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常德市历史高三上学期2024-2025学年模拟试卷与参考答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4-2025学年湖南省常德市历史高三上学期模拟试
卷与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有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1、古语云:“贪如火,不遏则燎原;欲如水,不遏则滔天。

”从哲学角度看,这主要体现了()
A.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
B.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C.量变是事物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
D.事物的发展总是由质变开始
答案:A
解析:
本题要求分析古语“贪如火,不遏则燎原;欲如水,不遏则滔天”所体现的哲学道理。

选项A,题干中的“不遏则燎原”、“不遏则滔天”均体现了贪欲和欲望如果不加以遏制,就会从小的量变积累到大的质变,导致无法收拾的后果。

这正好体现了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故A项正确。

选项B,虽然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但题干强调的是量变对质变的影响,而非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故B项不符合题意。

选项C,虽然量变包括事物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但题干并未直接提及这些方面,而是强调了贪欲和欲望的量变可能导致的质变,故C项不符合题意。

选项D,事物的发展总是从量变开始的,而不是从质变开始,故D项错误。

2、某省在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活动中,广大市民积极行动,踊跃参与,市容市貌明显改观,城市面貌焕然一新。

该省文明城市创建活动①是亿万人民创造社会历史的生动体现②是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不断发展的产物③是人民群众参加精神文明建设的伟大实践④提供了解决同疾苦、维护最广大人民利益的宝贵经验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B
解析:
本题考查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以及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等相关知识。

①题干中提到“广大市民积极行动,踊跃参与”,这体现了人民群众在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活动中的主体作用,是亿万人民创造社会历史的生动体现,故①正确。

②虽然题干中的活动确实反映了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但说它是这种需求的“产物”并不准确,因为活动本身是人民群众为了满足需求而进行的,而非需求的直接结果,故②错误。

③题干中的“文明城市创建活动”明显属于精神文明建设的范畴,是人民群众参与这一领域的伟大实践,故③正确。

④题干主要描述的是文明城市创建活动的过程和结果,并未提及这一活动如何“提供了解决同疾苦、维护最广大人民利益的宝贵经验”,故④与题干内容不符。

综上所述,本题的正确答案是B。

3、下列关于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唐代开始出现夜市
B. 宋代“市”突破了原先空间和时间上的限制
C. 元代广泛使用纸币,白银开始流通
D. 明清时期“商帮”开始出现本题主要考查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

选项A,夜市在唐代前期是严格禁止的,唐代后期城市经济繁荣,坊和市的界限被打破,才逐渐出现夜市,故A项错误。

选项B,宋代商业的繁荣超过了前代,坊市界限被打破,商业活动不再受区域限制,营业时间也不受限制,“市”突破了原先空间和时间上的限制,故B项正确。

选项C,北宋前期,四川地区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元代时,纸币在全国通行,但白银在宋代已经流通,故C项错误。

选项D,明清时期,商帮实力雄厚,经营范围广,活动区域大,如晋商和徽商等,但商帮的出现并非始于明清,故D项错误。

因此,关于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正确叙述是:B. 宋代“市”突破了原先空间和时间上的限制。

4、清朝前期,全国最繁华的工商业市镇是()
A. 广州
B. 苏州
C. 扬州
D. 北京本题主要考查清朝前期全国最繁华的工商业市镇。

选项A,广州在清朝前期是重要的对外贸易港口,有“十三行”等机构进行对外贸易,但其主要经济功能是对外贸易,并非全国最繁华的工商业市镇,故A项错误。

选项B,苏州在明清时期就是工商业非常发达的地区,有“天下四聚”之称,到清朝前期,苏州的丝织业和棉纺织业等手工业发展尤为突出,成为全国最繁华的工商业市镇,故B项正确。

选项C,扬州在明清时期也是重要的工商业城市,但随着大运河的淤塞和海运的兴起,扬州的经济地位逐渐下降,到清朝前期已不再是全国最繁华的工商业市镇,故C
项错误。

选项D,北京是清朝的都城,是全国的政治中心,虽然也有一定的工商业发展,但并非以工商业为主要经济功能,因此不是全国最繁华的工商业市镇,故D项错误。

因此,清朝前期全国最繁华的工商业市镇是:B. 苏州。

5、以下中国古代著作中,以自然哲学思想体系为核心的是()
A. 《论语》
B. 《道德经》
C. 《史记》
D. 《伤寒杂病论》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著作的内容。

