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针治疗慢性腰肌劳损临床观察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火针治疗慢性腰肌劳损临床观察
聂 斌1,唐植纲2,聂 涛3,杨顺益1(指导)
(1 广州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院广东广州510405;2 湖南石门县人民医院,湖南石门415300;
3 江西医学院一附院,江西南昌330006)
摘 要:目的:观察火针治疗慢性腰肌劳损的临床疗效。

方法:采用火针疗法治疗慢性腰肌劳损30例进行疗效观察,同时设立了毫针对照组30例。

结果:火针治疗组治愈率60%,好转率33.3%,无效2例。

毫针对照组治愈率43.3%,好转率20%,无效11例,两组比较,P<0.05两组有显著性差异。

结论:火针治疗慢性腰肌劳损有显著而肯定的疗效。

关键词:针灸;火针疗法;慢性腰肌劳损;临床研究
中图分类号:R685.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5-0779(2005)04-0022-01
慢性腰肌劳损在针灸临床上极为常见,是指腰部肌肉筋膜等软组织慢性损伤所引起的腰部疼痛。

患者一侧或两侧腰部疼痛不舒,缠绵不愈,在劳动后加重,休息后减轻,并与气候变化有关,。

笔者采用火针治疗慢性腰肌劳损30例,取得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

1 材料和方法
1.1 临床资料
60例患者均来自广州中医药大学一附院及江西中医学院附属医院针灸科门诊,按就诊先后随机分为两组。

其中男39例,女21例;年龄范围15-76岁,平均44.5岁,其中30-50岁者居多,为42例,占70%;治疗前腰痛史1-20年不等,平均7.3年。

所有患者诊断标准慢性腰肌劳损的诊断标准参照1994年卫生部颁布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骨伤科病症诊断标准![1],并经X线摄片或CT、M RI等检查排除了腰椎骨折、骨性病变、椎管内占位性病变等疾病。

两组病人年龄、病程、临床症状、体征经统计学处理无明显差异,具有可比性(P<0.05)。

1.2 治疗方法
1.2.1 火针治疗组
穴位取阿是穴,肾俞双,委中双。

患者均取俯伏坐位,充分暴露治疗部位,先在腰部明显压痛处给予指甲划痕标记,在已选好的腧穴上作常规消毒,再涂上一层薄薄的万花油,点燃酒精灯,选用直径0.5-0.8mm,长1.5寸的钨锰合金针,右手持火针,用酒精灯的外焰将针的前中段烧至红白,并以极快的速度刺入所标记穴位,随即迅速出针,并以消毒干棉球重按针孔片刻,要求针刺要有一定的深度(依个人体和背部肌肉的丰满度而定,仅点刺皮肤则效果差)。

在压痛处点1至3针,再依次针其它穴,每穴点刺1次,术毕,用消毒干棉球轻按针眼,再涂上一层万花油。

隔日1次,5次为1疗程,所有患者均接受1疗程的治疗。

1.2.2 针灸对照组
穴位同火针组,选用直径28mm,长2.5寸不锈钢毫针,进针提插数次得气后留针。

隔天治疗1次,5次为1疗程。

2 观察指标
2.1 局部压痛在下腰部棘突两侧采用指压法寻找压痛点,记录局部皮肤凹陷深度,并将该点用龙胆紫溶液标记。

治疗结束时再在该处指压,观察在相同皮肤凹陷深度情况下局部疼痛的情况。

2.2 腰活动度治疗前后检查并记录腰部前屈、后伸及左右侧弯的活动度。

3 疗效评价标准
参照1994年颁布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骨伤科病症疗效标准![1],结合本研究设立的观察项目,将疗效分为3个组别:痊愈:腰酸、腰痛消失,无压痛及晨间痛,腰部活动范围恢复正常,可以从事普通工作及家务劳动。

好转:腰酸、腰痛及晨间痛明显减轻,或其中一个症状消失;腰部压痛明显减轻,活动范围前屈增加10∀以上,左右弯曲增加5∀以上,后伸增加3∀以上。

无效:症状、体征无明显缓解或加重,腰部活动范围无改善。

4 结果
全部60例病人均完成了1疗程的治疗。

火针治疗组痊愈18例,治愈率60%,好转10例,好转率33.3%,无效2例。

毫针对照组痊愈13例,治愈率43.3%,好转6例,好转率20%,无效11例。

经统计学处理,火针治疗组疗效优于毫针对照组(P<0.05)。

5 讨论
慢性腰肌劳损又称#慢性腰痛∃, 景岳全书腰痛!
22JCA M.Apr.,2005,Vol.21,NO.4
有气血瘀滞,而治疗则以温补肾阳,行气活血为其治疗之大法,中医学文献记载与现代临床实践证明,火针疗法对慢性腰肌劳损具有较好的疗效,这一观点得到了本临床观察的进一步印证。

