滨州市八年级下册诗歌鉴赏语文试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滨州市八年级下册诗歌鉴赏语文试卷
一、八年级下册诗歌鉴赏
1.阅读以下甲、乙两首诗歌,完成问题。
【甲】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乙】望洞庭
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1)甲诗借用的典故在现代汉语中形成了一个成语,它是“________”。
(2)甲、乙两诗均描写了洞庭湖之景。
试分析两诗所写之景有何不同。
2.阅读古诗,回答问题
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1)请用自己的话描述“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展现的画面。
(2)“宛在水中央”“宛在水中坻”“宛在水中沚”描绘出“伊人”怎样的形象?表达了主人公怎样的情感?
3.愉悦闲适(悠闲、自在等)
(2)【示例1】微风吹来,池水波光晃动,把蔷薇香气吹满院子。
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微风吹动倒映楼台的池塘比作微风吹动水晶帘,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山亭环境的幽静和美好,表现了诗人的高兴心情和闲适自在。
【示例2】微风吹来,池水波光晃动,把蔷薇香气吹满院子。
从视觉和嗅觉两个角度描写,写了作者看到眼前微风吹动的池塘,闻到了风吹满院的蔷薇香,生动细腻地写出了山亭小院的幽静和美好,表现了诗人的高兴心情和闲适自在。
【点评】(1)此题考查理解古诗意象的能力。
学生要在平时的学习中,牢记常见意象的含义,如:松梅竹菊寓高洁;借月托雁寄乡思;杜鹃鹧鸪啼凄凄;梧桐叶落透悲意;别时长亭柳依依;落花流水传愁绪;乌鸦燕子系兴衰;草木仍在人事移等等。
做题时,还要在理解诗意、把握诗歌感情的基础上分析、理解古诗的意象。
(2)本题考查赏析诗歌语言的能力。
诗歌的语言具有凝练、含蓄等特点。
鉴赏诗歌的语言,就是品读诗歌的语言意蕴,体味诗歌的语言风格和语言魅力。
古诗词语言鉴赏部分所包含的内容较多,主要涉及遣词造句、语体色彩、语言风格等方面。
从考查的方向来看,主要包括三个方面:①品评古诗中的炼字艺术或“诗眼”,③结合词语对诗中名句的含意、色彩、情味以及表达效果的理解分析,②总体上对古诗语言特色、风格的概括评析。
回答
该题,要放在语句中,结合全诗的内容评析,说出运用效果。
4.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小题。
思远人
晏几道
红叶黄花秋意晚,千里念行客。
飞云过尽,归鸿无信,何处寄书得。
泪弹不尽临窗滴,就砚旋研墨。
渐写到别来,此情深处,红笺为无色。
(1)“红叶黄花秋意晚”一句对表达诗人感情有什么作用?
(2)“红笺为无色”的原因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5.阅读下面这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
卖炭翁
白居易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
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卖炭得钱何所营? 身上衣裳口中食。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
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
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
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
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1)诗中的“伐”“把”各是什么意思?
(2)“宫使驱将惜不得”中的“惜不得”表现了卖炭翁怎样的心理?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感情态度?
6.阅读《送友人》和《谢亭送别》,完成下列小题。
送友人
李白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呜。
谢亭送别
许浑
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
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
(1)两首诗都运用了景物描写来表达离别之情。
请你结合《送友人》五六句(颈联)诗,《谢亭送别》后两句诗,作简要赏析。
(2)古往今来,诸多文人墨客对于别离总是歌吟不绝。
一种别离,多样情思。
下面诗句中最能体现旷达乐观情怀的一项是()
A.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B.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C.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D.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7.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关雎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
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1)下面对这首诗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关关睢鸠,在河之洲“两句运用比兴手法,营造了一种幽静、美好的氛围。
B.“流之”“采之”“芼之”分别写出了女子左右采摘荇菜时的勤劳灵巧的姿态。
C.“寤寐求之”中的“寤”指睡着,“寐”指醒来,可见君子日日夜夜思恋之苦。
D.作为《诗经》第一篇,本诗抒发了诗人对理想对象的执着追求和强烈思念。
(2)诗中多采用重章叠句的形式,它在表情达意上有什么作用?
8.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题目。
秋浦途中①
杜牧
萧萧山路穷秋雨,淅淅溪风一岸蒲。
为问寒沙新到雁,来时还下杜陵②无?
(注)①秋浦,唐时为池州州治所在,诗人被贬官外放时途经此地。
②杜陵,在长安西南,诗人家乡樊川所在地。
(1)一、二句中的“萧萧”“淅淅”有何表达效果?
