淄博市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期末试卷及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淄博市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期末试卷及答案.doc
一、选择题
1.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缤纷多彩的文化符号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内涵。
下列中华文化符号中对中国文字的形成与发展有深远影响的是
A.青铜器
B.瓷器
C.丝绸
D.甲骨文
2.黄仁宇在《中国大历史》中写到:“从现实的角度看来,始皇一死,秦帝国荡然无存……不出十年之内一个新的朝代继之勃兴,兹后延续达四百余年。
”使这个“新的朝代”达到鼎盛的帝王是
A.汉高祖B.汉景帝C.汉武帝D.汉光武帝
3.在我国古代,人们会以“牛”“耕”作为名,如孔子的弟子司马耕,这反映了牛耕技术在当时备受人们推崇。
牛耕的使用开始于
A.春秋战国时期
B.秦汉时期
C.隋唐时期
D.明清时期
4.2018年7月,在南非召开的第二十九届世界遗产大会上,河南殷墟遗址被列为2006年第三十届世界遗产大会上我国的审议项目。
你认为殷墟遗址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最主要是因为它向人们展现了我国古代哪个王朝的社会风貌
A.夏朝B.商朝C.西周D.东周
5.如图是四川成都出土的《东汉说唱俑》。
塑像嘴部张开,开怀大笑,仿佛正进行到说唱表演中的精彩之处假设他说唱的内容是歌颂当时人们幸福快乐的生活,那么,他赞美的应该是
A.“文景之治”B.孝文帝改革
C.“光武中兴”D.刘备在成都称帝
6.“工匠精神”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之一。
正是古代工匠的追求极致.追求品质的精神,造就了如图两件绝世青铜精品。
它们铸造于
A.夏朝
B.商朝
C.周朝
D.秦朝
7.淝水之战是中国古代史上一次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当时战败的前秦统治者是
A.孙权B.司马睿C.王猛D.苻坚
8.东汉中期以后,中央政权的典型特征是
A.地方豪强独霸一方B.农民起义风起云涌
C.朝中大将夺位D.外戚宦官交替考权
9.汉文帝和汉景帝在位期间,继续推行休养生息的政策,出现了“文景之治”的局面。
下列有关休养生息政策的具体措施中,说法不正确的是
A.注重农业生产,提倡以农为本
B.重视“以德化民”,废除严刑苛法
C.提倡勤俭治国,反对奢侈浮夸
D.政治精明,经济发展,人民生活安定
10.宣扬“生死轮回”“因果报应”的佛教,传入中原地区始于
A.秦朝
B.西汉
C.东汉
D.西晋
11.有人说,中国存在着一种最古老的商朝的书面语。
这里的“书面语”是指
A.甲骨文B.小篆
C.隶书D.楷书
12.任何历史现象都是在特定的、具体的时空条件下发生的。
下列四幅图代表的历史事件最早出现的是
A. B.
C.D.
13.汉字是公认的人类历史上形态最美、使用时间最长的文字。
下列作品中,享有“天下第一行书”美誉的是
A.B.C.D.
