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三校生语文基础模块下册荷塘月色课文解析练习阅读解答(附答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荷塘月色100
一、基础知识
1、给括号前的字注音
喑(yīn)哑无垠(Yín)应(yīng)届应(yīng)名儿应(yīng)许应(yìng)付应(yìng)承应(yìng)声倒下随机应(yìng)变应(yìng)用应(yìng)时应(yìng)验应(yìng)邀邮(yóu) 局良莠(yǒu)不齐迂(yū)腐娱(yú)乐愉(yú)快向隅(yú)而泣舆(yú)论须臾(yú) 逾(yú)期伛(yǔ)偻(lǚ)鬼蜮(yù)参与(yù)熨(yù)帖(tiē) 强(qiáng)占强(qiáng)制勉强(qiǎng) 牵强(qiǎng)强(qiǎng)迫强(qiǎng)词夺理翘(qiáo)首憔(qiáo)悴(cuì)悄(qiǎo)然锲(qiè)而不舍提纲挈(qiè)领翻箱倒箧(qiè) 怯(qiè)懦(nuò) 惬(qiè)意
2.改正下列词语中的错别字(括号内为错字)
并行不悖(背) 遮天蔽(避)日辩(辨)证法赤膊(博)上阵部(布)置已定
残(惨)酷无情清澈(彻)见底驰骋(聘)疆场戳(戮)穿阴谋大有裨(稗)益
刚愎(腹)自用令人恐怖(布) 鞠躬尽瘁(粹) 以逸待(代)劳虎视眈眈(耽)
二、文章填空
1.朱自清,原名朱自华_,字佩弦,号秋实,他是现代散文家、语文教育家,文学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

代表作《荷塘月色》、《背影》、《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等。

2.本文记叙了作者深夜游荷塘的经过,精心描绘了月下的荷塘,塘中的月色以及荷塘四周茂盛的林木,传达出一种淡淡的苦闷与淡淡的喜悦交织的复杂感情。

3.棹将移而藻挂,船欲动而萍开。

4.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

三、文章阅读
(一)阅读1-3段,回答问题。

1、阅读课文,从下列两个方面说说“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一句的作用。

⑴.从结构上看,这一句的作用是什么?起总领全文的作用,是文章的文眼。

⑵.从贯穿全文的感情看,这一句的作用是什么?
贯穿全文的感情是难以摆脱的“不宁静”,是笼罩在作者心头的哀愁。

“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奠定了全文感情的基调。

5.写荷塘边的小路,着重描绘了它怎样的特点?词语的色调怎样?为什么这样?
小路的特点是曲折、幽僻、寂寞。

词语的色调是黯淡的。

这是因为作者刚到荷塘,那不宁静的心情还没有排解开。

3.“没有月光的晚上,这路上阴森森的,有些怕人。

”为什么作者说“今晚却很好,虽然月光也还是淡淡的”?
今晚却很好,是因为淡淡月光下的宁静给了作者一些抚慰。

4.给加线词注音:这是独处(chǔ)的妙处(chù)踱(duó)着
5.说说作者领略到的“独处的妙处”指什么?
超出平常的自己,可以不按照别人的意志做事、说话、想问题,身心获得了自由;陶醉荷香月色,摆脱不宁静的心绪。

6.“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流露出作者怎样的心情? 淡淡的喜悦
7.“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世界里”对这一句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C)
A.“平常的自己”指被哀愁困苦的自己。

B.“另一世界”是指超脱了困苦的自由而美好的世界。

C.“超出了平常的自己”是指因美好的景象熏陶,自己也觉得超脱了许多。

D.整个句子流露出作者希望借对眼前幽雅淡静景色的欣赏,来摆脱心中苦闷的感情。

8.对“像今晚上,一个人在这苍茫的月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是个自由的人”这段话的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B )
A.作者用比喻的手法,描写宁静的月夜,这时的“我”与白天的“我”判若两人。

B.在宁静的月夜中,作者可摆脱白天人世的羁绊,得到自己追求的一时的自由。

C.在宁静的月夜下,作者可以任凭自己的性格,想说就说,想做就做。

D.作者用白描手法,描写月夜的美丽,自己也进入了一个美妙的、神秘的世界。

9.对“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现在都可不理。

这是独处的妙处,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这段话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C)
A.白天的应酬太多,交际太多,夜晚终于可以安闲了,所以就放下心来欣赏荷塘月色。

