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交大外科学烧伤与冻伤详解演示文稿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这些方法还需要进一步类
根据: • 烧伤面积 • 深度
可将烧伤分为轻、中、重和特 重四类
第二十九页,共186页。
• 轻度烧伤:总面积在10%以下 的二度烧伤
• 中度烧伤:总面积在11%-30% 之间或三度烧伤面积在9%以下
第三十页,共186页。
重度烧伤 • 总面积在31%-50%之间或三度面积在
• 创面见基底苍白 • 质地较韧 • 创面逐渐干燥后可见微小血管网柱
塞,感觉迟钝
第二十一页,共186页。
深II度烧伤
第二十二页,共186页。
• 一般3-4周愈合,愈合后表皮脆弱 较薄,易破损,易感染形成小脓疱, 可留有增生性疤痕
第二十三页,共186页。
III度烧伤 ——焦痂性烧伤
全层皮肤受损:包括深达皮下脂肪, 肌肉和骨骼的损伤。
• 血管外胶体浓度增高及低蛋白血症可促进这种 体液向组织间隙转移的趋势,使容量进一步下 降
第五十一页,共186页。
休克状况的进一步发展
• 循环血容量减少,血浆渗出,使血液 浓缩,血流减慢,血液呈高凝状态
• 细胞缺氧,钠一钾ATP酶活力降低使 钠离子进入细胞内
• 水份亦随时之进入细胞内,增加了细 胞外液的丧失
浅II度烧伤 ——水疱性烧伤
• 伤及表皮和真皮乳头层。 • 表皮与真皮间有血浆样液体聚积,
形成水疱 • 创面基底淡红色,间有鲜红斑点 • 剧痛,局部水肿明显
无严重感染,伤后2周内愈合,愈合后 有色素沉着
第十九页,共186页。
浅II度烧伤
第二十页,共186页。
深II度烧伤
• 损伤深达真皮层 • 有皮肤附件残留
• 机体组织遭热力损伤后——血浆渗漏, 以致发生烧伤休克。
• 烧伤休克时组织器官微循环障碍,
1)细胞缺氧受损导致一系列的全身反应和 脏器损害,
2)烧伤所引起的神经内分泌过度反应 与炎症反应,加重烧伤休克所引起的全身反 应
第四十八页,共186页。
烧伤休克机理
第四十九页,共186页。
血管内外液体流动的影响因素
补充什么
• 晶体液复苏:乳酸钠林格氏溶液是现 代最为常用的晶体液
• 高张盐溶液:早期输入时水肿较少, 但可使细胞外液渗透压提高,导致细 胞内水份向细胞外转移,造成细胞一 定程度的脱水,常用的有11%乳酸钠 配制而成的高张乳酸钠林格氏溶液
第五十七页,共186页。
• 5%碳酸氢钠溶液:休克期纠正酸中毒 和临床上出现血红蛋白和肌红蛋白尿 时碱化尿液
第三十八页,共186页。
哪些患者需要住院治疗
• 成人浅Ⅱ度烧伤大于10%体表面积 • 大于5%体表面积的幼儿烧伤
• 存在深Ⅱ度烧伤和III度烧伤需要手术治疗 • 一些深度烧伤创面估计不能在3周自愈者
第三十九页,共186页。
• 面、颈、会阴、手或足烧伤较深者 • 如有条件年龄小于2岁或大于70岁的患者应
• 血浆胶体渗透压 • 血浆晶体渗透压 • 组织细胞间隙胶体渗透压 • 组织细胞间隙晶体渗透压 • 血浆静水压 • 组织细胞间隙静水压
第五十页,共186页。
烧伤休克属低血容量性休克
烧伤直接因素:
• 组织遭热力损伤后,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 血浆渗漏至间隙。
• 组织水肿和渗透压变化以及钠与变性胶原 较强的结合使体液进一步滞留在组织间隙,
上海交大外科学烧伤与冻伤详 解演示文稿
第一页,共186页。
