鄢陵花木产业调研报告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鄢陵花木产业调研报告第一章发展现状
1.1鄢陵县概况
1.1.1区位和历史沿革
1.1.2自然地理条件
1.1.3经济社会状况
1.2鄢陵县主导产业情况
1.3鄢陵县近期花木产业的发展状况
第二章花木产业发展环境分析
2.1具有的优势
2.1.1具有一定的产业基础
2.1.2自然条件优厚
2.1.3区位交通优势明显
2.1.4人力资源丰富
2.1.5文化底蕴浓厚
2.2花木产业存在的劣势
2.2.1产业布局不够合理
2.2.2产业层次不高,科技支撑不足
2.2.3产业内企业关联度不高,产业链条不完善
2.3花木产业面临的机会
2.4花木产业面临的威胁
第三章花木产业发展重点
第四章花木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
4.1灵活的引资优惠政策
4.2科学高效的管理服务
4.3完善的技术、培训、信息服务政策
4.4多产业联合带动发展
第一章发展现状
1.1鄢陵县概况
鄢陵旅游业发展迅速,已建成了“鄢陵国家花木博览园”、“花都庄园”、“花都温泉度假区”、“阳光生态旅游度假区”、“花乡农家乐”等一大批生态旅游观光景区。

如今,鄢陵被誉为花的世界,草的海洋,树的故乡,鸟的天堂!这是鄢陵人民勤劳和智慧的结晶,是全县人民的骄傲!
1.1.1区位和历史沿革
鄢陵,历史悠久,早在8000年前,先民们就在这里繁衍生息,
周武王灭商后,分封天下,称为鄢国。

春秋战国时期,诸侯逐鹿中原,历史上著名的郑伯克段于鄢、晋楚鄢陵之战、唐雎不辱使命、曹操屯田等历史事件,均发生于鄢陵。

汉刘邦灭秦,统一天下,推行郡县制,置“鄢陵县”。

之后2000多年,鄢陵虽然境域时有变化,建置屡有废兴,但“鄢陵”一名却沿用至今。

到了明朝,鄢陵籍官吏遍及朝野,有“朱明天下鄢半朝”之誉。

花卉栽植达到了鼎盛时期,当时人称鄢陵为“花都”,这就是现在“花都”鄢陵的来历。

鄢陵花卉始于唐,兴于宋,盛于明清,素有“花都”、“花县”之美称,享有“鄢陵蜡梅冠天下”之盛誉,更有“江北花卉数鄢陵”之名位,是我国“南花北移、北花南迁”的天然驯化基地。

截至目前,花木种植面积已达60万亩,种植品种2400多个,各类花园、花圃790多家家,花卉专业户12000户,年产花木12亿株(盆),花农年人均纯收入12600元。

已形成绿化苗木、盆景盆花、草皮草毯、鲜花切花四大系列,产品行销2 7个省、市、自治区,成为我国最大的花木生产、销售集散地,花卉总产值达48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49%。

积极推行标准化生产,抓住鄢陵花卉标准化示范区被列入全国农业标准化示范区项目计划的机遇,制定出台了12项花卉产品标准和16项花卉生产技术规程,其中3项标准通过了省级鉴定并批准发布实施。

建成了农业信息中心和花木交易信息中心,实现了传统营销方式向电子商务的转变。

成功举办了三届“中原花木交易博览会”,2003年8月,占地1500亩的中原花木博览园被国家林业局
首家命名为“国家花木博览园”。

花卉业的快速发展,受到了国家和省部委领导的关注和支持,温家宝、李长春、回良玉、周生贤、江泽慧等领导先后多次到鄢陵视察花卉生产, 都给予了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

鄢陵县先后被命名为“全国花卉生产示范基地”、“全国重点花木市场”、“中国花木之乡”,2001年被国家科技部确定为“国家农业科技园区核心区”。

花卉产业的迅猛发展,极大地改善了生态环境,为发展生态旅游提供了条件。

除此之外,鄢陵境内文物古迹遍布,主要有许由墓、尹宙碑、甘罗古柏、曹操议事台、曹彰墓等。

陈化店地下水储量丰沛,富含多种人体必需的矿物质,其中微量元素锶、偏硅酸含量均超过国际天然矿泉水标准。

我们以资源优势为依托,先后建成了万亩花卉游览区、生态农业观光区、中原花木博览园等20多个景区景点,推出了“花乡农家乐”、“鄢陵生态旅游节”、“花都樱桃观光采摘游”、“花都枣莲观光采摘游”等一系列具有浓郁花乡风情的旅游项目,景区景点基础设施完善,接待能力全面提高,旅游产业体系全面形成。

