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2020-2021年度高二下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II)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广西2020-2021年度高二下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II)卷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一、积累运用 (共10题;共69分)
1. (6分) (2019高一上·南安开学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答。
北京时间5月30日上午8点20分,美国福克斯电视台女主播翠西·里根与中国中央电视台主播刘欣的隔空对话(甲)(A.如期而至B.不约而至)。
在这次对话中,两位女主播的表现、尤其是风格应当说都没有重大纰①(A.pí B.pī)漏。
里根在之前的节目中谈到中国时话锋②(A.咄咄B.绌绌)逼人,但是这一次她使用了行业内更为普遍、正常的主持人风格。
而刘欣更是表现出平和、坦率,整个对话在气氛上应当说波澜不惊。
有美国媒体报道认为,刘欣代表了中国人(乙)(A.不卑不亢 B.不慌不忙)的立场。
通过此次中美女主播从对抗走向对话,受到世人的肯定。
(1)为文中①处划线字选择正确读音,根据②处拼音选择正确的汉字,只填序号。
①处________;②处________
(2)为文中甲乙处选择符合语境的词语填入横线,只填序号。
甲________;乙________
(3)文中画线句有一处语病,请将修改后的句子写在下面。
原句:通过此次中美女主播从对抗走向对话,受到世人的肯定。
2. (6分) (2017高一下·桂林开学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九旬叶嘉莹:一辈子和诗词谈恋爱
叶嘉莹,1924年出生在北京的一个大家族,叶嘉莹的父母对她采取的是“新知识、旧道德”的家庭教育,虽然准许她去学校读书,但生活上对她约束极严。
她被关在四合院里长大,甚少与外界接触。
父亲教叶嘉莹认字读书,开蒙的第一本教材就是《论语》。
对于圣贤之书,叶嘉莹强调必须真正用心去读,并且贯彻到行动中去。
圣贤之书让她相信,宇宙之间自有一种属灵的东西存在着,当人生困厄降临时,便多了应对的力量。
读初中二年级时,北京被日本人占领,叶嘉莹整年吃不到白米白面,只能吃一种混合面。
酸酸臭臭的,很干很粗糙的渣滓,老舍《四世同堂》里,祁老先生的曾孙女宁愿饿死也不吃。
但是叶嘉莹没有怨言,拌上最咸的酱吃下去。
1941年,叶嘉莹才17岁,父亲远在后方失去音讯,母亲忧思成疾去世,身为家中长女,她还要照顾两个年幼
的弟弟。
幸而当时有伯父伯母的关照,她的学业并没有中断,还如愿考上了辅仁大学。
精于古典文学的伯父十分欣赏她的天分,并引导她走上诗词创作、研究的道路。
另一个对她产生一辈子影响的人,是她在辅仁大学的恩师顾随先生。
读书时,她对顾先生的一字一句都舍不得错过,记下了厚厚的8本听课笔记。
叶嘉莹还保存着老师当年写给她的信。
老师希望叶嘉莹能够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别有开发,能自建树”。
信是用漂亮的繁体行草书写,叶嘉莹保存至今。
叶嘉莹曾说,她的一生都不是自己的选择,从来都是命运把她推往何处就是何处。
让念书,也就念了。
毕业后让教中学,也就教了。
一位老师欣赏我,把他弟弟介绍给我,后来也就结了婚。
叶嘉莹的丈夫是国民党海军教官,婚后不久,她就跟着丈夫去了南方,1948年又随国民党撤退到台湾。
1949年年末,他们的大女儿才4个月,台湾的白色恐怖弥漫开来,丈夫因被怀疑是“匪谍”抓了起来。
3年后丈夫出狱,却性情大变,经常不可理喻地暴怒,妻子成了他首当其冲的发泄对象。
本来,生活的重担已把叶嘉莹压得透不过气,丈夫又加重了她的身心负担。
她经常噩梦连连,近乎窒息,甚至有过轻生的念头。
后来,王安石的一首诗,给了叶嘉莹一抹精神的灵光。