14.下图所示讲学者传授的是()
A.道家思想
B.儒家思想
C.墨家思想
D.法家思想
15.“飘若浮云,矫若惊龙”是对下列哪位历史人物作品的赞誉
A.祖冲之B.王羲之C.顾恺之D.华佗16.如果想了解我国古代农业生产技术,下列书籍中可以查阅的是
A.《孟子》B.《史记》C.《齐民要术》D.《论语》17.宣扬“生死轮回”“因果报应”的佛教,传入中原地区始于
A.秦朝
B.西汉
C.东汉
D.西晋
18.被鲁迅称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是()A.《论语》B.《史记》
C.《汉书》D.《资治通鉴》
19.柳宗元认为“秦之失,失之在政,不在于制”。
其理解不正确的是A.“政”是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
B.“政”指秦之“暴政”
C.“制”是指郡县制
D.柳宗元的判断正确
20.历史复习课上,教师请同学们判断具有以下特点的古代书法家应该是
①东晋人②吸取前人书法的精华,独创端秀清新的特色
③他的代表作是《兰亭序》④后人尊称他为“书圣”
A.李斯B.胡昭C.锺繇D.王羲之
21.百家争鸣是中国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发展的高峰,这一思想文化的繁荣局面出现在A.商朝B.西周C.战国D.秦朝
22.东汉中期以后,继位的皇帝大多年幼,无法主政,借机轮流把持朝政的是( ) A.太尉与丞相
B.御史大夫与刺史
C.外戚与宦官
D.诸侯王与太后
23.“历法天文计算精,圆周小数点分明。
千年国外方求出,月后环山宇宙名。
”这首诗称赞的历史人物是
A.祖冲之B.贾思勰C.顾恺之D.钟繇
24.《聊斋志异》的作者蒲松龄有一幅自勉联:“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此对联所涉及的历史事件分别发生在()
A.春秋和秦末B.春秋和战国C.战国和汉初D.秦末和春秋25.“工匠精神”指手艺工人对产品精雕细琢、追求极致的理念。
战国时期既演绎成都平原富庶的历史画卷,又体现“工匠精神”的著名工程是
A.大运河B.长城C.都江堰D.青铜器
二、材料综合题
2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秦朝统一前,国家处于分裂割据的状态。
嬴政掌权后,采取两方面的措施:搜罗任用外来人才,如楚国的李斯、魏国的尉繚;部署全国统一的策略,秦王采纳李斯的建议,从弱小的韩国开刀,先扫两翼,最后灭齐。
材料二汉文帝曰:农,天下之本也。
汉景帝曰:农,天下之本也。
黄金珠玉,饥不可食,寒不可衣,以为币用,不识其终始。
……其令郡国务农桑。
材料三我的愚见认为那些只要不在六艺之列的(所谓“六艺”,就是过去读书人必备的六种才能,“礼”,“乐”,“射”,“御”,“书”,“数”)和孔子那一套儒家思想的学说,都不许其发展下去,不允许和儒家思想一起存在。
——摘自《汉书董仲舒传》(1)根据材料一归纳秦王赢政最终实现统一的条件有哪两方面?
(2)材料二体现了汉文帝和汉景帝都具有什么思想,他们在位期间出现的繁荣景象史称什么?
(3)材料三是董仲舒给哪位皇帝提出的建议?用历史术语8个字概括这个建议。
27.秦汉时期,是我国多民族国家的建立与巩固时期,两朝的一系列措施,对后世影响深远。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
——李白(1)写出诗句中“秦王扫六合”所指历史事件。
这一事件的历史作用是什么?
材料二:田畴异亩,车途异轨,律令异法,衣冠异制,言语异声,文字异形。
——《说文解字》(2)为了解决材料二中出现的问题,秦始皇采取了哪些措施?起到了什么作用?
材料三:请看下图
(3)材料三图中反映出西汉初期中央面临什么问题?汉武帝采取了什么措施解决这一问题?
2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黄河、长江是中华文明的摇篮,华夏文明的发烂地,我们的祖先最先在长江、黄河流域繁衍生息,创造了灿烂的农耕文明。
材料二:
材料三:“江南地广,或火耕水耨。
民食鱼稻,以渔猎山伐为业不忧冻饿,亦亡千金之家。
“
﹣﹣《汉书》《宋书》描述东南朝时期:江南非常富饶,丰收年头,一年收获的粮食能消满足几个郡人口的需要,出产的丝绵、布帛可以供天下人穿用。
(1)黄河和长江流域最早种植的粮食作物分别是什么?结合地图,指出最早栽培它们的原始人。
(2)材料二中的图片所反映的现象最早出现在什么时期?它们出现的作用是什么?
(3)根据材料三,说明东晋南朝时期,江南经济的变化。
这对我国经济产生了什么影响?(4)综合以上材料,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推动经济发展的因素有哪些?
