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七年级上册期末模拟综合检测试题含答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历史七年级上册期末模拟综合检测试题含答案
一、选择题
1.在北京人遗址的考古发掘中,能够帮助我们复原北京人身体特征提供依据的是
A.人类化石B.大量石器C.动物化石D.灰烬和烧石
2.目前,世界农学界几乎都认为中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对此贡献最大的原始居民是
A.元谋人B.北京人C.半坡居民D.河姆渡居民
3.俗话说:“水火无情。

”在我国远古时代,有一位英雄人物,花了十几年时间,三过家门而不入,终于治好洪水。

下列对他的叙述,错误的一项是()
A.他是禅让制度下产生的最后一位部落联盟首领
B.他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
C.他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国家的建立者
D.其子继承其位,从此,世袭制代替禅让制
4.俗话说:“水火无情。

”在我国远古时代,有一位英雄人物,三过家门而不入,花了13 年时间,终于治好水患。

下列对他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他是禅让制度下产生的最后一位联盟首领
B.他是与民争利,引起“国人暴动”
C.他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
D.其子继承其位,开创了“家天下”的历史
5.-费正清在《中国传统与变迁》中说:“中国之所以能成为世界上最伟大的国家之一,有一部分应该归功于他们的文字。

”我国最早出现的文字是()
A.隶书B.金文C.小篆D.甲骨文
6.“平王之时,周室衰微,诸侯强并弱,齐、楚、秦、晋始大,政由方伯(一方诸侯之长)。

”上述材料反映了春秋时期
A.周朝被诸侯国所灭B.分封制得到巩固
C.周王室统治力大减D.周朝的政局稳定
7.据史书记载,西周初年的国家有800多个,到了春秋初年,还剩170多个,战国之初只有十几个了。

这反映了当时历史发展的趋势是
A.弱肉强食B.国家的数量越来越少C.逐渐趋于统一D.适者生存
8.在400多年前,意大利传教士翻译了记录孔子言行的著作并带到欧洲,孔子学说开始西传。

到目前,全球已建成的孔子学院有500多所,当年传教士翻译的这部著作应是
()
A.《春期》B.《论语》C.《道德经》 D.《孙子兵法》
9.由下列三图可知,从春秋至秦历史发展的整体主要趋势是()
A.国家逐渐走向统一B.民族交融逐浙加强
C.社会经济高速发展D.诸侯势力此消彼长
10.象棋中的“楚河汉界”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 )
A.官渡之战B.长平之战C.刘邦项羽之争D.陈胜吴广起义
11.毛泽东《沁园春・雪》:“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秦始皇、汉武帝的相同点是
A.都是开国皇帝B.都大力加强中央集权
C.都把儒家学说作为正统思想 D.都使用统一货币五铢钱
12.西汉初年,朝廷无积蓄,将相出行都只能坐牛车;灾民遍地,官府无力救济,只好允许百姓卖儿卖女、四处逃荒。

由此可见,汉初统治者要解决的首要问题是
A.招抚流亡百姓B.增加朝廷收入C.禁止人口买卖D.恢复社会经济13.“民心”问题,对于一个执政党来说,是一个根本问题。

曾引用“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强调要“以百姓之心为心”,切身体会民心所向、民瘼所在、民生疾苦,是我们党根本的政治优势所在。

下列历史人物的执政结局,依据“政之所兴,在顺民心,”分组正确的是
A.商纣、周武王、汉景帝B.夏桀、商纣、光武帝
C.盘庚、周厉王、汉景帝D.汉高祖、汉文帝、光武帝
14.与以下示意图中①相关的史实是()
A.王室衰微,诸侯争霸B.设立郡县,巩固中央
C.政权分立,民族交融D.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15.李梅同学在学校图书馆看到一本没有封面的古代史书,目录:卷一,五帝本纪第一卷二, 夏本纪第二……;卷六十三,老子韩非列传第三;卷一百十,何奴列传第一百十。

