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辽宁省百师联盟高三(上)一轮复习联考历史试卷(一)(附详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1-2022学年辽宁省百师联盟高三(上)一轮复习联
考历史试卷(一)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6小题,共48.0分)
1.如表为西汉京津冀地区汉墓中出土铁质农具一览表。
据此判断,当时京津冀地区
()
A. 农业生产精耕细作
B. 冶铁业领先于世界
C. 盐铁官营规模扩大
D. 锄锸是主要铁农具
2.近代中国某一历史事件被美国作家比作犹太人出埃及、汉尼拔翻越阿尔卑斯山和美
国人征服西部,还被称为“国家统一精神的提示”“克服落后东西的必要因素”。
这一事件()
A. 使革命势力扩展到长江流域
B. 标志国民政府基本统一全国
C. 促成革命中心转移到西北
D. 宣告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
3.如表为《隋唐宋中国人口统计》情况,它反映出()
A. 民族战争有利于人口快速增长
B. 两宋时期出现了民族交融高潮
C. 全国经济重心逐渐向南方转移
D. 人口大流动导致北方经济衰退
4.两次鸦片战争时期,清朝政府与世界诸国的关系发生变化,出现了三类国家关系:
一是传统朝贡关系,如朝鲜、越南等国属于这一类型;二是传统互市关系,如日本等国就属于这一类型;三是近代条约关系,西方侵略者都属于这一类型。
由此可见,当时中国()
A. 近代外交理念开始萌发
B. 面临着复杂多变的国内外形势
C. 传统外交格局受到冲击
D. 仍然在亚洲地区具有支配地位
5.1945年毛泽东赴重庆谈判,重庆和川东的广大农民到处传颂着“毛主席来了”的
喜讯,发出了“农村要实行民主”的怒吼;进步知识分子说,毛主席“全心全意地领导中国走向独立、自由和富强的道路”。
这反映了当时()
A. 阶级矛盾有所缓和
B. 社会舆论左右政局
C. 民众渴望国家新生
D. 中国革命胜利在望
6.明初,朱元璋在中央设立通政司,使四方奏疏可不经中书省而上达,后来又命奏事
不经过中书省,最后干脆借故废除了中书省,提高了六部官秩职权,又将大都督府散为五军都督府,均直属皇帝。
这反映了明初()
A. 中央集权程度得到提高
B. 中枢权力出现异化
C. 专制统治效能空前加强
D. 君相矛盾空前激化
7.如表为抗日战争时期“持久战”概念的形成过程。
据此可知,当时中共中央()
A. 纠正了国民政府的投降倾向
B. 争取了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支持
C. 肯定了东北抗战的重要作用
D. 对抗日战争形势有着清醒的认识
8.魏晋南北朝时期,某些名士把道家“道法自然”付诸实践,他们毁弃礼法、崇尚自
身价值,追求个性解放和自我的生活方式,成为一种时尚,士人纷纷效仿,并以此为荣。
据此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
A. 道家思想居于社会主导地位
B. 三教合流开始出现萌芽
C. 战乱环境导致人们思想混乱
D. 传统主流思想受到冲击
9.中国古代某思想家认为:“为学之道,莫先于穷理;穷理之要,必在于读书;读书
之法,莫贵于循序而致精;而致精之本,则又在于居敬而持志。
”而另一思想家则认为:“学者欲为圣人,必先廓靖心体,使纤翳不留,真性始见,方有操持涵养之地。
”这两种观点反映出()
A. 理学修习方式殊途同归
B. 儒家伦理世俗化得到广泛认同
C. 传统义利观念发生嬗变
D. 格物致知成为了基本治学方法
10.元朝中央设置御史台。
御史台又在地方上建立了两个行台机构,即监临东南诸省的
江南诸道行御史台和西南地区的陕西诸道行御史台。
北部和中原地区不另置行台。
在路以上设置肃政廉访司,定期检查各种案件账目,监督纠劾各级官吏。
这可以用来说明元代()
A. 地方官员职权削弱
B. 御史台行政权力的加强
C. 监察体系系统严密
D. 中央与地方的分权制衡
11.明朝后期,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徐光启的《农政全书》和宋应星的《天工开物》,
分别系统记载了中国古代医药学农学、工艺学的相关知识,徐弘祖的《徐霞客游记》是一部地理和地质学名著。
由此可推知()
A. 经世致用成为社会共识
B. 传统科学技术进入系统总结阶段
C. 西学东渐呈现出新面貌
D. 中国的科学技术依旧领先于世界
12.据记载,清廷在绥服蒙古各部过程中,根据八旗制度组织原则,结合蒙古原有社会
制度,逐步建立起盟旗制度。
盟旗的重大军政事宜由朝廷的理藩院裁决,地方性重大事件则报有关地区将军、都统和办事大臣会办。
可见,盟旗制度()
A. 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
B. 扩大了地方上的行政权力
C. 使民族平等原则得到贯彻落实
D. 激化了中央与地方的矛盾
13.面对西方侵略,林则徐、龚自珍、魏源的救国主张大多是“仿古法”;康有为以“保
教”相号召,托古改制;民国初年更有部分先驱回归传统,重新膜拜东方古老文明。
这说明()
A. 中体西用持续发展
B. 社会变革深受传统桎梏
C. 民族危机日益加深
D. 近代救国主张渐趋科学