优选上海交大外科学烧伤与冻 伤
第二页,共186页。
• 烧伤泛指各种热力对机体组织的损伤,包 括火焰烧伤、热金属和热液烫伤
• 某些非热力因素:电、化学物质、射线等亦可 使机体组织遭受一定程度的类似烧伤的损伤
第三页,共186页。
为什么将后面这些创伤并入烧伤
第五十五页,共186页。
烧伤液体复苏公式的来源和目的
• 目的:使循环血量和细胞补液量维持 于使组织获得灌注,避免发生休克或 纠正休克状态
• 来源:这些公式对烧伤休克水和电解 质丢失量及补充量的估计基本一致, 而对血浆和蛋白丧失如何补给却有所 不同,从而分胶晶体补液公式和晶体 补液公式两种
第五十六页,共186页。
第十一页,共186页。
中国九分法
• 成人头、面、颈面积 为9%,双上肢面积 为18%(2个9%), 躯于包括会阴面积为 27%(3个9%),双 下肢含臀部面积为 46%(5个9%+1%), 共为 11×9%+1%=100%
第十二页,共186页。
儿童烧伤面积估计
• 头面部=9+(12-年龄) • 下肢=41-(12-年龄)
1%磺胺啶银霜,然后覆以多层棉纱
第三十六页,共186页。
患者回家前应该做到的重要事情:
• 应嘱患者抬高患肢 • 全身应用破伤风类毒素和青霉素
第三十七页,共186页。
小面积烧伤的进一步治疗
• 小面积烧伤表浅且无吸入性损伤者 可在门诊治疗
治疗时应有详尽的病史和体检
• 门诊随访要注意有无创面感染, 进 一步评估烧伤深度并考虑创面是否 需要手术处理
住院为宜
第四十页,共186页。
大面积烧伤患者的处理
大面积烧伤患者首先应立即按 “ABC”原则处理
• A为Airway,保持气道通畅 • B为Breathing,应予以吸氧 • C为Circulation,即开放静脉立即
输液支持循环
第四十一页,共186页。
烧伤急诊处理
• 在烧伤急诊室不要惊慌失措也不 要麻痹大意
烧伤总面积
III 度烧伤面 合并症 积
轻度烧伤 小 于 10%, II 无
无
度
中度烧伤 11%-30%
小于 9%
重度烧伤 31-50% 特重烧伤 大于 50%
10-19% 大于 20%
1)全身情况严重 2) 复合伤 3)中重度呼 吸道烧伤
第三十三页,共186页。
烧伤严重程度与多种因素关联 • 吸入性损伤 • 化学中毒等 • 年龄和伤前健康状况 • 处理是否及时等,亦影响预后
• 血浆:血浆可补充烧伤局部渗出丢失 的主要成份。另外,在复苏液体中应 用部分血浆优于完全应用晶体液复苏
这些使微循环功能障碍,组织有效灌注 量不足,细胞缺氧受损
第五十二页,共186页。
• 严重烧伤后,不但烧伤部位微血管 通透性增加,远隔没有烧伤部位也 会发生这种变化,成为烧伤全身反 应的一部分
第五十三页,共186页。
液体外渗的速度和量
• 烧伤后最初2小时单位时间内血浆渗出 的速度最快
• 伤后16小时后毛细血管通透达到顶峰, 渗出的量的也最多,组织水肿明显。
深 II 度烧伤 真皮层
III 度烧伤 全层皮肤
表现
质地 病理表现 愈合 疤痕
红斑
软 表皮浅层 3-5 无
天
水疱,剧痛 较软 真皮乳头层 10- 无 或 12 天 轻
基底苍白 较韧 网 状 血 管 栓 3-4 有
塞
周
焦 痂 或 盔 甲 硬 树 枝 样 血 管 难 愈 严重
样
栓塞
合
第二十六页,共186页。
化学烧伤的急诊处理
• 用大量流动冲洗创面 • 冲洗时间宜长, 可达半小时以上 • 磷烧伤应立即沉浸于水中以免接触空
气,然后轻轻清洗磷粒子,再用1% 硫酸铜清洗烧伤区域使之形成磷化铜 薄膜减轻损害 • 注意防止化学物中毒
