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UP08001 苏荻 浅谈肖邦练习曲Op.10, No.1--肖邦练习曲的精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
题目:浅谈肖邦练习曲Op.10 No.1
——肖邦练习曲的精华
姓名:苏荻
系别:音乐系
专业:音乐表演
年级:2008级
学号:MUP08001
指导教师:魏美惠职称:副教授
2012 年 5 月 12 日
原创性声明
兹呈交的学位论文(设计),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独立完成的研究成果。
除文中已经明确标明引用或参考的内容外,本论文(设计)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
本人依法享有和承担由此论文而产生的权利和责任。
声明人(签名):
日期:年月日
浅谈肖邦练习曲 Op.10 No.1
——肖邦练习曲的精华
【摘要】肖邦出生于波兰,是19世纪浪漫主义时期音乐界举足轻重的人物,被后世尊称为钢琴诗人。
他一生创作了大量优秀的钢琴作品,与此同时他还是一位爱国的革命斗士,一生中都用音乐在为祖国的命运贡献出自己的力量。
而他所创作的钢琴练习曲,在精神上都具有他特有的爱国主义情怀,在技术上肖邦练习曲已经不单一追求某种技术的练习效果,而是力求每一首练习曲都有其表达的情绪,使得每一首短小的练习曲都仿佛是一首音诗。
这篇论文分成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对肖邦的一生的介绍,以及每个不同时期的具体分析;第二部分为对肖邦练习曲Op.10 No.1作具体详细分析,会通过不同的例子和图表尽量详细的展现在读者面前。
【关键词】钢琴肖邦钢琴练习曲
On the Chopin Etude Op.10 No.1
- The essence of the Chopin Etudes
【Abstract】Frederic Chopin was born in Poland, is a pivotal figure of 19th century Romantic period music, after the Blessed One called the poet of the piano. His life created a lot of good piano music, at the same time he was a patriotic fighters for the revolution to life with music in their strength contribution to the destiny of the motherland. He created Piano Etudes, in spirit, have his characteristic patriotism, technically Chopin etude no longer the pursuit of a practice effect, but strive each etude has its own expression. emotions, each of the first short etude like a tone poem. This paper is divided into two parts, the first part of the introduction of Chopin's life, as well as specific analysis of each of the different periods; the second part is to make a detailed analysis of Chopin's Etude Op.10 No.1, through different the examples and diagrams in as much detail as possible to show in front of readers.