1.1.2自然地理条件
(一)地理位置优越
鄢陵位于东经114°02′—114°19′,北纬
33°46′—34°14′,地处中原腹地,四季分明,属华中亚热带纬线北部地带气候向华北温带纬线地带气候的过渡区,优越的自然环境,为鄢陵花卉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条件。

如在鄢
陵经过1—2年驯化,枇杷、石楠、棕榈等南方观赏树木比直接移植到黄河以北地区成活率要提高10%—15%。

(二)土壤条件良好
鄢陵属黄河冲积平原,地势平坦,略呈北高南低之势,海拔高度50-65m。

全县土壤分2个土类、4个亚类、8个土属、37个土种,大体上可划分为沙土、两合土、砂姜黑土、黑老土和淤土5种类型。

质地多为轻壤和中壤,土层深厚,土壤pH值为6.5—7.8。

其中70%的土地非常适宜于花卉的种植。

(三)气候条件适宜
鄢陵雨量适中,光照、热量等气候资源丰富。

鄢陵历年平均日照时数为2438h,在花卉生长适宜期的4-10月间各月的日照时数在200h-260h之间,平均每天在7h以上,有利于花卉的生长。

全年太阳辐射总量,年平均为123.58kca/cm2,光合有效辐射量年平均为60.02 kca/cm2。

年平均气温14.3℃,1月气温平均为0.0℃,极端最低气温-16.9℃。

7月平均气温为27.5℃,极端最高温度44℃。

全年≥0℃积温为5268.4℃,无霜期215天。

年平均降水量800mm,主要集中在7-9月。

(四)区位优势明显
鄢陵交通便利、四通八达。

有311国道、325省道、237省道和许(昌)郸(城)地方铁路贯穿东西,219省道纵贯南北。

西距许昌市36km,距北京珠海高速公路、107国道30km,西北距郑
州国际机场70km,北距开封市80km。

有着与周边县、市交流与合作的地缘优势。

1.1.3经济社会状况
鄢陵农业发达,是全国商品粮生产基地和优质棉生产基地县。

盛产小麦、玉米、大豆、棉花、烟叶等,花卉是鄢陵一大特色,素有“花都”“花县”之美称,享有“鄢陵蜡梅冠天下”之美誉,花卉苗木种植发展迅速,种植面积已达40万亩,是“中国花木之乡”,被誉为“中国花木第一县”。

畜牧业跨进“河南省畜牧强县”。

鄢陵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境内文化遗址众多,有乾明寺、许由墓、尹宙碑、甘罗柏等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鄢陵旅游业发展迅速,以发展花卉苗木为主的生态旅游资源,已建成了“鄢陵国家花木博览园”、“花都庄园”、“花都温泉度假区”、“阳光生态旅游度假区”、“花乡农家乐”、“中国腊梅园”、“花卉长廊”、“千亩莲池赏荷园”、“万亩樱桃园”、“陈化店茶文化一条街”等精品景区景点。

中原花木交易博览会暨生态旅游节期间,游人如织,盛况空前。

如今,鄢陵被誉为花的世界,草的海洋,树的故乡,鸟的天堂!
发展农业资源型工业,走农产区工业化的路子,现已形成纺织、食品、建材、机电、化工五大主导产业。

姚花春酒业集团,年产原酒10000吨,产品先后荣获省优部优、国际博览会金奖,法国巴黎世界名优酒金奖。

花都纺织有限公司、鄢陵水泥集团有
限公司、植丰全元化肥有限公司等一批企业集团的产品已成为省级和国家级名牌产品。

乡镇企业异军突起,目前全县乡镇企业个数超万家,从业人员7.6万人,已成为全县农村经济新的增长点。

基础设施日臻完善。

道路四通八达,供水充足,园林绿化与环境保护优良,中原国际大酒店、花都庄园等涉外宾馆,环境优雅舒适;在县城311国道两侧,建有2.5平方公里的经济技术开发区,区内水、电、路、通讯设施完备,功能齐全,是国内外客商投资兴业的理想场所,目前区内已引进项目86人,投资总额达3.6亿元。