第四十六页,共186页。
烧伤休克和液体复苏
第四十七页,共186页。
烧伤休克的始动因素
——思路和行动有条不紊
第四十二页,共186页。
处理步骤:
• 保持吸入性损伤患者呼吸道通畅,必 要时作气管插管或施行气管切开术
• 排除合并伤,如骨折、脊柱损伤、内 脏损伤、出血、颅脑损伤等
• 简单了解病史估计烧伤面积和判断创 面深度,制订液体复苏方案
第四十三页,共186页。
• 根据液体复苏方案,记录每小时实 际输液量
• 留置导尿管和胃管 • 在休克初步纠正,全身状况稳定后
再行创面处理。 • 肢体和躯干的深度环形烧伤需作焦
痂切开减压
第四十四页,共186页。
• 应用抗生素:注射破伤风类毒素,早期 预防性应用抗生素和预防链球菌和厌氧 菌感染
• 采集血液样本测定血红蛋白,血细胞容 积,血型和交叉反应
第四十五页,共186页。
10%-19%之间 • 或烧伤面积不足 31%但有下列情况者:
1)全身情况严重或者休克
• 2)复合伤(严重创伤、冲击伤、化学中毒等) • 3)中重度呼吸道烧伤(波及喉以下者)
第三十一页,共186页。
• 特重烧伤:总面积50%以上或三 度烧伤面积达到20%以上者
第三十二页,共186页。
烧伤程度鉴别
不能单纯将面积和深度视为烧伤严重程 度的绝对标准。
第三十四页,共186页。
小烧伤处理
• 小烧伤现场处理 • 立即脱去燃烧或高温热液的衣着,尤其
是任何易燃物质如合成材料的衬衫或含有 油类的衣裤
第三十五页,共186页。
小烧伤急诊处理:
创面处理
• 浅度烧伤水疱一般不要去除 • 创面水疱已破深度烧伤水疱应清除 • 创面在清创后可使用局部药物——
• 创面苍白或焦痂样 • 皮下树枝状栓塞血管 • 皮肤无弹性、无感觉
第二十四页,共186页。
• 三度创面需经焦痂分离脱落,基底 形成肉芽组织,周围上皮匍行、创 面收缩才能愈合
• 愈合时间长达数月,较大的三度创 面需手术植皮方能愈合
第二十五页,共186页。
烧伤深度鉴别
I 度烧伤
累及层次 表皮浅层
浅 II 度烧伤 真皮乳头层
• 临床上据创面表现划分烧伤深度
创面的组织病理学是划分烧伤深度 的理论依据。
第十五页,共186页。
皮肤结构
• 皮肤:表皮和真皮层
第十六页,共186页。
第十七页,共186页。
I度烧伤——红斑性烧伤
• 仅损伤表皮浅层。基底细胞未损 伤。皮肤发红,伤后3天左右红、 肿、痛消失,脱屑愈合
第十八页,共186页。
第六页,共186页。
烧伤治疗的发展方向
• 将烧伤作为创伤的模型,研究创伤后 的全身和局部变化
• 康复治疗是烧伤发展的主要方向,并 和经济发展密切相关
• 烧伤创面愈合后的生活质量必须引起 足够重视
第七页,共186页。
烧伤伤情判断
第八页,共186页。
烧伤伤情判断
决定烧伤严重程度的因素: • 烧伤的面积和深度 • 是否伴吸入性损伤或合并伤,中毒 • 患者的年龄与伤前的健康等情况 • 伤后能否得到及时处理 • 创面有否污染
近年来发展的烧伤深度判断方法
• 荧光染色法通过创面激发产生荧光强 度、峰值大小和图像特点反映创面深 度的动态变化,但尚未达诊断的准确 性
• 热敏仪检测创面温度与外周皮肤温度 的差异来判断创面深度,但也有变异 较大,临界值难于确定等缺点。
第二十七页,共186页。
• 用激光多普勒仪通过检测创面的血 流参数,微血管舒张与收缩的状态 来判断创面深度,需大量临床测试 和结果资料的积累以取得创面不同 深度的临界值。
脏损害,发生休克、脓毒症和涉及各专 科的并发症,死亡率很高。
第五页,共186页。