【Keywords】Piano Chopin Etude
引言 (1)
一、肖邦的一生 (2)
(一)“神童”的少年时期(1810-1825年) (2)
(二)早期创作及旅行时期(1825-1831年) (2)
(三)定居巴黎时期(1831-1838年) (3)
(四)病情恶化及最后时期(1838-1849年) (3)
二、肖邦练习曲简介及Op.10, No.1的具体分析 (5)
(一) 肖邦练习曲简介 (5)
(二)肖邦练习曲Op.10, No.1 简介 (6)
(三)肖邦练习曲Op.10, No.1音程关系的奥妙 (7)
结论 (12)
致谢语 (13)
参考文献 (14)
肖邦的一生注定是不平凡的一生,他给后人留下了许多珍贵的遗产,在波兰,肖邦是全国人民的民族英雄,在钢琴世界里,他是不折不扣的钢琴诗人,两百多年来无数人凭借他的音乐找到了爱,找到了希望,找到了继续生存下去的勇气。
即便到了今时今日,在世界的东方,中国的钢琴爱好者们依然大量地练习者肖邦的优秀作品,试图窥探肖邦音乐中的奥秘与精华。
无论处在何种环境何种心情,你总能在肖邦的作品中找到共鸣,夜曲的宁静优美最适合在午夜的窗台独自欣赏;波兰舞曲的激情恰如其分的释放我们满腔的爱国情怀;一整套的前奏曲,表达的不正是对前人的尊重和爱吗?肖邦对巴赫的情怀确实让人感到,正如当代人对肖邦的热情从不减退。
肖邦的钢琴作品种类繁多,如浩瀚大海般丰富。
而他所创造的两套钢琴练习曲可以算上钢琴家与钢琴爱好者之间的分水岭,具有针对性的高难度技术,如音诗一般篇幅不长,每一首确有着独特的旋律线条。
一、肖邦的一生
肖邦,是19世纪波兰音乐界的杰出代表,浪漫派爱国钢琴家、作曲家、教育家,他一生致力于音乐事业之中,被后人誉为钢琴诗人。
他出生于1810年3月1日,邻近华沙的热拉佐瓦—沃拉的一个田庄里。
他父亲原是法国人,年轻时移居波兰,参加过波兰反抗异族侵略的起义,失败后一直从事教育工作;母亲出生于波兰贵族家庭。
他一生创作了大量的钢琴作品,如4部叙事曲、十余部波兰舞曲,26首钢琴前奏曲,27首钢琴练习曲等等。
肖邦的一生,于神奇、游吟、爱国、哀愁等之眼是分不开的。
基本可以分成以下几个阶段:
(一)“神童”的少年时期(1810-1825年)
肖邦从小就展露出独特的音乐才能。
他6岁开始学习钢琴,7岁发表第一首作品,8岁第一次公开演出,13岁开始学习理论,14岁得到沙王的赏识。
肖邦的母亲会弹钢琴,又爱唱波兰民歌,因此,肖邦自幼便从母亲那里获得了波兰民间音乐的深刻印象。
由于身体羸弱,肖邦到了十三岁才进学校读书,但是在此之前,他在家却毫不费力地学会了各门课程。
应该说,肖邦这一时期的思想成长得益于慈母的善教、父亲与华沙文化界人士密切往来等良好氛围的影响,钢琴方面才能则更源于他自身的天赋能力及他具有创造性和独特性的个性。
①
(二)早期创作及旅行时期(1825-1831年)
1825年肖邦中学毕业后进入了华沙音乐学院学习,也开始了进行音乐作品创作。
同年6月他出版了人生中第一部作品《e小调回旋曲》。
这段时期,肖邦经常在波兰乡间生活,从而接触了大量民间音乐和爱国进步思想。
1829年,肖邦毕业时正逢波兰民族运动高潮,恩师及友人的爱国思想都对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音乐学院学习的期间,肖邦不仅积极参加华沙的音乐活动,而且与进步文学家、诗人等广泛接触,如他当时的挚友摩赫那茨基就是激进的浪漫主义诗人,也是后来华沙起义的直接参与者。
同年肖邦分别在维也纳、德国和意大利进行了较长时间巡回演出。
1830年11月2日,受当时法国大革命及波兰动荡不定局势影响,在亲友、老师的敦促下,肖邦毅然决定离开了自己的祖国。
其实肖邦本意只是动身到国外旅行游学,争取在较为有利的条件下,用他的音乐为祖国服务,为祖国争取更大的荣誉,可是事与愿违事实上,这一去就是他与自己祖国的永诀了。
在1831年9月,肖邦在离维也纳赴巴黎的路上,得知了起义失败
①黄因. 肖邦钢琴作品及演奏研究[D]. 厦门:厦门大学, 2002年.第5页.