B.在黑暗笼罩下的社会,人与人之间勾心斗角,白天必须说些违心的话,做些违心的事,感到很累;只有到了夜晚漫步的时候,才觉得轻松了些。

C.白天在压抑的心情与环境中工作、生活,在晚上终于暂得宽余,独自欣赏荷塘月色,从那些令人厌倦的人与事中解脱出来,感到淡淡的喜悦。

D.白天从事地下工作,必须加倍小心地同周围的敌人周旋,到了晚上才可以放松一下,感到淡淡的喜悦。

(二)①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

②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③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④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⑤正如一粒粒的明珠,⑥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⑦微风过处,⑿送来缕缕清香,⑧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⑨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⑩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

⑾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

⑿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⒀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1.体会文句中下列词语的意义。

⑴“田田”意指荷叶的茂密、相连的样子;“点缀” 形容荷花小而精致;“袅娜”意指荷花饱满盛开柔美的样子;“羞涩”意指荷花含苞待放的样子。

⑵“亭亭的舞女的裙”意指荷叶高颀、舒展的样子
⑶“粒粒的明珠”意指荷花的晶莹剔透
2.下面对加线词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D )
A.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风致:写出了叶子的神态,这神态是做给流水看的,叶子与流水便沟通了感情。

)
B.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

(“弥”字突出荷叶之广之密)
C.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

(凝碧:青翠欲滴的样子。

这里把一闪即过的情景固定化,形成一幅恬静的画面,但静中有动。

)
D.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

(点缀:写出了满地碧荷,荷花稀少的特点:与花相映成趣,更增添了荷塘的美。

)
3.写叶下流水时,用的词语是“脉脉”而不是“静静”,这样写的作用主要是:(B)
A.写出流水默默无声,衬托荷花柔美风韵。

B.写出流水含有情义,衬托荷花柔美风韵。

C.写出流水默默无声,衬托荷花艳丽照人。

D.写出流水含有情义,衬托荷花艳丽照人。

4.“缕缕清香”和“渺茫的歌声”的相似点是什么?此句运用的修辞手法是什么?
答:在“歌声”的前边用到“远处”“高楼上”“渺茫”等修饰语,表明歌声远,听不真切,具有时断时续、若有若无、轻淡缥缈的特点。

荷香是微风送过来的,又是“缕缕清香”,因此也具有“歌声”的那些特点;用听觉感知的声音来描写嗅觉感知的气味,此句运用通感的修辞手法。

5.文中画横线的比喻句各侧重写什么?
答:“正如一粒粒的明珠”侧重写荷花的明亮,“又如碧天里的星星”侧重荷花的醒目,“又如刚出浴的美人”侧重荷花的纯洁。

6.与“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中“弥”意义相同的一项是(C)(A弥留:病重快要死了;B更加C满D 填满)
A.弥留之际 B.欲盖弥彰 C.弥天大谎 D.弥补过失
7.把荷叶比作舞女的裙,荷叶给人的感受是(C)
A.翠绿欲滴 B.轻盈飘逸 C.舒然展放 D.高高耸立
8.这一段描写荷塘,精彩的一笔是作者敏锐地捕捉并生动地描绘了“微风过处”的景色。

下面对微风在这段景物描写中所起的作用进行分析,分析不当的一项是(B)(并没有见到叶子底下脉脉的流水)A.开头写叶和花的静态,微风过后才写出它们的动态,使景色多样化。

B.因微风吹开密密地挨着的叶子,才见到叶子底下脉脉的流水。

C.因微风吹动叶和花,才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

D.因微风送来缕缕清香,才引出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这个精彩的比喻。

9.这一节依次写了荷__叶__、荷_花__、荷_香_、荷_波_、流水。

10.试用简洁的语言来概括层意:舒展的荷叶→迷人的荷花→幽远的荷香→凝碧的波痕_→脉脉的流水
11.划分层次正确的一项是(B)
A.①/②/③—⑥/⑦⑧/⑨—⒀
B.①②/③—⑥/⑦⑧/⑨—⒀
C.①②/③—⑥/⑦⑩/⑾—⒀
D.①/②—⑥/⑦⑧/⑨—⒀
12.对这段话的写作顺序,概括得正确的一项是(D)
A.由静态写到动态,先整体后局部,由近写到远,由上到下。