中国烧伤治疗的历史
• 传统的烧伤治疗方法和人类历史一样长 • 1958年,上海广慈医院(现瑞金医院)
抢救烧伤总面积达89%,三度烧伤面积 23%的严重烧伤病人获得成功,开始中 国现代烧伤治疗的历史 • 我国的烧伤治疗尤其是大面积烧伤治疗 自1958年以来有很大的促进与发展。
这些局部损害相类似但都有自身的 一些特点 • 电烧伤可造成深部组织损害 • 化学烧伤可合并中毒 • 射线烧伤不仅有局部损伤,而且可并 发全身急性或慢性放射病。
第四页,共186页。
烧伤创伤的特点
• 烧伤创面极易感染 • 治疗及愈合过程复杂,时间较长 • 创面愈合后可留有疤痕挛缩和功能障碍
等后遗症 • 大面积烧伤可引起全身状况的变化和内
• 伤后36-48小时,毛细血管通透性及血 管张力逐渐恢复。血浆渗出减少,水 肿形成减慢。
第五十四页,共186页。
这种渗出变化提示我们:
• 烧伤后应该尽早开始复苏,伤后2小 时至关重要
• 在烧伤后16小时内,应该根据烧伤渗 出特点,加快容量复苏
• 烧伤后36-48小时应该是有效液体复 苏的重要时间段落
第十三页,共186页。
Lund-Brouder图表法
• 由于年龄因素,采用 Lund-Browder图表 法分别适用于儿童与 成人,计算较准确, 此法亦将儿童生长发 育的变化因素考虑在 内
第十四页,共186页。
烧伤深度的判断
• 烧伤深度的判断一般采用三度四 分法,即I度、浅II度、深II度和 III度。
第九页,共186页。
烧伤面积的估计方法:
烧伤面积的估计方式 烧伤面积以相对于 体表面积的百分率来表示
用以估计烧伤面积的方法 • 手掌法 • 九分法 • Lund-Browder图表法
第十页,共186页。
手掌法
• 无论年龄大小或性别差异,以病人自已的手五指 并拢,整个手所占面积为体表面积的1%,此法可 估计较小面积的烧伤
根据: • 烧伤面积 • 深度
可将烧伤分为轻、中、重和特 重四类
第二十九页,共186页。
• 轻度烧伤:总面积在10%以下 的二度烧伤
• 中度烧伤:总面积在11%-30% 之间或三度烧伤面积在9%以下
第三十页,共186页。
重度烧伤 • 总面积在31%-50%之间或三度面积在
• 创面见基底苍白 • 质地较韧 • 创面逐渐干燥后可见微小血管网柱
塞,感觉迟钝
第二十一页,共186页。
深II度烧伤
第二十二页,共186页。
• 一般3-4周愈合,愈合后表皮脆弱 较薄,易破损,易感染形成小脓疱, 可留有增生性疤痕
第二十三页,共186页。
III度烧伤 ——焦痂性烧伤
全层皮肤受损:包括深达皮下脂肪, 肌肉和骨骼的损伤。
• 血管外胶体浓度增高及低蛋白血症可促进这种 体液向组织间隙转移的趋势,使容量进一步下 降
第五十一页,共186页。
休克状况的进一步发展
• 循环血容量减少,血浆渗出,使血液 浓缩,血流减慢,血液呈高凝状态
• 细胞缺氧,钠一钾ATP酶活力降低使 钠离子进入细胞内
• 水份亦随时之进入细胞内,增加了细 胞外液的丧失
浅II度烧伤 ——水疱性烧伤
• 伤及表皮和真皮乳头层。 • 表皮与真皮间有血浆样液体聚积,
形成水疱 • 创面基底淡红色,间有鲜红斑点 • 剧痛,局部水肿明显
无严重感染,伤后2周内愈合,愈合后 有色素沉着
第十九页,共186页。
浅II度烧伤
第二十页,共186页。
深II度烧伤
• 损伤深达真皮层 • 有皮肤附件残留
• 机体组织遭热力损伤后——血浆渗漏, 以致发生烧伤休克。
• 烧伤休克时组织器官微循环障碍,
1)细胞缺氧受损导致一系列的全身反应和 脏器损害,