和华沙沦陷的消息,在精神上收到了沉重的打击,感到了极大的悲痛。
民族的悲剧在他的心灵中激起了千层巨浪,在抑制不住的情感冲动之下肖邦创作出了许多一流的作品,如:充满了革命斗争情绪的c小调《革命练习曲》,汹涌澎湃的《d小调前奏曲》和沉重悲痛的《a小调前奏曲》。
(三)定居巴黎时期(1831-1838年)
1831年9月肖邦来到了巴黎,巴黎这一个充满了自由浪漫空气的城市深深地吸引住了肖邦。
他开始为贵族家庭做钢琴教师,慢慢减少公开演出,把工作的重心转移到作曲上。
渐渐他与当时其他音乐巨头李斯特、门德尔松、柏辽兹和贝里尼相互结识,并从此定居巴黎。
次年2月26日,肖邦在巴黎举办的第一次音乐会大获成功,也巩固了其自身在巴黎音乐界的地位。
肖邦在巴黎从三十至四十年代规模宏大的音乐活动中,见识了意大利和法国歌剧的多种题材,熟悉了意大利和法国具有高度技巧的声乐艺术,了解了当代钢琴艺术的所有成就,在某种意义上来说,巴黎成就了肖邦这辉煌的一生。
在1834年同门德尔松等一起沿莱茵河旅游演奏,到莱比锡又认识了舒曼-感受着文学艺术界进步人士的精神影响,使肖邦打开了眼界,对他的思想的成熟起着有益的作用。
1835年肖邦在德累斯顿认识了波兰贵族的女儿玛利亚,可惜并没有修成正果。
而他的下一段恋情,就是与法国女作家乔治·桑所纠缠的爱情故事。
(四)病情恶化及最后时期(1838-1849年)
肖邦的肺病其实早于1835年已经发现,过度的工作令他的病情不断恶化,在1838年秋天,他病情又一次加重了,同年冬天肖邦与乔治·桑决定移居到西班牙的马略卡群岛上养病,希望西班牙新鲜的阳光与空气可以对肖邦的病起到改善的作用。
在乔治·桑的照料下,肖邦的病确实渐渐好转,后来他们也曾短时间移居到其他一些海滨城市。
与此同时,这段时间可以算肖邦最后的成熟,创作了大量优秀的作品,如《降b小调奏鸣曲》、《24首前奏曲》等等。
可惜事与愿违,随着两人感情的逐渐淡薄,并最终破裂,肖邦的健康也日况日下。
在他生命的最后阶段,曾默默的回到巴黎,虽然在1848年春曾经短暂去过英国,受到欢迎,但是他这时候的精神状态,正如他自己在信中所说,已经“没有任何感觉,只是拖着生活,耐心等待自己的终场”。
最终肖邦于1849年10月17日在巴黎去世。
从事后可以看出来,同乔治·桑的关系破裂,是肖邦这一生的致命打击。
巴黎所有的优秀艺术家,都参加了他的葬礼-用莫扎特的《安魂曲》和肖邦自己《葬礼进行曲》送他下葬。
他的遗体埋葬在巴黎拉雪兹神父墓地,按肖邦遗嘱,取出从华沙带来的银杯中祖国的泥土,撒在他的墓地上。
他的心
脏也按他的要求运回祖国波兰。
肖邦的创作几乎全部是钢琴曲。
他选择同他的天分最相接近的这一领域,通过钢琴表现出非同寻常的思想深度,与此同时他为钢琴这一乐器所创作的各种体裁又是那么完美和丰富,以上这一切都让人感觉到:局限于钢琴这一单一乐器,似乎已经找不到缺陷了。
肖邦的创作大体上可以用他离开祖国的那一年作为两个时期的分界线。
1830年之前的作品已经可以看出他与波兰民间音乐的直接联系,他也已经形成了自己的创作风格,但是也有一些当时风靡的技术或者传统写法的痕迹。
在1830年之后,肖邦的创作已经完全成熟,他的爱国情怀,对祖国的无限思念甚至是因为残酷现实希望破灭而引起的沉痛情绪都能在他所创作的不同作品中有所体现。
其中他的爱国思想在波兰舞曲和玛祖卡舞曲中表现得尤为突出。
后来几年中,也是他人生中最高产的时期,创作了如几首叙事曲和奏鸣曲,最优秀的波兰舞曲和玛祖卡舞曲等等。
肖邦可以说是他所处的时代最先进的思想的代表和喉舌,他的音乐与波兰民族解放运动紧密相连,发挥着富有革命性的作用,因此曾被舒曼称为“藏在花丛中的大炮”。
即便是在巴黎时期,肖邦也有这样的一段自白:“······一切晚会、舞会、音乐会都使我感到厌倦,我周围是这样的悲哀、忧郁、孤独,我不能随我的心意行动,我不得不打扮、装饰自己,在沙龙里装出一副安详的样子,然后回到家里在钢琴上独奏,发泄自己的苦闷······”。
可见在离开祖国的每一天,肖邦还是心系祖国,没有忘记祖国正面临的种种磨难。
