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版)陕西省澄城县寺前中学高三语文第二次双周考试试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解析版)陕西省澄城县寺前中学2012届高三第二次双周考试语
文试题
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
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将装订线内的项目填写清楚。
2、1-6小题涂在答题卡对应题号下,13-15题分别涂在答题卡7-9题的位置上。
以后高三月考选择题都这样涂。
第I卷阅读题
甲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诗和其他艺术都是情感的流露。
情感是心理中极原始的一种要素。
人在理智发达之前先已有情感;在理智既发达之后,情感仍然是理智的驱遣者。
情感是心感于物所起的激动,其中有许多人所共同的成分,也有某个人所特有的成分。
这就是说,情感一方面有群性,一方面也有个性,群性是得诸遗传的,是永恒的,不易变化的;个性是成于环境的,是随环境而变化的。
环境随人随时而异,所以人类的情感时时在变化;遗传的倾向为多数人所共同,所以情感在变化之中有不变化者存在。
艺术是情感的返照,它也有群性和个性的分别,它在变化之中也有不变化者存在。
比如单拿诗来说,四言、五言、七言、古、律、绝、词的交替是变化,而格律则为变化中的不变化者。
变化就是创造,不变化就是因袭。
把不变化者归纳成为原则,就是自然律。
这种自然律可以用为规范律,因为它本来是人类共同的情感需要。
但是只有群性而无个性,只有整齐而无变化,只有因袭而无创造,也就不能产生艺术。
末流忘记这个道理,所以往往把格律变成死板的形式。
格律在经过形式化之后往往使人受拘束,这是事实,但是这绝不是格律本身的罪过,我们不能因噎废食。
格律不能束缚天才,也不能把庸手提拔到艺术家的地位。
如果真是诗人,格律会受他奴使;如果不是诗人,有格律他的诗固然腐滥,无格律它也还是腐滥。
古今大艺术家大半都从格律入手。
艺术须寓整齐于变化。
一味齐整,如钟摆摇动声,固然单调;一味变化,如市场嘈杂声,也还是单调。
由整齐到变化易,由变化到整齐难。
从整齐入手,创造的本能和特别情境的需要会使作者在整齐之中求变化以避免单调。
从变化入手,则变化之上不能再有变化,本来是求新奇而结果却仍还于单调。
古今大艺术家大半后来都做到脱化格律的境界。
他们都从束缚中挣扎得自由,从整齐中酝酿出变化。
格律是死方法,全赖人能活用。
善用格律者好比打网球,打到娴熟时虽无心于球规而自合于球规。
在不识球规者看,球手好像纵横如意,略无牵就规范的痕迹;在识球规者看,他却处处循规蹈矩。
姜白石说得好:“文以文而工,不以文而妙。
”工在格律而妙则在神髓风骨。
孔夫子自道修养经验说:“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这是道德家的极境,也是艺术
家的极境。
“从心所欲,不逾矩”,艺术的创造活动尽于这七个字了。
“从心所欲”者往往“逾矩”,“不逾矩”者又往往不能“从心所欲”。
凡是艺术家都要能打破这个矛盾。
孔夫子到快要死的时候才做到这种境界,可见循格律而能脱化格律,大非易事。
(摘编自朱光潜《谈美书简》)1.下列关于“格律”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格律是诗歌中的不变化者,体现的是整齐、规范和人类共同的情感需要。
但只有整齐而无变化,只有因袭而无创造,格律就会变成死板的形式。
B. 格律在经过形式化之后往往使人受拘束,但这并不是格律本身的罪过,而是人不能活用它造成的,因此,我们不能因噎废食。
C. 古今大艺术家的创造活动都从格律入手,但后来都达到了脱化格律的境界;是创造的本能和特别情境的需要使他们在整齐之中求变化,避免了单调。
D. 格律不能束缚天才,天才之作往往工在格律而妙在神髓风骨。
格律也不能把庸手提拔到艺术家的地位,即使他遵循了格律,诗歌也仍然腐滥。
