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贾谊《鵩鸟赋》中的道家思想

合集下载

简述贾谊《吊屈原赋》《鵩鸟赋》的创作特点

简述贾谊《吊屈原赋》《鵩鸟赋》的创作特点

简述贾谊《吊屈原赋》《鵩鸟赋》的创作特点贾谊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重要文学家和文论家,他的《吊屈原赋》和《鵩鸟赋》被誉为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下面将分别对这两篇赋的创作特点进行简述。

首先,《吊屈原赋》是贾谊描述楚国政治和社会现实的一篇赋作。

它的创作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立意高远:《吊屈原赋》是贾谊以屈原为借鉴,自言发声的一篇哀史文章。

在这篇赋中,贾谊以对屈原的悼念为契机,通过赞颂和评价屈原的政治才干、文化成就和人格品质,来表达对当时楚国政治和社会现实的痛惜和忧虑。

赋文表达了贾谊对国家兴衰和治理道路的思考,同时也凸显了他对于理想政治家形象的追求。

2.议论文风:贾谊的《吊屈原赋》以议论文的形式展开。

他在赋文中通过对屈原个人经历的点评和对政治现实的批评,运用议论之辞和议论文章的结构,来展示自己的观点和主张。

贾谊的言辞直接而激烈,他对当时楚国政治腐败和社会混乱的现象进行了尖锐的批判,在行文间展现了他政治见解的深刻。

3.技巧巧妙:《吊屈原赋》在表达思想观点和情感感受的同时,还运用了一系列的修辞手法和修辞技巧,如夸张、反问、对仗等等。

这些修辞手法运用恰到好处,使赋文语言华美流畅,形象生动,给读者以强烈的感受。

其次,贾谊的《鵩鸟赋》是他对国家兴衰和民众心理的思考与抒发。

这篇赋作的创作特点可以总结如下:1.抒发忧患意识:《鵩鸟赋》是贾谊在《吊屈原赋》之后的一篇赋作,其中通过描写鵩鸟的悲鸣和对往昔辉煌的楚国的怀念来抒发他对当时政治状况的忧虑和担心。

赋文中充满了对国家兴衰的思考和对权贵统治的不满,凸显了国家命运变迁对个人命运的影响。

2.比兴手法运用巧妙:《鵩鸟赋》运用了比兴的手法,通过鵩鸟寻找伴侣的艰辛和追随悲鸣的伴侣的无奈来比喻人民对于国家命运的困苦和无奈,以此凸显贾谊对当时政治现实的批评和忧虑。

3.语言优美流畅:贾谊在《鵩鸟赋》中运用了丰富多样的修辞手法和修辞技巧,如夸张、对仗、排比等,使赋文的语言丰满鲜活,行文起伏有致,并通过错落有致的句式和表达,给读者以耐人寻味的感受,并使整篇赋的语言显得优美流畅。

从平行研究角度浅析《鵩鸟赋》与《乌鸦》中的主题意象

从平行研究角度浅析《鵩鸟赋》与《乌鸦》中的主题意象

从平行研究角度浅析《鵩鸟赋》与《乌鸦》中的主题意象作者:冯玢来源:《青年文学家》2016年第21期摘要:有这样两只鸟,一只生在中国西汉,飞到长沙王太傅窗前,引发主人无限遐思:仕途、生死,萦绕蔓延;另一只跨越千年,远在美利坚,诞生于一代鬼才爱伦坡笔下失意男子的窗前,诉述永不复焉,忧郁绝望无尽无边。

两只鸟虽然相隔千年,相距万里,却也散发出那么几分相似的意味。

然而不同国家,意识形态上的差异,文化的跨度,看似同样意味的形象又有着明显的区别。

本文从比较文学中平行研究的基本研究方法入手,浅析《鵩鸟赋》与《乌鸦》中的主题意象。

关键词:《鵩鸟赋》;《乌鸦》;平行研究[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6)-21-0-02平行研究是指对没有事实联系的不同国家的作家、作品、文学现象进行比较研究,论述其异同,总结出文学作品的美学价值以及文学发展具有的规律性。

[1]单从内容上看,两部作品在人物,情节,故事发生过程上都十分相似,但是从两位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观念来看又大相径庭。

贾谊,西汉初年著名政论家、文学家。

《鵩鸟赋》作于贾谊被贬长沙王太傅三年。

受庄子寓言影响,以人鸟对话展开,抒发郁郁不得志的心情。

埃德加·爱伦坡是十九世纪美国诗人、小说家和文学评论家。

美国哥特式小说先驱代表。

《乌鸦》是坡诗歌的代表作,其独具匠心的创作手法受到公众和评论界一致好评。

《赋》与《乌鸦》都是以鸟作题。

鵩,又名山鸮,形似猫头鹰,因夜鸣声恶,古称之不祥之鸟。

据《汉书-贾谊传》中:“谊为长沙傅三年,有鵩飞入谊舍,止于坐隅,鵩似鸮,不祥鸟也。

”推出此事是有事实考据的。

贾谊由于被贬长沙,心情郁卒,加之长沙气候很潮湿,倍感伤怀时,突然一只形似猫头鹰的鵩鸟出现,落在桌角,形容举止泰然自若,贾谊对此十分疑惑,便翻开书进而占卜之,吉凶预兆:“主人即将离去。

”于是贾谊便向鵩鸟发问:“我将要到哪里去呢?是好的归宿,还是坏的祸事,请求详述。

浅析贾谊《鵩鸟赋》中所体现的思想内涵

浅析贾谊《鵩鸟赋》中所体现的思想内涵

浅析贾谊《鵩鸟赋》中所体现的思想内涵作者:孙晓岚来源:《青年文学家》2018年第17期摘要:贾谊的《鵩鸟赋》是贾谊在贬谪长沙后所作的一篇赋,在这篇赋中贾谊主要以《庄子·齐物论》、《庄子·大宗师》等篇的思想内涵来阐明自己在谪居长沙三年后对人生的思考。

在《鵩鸟赋》中贾谊强调事物处于永恒变化中,人的祸福、吉凶、荣辱、生死也相互依存,相互转化,而支配万事万物变化则是天命,是个体的人所不能控制和改变的,只能顺天命,坦然面对变化。