根据所学知识判断这本史书应是
A.《论语》B.《史记》C.《资治通鉴》D.《农政全书》
16.正确计算历史年代是初中生学习历史应具备的基本技能。

请你算一算,公元前119年汉武帝派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距今(2020 年)多少年?
A.2137 年B.2138 年C.2136 年D.2135 年
17.黄仁宇在《中国大历史》中写到:“公元383年,这流亡政府的弱势军队出人意外地打败了前秦领袖苻坚所统率的绝对优势的北方联军。

”这个“流亡政府是
A.东汉B.曹魏C.西晋D.东晋
18.“汉朝长江流域仍是‘江南卑湿……地广人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

汉以后长江流域开发进程加快,至南朝后期沿赣江一带已开发成重要的稻米产地。

”这说明东晋南朝时期
A.南方社会秩序比较安定B.江南自然地理条件优越
C.江南地区得到开发D.经济重心已经转移到南方
19.罗贯中《三国演义》开篇写到“话说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这句话里的最后一个“合”指的是()
A.秦统一六国B.汉武帝的大一统
C.司马炎建立的西晋D.北魏统一黄河流域
20.他是南北朝的一位杰出科学家,在数学、天文历法和机械制造方面有重大成就。

他把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以后的第七位数字,这项成果领先世界近千年。

“他”是
A.郦道元B.张仲景C.贾思勰D.祖冲之
二、解答题
2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物久则废,器久则坏,法久则弊,改革创新历来是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精神财富。

请阅读材料,探究下列问题。

(政治篇)
材料一:卫鞅曰:“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治理国家不一定只用一种方法,只要对国家有利就不必效法古代的制度)。

故汤武不循(遵循)古而王,夏殷不易(改变)礼而亡。

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

孝公曰:“善。

”以卫鞅为左庶长,卒定变法之令。

——摘自《史记•商鞅列传》(1)商鞅变法的目的是什么?他的变法法令中,对后世行政管理制度影响最大的措施是什么?
(2)假如你是生活在商鞅变法时期秦国的一位贵族,你是否支持商鞅变法?为什么?(经济篇)
材料二:
(3)从材料二的图片中,你能获取什么历史信息?该现象的出现有何作用?
(思想篇)
(4)春秋战国时期,伴随社会大变革,中华文化开始勃兴,古圣先贤纷著书立说,在思想领域出现了怎样的繁荣局面?
材料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5)材料三是哪一历史人物的言论?其核心思想是什么?他的教育贡献主要有哪些?22.制度创新是人类社会进步的一个重要表现。

阅读材料
材料一: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是谓小康。

------《礼记·礼运》材料二:下图是周初形势图
材料三:初并天下,令丞相、御史曰:“……寡人以眇眇之身,兴兵诛暴乱,赖宗庙之灵,六王咸伏其,天下大定。

今名号不更,无以称成功,传后世,其议帝号。


-----《史记·秦始皇本纪》材料四:汉初……分封了一些诸侯王国。

诸侯王的权力很大,在封地内可以任免官吏,收取租税,铸造钱币,还拥有兵权。

……使诸侯王得分户邑,以封子弟。

-----百度百科结合所学知识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何种政治制度的出现?
(2)材料二表明西周实行的是什么制度?实行该制度的作用有哪些?
(3)材料三中的“寡人”在地方上推广了什么政治制度?该制度体现了哪一学派的思想主张?
(4)材料四中“诸侯王得分户邑,以封子弟”是因为汉武帝采纳了谁的什么建议?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设计的认识。

23.改革是推动民族进步、国家富强、社会稳定的不竭动力。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商鞅是首屈一指的利国富民伟大的政治家,是一个具有宗教徒般笃诚和热情的理想主义者,商鞅之法……此诚我国从来未有之大政策。

------毛泽东材料二北魏虽然统一了北方,但要巩固政权,还必须解决面临的各种错综复杂的社会矛盾……因为旧贵族的特权和旧部落习俗密切相连,因此当时改革鲜卑旧的习俗,就成为北魏统治阶级意需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

