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资源管理》复习要点
土地管理学 期末复习重点资料
《土地管理学》复习要点一、土地管理学概述1.土地的概念土地是地球表面一定范围内,由气候、地貌、岩石、土壤、植被、水文和人类活动等自然、人文要素共同作用所形成的自然历史综合体,并包含了人类活动的成果,即土地是自然与社会经济的综合体。
2.土地资源与土地资产、土地资本区别和联系土地三属性:资产、资源、资本土地资源是土地成为资产的基础,土地资产是指作为财产的土地,通过市场交易实现。
财产对象实体最重要的属性是有限性(稀缺性)、有用性、可占用性和具有价值。
土地资本是虚拟化的土地资产,通过抵押、期货等实现。
3.土地管理含义土地管理又称地政管理。
国家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综合运用行政、经济、法律、技术方法,为提高土地利用的生态、经济、社会效益,维护在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土地所有制,调整土地关系,监督土地利用,而进行的计划、组织、控制等综合性活动。
对象:人与地(土地利用人地关系)、地与地(农地和建设地分配地地转换)、人与人(资产增殖资产保值分配公平)手段:经济、法律、技术、行政内容:土地资源管理:土地利用管理(核心)、地籍管理(基础)土地资产管理:产权管理(基础)、土地市场管理(核心)管理目标:提高土地的经济、社会、生态效益,满足日益增长的社会需求。
管理环境条件——PENST:政治: 社会主义国家—土地人民所有制经济: 公有制主体---国家和集体所有制;市场经济改革---土地资产资本社会: 民主意识提高----土地听证;公平意识提高---土地财产技术: 3S技术应用技术----土地动态监管自然: 工业化城镇化---环境污染---土地退化\土地污染加重土地管理一般过程:⑴土地管理目标设计:宏观目标:指全国的土地管理总目标,以国家社会经济发展宏观目标为依据;中观目标:指地区的土地管理目标,既要与国家目标相衔接,又要结合本地区特点;微观目标:指县级土地管理目标,可分解为部门目标。
⑵土地管理组织架构:组织模式:集权、分权、混合模式⑶我国土地管理组织机构⑷我国土地管理职能⑸土地调控:国家运用各种手段实现土地管理总体目标得以实现的过程。
土地资源知识点总结
土地资源知识点总结土地作为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要素,是人类社会生产和生活的重要场所,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性。
土地资源的利用和保护一直是人类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
土地资源知识的掌握和运用对于地理学、环境科学、农业科学、城市规划等领域都具有重要意义。
下面将就土地资源知识点进行总结。
一、土地资源的概念和特点1. 土地资源的概念:土地资源是指地球表面的固体地壳,包括陆地和水域,可以用于生产和建设的自然资源。
土地资源具有多样性和非可再生的特点。
2. 土地资源的特点:(1)多样性:土地资源包括不同类型的土地,如耕地、林地、草地、水域等。
(2)固定性:土地资源是固定地壳的一部分,不像空气和水资源那样具有流动性。
(3)不可再生性:土地资源的形成需要长时间,是一种不可再生的资源。
因此,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至关重要。
二、土地资源的分类根据土地的用途和功能,土地资源可以分为不同的类型,主要包括耕地、林地、草地、水域等。
1. 耕地:指适宜种植作物的土地,包括旱地和湿地两种类型。
2. 林地:指生长着各种树木的土地,是重要的生态环境和资源保护地。
3. 草地:指适宜生长草类植物的土地,可用于牧草种植或放牧。
4. 水域:包括湖泊、河流、水库等水体,是重要的水资源和生态环境。
土地资源的分类有助于科学合理地利用土地资源,保护和提高土地的生产力。
三、土地资源开发利用土地资源开发利用是指对土地资源进行开发和利用,充分发挥其潜在价值,满足人类的生产和生活需求。
1. 合理利用耕地资源:包括科学施肥、合理轮作、改进耕作方式等,提高耕地的产量和品质。
2. 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保护和修复生态环境,维护土地资源的生态平衡和可持续利用。
3. 城市规划与建设:合理规划城市建设用地,优化土地利用结构,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4. 旅游资源开发:开发和利用丰富多样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资源,增加土地资源的经济价值。
5. 农村土地整治:对农村散乱污和低效用地进行整合和优化配置,提高土地资源的集约利用程度。
土地管理学考点整理
1.土地管理:国家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综合运用行政、经济、法律、技术方法,为提高土地利用生态、经济、社会效益,维护在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土地所有制,调整土地关系,监督土地利用,而进行的计划、组织、控制等综合性活动。
2.相对封闭原理:在任何一个系统内,管理手段必须构成一个封闭的循环回路,才能形成有效的管理活动。
3.地籍:指记载土地的位置、界址、数量、质量、权属和用途(地类)等基本情况的薄册(含图)。
4.地籍管理:国家为获得地籍信息,科学管理土地而采取的以土地调查(含测量)、土地分等定级、估价、土地登记、土地统计、地籍档案为主要内容的综合措施。