城区南建立了大型箱包生产加工园区。

2004年,全县实现生产总值55.5亿元,比上年增长16%,其中一、二、三产业分别增长15%、26%和12%。

项目建设和招商引资成效显著。

强力推进项目建设和招商引资工作,经济发展后劲进一步增强,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9.5亿元,增长85%。

全县确定的41个重点建设项目,计划总投资28.1亿元,本年完成投资5.84亿元,占年度投资计划的98%。

通过形式多样的招商活动,引进各类招商项目122个,其中500万元以上项目52个、1000万元以上项目28个。

全年招商引资额突破10亿元。

工业经济主导地位初步确立,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升级。

全县限额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增加值9亿元,比上年增长51%,工业对经济的贡献率达53%。

非公有制经济完成增加值41.1亿元,增长41.7%,占全县生产总值的比重达74.1%。

县城东区入驻企业33个,固定资产投资超过4亿元。

九发工业园、马栏工业小区、
县东区3个工业基地竞相发展,花都纺织、同舟纺业、万发棉业、万翔纶纤、姚花春酒业等一批骨干企业生产经营良好,振德敷料、永兴九发、合花纺业等一批工业项目相继落户鄢陵,惠隆芦荟、西洋复合肥等一批新项目即将开工。

工业已成为拉动经济快速发展的龙头。

农村经济稳步发展。

全县完成农业总产值42.2亿元,比上年增长14.1%。

夏粮单产478.1公斤,创历史最高水平。

花卉面积达2.55万公顷,产值13.3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35%。

农业产业化经营取得新进展,龙头企业发展到50个。

畜牧业产值达到13亿元,增长12%,占农业总产值的34.2%。

生态旅游品牌效应彰显,花都温泉、阳光旅游等一批新景点即将竣工和投入运营,成功举办第四届花博会。

大力发展农村劳务输出,在外务工人员达14万人。

特色经济进一步凸显,被确定为“全省农业标准化生产示范县”。

财政收支结构明显改善。

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达1.2亿元,比上年增长59.9%(扣除农业税后)。

其中,工商税收完成4600万元,占收入总量的38.3%,收入质量明显提高。

金融服务水平不断提高。

全县金融机构年末各项存款余额23.4亿元,增长14.4%;各项贷款余额21.3亿元,增长9.9%。

各项改革不断深化。

全面实施企事业单位改革,鄢陵宾馆成功拍卖,北方花卉集团顺利改制,花都庄园挂牌出售,公疗医院与上海康软信息技术公司合作经营,教育、卫生、商业等领域改
制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

全面落实粮食直补、调减农业税等各项惠民政策,减轻农民负担,增加农民收入。

城镇“三改”、农村信用社和粮食流通体制改革顺利实施。

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大。

北环路、南望路、栏桂路和工业园区道路建成通车,许尉高速、彭逍路建设进展顺利。

全县新建公路里程达136公里,总投资2.25亿元。

花都风情商业街、乾明寺路商贸街、梅苑新村建设步伐加快,翠柳路贯通工程开始启动,东区综合服务功能日益完善。

对县城区和县域主干道两侧进行集中整治,小城镇建设快速发展,中心集镇辐射带动能力明显增强。

社会各项事业全面发展。

全面实施科教兴县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全年共实施国家级、省级、市级科技项目34个,科技进步贡献份额达到46.5%。

教育事业持续健康发展,体制改革稳步推进。

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费及时足额发放,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待遇不断提高,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实现应保尽保。

全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9.1亿元,增长15.2%。

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429元,增长15%。

1.2鄢陵县主导产业情况
鄢陵县现在花木产业已经成为支柱产业,种植花木使农民富了起来,在花木立县的基础上,鄢陵又逐步发展工业,提出了“工业富县”的口号,建立了产业集聚区、箱包皮具产业园、九发纺织服饰专业园、马栏棉短绒加工专业园、马坊木制工艺品加工专业园、陈化店地下水资源开发专业园等多个高效示范园区,为鄢陵工业快速发展、高效发
展搭建了平台。

