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典型人物报道的创新技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传媒实务
浅谈典型人物报道的创新技巧
谢祥林
(吐鲁番日报社,新疆 吐鲁番 838000)
摘 要:在媒体报道中,针对人物的报道一直是比较困难的报道方式,传统的方法是树立典型人物,然后报道典型人物的事迹来完成报道。
这种报道方法适用于那个时代,但随着网络媒体时代的到来,并不见得适用于当前这个时代。
因此,针对典型人物的报道方式及方法也需要创新。
本文主要探讨典型人物报道的创新方式及方法,以期给相关人员提供借鉴。
关键词:典型人物;报道方法;创新技巧中图分类号:G2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0)07-0166-01典型人物报道是新闻报道中比较常见的内容,也是报纸宣传的重要构成产品,其通过刻画人物形象来实现宣传的目的,可以说在人物塑造中体现了媒体的
人文关怀和创新理念,积极地引导了舆论,也为宣传工
作的开展提供了帮助。
针对典型人物的报道,更应重视方式与方法,而网络媒体中自媒体的加入更是让这种报道需要创新。
以下探讨具体的创新技巧。
一、典型人物的跟踪报道
针对典型人物的报道一直是报纸报道中的重要产品,通过有效的人物报道可以有效地塑造人物形象,同
时可以提升报纸的影响力,甚至可以提升报纸的知名度,进而可以为时代塑造典型人物和经典。
网络媒体的出现,使自媒体不断加入媒体报道中,这种全新媒体类型的加入让现有的媒体报道发生了转变,同时也发生了极大的变化。
这种类型的转变使跟踪报道发生了更大的变化。
笔者认为,为了更好地提升当代的跟踪报道水平,应该增加一些生活片段,切实走进人物的生活中,从细节入手才能更好地报道人物的整体形象。
[1]
二、对典型人物的报道要体现人文关怀
传统媒体的典型人物报道,目前仍在采用最为传统的报道方式,这种报道方式比较陈旧,而且形式主义严重,报道所选择的事实及视角都十分老套,这种报道模式不符合时代的发展需求,同时也缺乏新闻中最重要的“新”的意义,并且传统报道中的说教意味十分重,这种说教模式容易让受众产生厌烦情绪。
同时,一些报道为了塑造典型人物形象,往往脱离现实,一些典型人物更是如圣人一般不食人间烟火,这种形象塑造完全脱离了具体的人物实际,让很多人对这种典型人物的认知出现了偏差。
[2]
同时,很多人对典型人物的印象并不深刻,甚至一些人对这种所谓的典型人物出现了反感情绪,从而产生了反面效果。
为了取得更好的报道效果,必须让报道内容深入
人心。
为了达到这一目的,也需要“互换”身份,将自己放在受众的角度来看待这个问题,站在普通受众的角度观察问题。
[3]
典型的人物首先是人,这就要在宣传中注意从受众视角进行报道。
在具体的报道中凸显人的本质,这些本质可以让受众产生共鸣,在具体的报道中不要刻意将一些缺点隐藏起来。
这种写实的人物更具感染力与说服力,对新闻的帮助非常大。
这种典型人物有自己的喜怒哀乐,有自己的挣扎软弱,有自己的爱恨情仇,这些小地方都是典型人物能够深入人心的重点,也是细节描绘。
报道典型人物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写作方法,包括对典型人物性格、爱好及弱点的报道,
也只有这样,人物才会更加丰富,更能引起读者情感上的共鸣。
三、弘扬时代精神近些年来,纵观我国的典型人物报道,越来越多的普通人进入报道的中心,
成为报道的主角。
这些普通人可能是一些基层工作者,
可能是技术能手,可能是自主创业者,身份都很普通,但也都可以成为报道的主角,他们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为社会作出了巨大贡献,
也体现了他们的时代精神。
需要注意的是,群众才是英雄人物的基础,模范人物同样如此,
任何伟大的人物都出自群众之中。
在探讨英雄之前,
笔者认为报道中首先应该将英雄定位为一个普通人,
也就是说,英雄只是在关键时刻才具有英雄气概。
只有选择有人文关怀、
无处不在的普通百姓的典型事件,
选择一些具有教育意义的题材,真正让题材感染受众,
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只有具有时代的基本特征,