然而这与贾谊本身的政治思想不符,贾谊对先秦诸家学说都有所涉略,但以儒家,法家为思想根基,对政治抱有极大的热情和理想。

重得失,重荣辱的积极入世态度决定了他不能践行《鵩鸟赋》中所体现的思想。

《鵩鸟赋》也只是他在政治上失意后的自我安慰。

关键词:贾谊;鵩鸟赋;哲学思想作者简介:孙晓岚(1991.5-),女,汉族,河北沧州人,硕士研究生在读,现就读于北华大学文学院中国古代文学专业。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8)-17-0-02贾谊在贬谪长沙三年后,政治理想破灭,前途渺茫,忧思甚重,而在贾谊政治失意之时,一只代表不详的鵩鸟飞入房间,这也是贾谊对自己的未来的命运的忧患。

现实的失意让贾谊备受折磨只能借鵩鸟来自我安慰。

一、《鵩鸟鵩》中所体现的老庄思想汉初由于社会历史原因,当时黄老的无为思想盛行,贾谊兼学诸家,受到老庄思想的影响,渴求从老庄思想当中找到摆脱现实失意的苦闷心理的道路,而《鵩鸟赋》就是贾谊的一次尝试,其中表达出来的思想内涵也体现了这一点。

事物的变化永无休止,人的祸福,悲喜,荣辱生死等也在相互转化。

在老子的哲学中,包括“道”在内的一切事物都是不断变化着的,同时他又认为,事物的变化都是按照特定的规律来进行的,世界上没有不变的事物,而规律就存在于事物的运动变化中。

在老子的辩证思维中,任何事物都有它的对立面,同时又都因着它的对立面而形成。

浅析贾谊《鵩鸟赋》中所体现的思想内涵

浅析贾谊《鵩鸟赋》中所体现的思想内涵

文学评论·古典文学浅析贾谊《鵩鸟赋》中所体现的思想内涵孙晓岚 北华大学文学院摘 要:贾谊的《鵩鸟赋》是贾谊在贬谪长沙后所作的一篇赋,在这篇赋中贾谊主要以《庄子•齐物论》、《庄子•大宗师》等篇的思想内涵来阐明自己在谪居长沙三年后对人生的思考。

在《鵩鸟赋》中贾谊强调事物处于永恒变化中,人的祸福、吉凶、荣辱、生死也相互依存,相互转化,而支配万事万物变化则是天命,是个体的人所不能控制和改变的,只能顺天命,坦然面对变化。

然而这与贾谊本身的政治思想不符,贾谊对先秦诸家学说都有所涉略,但以儒家,法家为思想根基,对政治抱有极大的热情和理想。

重得失,重荣辱的积极入世态度决定了他不能践行《鵩鸟赋》中所体现的思想。

《鵩鸟赋》也只是他在政治上失意后的自我安慰。

关键词:贾谊;鵩鸟赋;哲学思想作者简介:孙晓岚(1991.5-),女,汉族,河北沧州人,硕士研究生在读,现就读于北华大学文学院中国古代文学专业。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8)-17-064-02贾谊在贬谪长沙三年后,政治理想破灭,前途渺茫,忧思甚重,而在贾谊政治失意之时,一只代表不详的鵩鸟飞入房间,这也是贾谊对自己的未来的命运的忧患。

现实的失意让贾谊备受折磨只能借鵩鸟来自我安慰。

一、《鵩鸟鵩》中所体现的老庄思想汉初由于社会历史原因,当时黄老的无为思想盛行,贾谊兼学诸家,受到老庄思想的影响,渴求从老庄思想当中找到摆脱现实失意的苦闷心理的道路,而《鵩鸟赋》就是贾谊的一次尝试,其中表达出来的思想内涵也体现了这一点。

事物的变化永无休止,人的祸福,悲喜,荣辱生死等也在相互转化。

在老子的哲学中,包括“道”在内的一切事物都是不断变化着的,同时他又认为,事物的变化都是按照特定的规律来进行的,世界上没有不变的事物,而规律就存在于事物的运动变化中。

在老子的辩证思维中,任何事物都有它的对立面,同时又都因着它的对立面而形成。

贾谊《鵩鸟赋》艺术创作浅析

贾谊《鵩鸟赋》艺术创作浅析

贾谊《鵩鸟赋》艺术创作浅析[内容摘要]赋是汉代最具代表性的一种文学样式,本文选取汉朝骚体赋名篇《鵩鸟赋》,主要从思想内容的思辨性、创作形式的艺术性、作品的影响及其传播三个方面,综合利用文学、语言学、接受史论等方法对《鵩鸟赋》的艺术创作手法与特征进行浅要分析。

关键词:赋贾谊思辨性艺术性传播贾谊(公元前200~前168年),西汉杰出政治家、哲学家,也是现今存有作品传世的第一位赋作家。

《鵩鸟赋》作于汉文帝六年,时值贾谊以长沙王太傅身份谪居三年。

一日黄昏偶遇鵩鸟(即猫头鹰)入室,兆示不祥;又因长沙地低阴湿,“以为寿不得常,乃为赋以自广。

”①一思想内容的思辨性贾谊的作品气势浩荡,情深意切,具有很强的内张力,有学者概述其为“情真意切,词情而理哀”[1]。

《鵩鸟赋》这篇创作于作者贬官失意时的伤怀之作,在西汉初年黄老之学的浸润下,不仅涉及了浩淼宇宙、世间万物、天道命运、福祸吉凶等一系列哲学辩证思想,还深刻阐明了作者在仕途遭遇重创这一特殊境遇下所萌发的个人生死荣辱观,具有浓厚的思辨色彩。

贾谊首先提出“万物变化,固无休息”、“形气转续,变化而嬗”[2],强调万物是运动变化的,肯定了物质运动的绝对性,具有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

其次,揭示了运动的根源即事物的对立转换,“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忧喜聚门”、“振荡相转”[2],并且以吴越相争的最终结果和李斯傅说的个人命运为例,进一步论述福祸是相因相成的,事物是矛盾的,而矛盾的对立统一关系是物质不断运动转换的源泉。

其后以“天地为炉,造化为工”、“阴阳为炭,万物为铜”[2],用一句“安有常则”[2]表明自己看透世事无常,流露些许沧桑悲凉之感。

再者,通过例举“小智”、“达人”、“贪夫”、“烈士”、“夸者”、“品庶”、“怵迫之徒”、“大人”、“愚士”、“至人”、“众人”、“真人”“德人”[2]等具有不同人格类型与社会地位的人物进行对比,向读者阐示了自己“同生死,轻去就”②和“等荣辱”[1]的人生态度。

贾谊《鹏鸟赋》(并序)

贾谊《鹏鸟赋》(并序)