5.土地调查:指对土地的地类、位置、面积、分布等自然属性和土地权属等社会属性及其变化情况以及基本农田状况进行的调查、检测、统计、分析的活动。
6.基本农田:指按照一定时期人口和社会经济发展对农产品的需求,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不得占用的耕地。
7.土地登记:国家依照法定程序将土地的权属关系(所有权、使用权和他项权利)、用途、面积、使用条件、等级、价值等情况记录于专门的薄册,以确定土地权属,加强政府对土地的有效管理,保护权利人对土地的合法权益的一项重要的法律制度。
8.土地统计:利用数字、图表及文字资料,对土地数量、质量、分布、权属和利用状况及其动态变化,进行全面、系统的记载、整理和分析的一项管理措施。
9.地籍档案:国家和地方各级土地管理部门及其事业单位在地籍工作中直接形成的,对国家、社会和土地管理工作有保存价值的,反映地籍工作和土地状况的各种文字、图表、声像等不同形式的历史记录。
10.土地制度:是一定社会制度下土地关系的总和,是关于土地这一基本生产资料的所有、使用的制度。
11.土地产权:指有关土地财产的一切权利的总和。
12.土地所有权:是土地所有制的核心,是土地所有制的法律表现形式。
或者说,是土地所有者所拥有的、受到国家法律保护和限制的排他性的专有权利。
13.土地使用权:是指实用土地的单位和个人在法律所允许的范围内对依法交由其使用的国有土地和农民集体所有土地的占有、使用、收益以及依法部分处分的权利。
土地管理复习资料
1、土地的概念(名词解释)土地,是由气候、地貌、岩石、土壤、植被、水文、基础地质以及人类活动的种种结果组成的自然经济综合体。
2、我国土地基本国情的具体特点(1)土地总数量大,但人均占有量少;(2)土地类型多,但山地多于平地;(3)土地资源的地区分布不平衡;(4)难以利用的土地面积大,土地后备资源潜力不足;(5)水土资源不平衡。
3、土地的两重性(1)土地既是劳动对象,又是劳动资料;(2)土地既反映生产力,又体现生产关系;(3)土地既具有自然属性,又具有社会经济属性。
4、土地的特性(1)土地是自然的产物;(2)土地面积的有限性;(3)土地的永久性;(4)土地位置的固定性;(5)土地用途的多样性。
第二章1、管理的概念通常将某一社会组织、团体为达到一定目的,对社会活动的各种因素或过程所进行的决策、计划、组织、协调、控制、监督等行为称之为管理。
2、土地管理的主体是国家3、土地管理的特性(1)土地管理的自然性;(2)土地管理的经济性;(3)土地管理的社会性。
4、土地管理的原则(1)坚持依法管理土地的原则;(2)实行土地统一管理的原则;(3)节约和集约利用土地,保护耕地的原则;(4)统筹兼顾,效率与公平兼顾的原则;(5)坚持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统一的原则。
5、土地管理的任务(1)贯彻执行土地法律,维护土地所有制;(2)加强法制建设,做好土地管理的基础性工作;(3)保障土地使用者的合法权益;(4)保护土地资源,促进土地资源合理配置与利用;(5)运用现代化科技手段,提高土地管理水平1、管理学主要理论(选填)(1)X-Y理论必须充分肯定作为组织或单位主体的人,员工和积极性是处于主导地位的,他们乐于工作、勇于承担责任,并且多数人都具有解决问题的想象力、独创性和创造力,关键在于管理方面如何将职工的这种潜能和积极性充分发挥出来。
(2)彼得原理在各种组织中,雇员总是趋向于晋升到其不称职的地位。
彼得原理有时也被称为向上爬的原理。
土地管理复习资料.doc
1、土地资产与土地资源土地资源是指土地作为生产要素和生态环境要素,是人类生产、生活和生存的物质基础和来源,可以为人类社会提供多种服务。
土地资产是指土地财产,即作为财产的土地。
土地具有资产和财产的双重内涵,前者是指土地作为自然资源,是人类生产和生活的源泉,后者是指土地作为财产,具有了经济价值和法律意义2、土地征收与土地征用土地征收是指国家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依法将农民集体所有土地变为国有土地的行为。
土地征用指国家为了社会公共利益,依据法律法规定的程序和批准权限批准,并依法给予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及农民补偿后,将农民集体土地使用权收归国有的行政行为。
3、土地管理是国家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综合运用行政、经济、法律、技术方法,为提高土地利用生态、经济。
社会效益,维护在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土地所有制,调整土地关系,监督土地利用,而进行的计划。
设计、控制等综合性活动。
4、土地产权存在土地之上的排它性的完全权利,包括土地使用权,土地所有权,土地租赁权,抵押权,继承权,地役权等多项权利。
5、寻租活动寻租是指非生产性寻利活动,即通过权利等追逐既有生产利润的活动。
寻租活动木身不会增加社会财富,只会引起财富的转移,重新配置并且浪费社会经济资源。
6、农村集体农用地使用权流转农村集体土地使用权在不同的主体之间的流动和转移7、土地利用管理是国家按照预定的目标和土地系统运行的自然。
经济规律,对土地的开发、利用、整治和保护所进行的计划、组织、控制等工作的总称。
8、基本农田按照一定时期、人口和社会经济发展对农产品的需求以及对建设用地的预测,根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而确定的不得占用的耕地。
9、耕地占卜平衡指非农业建设经批准占用耕地的,按占多少垦多少的原则,由占用耕地的单位负责开垦与所占用的耕地的数量,质量相当的耕地,无条件开垦或开累耕地不符合要求的,应当按照省、自治区、直辖市的规定缴纳耕地开垦费,专款用于开垦信耕地。