才能更好地发挥典型人物的作用,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
如果缺乏以上特征,就不能被广大受众接受和认可,在情感领域和道德领域也就无法引起受众的共鸣,典型人物也就无法真正发挥作用。
[4]
一个社
会不应该只注重少数人能接受和实践的“英雄道德”的建设,而应该更加注重大多数人能接受和实践的“大众道德”的建设。
近年来,获奖的新闻报道大多是关于普通人的。
他们用曲折吸引人,用富有人文特色的细节感动人,用事件的结果教育和激励人,最终达到新闻报道的目的。
新闻媒体应更加关注普通人的生活,关注占社会大多数的普通人的命运和价值。
一个个典型的例子打破了英雄和普通人之间的隔阂,让人们意
识到普通人同样可以成为英雄,
通过这类事件看到时代精神与民族追求,
真正让群众意识到真善美的意义。
四、创新报道形式,追求清新的文风传统的媒体报道中,更多的是信息通报及相应的说教报道,
这种模式在那个时代是合适的,但在现代中会让人感觉无聊且乏味。
在网络时代,
自媒体不断冲击传统媒体,
也使这种传统媒体的报道方式越来越难以获得大众的喜爱。
分析具体原因,
主要就是由于传统的报道让受众缺乏参与感,也缺乏相应的获得感,造成其传播效率比较低。
[5]
受众并不是时时刻刻都喜欢看一些严肃的新闻,也喜欢一些有趣味性的新闻。
从人文关怀角度来看,只有贴近群众生活,才能确保新闻获得传播效益。
新闻宣传要具有针对性和吸引力,是辩证统一的另一种表现,而坚持报道分割则是将一(下转第212页)
媒介产业研究
外,其他院级和学生组织媒体的运营管理主要靠学生。
学生在没有传媒知识背景的前提下,在新闻的采编、内容写作、图文影像处理等方面不够专业,导致校园媒体新闻采编效率不高,媒体用户吸引力不强,媒体内容质量不高,没有充分发挥出融媒体的传播优势。
四、高校融媒体内容建设与校园服务协同路径校园融媒体建设一定要以“内容建设”为本,以“校园服务”为导向,培养专业的媒体队伍,探索一条科学的校园融媒体建设路径,才能让校园融媒体在高校发挥优势。
校园融媒体建设中要以“内容建设”为本。
由于传媒产品的特殊性,以优质的内容吸引用户读者是包括新媒体在内的所有媒体最重要的生存之道。
高校新闻平台要遵循“内容为王”的原则,形成合力,打造优
质、有影响力的内容。
[7]
在各类媒体行业中,“内容为王”已经成为行业的基本准则,校园融媒体建设一定要以内容建设为本,做出高质量、有内涵的媒体产品,才会受到青年学生和教师的喜爱,从而提升校园媒体黏度,发挥校园融媒体的作用。
校园融媒体建设要坚持“校园服务”为导向。
媒体是一种信息传播的工具,媒体的定位是媒体发展的方向。
校园媒体要坚持“校园服务”为导向,增强将校园服务需求融入校园媒体中的意识,只有在校园融媒体的建设中始终将服务师生作为出发点,才能在媒体种类、媒体内容有所突破,提升校园用户的体验,让校园媒体融入用户生活,也才是校园融媒体建设的价值所在。
校园融媒体建设要培养具有较高媒体素养的专业队伍。
媒体是一门科学,需要具有较高媒体素养的专业人才来运营。
当前,学生是高校媒体运营的主力,学生的流动性大导致队伍不稳定。
校园融媒体建设要建立一套媒体人才培养方案,让学生媒体人才可持续发展,媒体运营稳定。
很多高校成立“记者团”“新媒体中心”等都是很好的尝试,但是要制定一套媒体人才培训机
制,让学生得到专业的培训,从而拥有较高的媒体素养。
校园融媒体建设要优化推广策略。
校园媒体受众群体多为青年学生,在校园融媒体建设中,要结合青年学生的特点,利用青年学生思想活跃、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的特点,在媒体运营中把握热点。
不断创新传播形式、丰富传播内容,及时、准确、全面地将信息通过学校媒体平台发布出去,树立权威而接地气、有亲和力的校媒形象。
五、结语
媒体行业日新月异,给校园媒体的发展带来了挑战,也为校园媒体的发展带来了机遇。
校园融媒体建设是校园媒体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各校园要以“内容建设”为本,坚持与“校园服务”协同,注重校园用户的体验,才能最终赢得广大师生乃至全社会的青睐。
参考文献:
[1] 房芳.我国高校校园媒体发展现状及对策探析——以江
苏师范大学为例[J].东南传播,2016(04):81-84.[2] 庄勇.从“融媒体”中寻求生机的思考与探索[J].