选项A,《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

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但《论语》并不以自然哲学思想体系为核心,故排除。

选项B,《道德经》是春秋时期老子(李耳)的哲学作品,又称《道德真经》《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

文本以哲学意义之“道德”为纲宗,论述修身、治国、用兵、养生之道,而多以政治为旨归,乃所谓“内圣外王”之学,文意深奥,包涵广博,被誉为万经之王。

《道德经》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名著之一,对传统哲学、科学、政治、宗教等产生了深刻影响。

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道德经》是除了《圣经》以外被译成外国文字发布量最多的文化名著。

因此,《道德经》以自然哲学思想体系为核心,故B符合题意。

选项C,《史记》是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纪传体史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上至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太初四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

该书并不是以自然哲学思想体系为核心,故排除。

选项D,《伤寒杂病论》是中国传统医学著作之一,是一部论述外感病与内科杂病为主要内容的医学典籍,作者是东汉末年张仲景,是中国中医院校开设的主要基础课程之一。

《伤寒杂病论》系统地分析了伤寒的原因、症状、发展阶段和处理方法,创造性地确立了对伤寒病的“六经分类”的辨证施治原则,奠定了理、法、方、药的理论基础。

但《伤寒杂病论》并非以自然哲学思想体系为核心,故排除。

6、某同学在查阅中国古代科举制度资料时,发现有一科举制度的科目是“明经”,该科目主要考试的内容是()
A. 诗赋
B. 经义或时务策
C. 儒家经典
D. 算学
答案: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的“明经”科目。

选项A,诗赋主要是进士科考试的内容,而非明经科,故排除。

选项B,经义或时务策是明经科和进士科都可能涉及的考试内容,但并非明经科的主要内容,故排除。

选项C,明经科是唐代科举制度中的常科之一,主要考试儒家经典,如《五经》、《三礼》、《三传》等。

因此,该选项符合题意。

选项D,算学是唐代科举制度中的专门科目,主要考试数学方面的内容,与明经科无关,故排除。

综上所述,正确答案是:C。

7、1950年,美国国务卿艾奇逊在国会发表演说时说:“如果中国成为一个真正统
一、强大和民主的国家,就会对远东各国的共产党运动产生非常强烈的影响。

……朝鲜战争是远东共产主义扩张的重要部分。

”这反映了美国朝鲜战争的目的之一是
A. 遏制共产主义的扩张
B. 扶持日本、韩国等远东国家
C. 夺取远东地区霸权
D. 阻止中国统一艾奇逊在国会演说中提到,如果中国成为一个真正统一、强大和民主的国家,就会对远东各国的共产党运动产生非常强烈的影响,并指出朝鲜战争是远东共产主义扩张的重要部分。

这反映了美国对共产主义扩张的担忧和遏制意图。

选项A,艾奇逊的演说直接提到了中国统一和强大可能对远东共产党运动的影响,以及朝鲜战争作为共产主义扩张的一部分,这明确显示了美国遏制共产主义扩张的意图,因此选项A正确。

选项B,虽然美国在远东地区有扶持盟友的行为,但艾奇逊的演说中并未直接提及扶持日本、韩国等远东国家作为朝鲜战争的目的,因此选项B与材料内容不符。

选项C,虽然美国在冷战时期确实寻求在全球范围内的霸权,但艾奇逊的演说主要聚焦于远东地区的共产主义威胁,并未直接提及夺取远东地区霸权,因此选项C与材料主旨不符。

选项D,虽然艾奇逊提到了中国统一可能对共产党运动的影响,但这并非美国朝鲜战争的主要目的。

美国的主要目的是遏制共产主义的扩张,而不是直接阻止中国统一,因此选项D错误。

8、1949年,中国共产党在七届二中全会上指出:“中国革命在全国胜利,并且解
决了土地问题以后,中国还存在着两种基本的矛盾。

第一种是国内的,即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

第二种是国外的,即中国和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

”这里的“两种基本的矛盾”的实质是
A. 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
B. 社会主义道路和资本主义道路的矛盾
C. 中华民族与帝国主义的矛盾
D. 农民阶级与地主阶级的矛盾首先,我们来看这个问题所引用的材料背景。