【参考答案】***试卷处理标记,请不要删除
一、选择题
1.D
【解析】
【分析】
【详解】
依据课本所学可知,甲骨文是商朝人刻在龟甲或兽骨上的文字。
甲骨文加载的内容十分丰富,涉及祭祀、战争、农牧业、官制、刑法、医药、天文历法等。
甲骨文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对中国文字的形成与发展有深远影响。
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
D项符合题意。
ABC反映的是古代手工业的发展,排除ABC 三项,故选择D。
【点睛】
“对中国文字的形成与发展有深远影响的是”是解题的关键,据所学,甲骨文是我国古代最早、比较成熟的文字,对我国文字的形成与发展有深远影响。
2.C
解析:C
【解析】
【分析】
【详解】
根据题干信息“始皇一死……一个新的朝代继之勃兴,兹后延续达四百余年”,可知这个朝代是西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期间在政治上,颁布“推恩令”,设立刺史制度;思想上,接受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经济上,铸币权收归中央,实行盐铁官营、专卖;军事上,对匈奴实行大规模的反击等措施实现了大一统,西汉王朝进入了鼎盛时期。
选项C符合题意;汉高祖是西汉建立者,A排除;汉景帝与文景之治相关,B排除;汉光武帝是东汉建立者,D排除;故选C。
3.A
解析:A
【解析】
根据题干信息“‘牛’、‘耕’”作为名”,由此判断与我国牛耕技术的使用相关;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我国牛耕技术的使用,始于春秋战国时期;由于生产力的发展,春秋战国之交,中国铁制农具的出现及牛耕技术使用,促进了农业上的深耕细作,标志着我国农业生产力的进步,选项A符合题意。
而选项BCD不符合题意;因此只有选项A符合题意,故选A。
4.B
解析:B
【解析】
【分析】
【详解】
商朝又名殷朝,河南殷墟遗址是商朝的遗址,它向人们展现了我国古代商朝的社会风貌。
故B符合题意;夏朝都城相传在阳城,排除A;西周的都城在镐京,排除C;东周的都城在洛阳,排除D。
故选B。
解析:C
【解析】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刘秀统治期间,以“柔道”治天下,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恢复、发展社会生产,缓和西汉末年以来的社会危机,社会上出现了比较安定的局面,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史称“光武中兴”。
《东汉说唱俑》赞美的是“光武中兴”,故C符合题意;“文景之治”是西汉初期出现的盛世,故A不合题意;北朝的孝文帝改革,东汉不可能赞美,故B不合题意;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东汉已经结束,故D不合题意;故此题选C。
6.B
解析:B
【解析】
【分析】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青铜文化是中国先进文化的一种重要表现,商周时代,青铜铸造进入繁荣时期。
商朝的青铜器制造规模大,技艺精湛,品种多,图中的司母戊鼎是世界上现存最大的青铜器,四羊方尊造型奇特,是商朝灿烂辉煌的青铜文明的代表,是青铜器中的精品。
B符合题意。
由此可知ACD不符合题意,故选B。
7.D
解析:D
【解析】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383年,前秦王苻坚征集了八十多万兵力,打算一举灭亡东晋。
但由于骄傲自大,指挥失误再加上秦军中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的斗士不愿为前秦卖命导致前秦大军被东晋军队8万人在淝水之战中打败,D符合题意;孙权是三国时期的人物,与淝水之战无关,A排除;司马睿没有参与淝水之战,B排除;王猛没有参与淝水之战,C排除。
故此题选择D。
8.D
解析:D
【解析】
【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外戚宦官交替专权是东汉政权中后期的典型特征,故D符合题意;地方豪强独霸一方与中央政权不符,故A不符合题意;农民起义风起云涌与东汉中期不符,故B不符合题意;朝中大将夺位与东汉不符,故C不符合题意。
故选D。
【点睛】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认识东汉中期以后的政治特点。
9.D
解析:D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汉文帝和汉景帝时期,要求各级官吏关心农桑;废除断残肢体的肉刑;勤俭治国反对奢侈浮华。
西汉文帝、景帝在位时期,经济恢复发展,出现了中国封建社会的第一个盛世局面---文景之治,故ABC属于休养生息政策的具体措施,排除;政治精明,经济发展,人民生活安定属于文景之治的表现,故D符合题意。
故此题选D。
【点睛】
本题考查文景之治,考查休养生息政策的具体措施,与表现区分开。
10.B