传统的食品、建材、化工、机械初具基础。

目前花木产业、工业园区是鄢陵的两大经济支柱。

1.3鄢陵县近期花木产业的发展状况
改革开放以来,鄢陵花木产业在经历恢复发展时期、稳步发展时期、引导发展时期、快速发展时期之后,目前已进入了又好又快的现代化发展时期,成为我国最大的花木生产销售集散地,先后被中国花协、国家林业局命名为中国花木之乡,全国花卉生产示范基地、全国重点花卉市场,被国家林协命名为“中国腊梅之乡”,国家主要领导先后莅临鄢陵视察,对鄢陵发展花木的做法和成绩给予充分肯定。

通过近年来的发展,花木产业已成为鄢陵的优势主导产业,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

一是种植规模化。

目前全县花木面积发展到52.4万亩,形成了绿化苗木、盆景盆花、鲜花切花、草皮草毯四大系列,有2300多个品种,年产值24.7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39%,花木主产区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7600元,被誉为“中国花木第一县”,许多来鄢陵视察的领导和观光的游客都称这里是宜居的地方。

二是产品标准化。

主要花木产品从育苗、种植到采收、包装、储藏、运输以及生产资料的应用等环节积极推行标准化,有效提高了花木品质。

三是运作企业化。

着力打破分散种植、无需经营的局面,引导农户完成一定的原始积累后加大资金、技术等方面的投入,组建花木企业,提高市场应变能力,并通过招商引资等方式引进一大批花木企业。

目前,全县拥有各级各类花木企业649家,其中38家具有国家园林绿化工程资质。

四是经营集约化。

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积极推进土地经营权规模流转,吸引大型花木公司进入,转变花木产业发展方式,杜绝放手经营、无序竞争现象,将数量、质量、效益有机结合,实现土地增效、农民增收、企业受益。

同时,为实现土地受益的最大化,积极推行一体化的中原模式,如新地苗木科技有限公司、龙源世纪花木园等企业采取一体化的模式,形成生态循环经济。

五是产业延伸化。

花木业的蓬勃发展不仅带动了交通运输和餐饮等相关产业的发展,而且极大改善了生态环境,促进了生态观光和旅游业的发展。

目前以花木为背景,鄢陵县花都温泉度假区成为全省最大的露天度假区,并开通了农家乐休闲游等一系列休闲旅游项目,来鄢陵的游客数量逐年攀升。

第二章花木产业发展环境分析花木产业的环境分析采用SWOT分析法,即鄢陵花木产业的优势(strength)、劣势(weaknesses)、机会(opportunity)、威胁(threat)。

优势、劣势即花木产业的内部环境分析,机会、威胁即花木产业的外部环境分析。

2.1具有的优势
鄢陵花木产业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已经具备了一定的产业基础,自然条件优厚,区位交通优势明显,人力资源丰富,文化底蕴浓厚。

2.1.1 具有一定的产业基础
鄢陵县1985年开始发展花木,由于花木的收益比种植传统农作物高,花木种植迅速扩展开来,种植面积迅速扩大。

老百姓也开始引进新品种,花木经纪人趁势出现并不断增多,花木种植、销售链条逐渐形成。

花木品种引植于全国各地,行销全国各地,尤其是东北、西北、华北“三北”地区,销售渠道广范。

在个体户花木种植的出现下,花木企业也伴随出现,企业比个体户销售渠道广,种植成规模,花木信息多。

全县拥有各级各类花木企业649家,其中38家具有国家园林绿化工程资质。

花木企业不断向规模化、集约化方向发展,科技含量不断提高,采用现代农业手段,高档花木代替传统低档花木,花木附加值提高。

名优花木园区的建立,大型花木企业开始落户鄢陵,带动各花木提高自身竞争力,实力不断增强。

在花木的快速发展下政府的引导也不断跟进,路、电、水、讯等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花木交易博览会应运而生。

随着花木的发展,目前鄢陵花木种植60万亩,形成了绿化苗木、盆景盆花、鲜花切花、草皮草毯四大系列,绿化苗木已初具规模,有2400多个品种,2010年花卉苗木总产值48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49%,花木主产区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2600元,是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的两倍多,被誉为“中国花木第一县”,是全国最大的生产销售集散地,先后被命名为“全国花卉生产示范基地”、“全国重点花卉市场”、“中国花木之乡”、“中国腊梅文化之乡”、和“中国花木之都核心区”。