贾谊《鹏鸟赋》(并序)贾谊《鹏鸟赋》(并序)谊即以谪居长沙,长沙卑湿,谊自伤悼,以为寿不得长,乃为赋以自广也。

其辞曰:单阏之岁兮,四月孟夏,庚子日斜兮,鵩集予舍。

止于坐隅兮,貌甚闲暇。

异物来萃兮,私怪其故。

发书占之兮,谶言其度,曰:“野鸟入室兮,主人将去。

”请问于鵩兮:“予去何之?吉乎告我,凶言其灾。

淹速之度兮,语予其期。

”鵩乃叹息,举首奋翼;口不能言,请对以臆:贾谊在长沙做了三年太傅,有只鸟飞进他的住所。

鵩鸟长得很像猫头鹰,是不祥的鸟。

贾谊因为被贬到长沙,长沙气候很潮湿,此时看到猫头鹰,认为自己寿命已不长了,于是写了一篇赋来自我安慰。

赋文说:汉文帝六年,丁丑年,四月孟夏时节。

四月里的一天太阳西斜时,有一支鵩鸟停在我的屋子上。

它停在座位的一角,形态非常的从容不惊。

有怪物停栖于此,我心中暗中怀疑他飞来的缘故。

打开书本占卜它,预示说到它吉凶的定数:“有野鸟进入我的房屋,主人即将离去。

”我请求向鵩鸟发问:“我将要到哪里去呢?如果有吉事,你就告诉我,即使有凶事,也请你把什么灾祸说明。

死生迟速的吉凶定数啊,请告诉我它的期限吧。

”鵩鸟就叹息着,昂起头张开翅膀,口却不能说话,而请用胸中所想的来对答:“万物变化兮,固无休息。

斡流而迁兮,或推而还。

形气转续兮,变化而蟺。

沕穆无穷兮,胡可胜言!祸兮福所依,福兮祸所伏;忧喜聚门兮,吉凶同域。

彼吴强大兮,夫差以败;越栖会稽兮,勾践霸世。

斯游遂成兮,卒被五刑;傅说胥靡兮,乃相武丁。

夫祸之与福兮,何异纠纆;命不可说兮,孰知其极!水激则旱兮,矢激则远;万物回薄兮,振荡相转。

云蒸雨降兮,纠错相纷;大钧播物兮,坱圠无垠。

天不与虑兮,道不可与谋;迟速有命兮,焉识其时!“时间万物的变化,本来就没有停止。

运转迁移,或推移回还,万物变化运转,反复无定。

形与气互相移转连续变迁蜕化,精微深远,没有穷尽(上述变化之理精微无穷,不能言尽)。

福是祸的诱因,祸是福的根源(福祸彼此相随,往往因祸生福,福中藏祸)。

贾谊政治思想

贾谊政治思想

贾谊政治思想贾谊及其政治思想述论课程作业——前⾔:贾谊是秦汉之际儒家学派的代表⼈物,是西汉著名的法律家、思想家、政论家。

贾谊所处的汉初是⼀特殊的历史阶段,是由战国“百家争鸣”经秦朝“专任法治”过渡到汉初“黄⽼”治国再到汉武帝时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时代思想不断流变转型的关键时期。

贾谊⽣于此世,故其思想通过吸收儒、道、法⽽呈现出兼容并蓄的开放态势。

其中,贾谊以儒家思想为核⼼,以法、道思想之长济儒家思想之不⾜,从⽽以最为和谐的⽅法将三者糅合在⼀起,形成有效改⾰汉初时弊的成熟思想。

在此谨就汉书《贾谊传》原⽂通篇概析,并就其《治安策》中的政治思想进⾏论述。

贾谊,洛阳⼈,以能诵诗书属⽂称于郡中,因河南守吴公之甚爱⽽召置门下。

后⽂帝时召以为博⼠,其年最少⽽称能于诸⽣,得⽂帝赏悦超迁太中⼤夫。

贾谊前期年少才绝仕途亨通,得以施展其对时政弊病改⾰的理想。

其以“汉兴⼆⼗余年,天下和洽,宜当改正朔,易服⾊制度,定官名,兴礼乐”进⾏了⼀系列的政治改⾰,虽未为⽂帝付诸实践,“然诸法令所更定,及列侯就国,其说皆谊发之”。

可见⽂帝是时虽以谨慎⽽没有及时施⾏的各项措施在其后世事的发展下,还是逐渐认同了贾谊在之前便已提出的变⾰理念并在中央和各郡国推⾏。

所谓枪打出头鸟,鹤⽴鸡群遭围攻,谊后期便在为“绛、灌、东阳侯、冯敬之属尽害之”⽽为天⼦疏远,贬为长沙王太傅。

“不⽤其议”的原因在于上述众⼤⾂以其“专欲擅权,纷乱诸事”的馋诟⽽使得诸多触及利益原占者的改⾰胎死腹中。

这不得不说是历代皆有之现象,其根源在于权利重新分配的⽭盾。

⼈多势众者在以掌握实权之独断皇帝为靠⼭的处境下,谁能够靠⼤众(多数)之⼼理来影响甚⾄掌控皇帝之想法谁就成为主事的核⼼。

所谓⽣杀予夺之⼤权并⾮全在君主,更多是操握于因时代⽽潜移的“集体意识”当中。

初⽣之贾谊并未能够在朝中发展出稳固⽽庞杂的势⼒集团,当然这也是在汉初军功地主盘根错节的坚⽯情境下,扼杀于未萌,⽽决定了其与屈原近似同等的命运的原因。

论贾谊《鵩鸟赋》对道家思想的接受

论贾谊《鵩鸟赋》对道家思想的接受
物 得 到 培育 、 成熟 、 覆 养 。所 以 “ 道” 还 要 内附于 万 人的死生就像在大炉冶炼铁一样 , 应该是顺应 自然 物, 以蓄养它 们 , 培育 它们 。
的。贾谊在这里 只是借用庄子的比喻 , 用 自然本身
贾 谊 在 构 建 自己 的思 想体 系时 在 一 定程 度 上 来 说 明 宇 宙 变 化 发 展 的 原 因 , 他 对 道 家 思 想 的接 接 受 了道家 学说 , 但 是贾 谊 的宇宙 观不 是探 讨 天地 受 , 不 是全 盘接 受 , 而 是发 展着 的接 受 。
2 0 1 4 年 5月
Ma 3 r . 2 0 1 4
论贾谊 《 鹏 鸟赋 》 对道家思想 的接受
赵 海荣
( 西藏 民族学院文学院 陕西成 阳 7 1 2 0 8 2 )
摘 要: 西汉初期道家思想得 到广泛的传播与接受 , 政治上实行无为而治 , 学术方面呈现 出百 家争鸣 的现 象。 贾谊作为这一时期的政治家、 文学家, 生活在道家思想方兴未艾的时代 , 思想上难免不受其影 响。 《 鹏鸟赋》 集中体现 了 他对道家思想的接受, 主要表现在 宇宙观、 人生观、 辨证思想等方面 , 借道 家思想
占据 着 上 风 ; 而 当居 于逆 境 时 , 道 家 意识 上 升 。赵
明先 生 分 析 说 , 这 是 由于 当他 们 遭 受 “ 挫折 、 失 意
时, 道家的返于 自然 、 追求 自由等思想会成为他们
反抗现实 、 蔑 视权 贵 、 敝屣 功名 的思 想 武器 和 精 神 道家 的宇 宙论 探讨 了天地 的起 源 、 构 成 和天人 支柱 ; 同时 , 也是 因为 老庄 的一套 逍遥 , 齐 物 的人生 关 系 , 这在 中国古代 哲学 中是独树 一 帜的。 《 老子》 描 “ 道 生一 , 一 生二 , 二 生三 , 哲学以及超然物外的态度 , 又有助于他们排遣穷通 述宇 宙万 物生 成 的过程 :