-------卢菡《不可不读的中国历史》材料三北魏孝文帝以其非凡的勇气、魄力,失志不渝地推进鲜卑族的全面汉化改革,将北魏的汉化运动推向高潮。

他的一系列汉化举措,使鲜卑族的主体部分融入到中华民族大家
庭中。

-------胡阿祥《魏晋南北朝史十五讲》(1)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回答,这次改革起到了什么积极的效果?
(2)据材料二,指出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目的,并列举两例其改革旧习俗的措。

(3)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商鞅和孝文帝这两位改革家身上体现的优秀品质,你认为他们的社会变革对于我们今天的改革有什么借鉴意义?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A
解析:A
【详解】
根据题干“能够帮助我们复原北京人身体特征提供依据”,因此,材料需要和北京人的人体相关,故A符合题意;大量石器与北京人的身体无关,故B不符合题意;动物化石不能提供北京人的身体特征,故C不符合题意;灰烬和烧石与北京人的身体无关,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A。

2.D
解析:D
【详解】
依据课本所学可知,我国很早就出现了原始的农耕,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

距今约七千年的河姆渡原始居民的生活,生动的地展现了长江流域原始农耕的途径。

河姆渡原始居民已使用磨制石器,用耒耜耕地,种植水稻。

D正确;元谋人、北京人还没有原始农耕,没种植作物,AB排除;半坡居民种植农作物粟,C排除;故选D。

3.B
解析:B
【详解】
依据课本所学可知,禹的父亲鲧曾主持治理黄河水患,他用了9年时间都没有成功,后被处死。

禹接受治水的重任后,总结教训,采用疏导的方法,开凿河渠疏导洪水人海。

他全身心投人治水,曾三过家门而不人,经过10多年的努力,终于解除了水患。

禹治水有功,得到民众爱戴,被尊称为“大禹”。

黄帝和炎帝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不是禹,B符合题意;为抵御共同的灾难,黄河流域的部落走向联盟,尧、舜、禹通过禅让制依次成为部落联盟的首领,禹是禅让制度下产生的最后一位部落联盟首领。

A排除;约公元前2070年,禹结束部落联盟局面,建立夏王朝,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C排除;禹的儿子启凭借强大势力,在禹死后继承了他的位置,从此,世袭制代替禅让制。

D排除;故选B。

4.B
解析:B
【详解】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国人暴动是公元前841年发生在西周首都镐京的以平民为主体的暴动。

故选项B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尧是黄帝以后比较著名部落联盟首领,尧去世后,尧把部落联盟首领位置让于舜,推舜为帝。

唐尧传位给虞舜,虞舜传位给大禹,
这种让位,历史上称为“禅让”。

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朝,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禹也从部落联盟首领变为奴隶制国家的国王,我国漫长的原始社会到此结束,奴隶社会开始了。

启是禹的儿子,禹死后,启继承父位,成为夏朝第二代国王,从此,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公天下”变成了“家天下”,所以“天下为家”的局面是从启开始的。

故选项ACD 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5.D
解析:D
【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商代的甲骨文是我国最早的文字,是目前已知的最早的成熟的汉字,D项正确;隶书由篆书发展而来,隶书起源于战国,不是我国最早出现的文字,排除A 项;金文是指铸刻在殷周青铜器上的铭文,不是我国最早出现的文字,排除B项;小篆是由大篆省略改变而来的一种字体,产生于战国后期的秦国,通行于秦代和西汉前期,不是我国最早出现的文字,排除C项。

故选D项。

6.C
解析:C
【详解】
根据“平王之时,周室衰微,诸侯强并弱”可得出东周时周天子权威削弱,诸侯争霸,故C 项正确;A项从材料中不能得出,也不符合史实,排除A;分封制逐步瓦解,排除B;当时诸侯争霸,政局动荡,排除D。