2.1.2 自然条件优厚
(一)地理位置优越
鄢陵位于东经114°02′—114°19′,北纬
33°46′—34°14′,地处中原腹地,四季分明,属华中亚热带纬线北部地带气候向华北温带纬线地带气候的过渡区,优越的自然环境,为鄢陵花卉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条件。

如在鄢陵经过1—2年驯化,枇杷、石楠、棕榈等南方观赏树木比直接移植到黄河以北地区成活率要提高10%—15%。

(二)土壤条件良好
鄢陵属黄河冲积平原,地势平坦,略呈北高南低之势,海拔高度50-65m。

全县土壤分2个土类、4个亚类、8个土属、37个土种,大体上可划分为沙土、两合土、砂姜黑土、黑老土和淤土5种类型。

质地多为轻壤和中壤,土层深厚,土壤pH值为6.5—7.8。

其中70%的土地非常适宜于花卉的种植。

(三)气候条件适宜
鄢陵雨量适中,光照、热量等气候资源丰富。

鄢陵历年平均日照时数为2438h,在花卉生长适宜期的4-10月间各月的日照时数在200h-260h之间,平均每天在7h以上,有利于花卉的生长。

全年太阳辐射总量,年平均为123.58kca/cm2,光合有效辐射量年平均为60.02 kca/cm2。

年平均气温14.3℃,1月气温平均为0.0℃,极端最低气温-16.9℃。

7月平均气温为27.5℃,极端最高温度44℃。

全年≥0℃积温为5268.4℃,无霜期215天。

年平均降水量800mm,主要集中在7-9月。

2.1.3区位交通优势明显
鄢陵交通便利、四通八达。

有311国道、325省道、237省道和许(昌)郸(城)地方铁路贯穿东西,219省道纵贯南北。

西距许昌市36km,距北京珠海高速公路、107国道30km,西北距郑州国际机场70km,北距开封市80km。

有着与周边县、市交流与合作的地缘优势。

县内开通了东、西、南、北四条环城通道,打通了人民路、翠柳路、梅里路,新建了花博大道、花海大道、花溪大道、金水大道、金瑞大道、金博大道、合欢路、翠微路等20多条道路,出行条件大为提高。

方便快捷的交通,不但利于鄢陵花木及时销售,而且方便外地客商来鄢采购,周边城区市民来鄢观光旅游,带动第三产业发展。

2.1.4 人力资源丰富
鄢陵县目前拥有花木企业800多家,专业户、重点户1.2万户,从业人员22万多人,占鄢陵县总人口1/3多。

一些花卉技术人才来鄢工作,传播技术,本县人民都是乡里乡亲,通过“传、帮、带”的方式花木技术迅速普及,花木种植区内人人都是花木种植的行家里手。

几十年的发展过程中,连儿童在耳濡目染下都能胜任嫁接、扦插等花木种植工作。

鄢陵县拥有6800多名花木经纪人,他们跑遍全国各地引进新品种,又把花木销往全国各地,实现了内引外联、跨省销售,极大地促进了鄢陵花木的传播及品牌效应。

名优花木科技示范区的建立,大型花木企业的引进,带来了先进的技术、管理理念、新品种,同时扩宽了销售渠道。

先进技术、管理
方法的传播可以培养更多的花工,并且可以提升他们的技术水平。

人力资源是所有资源中最核心的资源,也是最能创造价值的资源。

鄢陵人力资源丰富,为花木产业的良好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1.5 文化底蕴浓厚
中华五千年文明史源远流长,黄河是中国的母亲河,中原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而中原又以黄淮流域为主,鄢陵身处黄淮流域腹地,拥有灿烂的文化。

璃佛像雕砖8块。

塔顶为铜质宝珠塔刹。

塔前有明隆庆元年(1567年)碑刻1通。

1986年11月,公布为河南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许由隐耕处、许由墓的文化意义深刻。

许姓始祖许由为尧舜之师,他以辞尧禅让、隐居箕山、挂瓢洗耳而闻名于世,是中国历史上有文献记载的第一位隐士,被誉为隐士鼻祖。

许由拒绝荣禄、谦让隐退的高风亮节,对中国隐士文化乃至道家文化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一部分。