10> 土地用途管制国家为了保证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通过编制土地利用规划、依法划定土地用途分区,确定土地使用限制条件实行用途变更许可的一项强制性管理制度11、土地管理的主要内容地籍管理,土地权属管理,土地利用管理,土地市场管理12、土地管理原理人木原理(行为原理、动力原理)、系统原理(整分合原理、相对封闭原理)、动态原理(动态相关原理、弹性原理)、效益原理(整体效应原理、规律效应原理)13、土地产权基本特征1)具有排他性2)土地产权客体必须具备可占用性和价值性3)土地产权必须经过登记4)土地产权的相对性尤其是耕地少,耕地后备资源少1)2)3) 4lhm2 缴纳 105000〜15000()元 lhm2 缴纳 75000~ 105000 元 lhm2 缴纳 45000〜75000 元 出让方式 出让、转让、出租、抵押 协议,招标,挂牌,拍卖 出售,赠与,交换?14、 土地权属管理主要内容I )依法确认土地权属 2)依法管理土地权属变更3)依法调查、处理土地权属纠纷15、 土地利用内容利用方式 利用程度 利用效果 16、 土地利用管理内容1)保护农用地特别是耕地2)引导建设用地有序扩展3)保护协调土地生态环境 17、 土地利用动态检测内容1)区域土地利用状况监测2) 土地政策措施执行情况监测3)土地生产力监测 18、 我们国家土地基木国情土地资源总量多,人均占有量少, 19、 现阶段土地管理主要内容一要吃饭,二要建设 控制土地供给闸门 加强调查评价,科学规划 加强土地资源信息系统建设 深化改革,建立新体制新机制健全法制20、 征收新菜地补偿基金1) 城市人口 100万以上的城市2) 50-100 万人口3) 小于50万21、 城镇国有土地使用权取得,转让,取得出让转让 22、 土地管理组织结构基本形式直线制组织结构、职能制组织结构、矩阵制组织结构23、 国土资源部下设名称政策法规司、规划司、耕地保护司、地籍管理司、土地利用管理司、执法监察局 24、 土地价格分类(管理目的)基准地价标定地价25、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直接控制指标新增建设用地量耕地保有量基木农田保有量26、 土地储备制度运作程序土地收购土地储备土地供应27、 城市土地市场结构体系城市十•地市场类型结构 城市十•地市场层次结构 城市十•地市场组织结构 28、 土地市场供养调控三维立体结构方向,时间,力度。
土地资源管理期末复习重点(参考)
土地资源管理学期末考试复习重点参考(本科课程由两位老师进行教学,因此复习资料也分为前后两部分进行准备)前部分一、填空题1、土地的资源特性有:生产性、区域性、动态性、可更新性、多功能性、面积有限性和不可替代性等特点。
2、土地利用规划根据范围和任务不同分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土地利用专项规划和土地利用详细规划。
3、影响土地资源特征的最主要的气候要素是光、温、水3要素,是土地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
4、土地类型的分布规律主要体现在:一是土地类型的地带性分布规律,二是非地带性或区域土地类型分布规律。
5、土地评价根据评价目的不同,可分为土地适宜性评价、土地生产潜力,土地经济评价。
二、单项选择题1、下列水源中,不属于地表水类型的是 BA.河流B.海洋C.冰川D.沼泽2、在土地资源动态监测工作中,“3S”技术被越来越广泛应用。
3S技术包括:CA. GSS\RS\GISB. GPS\SS\GISC.GPS\RS\GISD. GPS\RS\GSS3、我国地貌形态可以粗略地划分为以下哪五大类型 BA.平原、丘陵、山谷、高原和盆地B. 平原、丘陵、山地、高原和盆地C. 平原、丘陵、山地、河谷和盆地D. 平原、丘陵、山地、高原和森林4、我国目前每年人均粮食拥有量约为 DA.250公斤B.550公斤C.500公斤D.380公斤5、土地资源调查的一般工作程序和阶段是 AA.准备工作、外业调绘、内业工作、检查验收B. 准备工作、外业调绘、检查验收、内业工作C.外业调绘、内业工作、检查验收、准备工作D. 外业调绘、准备工作、内业工作、检查验收.三、解释题1、土地:土地是指地球陆地表面由气候、土壤、水文、地形、地质、生物及人类活动结果所组成的一个复杂的自然经济综合体,其性质随时间不断变化。
土地资源是指在当前和可预见的将来技术经济条件下,能为人类所利用的土地。
2、土地资源人口承载潜力:指在一定的行政区域内,以现有或可预见的物质和技术投入为条件,根据土地资源的生产潜力所能生产的食物,能够供养一定生活水平的人口数量;含生理需要、现状消费、最佳理想三层次;由土地资源数量、质量、投入、生活水平、时间尺度等因素决定。
王万茂《土地资源管理学》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土地利用结构)
第十三章土地利用结构13.1 复习笔记一、土地利用结构的概念及其重要性土地利用结构系指国民经济各部门占地的比重及其相互关系的总和。
由于各部门占用的土地可视为土地利用的特定形式,即用地类型,所以,土地利用结构就是一定的用地类型按照一定的构成方式的集合。
土地利用结构有两层含义:第一层含义是指该用地结构是由哪些用地类型所组成;第二层含义是指这些用地类型是按照怎样的构成方式组合在一起的。
研究土地利用结构时最重要的是确定各类用地的面积及其相互之间关系。
土地利用结构的重要性主要表现在:一定的经济结构和生产结构(产业结构)必须通过相应的土地利用结构得到反映,我们可用用地结构来研究产业结构;用地结构是客观存在的事实,关键在于结构的合理性,结构决定功能。
只有用地结构合理,才能保持一定地域内土地利用系统的良性循环,才能取得土地利用的最大经济效益,优化结构,提高功能,从而可用较少的消耗或投入取得较高的经济效益。