7.C
解析:C
【详解】
依据题干信息“西周初年的国家有800多个,到了春秋初年,还剩下170多个,战国之初,只有十几个了”可以看出国家数量逐渐变少,表明历史发展的趋势是国家逐渐走向统一,故C项正确;ABD是对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现象概括和说明,不是历史发展趋势,故排除ABD项。

故选C。

8.B
解析:B
【详解】
孔子是大教育家,有着卓越的教育思想与成就;孔子是大思想家,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孔子的言行被他的弟子整理在《论语》一书里,B符合题意;《春秋》记载了从鲁隐公元年到鲁哀公十四年的历史,A排除;《道德经》是道家经典,C排除;《孙子兵法》是兵家经典,D排除。

故选择B。

9.A
解析:A
【详解】
依据题干示意图信息“春秋时期”“战国时期”“秦朝时期”并结合所学可知,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争霸兼并战争不断,国家的数量越来越少,说明许多小国家在征战的过程中被相对强大
的国家吞并,天下逐渐由分裂走向统一。

公元前221年,最终秦灭六国,实现了国家的统一,因此从春秋至秦历史发展的整体主要趋势是国家逐渐走向统一,A项符合题意;BC项在图片中体现不出来,排除;D项表述不全面,不能体现整体发展趋势,排除。

故选A。

10.C
解析:C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秦朝灭亡后,项羽自称西楚霸王,封刘邦为汉王。

他们为争夺天下,展开了长达四年之久的战争,史称“楚汉之争”。

所以象棋棋盘上的楚河汉界便是来源于这段历史,C项符合题意;A项是发生在东汉末年曹操与袁绍之间,B项战国时期发生在秦赵之间,D项是秦末农民大起义。

由此分析AB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C。

11.B
解析:B
【详解】
依据课本所学,为了适应新的统一形式,加强封建统治,秦朝创立了一套封建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采取了一系列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汉武帝在位时,在经济上、军事上,采取了一系列加强中央的措施。

西汉王朝在政治、经济、军事和思想上实现了大一统;故B符合题意;秦王嬴政公元前221年灭掉六国,完成统一大业,建立秦朝,是开国皇帝;公元前202年刘邦建立汉朝,史称西汉,刘邦就是汉高祖,故A不符合题意;秦始皇为了加强思想控制,实行“焚书坑儒”;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就是把儒家学说作为封建正统思想。

故C不符合题意;秦始皇统一货币使用半两钱;而汉武帝时期使用统一货币五铢钱,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B。

12.D
解析:D
【详解】
依据题干的内容可知,汉初经过长期的战争,人们生活困苦,国家经济衰退,汉文帝和汉景帝为了恢复社会经济,实行休养生息政策,大力发展农业,使得家安定,人民生活富裕,国力强盛,D项正确;招抚流亡百姓题干材料没有涉及,排除A项;增加朝廷收入,题干材料没有涉及,排除B项;禁止人口买卖题干材料没有涉及,排除C项。

故选D项。

13.D
解析:D
【详解】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汉高祖登基后,建章立制并采用休养生息之宽松政策治理天下,让士兵复员归家,豁免其徭役,重农抑商,恢复残破的社会经济,稳定封建统治秩序;汉文帝即位后,励精图治,兴修水利,衣着朴素,废除肉刑,使汉朝进入强盛安定的时期;光武帝。

在位期间,多次发布释放奴婢和禁止残害奴婢的诏书。

为减少贫民卖身为奴婢,经常发救济粮,减少租徭役,兴修水利,发展农业生产。

裁并郡县,精简官员。

因而,汉高祖、汉文帝、光武帝符合“政之所兴,在顺民心”。

故D正确;“政之所废,在逆民心”指的是实行暴政,引起人们反抗。

依据所学,商纣是夏商周时期的著名暴君,因实行暴政,
引起人们反抗,故AB错误;依据所学,周厉王是夏商周时期的著名暴君,因实行暴政,引起人们反抗,故C错误;故选D。

