来电话。
昨天张主任就为麻利锋母亲要出去给他打了半个小时的电话,最后还是麻利锋亲自回去,才把母亲拦住了。
母亲越来越不听劝了。
麻利锋最初担心母亲患上了阿尔茨海默症(即老年痴呆症),带她到市医院彻底检查,结果显示所有数据正常。
大夫说人上了岁数,性格发生变化也不奇怪。
父亲在世时,母亲买菜做饭收拾屋子,还要伺候腿脚不便的父亲,每天不得闲,几乎不用麻利锋操心。
自从父亲去世后,母亲似乎就变了,主要表现是话少了,还总爱在小区的垃圾箱里翻捡废品。
纸箱、矿泉水瓶、废报纸、泡沫板……只要是废品回收站要的,母亲一样也不会漏掉。
起初,听小区门房的梁姨说过几次,好似母亲抢了人家的生意,话说得客气但不好听。
麻利锋似信非信,家里见不到任何废品的影子呢。
他忙得顾不上,就让老婆去盯了两次,果然看到身形瘦小的母亲踮着脚半截身子插在垃圾箱里,像个土拨鼠似地往外捡废品。
母亲被抓了现行后,更加无所顾忌了。
梁姨被进出的车辆登记收费拖住了手脚,只能眼睁睁地看着目标落入母亲的手中,碍于麻利锋的面子,再生气也不好明目张胆地夺回自己的地盘。
母亲是市五小退休教师,每月工资五千多。
麻利锋问她,缺钱吗?
不缺。
为啥捡垃圾?那不是垃圾,是能回收利用的废品,找点事干。
麻利锋劝说多次无效,也不能整天看着她老人家。
“老妈,无论如何都不能出门呀!”麻利锋下卡点后急急忙忙赶回家,母亲趴在客厅的窗台上看着外面,他进门也没搭理。
麻利锋从母亲的视线角度看去,正好有三个垃圾箱,“正在疫情爆发期,您的身体又那么弱。
”
“我没糊涂,电视里天天在播。
你也要小心点,小杰真的不能回来了?在武汉没人管咋办呢。
”母亲依然没有回头,神情十分失落。
“肯定不能回来的。
快三十岁的大小伙子还要怎么管?昨天不是给您打电话报平安了吗?您不用担心。
我天天上卡点,可比您孙子辛苦多了。
”
“妈知道你们辛苦,要不我才不在家闲坐着,没感染上病毒还坐出毛病来了呢。
中间那个垃圾箱里扔进去两个牛奶箱,还有——”
“哎呀妈,看在我苦口婆心饿着肚子说了半天的份上,就算是人家把金条扔进垃圾箱,您也不能下去捡,太危险了。
”麻利锋把母亲架到了沙发上,有些急赤白脸,母亲却笑了。
“赶快回去吃你的饭,我又不是小孩子,你比社区那几个女人的话还多。
不放心的话,你干脆把老娘绑起来,让我等死算了!”母亲的脸沉了下来。
麻利锋登时泄了气,怏怏地走了。
再强硬下去把母亲惹毛了,还真不好收场。
安葬了父亲后,他就建议母亲搬过去跟他一起住,母亲说死也要死在自己家里,动员了好几次也不听。
“老太太已经出小区了,我和门口的社区工作人员怎么劝都不听,你赶快回来吧。
”麻利锋昨天没说通母亲,早上出门前就叮嘱老婆一定要过去盯着,果然时间不长老婆就打来电话抱怨,“非要去超市不可,买啥我替她去买还不行么。
”
麻利锋头疼了:“唉,就让她出去一次吧,五六天没——”
“你以为你是警察就可以让家里人随意进出?老太太真要出了事你负得起责吗?”麻利锋话没说完,老婆开火了。
麻利锋刚赶到小区大门口,就见母亲戴着口罩从不远处走来,身后跟着两个超市的工作人员,推着装满牛奶、方便面的小推车。
母亲冲他欢乐地挥着手,麻利锋憋着一肚子气,大声冲母亲嚷嚷:“不让您出门就是不听,尽给人找麻烦!”
