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全完善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预防青少年犯罪和家庭教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家庭教育与预防青少年犯罪
内容摘要:随着改革开发的不断深入,西方颓废思想也随之渗入进来,由此引发的青少年犯罪问题不得不引起人们重视和深思。
而家庭教育存在的"误区"是青少年走向违法犯罪的原因之一。
以“四型”列举分析了当前家庭教育存在的“误区”现状;指出提高家长教育素质,指导家庭教育走出误区的方法;以“五性”论述了家庭教育在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教育青少年健康成长方面的优势和重要。
随着改革开发的不断深入,中国的社会形态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其积极意义是肯定的不必多说。
但西方颓废思想也随之渗入进来,致使社会的丑恶现象死灰复燃,由此引发的青少年犯罪问题不得不引起人们重视和深思。
椐有关方面统计,当今青少年犯罪人数呈上升趋势,犯罪年龄越来越小,并女性增多,犯罪类型增多,盗窃、抢劫、强奸、绑架、杀人等都有.犯罪手段向恶性化、团体化、成人化、智能化方向发展.如:被我校抓获的偷学生自行车的小偷都是团伙作案,其一人专管撬锁,后面的人骑出校门,校门外还有专管接应消赃的人,可谓团体配合默契。
如此严重的青少年犯罪问题,究其原因, 主要还是由教育不当造成的。
现代教育学认为: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是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
现在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存在的偏差,随着全社会对教育的重视和学校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和完善已逐渐得到解决。
而家庭教育存在的"误区"却是我们教育工作者亟待解决的突出难题,也是青少年走向犯罪的原因之一。
一、当前家庭教育现状存在的“误区”
1、溺爱型:现在家庭独生子女多,两代人呵护着一个孩子,要星星不给月亮,好像是疼爱孩子,其实这样容易使孩子养成好逸恶劳、贪图享乐、自私自利、专横霸道的恶习.一旦欲望达不到满足,就容易走上犯罪道路.
2、高压型:家长把自己没实现的理想寄托在孩子身上,对孩子希望值过高,往往采取命令式和强制性的手段,来实现家长的愿望。
当孩子的行为让家长不满意时,家长就实行棍棒政策,根本不和孩子沟通,更不做耐心细致的教育引导,使孩子的"心事"不得释放,结果是使孩子许多具有重大价值的个性特点受到破坏,自
尊心、个人尊严、主动精神和自信心等的心理发展也随之丧失,使孩子造成人格自卑和逆反心理,形成以暴力解决问题的思维模式,这样的孩子一旦遇事极易走上违法犯罪道路。
3、放任型:有的孩子家长开工厂办企业,整天忙于事业;有的家长在政府、机关当官,借口工作忙时间紧没时间管教孩子,更提不上与之沟通交流;有的家长在外地工作,孩子由老人代管,又觉得对不起孩子,所以要钱就给,不问去干什么;还有的家长本身就有喝酒、打牌等习惯,认为教育是学校的事,对孩子的事情不闻不问、放任自流,使孩子感觉不到家庭的监护和温暖。
这样的孩子一旦遇上坏人引诱极易染上不良习气,走上邪路.
4、单亲型:随着中国离婚率的上升,单亲家庭的孩子越来越多,这是个不可忽视的人群.父母的婚变可能会给孩子的心灵留下阴影,孩子的生活中缺少父爱或母爱,易使他们造成心理缺陷,而单身父亲或单身母亲性格都比较暴躁易怒,对孩子的教育缺乏耐心,有时会把孩子当成出气筒。
这种“粗暴”管教,会使孩子形成孤僻、自卑、冷漠、怪异的性格,他们或自暴自弃或任性娇纵,为了寻求心理的平衡极易走上犯罪道路。
二、预防青少年犯罪,搞好家庭教育及指导家庭教育走出“误区”势在必行
首先,努力办好家长学校,大面积地提高家长对家庭教育的认识,有效地促使家长提高自身的教育素质。
未成年人的教育是一项系统的教育工程,但在这项系统工程中,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础.孩子的家庭环境不良或家庭教育不当是直接导致青少年犯罪的重要源头. 因此,预防青少年犯罪就应从家庭教育抓起。
李岚清同志指出:“家长必须了解现代教育的特点、规律和发展趋势。
”同时,他又指出:“家庭教育应当由经验教育向科学育人转变.”这说明,在现代信息技术时代,要做一名合格的家长,就要对现代的教育理念、家庭德育观念和人才观有所了解,转变传统的育人观念。
要办好家长学校除了要认真研究制定实施行之有效的家长学校工作计划,组织家长培训学习外,还要根据实际教育情况组织各种活动,如:组织由家长参加的素质教育大讨论;根据知识分子、工人、农民、商人、打工族等不同类型家庭,组织家庭教育经验交流会、研讨会等。
其次,还可以搞跟踪指导家庭教育。
根据不同的特殊家庭情况进行跟踪指导,也能收到很好的效果。
如:指导“溺爱”型家长,要让家长明白留给孩子接受锻