B.由动态写到静态,先整体后局部,由远写到近,由上到下。

C.由动态写到静态,先整体后局部,由近写到远,由上到下。

D.由静态写到动态,先整体后局部,由远写到近,由上到下。

13.与例句修辞方法不相同的项有( C )
例句: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A.圣马克方场中的建筑,节奏其实是和谐不过的。

B.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C.树缝里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

D.突然是绿茸茸的草坂,像一支充满幽情的乐曲。

14.下列四个句子都用了“像”字,其中不表示比喻的是(B)
A.树色一例是阴阴的,乍看像一团烟雾。

B.只在小路一旁,漏着几段空隙,像是特为月光留下的。

C.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

D.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的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

15.对“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分析最恰当的一项是(B )
A.像明珠一样珍贵,如星星闪闪发光。

B.有明珠一样明亮的色彩,如星星明暗相间。

C.像明珠一样透明可爱,如星星那么繁多。

D.像珍珠般圆润剔透,如繁星般千姿百态。

16.“不能见一些颜色”中“颜色”的含义是(C)
A.颜料或染料B.色彩C.情态、样子D.景色
17.给这段文字拟定一个标题:月下荷塘。

(三)①月光如流水一般,地泻在这一片叶子与花上。

②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

③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

④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

⑤月光是隔着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像是画在荷叶上。

⑥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却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1.文中标有横线的地方都是叠音词,应依次填入的正确的一组是( D)
A.轻轻薄薄淡淡弯弯 B.静静淡淡薄薄柔柔
C.轻轻淡淡薄薄柔柔 D.静静薄薄淡淡弯弯
2.文中“这恰是到了好处”的“这”指代的是(A)
A.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 B.不能朗照
C.天上有一层淡淡的云,不能朗照 D.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
3.指出下列比喻句的相似点。

(1)月光如流水一般两者都有“流泻”的特点。

(2)(叶子和花)又像笼着轻纱的梦叶子与花在薄雾中朦朦胧胧的状态同梦境中朦朦胧胧的状态相似。

4.“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在这里是打了个比方,那么“酣眠”在文中指什么?“小睡”又指什么?
答:酣眠指满月的状态。

小睡指月亮被淡淡的云笼罩着若明若暗,不能朗照的状态。

5.文中“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可否颠倒成“斑驳的参差的黑影”?为什么?
答:不可以;“参差”指高高低低,“斑驳”指颜色不均,这是从大处到细处的描写,如果颠倒了,意思也没有多大妨碍,但有一点无序的感觉。

6.文中“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可否颠倒成“稀疏的杨柳的弯弯的倩影”?为什么?
答:不可以;原句“弯弯”是修饰“杨柳”的;“稀疏”是形容“倩影”的,且与“斑驳”遥相呼应,一个色彩“淡”,一个色彩“浓”。

一改就没有了原句的神韵。

7.“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像是画在荷叶上。

”对这句话分析正确的一项是(D)。

A. 描写朦胧的月光下丛生的灌木和杨柳的倩影之美。

B.描写月光下的树影来衬托此时内心的平静。

C. 描写灌木和杨柳,是为了强调“这恰是到了好处”。

D.通过对“灌木的黑影”和“杨柳的倩影”的描写,从侧面描写月光的朦胧轻盈。

8.“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画”改为“印”好不好?为什么?
答:不好;“画”,浓淡相宜,写出了投在荷叶上的月影之真、月影之美,富有动感;而“印”则显得死板,不灵活,此处所写景象是富有动感变化的,且“黑影”与“倩影”本来也是在变化的。

9.这段文字中有两处运用了通感的修辞手法,请把这两个句子摘录下来,并体会其表达效果。

答:①叶子和花……又像笼着青纱的梦。

(叶子与花在薄雾中朦朦胧胧的状态同梦境中朦朦胧胧的状态相似,以意觉感受写视觉感受。

)
②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光与影若明若暗、并不均匀的和谐与名曲的抑扬顿挫、高低均匀的和谐是相通的,以听觉感受写视觉感受。

