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戏曲表演程式的间离性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谈戏曲表演程式的间离性
“离”指貌离,即程式的间离性。

关于离的手段和方式,古代戏剧家认为要“出之贵实,用之贵虚”。

“实”指生活的真实感,“虚”指艺术对生活的虚化、美化,产生歌舞的美感。

戏曲程式的间离性体现在造型、声音、动作、时间、空间等方面。

一、造型的间离
生、旦、净、丑的扮相都是间离的,如花脸、小花脸的脸谱,即使是生、旦的俊扮与生活也有距离。

造型有真、善、美三条标准。

如“浙西厢”服装设计严格遵循“写意”美学原则,在强调历史真实感的努力中,努力寻求生活真实与艺术真实的辩证统一,特别注意把握艺术分寸,对唐代服饰历史特征的表现是适“度”的,仅点到而已,因而具有唐服之神韵,又不是唐服,妙在“似与不似之间”。

张生的服装造型最具有“似与不似”的代表性。

他的冠帽样式,明显取法自唐,仿唐代典型首服“黑色漆纱幞头”而设计。

四脚系于上,二脚垂于后,乃唐初马周所始制;唐中叶以后,上有二脚以铁丝为骨,使其左右微展。

现均合唐制,是为“似”。

而“不似”之处则在于根据“装饰性”特点,在帽口及帽翅等醒目处增加了美化装饰,这就与历史生活自然形态拉开了距离,并引向了艺术化。

戏曲角色创造的审美特征是貌离神合,以“貌离”的途径达到“神合”的目的,这是戏曲的追求。

二、声音的间离
戏曲的唱、念都是音乐化、韵律化的,与生活产生很大变化,尤其是哭、笑,也都是程式化的,与生活拉开了距离。

如戏曲水袖技巧,在戏曲
舞台上的运用,它还有一定程式即法则的。

如抖袖可常作为演员的起唱交待,像穆桂英唱“禀太君即刻发兵点将”前的双抖袖,这不仅是人物表达感情手段;示意乐队开唱的交待。

一般表现人物激越情绪常用双抖袖,而通常则用单抖袖作为起唱交待。

还有像常用旁折袖,用撑袖等等。

三、动作的间离
动作包括静态的亮相和动态的身段。

静态亮相追求雕塑感,动态身段追求线条感。

如果说影视是二维变三维,戏曲则是三维变二维,像是在守旧上突出的浮雕。

戏曲是线性艺术,如服装不追求表现体型,耍水袖、甩发、髯口和翎子都追求线条美,类似书法;还有龙套的调度,音乐的单旋律都是线性的。

戏曲动作、舞台调度强调太极图式的弧线。

戏曲强调“圆”,即圆、曲、拧、倾的弧线美,都来自于太极图。

来源于几何学的西方艺术则追求直线美,如芭蕾舞强调开、绷、直、长,与戏曲不同。

程砚秋先生曾把京剧的传统水袖技巧归纳为十个字,即:勾、挑、撑、冲、拨、扬、甩、打、抖。

程砚秋先生这样讲过:“例如抖袖,就要讲究梢节起,中节随,根节追,这样才好看;如果中节不随,根节不追,只有梢节在单独活动,整个动作的‘势就断了。

”程先生所说的话,就明确向我们指出了“三节”的协调配合是水袖运动的关键;也是内部运动的必经轨道。

程先生在水袖动作中,所强调“起”、“随”、“追”,实际上就是要每个学习者分清动作中的主与次、各部位使用力量的强弱之分、以及动作活动幅度的大小这三者结合的密切关系。

就拿扬袖这个动作来举例,从动作的主次来分析,是先行“腕”,再随“肘”,后追“肩”;从力量的强弱来分析,是肩强于肘,肘又胜于腕;从活动幅度上来分析,是腕大于肘,肘又大于肩;这三者
的关系,可以说,是相辅相成的,缺一不可的密切协调配合的关系。

除了腕、肘、肩;还有一点要说的,那就是在水袖动作中,手的指法配合是不能忽略的。

水袖在欲往下抖时,手腕先要自里向外翻动;掌心配合着向里收拢;手指相应向内弯曲、小指配合拨动。

当水袖抖下后,此时手掌展开,同时大栂指需向掌心收拢,而其余四指则需直伸,有了手指一曲一张的传导动作,才会使身段显得灵活圆润、富有韵味。

在水袖动作的训练中还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走慢动作要连绵不断;快动作要快中有稳。

二是在劲头上要做到内寓刚外则柔刚柔相济,动作有去有还。

最后一点还要提及的是,在水袖动作与造型中,要突出“舞"字,要使长袖善舞。

要用心去悟、用身去练,努力掌握动作的规律,这样才会做到身段舒美、气韵神现。

再如根据剧情的需要来构思、设计具有风格特征的舞蹈结构,起、承、转、合四个环节中,“起”是如何起?从哪儿起?是快起?还是慢起;在“承”的过程里,应如何发挥演员的特长及特点?如何合理安排技术技巧?“转”也就是该段落的高潮部分,怎样转得突然,转得合理。

在最后“合”的结束中,怎样“合”得恰当、“合”得出色、出彩,则是最后的创作重点。

四、时间的间离
在时间观念上,话剧同生活里的时间概念、时间长度基本一致。

戏曲可以超脱,不受现实时间长度的约束,可谓自由时态。

一种是缩短,如《文昭关》从入夜到天明,只用在台上唱几段,并配合更鼓即可表现;另一种是延长,如山西梆子《挂画》中,挂画的过程在生活里最多几分钟,台上却用几十分钟来表现。

还有心理时间的间离,如《挑华车》中,高宠打败敌人后并不追赶,而是用耍“大枪花下场”表现他在胜利的一刹那内心
的喜悦和骄傲,枪花是心花的外化。

还有时间的变形,如《三岔口》,台上灯光明亮,却表现两人在黑夜中摸黑对打。

五、空间的间离
戏曲舞台上的一桌二椅是一种中性装置,必须跟人物结合才表现具体的空间。

而且它很灵活,用椅子表现座位、牢门或窑门,用桌子表现床、房或山等。

“圆场”则化方为圆,巧妙地把有限的直线运动变成无限的弧线运动。

空间的间离在戏曲里有很多种:相对固定空间,如《群英会》中周瑜在大帐接待蒋干;流动空间,如《萧何月下追韩信》、《徐策跑城》;多重空间,如《坐楼杀惜》中在同一平面上表现楼上、楼下两个表演区;心理空间,如《徐九经升官记》中台上出现代表徐九经“良心”和“私心”的两个幻影(由两个演员分别扮演)与徐九经的“三人舞”,外化了徐九经内心的激烈斗争。

著名京剧宗师杨小楼先生生前常常说的两句话是:“丑功夫,俊把式”,“巧工先从笨中来”,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戏曲既是一门技术性很强的艺术,又是一门艺术性很强的技术。

要做到戏不离技,技不离戏,不能把两者割裂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