14.湖北军政府成立后,颁布了一系列政策法令:宣布湖北各州县一律改制共和,由革
命政府重新任命官吏;依法审理民事和刑事案件,并准民上诉,公开审理;明确规定官兵官俸不得特别悬殊。
湖北军政府颁布这些法令()
A. 昭示了政权的革命性与进步性
B. 终结了清政府的腐朽统治
C. 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民主平等
D. 粉碎了旧官僚的复辟阴谋
15.西周时期,周王为了使诸侯国秉承分封之初的忠诚守信,利用玉瑞(用玉制作的礼
器)制定了一系列繁琐的礼仪活动,形成玉瑞制度,作为控制诸侯国的手段和凭借。
由此可见,西周时期()
①分封制度得以贯彻
②国家礼制得到完善
③中央集权得以强化
④家国一体局面形成
⑤地方治理有所加强
A. ①②④
B. ①②⑤
C. ①③⑤
D. ②③④
16.如图是南宋宫廷画家刘松年所作《茗园赌(茶)市图》,该作品反映了()
A. 重农抑商政策出现松动
B. 普通民众社会地位提升
C. 社会阶层流动异常活跃
D. 经济发展影响民风民俗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2.0分)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宋朝历十八帝三百二十年,宰相官名前后五变:同平章事,左、右仆射,太宰、少宰,左、右仆射,左、右丞。
宋代官制前承隋唐、后启明清,内容复杂,名实分离,是历代官僚机构设置最为复杂的一朝,也是文官制度高度发达的一朝。
特殊的职官分离现象在宋代官僚制度中尤为明显。
在科举制度进一步完善的同时,武将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抑制。
由于宋代地方各级组织互相牵制,尤其路一级组织事权分散、区划交叉、中心分离,没有单一的权力圈和单一的权力中心,也就失去了割据一方的地理基础。
同时,宋代行政区划是中央官员的分治区域,而不是地方官员的分治区域,路、州、县的官员由中央官员担任,就削弱了地方分权的人事基础。
——摘编自周振鹤《中国历史政治地理十六讲》等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文官制度高度发达的主要因素。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宋代文官制度。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1948年8月7日,华北临时人民代表大会开幕。
出席大会的代表有工人、农民、革命军人、妇女、工商业者、自由职业者、新式农民、社会贤达、开明绅士及
民主同盟盟员、少数民族、国民党统治区人民团体代表共542人。
董必武在开幕词中指出这次大会是中国民主革命历史中划时代的一次会议,将成为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雏形。
大会一致通过了《关于华北人民政府施政方针》等重要文件。
9月26日,华北人民政府正式成立,后于1949年10月31日撤销。
它不仅调动一切人力、物力、财力,完成了华北区的统一和支援全国解放战争的任务,而且为新中国的政权建设和经济建设摸索、积累了经验,为新中国民主协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作了有力的尝试和奠基,成为新中国中央人民政府的雏形。
——摘编自翟会盘《华北人民政府的政权建设及其历史意义》等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华北人民政府政权建设的特点。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华北人民政府政权建设的意义。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秦始皇开拓岭南,分置桂林、象、南海等郡,迁“治狱吏不直者”至南越地,又募15000未婚女子至岭南。
之后,多次迁刑徒和内地民众至岭南屯田。
汉武帝发兵助东瓯人打击越人。
公元前110年,汉将东越居民迁徙于江滩地。
公元前112年,汉军平定了南越国后,把原赵佗割据地区划分为九个郡(后缩为七个郡),越人贵族多归汉,被封为列侯。
自汉代起,汉人”作为华夏民族的称谓已为境内外普遍接受。
——摘编自易宁《秦汉的统一与罗马的征服》材料二1930年至1931年,国民政府提出,西南各省土司凡能直接改县的地方,须直接设县管理。
1931年国民党提出在边地屯垦与移民实边。
云南先后修建了滇缅公路与中印公路,滇黔公路等相继通车。
教育部要求四川、云南、西康三省制定边疆教育三年计划。
但西南各省组建的边政机构五花八门,如云南机构称“边疆行政设计委员会”,贵州机构名为“边胞文化研究会”,川康机构则谓“川康滇三省边区边务设计委员会”。
这些机构在行动上各自为政,政令更难以贯通,加上其他因素,国民政府治理西南效果大打折扣。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秦汉时期治理岭南少数民族边疆地区的意义。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国民政府对西南少数民族边疆地区的治
理。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近代西方代议制民主政治包括君主立宪制和民主共和制。