)
10.下面句子加点字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B)
A.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

(“泻”字以动写静,写出了月辉照耀、一泻无余的动态美,同时与“如流水”的比喻恰切呼应。


B.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

(“斑驳”是一种颜色中杂有别的颜色。

这里表明黑影中还有绿色与银白色。


C.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

(“画”字赋予主动意识,突出了月影的艺术美。


D.浮起在荷塘里。

(“浮”写出了雾的轻飘状态,以及自下而上逐渐扩散的特点。


11.“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惦着”改为“想起”、“回忆起”、“思念着”好不好?为什么?“惦着”不仅是单纯的回忆往事,而是更有关切的深情。

12.作者笔下,月光是“淡淡的”,如“流水”,如“牛乳”,如“轻纱”,月光笼罩下的一切都朦朦胧胧。

“虽然是满月”,却“不能朗照”,作者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是因为(C)
A.作者感到生活惬意,别有风味。

B.它使作者摆脱了惆怅与烦恼。

C.它与作者淡淡的哀愁和片刻的逍遥的喜悦感受相合拍。

D.它与作者孤寂冷落的感受相一致。

13.作者用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比喻光和影的旋律,(字数不超过8个字)意在突出光与影的和谐(用自己的话回答,字数不超过8个字。

)
14.在这段文字中,作者是从两个方面来衬托月色的,一是用叶子和花;二是用云和树影。

借叶子和花写出月色的动态美、颜色美和梦境般的童话美,借淡淡的云写出月色的朦胧美,借斑驳的树影写出月色的神秘美,最后用听觉感知的名曲旋律来描写视觉感知的光和影,突出月色的和谐美。

15.本段共六句话,对它们的分析理解错误的是(A )
A.①②③用了动态静写的方法,把画面写活了,赏景的角度也不断变换
B.④以抒情的插笔,用对比手法,将朗月和淡月进行比较指出美是多种情态的,这是一种朦胧之美。

C.①写月光下的树影,有灌木丛落下的斑驳的黑影,有杨柳稀疏的倩影,表现了各自鲜明的形象。

D.⑥句从浓淡、明暗、疏密的配合上,写出了和谐美妙的荷塘月色。

16.这段文字描写的内容主要是(C)
A.月下的荷塘 B.月的光和影 C.荷塘上的月色 D.月下的荷塘及月色(四)荷塘的四面,远远近近,高高低低都是树,而杨柳最多。

这些树将一片荷塘重重围住;只在小路一旁,漏着几段空隙,像是特为月光留下的。

树色一例是阴阴的,乍看像一团烟雾;但杨柳的丰姿,便在烟雾里也辨得出。

树梢上隐隐约约的是一带远山,只有些大意罢了。

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

这时候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1.“丰姿”意为风度仪态,一般指美好的姿态;“大意”意为大致的轮廓。

“乍看”意为初一看或不经意去看,撇眼看。

2.这段文字采用的主要描写方法是先写景物的特点,再写景物给人的感觉,有实有虚。

3.“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中“漏”字有什么好?
写出了从树缝中见到的“渴睡人的眼”般的灯光的软弱无力。

4.所写景物有哪些特点,作者为什么发出了“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的感慨?
答:写树,用“重重围住”写树木的茂盛,更写出作者的压抑感;“树色一例是阴阴的”,写色彩的黯淡,更写出作者心情的黯淡。

写灯光,“没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表现的是作者心绪的低落。

“这时候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表现的是作者那片刻的宁静不复存在,心中烦乱不堪。