从许由开始形成的隐士之思想、志趣和情怀,如谦让为大、不慕荣利,厌恶官场、回归自然,鄙弃功名、甘于淡泊,悠游山水、忘情诗书,躬身劳作、体验艰辛,等等,受到历代知识分子的推崇和追求,形成了中国知识分子的精神品格。

甘罗古柏位于鄢陵县甘罗村,甘罗庙内有一古柏,种植于前汉,至今已有两千多年,先仍枝繁叶茂,郁郁葱葱,状如伞盖,非四五人不能合抱,当地人把此树奉为一棵灵性之树。

该古柏为纪念秦朝上卿甘罗而种植。

甘罗从小聪明颖慧,机智过人,12岁拜为秦丞相。

丰富的文化资源,加上花木产业带来的美丽景致,鄢陵的旅游业大有前途。

2.2 花木产业存在的劣势
鄢陵花木产业虽然具有一定的优势,但面对着日益科技化、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企业存在着不足,阻碍着鄢陵花木产业更好的发展。

产业布局不够合理;层次不高,科技支撑不足;产业内关联度不高,产业链条不够完善。

2.2.1 产业布局不够合理
鄢陵花木产业在刚开始起步阶段是外延式铺摊子式的种植,是一个摸索阶段,没有一个合理的规划,这也为之后的发展埋下了弊端。

花都大道以南,花木发展较早的村庄如姚家村、大路王村、圪垱头村等这些散户小农式种植面临着规模化、集约化、专一化、区域化改造,以此来提高其产业附加值,但牵涉到村民利益,困难重重。

目前花都大道两侧的花木企业布局合理,但企业内部布局不够合理,种植不够标准化、现代化,与大型花木企业差距较大。

现在鄢陵花木是“多而全”、外延式的发展。

未来花木发展是集约化、“精而细”的深入内涵式发展。

鄢陵在“多而全”的基础上没有形成“精而细”的内涵式发展,市场竞争力不够强,同时没有打出自己的花木品牌。

现在社会品牌效应尤为重要。

2.2.2 层次不高,科技支撑不足
任何行业从小到大的发展过程中,科技含量不断提高,提高附加值,立于不败之地。

鄢陵花木分为四大块:绿化苗木、草皮草毯、盆景盆花、鲜花切花,绿化苗木、草皮草毯未来的发展会日益趋向饱和,并且附加值极低,不能作为未来发展的重点。

盆景盆花、鲜花切花需要高科技的支撑,附加值高,是未来发展的重点。

目前鄢陵的花木主要集中在绿化苗木,科技含量不高,不能做未来发展重点,需调整产业结构,向盆景盆花、鲜花切花这些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的方向发展,但在这两个方面鄢陵目前科技力量太弱,还不能胜任,并且没有规模。

鄢陵目前现代农业发展滞后,跟不上时代步伐,水、电、路、讯等基础设施还有待提高,除了花木企业里有喷灌、滴灌现代农业基础设施,其他都还是传统农业,温室、花棚更是很少,并且室内设施不全;个体农户种植更是采用传统农业,效率不高。

2.2.3 产业内关联度不高产业链条不完善
花木产业链条为:育种种苗生产种植销售流通。

目前鄢陵花木的发展主要集中在种植这一块,是花木生产大县,但育种方面太薄弱,不能自己研究、培育新品种,花木生产所需的品种、种子、种球、种苗主要依赖外地引进,没有自己的育种研究机构、专门的育种公司,从根源上制约了鄢陵花木产业的发展。

在生产种植之外缺乏对花木的深加工,如对其进行捏造成型,提炼腊梅油等花油,通过深加工可以提高其附加值,从而深化拓宽产业链条。

花木的销售:花木企业主要靠自己,由于花木企业掌握信息相对较多,种植成规模,销售不成问题,尤其这两年销售前景一片大好。

但花木企业缺乏主动出击分析了解市场需求,花木种植档次低,不能与时俱进。

个体户种植的销售渠道主要依靠花木经纪人,他们获取信息较少,信息过于不对称,种植呈现散、乱、杂现象,被动地接受市场,造成花木种植盲目性、效率低,同时花木经纪人尽量压低价格,销售链条过长,从种植户到最终购买者中间要经历几道经纪人,销售环节过多,造成层层压榨,花农收入太低。

销售信息的不对称造成了花木的销售低效,也导致了花木发展的低效。

花木产业与其他产业融合肤浅,鄢陵通过种植花木环境优美,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