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文如何点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考作文如何点题:切题、醒目、明朗
考场作文,善点题和从不点题的,会有很大的得分差距。
学会点题,首先要审题,主要是对题目、文体、字数的规定要看清,并严格按要求去做;思考文章的立意、取材乃至布局安排,审题的时候要注意限定性词语和关键词,只有在审好题的前提下才能写出或立意严谨或情感真挚的文章,高考作文应尽量写得醒目、明朗。
而点题是使作文醒目、明朗的基本方法和技巧。
从性质上分,点题有明点和暗点两种。
所谓“明点”,即紧扣标题,直接说明、解释标题的含义。
譬如2007广东题《传递》。
有考生写《薪尽火传》一文,开始那几句:“人的骨肉最终必会化为尘土,但是人类伟大的精神却可以万世地传递下去,这便是薪尽火传的意思。
传递,是生命最热烈的燃烧。
”这里直接点明“薪尽火传”四字的深刻含义。
所谓“暗点”,则指在词句上与标题没有直接的联系,只是在意义上比较含蓄地点出题意。
譬如2007福建题《季节》有考生在作文中审视中日的历史与现实,提出国家之间和平共处殷殷期待,彰显脱俗大气。
文中说:“中国是个爱好和平的国家,日本也深受战争之害,只有面对历史,相互尊重,两国就会走上花繁香溢的春天,让亚洲人民沐浴和煦春风。
”揭示出文题的含义,说明了作者扣紧“季节”的意旨。
从形式上分,点题有篇首、篇中、篇末和通篇点题四种方式。
篇首点题亦即开门见山点题法。
如2007广东题《传递》,有考生写《爱在家中传》一文,就是在文首点明了“我有一个幸福的小家,爸爸妈妈爱我,我也爱他们。
至于他们两个之间的爱,直到那一次,我才幸福地发现,原来爱在我家中默默地传递着。
”开宗明义,点明“家”、“爱”、“传递”引出下文,为整篇文章定下基调。
篇中点题也是一种作文常用的点题方法。
就是在文章叙述或论说的过程中,以简洁精练的语句,恰如其分地点出文题所蕴含的深意,加强文章内容与标题之间的联系。
如广东一考生在《传递中发展》一文中写奥运精神时这样写:“奥运精神在时代发展的要求下,渐渐发展为一个包含和平、环保、竞技、理想等方面的现代科学体系。
在一站一站的传递中,从一个岛国的国民运动会发展成了一个普天同庆,全世界同乐,甚至连战争也要为之停止的盛大节日……”点出了材料(奥运)与文题(传递、发展)之间的联系。
篇末点题此法也比较常见。
就是在文章的主题已经得到充分表现的基础上,再加上点题之笔,不但可以使读者更准确地把握中心思想,而且也可以在结构上起到收束全文的作用。
如《爱在家中传》,以“醒来发现梦中很美好,真的希望那样一份爱能在每一个小家中传,更在一个祖国的大家中传。
”作结,鲜明地揭示了作文的题意。
通篇点题如2007全国卷《面对挫折》,有一考生开篇便点题“面对挫折,应无所畏惧,愈挫愈勇。
”中间、结尾又多次点题,直抒胸臆。
再举鲁迅、司马迁的例子时,这样议论:“若不是司马迁面对挫折愈挫愈勇,怎会有惊世的《史记》?若不是鲁迅面对挫折愈挫愈勇,又怎么会有《呐喊》《彷徨》?”结尾又写道:不要害怕,面对挫折,愈挫愈勇,走向成功。
通篇反复点题,深化主题,而且几次点题,前后呼应,使全文结构紧凑,浑然天成。
高考作文如何点题:切题、醒目、明朗的延伸内容:高考作文必备五大要素
一是生活的感悟:让写作融入青春的色彩。
写作首先是一个人用心感悟生活的过程,只有在生活和学习中多方面地积累素材,多角度地观察生活,丰富自己的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多想多写,做到有感而发,才能写出美文佳作。
也常常有学生抱怨说没有什么可写的,或写不出新意,这主要是不善于发现生活中的美,对自身和周围的生活缺乏了解、体验和感受。
这是亟需调整的。
2009年的高考(微博作文题有一个很突出的特点,就是命题的生活化,如:山东卷的作文命题“见证”,辽宁卷命题以“明星代言”为主题的关于“虚假广告”的材料,还有江西卷以“兽首拍卖”这一新闻事实作为议论对象,写一篇议论文等。
这些作文命题,不论是命题作文还是材料作文,要写出上乘作文,都需要你关注生活,感悟生活,对我们所处的时代和社会生活有所识、有所感、有所悟,并融入自己青春的色彩和思维,把自己真切的体验、美好的感悟、独到的认知诉诸笔端,你的作文一定会“亮”起来。
二是生动的语言:言之无文,行而不远。
写作是语言的艺术。
好的语言应该是准确、生动、意蕴丰富的。
我们平时写作时首先要做到“语言通顺”,即表达通畅,无语病;其次还应做到语言生动,富有文采,以增加语言的表现力。