2)烧伤所引起的神经内分泌过度反应 与炎症反应,加重烧伤休克所引起的全身反 应
第四十八页,共186页。
烧伤休克机理
第四十九页,共186页。
血管内外液体流动的影响因素
补充什么
• 晶体液复苏:乳酸钠林格氏溶液是现 代最为常用的晶体液
• 高张盐溶液:早期输入时水肿较少, 但可使细胞外液渗透压提高,导致细 胞内水份向细胞外转移,造成细胞一 定程度的脱水,常用的有11%乳酸钠 配制而成的高张乳酸钠林格氏溶液
第五十七页,共186页。
• 5%碳酸氢钠溶液:休克期纠正酸中毒 和临床上出现血红蛋白和肌红蛋白尿 时碱化尿液
第三十八页,共186页。
哪些患者需要住院治疗
• 成人浅Ⅱ度烧伤大于10%体表面积 • 大于5%体表面积的幼儿烧伤
• 存在深Ⅱ度烧伤和III度烧伤需要手术治疗 • 一些深度烧伤创面估计不能在3周自愈者
第三十九页,共186页。
• 面、颈、会阴、手或足烧伤较深者 • 如有条件年龄小于2岁或大于70岁的患者应
• 血浆胶体渗透压 • 血浆晶体渗透压 • 组织细胞间隙胶体渗透压 • 组织细胞间隙晶体渗透压 • 血浆静水压 • 组织细胞间隙静水压
第五十页,共186页。
烧伤休克属低血容量性休克
烧伤直接因素:
• 组织遭热力损伤后,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 血浆渗漏至间隙。
• 组织水肿和渗透压变化以及钠与变性胶原 较强的结合使体液进一步滞留在组织间隙,
上海交大外科学烧伤与冻伤详 解演示文稿
第一页,共186页。
优选上海交大外科学烧伤与冻 伤
第二页,共186页。
• 烧伤泛指各种热力对机体组织的损伤,包 括火焰烧伤、热金属和热液烫伤
• 某些非热力因素:电、化学物质、射线等亦可 使机体组织遭受一定程度的类似烧伤的损伤
第三页,共186页。
为什么将后面这些创伤并入烧伤
第五十五页,共186页。
烧伤液体复苏公式的来源和目的
• 目的:使循环血量和细胞补液量维持 于使组织获得灌注,避免发生休克或 纠正休克状态
• 来源:这些公式对烧伤休克水和电解 质丢失量及补充量的估计基本一致, 而对血浆和蛋白丧失如何补给却有所 不同,从而分胶晶体补液公式和晶体 补液公式两种
第五十六页,共186页。
第十一页,共186页。
中国九分法
• 成人头、面、颈面积 为9%,双上肢面积 为18%(2个9%), 躯于包括会阴面积为 27%(3个9%),双 下肢含臀部面积为 46%(5个9%+1%), 共为 11×9%+1%=100%
第十二页,共186页。
儿童烧伤面积估计
• 头面部=9+(12-年龄) • 下肢=41-(12-年龄)
1%磺胺啶银霜,然后覆以多层棉纱
第三十六页,共186页。
患者回家前应该做到的重要事情:
• 应嘱患者抬高患肢 • 全身应用破伤风类毒素和青霉素
第三十七页,共186页。
小面积烧伤的进一步治疗
• 小面积烧伤表浅且无吸入性损伤者 可在门诊治疗
治疗时应有详尽的病史和体检
• 门诊随访要注意有无创面感染, 进 一步评估烧伤深度并考虑创面是否 需要手术处理
住院为宜
第四十页,共186页。
大面积烧伤患者的处理
大面积烧伤患者首先应立即按 “ABC”原则处理
• A为Airway,保持气道通畅 • B为Breathing,应予以吸氧 • C为Circulation,即开放静脉立即
输液支持循环
第四十一页,共186页。
烧伤急诊处理
• 在烧伤急诊室不要惊慌失措也不 要麻痹大意
烧伤总面积
III 度烧伤面 合并症 积
轻度烧伤 小 于 10%, II 无