二、土地利用结构设计依据1.用地的概念任何一个地区或用地单位的土地总面积,根据其自然特性和生产利用状况,可以分为农业用地和非农业用地(或称建设用地)。
农业用地又称为农业生产用地,即直接和间接用于农、林、牧、副、渔业生产的土地。
非农业用地分为两部分。
一部分为未利用土地(其中包括难利用土地);另一部分建设用地,即为建筑物和工程物占地。
土地利用结构可分解为农业用地结构和建设用地结构。
2.土地利用结构设计的依据(1)土地资源的数量和质量土地资源的数量和质量是设计土地利用结构的必要前提和重要依据。
具有多宜性特点的各类土地最优利用方式就是设计农业生产用地结构的客观基础和主要依据。
充分、合理地利用土地资源是提高农业生产经济效益的关键因素,即就是根据地区土地的数量和质量以及各类土地的构成,挖掘土地的增产潜力,发展相应的生产部门,节约活劳动和物化劳动的投入,以取得较多数量的社会所需要的物质产品。
(2)维持生态系统平衡的要求土地是自然历史产物,具有自身的发生和发展规律,土地生态系统平衡是维持其内部生物群落与非生物环境之间,以及各自内部诸因素之间所发生的多种关系正常运转的必要条件,在对土地利用结构进行划分的时候,应该保证土地生态系统内部诸多因素之间的各种关系的协调与稳定,为物质和能量的循环与流动创造很好的环境,从而使土地的利用达到最优的利用状态,为人类的生产生活更好的贡献。
土地管理学复习重点归纳
土地管理学复习重点归纳第一章绪论1.土地:土地是一个空间概念,由气候、地形、土壤组成水文、岩石、植被等构成的自然历史综合体。
2、土地资产是指土地财产,即作为财产的土地。
3.土地功能:承载功能、培育功能、储存功能、提升功能供景观的功能、储值和增值的功能。
4.土地二元性:社会物质生产不可或缺的生产资料和土地清理系的客体。
5.土地的基本性质:土地是自然的产物,土地面积有限土地位置的固定性、土地质量差异的普遍性、土地利用的永久性。
6.土地的经济供应以土地的自然供应为基础源供给的范围内变动。
7.人口的快速增长和耕地的急剧减少是粮食和环境问题的直接原因因。
8.土地管理;它是指行政权力的综合运用经济、法律、技术方法,为提高土地利用生态、经济、社会效益,维护在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土地所有制调整土地关系,监督土地利用,而进行的计划、组织、控制等综合性活动。
9.土地管理的基本任务是运用土地管理的原则和方法,来研究和阐明一定的社会生产方式下调整土地关系,监督、规范土地利用规律,平衡土地供需矛盾,实现更大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10、土地管理的基本内容包括地籍管理、土地权属管理、土地土地使用管理和土地市场管理。
11、一般认为,通过市场机制,土地资源能够得到最优配置,在某些情况下,市场无法有效运作,甚至无法发挥作用,即市场失灵。
原因:公共土地资源和公共物品的存在、土地使用的外部性、不完全竞争和不完全信息、不确定性、土地投机。
12、我国土地管理的基本任务是维护社会主义土地公有制及土维护土地所有者和使用者的合法权益,保护、开发和合理利用土地,切实保护耕地,促进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
13、土地管理应遵循的原则:正确处理国家、集体、个人之间坚持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相统一的原则,坚持依法、统一、科学的土地管理原则。
14、地籍是指记载土地的位置、界址、数量、质量、权属和用关于交通等基本情况的书。
15、地籍的作用:为土地管理提供基础资料、为维护土地产权为权益提供基础数据,为改革和完善土地使用制度提供基础数据,为编制国民经济发展计划提供基础数据。
土地资源管理学复习重点
土地报酬递减的可能性:在技术不变的条
件下对土地的投入超过一定限度,从单位增加的 投入中得到的回报会越来越少。
利用后果的社会性:土地是自然生态系统的
基础因子,它们互相联结在一起,每块土地利用 的后果,不仅影响本区域内的自然生态环境和经 济效益,而且必然影响到临近地区甚至整个国家 和社会的生态环境和经济效益,产生巨大的社会 后果。
再来看看国外学者关于土地的看法:
1.土地是大自然为了帮助人类,在陆地、海上、空气、光和 热各方面所赠予的物质和力量。(英·马歇尔)
2. 经济学家所使用的土地这个词,指的是自然的各种力量, 或自然资源。······经济学上的土地侧重于大自然所赋与 的东西。(美·伊利)
综合各种观点,我们采纳的土地概念为:
产生收益的土地才是土地资源。 例如:远离人类生活区域又没有任何矿藏资源的沙漠、戈壁,
在目前 的技术条件下不能产生经济效益,就不能称之为土地资源。
三、土地资产 1、概念:土地资产是指土地财产,即作为财产的土
地。土地资源是稀缺的,当人们对它的需求越来越大时,一 部分人便采用排他手段当做财产而占有。
土地是由地球表面一定高度和深度的岩石、矿藏、土壤、 水分、空气和植被等构成的自然综合体,即陆地及其自然 附属物。
二、土地资源
1、概念:土地资源是指在一定技术条件和一定时间内可为人
类利用,能满足人类当前或可预见将来的经济利益的土地,是一种
重要的自然资源。
2、土地与土地资源有什么联系与区别呢?
联系:土地概念涵盖了土地资源的概念。 区别:土地是自然条件,土地是自然资源。只有被人类利用,能
2、四个方面理解:
具有明确的权属关系(有其物主,排他性 ) 有经济价值。 土地的经济形态 资本的物的体现
土地资源管理学复习要点