“他们几个整天守在小区门口很辛苦,我就是想给他们买点吃的喝的。
”母亲轻声细语地说。
社区人员愕然,一时不知说什么好,其中一位年轻的没忍住,眼圈红了。
“老妈,您做得对!”回到家,麻利锋帮母亲脱大衣,在右边的衣兜里发现了一张工商银行的回执单,是母亲给武汉捐助了四万元的凭证,时间正是今天,超市旁边就有工商银行的营业点。
麻利锋悄悄塞回去,转身给母亲竖起了大拇指。
母亲笑得像正午的阳光那般灿烂。
4.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母亲是市五小退休教师,每月工资五千多”,这里交代母亲的职业和收入,进一步引起读者对母亲出门捡废品原因的猜测,也为后文母亲捐物捐款埋下伏笔。
B.“身形瘦小的母亲踮着脚半截身子插在垃圾箱里,像个土拨鼠似地往外捡废品”,形象描绘出母亲捡废品的行为,主要是为了表现老婆对母亲捡废品的鄙弃和不满。
C.得知母亲出社区是给社区人员买吃的喝的,“其中一位年轻的没忍住,眼圈红了”,这是感动,也是愧疚。
因为之前他们还在一味地责怪母亲“多事”。
D.结尾“母亲笑得像正午的阳光那般灿烂”,是为儿子终于理解并赞赏自己而喜悦,也为自己捐款行为而自豪,这种描写有“无声胜有声”的感人效果。
5.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人物语言可以反映人物的性格,本文的对话朴素平易,既能推动小说情节发展,也可以直接反映小说人物的质朴品质。
B.文章题目为“母亲的心愿”,但文中并未直接表现“母亲”的心愿具体是什么。
疫情前与疫情期间,她的心愿是不同的。
C.小说结尾作者采用突转的方式展现了母亲的形象,让母亲此次行为与之前行为形成鲜明对比,凸显了母亲的转变。
D.小说以日常的小事和人物间的小冲突为切人点,展现了“母亲”及麻利锋、社区人员这些平凡而又尽职尽责的普通人形象。
6.小说直接以社区张主任给麻警官打电话的语言描写作为开头,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7.作者在本文中运用了一种特殊的故事叙述方式,将情节简单的故事变得内容丰富。
请你结合文章分析作者运用了一种怎样的故事叙述方式,并谈谈其效果。
(三)现代文阅读III(15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各题。
材料一
圆明园始建于康熙朝,完成于乾隆时期,原圆明园发展为由圆明、绮春、长春组成的圆明三园。
它位于北京城西北的海淀区,这里原为一片平地,既无山丘,又无水面,但是地下水源很丰富,挖地三尺即可见水,为建造园林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圆明园正是利用这样的条件而形成了自己的特点。
圆明园最大的特点是___________。
园的水面占全园面积350公顷的一半,其中最大者为圆明园中心的福海,宽达600米,湖中还建有三座小岛;中型水面有圆明园的后湖等,长宽约二三百米,隔湖可观赏到对岸景色;小型水面和房前屋后的一塘清池更是无数,还有回流不断的小溪如同园内流动的纽带,将这些大小水面联成完整水系,构成一个十分有特色的水景园林。
而所有这些水面统统是由平地挖出来的,用挖出之土就近堆山,所以湖多山也多,大小山丘加起来占了全园面积的三分之一。
不过这些土山都不高大,并没有破坏全园的水景特点。
特点之二是______________。
圆明三园占地面积很大,但它没有北海琼华岛和清漪园万寿山那样的可作为全园风景中心的山峰,只有一组又一组的小型园林布满全园。
它们或以建筑为中心,配以山水植物;或在山水之中,点缀亭台楼阁。
利用山丘或墙垣形成一个又一个既独立又相互联系的小园,组成无数各具特点的景观。
这里有宫门内供皇帝上朝听政用的正大光明殿建筑群;有福海与海中三岛组成、象征着仙山琼阁的“蓬岛瑶台”;有供奉祖先的安佑宫和敬佛的小城舍卫城;有建造在水中的,平面成字形的建筑“万方安和”。
乾隆皇帝几下江南,随行带着画师,把苏州、杭州一带的名园胜景摹画下来带回北京,于是在圆明
三园里相继出现了苏州水街式的买卖街、杭州西湖的柳浪闻莺、平湖秋月和三潭印月等著名景观,不过这些江南胜景在这里都成了小型的、近似模型式的景点。
圆明园的特点之三是______________。
建筑平面除惯用的长方形、正方形外,还有工字、田字、中字、字、曲尺、扇面等多种形式,屋顶也随不同的平面而采用庑殿、歇山、悬山、硬山、卷棚等单一或者复合的形式,光园内的亭子就有四角、六角、八角、圆形、十字形,还有特殊的流水亭;廊子也分直廊、曲廊、爬山廊和高低跌落廊等。
乾隆时期还在长春园的北部集中建造了一批西洋形式的石头建筑,由当时在清廷做事的意大利教士、画家郎世宁设计,采用的是充满繁琐石雕装饰的欧洲“巴洛克”风格的形式,建筑四周也布置着欧洲园林式的整齐花木和喷水泉,这是西方建筑形式第一次集中地出现在中国。
朝廷为了这批宫殿所需要的大量玻璃窗与玻璃吊灯,还专门在园内设立了烧制玻璃的作坊。
圆明园就是这样一座由大小水面、不同高低的山丘和形式多样的建筑组成的大型皇家园林。
它前后建设了近40年,历经三个朝代,在雍正时形成圆明园24景,乾隆时又增加20景,加上长春园的30景,万春园的30景,共有100多处不同的景点,所以西方有人把这座园林称为“万园之园”。