(2)“为问寒沙新到雁”流露出作者哪些情感?
9.拓展阅读
静女其姝
《诗经·国风》
静女其姝①,俟我于城隅②。
爱③而不见,搔首踟蹰④。
静女其娈,贻我彤管⑤。
彤管有炜⑥,说怿⑦女美。
自牧归荑⑧,洵⑨美且异⑩。
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________________
【注释】①姝:美丽。
②城隅:城角。
③爱:同“薆”,隐藏。
④踟蹰:犹豫徘徊。
⑤彤管:红色的管子,或谓红色箫笛一类管乐器。
⑥炜:鲜明有光的样子。
⑦说怿(yuè yì):喜爱。
⑧牧:郊外田野。
归:赠送。
荑:初生的细嫩茅草。
⑨洵:诚然,确实。
⑩异:特殊。
(1)“搔首踟蹰”表现了“我”怎样的心情?
(2)“说怿女美”是单纯表达男主人公对彤管的喜爱吗?
10.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下列小题。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1)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这首诗中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是千古传诵的名句,请你分析它好在哪里。
11.阅读诗歌,完成各题。
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1)对这首诗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蒹葭》可以看做是“秦风”中的一首爱情诗。
诗分三章,每章八句,首两句写景,后六句抒情。
B.第一章写主人公隔水远望,苦苦追寻,伊人却若即若离。
笫二章、第三章所写的内容几乎与第一章相同,但是感情均比前—章进了―步。
C.“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这是实写之词,伊人在河水的那一方,因此他上下追寻。
D.全诗一唱三叹,充分表现了主人公对伊人的思念之情。
(2)下列对诗歌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这首诗每章开头两句写景,渲染了萧瑟冷落的气氛,烘托出主人公凄婉惆怅的心情。
B.诗人上下求索,而伊人虽隐约可见却依然遥不可及,表现了人生的无奈与爱情的虚无。
C.诗中“白露为霜”给读者传达出节序已是深秋了。
D.这首诗三次运用“宛”字,给人以迷迷茫茫、若隐若现的感觉。
12.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下列小题。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1)“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描写了洞庭湖________和________的特点。
(2)全诗抒写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13.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下列小题。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1)下列对这首诗,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一个“望”字,将送别的地点与友人赴任的地方“蜀州”联系起来。
B.颈联写对友人的安慰:彼此处境相同,感情一致。
一股悲伤之情油然而生。
C.尾联的意思是:在这即将分手的岔路口,不要同那小儿女一般挥泪告别啊!
D.该诗是一首送别诗,开合顿挫,意境旷达,一洗古送别诗中的悲凉凄怆之气。
(2)“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14.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小题。
题破山寺后禅院
常建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
(1)破山寺后禅院的环境特点是“________”,作者的心境是“________”。
(各用诗中一字概括)
(2)诗的颔联现已化为哪一个成语?这个成语蕴含了怎样的哲理?
15.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甲】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节选)
【乙】
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
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
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
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卖炭翁》节选)(1)请给下面句中的划线字标注拼音。
________________
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翩翩两骑来是谁
(2)下列句子中划线字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安得广厦千万间安分守己
B.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五颜六色
C.回车叱牛牵向北叱咤风云
D.系向牛头充炭直直言不讳
(3)【乙】段文字中前四句是对“宫使”的描写,请赏析这些精彩的句子。
(4)两段文字都表现了诗人对民生疾苦的关注,但【甲】侧重表达________的博大胸怀,【乙】表达的是对底层劳动人民悲惨遭遇的深切同情。
两段文字的抒情方式也有所不同,【甲】文有作者的内心独白,是直接抒情;而【乙】则是________。
16.阅读《送友人》和《谢亭送别》,完成下列小题。
送友人
李白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呜。
谢亭送别
许浑
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
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
(1)两首诗都运用了景物描写来表达离别之情。
请你结合《送友人》五六句(颈联)诗,《谢亭送别》后两句诗,作简要赏析。
(2)古往今来,诸多文人墨客对于别离总是歌吟不绝。
一种别离,多样情思。
下面诗句中最能体现旷达乐观情怀的一项是()
A.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B.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C.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D.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17.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完成小题。
题破山寺后禅院
常建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出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
(1)诗的颔联后来简化为“曲径通幽”,常被用于题景,如杭州西湖的“三潭印月”、“黄龙洞”等,你认为这成语隐含了什么哲理?
(2)颈联“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中“空”字用得极好,好在哪里?