诗是这样写的:风吹瓦堕屋,正打破我头。
瓦亦自破碎,匪独我血流。
众生造众业,各有一机抽。
世莫嗔此瓦,此瓦不自由。
她默默要求自己:不要怨天尤人,对待郁郁不得志的丈夫,也要宽容忍让。
而这一忍,就是一辈子。
这位情感丰富的女诗人,尽管深谙诗词中的儿女情长,自己却从未真正恋爱过。
她的小女儿说,我母亲一辈子都在和诗词谈恋爱。
1966年,叶嘉莹受邀赴美国密歇根大学及哈佛大学讲学,后又接受了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的聘请,在温哥华定居下来。
在拿到学校的终身聘书后,叶嘉莹以为自此就能安稳度日了,不料却再生变故。
1976年,她的大女儿和女婿遭遇车祸,双双亡故。
她强忍着悲痛为女儿女婿料理完后事,把自己关在家里,拒绝接触外面的一切。
在这期间,她写下了10首哭女诗。
诗词不仅帮助叶嘉莹排解悲痛,更给予她走出这种生死劫难的力量。
1977年,她终于有机会回到阔别已久的祖国大陆。
在火车上看到有年轻人捧读《唐诗三百首》,她觉得,尽管这个民族历经劫难,但诗歌的灵魂未死。
叶嘉莹重新燃起了内心的激情,决心回国。
从1979年开始,叶嘉莹每年自费回国,在各地高校讲授诗词。
当时文革刚结束,传统文化断层严重,学生们内心对于学习古典诗歌有着极大的渴求。
很多教授还在用陈旧的阶级分析法解释诗歌,而叶嘉莹却讲解诗歌的“兴发感动”,并旁征博引,令学生们激动万分。
叶嘉莹用讲学把生命填得满满的,她记着老师顾随先生说过的话:“一个人要以无生之觉悟为有生之事业,以悲观之心情过乐观之生活”。
也有学生问过叶嘉莹:“叶先生您讲的诗词很好听,我也很爱听,可这对我们实际生活有什么帮助呢?”她这样回答:“你听了我的课,当然不能用来评职称,也不会加工资。
可是,‘哀莫大于心死,而身死次之’。
古典诗词中蓄积了古代伟大之诗人的所有心灵、智慧、品格、襟抱和修养。
诵读古典诗词,可以让你的心灵不死”。
对叶嘉莹来说,“报国”最重要的方式就是教书育人。
讲课时,她一定尽己所能,把古典诗词的好处讲出来。
对她来说,这不仅是对不对得起学生,更是对不对得起杜甫辛弃疾的事情。
晚年的叶嘉莹将传承古典文化作为自己的责任。
在她看来,“人生总有一天会像燃烧的火柴一样化为灰烬,如果将这有限的生命之火点燃其它木柴而使之继续燃烧,这火种就会长久地流传下去,所以古人常说‘薪尽火传’。
有人曾劝我,年纪慢慢大了,该多写点书,少教些课。
这话也有道理,可是当面的传达才更富有感发的生命力。
如果到了那么一天,我愿意我的生命结束在讲台上……”
叶嘉莹说人生最大的困难,是找到意义和价值。
这难题,她早已解开。
【相关链接】①叶嘉莹接受采访时说:古典诗词里蕴含的,是我国文化的精华,是当年古人的修养、学问和品格。
现在的青年一般都不喜欢读古典诗词,因为它的语言是古典的,里面又有很多典故,有很多历史背景,他们自己看是很难看到里面的好处的,难免对它们冷淡隔膜,这是很大的损失。
所以我要把这些好处讲出来,希望能够传达给他们,让他们能够理解,只要有人愿意听,只要我的能力还可以讲,我都愿意一直讲下去。
②叶嘉莹是中国古典文化的传灯人,站在通往诗词王国的道路上,诲人不倦度人无数。
诗词给叶嘉莹力量,作为一个承习新知识,旧道德家教的女子,叶嘉莹借它度过忧患,获得疗愈。
在诗词这样一种古老而含蓄的文学形式中,叶嘉莹有所躲藏又有所释放。
(1)下面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最恰当的两项是()
A . 叶嘉莹从小接受的是“新知识、旧道德”的家庭教育,她认为对于圣贤之书,必须真正用心去读,并且贯彻到行动中去。
B . 现在的青年都不喜欢读古典诗词,叶嘉莹认为古典诗词里面有很多典故、很多历史背景,使得青年们很难看到里面的好处。
C . 叶嘉莹这位情感丰富的女诗人,尽管深谙诗词中的儿女情长,可生活中却缺乏自主选择权,从未真正恋爱过,完全听从命运的安排。
D . 在叶嘉莹的生活中,诗词不仅帮助她排解悲痛,而且给予她走出生死劫难的力量,更使她想到要将古典诗词推广给每一个青年。
E . 叶嘉莹能够走向古典文学研究之路,与家庭的熏陶、伯父的引导、恩师的鼓励分不开。
(2)叶嘉莹借古典文学度过哪些忧患?请结合文本分析。
(3)作为一位古典文学专家,叶嘉莹主要做了哪些工作?