解析:B
【解析】
依据课本所学,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它起源于古印度,西汉末年传入我国的中原地区,按照佛教的说法,人死后能够转生来世,因此佛教主张“生死轮回”“因果报应”,B项符合题意;秦朝时期还没有佛教,A项符合题意;东汉时期和西晋时期,佛教已经在我国得到广泛的发展,CD项不符合题意;故选B。
11.A
解析:A
【解析】
【分析】
【详解】
依据材料中“最古老的商朝的书面语”可知,这是指商朝的甲骨文。
回顾已学知识可知商朝人把文字可写在龟甲或者兽骨上面,这种文字已经具备汉字结构的基本形式,是一种比较成熟的文字,被称为“甲骨文”。
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就是从商朝开始的,A符合题意,而BCD均在时间上不合题意。
故选A。
12.C
解析:C
【解析】
【分析】
【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四个图片分别代表的是丝绸之路、战国七雄、春秋五霸和赤壁之战。
丝绸之路的开辟是在汉武帝时期;战国七雄是在春秋之后;赤壁之战是在三国时期,即东汉末年。
所以四个事件中发生最早的是春秋五霸,选项C符合题意;丝绸之路、战国七雄和赤壁之战都在春秋之后,所以排除ABD项,故选C。
13.C
解析:C
【解析】
【分析】
【详解】
依据已学知识可知,东汉末年,书法逐渐成为一种艺术,东晋的王羲之,集书法之大成,
写出的字或端秀清新,或“飘若浮云,矫若惊龙”,王羲之被后人称为“书圣”。
享有“天下第一行书”美誉的是是王羲之的《兰亭集序》,C是《兰亭集序》,故选C。
14.B
解析:B
【解析】
【分析】
【详解】
依据图片中的文字“仁者爱人”、“为政以德”,结合课本所学,春秋晚期的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他提出“仁者爱人”,即要有爱心和同情心,要求统治者体察民情,爱惜民力,“为政以德”。
他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
B符合题意;道家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万物运行有顺其自然的法则,世间的事物都有对立的双方,A不合题意;墨家主张“兼爱”、“非攻”,提倡节俭,C不合题意;法家主张改革,反对空谈仁义,提倡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D不合题意。
由此可知ACD不合题意,选择答案B。
【点睛】
解答图片题,图中的人物、人物的动作或文字提示是关键。
在仔细读图和认真审题的基础上,把两者的有效信息相对照,联系教材内容,顺利选出正确的答案。
通过图片中的“仁者爱人”、“为政以德”的信息,可判断出是儒家思想。
15.B
解析:B
【解析】
【详解】
根据题干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东晋的王羲之刻苦学习书法,继承各种书体的优点,所作楷、行、草书尤为精湛。
当时的人称赞他的书法为古今之冠,笔势“飘若浮云,矫若惊龙”。
王羲之的代表作是《兰亭序》,达到收放自如、浑然天成的境界,享有“天下第一行书”美誉。
王羲之由于在书法艺术上的杰出成就,被后人誉为“书圣”,选项B符合题意;祖冲之是南朝的一位杰出科学家,他在数学、天文历法和机械制造方面都有重大成就,选项A不符合题意;东晋的顾恺之是当时最著名的画家,他擅长的人物画,线条优美活泼,人物传神,富有个性。
顾恺之一生的创作很多,流传下来的作品有摹本《女史箴图》和《洛神赋图》,选项C不符合题意;东汉末年的名医华佗,不仅擅长用针灸、汤药为人治病,而且能实施外科手术。
他发明了“麻沸散”,让病人和酒服下,失去知觉,然后进行各种手术。
华佗还模仿虎、鹿、熊、猿、鸟五种动物的活动姿态,创造出了“五禽戏”,帮助人们强健身体,选项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16.C
解析:C
【解析】
【详解】
根据题干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朝的贾思勰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农民学家,著有《齐民要术》,《齐民要术》是北朝时期的著名的农学家贾思勰所著的一部农业科学著作,书中总结了我国北方劳动人民长期积累的生产经验,介绍了农、林、牧、副、渔业的生产技术
和方法;强调农业生产要遵循自然规律,农作物必须因地种植,不误农时;提倡改进生产技术和工具。
《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第一部完整的农业科学著作,在世界农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因此可以查阅的书籍是《齐民要术》,选项C符合题意;《孟子》是战国儒家学派代表人孟子的作品,选项A不符合题意;《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选项B 不符合题意;《论语》是春秋时期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的作品,选项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17.B