1949年,中国共产党在七届二中全会上分析了中国革命胜利后中国面临的主要矛盾。

接下来,我们逐一分析选项内容。

选项A,虽然材料中提到“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但这只是国内矛盾的一个方面,没有全面概括两种基本矛盾的实质。

因此,A项不是最佳答案。

选项B,这个选项涉及到了“社会主义道路”和“资本主义道路”的矛盾。

结合历史背景,我们知道中国革命胜利后,中国面临着走什么道路的问题。

是继续走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资本主义道路,还是走社会主义道路?这是当时中国面临的重大抉择。

而这两种道路的选择,实际上就是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之间的斗争。

因此,B项准确地概括了材料中“两种基本的矛盾”的实质。

选项C,虽然材料中提到了“中国和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但这只是国外矛盾的一个方面,没有全面反映两种基本矛盾的实质。

而且,这一矛盾在当时已经不再是中华民族与帝国主义之间的主要矛盾,而是中国内部两种不同道路选择之间的矛盾。

因此,C项不正确。

选项D,这个选项提到的“农民阶级与地主阶级的矛盾”是中国革命的主要矛盾之一,但在中国革命胜利后,这一矛盾已经基本解决。

因此,它不再是新中国面临的主要矛盾之一,D项不正确。

综上所述,材料中的“两种基本的矛盾”的实质是社会主义道路和资本主义道路的矛盾。

因此,正确答案是B。

9、下列关于我国古代民族关系发展特点的表述,最准确的是
A. 汉族和少数民族政权长期对立
B. 汉族和少数民族的经济文化交流不断加强
C. 汉族先进文化向边疆地区扩展
D. 少数民族完全接受汉族的先进文化
答案: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对中国古代民族关系发展特点的理解。

选项A,虽然在我国历史上,汉族和少数民族之间确实存在过对立和冲突,但“长期对立”并不是民族关系发展的主要特点,因为各民族之间也存在着融合和交流,故A 项错误。

选项B,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历史上各民族之间虽然存在过对立和冲突,但更多的是交流和融合。

在长期的交往中,汉族和少数民族的经济文化交流不断加强,这是我国古代民族关系发展的主要特点,故B项正确。

选项C,汉族先进文化向边疆地区扩展是我国古代民族关系的一个重要方面,但它只是汉族和少数民族之间交流的一个方面,不能全面反映民族关系发展的特点,故C 项错误。

选项D,虽然汉族的先进文化对少数民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但说“少数民族完全接受汉族的先进文化”过于绝对,因为少数民族在吸收汉族文化的同时,也保留了自己的文化传统和特色,故D项错误。

10、``天下之事,不难于立法,而难于法之必行。

’’这句话主要表明()
A. 有法可依是依法治国的前提
B. 执法必严是依法治国的中心环节
C. 有法必依、执法必严是依法治国的关键
D. 违法必究是依法治国的有力保障
答案: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依法治国的相关知识。

选项A,虽然“有法可依”是依法治国的前提,但题目中的话主要强调的是法律的实施和执行,而非法律的制定或存在,因此A项不符合题意。

选项B,虽然“执法必严”是依法治国的重要环节,但题目中的话并没有特指执法环节,而是更广泛地强调了法律的执行和遵守,因此B项不是最佳答案。

选项C,“天下之事,不难于立法,而难于法之必行”这句话强调了法律的实施和执行的重要性。

它表明,仅仅有法律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法律的执行和遵守。

这正好符合“有法必依、执法必严”是依法治国的关键的观点,因此C项正确。

选项D,虽然“违法必究”是依法治国的重要保障,但题目中的话并没有特别强调对违法行为的追究,而是强调了法律的执行和遵守,因此D项不符合题意。

11、下列关于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官营手工业一直占据主导地位
B. 民营手工业在明朝中后期开始兴起
C. 家庭手工业产品主要供自己消费和交赋税
D. 古代手工业三种主要经营形态中,民营手工业水平最高本题主要考查古代中国手工业的发展。

选项A,官营手工业在明清时期逐渐衰落,被民营手工业超过,所以不能说官营手工业一直占据主导地位,故A项错误。

选项B,民营手工业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兴起,并非明朝中后期才开始,故B项错误。