炼的机会,少些包办代替,多些独立自主,才能让孩子将来做个有用的人,避免使孩子一离开家长就不知道怎样生存,成为意志薄弱者;指导“高压”型家长,要让家长懂得民主、平等、合作的教育方式,才是最有效的教育方式.千万不要伤害孩子的自尊心,不要把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孩子.应根据孩子自身特质客观地提出各方面的希望;应由片面注重书本知识向注重孩子怎样做人转变;由简单命令向平等沟通引导转变,尽可能营造一个和谐、温馨的家庭气氛,让孩子身心健康发展。
三、更新家长的教育观念,提高家长的教育素质,使其充分认识并合理的利用在教育子女上特有的优势:
1、早期性
家庭是人出生后接受教育的第一个场所,即人生的第一个课堂;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即启蒙之师。
所以家长对孩子所施的教育最具有早期性。
我国古谚有:“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
”孩子呱呱落地就是人生熏陶渐染化的开始,人的许多基本能力都是从这时就开始了。
如语言表达、基本动作以及某些生活习惯等等,性格也在逐步形成。
古往今来,许多仁人志士,卓有成效的名人在幼年时期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是他们日后成才的一个重要原因。
如,德国大诗人、剧作家歌德的成才,就得力于家庭的早期教育。
他2-3岁时,父亲就抱了到郊外野游,观察自然,培养歌德的观察能力。
3-4岁时,父亲教他唱歌、背歌谣、讲童话故事,并有意让他在众人面前讲演,培养他的口语能力。
这些有意识的教育,使歌德从小乐观向上,乐于思索,善于学习。
8岁就能用法、德、英、意大利、拉丁、希腊语阅读各种书籍,14岁写剧本,25岁用一个多月的时间写成了闻名于欧洲的诗歌《少年维特的烦恼》。
反之,人的幼年时期得不到良好的家庭教育而影响一生发展的事例也是不少的。
如印度“狼孩”卡玛拉,从小被狼叼去,8岁时被人发现,其生活习惯几乎与狼一样,四肢爬行,吃生肉,昼伏夜行,后来经过人为的训练,两年后才能站立,六年后可以象人一样行走,四年内学会了6个单词,在他17岁时,智力水平仅达到3岁孩子的水平。
所以不可忽视家庭教育早期性的作用.
2、连续性
孩子出生后,从小到大,几乎2/3时间生活在家庭之中,朝朝暮暮,都在接受着家长的教育。
这种教育是在有意和无意、计划和无计划、自觉和不自觉之中
进行的,是以其自身的言行随时随地影响教育子女的,其潜移默化的作用相当大,可伴随人的一生。
有些教育家把家长称为“终身教师”。
这种终身性的教育往往反映了一个家庭的家风,而家风的好坏往往要延续几代人,甚至更长时间。
我们不乏见到这种情况:即有些家庭代代人品正行端,成员在工作中屡屡做出成绩、受表彰,英雄模范不断涌现;而有的家庭中成员却违法犯罪的接二连三。
如:在2002年,我市某乡镇中学的一名中学生,因其行为不轨母亲管教严格,就在其母亲睡觉时用铁锤将其母亲砸死,经调查他家就有犯罪的历史,他的爷爷和叔叔都先后进过监狱。
可见这与家风和遗传因素是分不开得。
3、权威性
家庭的存在,确定了父母子女间的血缘关系、抚养关系、情感关系,子女在伦理道德和物质生活需求方面,对父母长辈有很大的依赖性,根本利益的一致就决定了父母对子女有较大的制约作用。
父母的教育一般易于被孩子接受和服从,对孩子良好品行习惯的形成非常重要。
如:我市某村民有偷摸恶习,其独生子正在上中学的,本来乡亲和老师反应还不错,可就在一个星期天的夜里,其父指使其子到村外高压电线杆上偷高压电缆,结果被高压电烧掉了一支胳膊,落下了终身的残疾和污点。
由此可见,父母在教育中的权威作用,反有反效,正有正果。
父母在孩子成长过程中扮演着双重角色:不仅是孩子安全生存的保护者,又是孩子成长过程的引路人。
4、感染性
父母与孩子之间血缘关系的天然性和密切性,使父母的喜怒哀乐对孩子有着强烈的感染力。
孩子对父母的言行举止往往心领神会,以情通情。
在处理发生在周围人与事的关系和问题时,孩子对家长所持的态度很容易引起共鸣。
在家长高兴时,孩子也会参与欢乐,在家长表现出烦躁不安和闷闷不乐时,孩子的情绪也容易受影响,即使是幼儿也是如此.如果父母辨别是非的能力不强,孩子很可能缺乏正义感;如果父母唯利是图,孩子就很可能自私自利。
古人云:“父母耕读子孙贤”、“老子偷瓜盗果,儿子杀人放火”因此绝不能忽视父母在孩子心理品质形成过程中对其的感染作用。
5、及时性
家庭教育的过程,比幼儿园、学校教育要及时。
常言道:知子莫过父,知女
莫过母。
家长与孩子朝夕相处,对他们的情况可以说是了如指掌,孩子身上稍有什么变化,即使是一个眼神、一个微笑父母都会知其缘由,故此父母可以通过孩子的言谈举止,及时掌握他们的心理状态,发现其身上有了问题或偏差,可随时教育,及时纠偏,把不良的行为习惯消灭在萌芽状态。
而在幼儿园、学校里,教师面对着几十个孩子,大多是对这个年龄阶段的孩子进行共性教育,因时间及精力所限,不可能照顾到每个孩子的每时每刻的细微变化,很难避免顾此失彼现象,而家长就可及时发现并做好导向,弥补集体教育的不足,防止孩子在今后的人生路上走弯路。
总之,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每个青少年步入人生社会的起点。
可以说,每个人的习惯兴趣、理想性格、礼仪道德、意志品质等等,都是首先在“家庭”获得熏陶和启迪的。
而搞好家庭教育,是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的重要环节,是关系到社会安全稳定、国家兴盛发展的大事,因此,提高全民素质,预防青少年犯罪就必须在指导和探究家庭教育上下功夫,这个问题必须引起全社会足够的重视与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