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淮海纪行(连载二)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河南
程相文
程相文先生是“中国种业十大功勋人物”之一。

也许有些黄淮海地区的农民朋友不知道程相文,但一定知道浚单20(程相文团队选育,连续多年为全国第二大玉米种植品种)。

我们尊称程先生为程老前辈。

2014年,我们给了程老前辈5个组合,在鹤壁试种,种植密度5000~10000株/667m2。

10000株!黄淮海地区玉米种植极限!这一创举吸引了媒体的关注和专家的目光,来了一些大牌专家,他们说这是真正意义上的创新,没见过,其意义不好说。

因为黄
淮海玉米种植密度为5000株/667m2左右,美国玉米带种植密度是6000~8000株/667m2。

10000株,密度与目前种植实际相距太大。

2015年,隆平华研又拿了8个组合,程老前辈
在鹤壁安排试验。

不再是传统的4行,而是8行或10行,密度为5000~9000株/667m2,共种了4hm2。

机械播种,很规范,基本不缺苗。

7月底到8月初两场大风,郑州、鹤壁一带玉米受灾严重。

程老前辈打来电话,说周边玉米全趴下了,我们的玉米没倒,让过去调查。

8月份是玉米授粉高峰期,20hm2材料田,根本抽不出时间。

9月12日,我们到了鹤壁,8个组合,有倾斜的,但都没倒伏。

Hy37(黎明518)7000株/667m2,亭亭玉立; Hy46(黎明X号)5000~7000株/667m2,顽强站立,一株不倒,连个弯都没有。

再看周边农户玉米,挺起来一部分,横七竖八的还不少,严重减产。

据介绍,8月初那场大风瞬时风力达24.6m/s,10级以上。

程老前辈应邀参加了隆平华研10月4日在山东禹城召开的“黄淮海地区玉米机收籽粒现场会”,在会上作了发言。

“我老了,80岁了。

搞玉米育种6~ 8年一个周期,时间和精力都不允许我再搞育种了。

看了隆平华研的组合,我高兴,我兴奋,很新颖,在国内不多见。

我要发挥余热,为隆平华研搞好试验示范工作,让隆平华研组合在河南发扬光大。


这就是程老前辈,一个老育种家的胸怀!甘为人梯,扶持后进,扶上马再送一程。

在程老前辈面前,每个后辈都肃然起敬。

就是这样一个貌不出众、语不惊人的老人,为中国农业作出了突出贡献,程老前辈不仅是我这代人的楷模,年轻一代的育种人更应该学习他这种精神。

10月10日,程老前辈组织召开了一个机收籽粒观摩会,邀请河南农业大学、河南省农科院及农业厅等单位的专家参加。

会上演示了Hy37、Hy46号等组合的机收情况,隆平华研参会并介绍了组合。

金粒种业
金粒种业没有玉米育种,小麦育种与西北农大联合搞。

虽然没有玉米育种,但有专业技术人才,做的试验准确可靠,笔者连续4年通过金粒种业在河南进行玉米品比试验。

金粒种业的试验结果是我们筛选品种的主要依据。

Hy46就是金粒选拔出来的。

2014年,他们在河南放了5个点,长葛、辉县、荥阳、遂平、中牟,5点第一。

于是我们下决心在海南扩繁自交系,并大量制种。

山东黎明种业总经理余道庆慧眼识珠,一下子将这个组合买断了。

黄淮海纪行(连载二)
◇郭庆辰(山东隆平华研种业有限公司首席育种家)
报告
REPORT
▲机收籽粒观摩会上,程相文(左三)、郭庆辰(左二)
与专家鉴定组作交流
. All Rights Reserved.
笔者常想,一个品种从育出到推广,中间要经过众多环节,需要多少人付出艰苦努力呀。