鵩鸟赋摘抄

鵩鸟赋摘抄

以下是《鵩鸟赋》的经典摘抄:
1.“真人淡漠兮,独与道息。

” 这句话的意思是:有真德的人恬淡无为,独
和大道同生息。

2.“祸兮福所简,福兮祸所伏;忧喜聚门兮,吉凶同域。

” 这句话的意思是:
祸当中傍倚着福,福当中也埋藏着祸。

忧和喜同聚一起,吉和凶同在一个领域。

3.“且夫天地为炉兮,造化为工;阴阳为炭兮,万物为铜。

” 这句话的意思
是:何况天地为巨炉,自然本为司炉工。

阴阳运转是炉炭,世间万物皆为铜。

4.“合散消息兮,安有常则;千变万化兮,未始有极。

” 这句话的意思是:
其中聚散或生灭,哪有常规可寻踪?错综复杂多变化,未曾见过有极终。

5.“忽然为人兮,何足控抟;化为异物兮,又何足患!” 这句话的意思是:
成为一个人是偶然的事,命运不能控制。

纵然死去化异物,又何足忧虑心胆惊!
6.“小知自私兮,贱彼贵我;通人大观兮,物无不可。

” 这句话的意思是:
小智之人顾自己啊,鄙薄外物重己身。

通人达观何大度啊,死生祸福无不宜。

以上这些摘抄都是《鵩鸟赋》中的经典名句,涵盖了道家哲学中的一些核心思想。

致辨情理感受深沉的《鵩鸟赋》

致辨情理感受深沉的《鵩鸟赋》
乎若 深渊之静 , 泛乎若不 系之舟 ” , 这句 是说 : 人 的心情 要达 到 平静 的境地 , 就 要像 无 波 的深 渊 那样 宁 静沉 寂, 不必受 到外界 的一切 干扰。人 在实际 的生活 中应 如不系之 舟 , 无论 怎样 漂浮不 定 , 都要 顺其 自然 。这些
中圈分 类号 : 1 2 0 7 . 2 2 文 献标 识码 : A 文章 编号 1 0 0 8 -3 8 9 8 ( 2 0 0 4 ) o 6 —0 o 1 6 — _ 0 2
贾谊 的辞赋 , 据《 汉书 ・ 艺文志》 载, 贾谊 的赋有七篇 。《 吊屈 原赋 》 和《 脯鸟赋 》 这两篇 被公认 为是 他 的
代表作 。《 吊屈 原赋 》 的形式 与风格 , 完 全是骚体 的继承 , 而《 鹏 鸟赋》 虽仍 有骚 体之余风 , 但赋 的 因素却大 大 增多 了。它 吸取 了苟子赋篇 的体制 , 较少运 用华丽 的词 藻来铺 陈构厉 , 极尽 形 容。因此 《 鹏 鸟赋 》 可视 为 汉
赋 的名作 。
有命 ” 的结论 , 并 回答 了首段 的“ 吉乎告 我 , 凶言其灾 ” 和“ 淹速之度兮 , 语 予其期 ” 之语 。 其次偏重谈 死生 。在这段 里 , 作者一 面 以齐生 死 的消极颓废 思想 自我排 遣 , 一 面借对 “ 小智 自私兮 , 贱
鄙 贵我 ” 的人进行 指责 , 进而抒 发 自己怀才不 遇 的愤 懑与不平 。何焯 认 为“ ‘ 且夫 ’ 以下 , 推而 言之 , 以 自广 也” ④。本段 前四句 , 以冶铸为喻 , 申明下文 的 “ 合 散消 息兮 , 安有 常则 ” 即世 间万 物 变化 没有 固定 的规律 之 理, 从 而得 出为人 “ 何足控抟 ” 、 为物“ 何足 患” 的观点 。“ 小智 ” 以下 , 按清代 的顾施祯 说法 : “ 以下 二十句 ( 自

简述贾谊《吊屈原赋》《鵩鸟赋》的创作特点。

简述贾谊《吊屈原赋》《鵩鸟赋》的创作特点。

简述贾谊《吊屈原赋》《鵩鸟赋》的创作特点。

贾谊的《吊屈原赋》和《鵩鸟赋》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两篇赋作,具有以下创作特点:
1. 对象选择独特:《吊屈原赋》主要描写楚国文学家屈原的悲惨遭遇和才情横溢,而《鵩鸟赋》则以鵩鸟为主题,赋予了鵩鸟深刻的哲理和象征意义。

这两篇赋作很少有人选择过,贾谊在选材上独具眼光。

2. 情感丰富:《吊屈原赋》表达了作者对屈原悲壮命运的同情和对楚国的忧虑,展现了激情澎湃的抒情风格。

《鵩鸟赋》则是通过描写鵩鸟孤独自处的形象,表达了作者对人生的思考和对离散孤寂的深刻感受。

3. 文字华丽:贾谊的赋作在文辞上十分华丽,运用了大量的修辞手法,如夸张、比喻、排比等来增加赋作的艺术感和鲜明色彩。

他以辞章华美来表达他对主题的情感和思考。

4. 哲理表达明确:贾谊在《吊屈原赋》和《鵩鸟赋》中都运用了较多的哲理思考,通过立意深刻的表达来反映人生和社会的现实问题。

他通过对屈原和鵩鸟的描写,传达了关于人生、命运、责任与忠诚等方面的深刻思考。

总之,贾谊的《吊屈原赋》和《鵩鸟赋》在选材、情感、文字和哲理上都具有独特的创作特点,展现了作者出色的文学才能和对人生和社会的深刻思考。

贾谊《鵩鸟赋》艺术创作浅析

贾谊《鵩鸟赋》艺术创作浅析

贾谊《鵩鸟赋》艺术创作浅析[内容摘要]赋是汉代最具代表性的一种文学样式,本文选取汉朝骚体赋名篇《鵩鸟赋》,主要从思想内容的思辨性、创作形式的艺术性、作品的影响及其传播三个方面,综合利用文学、语言学、接受史论等方法对《鵩鸟赋》的艺术创作手法与特征进行浅要分析。