18.阅读以下甲、乙两首诗歌,完成问题。
【甲】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乙】望洞庭
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1)甲诗借用的典故在现代汉语中形成了一个成语,它是“________”。
(2)甲、乙两诗均描写了洞庭湖之景。
试分析两诗所写之景有何不同。
19.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下列小题。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1)“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描写了洞庭湖________和________的特点。
(2)全诗抒写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0.古诗阅读
泛舟后溪
[唐]羊士谔①
雨余芳草净沙尘,水绿滩平一带春。
唯有啼鹃似留客,桃花深处更无人。
【注释】①羊士谔(è):唐朝人。
顺宗时,贬汀州宁化尉。
(1)诗的前两句写出了雨后后溪________、________的特点。
(2)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参考答案】***试卷处理标记,请不要删除
一、八年级下册诗歌鉴赏
1.(1)临渊羡鱼
(2)甲诗写出了洞庭湖汪洋浩瀚,与天相接,气势雄浑之景;乙诗描绘了洞庭湖微波不兴,平静秀美,分外怡人之景。
2.(1)那生长在河边的茂密芦苇,颜色苍青;那晶莹透亮的露珠已凝结成白色的霜。
(2)描绘出“伊人”恍惚迷离、可望而不可即的美好形象;表达了主人公盼望与“伊人”相会而不可得的无限惆怅、苦闷之情。
【解析】【分析】(1)“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意为:大片的芦苇青苍苍,清晨的露水变成霜。
描绘画面时,需紧扣景物特点,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再现画面即可。
如:芦苇生长于河边,茂盛青翠,向世界心情的渲染着自己旺盛的生命力,天气转凉,苇叶上晶莹的露水凝结成了霜雪,仿佛点缀于叶面上的细碎珍珠。
(2)“水中央、水中坻、水中沚”点明了伊人的位置在不断变化,主人公痴恋伊人,苦苦追寻,可伊人却行踪不定,求而不得,这三句塑造了伊人朦胧恍惚,可望而不即的形象。
表现了主人公盼望与伊人相会的强烈意愿和求而不得的惆怅与苦闷之情。
故答案为:⑴那生长在河边的茂密芦苇,颜色苍青;那晶莹透亮的露珠已凝结成白色的霜。
⑵描绘出“伊人”恍惚迷离、可望而不可即的美好形象;表达了主人公盼望与“伊人”相会而不可得的无限惆怅、苦闷之情。
【点评】⑴考查对诗文内容的理解。
要在理解诗句内容的基础上,抓住诗句中的具体意象,加上合理的联想和想象,对诗句内容进行生动形象地描绘,使之能呈现出“画面”效果,让人产生如临其境的感受,不能只对诗句进行简单翻译。
⑵本题考查把握诗歌人物形象的能力。
分析形象特点方法有①分析人物的外貌、动作、语言、神态、心理等。
②分析人物所处的环境,包括时间、地点、周围景物等。
③分析诗中出现的具体景物的含义,理解这些物象所承载的思想感情。
④要知人论世,了解相关背景资料。
此题考查对思想感情的理解能力。
理解诗句所表达的情感,一是间接的从诗中所描写的景物特点上揣摩,理解诗人心境和情绪,二是抓住诗中诗人直接表达情感的句子理解,三是结合诗歌的写作背景理解。
3.无
4.(1)首句起兴,以红叶黄花染绘出深秋的特殊色调,渲染离别的悲凉气氛,增添对远方行人绵绵不尽的思念情怀。
(2)由于情到深处,词中主人公在作书时不停流泪,泪水落到纸上,红笺因而褪去了颜色。
【解析】【分析】(1)“红叶黄花秋意晚”:叶子红了,菊花开了,无不提醒我已到晚秋,我思念的千里之外的人儿还没有消息。
“红叶黄花”指秋天,秋天给人一种悲凉,凄切的情感,用秋意来衬托诗人对远方行人绵绵不尽的思念情怀。
(2)“渐写到别来,此情深处,红笺为无色。
”收语写闺人此时作书,纯是自我遣怀,她把自己全部的内心本质力量投进其中,感情也升华到物我两忘的境界。
无论是泪、墨、红笺,都融进闺人的深情之中,物与情已浑然一体。
故答案为:⑴首句起兴,以红叶黄花染绘出深秋的特殊色调,渲染离别的悲凉气氛,增添对远方行人绵绵不尽的思念情怀。
⑵由于情到深处,词中主人公在作书时不停流泪,泪水落到纸上,红笺因而褪去了颜色。
【点评】⑴本题考查诗句的理解。
解答此题要求考生整体感知诗歌,理解诗句的意思,注意重点词语的意思的理解和分析。
⑵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情感的理解。