所谓“有文采”,就是语言要形象生动,要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要有提神之笔、出彩之句,通过生动、形象的词语,灵活多变的句式,新颖、贴切的修辞方法的运用,以及恰当而准确的名言警句、古典诗词、中外名著等的引用为文章增色。
孔子曰:“言之无文,行而不远”,意思是说语言没有文采,就流传得不会久远。
由此可见文采的意义和作用。
在表达上我们提倡个性,提倡用准确、生动、活泼的学生语言来表情达意,抒写心曲,不要动不动就是成人腔,故作深沉,这是特殊的读者——阅卷老师所不赞赏的;如果能达到行云流水般的文字表达境界,当然更能获得阅卷人的青睐和喝彩。
三是独特的思维:独立思考最可贵。
写作不仅仅是语言的艺术,也是用文字表达思维的活动。
语言是思维的外壳,一个人如果思维混乱或思维品质发展不平衡,即使其语言知识再丰富,也很难写出好的文章来。
写作对思维品质的检阅是多方面的,既有理性的,也有形象的。
写作内容不同,材料涉及面不同,其检阅的角度也有所不同,除了思维的深刻性以外,还有思维的敏捷性,思维的灵活性,思维的批判性,思维的独创性等都应落实到作文中,并以具体平易的内容、蕴含哲理的见解体现在行文中,而不是故作深沉、装腔作势地“朦胧”与“深奥”。
如2009年江苏卷高考作文题“品味时尚”就体现了思辨的内涵要求,有一定的审题难度,也有一定的立意高度要求。
在平时的写作实践中,同学们要特别注意把思维训练与语言训练、思维训练与篇章结构的构思安排紧密结合起来,注意从社会生活中积累素材,发现亮点,关注时代变化,关注社会进步,关注自身的成长与提高,学会观察,学会思考,学会思辨,学会用全面的、联系的、辩证的眼光去看世界,去分析、判断社会生活中的人和事,让自己的思维处于活跃而又有序的状态之中,力争提高自己作文的“含金量”。
四是真实情感:感人心者莫先乎情。
真情实感是文章的生命线,那些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之所以感人肺腑,广为流传,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它情真意切,打动人心。
一篇好的作品就是抒发作者的真情实感,抒发作者对生活中的人、物、事的真实感触、真切感悟的,虚情假意是成就不了好文章的。
清代学者钱谦益曾经说:“真,则精金美玉;伪,则瓦砾粪土也。
”在现行的中学语文教材中,写作教学的第一个主题就是“写真话,诉真情”,就是要引导同学们我手写我口,我口说我心,写作成为展现自己才华的一种方式,一个愉快的过程。
写作应是一个人的心灵泉水的自然流淌,那种“假、大、空”的东西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厌恶与鄙视。
只有从真情实感出发,写作的主题才会更切合实际,写作也才更具有针对性和生命力;只有从真情实感出发,同学们才会选取自己了解的、有切身体验的、感受最深的、鲜活的素材,而摒弃人云亦云、老生常谈、陈腐不堪的材料,让自己的心灵放歌;从真情实感出发,多一些天真纯朴,多一些生动活泼,一定比装腔作势、无病呻吟、矫揉造作之文更能得到好的评价。
五是健康价值观:写作连接着积极健康的生活态度。
只有在生活和学习中多方面地积累素材,多角度地观察生活,丰富自己的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以积极的态度面对人生的各种挑战,做到点滴积累、有感而发,才能写出美文佳作。
但这个分寸一定要把握好,真正表达出自己健康的情感,这是文章的灵魂。
在多年的高考阅卷中,我们看到了很多语文功底不错,文章结构、表达也很好,但情感表达不恰当或不健康的作文,当然也没有获得好的等级分数,如:有的学生为了表现自己的坚强,不惜编造父亲遇车祸、母亲患癌症、父母离婚等虚假情节。
更有甚者,细致描写自己不顾家庭变故,一心只为学习,处处表现自己的“坚强”等没有爱心的行为。
这不是坚强,而是一种“狼性”的表现,令阅卷教师十分反感。
我们也常常在报刊杂志上看到一些立意新颖、视角独特的美文佳作,这些文章无不体现了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对生命的热爱、对亲情和友情的珍视,体现了作者对自然、社会、人生有自己的独特感受和思考。
因此,只有你热爱生活,热爱生命,热爱自然,热爱一切健康而美好的东西,你的情感体验才会是最美好的,最真挚的,最独特的,最有价值的,你也才能抒写出个性张扬的锦绣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