肖邦的一生波澜壮阔,引用一句评价他的名言“生于华沙,灵魂属于波兰,才华属于世界”。
在过去的二百年中,肖邦的名字早已成为了一个家喻户晓的名字了,毫无疑问,只要有音乐存在一天,肖邦的名字就会一直留存在人世间。
在他短暂的一生中,为人类带来了无数宝贵的精神财富,同时也永远了改变了这个世界。
二、肖邦练习曲简介及Op.10, No.1的具体分析
(一) 肖邦练习曲简介
首先我想谈一谈何为练习曲,练习曲原本是作曲家为了让学生提高自身演奏技巧的曲子,而那时候的练习曲就是为了这一个单一目标而创作的。
十八世纪之前,由于乐器发展的关系,当时是以古钢琴练习曲为主,而到了十九世纪渐渐出现了大量的作品。
比如克莱门蒂的《钢琴练习曲一百首》、莫谢莱斯的《练习曲集》等等。
毋庸置疑的是,练习曲对于钢琴音乐的发展是必不可少的。
对于中国大量学习钢琴的少年儿童来说,在学习钢琴的初期钢琴某种意义上来说就等于车尔尼所创作的多部钢琴练习曲,可见练习曲的重要程度。
早在巴罗克时期,巴赫就开始专门写一些对某种单一技术针对性很强的曲子,如前奏曲和赋格。
在巴赫的《平均律键盘曲集》中,有大量具有练习曲特性的前奏曲,在今天西方学生学习钢琴时,还会经常运用到这些前奏曲来提高手指的基础技术。
这些前奏曲实现了将技术练习和音乐艺术性交相辉映,水乳交融的效果。
随着发展进入到浪漫主义时期,肖邦和李斯特已经不满足于创作针对单一技术的练习曲。
李斯特所著的练习曲更倾向去炫技方面,即是技术要求到达极高的层面,包括著名的《超技练习曲》等等,然而肖邦创作的练习曲不同于李斯特所写的练习曲,没有那种常常流于单纯的、机械的技术练习和枯燥、平庸的缺点。
他们不仅有针对性、较难的技术练习,有些还有比较深刻的思想内涵,就像是一篇篇短小的音诗。
因此,人们常常把肖邦的练习曲,说成是钢琴音乐史上一种革命。
在这里我想和大家说说到底是谁让肖邦有了创作练习曲的欲望呢?原来是伟大的意大利小提琴演奏家和作曲家—帕格尼尼。
原来在1829年夏天,当时年轻的肖邦在华沙听到了帕格尼尼的演出,并为之神魂颠倒,非常入迷。
他思考着为什么自己不可以也照本宣科,也来自己尝试创作一曲?随后为后人所赞叹不已的肖邦练习曲就因此机缘巧合渐渐创作出来了。
肖邦一共创作了27首练习曲,作品10的12首,作品25的12首以及3首新练习曲。
其中第一卷一共12首练习曲(作品10号)肖邦献给了李斯特,因为他认为李斯特是“自己作品的一个出色的演绎着”;第二巻也是12首练习曲(作品25号)肖邦献给了一位与李斯特关系非比寻常的达·阿古特伯爵夫人。
肖邦这些练习曲,除了用于练习钢琴演奏技巧,也是为旋律、和声、节奏以及情绪表现用的练习曲。
尼克斯对这些练习曲的
评价是:“健康而又新鲜,又像是沐浴在梦中所见哀调之中”,“这些练习曲中,技巧的含义常常与美的含义相平衡。
”
肖邦练习曲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更能体现出它自身的艺术价值,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
《肖邦:生活和创作道路》这一书出自俄罗斯著名音乐学家乌什·希林斯基之手,其中这样写道:“练习曲不仅成了钢琴音乐新的风格及其具有的格式的井井有条的展现,而且是这一风格的艺术升格。
”肖邦练习曲对于音乐界的冲击和影响是巨大而深远的,无论是在同时代还是后世的音乐家都能看出肖邦的影响,如李斯特、拉赫玛尼诺夫、斯科尼雅宾和德彪西等等。
他们几位伟大作曲家所写的练习曲似乎都继承了肖邦的传统,所创作的练习曲越来越不像练习曲,甚至被后人称为是练习曲的“非练习曲”。
但是他们更为注重了音乐性的追求,不仅仅满足于对技术性的研究,而是把这些以练习曲为形式出现的作品写得富有价值并能够用于音乐会演奏的优秀作品。
而这一点是具有特殊意义的,在前人的眼中练习曲的作用非常单一,绝对不可能被搬上音乐会舞台,而正是从肖邦开始,让这一种音乐体裁得到了巨大的发展,为后人的创作提供了一条崭新的道路。
(二)肖邦练习曲Op.10, No.1 简介