近代西方君主立宪制起源于英国,1688年的光荣革命及1689年的《权利法案》,是英国君主立宪制发展历程中的关键事件。
德国君主立宪制在形式上借鉴了英国,但也有自己的特色。
近代西方民主共和制起源于美国,其在一个地域辽阔的国家里率先建立了民主共和国,同时实行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后被其他国家仿效,产生深远影响。
——摘编自马克垚《世界文明史》等结合材料与所学相关知识,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
(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
答案和解析
1.【答案】A
【解析】材料信息表明,当时京津冀地区出土铁质农具种类多样,说明农业生产精耕细作,A项正确;
材料没有中国冶铁业与世界其它地区的比较,没有盐铁官营的生产规模,排除BC项;材料只反映了锄锸是铁质农具之一,没有反映是主要农具,排除D项。
故选:A。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农业的耕作方式,运用所学铁农具出现和使用的知识分析材料,论从史出。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农业的耕作方式,侧重考查考生阅读史料、获取与解读信息、调动与运用知识等能力和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等素养。
2.【答案】C
【解析】依据材料“犹太人出埃及、汉尼拔翻越阿尔卑斯山和美国人征服西部”可知,该事件体现了克服艰难险阻的壮举;依据材料“国家统一精神的提示”、“克服落后东西的必要因素”可知,该事件重塑民族精神,结合所学可知,该事件是红军长征,长征将中共革命的大本营转移到了西北,故C项正确;
A项是国民革命时期北伐战争的影响,排除;
B项是“东北易帜”的影响,而且与材料“必要因素”“克服落后”不符,排除;1937年9月《国共合作宣言》的发表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与材料信息不符,故D项排除。
故选:C。
本题考查红军长征,解题的关键是解读材料信息“犹太人出埃及、汉尼拔翻越阿尔卑斯山和美国人征服西部”、“国家统一精神的提示”、“克服落后东西的必要因素”,结合红军长征的意义分析。
本题考查红军长征的影响,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3.【答案】C
【解析】通过题干所给表格数据可知,从隋朝到宋朝,北方的人口数量比例在减少,南方的人口数量比例在增加,其反映的是这一时期经济格局的变化,即全国经济重心向南方转移,故C项正确;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民族战争导致人口伤亡,这与材料数据不符,故A顶错误;
“民族交融”在题干所给表格数据中没有涉及,故B项错误;
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经济重心南移不等于北方经济衰退,故D项错误。
故选:C。
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解答本题需正确解读材料数据,并正确掌握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历史影响。
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考查学生获取、解读信息及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难度中等。
4.【答案】C
【解析】材料主要说明了两次鸦片战争时期,清朝政府与世界诸国的关系发生变化,出现了三类国家关系,尤其是近代条约关系的建构,说明当时中国传统外交格局受到冲击,故选C项;
材料无法体现AB两项表述,排除;
D项表述与所学知识不符,排除。
故选:C。
本题主要考查了中国近代化道路的曲折性,考生可结合材料“一是传统朝贡关系,如朝鲜、越南等国属于这一类型;二是传统互市关系,如日本等国就属于这一类型;三是近代条约关系,西方侵略者都属于这一类型”进行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了中国近代化道路的曲折性,侧重考查考生对基础知识的迁移运用能力,很好地考查了考生的历史素养。
5.【答案】C
【解析】农民进步知识分子对毛泽东赴渝和谈的正面评价与其对民主自由的呼唤,一定程度上体现民众对抗战胜利后和平建国,实现民族振兴的巨大期许,C项正确;
“农村要实行民主”反映了农民阶级的政治诉求和农村存在尖说矛盾,排除A项;
社会舆论代表民众意愿,但未左右政府决策,排除B项;
重庆谈判达成《双十协定》,未能阻止国民党发动内战,排除D项。
故选:C。
本题考查重庆谈判,解题的关键信息是“全心全意地领导中国走向独立、自由和富强的道路”。