【答案】C、
【解析】“都从”错误,应是大半从格律入手。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艺术是情感的流露,它也有群性和个性之别,讲究寓整齐于变化,但由整齐到变化易,由变化到整齐难。
B. 情感是心理中极原始的一种要素,它先于理智而产生,但在理智发达之后,它又会受到理智的驱遣。
C. 诗歌从四言、五言到七言,从古、律、绝到词,体现的是形式的变化,但它们在音节上都讲究格律,体现的又是诗歌的共同特点。
D.“从心所欲”和“不逾矩”是一对矛盾,艺术家要打破这个矛盾,做到循格律而能脱化格律,这是非常不容易的。
3.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
A.“从心所欲,不逾矩”是道德家和艺术家所追求的最高境界,这也说明道德与艺术常常是相关联的,道德境界高的人往往也能在艺术上达到较高的境界。
B. 情感是心感于物所起的激动,它一方面有群性,另一方面也有个性。
群性由遗传得来,不易变化;个性则成于环境,会随着环境而变化。
C. 作者认为善用格律者好比打网球,旨在说明将格律用到出神入化的境界时,就可以超越格律的束缚而达到自由的创作境界。
D. 作者认为一味变化也还是单调,所以他不主张从变化入手,认为变化之上不能再有变化,本来是求新奇而结果却仍还于单调。
【答案】A
【解析】道德与艺术常常是相关联的,道德境界高的人往往也能在艺术上达到较高的境界。
在文中找不到依据,属于无中生有。
二、古诗文阅读(36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6题
杨震字伯起,弘农华阴人也。
震少好学,受欧阳尚书于太常桓郁,明经博览,无不穷究。
诸儒为之语曰:“关西孔子杨伯起”。
大将军邓骘闻其贤而辟之,举茂才,四迁荆州刺史﹑东莱太守。
当之郡,道经昌邑,故所举荆州茂才王密为昌邑令,谒见,至夜怀金十斤以遗震。
震曰:“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密曰:“暮夜无知者。
”震曰:“天知,神知,我知,子知。
何谓无知!”密愧而出。
后转涿郡太守。
性公廉,不受私谒。
子孙常蔬食步行,故旧长者或欲令为开产业,震不肯,曰:“使后世称为清白吏子孙,以此遗之,不亦厚乎!”
永宁元年,代刘恺为司徒。
明年,邓太后崩,内宠始横。
安帝乳母王圣,因保养之勤,缘恩放恣;圣之女伯荣出入宫掖,传通奸赂。
与故朝阳侯刘护从兄瑰交通,绬遂以为妻,得袭护爵,位至侍中。
震深疾之。
延光二年,代刘恺为太尉。
帝舅大鸿胪耿宝荐中常侍李闰兄于震,震不从。
宝乃自往候震曰:“李常侍国家所重,欲令公辟其兄,宝唯传上意耳。
”震曰:“如朝廷欲令三府辟召,故宜有尚书令。
”遂拒不许,宝大恨而去。
皇后兄执金吾阎显亦荐所亲厚于震,震又不从。
司空刘授闻之,即辟此二人,旬日中皆见拔擢。
由是震益见怨。
时诏遣使者大为阿母修第,中常侍樊丰及侍中周广﹑谢恽等更相扇动,倾摇朝廷。
震复上疏曰:“臣闻师言:‘上之所取,财尽则怨,力尽则叛。
’怨叛之人,不可复使,故曰:‘百姓不足,君谁与足?’惟陛下度之。
”丰﹑恽等见震连切谏不从,无所顾忌。
会三年春,东巡岱宗,樊丰等因乘舆在外,竞修第宅,震部掾高舒召大匠令史考校之,得丰等所诈下诏书,具奏,须行还上之。
丰等闻,惶怖,会太史言星变逆行,遂共谮震云,及车驾行还,夜遣使者策收震太尉印绶,于是柴门绝宾客。
丰等复恶之,乃请大将军耿宝奏震大臣不服罪,怀恚望,有诏遣归本郡。
震行至城西几阳亭,乃慷慨谓其诸子门人曰:“死者士之常分。
吾蒙恩居上司,疾奸臣狡猾而不能诛,恶嬖女倾乱而不能禁,何面目复见日月!身死之日,以杂木为棺,布单被裁足盖形,勿设祭祠。
”因饮鸩而卒,时年七十余。
《后汉书》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是(3分)
A.举.茂才,四迁荆州刺史举:推荐
B.因保养之勤,缘.恩放恣缘:缘分
C.与故朝阳侯刘护从兄绬交通
..交通:勾结
D.遂共谮.震云谮:诋毁【答案】B
【解析】缘:依仗。