关键词:赋贾谊思辨性艺术性传播贾谊(公元前200~前168年),西汉杰出政治家、哲学家,也是现今存有作品传世的第一位赋作家。

《鵩鸟赋》作于汉文帝六年,时值贾谊以长沙王太傅身份谪居三年。

一日黄昏偶遇鵩鸟(即猫头鹰)入室,兆示不祥;又因长沙地低阴湿,“以为寿不得常,乃为赋以自广。

”①一思想内容的思辨性贾谊的作品气势浩荡,情深意切,具有很强的内张力,有学者概述其为“情真意切,词情而理哀”[1]。

《鵩鸟赋》这篇创作于作者贬官失意时的伤怀之作,在西汉初年黄老之学的浸润下,不仅涉及了浩淼宇宙、世间万物、天道命运、福祸吉凶等一系列哲学辩证思想,还深刻阐明了作者在仕途遭遇重创这一特殊境遇下所萌发的个人生死荣辱观,具有浓厚的思辨色彩。

贾谊首先提出“万物变化,固无休息”、“形气转续,变化而嬗”[2],强调万物是运动变化的,肯定了物质运动的绝对性,具有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

其次,揭示了运动的根源即事物的对立转换,“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忧喜聚门”、“振荡相转”[2],并且以吴越相争的最终结果和李斯傅说的个人命运为例,进一步论述福祸是相因相成的,事物是矛盾的,而矛盾的对立统一关系是物质不断运动转换的源泉。

其后以“天地为炉,造化为工”、“阴阳为炭,万物为铜”[2],用一句“安有常则”[2]表明自己看透世事无常,流露些许沧桑悲凉之感。

再者,通过例举“小智”、“达人”、“贪夫”、“烈士”、“夸者”、“品庶”、“怵迫之徒”、“大人”、“愚士”、“至人”、“众人”、“真人”“德人”[2]等具有不同人格类型与社会地位的人物进行对比,向读者阐示了自己“同生死,轻去就”②和“等荣辱”[1]的人生态度。

千古奇文《鵩鸟赋》,用道家思想看透福祸与生死!

千古奇文《鵩鸟赋》,用道家思想看透福祸与生死!