选项C,家庭手工业是农户的一种副业,产品主要供自己消费和交赋税,剩余部分
才拿到市场出售,这是家庭手工业的基本特点,故C项正确。

选项D,虽然民营手工业在明清时期发展迅速,甚至在某些方面超过了官营手工业,但并不能说民营手工业的水平就是最高的。

因为官营手工业在资金、规模、技术等方面往往具有优势,其生产的产品往往更加精美和复杂,故D项错误。

综上所述,正确答案是C。

12、古代中国手工业享誉世界,其中“苏绣”以针法精细、色彩雅致而著称。

下列关于古代中国手工业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官营手工业产品精美,但市场流通有限
B. 家庭手工业产品主要供民间消费
C. 民营手工业在明朝中后期开始兴起
D. 古代手工业一直领先世界本题主要考查古代中国手工业的发展状况。

选项A,官营手工业由官府直接经营,其生产的产品主要是供皇室和官府使用,不面向市场流通,因此其市场流通有限,但产品往往精美绝伦,故A项正确。

选项B,家庭手工业的产品虽然主要供自己消费和交赋税,但也会有一部分剩余产品拿到市场上出售,供民间消费,但这不是其主要目的,故B项表述不准确,排除。

选项C,民营手工业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兴起,并非明朝中后期才开始,故C项错误。

选项D,虽然古代中国手工业在很多领域都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但并不能说其一直领先世界,因为不同历史时期、不同领域的发展状况是有所不同的,故D项表述过于绝对,排除。

综上所述,正确答案是A。

13、毛泽东曾指出:“中国的革命实质上是农民革命,现在的抗日,实质上是农民
的抗日。

新民主主义的政治,实质上就是授权给农民。

新三民主义,真三民主义,实质上就是农民革命主义。

大众文化,实质上就是提高农民文化。

抗日战争,实质上就是农民战争。

”毛泽东旨在强调( )
A. 农民阶级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力军
B. 农民阶级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唯一力量
C. 农民战争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主要形式
D. 农民阶级是中国革命领导阶级
答案:A
解析:毛泽东的这段话强调了农民在中国革命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他提到“中国的革命实质上是农民革命”、“抗日战争,实质上就是农民战争”等,这些表述都凸显了农民阶级在中国革命中的核心地位。

选项A,毛泽东的论述明确指出了农民阶级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力军,这一选项与毛泽东的论述相吻合,故A正确。

选项B,农民阶级是中国民主革命的重要力量,但并非“唯一力量”,还有工人阶级、小资产阶级等其他力量,故B错误。

选项C,农民战争是中国革命的一种重要形式,但并非“主要形式”,特别是在新民主主义革命中,除了农民战争,还有城市工人运动、武装斗争等多种形式,故C错误。

选项D,中国革命的领导阶级是无产阶级(即工人阶级),而非农民阶级,故D错误。

14、列宁在《论粮食税》中指出:“每一个农民,当他交售一小部分余粮的时候……都能权衡轻重,考虑利害得失,……他们既然能够计算……那就不应当再有什么怀疑,实行粮食税,使他们有可能比这样做获得更大的利益。

”列宁意在强调
A. 苏俄应放弃向社会主义过渡
B. 粮食税政策有利于苏俄经济发展
C. 苏俄农民普遍缺乏政治觉悟
D. 苏俄应继续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答案: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苏俄新经济政策,要求结合材料选出相吻合的选项。

选项A,列宁提出新经济政策,允许多种经济并存,大力发展商品经济,促进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为向社会主义过渡准备了条件,而不是放弃向社会主义过渡,故选项A错误。

选项B,列宁在《论粮食税》中指出,实行粮食税后,农民可以权衡利弊,获得更大的利益,这实际上是在强调粮食税政策有利于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从而有利于苏俄经济的发展,故选项B正确。

选项C,列宁强调的是粮食税政策对农民的积极影响,而不是说农民缺乏政治觉悟,故选项C错误。

选项D,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苏俄在1918年至1920年国内战争时期采取的经济政策,由于不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道路,在战争结束后继续实行这一政策引起了严重的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列宁在《论粮食税》中实际上是在反思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弊端,主张用新经济政策代替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故选项D错误。

15、唐朝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政治、经济、文化等全面繁荣的时期,对世界产生了深远影响。

