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STEAM+”的人工智能课程模式构建与应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基于“STEAM+”的人工智能课程模式构建与应用
发布时间:2021-11-15T07:57:49.285Z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第436期作者:刘佳佳
[导读] 人工智能正在成为经济发展的下一个引擎,也成为全球各国竞相占领的技术高地。
——以校园AI“解说员”机器人项目教学为例
湖北省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实验小学430056
摘要:近几年,人工智能教育逐渐走入中小学的课堂,面对新技术,很多一线教师热情饱满,笔者也是其中一员。
在尝试了近一年的小学人工智能教学探究,对课程模式的构建与运用方面,有了一定的收获,初步形成了我校人工智能课程模式框架,并在课程教学中得以实践验证。
笔者以校园AI“解说员”机器人项目教学为例,具体来看看该模式的实践情况。
关键词:STEAM 人工智能课程模式
随着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迅速崛起,人工智能正在成为经济发展的下一个引擎,也成为全球各国竞相占领的技术高地。
我国高度重视发展人工智能,2017年国务院出台了《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绘制了下一阶段我国人工智能技术和产业的发展路线图,发展人工智能需要人才,培养人工智能领域的人才需要从娃娃抓起,从中小学生抓起,从教育抓起。
在小学开设人工智能课程,进行人工智能启蒙教育,让学生发现、感知人工智能;进行人工智能体验教育,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学会与人工智能打交道,掌握使用人工智能产品;进行人工智能设计教育,学习用编程解决问题,培养学生计算思维、创新思维的能力;进行人工智能创造教育,让学生利用最新的科技发展成果,建立属于自己的人工智能初步架构体系。
因此,在小学开设人工智能教育是非常必要的。
我校作为“中央电化教育馆人工智能教育实验校”,进行了将近一年的人工智能课程模式与运用探究,发现以“STEAM+”的课程模式,融合多学科知识,对学生“批判性思考和解决问题能力、沟通与协作能力、创造与革新能力”等21世纪的核心能力深度培养,能更好地促进人工智能课程育人目标的实现。
综合上述,以“STEAM+”的课程模式具体实施,是小学人工智能课程落地的必由之路。
一、项目策划
1.项目选题。
项目背景
我们学校经常有一些外宾来校参观,担任学校解说工作的师生解说员是承担校园接待工作的重要成员。
学生们善于思考和发现,解说员的工作非常不容易,给正常学习和工作带来了一些困扰,比如会占用上课的时间、解说的时候容易卡壳等。
基于这些现实问题,学生思考制作一个AI机器人,代替解说员的工作。
在知识与技能方面,四年级的学生经过一学年scratch软件的学习,已经掌握一定的可视化图形编程知识,例如循环、控制、条件等,为本项目人工智能(简称:AI)编程学习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即学习者对设计图绘制、简单的说明文写作、立体造型设计等方面的知识与技能有充分的了解。
在认知与情感方面,四年级的学生对创新事物“有料想,有话说、有图设、有物创”,他们乐于思考、善于想象、乐于表达,好于动手,能与同伴开展协作学习。
基于此,笔者结合四年级综合实践课程,以人工智能编程知识与“STEAM+”学科内容为载体,着眼于培养学生的设计思维能力与21世纪核心能力,结合项目学习、设计学习等学习理论,以工程设计作为内容连接的枢纽,构建“STEAM+”课程模式基于该模式,开发了校园AI“解说员”机器人项目课程活动。
2.项目理论支撑。
基于设计的学习(Design-based Learning,又称为DBL),由乔治亚技术学院Kolodner教授在2007年首次提出。
Kolodner教授提出基于设计的双环结构,通过基于设计的学习促进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
Fortus教授则于2014年提出了一种单环迭代的基于设计的教学模式,即基于设计的科学环(Design-based Science,缩写DBS),该模式共分为五步,(1)鉴别与定义情境;(2)背景研究;(3)开发个人与集体观念;(4)构建产品;(5)反馈。
此后,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更多学者强调利用基于设计的学习将STEAM学科进行深度融合。
基于设计的学习对真实世界的问题解决能力、批判思维、创造力、协作思维均有显著的提升作用,正好契合人工智能课程“STEAM+”的育人目标。
3.项目目标。
在小学开展人工智能教育,旨在为培养符合智能化社会需求的、具备良好计算思维和编程能力的创新人才奠定基础。