千古奇文《鵩鸟赋》,用道家思想看透福祸与生死!《鵩鸟赋》是汉代文学家贾谊的赋作,为贾谊谪居长沙时所作。

此赋借与鵩鸟问答以抒发了自己忧愤不平的情绪,并以老庄的齐生死、等祸福的思想以自我解脱。

全赋情理交融,文笔潇洒,格调深沉。

作者因物兴感,由感生理,由理见情;且笔力劲健,一气呵成。

【原文】鵩鸟赋(并序)谊为长沙王傅三年,有鵩飞入谊舍。

鵩似鸮,不祥鸟也。

谊即以谪居长沙,长沙卑湿,谊自伤悼,以为寿不得长,乃为赋以自广也。

其辞曰:单阏之岁兮⑴,四月孟夏,庚子日斜兮,鵩集予舍。

止于坐隅兮,貌甚闲暇。

异物来萃兮,私怪其故。

发书占之兮,谶言其度⑵,曰:“野鸟入室兮,主人将去。

”请问于鵩兮:“予去何之?吉乎告我,凶言其灾。

淹速之度兮⑶,语予其期。

”鵩乃叹息,举首奋翼;口不能言,请对以臆:“万物变化兮,固无休息。

斡流而迁兮⑷,或推而还。

形气转续兮,变化而蟺。

沕穆无穷兮⑸,胡可胜言!祸兮福所依,福兮祸所伏;忧喜聚门兮,吉凶同域。

彼吴强大兮,夫差以败;越栖会稽兮,勾践霸世。

斯游遂成兮,卒被五刑;傅说胥靡兮,乃相武丁。

夫祸之与福兮,何异纠纆⑹;命不可说兮,孰知其极!水激则旱兮,矢激则远;万物回薄兮,振荡相转。

云蒸雨降兮,纠错相纷;大钧播物兮,坱圠无垠。

天不可与虑兮,道不可与谋;迟速有命兮,焉识其时!且夫天地为炉兮,造化为工;阴阳为炭兮,万物为铜。

合散消息兮⑺,安有常则?千变万化兮,未始有极!忽然为人兮,何足控抟;化为异物兮⑻,又何足患!小智自私兮,贱彼贵我;达人大观兮,物无不可。

贪夫殉财兮,烈士殉名。

夸者死权兮⑼,品庶每生。

怵迫之徒兮⑽,或趋西东;大人不曲兮,意变齐同。

愚士系俗兮,僒若囚拘;至人遗物兮⑾,独与道俱。

众人惑惑兮,好恶积亿;真人恬漠兮⑿,独与道息。

释智遗形兮,超然自丧;寥廓忽荒兮,与道翱翔。

乘流则逝兮,得坻则止;纵躯委命兮,不私与己。

其生兮若浮,其死兮若休;澹乎若深渊之静,泛乎若不系之舟。

不以生故自宝兮,养空而浮;德人无累兮,知命不忧。

《鵩鸟赋》贾谊

《鵩鸟赋》贾谊

鵩鸟赋贾谊〔两汉〕谊为长沙王傅三年,有鵩飞入谊舍。

鵩似鸮,不祥鸟也。

谊即以谪居长沙,长沙卑湿,谊自伤悼,以为寿不得长,乃为赋以自广也。

其辞曰:单阏之岁兮,四月孟夏,庚子日斜兮,鵩集予舍。

止于坐隅兮,貌甚闲暇。

异物来萃兮,私怪其故。

发书占之兮,谶言其度,曰:“野鸟入室兮,主人将去。

”请问于鵩兮:“予去何之?吉乎告我,凶言其灾。

淹速之度兮,语予其期。

”鵩乃叹息,举首奋翼;口不能言,请对以臆:“万物变化兮,固无休息。

斡流而迁兮,或推而还。

形气转续兮,变化而蟺。

沕穆无穷兮,胡可胜言!祸兮福所依,福兮祸所伏;忧喜聚门兮,吉凶同域。

彼吴强大兮,夫差以败;越栖会稽兮,勾践霸世。

斯游遂成兮,卒被五刑;傅说胥靡兮,乃相武丁。

夫祸之与福兮,何异纠纆;命不可说兮,孰知其极!水激则旱兮,矢激则远;万物回薄兮,振荡相转。

云蒸雨降兮,纠错相纷;大钧播物兮,坱圠无垠。

天不可预虑兮,道不可预谋;迟速有命兮,焉识其时。

且夫天地为炉兮,造化为工;阴阳为炭兮,万物为铜。

合散消息兮,安有常则?千变万化兮,未始有极,忽然为人兮,何足控抟;化为异物兮,又何足患!小智自私兮,贱彼贵我;达人大观兮,物无不可。

贪夫殉财兮,烈士殉名。

夸者死权兮,品庶每生。

怵迫之徒兮,或趋西东;大人不曲兮,意变齐同。

愚士系俗兮,窘若囚拘;至人遗物兮,独与道俱。

众人惑惑兮,好恶积亿;真人恬漠兮,独与道息。

释智遗形兮,超然自丧;寥廓忽荒兮,与道翱翔。

乘流则逝兮,得坻则止;纵躯委命兮,不私与己。

其生兮若浮,其死兮若休;澹乎若深渊之静,泛乎若不系之舟。

不以生故自宝兮,养空而浮;德人无累兮,知命不忧。

细故蒂芥兮,何足以疑!”译文贾谊在长沙做了三年太傅,有只鵩鸟飞进他的住所。

鵩鸟长得很像猫头鹰,是不祥的鸟。

贾谊因为被贬到长沙,长沙气候很潮湿,此时看到猫头鹰,认为自己寿命已不长了,于是写了一篇赋来自我安慰。

赋文说:汉文帝六年,丁丑年,四月孟夏时节。

四月里的一天太阳西斜时,有一支鵩鸟停在我的屋子上。

贾谊赋成伤鵩鸟故事讲解

贾谊赋成伤鵩鸟故事讲解

贾谊赋成伤鵩鸟故事讲解嘿,大家知道贾谊赋成伤鵩鸟的故事不?这可是个挺有意思的事儿呢!贾谊,那可是西汉时期的大才子呀!他才华横溢,年纪轻轻就声名远扬。

但人生嘛,有时候就像坐过山车,起起落落。

贾谊也是如此,他在仕途上遭遇了一些波折。

有一天,贾谊在家里,突然有一只鵩鸟飞进了他的屋子。

哎呀呀,这可把他给惊着了。

这鵩鸟在当时被认为是不太吉利的象征呢。

贾谊就开始琢磨了,这鵩鸟咋就飞到我这儿来了呢?难道是老天爷要给我啥暗示?他越想心里越不踏实,干脆就写了一篇赋,叫做《鵩鸟赋》。

在这篇赋里呀,他把自己的思考、担忧、对人生的感悟都写进去了。

就好像他在和那只鵩鸟对话一样,你说神奇不神奇?咱想想看,一只鸟的出现,就能让贾谊写出这么一篇精彩的赋,这得有多么敏锐的心思呀!他在赋里探讨了命运的无常,人生的变幻莫测。

这就好像我们有时候遇到一些意外的事情,也会忍不住去想,这到底是为啥呀?贾谊通过这篇赋,把自己内心的纠结和困惑都表达了出来。

这就像是我们在生活中遇到困难时,也会找个方式来发泄一下,或者思考一下该怎么办。

他的才华在这篇赋里展现得淋漓尽致,让人不得不佩服呀!你说这鵩鸟是不是就像生活中的一个小插曲,突然出现,打乱了贾谊的节奏,但也让他有了新的创作灵感呢?这就跟我们有时候走在路上,突然遇到一件小事,可能会改变我们一整天的心情是一样的呀。

贾谊的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生活中总会有一些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但我们不能被它们打倒呀。

要像贾谊一样,用自己的智慧和才华去面对,去化解。

也许这些意外还能变成我们人生中的一笔财富呢!总之,贾谊赋成伤鵩鸟的故事,不仅仅是一个历史故事,更是对我们生活的一种启示。

我们要学会在困难和挫折面前保持冷静,用积极的态度去面对。

你们说是不是呀?。

贾谊《鵩鸟赋》中的道学思想探微 (1)

贾谊《鵩鸟赋》中的道学思想探微 (1)

贾谊《鵩鸟赋》中的道学思想探微梁晓东(定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甘肃定西743000)摘要西汉贾谊《鵩鸟赋》以推度鵩鸟之意抒发对人生、世界之看法,豁达中见悲愤,作者乐观旷达但又无法摆脱其政治失意的痛苦,故作品中既有积极进取的苦恼,又有乐观旷达的道学追求,但道学思想却是贾谊思想的主流。

本文重点剖析《鵩鸟赋》所蕴含的道学思想。

关键词:贾谊《鵩鸟赋》道学作者简介:梁晓东,1975年4月出生,定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中文系讲师,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文学及中国文化学研究。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贾生名谊,雒阳人也。

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

吴廷尉为河南守,闻其秀才,召置门下,甚幸爱。

孝文皇帝初立,闻河南守吴公治平为天下第一,故与李斯同邑而常学事焉,乃征为廷尉。

廷尉乃言贾生年少,颇通诸子百家之书。

文帝乃以为博士”。

“孝文初即位,谦让未遑也。

诸律令所更定,及列侯悉就国,其说皆自贾生发之。

于是天子议以为贾生任公卿之位。

绛、灌、东阳侯、冯敬之属尽害之,……于是天子后亦疏之,不用其议,乃以贾生为长沙王太傅”。

“贾生为长沙王太傅三年,有鸮鸟飞入贾生舍,止于坐隅。

楚人命鸮曰‘服’。

贾生既以谪居长沙,长沙卑湿,自以为寿不得长,伤悼之,乃为赋以自广”【1】。

贾谊《鵩鸟赋》,原自《汉书》,自汉以来,家弦互诵,唐时宋璟七岁能属文,一遍诵《鵩鸟赋》,向来传为美谈(见颜鲁公集卷四《广平宋公神道碑》)。

何焯评:“此特借鵩鸟以造端,非从而赋之也。

……宜与《幽通》、《思玄》同编”。

《晋书·庚顗传》“乃著《意赋》以豁情,衍贾谊之《鵩鸟》也”;其赋申“荣辱同贯”,“存亡均齐”之旨。

据传贾谊在长沙时得《鶡冠子》而读,故其思想与《鶡冠子》之本意有很多相似之处,而且贾谊去长沙是在受排挤打击之时,故《鶡冠子》中同生死、顺天委命的思想可排遣忧愤,可知此赋是作者在长沙读《鶡冠子》之后而作。