3. (9分) (2019高二上·五华期中)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宋代诗人登上诗坛时,他们仰望唐诗,犹如翘首远眺一座巨大的山峰,可从中发现无穷的宝藏作为学习的典范。
但它同时也给宋人造成沉重的心理压力,他们必须另辟蹊径,才能走出唐诗的阴影。
宋人的可贵之处,在于他们对唐诗并未亦步亦趋,而是有因有革,从而创造出与唐诗双峰并峙的宋诗。
谚云“极盛之后,难以为继”,宋诗的创新具有很大的难度。
以题材为例,唐诗表现社会生活几乎达到了巨细无遗的程度,宋人很难发现未经开发的新领域,于是他们在唐人开采过的矿井里继续向深处挖掘。
宋诗在题材方面仍有成功的开拓,主要是向日常生活倾斜。
琐事细物,都成了宋人笔下的诗料。
比如苏轼曾咏水车、秧马等农具,黄庭坚多咏茶之诗。
有些生活内容唐人也已写过,但宋诗的选材角度趋向平民化,比如宋人的送别诗多写私人交情和自身感受,宋人的山水诗则多咏游人熙攘的金山、西湖。
所以宋诗所展示的抒情主人公形象,更多的是普通人,而不再是盖世英雄或绝俗高士,这种特征使宋诗具有平易近人的优点。
在艺术上,宋诗的任何创新都以唐诗为参照对象。
宋人惨淡经营的目的,便是在唐诗美学境界之外另辟新境。
宋代许多诗人的风格特征,相对于唐诗而言,都是新生的。
比如梅尧臣的平淡,王安石的精致,苏轼的畅达,黄庭坚的瘦硬,陈师道的朴拙,杨万里的活泼,都可视为对唐诗风格陌生化的结果。
宋代诗坛还有一个整体性的风格追求,那就是平淡为美。
苏轼和黄庭坚一向被看作宋诗特征的典型代表。
苏轼论诗最重陶渊明,黄庭坚则更推崇杜甫晚期诗的平淡境界,苏、黄的诗学理想是殊途同归的。
苏轼崇陶,着眼于陶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黄庭坚尊杜,着眼于晚期杜诗的“平淡而山高水深”。
可见他们追求的“平淡”,实指一种超越了雕润绚烂的老成风格,一种炉火纯青的美学境界。
唐诗的美学风范,是以丰华情韵为特征,而宋诗以平淡为美学追求,既是对唐诗的深刻变革,也是求新求变的终极目标。
经过宋人的巨大努力,宋诗终于与唐诗成为古典诗歌史上双峰并峙的两大典范。
正如缪钺所云:“唐诗以韵胜,故浑雅,而贵蕴藉空灵;宋诗以意胜,故精能,而贵深折透辟。
唐诗之美在情辞,故丰腴;宋诗之美在气骨,故瘦劲。
”钱钟书则云:“唐诗多以丰神情韵擅长,宋诗多以筋骨思理见胜。
”宋诗与唐诗既各树一帜,又互相补充,成为古典诗歌美学的两大范式,对后代诗歌产生了深远影响。
(选自莫砺锋《宋代文艺高峰的启示》,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 . 唐诗让宋代诗人仰望,为其提供了大量的学习典范,更多的是带给其沉重的心理压力。
B . 宋诗对唐诗的创新体现在选材角度趋向平民化,这种特征使宋诗具有平易近人的优点。
C . 宋代诗坛追求平淡为美,以苏轼、黄庭坚为代表,所以他们分别有畅达与瘦硬的风格。
D . 宋诗在艺术上的任何创新都是模仿唐诗、对唐诗风格进行陌生化的结果。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文章第二段论证宋诗相较于唐诗的创新时,从宋诗的题材和选材角度两方面进行论证。
B . 文章第三段论证宋代诗人刻苦钻研,终于在诗歌领域另辟新境时用了举例论证的手法。