土地资源管理学复习要点土地资源管理学学期总结第一章绪论1.土地的概念2.土地的自然特性和经济特性3.土地的功能4.我国土地资源的特点第二章土地资源调查1.耕地的概念2.第二次土地调查的土地利用现状分类(一级类12个,二级类57个)3.地类认定的基本原则4.几种主要地类的认定(耕地、林地、交通用地、城镇用地、村庄用地、滩涂等)5.几种主要地类表示符号(水田、旱地、水浇地、果园、茶园、其他园地、有林地、灌木林)6.几种行政界线表示符号(国界、省界、地市界、县界、乡镇界、行政村界、村民小组界)7.土地权属的四种确权方式8.简述二次土地调查中地类调绘的两种方法(综合调绘法、全野外调绘法:区别与特点)9.简述线状地物调绘的基本要求10.最小上图图斑面积11.耕地坡度分级类别12.面积量算基本原则13.土地调查成果检查验收程序第三章城镇地籍调查1.地籍的概念和分类2.宗地的概念及其编号3.地籍街坊的概念4.地籍调查分为权属调查和地籍测量,其中,权属调查中实地调查包括哪五项工作。
5.地籍图上的要素有哪些?6.什么是土地勘测定界?第四章土地质量评价1.城镇土地等与土地级的区别2.城镇土地定级中土地分为哪四种用途?3.城镇土地定级因素包括哪四个方面?4.城镇土地定级中的功能分、作用分、因素分、单元总分值5.简述商服繁华度影响分值计算步骤。
6.简述道路通达度影响分值计算步骤。
7.城镇土地定级因素中的面状因素和点线状因素的区别8.土地定级单元划分的基本原则第五章土地权利登记1.基本概念:土地产权、土地它项权利2.土地抵押权与土地典权3.我国土地所有权制度和使用权制度。
《土地资源管理》复习要点
《土地资源管理》复习要点第一章、绪论1、国土:一个主权国家的全部疆域..和领空..的总和,包括这一区域范围内的全..、领海....,即其所管辖的领土部资源条件。
【土地只是自然经济综合体,范围比国土小】2、土地资源:当前或可预见的将来对人类具有利用价值的土地。
(可变化)土地资产:作为财产的土地,即地产。
☆区别与联系:土地具有资源和资产的双重内涵,前者是指土地作为自然资源,是人类生产和生活的根本源泉;后者是指土地作为财产,具有了经济和法律的意义。
3、土地的特性:自然特性:①土地位置的固定性;②土地面积(数量)的有限性;③土地质量的差异性;④土地利用的永续性。
经济特性:①经济供给的稀缺性;②土地利用的多向性和变更的困难性;③土地利用的分散性和差异性;④土地利用后果的长久性和社会性第二章、土地管理概述1、土地管理:国家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综合运用行政、经济、法律、技术方法,为提高土地利用生态..、经济..、社会效益......,监督土地利用......,而进行的....,维护在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土地所有制,调整土地关系计划、组织、控制等综合性活动。
【理解主体、客体、目标和任务、方法、职能和环境】2、土地管理的基本任务:维护社会主义土地公有制,保护土地所有者和使用者的合法权益,充分合理地利用和保护土地资源,不断提高土地利用率与生产率,为社会经济的发展服务。
3、土地管理现阶段的任务:(1)保护耕地,实现耕地总量的动态平衡:耕地“红线”——“18亿亩耕地”(2)加强土地资源的调查评价和科学规划;(3)加强土地资源信息系统建设;(4)建立管理新体制、新机制;(5)健全法制,依法行政。
4、土地管理的原理:①现代管理学原理——人本管理、系统管理、动态管理、管理效益②土地经济学原理——土地报酬理论、地租理论、地价理论、区位理论③土地生态经济原理——通过物质流...、信息流...四大要素的运行体现...、价值流...、能量流④土地法学原理——土地法(e.g.《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etc)第三章、地籍管理1、地籍管理:国家为了建立地籍和研究土地的自然状况....和权属状况....而进行的调查、评价、登.....、经济状况记.、统计..等一系列工作。
土地资源管理专业考试知识
土地管理学总论复习的重点内容1.土地的概念、特性和功能概念:土地是指地球陆地和水面的总称,是有气候、地貌、土壤、水文、岩石、植被等构成的自然历史综合体和人类社会历史综合体。
特性:1.土地是自然产物,;2土地面积的有限性; 3土地位置的固定性;4它的质量差异的普遍性; 5土地利用的永续性。
功能:1负载功能,2养育功能,3仓储功能,4提供景观的功能,5储蓄和增值功能2.土地质量土地质量是指土地在一定的用途条件下,对该用途是否适宜以及适宜的程度或生产力的大小或价格的高低。
土地质量评价:是针对某种特定用途,对土地的适宜性能或价值作出评估或判断根据评价目的、对象、方法和手段,可将土地评价分成各种类型:(一)土地适宜性评价土地适宜性评价是指对土地为农作物、牧草、林木正常生长以及建筑物所提供的生态环境条件的综合鉴定。
(二)土地生产力评价土地生产力评价是对土地在某种规定用途下可能达到的生产水平的鉴定。
(三)土地经济评价土地经济评价是指对土地在某种规定用途的条件下可能取得的经济效益的综合鉴定3.土地用途.土地用途一般是指土地权利人依照规定对其权利范围内的土地的利用方式或功能4.土地征收国家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依法将农民集体所有土地变为国有土地的行为土地征收的特征1土地征收的公益性2土地征收的强制性3土地征收的有偿性4土地征收程序的合法性5.土地定级管理城镇土地定级的任务与目的:城镇土地定级是根据城镇土地的经济和自然两方面属性及其在社会经济活动中的地位、作用,对城镇土地使用价值进行综合评定,并使评定结果级别化。
城镇土地定级的目的是为全面掌握土地质量及利用状况,科学管理和合理利用城镇土地,以及为土地估价、征收土地税费和制订城镇土地利用规划、计划提供依据。
土地定级对象土地定级的对象是城镇总体规划确定的用地范围内的所有土地。
土地定级工作以城镇总体规划确定的用地整体为单位进行。
城镇附近的独立工矿等用地也可一起进行评定。
土地定级原则1.综合分析原则 .2 主导因素原则3 地域分异原则4 土地收益差异原则5 定量与定性结合原则6 综合定级与分类定级相结合的原则土地定级工作内容a.准备工作及外业调查;b.定级因素资料整理及定量化;c.单元分值计算及土地级别评定;d.编制土地级别总图及量算面积;e.土地级的边界落实及分宗整理;f.编写土地定级报告;g.土地定级成果验收;h.成果归档和资料更新。