通过对60例慢性腰肌劳损病例的随机分组对照治疗观察,并对每例治疗前后疼痛程度、功能状态、硬结条索状物,进行的分级评定及综合疗效评定,发现火针组与对照组各项指标的差异都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5)。

其中的机理与火针治疗特点有关,火针疗法通过加热的针体,通过腧穴将火热直接导入人体,加强了对经络的疏通作用。

同时,火针借火热之力,亦起到艾灸之功,共同达到温通经络的作用。

火针治疗过程中必须将针体烧至通红,再将炽热的针体迅速刺入粘连疤痕组织,从而造成针体周围病理组织的微小灼伤。

现代医学认为修复过程起始于损伤,损伤处坏死的细胞、组织碎片被清除后,由其周围健康细胞分裂增生来完成修复过程。

修复后可以完全或部分恢复原组织的结构和功能[2]。

火针方法简便,每次治疗时间短,疗效好,不失为一种好的治疗方法。

笔者体会到火针治疗提高治愈率的关键是选准疼痛点,并应注意勿用力过大防止出现假阳性,用力不足而难以找到痛点。

术中要求术者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和操作技巧,作到选穴准确、快速刺入。

参考文献:
[1]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华人民共和国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症诊
断疗效标准[S].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186-201.
[2] 吴峻,沈蓉蓉,邵荣世.火针治疗慢性软组织损伤的实验研究[J].
中国针灸,2002,22(1):31-32.
收稿日期:2004-12-06
火针配合穴位注射治疗肩周炎
林廷樾
(广东省茂名市人民医院康复科,广东茂名525000)
关键词:肩周炎;火针;穴位注射
中图分类号:R684.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5-0779(2005)04-0023-01
肩周炎是以关节疼痛和运动功能障碍为特点的疾病,多见于中老年人。

笔者自1995年3月~1999年5月运用火针配合穴位注射治疗肩周炎83例,疗效显著,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83例均经X线照片检查排除其它疾病,确认为肩周炎,其中男30例,女53例;年龄最小38岁,最大81岁;病程最短2个月,最长10年;左侧29例,右侧43例,双侧11例。

2 治疗方法
2.1 火针治疗 取穴:第5颈椎夹脊穴,肩、肩、阿是穴。

患者取坐位,常规消毒后,左手持酒精灯靠近针刺部位,右手持针烧至针尖、针体通红,对准穴位快速点刺。

每日1次,10次为1疗程,疗程间休息3d,再行第2疗程。

2.2 穴位注射 取穴:条口(对侧)、阳陵泉(患侧)。

皮肤常规消毒后,取5ml注射器吸取维生素B12 500 g、当归针2m l直接注入条口穴约1寸深。

条口、阳陵泉交替进行,每日1次,10次为1疗程,疗程间休息3d,再行第2疗程。

3 疗程标准及治疗结果
3.1 疗效标准 痊愈:肩部疼痛消失,肩关节功能完全恢复;有效:肩部疼痛消失或明显减轻,肩关节某一方向(外展、后伸、前屈、旋前、旋后)活动受限;无效:治疗前后无改变或中止治疗。

3.2 治疗结果 治愈56例(67.5%),有效23例(27.7%),无效4例(
4.8%),总有效率9
5.2%。

4 典型病例
钟某某,男,58岁,右肩疼痛伴活动受限1年,加剧2个月。

疼痛以肩部活动或于阴冷天、夜间明显,曾服中西药及予以针灸治疗,效果不明显,且症状逐渐加剧,穿衣、梳头不能自理。

诊为右肩周炎。

经用火针配合穴位注射治疗1疗程,肩部疼痛消失,肩关节活动自如。

为巩固疗效,继续以上法治疗5次,随访半年无复发。

5 体会
肩周炎属于中医#肩背痛∃、#漏肩风∃、#肩凝∃范畴,其病因主要是风寒湿邪侵袭人体,稽留不去,使经络不通、气血凝滞所致。

笔者在临床中体会到,肩周炎无论是轻症、重症,只要在取穴上局部取穴与远端取穴
23
针灸临床杂志2005年第21卷第4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