C . 文章第四段分析苏轼和黄庭坚对各自偶像的推崇之处,是为引出宋诗“平淡”的内涵。
D . 文章末段引用缪钺和钱钟书的话,是证明唐诗有丰华情韵的特征,宋诗以平淡为追求。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作者认为宋诗取得巨大的成就,一个重要条件是宋代诗人在对唐诗的继承中有创新。
B . 唐代诗人普遍不写日常生活中的琐事细物,会以盖世英雄或绝俗高士为抒情主人公。
C . 一些宋代著名诗人有相对唐诗而言新生的风格特征,那是对唐诗风格陌生化的结果。
D . 宋代诗人追求的“平淡”不同于现在通常所说的“平淡”,前者包含了“雕润绚烂”。
4. (12分) (2019高一上·山丹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清塘荷韵
季羡林
①楼前有清塘数亩。
我脑袋里保留的旧的思想意识颇多,每一次望到空荡荡的池塘,总觉得好像缺点什么。
这不符合我的审美观念。
有池塘就应当有点儿绿的东西,哪怕是芦苇呢,也比什么都没有强。
最好的、最理想的当然是荷花。
②有人从湖北来,带来了洪湖的几颗莲子,外壳呈黑色,极硬。
因此,我用铁锤在莲子上砸开了一条缝,让莲芽能够破壳而出,不致永远埋在泥中。
我把五六颗敲破的莲子投入池塘中,下面就是听天命了。
③这样一来,我每天就多了一件工作:到池塘边上去看上几次。
可是,一直到秋凉叶落,水面上也没有出现什么东西。
经过了寂寞的冬天,到了第二年,春水盈塘,绿柳垂丝,一片旖旎的风光。
可是,我翘盼的水面上却仍然没有露出什么荷叶
④但是,到了第三年,却忽然出了奇迹。
有一天,我忽然发现,在我投莲子的地方长出了几个圆圆的绿叶,虽然颜色极惹人喜爱,但是却细弱单簿,可怜兮兮地平卧在水面上像水浮莲的叶子一样。
而且最初只长出了五六个叶片。
我总嫌这有点儿太少,总希望多长出几片来。
于是,我盼星星,盼月亮,天天到池塘边上去观望。
⑤真正的奇迹出现在第四年。
严冬一过,池塘里又溢满了春水。
到了一般荷花长叶的时候,在去年漂浮着五六
个叶片的地方,一夜之间,突然长出了一大片绿叶,而且看来荷花在严冬的冰下并没有停止运动,因为在离开原有的五六个叶片的那块基地比较远的池塘中心,也长出了叶片。
叶片扩张的速度,扩张范围的广大,都是惊人地快。
几天之内,池塘内不小一部分,已经全为绿叶所覆盖。
而且原来平卧在水面上的像是水浮莲一样的叶片,不知道是从哪里聚集来了力量,有一些竟然跃出了水面,长成了亭亭的荷叶。
原来我心中还迟迟疑疑,怕池中长的是水浮莲,而不是真正的荷花。
这样一来,我心中的疑云一扫而光:池塘中生长的真正是洪湖莲花的子孙了。
我心中狂喜,这几年总算是没有白等。
⑥光长荷叶,当然是不能满足的。
荷花接踵而至,而且据了解荷花的行家说,我门前池塘里的荷花,同燕园其他池塘里的,都不一样。
其他地方的荷花,颜色浅红;而我这里的荷花,不但红色浓,而且花瓣多,每一朵花能开出六个莲瓣,看上去当然就与众不同了。
这些红艳耀目的荷花,高高地凌驾于莲叶之上,迎风弄姿,似乎在睥睨一切幼时读旧诗:“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爱其诗句之美,深恨没有能亲自到杭州西湖去欣赏一番。
现在我门前池塘中呈现的就是那一派西湖景象。
是我把西湖从杭州搬到燕园里来了。
岂不大快人意也哉!前几年才搬到朗润园来的周一良先生赐名为“季荷”。
我觉得很有趣,又非常感激。
难道我这个人将以荷而传吗?
