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康复护理用于急性心肌梗塞五级法早期活动的措施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World Latest Medicne Information (Electronic Version) 2019 Vo1.19 No.34
284投稿邮箱:sjzxyx88@
·临床监护·
心脏康复护理用于急性心肌梗塞五级法早期活动的措施分析
左玉琴
(丹阳市人民医院 手术室,江苏 丹阳 212300)
0 引言
急性心肌梗塞是一种危急、严重的心血管疾病,患者由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或受到冠脉栓塞、炎症等因素的影响,其心肌组织发生病变、坏死,进而引发心律失常、休克,对于患者的生命健康形成一定的威胁[1]。
在病发后,患者需要及时接受救治,控制病情的进展,防止梗死面积的扩大。
在此基础上,持续进行病情和体征监护,关注其心脏功能的恢复情况,采取针对性的护理干预方法,降低并发症发生风险,预防病情的再度复发。
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治疗恢复期间的护理工作中,需要以心脏康复为目标,结合患者的个体情况,系统化的进行护理,改善其心脏功能,促进其良好康复[2]。
本研究以我院2017年2月至2018年6月收治的98例急性心肌梗塞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探讨五级法早期活动在心脏康复护理中的应用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研究对象以我院2017年2月至2018年6月收治的98例急性心肌梗塞患者,行分组对照研究(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9例)。
观察组患者男女比例为28/21,年龄在49-80岁,平均(58.34±4.18)。
对照组患者男女比例为31/18,年龄在48-78岁,平均(57.93±4.35)。
两组患者的基本资料对照相仿(P>0.05),对照研究具有可行性。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护理,在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恢复期间,实施心脏康复护理,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应用五级法早期活动,具体措施如下:
(1)Ⅰ级早期活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经过急救后,病情得到有效控制,密切监测其体征状态。
在此之后的1-2 d 内,患者应避免活动,而需要卧床休息。
该过程中,需要将病房内的温度、湿度、光线调节至体感舒适的范围内,隔绝噪声干扰,限制人员出入,使患者得到良好的休息,避免受到环境因素的刺激。
(2)Ⅱ级早期活动:持续治疗3-4 d ,患者仍需要卧床休息,可将其床头抬高30°-45°,使其保持半坐卧位。
护理人员需要主动问询患者的感受,帮助其调整体位姿势,提
高患者的舒适度。
(3)Ⅲ级早期活动:持续治疗5-6 d ,在护理人员的指导下,患者自主进行洗脸、刷牙以及饮食,以锻炼其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在饮食方面,选择清淡、易消化的食物,注意营养搭配,为其制定科学、健康的食谱。
在饮食中,患者可以摄入充足的营养和能量,以增强体质,提高免疫力。
同时应限制钠盐、脂肪的摄入,食物的温度不宜过热或过冷。
(4)Ⅳ级早期活动:持续治疗7-8 d ,患者可以在护理人员的指导下进行床上活动,可进行四肢关节的屈曲、伸展和旋转动作,根据患者的恢复情况,由被动锻炼过渡为主动锻炼,循序渐进的展开。
在训练过程中,患者的动作幅度、强度不能超过患者耐受能力。
然后由床上活动转移至床边椅坐位活动。
该过程中,监测患者呼吸、血压、心率的变化。
(5)Ⅴ级早期活动:持续治疗9-10 d 后,患者可以在护理人员的陪护下进行床下活动,逐渐增加活动时间。
在患者病情、体征均保持稳定的情况下,并具有良好的体力和心肺参数,可进行快走、慢跑以及上下楼梯等训练。
1.3 统计学处理。
以SPSS 19.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的处理和分析,应用(±s )和(%)进行计量和计数,由t 值和χ2检验,P<0.05代表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的疾病控制效果及其满意度,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的疾病控制效果及其满意度[n (%)]组别有效率并发症满意度观察组(n =49)45(91.84)3(6.12)46(93.88)对照组(n =49)