育种家的功劳当然应该肯定,但技术人员、生产人员、营销人员也是功不可没。

常怀感恩之心,常怀报德之情,感谢金粒种业!
金博士种业
金粒种业的试验基地在荥阳,金博士的基地也在荥阳。

在去荥阳的路上,笔者与金博士种业董事长闫永生通了个电话,他已到机场,准备登机,不能陪我们看玉米。

《周易》讲,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笔者结交的朋友大都为育种界人士,在他们的引荐下,认识了一些种业老总。

有研究者统计,闫永生创造了中国种业的诸多第一,如第一个副教授经理、第一个横跨期货和种业两大行业的成功人士等。

闫永生文笔好、口才佳,考虑问题缜密,讲话逻辑性强,是个难得的人才。

鹤壁到荥阳,要2h的车程。

科研基地大多偏僻,七拐八绕,打听老乡,又给研发中心副主任王凤莲打了几次电话,才找到金博士种业的基地。

又是国家绿色通道,又有省试验,还有金博士自己的测试体系和外来品种试验,王凤莲忙得不可开交。

王凤莲疾步走来,“走,看你们的品种”。

她把我们领到地里,找到种植图,“你们看上的打‘√’,我们重点测产,不打的按我们的标准测产,其他性状都有详细记录,你们不用调查。

”一口气说完,又忙别的去了。

金博士种业有像王凤莲这样的育种家,试验数据科学、准确、可信;金粒种业没有搞玉米育种的,试验数据同样科学、准确、可信。

可有些单位要么出不来数据,要么出的数据编造痕迹明显,没有参考价值。

同行之间玩虚的干什么?车已离开,但思绪还停留在荥阳。

◆陕西
车过潼关,进入八百里秦川。

一踏上陕西大地,就有种厚重的历史感和自豪感。

窦秉德博士安排的试验地在临潼县马额镇党咀村,村子不大,有一定海拔,黏土地。

年轻人大部分外出打工,留在村里的不过七八十人。

玉米已经收获,窦博士把我们领到一个老农家看果穗。

地上堆了一堆,树上盘了有1m多高。

我们一眼便认出是Hy37(黎明518)。

老农朴实憨厚,连夸品种好。

“产量怎样?”我问。

“一千二三”,老农答。

硬粒、长籽粒,穗大,品质好,“怎么才这个产量?”“也许还要多。

”在一旁剥玉米的老伴儿头也不抬地插了一句。

“多少地?”窦博士用乡语问。

“五六分(约400m2)”,老农答。

这就对了,突破1000kg/667m2。

宁愿不审品种,宁愿让别人说水平低,宁愿下岗失业,也不去搞凑数的品种,不去坑农害农,这就是我们的道德底线。

看着我手拿小穗端详,老农明白了意思,“二娃”。

见我不解其意,窦博士同步翻译,“第二个果穗”。

大家对视大笑。

我们要走,老农边送边说,“明年还种这个品种”。

刚出门口,又围过来五六个人,都是种我们品种的,HY37、HY46等。

有一个人手里提着半筐柿子,个不大,核桃大小,熟透了,鲜亮鲜亮的。

“火晶柿子,杨贵妃最爱吃”,老农左手提篮,右手指着柿子说道。

杨贵妃爱吃荔枝,有杜牧诗为证;杨贵妃爱吃火晶柿子,没听说过。

柿子问题不用考证,老乡送柿子是对我们育出品种的认可,更是他的一片心意,我们收下。

公司同行康浩冉尝了一个,“甜!”
窦秉德,中国农业大学博士,主攻分子标记育种,搞理论研究,也搞糯玉米育种。

在江苏某高校教书多年,2014年调到陕西省科学院。

有品种,有科技成果,不会吆喝,所育糯玉米品种“养在深闺人未识”。

窦博士拿出几个鲜穗让大家吃,你看我,我看你,谁也不吃,“尝一口,好吃!”窦博士鼓励。

尝了一口,果真好吃,既有苹果味,又有巧克力味,穗型、甜度、适口性俱佳。

听说过水果玉米,今天吃到了。

晚上吃熟玉米,又是一种风味。

(未完待续)
报告
REPORT
▲窦秉德博士(左三)与华研种业一行同老农合影.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