肖邦练习曲Op.10, No.1《C 大调练习曲》,创作于1830年,是一首极富魅力的、充满激情与活力的技巧性琶音练习曲。
它明显地受到巴赫的影响,表现在音型上都是分解三和弦和七和弦,它的音调明朗、和声严谨、情绪庄重,接近“圣咏”。
所以有人称它为“逃跑的众赞歌”。
肖邦写的练习曲中,有些作品与传统上的练习曲有着很大的差异,如Op.10, No.5、Op.10, No.12等,而相对来说,这一首练习曲的结构是所有肖邦练习曲中最接近传统练习曲的,可以说是最像练习曲的肖邦练习曲。
这一首练习曲也曾被许多钢琴大师所演绎,在互联网上可以轻易找到鲁宾斯坦、李赫特、基辛、戈多夫斯基等大师演绎的不同版本。
这首作品在创作上,可以很清楚看见巴赫的痕迹。
李斯特曾经评价肖邦为“巴赫的狂热弟子”,这首练习曲是肖邦24首练习曲的开篇之作,有不少的钢琴研究者发现它与巴赫《平均律键盘曲集(上)》的开篇之作《C 大调前奏曲》(BWV846)有着一定的关联:C大调分解和弦织体,四(五)度循环和声链。
可见巴赫对肖邦影响多么深刻,肖邦的一生对巴赫始终抱着极其崇敬的心情,这在他创作24首钢琴前奏曲(作品28)这件事情上可见一斑,正正是因为肖邦曾跟随他的钢琴老师齐夫尼学习过巴赫的48首平均律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才会有以上这一套前奏曲的出现。
以下笔
者将对这首练习曲进行具体分析。
(三)肖邦练习曲Op.10, No.1音程关系的奥妙
这首练习曲一开始作者标注了legato,由此可见作者对这首曲子连贯性上的要求是至始至终的。
而为什么要对连贯性特别提出要求?那是因为这首练习曲特殊的音程关系组合而产生的特殊要求。
首先我们来看第一小节的音程关系,纯5度+纯4度+大3度,再看第3小节,大6度+小3度+纯4度,以上是整首曲子的缩影,不同的音程关系把这首看似简单一直上下行来回琶音进行的练习曲增加了极大的难度,特别是出现黑键甚至黑键出现在1、5指时,后文中我会具体用例子分析。
总而言之,我个人认为这首练习曲的精华,就在于右手富有变化的音程关系,这是肖邦一个非常巧妙设计,看似不断重复的来回上下行进行,实质是充满了变化甚至没有重复的音程关系。
这样的设计不仅带来了高超的技术性练习效果,而在音乐性上也是有体现的。
接下来我想谈谈练习这首作品的一个重点。
在练习如此多变的音程进行时,指法是非常重要需要特别留意的一点,第1、2小节开始可以算是为整部作品定下了基调,右手以1245的指法进行,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右手15指直接的链接,而且是大量出现。
重音记号出现在4个为一组的琶音第一音上从而勾勒出旋律线条。
简单来讲,在高速演奏这首练习曲时,其实是不可能每一个音都那么“亮”,那么突出,所以说理想情况是应该能清楚的听到重音记号所标记的音符,从而让整个旋律连绵的进行着。
接下来左手持续8度向下进行,右手出现了1235接5421等等不同的指法组合进行。
其实作者的目的已经非常明确,为了训练手从收拢状态迅速而自如地过渡到伸张状态的能力(反之亦然),利用多种不同指法组合的变化,使每根手指间伸张幅度在不规则的变化,从而让手指达到自如伸展的训练目的。
相对用单一的组合方式创作的练习曲来说,这一点可以说体现出肖邦钢琴作品的创新性。
②
随着乐曲的进行到了第6小节,黑键的加入使得对练习者右手的要求大大提高,黑键比白键小而短,需要用更多的时间做的精确而有力的弹奏效果。
与此同时左手继续连贯而有力的进行勾勒出优美的旋律线条。
其中第30和第33小节出现了分别以黑键为开始的上下行琶音进行,指法分别为5321和1235,这一演奏方法在肖邦之前的作品中从未出现,也可以说是他创作的新演奏法。
可以说在练习整首练习曲时,出现黑键开始的这几句是最有难度,也是学生在练习中必须要克服的一个技术难点。
在触键和
②金茗. 谈肖邦练习曲(Op.10, No.1)的部分演奏技巧[J]. 乐府新声. 2005年. 第56页.