《汉书·艺文志》中提到道家有《鶡冠子》,作者为楚人,是先秦之书,其内容以黄老刑名为本,且带有阴阳术数、兵家的色彩。

贾谊对说理赋的发展

贾谊对说理赋的发展

贾谊对说理赋的发展《鵩鸟赋》在贾谊辞赋中比较独特,所以我们就此专加探讨。

这篇赋集中体现了道家消极思想对他的影响,通篇贯以老庄之道,就人生、自然、社会、历史诸端感发议论,从万物变化这一观念出发,齐生死,等万物、轻贵贱,表达乐天知命、顺其自然的思想,效法至人、真人、德人的恬淡无为、“超然自丧”。

鲁迅概括《鵩鸟赋》的主旨说:“大意谓祸福纠缠,吉凶同域,生不足悦,死不足患,纵躯委命,乃与道俱,见鵩鸟细故,无足疑虑。

其外死生,顺造化之旨,盖得之于庄生。

”(参见《汉文学史纲要·贾谊与晁错》)《鵩鸟赋》产生的背景是贾谊被贬之后,《汉书·贾谊传》记述:“谊为长沙傅三年,有鵩飞入谊舍,止于坐隅。

鵩似鴞,不祥鸟也。

谊既以适居长沙,长沙卑湿,谊自伤悼,以为寿不得长,乃为赋以自广。

”班固以为贾谊作此赋的目的是“伤悼”和“自广”,应该说是中肯的。

贾谊受谗遭贬,政治抱负不得施展,又恰遇不祥之鸟飞入室内,引起他内心的不安,于是容易与老庄思想产生共鸣。

他郁积已久的苦闷,便借此倾泄出来。

这种精神现象,不独贾谊具有,在中国文学史上较为普遍,许多有政治才能的文人遭遇不幸后,就极易受道家思想的感染。

这里我们不妨引述刘永济先生的—段精辟论断,以便更深刻地理解贾谊。

道家,主要是庄子,“其越世之谈,遗物之趣,旷达之识,淡泊之风,与千古文心,同符合契。

是以历代作者,每涉乱离,辄寄情玄远,多经忧患,则倾志虚无。

”(参见《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贾谊作为—个辞赋家,以道家思想来自宽自解,这未尝不是特殊情形下的—种精神寄托。

《鵩鸟赋》的主要特点,一是以赋体说理,一是间接抒情,一是采用问答体的散文形式。

以赋体说理,采用问答式,这是从荀子《赋篇》发展而来的。

《赋篇》采取结隐语的方式阐明事理,类似格言警句,而且形式上是问答体。

试以其中的《礼赋》为例:爰有大物,非丝非帛,文理成章,非日非月,为天下明,生者以寿,死者以葬,城廓以固,三军以强。

从接受史论贾谊 鵩鸟赋

从接受史论贾谊 鵩鸟赋

第7第3期2008年6月 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Jiangnan U niversity(H um anities &Social Sciences) Vol.7 No.3J un. 2007 [收稿日期]2007201218[作者简介]李春云(19792),福建周宁人,古代文学专业博士研究生.从接受史论贾谊《鵩鸟赋》李春云(浙江大学文学院,浙江杭州310028)[摘 要]贾谊《鵩鸟赋》的主要接受内容在于说理的写作模式、鵩鸟意象、人生思想哲理的接受、贾谊著鵩鸟这一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吟咏,及因此引发的共鸣。

接受的方式在于史书的记载、作品集的传播和研读,以及文学作品的模拟创作和作品题材、意象、典故和情绪的反复营造积淀。

[关键词]鵩鸟;贬谪;接受[中图分类号]I 207.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26973(2007)0320071206Jia Yi ’s Song of Roc from R eception HistoryL I Chun 2yun(School of Art ,Zhejiang University ,Hangzhou 310028,China )Abstract :The main content of Jia Y i ’s S ong of Roc is t he discourse of argumentation.The mode of reception is t he evidence of history book ,t he wide spreading of works and st udy ,t he simulation of t he work ,and t he develop ment of topic ,images ,idioms ,and emotions.K ey w ords :Roc ;Banishment ;Reception 贾谊《鵩鸟赋》对于后世文人和文学影响深远,然而学者多论及其思想,具体的文学史上的演变和影响研究诸文有所论及,却往往蜻蜓点水,一笔带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试论贾谊《鵩鸟赋》中的道家思想
作者:佟田雨
来源:《现代交际》2018年第03期
摘要:贾谊是我国汉初的文学家、政治家,综合吸收了诸家思想。

司马迁《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中评价贾谊:“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颇通诸子百家之书”。

他的《鵩鸟赋》为贬谪长沙时所作,长沙气候潮湿,又逢象征灾祸的鵩鸟飞入住所,因此贾谊在这篇赋中选择了道家思想来进行自我安慰。

《鵩鸟赋》中的辩证思想、生死观以及养生之道,都是对道家思想的折射。

关键词:《鵩鸟赋》道家思想辩证思想生死观养生之道
中图分类号:B2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8)03-0106-02
贾谊是我国汉初的文学家、政治家。

从《史记》本传可见贾谊的治国思想吸收了儒、道、法、阴阳等诸家思想,从其代表作《鵩鸟赋》中则更多感受到的是道家思想。

《鵩鸟赋》是贾谊被贬谪到长沙时所撰写的作品。

文中有多处表达均出自于老庄原文,以老庄的观点作为根据。

例如贾谊的“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就来源于《道德经》。

另外,贾谊在《鵩鸟赋》中将天地比喻为炉,造化比喻为工,这也正是借鉴了《庄子·大宗师》中的说法。

文中从三个层面折射出道家思想之圭臬。

一、辩证思想
老子作为道家学派创始人,“道”是其思想核心。

老子提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4]他认为道是万事万物的本源,世间的一切事物都处于不断变化之中,阴阳调和,形气转化,自然与人类社会的变化是没有穷尽的。