《土地资源管理》复习要点
《土地资源管理》复习要点一.土地的概念、特性、功能1.土地的概念:土地为多学科的研究对象,不同学科定义不同。
2.土地的特性:自然性;土地面积的有限性;土地沃度的差异性;土地利用的可更新性;土地位置的空间性;土地属性的两重性(①生产力属性:人类生存、发展的物质基础;②生产关系属性:土地占有是土地关系的基础)。
3.土地的功能:养育功能;承载功能;仓储功能;经管功能。
二.土地资源管理相关内容1.地籍的概念:2.地籍的类别:3.地籍的历史沿革:明代鱼鳞册(重点)三.土地调查1.调查方法的选择(1)简单丈量法(2)航天航空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卫星定位的数据库网络通信技术,采用业外、业内相结合的调查方法。
2.航空外业调绘的基本方法:(教材P64.)3.界址点的选定:(教材P68.)四.土地评价1.土地评价的概念:土地评价是指以数量形式对土地的构成因子(土壤、气候、植被、地形、天文)的状况和土地投资效益进行综合评定。
2.土地适宜性评价:(教材P86.)3.权重的确定方法:德尔菲法。
五.土地登记1.土地登记的概念:土地登记或称不动产登记,是指土地及地上建筑物的所有权、使用权与他项权利的登记。
(教材P107.)2.土地登记制的类型:契约等机制:法国制;权利登记制:德国制;托伦斯等级制:澳大利亚制。
(详见教材P107—108)。
3.设定登记:土地所有权、使用权和土地的他项权利设定登记是指对一宗土地上新设定的土地使用权、所有权和土地他项权利进行的土地登记。
4.权利设定登记与出示土地登记的区别:(教材P114.)5.土地权利确定的原则:(1)城市土地国有化原则;(2)国有土地与集体土地的划分原则;(3)集体所有土地之间的划分原则;(4)国家建设征用集体土地、集体之间使用土地的权属问题分阶段处理原则;(5)国有土地所有权性质不可变更原则;(6)重复征用和划拨一般以后者稳准原则;(7)界限和面积不吻合的一般以界限为准。
土地资源管理复习资料
土地资源管理复习资料第一章绪论1.土地的概念具有哪些自然和经济特性?土地具有哪些功能?(一)土地物质的自然性(二)土地面积的有限性(三)土地沃度的差异性(四)土地利用可更新性(五)土地位置的空间性(六)土地属性的两重性养育功能承载功能仓储功能景观功能2. 什么是管理?管理的要素和基本原理?管理的功能和方法?管理是人们为了达到某一共同目标,有意识、有组织,不断进行的协调活动,具体来讲:①管理是一种有意识、有组织的群体活动;②管理是一个动态的协调过程;③管理是围绕某一共同目标进行的活动。
要素:主体客体目标职能环境原理:系统、整分合、反馈、人本、封闭、能级、弹性、动力功能:决策计划组织控制方法:行政方法、经济方法、思想方法、社会心理方法、数学方法3. 根据我国土地资源的现状,分析我国土地资源利用特点和存在的问题。
1.我国土地资源的绝对数量大,按人口平均的相对数量少2.土地垦殖系数低,地区分布不均衡3.林地面积极少、森林覆盖率极低4.农业用地质量退化,土地资源利用效率低下:(1)耕地质量下降;(2)水土流失严重;(3)土地沙漠化严重5.建设用地不断增加,耕地面积逐渐减少4.土地资源管理的概念资源管理的管理对象?土地资源管理学是一门多学科大交叉形成的应用性和综合性学科。
可以把土地资源管理学视为研究协调控制“人和土地”这个大系统的各个组成要素,使之产生系统效益(组合效应),放大其生产能力以达到充分、合理利用与保护土地资源的一门科学。
第二章土地资源调查1 什么是土地资源调查?土地资源调查的目标与任务以及调查的程序?土地资源调查是对土地资源的类型、数量、利用程度、权属状况、空间分布、生产潜力、适宜性和限制性等状况进行综合考察的一项基础性工作。
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是土地资源调查中最为基础的一项调查。
目的:1.为依法和科学管理土地提供基础2.为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服务3.为土地利用动态监测提供基础数据4.为编制农业区划和国民经济计划提供依据任务:土地利用现状调查的主要任务就是通过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基本摸清土地的数量及其发布状况,了解土地利用中的经验及问题,并提出合理利用土地的意见。
土地管理概论复习资料
土地管理概论1、土地的特性:自然特性、社会特性2、土地的人口承载力:是指在一定的行政区域内,根据土地资源的自然生产潜力及不同的投入水平所能生产的食物,可能供养一定生活水平的人口数量。
影响因素:资源生产能力、生活水平3、土地管理:是指国家为维护土地所有制,调整土地关系,保障土地的合理利用,促进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对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整理、保护,对土地资产的流转、收回等各项活动进行的计划、组织、控制和协调。
4、土地管理的特征:阶级性、社会性、法制性、技术性5、土地管理的核心内容:①围绕土地基础数据和权属数据开展的地籍与土地产权管理;②围绕土地资源开发利用开展的土地利用管理;③对与土地资源、资产有关信息的综合管理。
6、土地管理的理论基础:管理学、经济学、法理学、生态学(具体细节)土地信息系统:以计算机为核心,以土地资源详查、土壤普查、规划、计划、各种遥感图像、地形图、控制网点等为信息源,对土地资源信息进行获取、输入、存储、统计处理、分析、评析、输出、传输和应用的大型系统工程。
土地信息系统的内容:环境信息(气候、土壤、地质、地貌、河床、植被、野生动物等)、基础设施信息(公共设施、建筑物、交通运输系统等)、地籍信息(权属、测量、土地定级与估价、土地利用控制等)和社会经济信息(经济发展水平、卫生、福利和公共秩序、人口分布等)。