5.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A.大将军邓骘闻其贤而辟之. B.至夜怀金十斤以.遗震
作《师说》以贻之.斧斤以.时入山林
C.樊丰等因.乘舆在外,竞修第宅 D.皇后兄执金吾阎显亦荐所亲厚于.震
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6.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杨震赴东莱任太守,王密暮夜上门送礼,以为无人知晓,杨震以“天知、神知、我知、子知”驳斥他无人知道的想法而拒绝受礼。
B.皇上任命杨震代理太尉,他坚持用人唯贤,不徇私情,即使皇帝的舅舅亲自去见他,向他推荐中常侍李闰的哥哥,并说这是皇上的意思,也遭杨震拒绝。
C.杨震本已掌握了樊丰等人假传诏书的罪证,准备上书皇帝,但未做好保密工作,反被对方抢先在皇上面前诬告,故先被撤去太尉之职,后又被遣返原籍,并在回家路上赐毒酒令其自尽。
D.杨震手中掌握着很大的权力,本可以为子孙谋点福利,可是他认为给子孙的最好的福利是给他们留下好的名声,让后世人称他们是清正官吏的后代。
【答案】C
【解析】“未做好保密工作”于文无据,“赐毒酒令其自尽”是无中生有。
7.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与故朝阳侯刘护从兄瑰交通,绬遂以为妻,得袭护爵,位至侍中。
(5分)
【答案】他和已故朝阳侯刘护的堂兄刘瑰私下勾结,刘瑰就娶她为妻,得以承袭护爵,官位做到侍中。
(2)司空刘授闻之,即辟此二人,旬日中皆见拔擢。
由是震益见怨。
(5分)
【答案】司空刘授听到这两件事,随即征召了这二人,十天之内他们都被破格提拔。
从此之后,杨震更加被人怨恨。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考点,能力层次为D,侧重“鉴赏评价”能力的考核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太常引辛弃疾
健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
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
把酒问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
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
斫去桂婆娑,人道是、青光更多。
8.这首词运用了多种表现手法,请结合词句就其中的两种手法进行简要赏析,并说明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5分)
【答案】虚实结合、情景交融、借月抒怀(答出一点得2分,答出两点得5分)抒发了年事渐高而又无可奈何的心情(或抒发了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思想感情)。
9.散文家梁衡在《把栏杆拍遍》一文中说“辛弃疾的词不是用笔写成,而是用刀和剑刻成的。
”“不是用墨来写,而是蘸着血和泪涂抹而成的。
”结合本词内容,谈谈对这两句话的理解。
(6分)
【答案】他是以一个沙场英雄和爱国将军的形像留存在历史上和自己的诗词中的。
“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
把酒问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两句让我们似乎聆听到一个爱国臣子人生短暂壮志难酬的血泪哭诉。
(引1分、评2分)“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
斫去桂婆娑,人道是、青光更多”两句让读者感受到他对祖国美好河山的无限热爱的同时,也让人感到一种凛然杀气和磅礴之势。
(引1分、评2分)
【解析】本题考查“评价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考点,能力层次为C,侧重“分析综合”能力的考查。