《道德经》中还提到:“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

”[4]这种有无相生思想正是老子对于矛盾双方关系的阐述。

《庄子·至乐》中写道“杂乎芒芴之间,变而有气,气变而有形,形变而有生,今又变而之死,是相与为春秋冬夏四时行也。

”[5]与此如出一辙的思想出现在《庄子·知北游》中:“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

”[5]两者的相通之处在于庄子认为人的形体取决于气的聚散,气合则生,气散而亡,因此他提出“通天下一气耳”的命题[5],认为贯通天下的是气。

在道家看来,世界瞬息万变,形气、祸福相互转化,这正是道家矛盾对立统一的辩证思想的体现。

《鵩鸟赋》在对答的第一句就写道:“万物变化兮,固无休息。

斡流而迁兮,或推而还。

形气转续兮,变化而蟺。

沕穆无穷兮,胡可胜言。

”[3]贾谊认为,世间万物的变化回环往复,无休无止,这便是对于道家思想的承袭。

另外,“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正是来源于《道德经》。

[3]贾谊列举了夫差、勾践、李斯、傅说这几个人的例子:吴国如此强大,夫差却遭遇失败;越国栖于会稽山,勾践却称霸于世。

李斯游于秦国,达到成功,处于相位,然而也未能
免于身受五刑而死;傅说服劳役,被殷高宗武丁认为是贤人,最终成为相。

这些事例正是将矛盾双方对立统一这个抽象的概念具体化、通俗化,形象地说明了“夫祸之与福兮,何异纠纆”的道理。

[3]
二、生死观
说到生死,事关人人,事关儒、道、法、阴阳等诸家的论说,道家对这个生命重大问题的探讨更是别有见地。

《庄子·大宗师》中曰:“今一以天地为大炉,以造化为大冶,恶乎往而不可哉”[5],将天地比喻为一个大熔炉,造化比喻为冶炼的铁匠,那么到哪里去都是可以的。

又如《道德经》说:“故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

孰为此者?天地。

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于人乎?”[4]由此可见,道家将死亡看作极其平常的事情,认为只不过是道变化过程中的一部分,因此死亡并不可怕。

老子倡导“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4],告诫人们要超越物我生死,重视自己的精神,灵魂不灭才算是真正的长寿。

《庄子·德充符》通过王骀、申徒嘉、叔山无趾、哀骀它、跂支离无脤和瓮大瘿几个小故事来验证德重于形,他们虽然外在的形体存在缺陷,却拥有很高的德行,所谓“道与之貌,天与之形,无以好恶内伤其身”[5],教导人们要重德忘形,不为外物所累,这样的人生观大概就是达到了超越物我生死的境界了。

《逍遥游》作为庄子的第一篇,是集中代表庄子思想的作品,其中提到了宋荣子不在意世人的评价,不会因为褒扬或者批评而影响自己的心境,还有列子乘风而行,他们都没有刻意去追求,而是明白自己与外物之间的界限,从而选择顺应自然,达到忘我的境界。

《庄子·刻意》也提出了“众人重利,廉士重名,贤人尚志,圣人贵精”的观点。

[5]老庄不仅阐释了生死是什么、为什么的问题,还相应地说明了对待生死的态度,这些方面共同组成了道家的生死观。

贾谊同样将生死归结为天道:“天不可预虑兮,道不可预谋;迟速有命兮,焉识其时”[3],这是道家生死观在《鵩鸟赋》中的反映。

“且夫天地为炉兮,造化为工”[3],借用了《庄子﹒大宗师》中对于“炉”和“造化”的比喻,表明贾谊在《鵩鸟赋》中对于生死的看法和道家具有一致性,这便正是“忽然为人兮,何足控抟;化为异物兮,又何足患”的道家生死观。

[3]基于对生死这样的态度和看法,贾谊进而认为浅陋无知的人以他物为贱,贪婪之人为财而死,刚烈之人为名而死,一般人贪求生命,愚钝的人会被世俗所牵连,只有有至德的人才会遗弃物累,忘记形体,超越物我生死,独与大道同行。

因此,足见这样的观点是《逍遥游》追求绝对精神自由思想的折射。

三、养生之道
道家不乏阐释养生之道的名篇。

《道德经》一开篇就已经将道家观点表达得十分明确了,所谓“道可道,非常道”[4],强调的正是一种虚空的状态。

《庄子·外物》认为“外物不可
必”[5],外在的事物没有一定准则,就如忠良之士和暴君同样不能免于一死,臣子竭尽忠心而下场凄惨,因此道家主张应顺应自然,随心而游,“静然可以补病,眦媙可以休老,宁可以止遽”[5],内心一虚空,便自然达到了超越富贵贫贱的境界。

《庄子·养生主》中有一个小故事,讲的是庖丁为文惠君解牛,因为明白牛的皮肤纹路和骨骼构造,因此才能做到游刃有余,这便是顺应自然的做法。

由此可见,道家的养生不同于一般的养生,特别强调对于精神层面的滋
养。

再如《庄子·达生》,达是指通达,生是指生命,顾名思义,此篇所阐述的是通达生命的问题,其实也就是养生。

庄子用“形精不亏,是谓能移;精而又精,反以相天”来说明人与自然的关系[5],这便是达到了天人合一。

此篇还强调了一个“忘”字,庄子认为,忘掉了脚,是鞋子的舒适;忘掉了腰,是带子的舒适;知道忘掉是非,这是内心的舒适;对内保有内心,对外不顺从外物,这就是遇事的舒适了。

道家的养生之道对贾谊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尤其是在贾谊处于被贬谪,心情郁郁寡欢,又恰逢预示凶兆的鵩鸟飞入住所这样的背景之下。

因此,《鵩鸟赋》在阐述了矛
盾之间的辩证关系和贾谊对生死的态度之后,进而也发表了贾谊自己关于养生的观点:“乘流则逝兮,得坻则止;纵躯委命兮,不私与己。

其生兮若浮,其死兮若休;澹乎若深渊止之静,泛乎若不系之舟。

不以生故自宝兮,养空而浮;德人无累兮,知命不忧”[3]。

他认为,有至德的人不会被外物所累,人应该将躯体完全托付于命运,就如同没有羁绊的小舟一样,“养空而浮,知命不忧” [3],这种养生的主张顺应了道家道法自然的养生之道。

总之,贾谊的《鵩鸟赋》从辩证思想、生死观、养生之道几个方面来进行阐述,是道家思想的折射,这种思想在作者心情郁结的时期起到了自我安慰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司马迁.史记[M].延边人民出版社,1995.
[2]孔丘.论语[M].杨伯峻,杨逢彬.岳麓书社,2000.
[3]贾谊.鵩鸟赋.
[4]老子.道德经[M].李若冰.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4:157,6,86,124,2.
[5]庄周.庄子[M].胡仲平.北京:燕山出版社,1995:179,217,217,83,73,159,264,269,185.
责任编辑:刘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