解析:B
【解析】
依据课本所学,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它起源于古印度,西汉末年传入我国的中原地区,按照佛教的说法,人死后能够转生来世,因此佛教主张“生死轮回”“因果报应”,B项符合题意;秦朝时期还没有佛教,A项符合题意;东汉时期和西晋时期,佛教已经在我国得到广泛的发展,CD项不符合题意;故选B。
18.B
解析:B
【解析】
【分析】
【详解】
《史记》是西汉时期的司马迁所著,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其秉笔直书的特点,成为后世纪传体史书的典范。
这部书又文笔简洁,语言生动,又是一部优秀的文学著作,B项符合题意;ACD三项不符合题意;故选B。
19.A
解析:A
【解析】
【详解】
依据题干信息可知,柳宗元认为秦朝的短暂灭亡是因为暴政而不是因为制度,故BCD理解正确,不合题意;“政”是秦朝的暴政,不是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故A理解不正确,符合题意。
故此题选A。
20.D
解析:D
【解析】
【详解】
依据“书圣”“《兰亭序》”,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东晋王羲之集书法之大成,吸取前人书法的精华,独创端秀清新的特色,写出的字或端秀清新或“飘若浮云,矫若惊龙”,他的代表作《兰亭序》有“天下第一行书”的美誉。
王羲之被后人称为“书圣”,D符合题意;ABC项与“书圣”无关,排除,故选择D。
21.C
解析:C
【解析】
依据所学可知,战国时期,旧的社会制度进一步瓦解,新的社会制度逐步确立,因此这一时期的学术思想领域非常活跃,形成了不同的学派,史称“诸子百家”。
各家学派代表人物纷纷著书立说,宣传自己的思想主张,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百家争鸣促进了思想和学术的繁荣,成为中国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发展的高峰,为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对后世有十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所以C项符合题意。
由此分析AB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C。
22.C
解析:C
【解析】
【分析】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东汉中期后,继位的皇帝大多年幼,不能主政,太后临朝,出现外戚宦官交替专权恶性循环,动摇了东汉统治,东汉王朝走向衰亡。
故C符合题意;ABD与东汉中期以后的政治特点不符,故选C。
23.A
解析:A
【解析】
【详解】
根据题干信息“历法天文计算精,圆周小数点分明。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南朝的祖冲之,数学家和天文学家,他利用“割圆术”在世界上第一次把圆周率的数值计算到小数点以后的第七位数字,领先世界近一千年。
选项A符合题意;贾思勰是农学家、顾恺之是画家、钟繇是书法家,选项BCD不符合题意,故选A。
24.D
解析:D
【解析】
【分析】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是指秦朝末年项羽率领起义军在巨鹿之战中,破釜沉舟,大败秦军;“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是指春秋后期,越王勾践卧薪尝胆,最终灭掉吴国,因此D选项符合题意,ABC选项排除。
25.C
解析:C
【解析】
【详解】
依据题干关键词“成都平原、工匠精神”可知,秦国蜀郡太守李冰父子修建都江堰,运用“深淘滩、低作堰”治水思想,消除了岷江水患,灌溉了大片农田,造福了四川人民,使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故C符合题意;大运河、长城不经过四川,故AB排除;青铜器体现“工匠精神”,但与成都平原富庶的历史画卷无关,故D排除。
故此题选C。
抓住题干关键词“成都平原、工匠精神”是解题的关键,逐一分析各选项。
二、材料综合题
26.(1)赢政重用人才;采用正确的战略部署等。
(2)以农为本的思想;“文景之治”
(3)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解析】
【分析】
【详解】
(1)根据材料一“搜罗任用外来人才,如楚国的李斯
解析:(1)赢政重用人才;采用正确的战略部署等。
(2)以农为本的思想;“文景之治”
(3)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解析】
【分析】
【详解】
(1)根据材料一“搜罗任用外来人才,如楚国的李斯、魏国的尉繚;部署全国统一的策略,秦王采纳李斯的建议,从弱小的韩国开刀,先扫两翼,最后灭齐”可知,秦王嬴政最终实现统一的条件有,秦嬴政重用人才,正确的战术等。