14.C
解析:C
【详解】
从图片的时间轴并结合所学可知,汉代之后是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这一时期的特征是政权分立,民族交融,C项正确;A项是春秋战国时期,B项是秦朝,D项是西汉,排除ABD 项。

故选C。

15.B
解析:B
【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史记》是西汉著名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一部纪传体史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被列为二十四史之首,记载了上至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元狩元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故B符合题意;《论语》是儒家经典,《资治通鉴》是编年体,《农政全书》是农学著作,故ACD均不符合题意。

故选B。

16.B
解析:B
【详解】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公元前119年汉武帝派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距今(2020 年),2138 年年,即119+2020-1=2138年,B项正确;2137 年、2136 年、2135 年均不正确,排除A、C、D项。

故选B项。

17.D
解析:D
【详解】
分析题文的“公元383年,打败了前秦领袖苻坚所统率的绝对优势的北方联军。

”可知这场战役是淝水之战。

淝水之战中,东晋以少胜多大败前秦,稳定了东晋在南方的统治。

故D符合题意;根据材料“公元383年”,结合所学可知,东汉在公元220年灭亡,故A不符合题意;曹魏在公元265年灭亡,故B不符合题意;西晋在公元316年灭亡,故C不符合题意;故选D。

18.C
解析:C
【详解】
依据题干“汉以后长江流域开发进程加快,至南朝后期沿赣江一带已开发成重要的稻米产地。

”,可知这说明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得到开发,东汉末年以来,由于北方长期战乱,北方人口大南迁,充实了南方的劳动力,带来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工具,推动了江南地区的开发,C正确;题干没有反映南方社会秩序比较安定或江南自然地理条件优越,AB排除;经济重心南移完成是在南宋时期,D排除。

故选C。

19.C
解析:C
【详解】
结合所学可知,公元200年,曹操打败袁绍,取得了官渡之战的胜利,奠定曹操统一北方的基础,之后曹操率军北渡黄河,统一了黄河流域。

220年,曹操的儿子曹丕废掉汉献帝,自称皇帝,国号魏,定都洛阳,统一北方。

263年,曹魏灭蜀,266年,司马懿的孙子司马炎篡夺皇位取代魏国建立了晋朝,定都在洛阳,史称“西晋”。

280年,西晋灭掉吴国,结束了分裂的局面,统一全国。

故C符合题意;材料指的是的三国时期而非秦朝,故A不符合题意;汉武帝的大一统之前的政治局面也是统一的汉王朝,故B不符合题意;北魏统一黄河流域,仅属于局部统一,而非全国统一,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C。

20.D
解析:D
【详解】
根据所学,祖冲之在刘徽开创的探索圆周率的精确方法的基础上,首次将“圆周率”精算到小数第七位,即在3.1415926和3.1415927之间。

D项正确;ABC项与圆周率无关,排除。

二、解答题
21.(1)富国强兵推行县制
(2)不支持废除没有军功旧贵族特权
(3)铁农具和牛耕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
(4)百家争鸣
(5)孔子“仁” 有教无类,因材施教
【详解】
(1)根据
解析:(1)富国强兵推行县制
(2)不支持废除没有军功旧贵族特权
(3)铁农具和牛耕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
(4)百家争鸣
(5)孔子“仁” 有教无类,因材施教
【详解】
(1)根据所学和材料一“卫鞅……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孝公……定变法之令”可知,目的是为了富国强兵;推行县制对后世行政制度影响最大。

(2)根据所学可知,不支持,因为变法废除了没有军功的旧贵族特权。

(3)根据所学和材料图片可知,这是春秋战国使用推广的铁农具和牛耕;它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

(4)根据所学可知,这种局面就是百家争鸣。

(5)根据所学和材料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可知,这是孔子的名言,他核心思想是“仁”。