要求考生读懂诗歌,理解诗歌的内容,结合诗句进行分析理解。
5.(1)伐:砍伐。
把:拿。
(2)“惜不得”是舍不得的意思,表现了卖炭翁虽万般无奈却又无可奈何的心情。
表达了作者对底层劳动人民深切的同情,对宫市的揭露抨击。
【解析】【分析】(1)“伐薪烧炭南山中”的意思是“在南山里砍柴烧炭”。
故“伐”的意思是:砍伐。
“手把文书口称敕”的意思是“手里拿着文书嘴里称是皇帝的命令”。
“把”的意思:拿。
(2)“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
”的意思“一车的炭,一千多斤,太监差役们硬是要赶着走,老翁百般不舍,却又无可奈何”。
“惜不得”是舍不得的意思,表现了卖炭翁虽万般无奈却又无可奈何的心情。
结合“半匹红绡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分析:千余斤炭就这样被太监拉走了,留给老翁的不过是半匹红纱一丈绫而已。
唐代商品交易,多用绢帛等丝织品充作一般等价物来代替货币,宫廷购买货物,往往按照官方高抬丝织品价格计算,而不依民间流行的实价,因此太监们仅用半匹纱一丈绫来支付千余斤炭钱,实际等于强行掠夺。
表达了作者对底层劳动人民深切的同情,对宫市的揭露抨击。
故答案为:⑴伐:砍伐。
把:拿。
⑵“惜不得”是舍不得的意思,表现了卖炭翁虽万般无奈却又无可奈何的心情。
表达了作者对底层劳动人民深切的同情,对宫市的揭露抨击。
点评】⑴炼字答题步骤:①体悟该字在句中的含义,看是否运用修辞手法。
②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③思考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或有什么样的表达效果。
④想想该词在诗中结构上是否有作用。
⑵本题考查学生对作者感情的理解与掌握,此类题目的答题方法如下:先要通读全诗,从全诗中找到可以表现出作者感情的词,如果没有找到,就分析诗可词中的画面,看这画面
中是否蕴含着作者的感情。
当然还要注意联系作者的写作背景和个人遭遇。
6.B
解析:(1)《送友人》用“浮云”、“落日”作比,来表明心意。
天空一抹白云,随风飘浮,象征着友人行踪不定;远处夕阳徐徐下坠,似乎不忍离开大地。
景物描写抒发诗人对朋友的依依惜别之情。
《谢亭送别》中的“日暮”“风雨”,描绘出夕阳隐去暮色苍茫、风雨满天的迷惘凄清的景象,衬托诗人在朋友离去后的孤寂之情。
(2)B
【解析】【分析】(1)“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颈联是说,浮云像游子一样行踪不定,夕阳徐徐下山,似乎有所留恋。
颈联写得十分工整,诗人巧妙的用“浮云”、“落日”作比,来表明心意。
天空中一抹白云随风飘浮,象征友人行踪不定,任意东西;远处一轮红彤彤的夕阳徐徐而下,似乎不忍遽然离开大地,隐喻诗人对朋友依依惜别的心情。
在这山明水秀、红日西照的背景下送别,特别令人感到难舍难分。
这里既有景,又有情,情景交融,扣人心弦。
“日暮酒醒人已远”极写别后酒醒的怅惘空寂,“满天风雨下西楼”却并不接着直抒离愁,而是宕开写景。
但由于这景物所特具的凄黯迷茫色彩与诗人当时的心境正相契合,因此读者完全可以从中感受到诗人的萧瑟凄清情怀。
这样借景寓情,以景结情,比起直抒别情的难堪来,不但更富含蕴,更有感染力,而且使结尾别具一种不言而神伤的情韵。
(2)A.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表达的不仅有依依惜别的情谊,而且包含着对远行者处境、心情的深情体贴,包含着前路珍重的殷勤祝愿。
B.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表现友谊不受时间的限制和空间的阻隔,是永恒的,无所不在的,所抒发的情感是乐观豁达的。
C.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表达了李白与友人多么深挚的友情,然而在诗句中却找不到“友情”这个字眼。
诗人巧妙地将依依惜别的深情寄托在对自然景物的动态描写之中,将情与景完全交融在一起了,真正做到了含吐不露而余味无穷。
D.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显示友人之间依依惜别时的绵绵情谊。
故答案为:⑴《送友人》用“浮云”、“落日”作比,来表明心意。
天空一抹白云,随风飘浮,象征着友人行踪不定;远处夕阳徐徐下坠,似乎不忍离开大地。
景物描写抒发诗人对朋友的依依惜别之情。
《谢亭送别》中的“日暮”“风雨”,描绘出夕阳隐去暮色苍茫、风雨满天的迷惘凄清的景象,衬托诗人在朋友离去后的孤寂之情;