(节选自侯仁之《北京城的生命印记·圆明园》)材料二
“更喜高楼明月夜,悠然把酒对西山”,明代米万钟在他北京西郊的园林里,写了这两句诗句,一望而知是从晋人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脱胎而来的。
不管“对”也好,“见”也好,所指的都是远处的山,这就是中国园林设计中的借景。
把远景纳为园中一景,增加了该园的景色变化。
这在中国古代造园中早已应用,明代计成在他所著《园冶》一书中总结出来,有了定名。
他说:“借者,园虽别内外,得景无拘远近。
”已阐述得很明白了。
北京的西郊,西山蜿蜒若屏,清泉汇湖沼,最宜建园,历史上曾为北京园林集中之地,明清两代,蔚为大观,其中圆明园更被称为“万园之园”。
这座在历史上驰名中外的名园——圆明园,其造园之术,可用“因水成景,借景西山”八字来概括,这是中国古代园林艺术的具体表现。
偌大的一个园林,如果立意不明,也难成佳构,所以造园要立意在先。
圆明园如今仅存断垣残基,要谈这些只能用今日尚存的另一个大园林颐和园为例了。
颐和园在北京西北郊十公里,万寿山耸翠园北,昆明湖弥漫山前,玉泉山蜿蜒其西,风景绚美。
颐和园以杭州西湖为蓝本,精心模拟,故西堤、水岛、烟柳画桥,移江南的淡妆,现北地之胭脂,景虽有相同,趣则各异。
园面积达三四平方公里,水面占四分之三,北国江南因水而成。
入东宫门,见仁寿殿,峻宇翚飞,峰石罗前。
绕其南豁然开朗,明湖在望。
万寿山面临昆明湖,佛香阁踞其巅,八角四层,俨然为全园之中心。
登阁则西山如黛,湖光似镜,跃
然眼帘;俯视则亭馆扑地,长廊萦带,景色全囿于一园之内,其所以得无尽之趣,在于借景。
小坐湖畔的湖山真意亭,玉泉山山色塔影,移入槛前,而西山不语,直走京畿,明秀中又富雄伟,为他园所不及。
廊在中国园林中极尽变化之能事,颐和园长廊可算显例,其予游者之兴味最浓,印象特深。
廊引人随,中国画山水手卷,于此舒展,移步换影。
上苑别馆,有别宫禁,宜其清代帝王常作园居。
谐趣园独自成区,倚万寿山之东麓,积水以成池,周以亭榭,小桥浮水,游廊随径,宜静观,此大园中之小园,自有天地。
园仿江南无锡寄畅园,以同属山麓园,故有积水,有景可借。
水曲由岸,水隔因堤,故颐和园以长堤分隔,斯景始出。
而桥式之多,构图之美,处处画本,或玉带桥之莹洁柔和,十七孔桥之仿佛垂虹。
每当山横春霭,新柳拂水,游人泛舟,所得之景与陆上之景,分明异趣。
而处处皆能映西山入园,足证“借景”之妙。
(取材于陈从周《悠然把酒对西山》
8. 根据材料一,下列对原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圆明园包括圆明、绮春、长春三园,是借助于海淀的地理特点造出的人工山水园林。
B. 圆明三园历经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建成,集皇家园林和江南园林的特征于一体。
C. 圆明园的西方建筑采用“巴洛克”风格的形式,由意大利传教士郎世宁设计。
D. 长春园北部的西洋形式的石头建筑,是西方建筑形式第一次在中国出现。
9. 根据材料二,下面对原文的理解和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有远山蜿蜒,有清泉汇流的地方,是最宜建园之处,所以西郊一带名园众多。
B. 造园如写文章,立意在先。
“因水成景,借景西山”是颐和园造园的立意。
C. 颐和园模拟杭州西湖,虽地处南北不同,但湖光山色、烟柳画桥,形趣皆似。
D. 圆明园和颐和园一样,都借西山入园成景,皆为皇家园林的典范。
10. 把远景纳为园中或室中一景,是中国传统建筑布局的一种手法,下面诗句不能体现出这种“借景”手法的是( )
A.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杜甫《绝句》)
B. 西岭烟霞来袖底,东洲云海落樽前。
(涵远堂对联)
C. 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王安石《书湖阴先生壁》)
D. 芳园筑向帝城西,华日祥云笼罩奇。
(曹雪芹《凝晖钟瑞》)
11. 联系材料一和材料二,分条概括圆明园的建园特点。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12.阅读下面课内文章,翻译加点字。
陈情表
逮(⑴)奉圣朝,沐浴清化。
前太守臣逵察(⑴)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⑴)臣秀才。
臣以(⑴)供养无主,辞不赴命。
诏书特下,拜(⑴)臣郎中,寻(⑴)蒙国恩,除(⑴)臣洗马。
猥以微贱,当侍东宫,非臣陨首所能上报。
臣具以(词性:⑴)表闻(活用:⑴),辞不就职。
诏书切峻,责臣逋慢。
郡县逼迫,催臣上道;州司临门,急于星火(句式:⑴)。
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活用:⑴)笃(⑴);欲苟顺私情,则告诉(⑴)不许:臣之进退,实为狼狈。
但(⑴)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