37(75.51)8(16.33)36(73.47)χ211.042
15.09811.925
P
<0.05
2.2 两组患者的恢复情况。
经护理后,观察组患者的LVESD 水平由(55.02±2.89)mm 降低至(42.54±2.63)mm ,LVEDD 水平由(60.11±
3.15)mm 降低至(46.25±2.59)mm ,LVEF 水平由(37.64±2.77)%提升至(53.82±3.84)%。
对照组患者的LVESD 水平由(55.09±3.02)mm 降低至
摘要:目的 观察急性心肌梗塞患者的心脏康复护理情况,探讨五级法早期活动的开展效果。
方法 选取我院
2017年2月至2018年6月期间收治的98例急性心肌梗塞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为观察组(常规护理+心脏康复护理)和对照组(心脏康复护理)各49例,对比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
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91.84%>75.51%)、护理满意度(93.88%>73.47%)、LVEF 水平[(53.82±3.84)%>(45.64±3.16)%]和生活质量评分[(86.41±4.49)分>(73.52±5.03)分]相对更高(P <0.05),而并发症发生率(6.12%<16.33%)、LVESD 水平[(42.54±2.63)mm<(49.04±2.95)mm]、LVEDD 水平[(46.25±2.59)mm<(51.14±2.88)mm]、焦虑自评量表(SAS )评分[(39.42±3.35)分<(51.12±3.81)分]和抑郁自评量表(SAS )评分[(38.69±3.54)分<(50.81±4.02)分]相对更低(P <0.05)结论 在急性心肌梗塞患者的心脏康复护理中,实施五级法早期活动,能够帮助患者更快、更好的恢复健康,提高其生活质量。
关键词:心脏康复护理;急性心肌梗塞;早期活动
中图分类号:R542.2+2 文献标识码:B DOI :10.19613/ki.1671-3141.2019.34.215
本文引用格式:左玉琴.心脏康复护理用于急性心肌梗塞五级法早期活动的措施分析[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34):284-285.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19年 第19卷 第34期
285
投稿邮箱:sjzxyx88@
(49.04±2.95)mm ,LVEDD 水平由(60.23±3.09)mm 降低至(51.14±2.88)mm ,LVEF 水平由(37.50±2.82)%提升至(45.64±3.16)%,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的心理状态及其生活质量评价(±s )组别SAS 评分SDS 评分生活质量评分观察组(n =49)39.42±3.3538.69±3.5486.41±4.49对照组(n =49)
51.12±3.8150.81±4.0273.52±5.03t 5.361
5.285 5.398
P
<0.05
3 讨论
急性心肌梗塞是冠状动脉病变所致心脏疾病,由于心肌组织长时间血氧供应不足而发生病变、坏死,导致其心功能受损[3]。
随着病情的进展,患者心肌组织梗死面积逐渐扩大,疾病的危险程度显著提升,容易发生心力衰竭,危及患者的生命健康安全[4]。
经过及时、有效的救治后,患者的病情得到暂时控制,但仍然存在着一定的风险,应做好患者治疗恢复期间的护理工作,促进其心功能的恢复[5]。
在心脏康复护理中,在病情监护和生活管理的基础上,应用五级法早期活动,
根据患者的治疗恢复情况,阶段性的展开活动,逐渐增加活动的强度、难度和时间,更好的促进其心功能的恢复,同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6]。
综上所述,五级法早期活动在急性心肌梗塞患者的心脏康复护理中的应用,能够帮助患者快速、有效的恢复健康。
参考文献
[1] 焦丹.护理干预对急性心肌梗塞治疗转归的影响[J].中国冶金工
业医学杂志,2018,35(05):534.
[2] 项晓芬.急性心肌梗塞患者的急救及护理[J].中国冶金工业医学
杂志,2018,35(05):553.
[3] 马活莉.急性心肌梗塞患者静脉溶栓治疗的重症监护护理[J].按
摩与康复医学,2018,9(17):54-55.
[4] 赵林红,邢霞,董俊平.舒适护理应用于糖尿病合并心肌梗塞介入
治疗中的分析[J].首都食品与医药,2018,25(12):90.
[5] 李兆红.心脏康复护理用于心梗介入治疗后患者护理中的临床效
果[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8,12(17):141-142.