(2)根据材料二“农,天下之本也……”可知,汉文帝和汉景帝都具有农本思想,他们在位期间出现的繁荣景象史称文景之治,这是我国封建社会第一个封建盛世。
(3)根据材料三“我的愚见认为那些只要不在六艺之列的……和孔子那一套儒家思想的学说,都不许其发展下去……”可知,这就是董仲舒向汉武帝提出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儒家思想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27.(1)公元前230—公元前221年秦灭六国,统一全国。
作用:秦的统一,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长期争战混乱的局面,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
(2)统一文字,把小篆作为通用文字颁行全
解析:(1)公元前230—公元前221年秦灭六国,统一全国。
作用:秦的统一,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长期争战混乱的局面,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
(2)统一文字,把小篆作为通用文字颁行全国;统一货币,把圆形方孔半两钱作为标准货币,在全国流通;统一度量衡;统一车辆和道路的宽窄。
作用:这些措施有利于经济文化的发展和国家统一。
(3)材料反映出西汉初期,诸侯王控制的人口和土地超过了中央政府,威胁到中央统治。
措施:采纳主父偃的“推恩”建议,下诏规定诸侯王除以嫡长子继承王位外,可将封地再
次分封给其子弟作为侯国,由皇帝制定封号。
后又找借口削爵、夺地甚至除国,严厉镇压叛乱。
【解析】
【详解】
(1)诗句中“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大意是说秦王嬴政以虎视龙卷之威势,扫荡、统一了战乱的中原六国,因此所指历史事件是公元前230—公元前221年秦灭六国,统一全国。
秦的统一,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长期争战混乱的局面,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秦朝,有利于社会安定和经济的恢复发展。
(2)材料二“田畴异亩,车途异轨,律令异法,衣冠异制,言语异声,文字异形”大意是说(各国)丈量田地的单位不同,车辆的轮距和道路的宽度不一样,发制度不相同,穿戴也都不一样,语言不同,字形各异。
为了解决材料二中出现的问题,秦始皇采取的措施有:统一文字,把小篆作为通用文字颁行全国;统一货币,把圆形方孔半两钱作为标准货币,在全国流通;统一度量衡;统一车辆和道路的宽窄。
结合所学知识,这些措施有利于各地经济文化的交流,有利于经济文化的发展,有利于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3)依据材料三示意图可知西汉初期诸侯王控制的人口和土地超过了中央政府,威胁到中央统治。
汉武帝采纳主父偃的“推恩”建议,下诏规定诸侯王除以嫡长子继承王位外,可将封地再次分封给其子弟作为侯国,由皇帝制定封号。
后又找借口削爵、夺地甚至除国,严厉镇压叛乱。
结果诸侯国的势力大大削弱,再也无力同中央对抗,中央集权得到加强。
28.(1)黄河流域:粟;长江流域:水稻;粟:半坡人;水稻:河姆渡人。
(2)春秋时期;作用:铁农具、牛耕的使用和推广,极大地提高了生产效率,促进了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进步。
(3)变化:江南地区经济由落后走
解析:(1)黄河流域:粟;长江流域:水稻;粟:半坡人;水稻:河姆渡人。
(2)春秋时期;作用:铁农具、牛耕的使用和推广,极大地提高了生产效率,促进了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进步。
(3)变化:江南地区经济由落后走向富庶;影响:为我国的经济重心南移打下基础。
(4)优越的自然条件(或靠近大江大河),注重科技创新(或创新生产工具),稳定的社会环境等。
【解析】
【分析】
【详解】
(1)依据所学知识可知黄河和长江流域最早种植的粮食作物分别是粟、水稻,最早栽培粟、水稻的分别是半坡人和河姆渡人。
(2)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二中的图片所反映的现象分别是铁农具的使用和牛耕的出现,最早出现在春秋时期,铁农具、牛耕的使用和推广,极大地提高了生产效率,促进了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进步。
(3)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据材料三“江南地广,或火耕水耨。
民食鱼稻,以渔猎山伐为业不忧冻饿,亦亡千金之家”可知,东晋南朝时期,江南经济的变化是由落后走向富庶,为我国的经济重心南移打下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