⑦前年和去年,每当夏月塘荷盛开时,我每天至少有几次徘徊在塘边,坐在石头上,静静地吸吮荷花和荷叶的清香。
“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
”我确实觉得四周静得很。
我在一片寂静中,默默地坐在那里,水面上看到的是荷花的绿肥、红肥。
倒影映入水中,风乍起,一片莲瓣堕入水中,它从上面向下落,水中的倒影却是从下边向上落,最后一接触到水面,二者合而为一,像小船似的漂在那里。
我曾在某一本诗话上读到两句诗:“池花对影落,沙鸟带声飞”作者深惜第二句对仗不工。
这也难怪,像“池花对影落”这样的境界究竟有几个人能参悟透呢?
⑧今年夏天,天气异常闷热,而荷花则开得特欢。
绿盖擎天,红花映日,把一个不算小的池塘塞得满而又满,几乎连水面都看不到了。
⑨连日来,天气突然变寒,好像是一下子从夏天转入秋天。
池塘里的荷叶虽然仍然是绿油一片,但是看来变成残荷之日也不会太远了。
再过一两个月,池水一结冰,连残荷也将消逝得无影无踪。
那时荷花大概会在冰下冬眠,做着春天的梦。
它们的梦是一定能够圆的。
“既然冬天到了,春天还会远吗?”
⑩我为我的“季荷”祝福。
(1)下列对散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A . 作者笔下的荷花红艳耀目,迎风弄姿,与众不同,给人一种独特的情感体验。
B . 作者在文中为表现荷韵,运用了通感、拟人、对比等多种表现手法,情景交融,动静结合。
C . 本文语言空灵飘逸、含蓄多情,描写生动有趣,给人一种禅境的理趣和强烈的美感体验。
D . 此文与朱自清的《荷塘月色》相比,创作背景不同,但描写重点一致,手法和情趣大同小异。
(2)本文以“荷花”为线索来展开,请简要梳理作者的思路。
(3)请简要概括本文的主旨。
5. (11分) (2020高一上·广元月考) 文言文阅读
赵普,字则平,曲州蓟人。
世宗用兵淮上,宰相范质奏普为军事判官。
太祖尝与语,奇之。
太祖北征至陈桥,被酒卧帐中,众军推戴,普与太宗排闼入告。
太祖欠伸徐起,两众军擐甲露刃。
喧拥麾下。
及受禅,以佐命功,授右谏议大夫,充枢密直学士。
太祖数微行过功臣家,普每退朝,不敢便衣冠。
一日,大雪向夜,普意帝不出。
久之,闻叩门声。
普亟出,帝立风雪中,普惶惧迎拜。
帝曰:“已约晋王矣。
”已而太宗至,设重裀地坐堂中,炽炭烧肉。
普妻行酒,帝以嫂呼之。
因与普计下太原。
普曰:“太原当西、北二面,太原既下,则我独当之,不如姑俟削平诸国,则弹丸黑子之地,将安逃乎?”帝笑曰:“吾意正如此,特试卿尔。
”初,太祖侧微,普从之游,既有天下,普屡以微时所不足者言之。
太祖豁达,谓普曰:“若尘埃中可识天子、宰相,则人皆物色之矣。
”自是不复言。
普少习吏事,寡学术,及为相,太祖常劝以读书。
晚年手不释卷,每归私第,阖户启箧取书。
读之竟日。
及次日临政,处决如流。
既薨,家人发箧视之,财《论语》二十篇也。
普性深沈有岸谷,虽多忌克,而能以天下事为已任。
宋初,在相位者多龌龊循默,普刚毅果断,未有其比。
有臣当迁官,太祖素恶其人,不与。
普坚以为请,太祖怒曰:“联固不为迁官,卿若之何?”普曰:“刑以惩恶赏以酬功古今通道也且刑赏天下之刑赏非陛下之刑赏岂得以喜怒专之。
”太祖怒甚,起,普亦随之,久之不去,竟得俞允。
(《宋史·赵普传) )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
正确的一项是()
A . 刑以惩恶赏/以酬功古/今通道也/且刑赏天下之刑赏/非陛下之刑赏/岂得以喜怒专之。
B . 刑以惩恶赏/以酬功古/今通道也/且刑赏天下之刑赏/非陛下之/刑赏岂得以喜怒专之。
C . 刑以惩恶/赏以酬功/古今通道也/且刑赏天下之刑赏/非陛下之/刑赏岂得以喜怒专之。
D . 刑以惩恶/赏以酬功/古今通道也/且刑赏天下之刑赏/非陛下之刑赏/岂得以喜怒专之。
(2)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太组数微行过功臣家微服私访