当代电视,2009(04):18-19.[3] 李玮.跨媒体·全媒体·融媒体——媒体融合相关概念
变迁与实践演进[J].新闻与写作,2017(06):38-40.[4] 赵钧陶,琚佳悦.浅谈高校校园媒体的发展现状[J].
新闻研究导刊,2018,9(20):230-231.[5] 王梦景.高校校园媒体的教育服务现状与提升对策研
究[D].青岛大学,2018.[6] 邵培仁.新闻媒体同质化的根源及突破[J].传媒评
论,2014(04):41-42.[7] 杨丹宁.融媒体时代高校学生新闻宣传组织建设研
究——以中南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融媒体中心为例[J].视听,2018(9):228-229.作者简介:张应钱(1989—),男,湖北恩施人,研究生,硕士,助教,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和青少年社会工作研究。
(上接第166页)些外部因素有效结合起来,通过实证来
发现受众喜闻乐见的新闻,最后形成清新且活泼的文
风。
这种新闻文风一方面符合新闻报道的自身要求,另一方面符合当下对媒体内容的高标准,总体来说是顺应时代潮流发展的,同时在激烈竞争的当下,也是促进典型人物报道的必然趋势。
在典型人物报道中,可以通过交流、新闻、采访笔记、新闻背景、评论等多种报道手段,形成多层次、多品种的立体报道结构。
特别是评注,是党报的旗帜,是明确报纸观点、引导舆论的有力武器。
另外,典型数据的
跟踪也是近年来典型报告的一种新的尝试。
典型人物不是单一事件的典型,而是长期坚守平凡岗位,为社会
作出新的贡献。
新闻媒介应随时了解他们在不同时期的新贡献,并满足读者的信息需求。
我们认为今天的典
型人物报道更像是一部连载小说,要持续关注报道的人物,进行动态跟踪。
受众的好奇心使他们更加关注有
关典型人物的新闻。
通过角色报道,人们通常会对主人公的人生经历有更深入的了解。
同时,对于一则不完
整的报道,或者如果主题有新的信息,要进行实时跟踪。
在某种程度上,连续的角色报道比典型的角色报道更容易吸引受众的注意力,也更能满足受众的精神需求。
五、结语
在典型人物报道中,对于人物的刻画及手法包括报道的类型都是直接关系到报道是否能够获得受众喜
爱的关键,
对典型人物的刻画,更需要重视这些细节问题。
本文对这方面的内容进行了多次研究,
也希望本文研究的内容能够为后续研究者带来一定的启发。
参考文献:
[1]
白洁.典型人物报道的创新技巧[J].环球市场信息导报,2017(22):90.[2]
臧庆星,梁芊.论电视新闻典型人物报道的表达方式和采编技巧[J].电视指南,2018(6):73.[3]
张益凤.典型人物报道现状及其发展新方向[J].传播力研究,2018(5):50-51.[4]
陈福平.新媒体形势下典型人物报道中形象塑造的思考[J].传媒论坛,2019,2(12):88-89.[5]
黄敏.浅谈典型人物宣传的年轻化表达[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19(6):121-123.作者简介:
谢祥林(1963—),男,四川内江人,本科,主任编辑,吐鲁番日报社汉文社会部主任,主要从事新闻采编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