7、地籍管理:是国家为取得有关地籍资料和为全面研究土地的权属、自然和经济状况而采取的以土地调查、土地登记、土地统计、土地分等定级、土地估价、地籍档案工作等为主要内容的行政措施。
8、地籍管理的内容:土地调查、土地统计、土地评价、土地权属管理。
9、土地利用现状调查的内容:(1)查清单位之间的行政管辖界与土地权属界;(2)查清土地利用类型及其分布;(3)汇总各分类面积与总面积;(4)编绘土地利用现状图、权属界线图等;(5)总结土地利用方面的经验与教训。
10、土地权属调查:对土地权属单位的土地权属来源、权属性质及权利所及的界线、位置、数量和用途等基本情况的实地调查与核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土地的概念、特性、功能1.土地的概念:土地为多学科的研究对象,不同学科定义不同。
2.土地的特性:自然性;土地面积的有限性;土地沃度的差异性;土地利用的可更新性;土地位置的空间性;土地属性的两重性(①生产力属性:人类生存、发展的物质基础;②生产关系属性:土地占有是土地关系的基础)。
3.土地的功能:养育功能;承载功能;仓储功能;经管功能。
二.土地资源管理相关内容1.地籍的概念:2.地籍的类别:3.地籍的历史沿革:明代鱼鳞册(重点)三.土地调查1.调查方法的选择(1)简单丈量法(2)航天航空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卫星定位的数据库网络通信技术,采用业外、业内相结合的调查方法。
2.航空外业调绘的基本方法:(教材P64.)3.界址点的选定:(教材P68.)四.土地评价1.土地评价的概念:土地评价是指以数量形式对土地的构成因子(土壤、气候、植被、地形、天文)的状况和土地投资效益进行综合评定。
2.土地适宜性评价:(教材P86.)3.权重的确定方法:德尔菲法。
五.土地登记1.土地登记的概念:土地登记或称不动产登记,是指土地及地上建筑物的所有权、使用权与他项权利的登记。
(教材P107.)2.土地登记制的类型:契约等机制:法国制;权利登记制:德国制;托伦斯等级制:澳大利亚制。
(详见教材P107—108)。
3.设定登记:土地所有权、使用权和土地的他项权利设定登记是指对一宗土地上新设定的土地使用权、所有权和土地他项权利进行的土地登记。
4.权利设定登记与出示土地登记的区别:(教材P114.)5.土地权利确定的原则:(1)城市土地国有化原则;(2)国有土地与集体土地的划分原则;(3)集体所有土地之间的划分原则;(4)国家建设征用集体土地、集体之间使用土地的权属问题分阶段处理原则;(5)国有土地所有权性质不可变更原则;(6)重复征用和划拨一般以后者稳准原则;(7)界限和面积不吻合的一般以界限为准。
(教材P121—122)6.不合理权属界线的调整方法:(教材P123.)六.土地产权1.土地产权的概念:土地产权是指存在于土地之中的排他性完全权利。
包括土地所有权、使用权、租赁权、抵押权、继承权、地役权等多项权利。
2.罗马法对体内各一块土地不同部分所有权的规定:(教材P167.)七.地价及评估(教材P251.)1.地价的概念和内涵:2.地价的特点:3.地价的种类:4.地价的评估方法:八.农村妇女的土地权利问题1、土地承包经营权得不到落实。
农村妇女离婚后,土地往往仍依附于前夫,无法单独分出来;如户口移回娘家,夫家所在地将承包土地给再婚妻子,而娘家所在地也不给或无法落实其承包土地;有的村强制将出嫁女户口迁出。
如木脚乡、陇城镇前几年就将农嫁居、农嫁农妇女户口强制迁出,某村规定“农嫁城”、“农嫁农”的本人及子女一律不得落户本村,建议尽快迁出。
2、征地补偿款分配权得不到保障。
随着通道城市化的不断推进,对土地的非农建设性需求不断增大。
土地征用补偿金用于补偿被征地农民。
在分配土地补偿金时,虽然县、镇街道两级政府都明确要求要实行男女平等原则,但在实际操作中,部分村歧视、剥夺妇女特别是“农嫁居”妇女、离婚妇女的村民待遇,不发或少发土地征用补偿金。
如城东村五组三十几名妇女和儿童,没有分配到土地征用补偿款。
3、集体福利享有权打了折扣。
部分村在分配集体经济时采取剥夺或不公平分配的形式,导致纠纷。
如“农嫁城”妇女只能享有村分红的50,其子女不能享有;农嫁居妇女分文不能享受,其子女户口在本村的也不能享受;女方离婚后迁回本村再婚的,再婚前后所生子女都不得享受(本村男的再婚的除外)等种种村规,都使妇女的集体福利享有权打了折扣。
4、宅基地分配权基本缺失。
在城乡结合部,宅基地是一项重要的福利,包含很大的经济利益,部分村在宅基地分配问题上按照男婚女嫁习俗,采取了男女不平等政策。
有些村规定男子成年或结婚后可单独立户批一间宅基地,而大龄女青年、户口仍在本村的农嫁居妇女、离婚妇女包括孩子2人也不能单独立户批房,只能计入娘家或夫家大户人口。
如某村妇女,离婚时儿子判给她,原房屋判给前夫,现前夫没有再婚,3个人只能享受1间宅基地,因此,村里就不同意给某村妇女再安排宅基地,导致其无房可住。
造成农村妇女土地权利法律规定与现实状况脱节的原因1、农村的非成文制度对妇女的歧视。
村庄对“外嫁女”的排他性,导致农村妇女土地权利受侵犯的根源不是法律、政策而是民间法。
直接影响农村妇女土地权利的民间法中,最典型的当属从夫居制。
农村主要的婚姻形式一直是“从夫居的男婚女嫁”。
妇女结婚后根本没有选择户口和居住地的自由,除了无儿子的家庭可以有一个女儿留在本村或者与本村男子结婚者以外,其余妇女结婚后都必须把户口迁移出去,妇女“出嫁”不出村、男方到女方家落户等都是多数村民难以接受的反传统行为,他们的村民资格遭到排斥,而当她们失去村民资格的时候,也就当然地失去了承包土地的权利。
农村的这些非成文制度对离婚妇女土地权利的影响也非常明显。
如两头失地现象,即农村妇女在嫁入村未赶上土地调整,没有分配到承包地,而嫁出村则以户口已迁出为由,早已收回承包;即使是说妇女在嫁入村分到了承包地,待到离婚后,农村离婚妇女婆家只是空挂户,实际上并不能享有法律上属于自己的这一权利,原因亦是因为农村离婚妇女不能继续居住在婆家村这一农村非成文制度。