[6] 敖卫,李莎莎,陈永佳.心脏康复护理对心肌梗死介入治疗后患者
的临床护理效果分析[J].中国社区医师,2018,34(25):129-130.
(上接第282页)
本院通过对100例高危妊娠孕妇进行随机分组研究后发现,在高危妊娠孕妇对于产前护理的需求当中,胎儿状况护理需求排在第一位(86.0%),排在第二位的是孕妇当前身体状况(59.0%),第三则是高危妊娠的相关知识(51.0%),而高危妊娠孕妇对家庭责任的需求率最低(46.0%)。
根据上述的相关数据可见,高危妊娠孕妇对于胎儿的健康状况最为关注,对家庭责任则较为淡漠。
本研究中,通过将两组患者的总体满意度进行对比,研究组的总满意度(94.0%)与对照组(80.0%)对比,存在明显差异,优势明显。
由此可见,科学的护理措施能够有效的提高孕妇的满意度。
综上所述,通过加强对高危孕妇产前需求的了解,并进行有效的、合理的科学护理干预措施能够对高危妊娠孕妇的身心健康方面起到一定的改善效果,同时还能提高孕妇对于护理服务的满意度[6]。
因此,针对高危妊娠孕妇实施进一步
产前护理干预能够显著地提高孕妇对于产前护理的满意程度,值得在后续的临床上进行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张素芹.高危妊娠孕妇产前护理需求与护理干预研究[J].中国卫
生产业,2014,16(11):39-40.
[2] 李燕飞.高危妊娠孕妇的产前护理需求与护理干预研究[J].中国
医药指南,2013,16(33):531-532.
[3] 杜丽芳.产前护理需求及护理干预对高危妊娠孕妇的效果评价[J].
中国社区医师,2014,34(34):163-164.
[4] 徐兵.高危妊娠孕妇产前护理需求与护理干预的临床研究[J].中
国卫生标准管理,2016,7(19):184-185.
[5] 刘久荣.高危妊娠孕妇产前护理需求与护理干预的研究[J].中国
卫生标准管理,2015,9(24):261-262.
[6] 黄丽玲.高危妊娠孕妇产前护理需求及护理干预分析[J].世界最
新医学信息文摘,2018,18(94):291+294.
(上接第283页)
生的家庭经济压力感到愧疚,家属对患者关心程度较低等有关。
为了改善脑卒中患者不良情绪,护士应重视为患者提供心理干预。
文章结果表明护理后干预组患者各项语言功能评分、抑郁评分均优于对照组,P<0.05;分析原因发现,为干预组患者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增加语言康复训练结合心理干预,护士为患者提供积极情感支持,重视患者不良心理反应及社会属性,联合家属、患者的亲朋好友等共同关心患者,调动患者情感需求,加强护患沟通,帮助稳定患者不良情绪,提高其治疗配合度与信心。
通过为患者提供循序渐进的语言康复训练,不断缓解患者对疾病预后的担忧情绪,调动患者主观积极性,让其从被动训练过渡到主动参与训练,早期达到康复目标,对促进疾病预后效果产生积极作用。
综上所述,护士为脑卒中后语言及心理障碍患者提供心
理结合语言康复干预,可有效改善患者抑郁情绪。
参考文献
[1] 卢丹丹,张少茹,周红艳等.超早期康复护理对脑卒中患者干预效
果的研究[J].中国医学伦理学,2015,28(2):150-152.
[2] 王敏.语言康复护理干预对30例脑卒中后运动性失语患者语言功
能的影响[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7,30(9):1391-1392.
[3] 崔朝云,王健,刘敬芳等.康复护理干预用于脑卒中失语症患者
的效果观察[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6,3(3):526-527.[4] 刘晓辉.Snyder 希望理论在脑卒中患者早期康复护理中的效果评
价[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7,33(12):890-894.
[5] 马洪卓.心理结合语言康复在脑卒中后语言及心理障碍病人中的应
用研究[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6,14(11):1279-1281.[6] 白小艳,周海英.语言训练康复护理对颅脑外伤运动性失语患者
康复效果观察[J].海南医学,2016,27(21):3599-3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