一方面帮助中小学生了解人工智能对现代社会的影响,关注相关前沿知识,发展人工智能意识和信息伦理道德;另一方面帮助小学生增长技术应用技能,激发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创造美好世界的情感。
基于此,在研究“STEAM+”领域相关学科课程目标后,制定了本项目的课程目标如下:
4.项目内容。
本项目具体实施需要4课时。
需要提前准备:人工智能小飞机器人、未来派套件、平板电脑、活动记录单、设计图纸、使用说明书设计单、彩笔、剪刀……
二、项目实施
1.提出问题,设计方案。
再现学校解说员工作的情境照片(如图1),小组讨论,转换角色,体会工作岗位需求,提出问题,引出本项目任务:设计校园AI“解说员”机器人。
本课时,小组确定主题、制定方案、人员分工,绘制AI机器人设计图,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展现小组讨论设计的成果。
图1
观察思考:转换角色,提出问题
设计方案:机器人名称、造型、功能设计,使用说明书的呈现形式,作品宣传展示方式
人员分工
工作职责
2.知识铺垫,物料准备。
老师汇总各组的知识点,把共需的知识进行集体讲授。
经过汇总发现,各小组设计的机器人都需要机器人开口说话,需要用到“语音合成”的AI技术。
编程需要提前撰写解说词,如何撰写合适的解说词?这两个知识点是本项目中的重点知识点。
教师采用集体讲授的方式,对
其他知识点的需求,采用慕课课后自学的方式获得。
统计学生课后自学情况(已自学的AI技能请“√”选)
3.小组合作,完成作品。
本课时是本次项目学习活动的高潮,学生在前两课时的设计和构思,各种物料、知识的准备后,这节课在小组里将作品制作出来(如图2)。
学生在各个部门,体验到一个生产公司各个部门的工作任务,感受到一个事物的诞生是需要多方部门合作完成。
学生的作品,有编程实现功能的机器人作品,还有制作使用说明书的纸质作品,宣传展示作品的PPT电子作品、机器人造型的艺术作品、记录监督评价本组的活动手册作品。
在各组经理的带领下,各部门各司其职,通力合作,互帮互助。
老师主要做课堂的引导者,在课堂巡视中如发现有共性的问题可以集中讲解,发现学生亮点做法,记录下来,后期点评作证,鼓励学生集思广益,奇思妙想,学会合作。
制作:记录组员活动情况
图2
4.展示评价,总结交流。
小组进行作品展示(如图3),介绍作品的亮点,活动情况,组员的合作情况等,全班点评,并对作品提出改进的意见。
根据大家提出的建议,小组根据实际情况,完善作品。
组组互评,组员自评,老师综合点评整个活动情况。
图3
组间评价
学生自评
考虑到四年级的学生在项目学习活动中,对课堂的把控力还有待提高,对过程性评价还太容易自主操作,每课时的容量饱和,所以本项目的评价主要为终结性评价,主要是第四课时的组评、自评、师评三种形式。
各个小组上台展示作品后,其他小组进行口头点评,并在“组间评价”表星级评定。
小组成员从“知识、合作、收获”等方面进行自我评价。
老师做活动总结评价,对各个组进行点评,表扬亮点,提出希望,颁发星奖。
三、结束语
1.关注人文,激发学习动力。
该项目基于学生设计的学习,从真实校园生活情境的问题出发,通过知识和力量施予人文关怀。
本项目学习重点并非知识的教学,而是关注学生能力和素养的提升,允许每个孩子不同的成长和收获,表扬每个孩子不同程度的进步。
2.“STEAM+”模式,强化学科融合。
通过“STEAM+”的教学模式,融合多学科知识,促进学生高层次思维和积极的情感投入,解决复杂问题,全面提高学生知识、情感、动手和创新的能力。
3.职业体验,增强责任意识。
将全班学生根据“绘画、编程、作文、演讲、手工”等个人特长进行建组,以生产公司的工作部门赋予每个孩子的任务和职责,让他们体会到实际造物的形式。
小组合作充分展现组员对要求的达成度、分工合作的参与度、讨论交流的自由度、守望相助的相关度,发挥个人优势,树立责任感。
参考文献
[1]李幸基于设计的STEM+C教学对小学生计算思维的影响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9,5-9。
[2]Kolodner J cational implications of analogy.A view from casebased reasoning[J].Am Psychol,1997,52,(1),57-66。
[3]Fortus D,Dershimer R C,et al.Design-based science and student learning[J].Journal of Research in Science Teaching,2004,41,(10),1081-1110。
[4]Choi E,Lindquist R,et al.Effects of problem-based learning vs. Traditional lecture on Korean nursing students' critical thinking, problem-solving, and self-directed learning[J].Nurse education today,2014,34,(1),52-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