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礼仪《礼貌用语》的教案设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幼儿园礼仪《礼貌用语》的教案设计
一、教学内容
本节课选自幼儿园礼仪教材第四章《日常生活礼仪》中的第二节“礼貌用语”。
详细内容包括基本礼貌用语的介绍、礼貌用语的场景应用、以及通过故事和实例讲解如何使用礼貌用语。
二、教学目标
1. 让幼儿了解并掌握基本的礼貌用语,如“请”、“谢谢”、“对不起”、“再见”等。
2. 培养幼儿在日常生活中主动使用礼貌用语的良好习惯。
3. 培养幼儿尊重他人、关爱他人的情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教学难点:让幼儿在实际情景中灵活运用礼貌用语。
教学重点:基本礼貌用语的掌握和运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
1. 教具:挂图、故事书、卡片、小礼物。
2. 学具:彩笔、画纸、剪刀、胶水。
五、教学过程
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
教师模拟生活中常见的场景,如请同学帮忙、向同学道歉等,引导幼儿观察并说出场景中应该使用的礼貌用语。
2. 例题讲解(10分钟):
教师通过故事讲解、挂图展示等方式,讲解基本礼貌用语的含义和使用场合。
3. 随堂练习(10分钟):
教师提出场景,让幼儿分组讨论,如何使用礼貌用语,然后进行角色扮演,实际运用礼貌用语。
4. 小组讨论与分享(10分钟):
教师组织幼儿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彼此在日常生活中使用礼貌用语的经历和感受。
六、板书设计
1. 板书礼貌用语
2. 内容:
礼貌用语:请、谢谢、对不起、再见等
使用场合:请求、道歉、道别等
好处:增进人际关系、培养尊重他人等
七、作业设计
1. 作业题目:
画一幅使用礼貌用语的场景画。
家长协助记录幼儿在家庭中使用礼貌用语的情况。
2. 答案:
画一幅场景画,如向同学借铅笔时说“请”和“谢谢”。
家长记录幼儿使用礼貌用语的情况,如主动向家人说“早上好”、“晚安”等。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
1. 课后反思:
反思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不断提高教学水平。
2. 拓展延伸:
组织家长座谈会,分享幼儿在家庭中使用礼貌用语的情况,增进家校合作。
开展“文明礼仪小标兵”活动,鼓励幼儿在日常生活中积极使用礼貌用语,培养良好习惯。
重点和难点解析:
1. 教学难点:让幼儿在实际情景中灵活运用礼貌用语。
3. 作业设计:作业题目的具体性和可操作性,以及家长的参与度。
4.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对教学过程的反思以及如何有效拓展延伸。
一、教学难点解析
让幼儿在实际情景中灵活运用礼貌用语,关键在于创设多样化的情境,使幼儿能够将所学礼貌用语与生活实际紧密结合。
具体方法如下:
1. 创设生活化的场景,如购物、问路、借东西等,让幼儿在角色扮演中学会使用礼貌用语。
2. 结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兴趣爱好,设计有趣的游戏活动,如礼貌用语接力赛、礼貌用语找不同等,提高幼儿的参与度和兴趣。
二、教学过程解析
1. 实践情景引入:教师应选择具有代表性和趣味性的场景,引导幼儿关注并主动参与。
2. 例题讲解:通过生动的故事、形象的挂图等形式,让幼儿更好地理解礼貌用语的含义和使用场合。
3. 随堂练习:教师应关注每个幼儿的参与情况,及时给予鼓励和指导,确保每个幼儿都能在实际操作中掌握礼貌用语。
4. 小组讨论与分享:鼓励幼儿大胆表达自己在生活中使用礼貌用语的经历和感受,提高他们的沟通能力和自信心。
三、作业设计解析
1. 作业题目应具有具体性和可操作性,让幼儿能够明确知道需要完成的内容,如画出使用礼貌用语的场景画。
四、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解析
1. 教师应在课后及时反思本次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针对幼儿的表现调整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效果。
本节课程教学技巧和窍门:
一、语言语调
1. 使用亲切、温柔的声音,语速适中,使幼儿感到舒适和安心。
2. 在讲解礼貌用语时,注意语气和表情的配合,让幼儿更容易理解和模仿。
二、时间分配
1. 实践情景引入不超过5分钟,确保后续教学内容有充足的时间进行。
2. 例题讲解和随堂练习时间控制在1520分钟,确保幼儿充分理解和实践。
3. 小组讨论与分享时间控制在10分钟,鼓励每个幼儿都有机会表达。
三、课堂提问
1. 提问要具有针对性和引导性,避免开放性问题,让幼儿明确回答的方向。
2. 提问后给予幼儿足够的思考时间,鼓励他们大胆发言。
3. 对幼儿的回答给予积极反馈,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四、情景导入
1. 选择与幼儿生活密切相关的情景,提高他们的兴趣和参与度。
2. 通过故事、挂图等形式,生动形象地展示情景,让幼儿更容易进入学习状态。
教案反思:
一、教学内容
1. 是否涵盖了教材中所要求的教学点,是否深入浅出地讲解了礼貌用语的使用场合和意义。
2. 教学内容是否符合幼儿的认知水平和兴趣,是否有必要进行调整和补充。
二、教学方法
1. 教学方法是否丰富多样,能否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积极性。
2. 是否注重个体差异,关注每个幼儿的学习进度,给予个别指导。
三、教学效果
1. 幼儿对礼貌用语的掌握程度,是否能在实际情景中灵活运用。
2. 课堂氛围是否活跃,幼儿的参与度和积极性是否高。
四、课堂管理
1. 时间分配是否合理,是否保证了教学过程的顺利进行。
2. 课堂秩序是否良好,是否有效引导幼儿遵守课堂纪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