本题为中档题,考查重庆谈判,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6.【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朱元璋在中央设立通政司”“提高了六部官秩职权”“又将大都督府散为五军都督府”等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初君主专制统治效能空前加强,故选C项;
材料并未体现中央集权,排除A项;
材料没有体现中枢权力的异化与君相矛盾空前激化,排除B、D两项。
故选:C。
本题主要考查的是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全面解读材料信息,再联系选项逐一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的是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旨在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本题材料设置和选项设置均有一定难度,总体难度适中。
7.【答案】D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可知,从1935年中共提出持久抗战以来,到全面战争爆发后,仍然坚持持久抗战的态度,是对中日两国交战双方进行比较分析的结果,故D项符合题意;
材料并未反映对国民党的纠正,排除A项;
材料未涉及参与世界反法西斯的活动,排除B项;
材料并未强调东北抗战的重要性,排除C项。
故选:D。
本题考查抗日战争,根据题干“第一次提出了‘持久战’......‘持久战’作为全国实行的战略总方针......系统阐述了‘持久战’”进行分析。
本题考查抗日战争,考查学生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进行分析理解的能力。
【解析】根据材料“毁弃礼法,崇尚自身价值”、“追求个性解放和自我的生活方式”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受佛道思想的影响,儒家思想的主流地位受到冲击,故D项正确;
魏晋南北朝时期道家思想并没有处于主导地位,故A项错误;
材料反映的是儒家思想受到冲击,不是“三教合流开始出现萌芽”,故B项错误;
C项中的“思想混乱”说法错误,故C项错误。
故选:D。
本题考查儒家思想的发展演变,解题的关键信息是“毁弃礼法,崇尚自身价值”、“追求个性解放和自我的生活方式”,结合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思想特点分析。
本题考查魏晋南北朝时期儒家思想的地位,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9.【答案】A
【解析】依据材料“读书之法,莫贵于循序而致精;而致精之本,则又在于居敬而持志”可知,反映的是程朱理学的治学理念,强调格物致知;依据材料“学者欲为圣人,必先廓靖心体”可知,反映的是陆王心学的治学理念,强调内心反省,结合所学可知,两种观点的相同之处是均是为了“求理”,不同之处是方法和途径具有差异,故A项正确;B项中“广泛认同”在材料无法体现,排除;
C项表述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
格物致知只是第一个思想家的治学方法,是否成为基本治学方法从材料中不能得出,故D项排除。
故选:A。
本题考查宋明理学,解题的关键是解读材料“读书之法,莫贵于循序而致精;而致精之本,则又在于居敬而持志”、“学者欲为圣人,必先廓靖心体”的主旨,结合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思想主张分析。
本题考查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思想内容的比较,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解析】A.地方官员受到监督,但其职权并未受损,排除A项;
B.御史台执掌监察权,并非“行政权力“,排除B项;
C.元朝建立起自上而下的系统严密的监察体系,加强了对官员的监察,故选C项;
D.元朝实行中央集权,地方要服从中央,并非“分权制衡“,排除D项。
故选:C。
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古代监察制度的变化,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对题意的全面理解。
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古代监察制度的变化,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分析理解、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1.【答案】B
【解析】明清之际,经世致用是部分思想家的主张和实践,并未成为社会普遍共识,排除A项;
根据材料“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徐光启的《农政全书》和宋应星的《天工开物》,分别系统记载了中国古代医药学农学、工艺学的相关知识”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朝末期,《本草纲目》《农政全书》《天工开物》等著作都是对中国古代科学技术某一领域的总结性著作,这说明中国古代传统科学技术进入系统总结阶段,B项正确;