(三)名篇名句默写(每空1分,共6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6分)
(1)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
(白居易《琵琶行》)(3)______________,左牵黄,右擎苍。
(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
(4)想当年,金戈铁马,________________。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乙选考题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乡村铁质
刘向民
①乡村是我永远的家园。
在我全部的生活中,乡村是最重要的。
②虽然走进了城市,不可能与土地日日肌肤相亲,但我始终以农民的眼光审视乡村。
乡村是城市的依托,没有乡村也就没有城市的存在,乡村是城市的母体,城市是乡村的延伸和延续。
乡村是狗吠鸡鸣牛哞,是薄薄的晨雾和袅袅的炊烟,一条静静地流淌的小河,茂密的小草尖上晶莹的露珠闪耀着太阳的光彩。
乡村的早晨是清新和鲜明的。
③走进田野,就走进了自我。
一株株茂盛的高粱、谷子或者玉米,就是我们的兄长。
闪着光芒的锄探进植物的根部,根系蔓延,锄的铁质意念就通过异常发达的根系蔓延了整个土地,广阔的原野处处闪耀着铁质的浑厚和沉重,所以我们收获的每一粒粮食、每一季粮食都包含着铁质。
铁质沿着血管流动,扎根于我们的每一处神经,我们的脊梁才如此坚挺。
④粮食的存在,使乡村有了存在的充分理由。
一茬一茬的庄稼,一茬一茬的人生,在乡村的蓝天下格外亮丽。
已经死去多年的大树仍然直直地挺立,黑枯的树干直指青天,乡村中许多的构思和想象缘自树干的启迪。
镰刀闪着铁质的锋利,农民的梦想始终与庄稼有关,一头牛与一架犁在土地深处探寻,浑黄或者黝黑的土壤蕴涵着无穷的力量,只要播下种子,幻想就无可阻挡地蓬勃起来了。
土地时刻迸发着铁质的响声。
⑤土地养育了庄稼,也养育了整个乡村。
乡人们的性格和作为,任何时候都充满着铁质,欢喜时会无所顾忌地畅心大笑,发怒时会打上一架,或者跑到村街上不明不白地骂上一场,悲哀时会痛痛快快淋漓尽致地大哭一场,然后又执著地走进田野,走进劳作,一切都毫无遮遮掩掩。
嫉恶如仇,旗帜鲜明,高昂的气概和高亢的声音比得过任何烦琐深奥的说教。
他们不怕风,不怕雨,不怕雷鸣,他们饮风露餐,吃得下千般苦,受得住万般罪,他们常说“没有吃不了的苦,没有受不了的罪”,年景的丰歉和日子的辛苦都是岁月的点缀,他们从不怨天尤人,总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沿着太阳的方向走进田野,走进庄稼地里,走进乡村深处的每一个细节,使乡村的每一刻都充充实实和铿锵有声。
哪怕只是一声劳动的号子,也如雷鸣一般响亮;哪怕只是向前迈出一步,也如山一般稳重;哪怕只是一个耕或者种的手势,也都是乡村的经典动作。
乡村,处处铁质,铁质处处。
⑥乡村是农民的部落。
城里人已经厌烦的事情,乡村还在喜欢或者也早已厌烦,喜欢的是一种没有丢失的乡村质朴,厌烦的是曾经生活在乡村里的城里人的矫作。
城里人始终也在吃着乡村的粮食,但缺少了乡村的铁质。
铁质似乎已被城里人丢失殆尽。
我们是否要寻找乡村的铁质,使乡村铁质在城市里闪烁,应该是我们思考的问题。
⑦乡村是我们生存的依托,也是城市生活的依据,没有了乡村就没有城市。
是否有人为
城市的一天天的侵占乡村沾沾自喜呢?如果缺少了乡村,缺少了乡村铁质,我们将会更加颓废,城市也将因此而变的莫名其妙地失去方向,因此,不论生活在乡村还是城市里的人们,都不能忘记永远的乡村铁质,它是我们永远的支撑,我们永远的方向。
(1)下列对散文的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
A.文章开篇作者说:“乡村是我永远的家园。
在我全部的生活中,乡村是最重要的。
”这一行文的好处是开门见山,直接抒发了作者对乡村的热爱之情。