B . 普意帝不出料想
C . 读之竟日整,终
D . 及次日临政面临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招,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赵普拥立有功。
在陈桥驿和太宗(晋王)及诸将一起拥戴宋太祖做了皇帝,因此被任命为右谏议大夫、枢密直学士等官职。
B . 赵普为臣谨慎。
退朝后在家时,也不敢穿便服,害怕皇上一旦到自己家来而失礼,而宋太祖对他们夫妇也很亲近随和。
C . 赵普思虑深远。
在是否先攻打太原一事上,太祖认为应先攻打太原,而赵普则认为应先平定诸国则取太原易如反掌。
D . 赵普敢于直谏。
太祖执意不同意升迁本应升迁但被自己厌恶之人,赵普在太祖发怒之后依旧直言劝谏,最终得到太祖应允。
(4)把文中面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久之,闻叩门声,普亟出,帝立风雪中,普惶惧迎拜。
6. (7分)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
登岳阳楼(杜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1)作者登楼为什么会流泪?可看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颔联写的是在岳阳楼上看到的洞庭湖广阔无边、水势浩瀚的雄奇壮观阔大景象,而颈联写的却是作者身世的孤苦和处境的凄凉,两者对于表达中心思想分别有什么作用?
7. (3分) (2017高二上·温州期中)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
(1) ________,水击三千里,________,去以六月息者也。
(庄子《逍遥游》)
(2)乃如左丘无目,孙子断足,终不可用,________,________。
(司马迁《报任安书》)
(3) ________,新浴者必振衣。
________,受物之汶汶者乎?(《渔父》)
(4) ________,________。
马儿迍迍的行,车儿快快的随,却告了相思回避,破题儿又早别离。
(王实甫《长亭送别》)
(5)风吹仙袂飘飖举,________。
________,梨花一枝春带雨。
(白居易《长恨歌》)
8. (5分) (2019高二下·衡阳期末) 下面是为父亲举办个人书画展的杨先生给某知名书画家写的一份邀请函的正文内容,其中有五处使用不得体的词语,请找出并加以修改。
明日请您屈驾到府上一坐,令尊珍藏的墨宝将悉数展出,届时还请您抛砖引玉、不吝赐教。
明早七点请您在家恭候,我们将有专车迎接。
真诚期待您的光顾!
9. (5分)(2019·潮南模拟) 下图是2019年5月在北京举行的亚洲文明对话大会标志,图形的颜色为多彩,请写出该标志除文字和字母外的构图要素的关键词及其寓意,要求语意简明,句子通顺。
10. (5分)(2017·成都模拟) 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文。
不少于800字。
①每个人都有自己心仪的家园,请展开想象,以“我心中的家园”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有细节,有描写。
②“初心”即赤子之心,是问道求法、向仁至善之心。
不管是芸芸众生“不忘初心,方得始终”的自勉,还是一个国家“不忘初心,继续前进”的宣示,从中都看到了一种赤忱执著。
这段文字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以“不忘初心”为题,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观点明确,论据充分,论证合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