速度的把握,音色强弱的控制都是需要学生对手指的高度控制。
在第33小节,第一次出现了渐强(cresc),到35小节出现强(f),再到第36小节出现减弱(dim)。
这里是全首作品作者第一次标注的起伏过程,可见整体趋向已经渐渐推向高潮。
由42小节开始,出现了总共3小节的右手来回2个8度进行,除了这三小节这首练习曲右手其他所有进行都是以4个8度为单位。
与此同时渐强到强再到减弱也充斥在这一部分,为歌曲情绪的发展起着推波助澜的关键作用。
在这三个小节中,踏板的运用也和之前不同。
在之前踏板一直为每小节更换一次,在这里变成每小节换两次,因为右手音程距离变短了,随着产生的音响效果也不一样。
为了避免出现杂乱的效果,更频繁的更换踏板也显得是必须的。
48小节一个短暂的减弱后,49小节又开始重现作品开始的进行。
T-S-D的进行也为作品起到稳定的作用,随之出现的变换音,为演奏难道增加了不少。
直到64小节,音程组合出现了较大的变化,在这一小节之中,肖邦采取了不一样的音程关系,这一点我们可以很直观的指法上看出来,分别是5421和5321,前两拍音程关系是小3度+大3度+大6度;后两拍音程关系是大3度+大2度+小6度。
可以说这些音程关系似乎仅仅在书面上看,只是作曲家一点小小的变法。
但是其中包含了肖邦寄予对练习者手指控制力上的巨大期望,每位亲身练习过这首练习曲的人一点也会深有体会。
在练习这首练习曲的过程中,我发现不同的音程和不同的黑白键组合,对演奏技巧上的要求也是完全不一样的。
显而易见全部为白键时是最简单的,需要手指舒展地张开和收拢;而出现白键+白键+黑键+白键时,需要注意的是上行的3指和下行时的2指(也有可能为其他手指,只是这两个出现频率最高),这时候由于只是出现了一个黑键,只需要手腕稍微带动即可;当出现了2个或者3个黑键时,不同的排列组合也会要求不同的演奏具体技巧。
例如第30小节,这是一组黑键+黑键+黑键+白键的组合,指法是54(3)21,由于这是一句下行的乐句,同时黑键弹起来的难度更大,我建议手腕稍微向内倾斜,以5指为带动的手指向外尽量伸展,必要时触键点应该更靠近内侧,为手指演奏黑键时提供最大的便利条件。
又例如第34小节,这是一组白键+黑键+白键+黑键的组合,指法为5321。
特别要注意的是,1指是会停在黑键上,这是之前所不常出现的情况。
所以在弹奏的时候,手腕应该带动手指更为向内侧倾斜,为1指演奏黑键提供帮助;以上两个都是下行的例子,再来看看第71小节,这是一组黑键+白键+白键+黑键的组合,指法是1235,虽然只有两个黑键但是由于1指为黑键的存在,演奏时也应该主动手腕稍稍靠外回旋,令手腕和手指在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