B.在第三段作者运用比喻的手法把高粱、谷子、玉米等农作物比作了自己的兄弟,细致入微地描写了它们正在健康成长的模样。
C.第五段作者运用排比修辞,使文章的行文充满气势,生动地写出了在充满铁质的乡村中生活的农人们旺盛的生命力和他们坚强、直率、质朴的性格。
D.作者用饱含深情的笔墨,描绘了乡村生活的图景以及在乡村中生活着的人们,凸显了乡村“处处铁质,铁质处处”的风貌。
E.乡村是“我”永远的家园,“我”的根就在乡村。
与乡村比较起来,城市是让人厌恶的存在,是宁静美好的乡村的对立面,文章中处处都有“我”对城市和城市文明的批判。
(2)结合全文谈谈乡村具有怎样的意义?作者在行文中着重描写了乡村的土地,有怎样的妙处?(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答案】(2) ①是我永远的家园。
②乡村是城市的依托,是城市的母体,城市是乡村的延伸和延续。
③乡村是农民的部落,是我们生存的依托,也是城市生活的依据。
④乡村可以为我们提供粮食。
(答出3点就可给分)
妙处:土地是铁质的来源,乡村的铁质就存在于乡村的土地之中。
作者写乡村土地的目的是为了更加突出乡村铁质对于乡村的重大意义
【解析】第一问考察了概括能力,第二问考查作用。
(3)谈谈你对文中划线句的理解。
(6分)
①只要播下种子,幻想就无可阻挡地蓬勃起来了。
(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走进乡村深处的每一个细节,使乡村的每一刻都充充实实和铿锵有声。
(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3)①对于农民来说,种子就意味着希望,当他们把种子播撒在这片坚实的土地上的时候,内心深处就已经在憧憬着未来的美好生活。
②农民勤劳工作的身影遍布乡村,他们的勤劳付出使乡村每一刻都充实丰富且充满了生气。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考点,能力层次为B,侧重“理解”能力的考查。
(4)文章的最后一段有什么作用?文章中的“铁质”具有其特殊的象征意义,根据你对文章的品读,谈谈对“铁质”象征意义的理解。
(8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4)①总结全文,点明主旨;与开头作者强调的乡村的重要性相呼应。
②是一种人格或性格的象征,作者希望人人都能拥有铁质性格,要像农人们那样,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和坚强、直率、质朴的性格,高昂豪迈。
③是生存意义的象征,生活着的人们无论生活在乡村亦或生活在城市,人们不论面对怎样的环境都要能够挺直脊梁,都应该让自己的生活中充满了铁质,铁质是人们永远的支撑。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在爱中行走
①一天,德兰姆姆坐火车,看到车窗外一个流浪汉靠树坐着,看样子快死了。
姆姆很想去安慰他,下一站一到,姆姆立即下车,气喘吁吁赶到,那个人已经死了。
姆姆站了很久,她想,如果有人和他说几句话,握握他的手,他就不会死得这么孤单凄凉。
姆姆决定建立一个临终关怀院。
很多人不理解:把资源消耗在那些垂死者身上,而这些人,有的将几天后死去,有的几小时后死去,有的甚至即刻就死了。
姆姆说:“每个生命都是尊贵的,不论是贫
穷的,还是残缺的,垂死的。
”
②如果一个病人需要安慰,姆姆可以长时间抱着他,不说一句话,直到他安宁为止。
有一回,一位身份显赫的牧师来探望她,她正坐在一个垂危的病人身边,握着他的手,为他唱歌,为了安慰这个即将死去的病人,姆姆让那个远道而来的牧师等了一个小时。
姆姆说:“爱不是赞助,而是要伸出你的手——我们的手何其温暖。
”
③身经百战的美国战地记者哈普来到加尔各答采访姆姆,姆姆正照料一个垂危病人。
看到哈普,她行了一个礼,说:“我没有时间说话,先生。
”哈普说:“你不希望全世界的人都知道您的工作吗?”姆姆停下手里的活,对哈普说:“这是上帝的工作,不是我的工作,去报道那些穷人吧。
你只要用眼睛看,用耳朵听,用心观察,就会发现穷人有多可爱、多伟大。
