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师大版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第1课时_分数的初步分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八单元分数的初步认识
第1课时分数的初步分数
【教学内容】
教材第83~87页内容。
【教学目标】
1.从现实生活中认识分数,能正确读、写分数,并会比较同分母的两个分数的大小。
2.为学生提供数学实践的机会,提高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
3.体会分数的产生于实际生活的需要,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分数的意义。
难点:能正确比较分母相同的两个分数的大小。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教师(课件出示教材第83页情境图):在公园里,同学们正在高兴地野餐,(课件圈出)这两个小朋友把一个月饼分成两份,一人一半,这一半怎么表示?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分数的初步认识。
(板书课题:分数的初步认识)
二、自主探究
1.顺思导学,认识几分之一。
(1)明确指出。
(课件出示教材例1):把一个月饼平均分成两份,每份是这个月饼的一半,也就是它的二分之一。
教师板书,写作:21,读作:二分之一。
(2)提出问题。
教师:另一份是这个月饼的几分之几?为什么?
同桌讨论后回答。
(3)学生活动。
动手操作:任意拿出一张长方形纸,平均分成2份,可以怎样分? 学生汇报。
(找出不同的分法贴在黑板上)
(4)追问:每份都是这个图形的几分之几,为什么? 每份都是这个图形的21,因为都是把一个图形平均分成2份,一份就是它的21。
(5)教师演示:拿起一张长方形纸任意撕成两半,举起其中一半问:“这是长方形的21吗?为什么?”
学生小组讨论后回答。
(不是,因为不是平均分成两份。
)
2.迁移类推,认识四分之几。
(1)师生探究。
教师:(课件演示)如果我们把一个正方形平均分成4份,然后把其中的1份涂上颜色,又该怎么表示呢?
让学生试着说一说:把一个正方形平均分成四份,每份是这个正方形的四分之一,写作41。
(2)学生活动:互相说一说41表示的意义。
(3)请同学们推测一下没有涂色的部分可以用分数怎么表示。
学生推测后说出自己的推测。
(43)(教师板书:43)
(4)追问:谁能说说43代表什么? (一份是这个正方形的41,没有涂色的部分占了这个正方形的3份,也就是3个41,即这个正方形的43。
)
3.以图助学,认识几分之几。
课件出示教材例3。
(1)让学生独立看图填一填,说一说。
(2)小组内交流。
(3)集体交流,学生上前展示汇报。
(教师选择性地板书分数)
教师:(指着黑板上的分数)像21,32,34,53,43,101…这样的数,都是
分数。
小结:一个正方形、一条线段、一个圆都可以叫一个整体,也就是说我们把一个整体平均分成了若干份,这样的一份或几份都可以用分数表示。
说明:在分数中,中间的横线叫做分数线,分数线上面的数叫做分子,分数线下面的数叫做分母。
边说明边板书:
3 ……分子
— ……分数线
4 ……分母
4.分数的大小比较(课件出示教材例4)。
小组合作:先观察涂色部分,再比较它们的大小,说说为什么。
学生汇报:41是把一张正方形的纸平均分成4份,表示这样的1份;43是把一
张同样大小的正方形的纸平均分成4份,表示这样的3份。
都是平均分成了4份,这样的1份显然比3份少,所以。
独立完成:先观察涂色部分,再比较它们的大小,说说为什么。
指名汇报:这两个分数都是把一个圆平均分成3份,32表示这样的2份;而3
1表示这样的1份,所以32>31。
(3)引导学生观察每组分数的特点,总结比较几分之几的大小的方法。
(每组分数分母相同,分子不同;分母相同的数,分子大的分数就大。
)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教材第85页“课堂活动”第1题。
动手折一折,独立完成练习,集体交流。
教师强调:把一个物品平均分成几份,其中的每一份就是这个物品的几分之一。
2.完成教材第85页“课堂活动”第2题。
(1)师生合作完成。
教师读出分数,学生在答题纸上写出相应的分数。
(2)集体交流、订正。
3.比较分数大小。
(1)学生独立完成。
(2)集体交流,订正。
说一说比较方法。
教师强调:分母相同看分子,分子小的分数小。
四、课堂小结
教师:同学们学得真不错,今天这节课我们认识了几分之一。
在今后的学习中,我们还要继续走近分数,了解分数,揭开分数更多的奥秘。
【板书笔记】
【教学反思】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提供了多次动手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在动手、动脑、动口的过程中,体会分数的含义,发展了学生的思维和合情推理能力。
在积极寻求“分数含义”的教学活动中,初步体验了数学问题的探索性和挑战性,获得了成功的体验,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基本达成,但是学生在汇报交流时,语言表达没有跟上思维,他们不能用清楚、准确的数学语言表述想要说的问题。
由此看出平时对学生这方面的训练不够,以后要注重学生素质方面的培养。
在学生思维训练方面做得不够好,课堂教学没有跳出教材的框。
以后在教学设计时,要充分利用教材,同一练习题可以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挖掘,提出更高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