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髓损伤后骨质疏松研究进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脊髓损伤后骨质疏松研究进展
摘要:骨质疏松是脊髓损伤后临床上比较常见的严重并发症之一,骨质疏松不
仅加重了患者的疼痛力度,更会加大骨折的危害。
根据相关数据统计得出,脊髓
损伤后骨质疏松会直接提升患者下肢骨折发生率,并且骨折机率已经超过35%。
毫无疑问,骨质疏松为患者带来极大的痛苦,同时为家庭造成了巨大的经济负担。
患者在发生脊髓损伤后,因损伤位置多在肢体负重区,神经损伤、进一步制动和
损伤平面以下肢体的废用导致骨量丢失。
根据临床资料显示,骨量丢失的位置一
半多发生于患者的受伤部位,或者肢体承受重力的地方。
文章主要对脊髓损伤后
骨质疏松的特征、骨质疏松的发病机制以及如何预防治疗骨质疏松进行探讨。
关键词:脊髓损伤;继发骨质疏松;骨折
脊髓损伤在属于致残性极其强烈的内部损伤,如若患者的脊髓结构、功能受到严重损伤,继而使患者损伤平面以下脊髓,无法进行运动、感觉的支配,且造成自主神经功能障碍等各
种并发症的产生。
基于此,为防止脊髓损伤严重并发症发生,患者需积极地进行有效治疗,
使患者在最大限度上早日回到社会与家庭中。
在治疗脊髓损伤的过程中,一般采用急性期保
护措施,同时进行并发症的防治以及脊髓损伤修复等治疗方法。
康复期治疗前提就是严重并
发症防治,并发症的防治能在很大程度上改善患者的身体状态。
基于此,对脊髓损伤并发症
进行积极的防治,在一定程度上对脊髓损伤的患者康复治疗中具有重大作用。
1.脊髓损伤后骨质疏松的影响因素
1.1机械刺激与负重的影响
每个人的肌肉内都存在一定的负荷,并传送到骨头里,尤其是脊髓损伤后,肌肉很难适
应运动量减少的环境,产生各种代谢酶,继而处于一种萎缩状态。
机械刺激的减少和肌肉负
荷的丢失,对骨的去矿化有着很大程度的促进作用。
并且强烈的生物电刺激能够在一定程度
上使病人的骨量进一步丢失减少。
1.2年龄,性别,种族等因素
根据相关调查资料显示,女性发生骨质疏松的机率远大过于男性,主要是由于女性日常
的运运动量较小,且大多数女性绝经后,体内的雌激素逐步减少,加快病情的恶化程度。
正
常女性发生脊髓损伤下肢骨折的临界值,比脊髓损伤女性患者下肢发生骨折的临界值高。
另
外一方面,白人脊髓损伤后,一到冬季就会大量的缺乏维生素D,但是黑人脊髓损伤后体内
的维生素依然常年存在。
经过Ledger近年来研究发现,年龄对于骨量的损失也有一定的影响,患者受到脊髓损伤时的年龄,如果接近患者骨量峰值的年龄,那么也会加大骨折的风险。
1.3痉挛状态的影响
根据临床资料发现,弛缓性瘫痪的截瘫患者骨密度减少高于痉挛性瘫痪的截瘫病人。
痉
挛状态下肌肉的含量较高,含量高的肌肉组织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起到降低患者代谢异常的
作用。
由于骨密度具有保护性,肌肉痉挛在强制状态下,会对骨骼进行一定的压力施加。
没
有痉挛病的人反而更容易发生骨折现象,但是,痉挛病过于严重也会导致患者骨折。
2.脊髓损伤后骨质疏松的发生机制
2.1骨骼的重塑
由于骨的重塑与吸收形成了人体的骨骼代谢,并且使骨骼代谢一直处在平衡的状态下,
继而对骨骼的质量形态起到一定的维持作用。
由于骨髓里的成骨细胞、间质里的破骨细胞两
者都在骨骼重塑过程有所参与。
根据相关学者研究表明,成骨细胞与破骨细胞的活性变化,
直接取决于患者脊髓损伤后的微环境变化。
因此,成骨细胞与破骨细胞两者之间的共同作用,会造成脊髓损伤后继而骨质疏松。
2.2神经调节因素
人体内部的神经系统具有一定的稳定性,骨膜中分布着大量的交感神经,进而神经纤维
紧密的连接着骨细胞,并在骨组织中有着生理支配的作用。
基于此,神经功能一旦做出变化,则会造成骨内血流量不断减少,影响骨营养,打破骨骼的形成和再吸收平衡,其也是导致脊
髓损伤后骨质疏松的另一个原因。
3.脊髓损伤后骨质疏松的特点
首先,破骨性骨吸收增强是脊髓损伤后骨代谢的主要特征,在短时间内会降低骨的形成,之后则会伴有增强骨形成。
另外,骨质疏松恢复正常后,能够全面恢复到以前的将好状态,
但脊髓损伤患者再怎么治疗、锻炼,都无法使丢失的骨量恢复。
4.脊髓损伤后骨质疏松的治疗与康复
脊髓损伤后激发的骨质疏松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治疗,(1)药物治疗:在治疗脊髓损伤后骨质疏松过程中,一般采用降钙素以及二磷酸盐等药物,降钙素能够对脊髓损伤患者的骨
量丢失起到一定的延缓作用。
但由于患者用药后,出现不良的肠胃反应,因此,具有一定的
局限性。
第二代二磷酸盐能够对破骨的活性降低,且无影响于成骨的活性,因而被临床广泛
运用。
在日常生活中患者需要合理饮食,多晒太阳,及时补充足量钙与维生素D。
(2)康
复治疗:治疗脊髓损伤患者最重要的方式就是对其进行康复治疗,在患者的生活质量上能够
得到有效的提高。
康复治疗的方式主要有:辅助直行、站立、功能性电刺激。
5.结束语
总而言之,脊髓损伤后骨质疏松是我国目前最常见且致残率非常高的并发症。
脊髓损伤
后骨质疏松不同于其他疾病造成的骨质疏松,其主要是神经损伤引起,因而将脊髓损伤后骨
质疏松临床治疗难度较大,因此应当引起我国康复家以及社会的高度重视。
参考文献:
[1]脊髓损伤继发骨质疏松大鼠后肢骨质量变化[J]. 叶超群,纪树荣,张昆亚,潘立冬. 中国康
复医学杂志. 2016(01)
[2]脊髓损伤继发骨质疏松研究进展[J]. 叶超群,纪树荣,周军.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2016(01)
[3]脊髓损伤继发骨质疏松大鼠腰椎骨质量变化[J]. 叶超群,纪树荣,潘立冬,张昆亚. 中国康
复医学杂志. 2017(02)
[4]大鼠脊髓损伤继发骨质疏松生物力学性质实验研究[J]. 冯正昕,高明,马洪顺. 中国生物医
学工程学报. 2006(02)
[5]脊髓损伤继发骨质疏松及骨折的研究进展[J]. 丛芳,纪树荣,张蕴忱,徐基民,陆延仁. 国
外医学(物理医学与康复学分册). 2005(04)
[6]脊髓损伤后骨代谢[J]. 蒋盛旦,戴力扬. 临床骨科杂志. 2014(02)
[7]大鼠脊髓损伤继发骨质疏松的实验研究[J]. 李颖智,杨有赓,于艳波,刘占军,徐春华,
崔丽. 中国实验动物学报. 2004(03)
[8]脊髓损伤患者骨质疏松的康复治疗[J]. 邢晓红,周红俊,刘根林,郑樱,汪家琮. 中国康复
理论与实践. 2013(02)。