他在教育是的贡献有,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

22.(1)世袭制。

(2)分封制;巩固统治;扩大统治范围。

(“扩大疆域”“传播文化”)
(3)郡县制;法家。

(4)主父偃;推恩令;不断改革和创新。

【详解】
(1)依据材料一“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
解析:(1)世袭制。

(2)分封制;巩固统治;扩大统治范围。

(“扩大疆域”“传播文化”)
(3)郡县制;法家。

(4)主父偃;推恩令;不断改革和创新。

【详解】
(1)依据材料一“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是谓小康。

”意思是,如今大道已经消逝了,天下成了一家一姓的财产。

……这种社会就叫做小康。

结合课本所学,禹死后,启继承复位,成为夏朝的第二代国王。

从此,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公天下”变成了“家天下”。

从此,世袭制出现。

(2)依据材料二“周初形势图”有齐、鲁、宋等诸侯国,可知反映的是西周的分封制。

结合可课本所学,为了巩固统治,西周实行分封制。

周天子把土地和平民、奴隶,分给亲属、功臣等,封他们为诸侯,建立诸侯国;西周通过分封制,保证了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稳定了政局,扩大统治范围。

(3)依据材料三“初并天下,令丞相、御史曰……今名号不更,无以称成功,传后世,其议帝号。

”“《史记·秦始皇本纪》”可知反映的秦朝的历史。

结合课本所学,秦朝统一后,为加强对全国的统治,秦朝创立了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制度。

国家最高统治者称为皇帝,秦王自称“始皇帝”,后代称为二世、三世皇帝,以至千世万世;皇帝之下设丞相、御史大夫。

在地方上,秦朝进一步废除西周的分封制,建立了由中央直接管辖的郡县制;法家强调以法治国,树立君主的权威,建立中央集权专制统治。

故秦朝的体制体现了法家的思想。

(4)依据材料四“诸侯王得分户邑,以封子弟”可知反映的西汉的推恩令。

结合课本所学,汉武帝采纳了主父偃的建议,实行推恩令。

诸侯王除以嫡长子继承王位外,可将封地再次分封给其子弟作为侯国;依据前面的材料,夏朝时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西周实行分封制;秦朝推行郡县制代替分封制;西汉时期颁布推恩令。

由此得出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在不断改革和创新。

23.(1)效果:秦国经济发展起来,军队的战斗力不断加强,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国家;为秦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

(2)目的:巩固政权。

措施: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以汉服代替鲜卑服;改鲜卑姓为
解析:(1)效果:秦国经济发展起来,军队的战斗力不断加强,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国家;为秦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

(2)目的:巩固政权。

措施: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以汉服代替鲜卑服;改鲜卑姓为汉姓;鼓励鲜卑贵族与汉族贵族联姻等。

(3)品质:积极学习先进文化,冲破旧思想、旧束缚的勇气,敢于创新等。

意义:改革要顺应时代的发展;改革推动社会进步;只有改革国家才能富强。

【详解】
(1)依据材料一“商鞅之法……此诚我国从来未有之大政策。

”可知反映的是商鞅变法。

结合课本所学,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任用商鞅主持变法。

商鞅变法推行的一系列改革措施,使秦国经济发展起来,军队的战斗力不断加强,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国家;为秦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

(2)依据材料二“北魏虽然统一了北方,但要巩固政权,还必须解决面临的各种错综复杂的社会矛盾……因此当时改革鲜卑旧的习俗,就成为北魏统治阶级意需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

”由此可知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目的是巩固政权;结合课本所学可知,魏孝文帝即位后,推行了一系列汉化措施,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以汉服代替鲜卑服;改鲜卑姓为汉姓;鼓励鲜卑贵族与汉族贵族联姻等。

(3)依据前面的材料,商鞅变法和魏孝文帝改革,推动了社会的进步。

商鞅和魏孝文帝都是改革家、政治家,得出他们积极学习先进文化,冲破旧思想、旧束缚的勇气,敢于创新等品质;由两次改革的背景、影响,得出改革对我们现在改革的意义:改革要顺应时代的发展;改革推动社会进步;只有改革国家才能富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