无
度
中度烧伤 11%-30%
小于 9%
重度烧伤 31-50% 特重烧伤 大于 50%
10-19% 大于 20%
1)全身情况严重 2) 复合伤 3)中重度呼 吸道烧伤
第三十三页,共186页。
烧伤严重程度与多种因素关联 • 吸入性损伤 • 化学中毒等 • 年龄和伤前健康状况 • 处理是否及时等,亦影响预后
• 血浆:血浆可补充烧伤局部渗出丢失 的主要成份。另外,在复苏液体中应 用部分血浆优于完全应用晶体液复苏
这些使微循环功能障碍,组织有效灌注 量不足,细胞缺氧受损
第五十二页,共186页。
• 严重烧伤后,不但烧伤部位微血管 通透性增加,远隔没有烧伤部位也 会发生这种变化,成为烧伤全身反 应的一部分
第五十三页,共186页。
液体外渗的速度和量
• 烧伤后最初2小时单位时间内血浆渗出 的速度最快
• 伤后16小时后毛细血管通透达到顶峰, 渗出的量的也最多,组织水肿明显。
深 II 度烧伤 真皮层
III 度烧伤 全层皮肤
表现
质地 病理表现 愈合 疤痕
红斑
软 表皮浅层 3-5 无
天
水疱,剧痛 较软 真皮乳头层 10- 无 或 12 天 轻
基底苍白 较韧 网 状 血 管 栓 3-4 有
塞
周
焦 痂 或 盔 甲 硬 树 枝 样 血 管 难 愈 严重
样
栓塞
合
第二十六页,共186页。
化学烧伤的急诊处理
• 用大量流动冲洗创面 • 冲洗时间宜长, 可达半小时以上 • 磷烧伤应立即沉浸于水中以免接触空
气,然后轻轻清洗磷粒子,再用1% 硫酸铜清洗烧伤区域使之形成磷化铜 薄膜减轻损害 • 注意防止化学物中毒
第四十六页,共186页。
烧伤休克和液体复苏
第四十七页,共186页。
烧伤休克的始动因素
——思路和行动有条不紊
第四十二页,共186页。
处理步骤:
• 保持吸入性损伤患者呼吸道通畅,必 要时作气管插管或施行气管切开术
• 排除合并伤,如骨折、脊柱损伤、内 脏损伤、出血、颅脑损伤等
• 简单了解病史估计烧伤面积和判断创 面深度,制订液体复苏方案
第四十三页,共186页。
• 根据液体复苏方案,记录每小时实 际输液量
• 留置导尿管和胃管 • 在休克初步纠正,全身状况稳定后
再行创面处理。 • 肢体和躯干的深度环形烧伤需作焦
痂切开减压
第四十四页,共186页。
• 应用抗生素:注射破伤风类毒素,早期 预防性应用抗生素和预防链球菌和厌氧 菌感染
• 采集血液样本测定血红蛋白,血细胞容 积,血型和交叉反应
第四十五页,共186页。
10%-19%之间 • 或烧伤面积不足 31%但有下列情况者:
1)全身情况严重或者休克
• 2)复合伤(严重创伤、冲击伤、化学中毒等) • 3)中重度呼吸道烧伤(波及喉以下者)
第三十一页,共186页。
• 特重烧伤:总面积50%以上或三 度烧伤面积达到20%以上者
第三十二页,共186页。
烧伤程度鉴别
不能单纯将面积和深度视为烧伤严重程 度的绝对标准。
第三十四页,共186页。
小烧伤处理
• 小烧伤现场处理 • 立即脱去燃烧或高温热液的衣着,尤其
是任何易燃物质如合成材料的衬衫或含有 油类的衣裤
第三十五页,共186页。
小烧伤急诊处理:
创面处理
• 浅度烧伤水疱一般不要去除 • 创面水疱已破深度烧伤水疱应清除 • 创面在清创后可使用局部药物——
• 创面苍白或焦痂样 • 皮下树枝状栓塞血管 • 皮肤无弹性、无感觉
第二十四页,共186页。
• 三度创面需经焦痂分离脱落,基底 形成肉芽组织,周围上皮匍行、创 面收缩才能愈合
• 愈合时间长达数月,较大的三度创 面需手术植皮方能愈合
第二十五页,共186页。
