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语文课堂质疑能力的缺失及应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要: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但是,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在语文教学中学生的质疑能力缺失是一种普遍现象。
具体有以下原因。
传统的师道尊严,导致了学生绝对的服从心理;教师牢牢把握着课堂教学的“提问权”;提问模式趋于固定刻板化。
提高初中生语文课堂质疑能力,应营造氛围,激励学生敢于质疑;设计问题,诱发学生乐于质疑;授予方法,指导学生勇于质疑。
关键词语文课堂;初中生;质疑能力
一、问题的提出
在义务教育阶段,通过各种教学方式、方法,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是时代对教育的新要求,也是历史赋予我们的重任。
新的教育理念的核心思想要求: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充满活力,使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自己能主动的进行探究性学习。
因此,把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作为语文教学新课改的切入点在中学教学中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但是,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在语文教学中学生的主体性缺失是一种普遍现象,主动质疑者可谓寥寥无几。
目前,语文课堂教学中许多教师还是串讲串问,牵着学生鼻子走,没有留给学生积极思维的空间,长期压制学生质疑精神。
实施新课改之后,许多教师虽然也注意到了要启发学生质疑,并采用了一些手段引导学生进行质疑,但大都流于形式,没有系统地、有计划有意识地加以培养。
事实上,目前初中学生的“问题意识”是令人担忧的,已经达到了“缺失”的程度。
由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北京出版社等方面专家组成的“我国中初中生学习与发展”课题组的最新研究发现,从初中到高中,学生在课堂上主动答问题的积极性越来越低。
二、初中学生语文课堂质疑能力缺失的原因
初中生语文课堂质疑能力缺失的原因是比较复杂的:既有学校的,也有家庭的;既有教师的,也有学生的;既有主观的,也有客观的。
具体说来,主要有以下原因。
(一)传统的师道尊严,导致了学生绝对的服从心理
教师说什么,学生就做什么,甚至课文中哪些是要识记的生字生词也是由老师规定。
专制的教学模式下,学生养成了惰性心理,因循守旧的保守心理,学生不能或不敢发表自己的观点,只能被动的接受,这阻碍了学生对问题的自主思考。
上课时,教师一切均按教案实施,就教材论教材,以知识讲知识,严格维护苛刻的教学秩序。
教师一味地讲,学生一味地听,记。
学生被束缚在教师、教材、课堂的小圈子中,缺少主动参与,缺少自我意识。
如此缺少创造性的教师和教法,怎能教出有“胆量”质疑的学生?
(二)教师牢牢把握着课堂教学的“提问权”
在现行的教学模式中,教师在备课时只站在自己的立场上思考“什么是重点?什么会考?”;而没有认真的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我不会什么?我发现了什么?我想知道什么?”因此,学生在课堂上基本上是处于被动的“应答”状态,不会思考自己到底会什么,想要探索什么,久而久之,失去了对知识的求知欲。
一些学生出于爱面子的心理,即使有问题也不敢提问,总害怕提错问题,害怕影响了教师的教学“程序”,遭到教师的批评和指责,对提问有后顾之忧。
(三)提问模式趋于固定刻板化
有的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想尽方法设计“连环套”,一环套一环,硬是把学生的思路套入了预想的教案中,对超出预想的问题不予理会或不正面回答。
这样的提问模式使得问题成了引学生入“洞”的“圈套”,不仅淡化了学生提问的意义,更使学生的问题意识不断弱化,严重影响了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
对于初中生而言,由于受年龄和智力发展的影响,学生不善于
提问,不知道该怎样去提问。
三、提高初中生语文课堂质疑能力的应对策略
以上种种因素严重制约着初中生质疑能力的发展,成为初中生质疑能力养成的瓶颈。
那如何克服这些障碍,摆脱以上的樊篱,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质疑能力呢?
(一)营造氛围,激励学生敢于质疑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有个精彩的比喻:“要像对待荷叶上的露珠一样,小心翼翼地保护学生幼小的心灵。
晶莹透亮的露珠是美丽可爱的,却又是十分脆弱的,一不小心露珠滚落,就会破碎,需要教师倍加呵护。
”体现在课堂上,就是要保护学生积极的求异性思维,让学生从多方向、多角度、多起点、多层次、多原则、多结果等方面思考问题,培养学生洞察事物的敏锐性,让学生不断地将观察到的事物与已有的知识联系起来,进行比较,获得发现。
学生的想象是丰富的,尽管带有主观臆测,有些甚至是虚假、错误的,也应给机会让他们表达出来,从而激活其灵感,学生敢于质疑。
(二)设计问题,诱发学生乐于质疑
爱因斯坦说过:“最好的老师莫过于热爱。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
”所谓设疑,是教师有意将“疑”设在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特别是新旧教材知识的矛盾冲突中,使学生在“疑”中生“趣”,设计疑点的目的在于诱导学生积极提问,每发现一个小问号,这个小问号就像一个小钩儿勾住学生的好奇心,学习就变成了一种自觉自愿的心理渴望,“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
问题愈多,好奇心愈强,兴趣愈浓,注意力就愈集中,思维就愈活跃。
在老师的调控引导下,学生进入一个个“研究者”、“探索者”的角色之中,探讨自己提出的问题,情绪高涨,其乐无穷。
(三)授予方法,指导学生勇于质疑
“授人于鱼,只供一食之需,教人以渔,则终生受用。
”要使学生在课堂上善问会疑,教师就要“教以渔”。
布鲁姆说: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让学生提问题,让学生学会提问。
的确,问题是思维的导火索,是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它能使学生的求知欲由潜在状态转入活跃状态。
须知,答案是死的,方法是活的,方法是世界上最有用的知识。
由于受学生身心、智力发展情况等因素影响,课堂上,有时学生提出的问题抓不住要领,有时提出的问题太简单,没有思维价值,这就需要教师的引导,也就是教师要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让学生了解可以从哪些方面着手提问。
比如,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围绕课题进行质疑;抓住课后思考与练习质疑;抓住课文的矛盾处质疑;抓住课文中有特殊意义的标点符号质疑;抓住课文的结尾处质疑等。
同时,还可以引导学生懂得用什么形式质疑,有的是有疑而问,有的是猜想而问,有的是特指问,有的是非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