材料没有涉及西学东渐的情况,排除C项;
明清时期,中国的科学技术开始落后于西方,排除D项。
故选:B。
本题主要考查的是中国古代科技,解答本题需要掌握中国古代科技的特点。
本题主要考查的是中国古代科技,旨在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本题材料设置和选项设置均有一定难度,总体难度适中。
12.【答案】A
【解析】材料信息“盟旗的重大军政事宜由朝廷的理藩院裁决”“地方性重大事件则报有关地区将军、都统和办事大臣会办”说明盟旗制度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故选A项;
盟旗制度是清朝为分化蒙古族,控制其上层贵族而实行的政治制度。
数旗合成盟,由清
政府任命旗长、盟长,对加强蒙古地区的统治起了重要作用,排除BD两项;
民族平等是中国共产党提出的民族政策,C项表述与史实不符,排除。
故选:A。
本题主要考查了明清统一多民族国家版图奠定的重要意义,考生可结合材料“据记载,清廷在绥服蒙古各部过程中,根据八旗制度组织原则,结合蒙古原有社会制度,逐步建立起盟旗制度。
盟旗的重大军政事宜由朝廷的理藩院裁决,地方性重大事件则报有关地区将军、都统和办事大臣会办”进行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了明清统一多民族国家版图奠定的重要意义,侧重考查考生对基础知识的迁移运用能力,很好地考查了考生的历史素养。
13.【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林则徐、龚自珍、魏源的“仿古法”救国主张;康有为的“托古改制”;民国初年的“膜拜东方古老文明”,这些都说明古代传统政治文化中消极或不适应历史发展的内容对近代中国社会变革产生深刻影响,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近代社会的进程,故B项错误;
中体西用是洋务派的指导思想,故A项错误;
材料的主旨是说明救国主张的某些局限性,而非强调“民族危机”,故C项错误;
材料反映的是近代部分救亡图存的主张存在一定局限性,不能说明近代救国主张渐趋科学,故D项错误。
故选:B。
本题考查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运动,解题的关键是解读材料的主旨,结合近代中国历次思想解放运动及其局限性分析。
本题考查近代中国思想的局限性,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14.【答案】A
【解析】湖北军政府的一系列法令体现了对民主法制、平等的追求,体现了政权的革命性与进步性,A项正确;
清帝退位,清朝统治结束,B项排除;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实现了人民当家作主,C项排除;
D项表述不符合史实,D项排除。
故选:A。
本题主要考查武昌起义,要求学生结合武昌起义的过程和特征来分析。
解答本题要搞清楚武昌起义的过程和特点,学生要有一定的结合所学知识理解材料的能力。
15.【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周王为了使诸侯国秉承分封之初的忠诚守信”“作为控制诸侯国的手段和凭借”可知,玉瑞制度和分封制相配合,强化了分封制,①正确;
根据材料“制定了一系列繁琐的礼仪活动”可知,国家礼制得到完善,②正确;
中央集权开始于秦统一后,③错误;
家国一体指的是一个人既是家族的族长,又是国家的掌权者,同时家族势力在国家的管理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家既是国,国就是家,材料没有体现家国一体,④错误;根据材料“作为控制诸侯国的手段和凭借”可知,玉瑞制度加强了对诸侯的控制,使地方治理有所加强,⑤正确。
故选:B。
本题考查西周的分封制和礼乐制度,根据材料“周王为了使诸侯国秉承分封之初的忠诚守信,利用玉瑞(用玉制作的礼器)制定了一系列繁琐的礼仪活动,形成玉瑞制度,作为控制诸侯国的手段和凭借”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作答。
本题考查西周的分封制和礼乐制度,侧重考查考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考查了考生的时空观念和历史解释的素养。
16.【答案】D
【解析】题中绘画作品描绘了城市市民阶层的日常生活风俗场景,间接反映了宋代商品经济的繁荣景象,体现了经济发展与民风民俗的内在联系,D项正确;
ABC三项表达均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
故选:D。
本题主要考查了宋朝的商业发展,考生可结合材料图片进行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了宋朝的商业发展,侧重考查考生对基础知识的迁移运用能力,很好地考查了考生的历史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