”说完,姆姆朝另一个病人走去。
这人腰上有一个很大的伤口,已经溃烂得生了蛆,病人突然呕吐起来,散发着强烈异味的呕吐物喷在哈普脚上。
哈普本能地挪开脚,惊恐得快晕过去了。
他见过很多可怕场面,今天比那些硝烟弥漫的战场似乎更可怕。
④哈普喊道:“修女,他会传染我的。
”姆姆平静地说:“不会的,不要怕。
”说着,蹲下来把那人脸上、身上的秽物擦干净,又抱起他的头,把他扶正,让他睡得舒适些。
哈普惊魂未定,姆姆走过来按按他的肩膀,安慰说:“相信我,不久的将来,你就会帮他们洗澡,拿水给他们喝,喂东西给他们吃,你会做到的。
”第二天,哈普再次来到临终关怀院,姆姆正在为一个病人清理溃烂发臭的伤口,他无法掩饰内心的战栗。
这个美国记者日后与姆姆成为好朋友,在姆姆的感召下,他对乞丐更慷慨,对穷人更友善了。
但是有一点他一直没有做到,就是亲手照料那些垂死者。
⑤直到1979年,哈普又一次来到加尔各答,距第一次已经25年了。
姆姆把哈普带到一个重病的老人跟前,请他给老人喂饭。
哈普犹豫一下,在老人身边蹲了下来,舀了一勺饭送到老人嘴里,他很笨拙,不是喂得太多,就是喂的太少,很多饭粒落在老人脖子里,老人举起手,跟哈普说话,哈普很尴尬,以为老人责备他,赶紧说:“对不起。
”但老人还是不停地说,姆姆蹲下来靠近老人嘴边,细心听了一会,转头对哈普说:“他在祝福你。
”哈普很吃惊:“他在祝福我?我仅用口袋的零用钱,就可以帮他买很多很多的食物。
”姆姆笑了:“但你买不到他的祝福。
”对哈普来说,这是极其重要的一天,他以为自己永远做不到的事,今天做到了。
他想起姆姆说过的一句话:忘记自我,便找到自我。
哈普再次被姆姆稳如泰山的信念所震动。
⑥很多人对姆姆说:“世界上有这么多的穷人——数以百万计、千万计,甚至亿万计,你救得完吗?你的工作有什么意义呢?”姆姆说:“如果我不从街上救回第一个人,也就不会救回数亿万计的人,爱得从一个人开始。
”姆姆选择为最卑微的穷人服务,拒绝使这种服务制度化、设施化。
多年来,姆姆从不添置治疗方面的任何设备,姆姆认为:有了设施,就必然对病人作出选择,那些最有希望痊愈的病人,就会成为医院首选。
在临终关怀院里,很多病人被多次收留,每一个再次被收留的人,修女们都以同样的热情、同情和耐心服侍他们。
虽然一直以来,都有人对姆姆的工作方式提出异议,甚至批评,但姆姆不为所动,她认为:现代人迷失在制度、设施里已经很深很深了。
⑦德兰姆姆最可敬地方在于:始终坚信穷人是有尊严的,并且付出一生的艰苦努力,在穷人凄惨卑微的外壳内,寻找和发现他们的尊严。
姆姆说:“我们常常无法做伟大的事,但我们可以怀抱大爱去做些小事。
”举世公认她是穷人之母。
(摘编自华姿《德兰修女传》)【注】德兰姆姆:德兰修女,又译为特雷莎修女,1979年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德兰修女是一位伟大的仁爱行动者,为了让更多的穷人在生命尽头不再那么孤单凄凉,感受到爱的温暖,德兰修女建立了临终关怀院。
B.很多人认为德兰修女救助垂死者,是资源浪费,没有什么意义,对此姆姆从不解释,依然无怨无悔的耐心服侍每一个需要救助的人。
C.德兰修女让远道而来探望她的牧师等待,把慕名采访的记者晾在一边,这说明她把服务穷人服侍病人放在首位。
D.哈普给一位重病的老人喂饭,尽管很笨拙,却受到老人的祝福,老人的祝福深深震撼了他,让他做到了25年来一直没有做到的事。
E.本文通过对德兰修女艰苦努力创建临终关怀院过程的记述,生动展现了她无私无我为穷人奉献的一生。
(2)德兰修女被誉为“穷人之母”,她对爱穷人有哪些看法?请简要概括。
(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详细写了战地记者哈普的感受和转变,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德兰修女拒绝仁爱服务的制度化、设施化,认为现代人迷失在制度、设施里已经很深了。
你同意这种观点吗?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8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