烧伤深度鉴别
I 度烧伤
累及层次 表皮浅层
浅 II 度烧伤 真皮乳头层
• 临床上据创面表现划分烧伤深度
创面的组织病理学是划分烧伤深度 的理论依据。
第十五页,共186页。
皮肤结构
• 皮肤:表皮和真皮层
第十六页,共186页。
第十七页,共186页。
I度烧伤——红斑性烧伤
• 仅损伤表皮浅层。基底细胞未损 伤。皮肤发红,伤后3天左右红、 肿、痛消失,脱屑愈合
第十八页,共186页。
第六页,共186页。
烧伤治疗的发展方向
• 将烧伤作为创伤的模型,研究创伤后 的全身和局部变化
• 康复治疗是烧伤发展的主要方向,并 和经济发展密切相关
• 烧伤创面愈合后的生活质量必须引起 足够重视
第七页,共186页。
烧伤伤情判断
第八页,共186页。
烧伤伤情判断
决定烧伤严重程度的因素: • 烧伤的面积和深度 • 是否伴吸入性损伤或合并伤,中毒 • 患者的年龄与伤前的健康等情况 • 伤后能否得到及时处理 • 创面有否污染
近年来发展的烧伤深度判断方法
• 荧光染色法通过创面激发产生荧光强 度、峰值大小和图像特点反映创面深 度的动态变化,但尚未达诊断的准确 性
• 热敏仪检测创面温度与外周皮肤温度 的差异来判断创面深度,但也有变异 较大,临界值难于确定等缺点。
第二十七页,共186页。
• 用激光多普勒仪通过检测创面的血 流参数,微血管舒张与收缩的状态 来判断创面深度,需大量临床测试 和结果资料的积累以取得创面不同 深度的临界值。
脏损害,发生休克、脓毒症和涉及各专 科的并发症,死亡率很高。
第五页,共186页。
中国烧伤治疗的历史
• 传统的烧伤治疗方法和人类历史一样长 • 1958年,上海广慈医院(现瑞金医院)
抢救烧伤总面积达89%,三度烧伤面积 23%的严重烧伤病人获得成功,开始中 国现代烧伤治疗的历史 • 我国的烧伤治疗尤其是大面积烧伤治疗 自1958年以来有很大的促进与发展。
这些局部损害相类似但都有自身的 一些特点 • 电烧伤可造成深部组织损害 • 化学烧伤可合并中毒 • 射线烧伤不仅有局部损伤,而且可并 发全身急性或慢性放射病。
第四页,共186页。
烧伤创伤的特点
• 烧伤创面极易感染 • 治疗及愈合过程复杂,时间较长 • 创面愈合后可留有疤痕挛缩和功能障碍
等后遗症 • 大面积烧伤可引起全身状况的变化和内
• 伤后36-48小时,毛细血管通透性及血 管张力逐渐恢复。血浆渗出减少,水 肿形成减慢。
第五十四页,共186页。
这种渗出变化提示我们:
• 烧伤后应该尽早开始复苏,伤后2小 时至关重要
• 在烧伤后16小时内,应该根据烧伤渗 出特点,加快容量复苏
• 烧伤后36-48小时应该是有效液体复 苏的重要时间段落
第十三页,共186页。
Lund-Brouder图表法
• 由于年龄因素,采用 Lund-Browder图表 法分别适用于儿童与 成人,计算较准确, 此法亦将儿童生长发 育的变化因素考虑在 内
第十四页,共186页。
烧伤深度的判断
• 烧伤深度的判断一般采用三度四 分法,即I度、浅II度、深II度和 III度。
第九页,共186页。
烧伤面积的估计方法:
烧伤面积的估计方式 烧伤面积以相对于 体表面积的百分率来表示
用以估计烧伤面积的方法 • 手掌法 • 九分法 • Lund-Browder图表法
第十页,共186页。
手掌法
• 无论年龄大小或性别差异,以病人自已的手五指 并拢,整个手所占面积为体表面积的1%,此法可 估计较小面积的烧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