“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正是无法摆脱烦乱、哀愁的感受。

5.两个“热闹”意思是否相同?为何用“他们”而不用“它们”?
答:不一样,前一个“热闹”指蝉声和蛙声,第二个“热闹”一语双关,意在指人。

“他们”指那些追求热闹的人;“它们”则不指人,指物。

(五)阅读课文,回答问题。

1.阅读课文开头和结尾的几句话,回答问题。

开头:“……妻在屋里拍着闰儿,迷迷糊糊地哼着眠歌。

我悄悄地披了大衫,带上门出去。


结尾:“……轻轻地推门进去,什么声息也没有,妻已睡熟好久了。


⑴你认为这样开头和结尾有哪些作用?
从结构上,有前后照应的作用;从内容上,表现了“依然如旧”的场景:作者“不宁静”也“依然如旧”。

⑵作者对“妻”着墨不多,却集中在开头和结尾。

作者为什么要写“妻”,为什么要这样写“妻”呢?
谈谈你的看法。

答:表现家的平静与温馨,与作者心情的不平静产生对比,更显作者的孤独苦闷。

2、“忽然想起采莲的事情来了”,这“忽然”写出了作者怎样的心绪?
“忽然”,写出作者不甘心境又归于“不平静”,因此极力由眼前联想欢快的、愉悦的场景,从“忽然”中,不难体察出作者是在努力摆脱烦乱和哀愁。

3.《荷塘月色》的结尾,作者突然把笔锋一转,联想梁元帝《采莲赋》和江南采莲旧俗,对此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C )
A.借“惦记江南”抒发“今非昔比”的感慨,暗寓对现实的不满。

B.对江南的惦念,更足以表现对美好生活的憧憬。

C.惦记江南,意在摆脱不平静的心境,借以超脱现实生活的重压。

D.丰富月下荷塘画面的意境,进一步反衬现实生活给人带来的不快。

4.对文中有关联想江南采莲风俗的文字,理解最贴切、最准确的一项是( C)
A.作者在夜晚闲居无事,沿着荷塘漫步而浮想联翩,这一段文字没有太大的意义,可以删去。

B.作者触景生情,表达了他对祖国美好河山的无限热爱,由眼前的荷塘联想到故乡的荷塘,流露出热爱家乡的情感。

C.对古代采莲盛况的向往,对故乡的惦念,是想把自己从“颇不宁静”的心情中解脱出来。

D.为了充实作品内容而附加的,没有什么特别的意义。

5.作者想起采莲的事,又引用了《西洲曲》,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思想感情?对故乡的惦念_____
6.在《荷塘月色》一文中,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淡淡的哀愁与淡淡的喜悦
7.说说贯穿全文的感情线索是什么?理出作者的情感变化。

答:贯穿全文的感情线索:心情的不宁静——游荷塘排遣不宁静——喜悦与哀愁——惦着江南更添苦闷——家门,回到现实,仍不宁静。

8.本文的行文顺序又是什么?理出作者的行踪。

答:行文顺序是以夜游荷塘的行踪为序:出门——缓步前行——荷塘——荷叶——荷花——月光——树木——山色——怀古思乡——进门。

9、本文在写法上的特点是(B )
A、托物言志
B、融情于景
C、触景生情
D、直抒胸臆
10.《荷塘月色》的中心思想有以下几种说法,请选出正确的一种(D )
A.通过对荷塘月色的细腻描写,生动形象地表现出作者对自然美的深切感受,抒发了对荷塘月色的朦胧的感受。

B.通过对荷塘月色的细腻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现实的清醒的认识和强烈的愤慨,借讴歌荷塘月色的自然美,抒发了作者对推翻旧制度、开创新生活的追求和向往。

C.通过对荷塘月色的细腻描写,反映了作者对现实不满以及向往中国古代六朝的幸福生活的强烈愿望。

D.通过对荷塘月色的细腻的描写,希望在一个幽静的环境中寻找精神解脱而又无法解脱的矛盾心理,反映出作者对现实的不满以及他苦闷彷徨的心境。

11.对《荷塘月色》的评价最高的一项是(B)
A.林黛玉在《詠海棠》中有句好诗:“借得梅花一缕魂”,可见花魂是在一缕香,而《荷塘月色》中正有一句“送来缕缕清香”,可谓难得之妙句!
B.天上、地上,远处、近处,高处、低处,明处、暗处,树上、水中,构成了一幅静谥、淡雅、朦胧、柔和、美丽的水墨画。

C.荷花出淤泥而不染,月光洁白而无暇,取荷花,又取月光,选材实在精当。

D.写难状之景,如在眼前;写不尽之意,见于言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