臣无祖母,无以(⑴)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
母孙二人,更相为命。
是以(⑴)区区不能废远。
(二)古代诗歌阅读(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连州腊日观莫徭①猎西山
刘禹锡
海天杀气薄,蛮军部伍嚣。
林红叶尽变,原黑草初烧。
围合繁钲息,禽兴大旆摇。
猜鹰屡奋迅,惊鹿时踢跳。
瘴云四面起,腊雪半空销。
箭头馀鹄血,鞍傍见雉翘。
日暮还城邑,全笳发丽谯②。
注:①莫徭:即现时瑶族。
②丽谯:城门更楼。
13.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诗的题目即已包含了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诸多要素,一个“观”字统领起全诗。
B.猎场围合铜停敲,旌旗四处摆动,既紧张更有序,与开篇时的人声鼎沸杂乱喧嚣不同。
C.诗人并未直写所获猎物多少,但透过箭头余血和鞍旁雄羽便可推知一二,反更有韵味。
D.本诗写观猎不只表现瑶民围猎的欢乐,更有对这一民族勇敢豪放精神的讴歌与颂扬。
14.本诗写景极具画面感,诗人主要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请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5.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桃花源记》中写渔人初次被热情招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追忆往事,是陆游诗歌中常有的内容,如《书愤》一诗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
联,就是对抗金历史的回忆。
(3)诸葛亮在《出师表》中写出自己在刘备“三顾茅庐”前躬耕南阳时心态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9分)
16.在下面文字的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每处不超过15个字。
鸟类可以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并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文化传承。
在我国,_____,如鹤代表延年益寿,燕子是春天、爱情的象征。
喜鹊是好运与福气的象征等。
古往今来,鸟类更是众多文人墨客笔下的宠儿,像“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自来自去梁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鸭”等诗句;_______,如“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早起的鸟儿有虫吃”等等;还有以鸟类为意象创作的各类文艺作品,如《天鹅湖》《孔雀东南飞》《百鸟朝风》,_________。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11分)
17.学校话剧社排演《红楼梦》,饰演晴雯、鸳鸯、香菱的演员对各自饰演的人物性格特点总是把握不到位,话剧社负责人十分着急,请你从三个人物中选择一位,写一段人物性格分析,帮助演员了解人物。
要求:点明人物,结合原著情节,条理清晰,150字左右。
四、写作(60分)
18.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所谓“时尚”,即一段“时间”内“崇尚”某种趣味。
有人爱追求时尚,认为追求时尚可以确认自我,获得自我表达;有人则拒绝追求时尚,认为追求时尚会被大众趣味绑架,以致丧失自我。
对此,你有什么体会和思考?请据此写一篇文章。
【注意】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
②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
③不得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套作。
参考答案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要求选出的是“不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
A项,“融合了西方各种有效的研究方法”是错误的。
由原文“《史》还对西方近现代学术方法,进行了有效借鉴”可知,《史略》融合的是“西方近现代学术方法” ,属于扩大了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