唐朝灭亡后,中国进入五代十国时期。

下列关于五代十国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 五代十国是唐末以来藩镇割据的延续
B. 北方政权更迭频繁,政局动荡不安
C. 南方地区相对稳定,经济在原有的基础上继续发展
D. 五代十国时期,中国实现了统一
答案:D
解析:本题要求选出关于五代十国的说法中不正确的选项。

五代十国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大分裂时期,这一称谓出自《新五代史》,是对五代与十国的合称。

五代是指907年唐朝灭亡后依次定都于中原地区的五个政权,即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和后周。

公元907年,唐朝灭亡后,中原地区相继出现了定都于汴梁和洛阳的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和后周五个朝代,史称“五代”。

南方出现了吴、前蜀、吴越、楚、闽、南汉、南平(荆南)、后蜀、南唐、北汉等十余个割据政权,被《新五代史》及后世史学家统称十国。

五代十国时期,中国并未实现统一,而是处于分裂状态,直到宋朝建立后才逐步实现了局部统一,因此选项D说法不正确,符合题意。

选项A、B、C都是对五代十国时期历史特点的准确描述,不符合题意。

16、两宋时期,南方经济超过北方,并逐渐成为全国经济重心。

这一经济重心南移的完成主要得益于
A. 北方战乱频繁,南方相对安定
B. 南方优越的自然条件
C. 南方政治清明,统治者重视发展经济
D. 北方人口大量南迁
答案: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

两宋时期,经济重心逐渐南移,南方经济超过北方,并逐渐成为全国经济重心。

经济重心南移的完成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但其中最主要的因素是北方人口大量南迁,为南方带来了充足的劳动力和先
进的生产技术,促进了南方经济的发展,故D项正确。

A项“北方战乱频繁,南方相对安定”、B项“南方优越的自然条件”、C项“南方政治清明,统治者重视发展经济”都是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但都不是最主要的原因,均排除。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有4小题,每小题13分,共52分)
第一题
题目: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自汉至唐,对外关系以陆路为主。

宋代,由于西夏的兴起,影响了中西陆路交通。

宋朝的海外贸易空前繁荣,政府鼓励海外贸易,在主要港口设立市舶司,加以管理。

南宋偏安江南之后,更加重视海外贸易,市舶收入成为政府的重要财源。

材料二:
宋元时期,我国的科技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其中活字印刷术和指南针的发明及传播对世界文明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1)根据材料一,指出宋代海外贸易繁荣的原因。

(2)结合材料二,简述宋代科技发明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

答案:
(1)宋代海外贸易繁荣的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西夏的兴起影响了中西陆路交通,迫使宋朝转向海上贸易;二是宋朝政府鼓励海外贸易,设立市舶司进行管理,从而促进了海外贸易的繁荣。

(2)宋代科技发明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活字印刷
术的发明,促进了文化的传播,为世界文明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其次,指南针的发明及应用于航海,为远洋航行提供了重要的条件,推动了世界航海事业的发展,对世界文明的发展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解析:
(1)宋代海外贸易繁荣的原因可以从材料中直接提取。

首先,西夏的兴起影响了中西陆路交通,这使得宋朝不得不寻找新的贸易路线,从而转向了海上贸易。

其次,宋朝政府积极鼓励海外贸易,设立了市舶司来管理海外贸易,为商人提供了便利和保障,进一步促进了海外贸易的繁荣。

(2)宋代科技发明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可以从两个方面来阐述。

首先,活字印刷术的发明极大地促进了文化的传播。

在此之前,书籍的复制主要依靠手抄,效率低下且容易出错。

而活字印刷术的出现,使得书籍的复制变得更为便捷和准确,从而推动了文化的广泛传播。

这对于世界文明的发展无疑是一个重大的贡献。

其次,指南针的发明及应用于航海,为远洋航行提供了重要的条件。

在指南针出现之前,航海家们主要依靠星象和地标来导航,这使得远洋航行充满了不确定性和危险性。

而指南针的应用,使得航海家们能够更准确地确定航向,从而推动了世界航海事业的发展。

这对于世界文明的发展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第二题
题目: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明太祖朱元璋废除丞相后,设殿阁大学士,以备皇帝顾问。

成祖即位后,选拔翰林院官员入值文渊阁,参与机密事务的决策,“内阁”由此出现。

内阁官员的品级不高,一般不超过五品。

但内阁地位日益提高,后拥有“票拟”之权,即代皇帝草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