⑵B。
【点评】⑴本题考查诗歌写作手法的对比阅读。
通读两诗,明确同是表达的送别诗,都运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但该手法运用却有差别;
⑵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掌握能力。
结合主题“旷达乐观情怀”即可知道应选择B。
7.C
解析:(1)C
(2)①增强诗歌的节奏感、音乐感;②形成一种回环往复之美;③渲染气氛,突出主题;
④一叹三咏,委婉深长的表达效果。
【解析】【分析】(1)C项,错误,寤,醒觉。
寐,入睡。
故选C。
(2)重章叠句指上下句或者上下段用相同的结构形式反复咏唱的一种表情达意的方法。
是诗歌的一种常见手
法。
这种手法具有回环反复的表达效果与音韵美、意境美、含蓄美。
在内容和主题上:深化意境,渲染气氛,强化感情,突出主题。
在诗歌表现力上: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音乐感,形成了一种回环往复的美,带给人一种委婉而深长的韵味。
故答案为:⑴C⑵①增强诗歌的节奏感、音乐感;②形成一种回环往复之美;③渲染气氛,突出主题;④一叹三咏,委婉深长的表达效果。
【点评】⑴本题考查诗歌的理解和辨析的能力。
要求考生读懂诗歌,理解诗歌的内容,对选项熙逐项的辨析,结合对诗歌的理解进行辨析。
⑵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的表现手法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解答此题要求考生掌握理解次表达方式的常有的效果,同时要结合诗歌本身的内容和结构进行分析理解。
8.(1)运用叠词,富有音韵美,描绘出环境的风雨凄迷,营造出寒凉凄清的氛围,烘托出诗人内心的孤寂悲凉。
(2)借问雁表达了诗人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贬谪途中的愁苦孤寂,对前途的茫然或怅惘。
9.(1)“搔首踟蹰”四字,把“我”焦灼、紧张的心情十分逼真地表现出来了,表达了“我”对“静女”的爱慕和思念之深。
(2)不是,“说怿女美”中的“女”一语双关,既指“彤管”,又指“静女”。
男主人公借物抒情,表面上是喜爱“彤管”,其实是借此来表达他对赠他“彤管”的“静女”的爱慕之情。
【解析】【分析】(1)“爱而不见,搔首踟蹰”两句,是约会过程中最精彩动人的情节。
一个“爱”字,用得极有神韵,写出了姑娘调皮逗乐的情景。
她本来比小伙子来得早,但却躲藏在一边,偷偷地观察来赴约的小伙子有何表现;小伙子按时到达约会地点,迟迟看不见心上人,急得抓耳搔头,直在原处打转转儿。
此时的心情可以想象,故答案为表现男主人公焦灼、紧张的心情,进而体会到他对“静女”的爱慕和思念之深。
(2)一个“说”(悦)字,内涵丰富,在热恋的情人看来,对方赠送的任何东西都是美的,所以“彤管”也远远超越了它自身固有的价值,颜色变得分外艳,光彩也分外暖人心,那么,“女美”两字也就一双关了。
这完全是人在审美过程中的移情作用所致,流露出小伙子对姑娘的一片痴情。
故答案为:(1)“搔首踟蹰”四字,形象、逼真地表现出男主人公焦灼、紧张的心情,表达了男主人公对“静女”的爱慕和思念之深。
(2)不是,“说怿女美”中的“女”一语双关,既指“彤管”,又指“静女”。
男主人公借物抒情,表面上是喜爱“彤管”,其实是借此来表达他对赠他“彤管”的“静女”的爱慕之情。
【点评】(1)此题考查学生对古诗文内容和情感的把握能力。
古诗词鉴赏考查内容主要有:鉴赏作品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
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
学生应在疏通诗词文意的基础上,抓住重点词语进行品析。
(2)此题考查学生对古诗文内容和情感的把握能力。
古诗词鉴赏考查内容主要有:鉴赏作品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
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
学生应在疏通诗词文意的基础上,抓住重点词语进行品析。
10.(1)表达了与友人的惜别之情(和友人的真挚情谊),也表达了作者旷达的胸怀和远大的抱负(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或高远的志趣和旷达的胸怀)
(2)①这两句诗运用夸张、对偶的修辞手法,以理性的议论展现友情和别情的新境界,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