正是由于这一现状的存在,因惧怕离婚后丧失土地及其权益,许多生活在感情不和、家暴等家庭中的农村妇女仍在“忍气吞声”不敢轻言离婚。
2、现实生活中重男轻女的思想。
现实生活中,重男轻女的封建思想和传统习俗在大部分农村干部和群众头脑中根深蒂固,认为嫁出去的姑娘是泼出去的水,不能再继续享受土地承包权及其相关的经济利益,这种思想至今影响着农村妇女的命运。
例如,农户户主绝大多数是丈夫,家庭成员所承包的土地大都记录在户主名下。
而且村集体的土地收益分配、家庭财产的登记,大多只记录男性户主的名字,很少采取夫妻双名的登记形式。
在这种情况下,一旦家庭破裂,以家庭为单位的承包地、宅基地及其附着物以及集体分红等家庭财产的分割,有利于男性而不利于女性。
即使妇女有分割承包土地及家庭财产的权利,也很难争取得到。
户籍制度和从夫居、以家庭为单位的承包地、宅基地及其附着物以及集体分红等家庭财产的分割,都是维护男权主义中心的规约,而不利于保护女性。
再者,从社会学角度看,每一具体的社会制度都由“规范”和“观念原则”构成,其中“观念原则”是构成具体社会制度的重要构成要素,在人们自觉地制定的成文的具体社会制度(如法律制度、教育制度)里,它表现为严格的理论;而在“习以为制”的不成文的具体社会制度(即习俗、传统、惯例等)里,则表现为自发的、朴素的,并且往往比较混乱的观念。
现实生活中重男轻女的思想,就是农村中轻视妇女土地权利的非成文制度的思想基础,并继续维护着这些制度的存在。
因此,不可避免地需要运用思想基础与具体非成文制度的结合且以前者为基础来进行思考,才能对妇女土地权利有进一步的理解。
3、立法本身的性别盲点。
从某种意义上说,新一轮土地承包在保障农村住户土地承包权稳定性的同时由于相关政策和立法缺少社会性别视角而使得妇女的土地权益受到了限制或损失。
例如现有的有关土地稳定的政策虽然在很大程度上保障了以户为单位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利,但并没有充分考虑基于不同性别利益之间的差异,忽视了在承包期新增人口,特别是大量的由于婚姻而流动的农村妇女的权益。
另外,以农户为单位的土地承包权方面的法律保障又无意中忽略了农户内个体的土地权益问题。
在目前绝大多数家庭以男性为当然的户主的情况下,家庭决策往往反映男性的利益,妇女的权益,特别是她们的土地权,被掩没在以男性为中心的家庭户中。
其结果是强调了个人,特别是妇女对家庭的依附性,从夫居的形式得到肯定,并从政策上和法律上得到进一步强化。
这种政策和立法上的性别盲点使得妇女在经济和文化变迁的过程中处于劣势。
4、而广大农村妇女对自己对个体土地权益的忽略又为妇女长期的土地权益保障形成潜在威胁。
(补充1、相关法律政策缺乏性别视角2、村规民约监管存在盲点3、利益驱动导致矛盾加剧4、重男轻女的封建思想仍有残余5、救济缺乏得力措施)解决农村妇女土地权利问题的多种渠道1、强化法律救济途径,提高农村离婚妇女的法律素质和维权意识。
在这里最关键的是提供给土地权利受到侵害的农村妇女真正切实可行的救济程序和途径,比如在乡一级政府中专门设立一个针对妇女土地权利救济的办公室,监督村一级的土地权利实施情况,如果妇女土地权利受到侵害可直接向该办公室反映。
另外,在实践中,也应确立真正的农村妇女权益的法律话语场。
比如实践中应进一步明确规定村民委员会、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村民代表大会中妇女应当占有一定比例,保证农村妇女在农村重大事项决策中的参与权,以利于妇女的心声和愿望的表达。
2、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寻求解决农村妇女土地权利问题的最有效渠道社会法学派认为必须认真、科学的研究如何使大量的法律条文得到真正实施,同时承认对法律规则分别情况加以适用的重要性,力求正当、合理地解决具体问题。
在解决农村妇女土地权利问题上,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应根据各地农村经济发展的程度和土地资源的状态,选择适合本地实际需要的办法。
第一,对于工业化和城市化程度比较高的农村,要积极推行土地经营权及收益权的股份化改造,通过土地产权制度的改革促进农村妇女土地权利问题的解决。
对农村经济组织实行股份合作制改革,把集体资产折股量化到人,村民以股东的身份享受相应的权益分配权益,对于农嫁女而言,明确其具有一定的股份,有利于解决其户口迁徙与社员资格的矛盾,股权的可转让性就便于农嫁女灵活处置。
第二,向失地妇女提供金钱、就业等有效补偿。
一个村庄拥有的土地量是恒定的,人口却在流动和增加,然而土地不能无限分割,因此,有限的土地难以负载过多的人口,这势必忽视妇女的土地权益,有学者已提出通过转移农村富余人口的途径来维护弱势群体的土地权利。
迎合城镇化,转移农村人口的同时,各级政府可以开辟一个专门窗口,以解决失地、离婚或丧偶且生活困难的妇女的就业问题。
例如,对农村失地妇女开展技能培训,通过培训有效提高妇女转移就业的能力,让她们进城务工。
还可以在一定条件下为她们提供优惠政策,鼓励她们积极创业,以切实保障她们的生存和发展权。
3、革除男权文化轻视女性土地权益的意识,保障妇女土地权利具体化现有的法律对农村妇女的土地承包权的规定较全面,有保护农村妇女土地权益的意识。
但是,法律政策不仅要符合农村实际,还要充分考虑现实的社会性别、利益关系和婚姻关系的流动性,法律政策在制定和实施过程中应特别重视农村弱势妇女。
例如,农户土地承包合同登记可以实行夫妻双名制,夫妻各持一份,双方有同等的权利和义务,在转让、租赁土地时要出具双方所持有的两份土地承包书,并由双方签名才能生效,保障妇女在分居、离婚和丧偶情况下土地承包权的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